专项09 实验设计与评价25题-2024年中考化学常考点必杀300题(安徽专用)(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项09 实验设计与评价25题-2024年中考化学常考点必杀300题(安徽专用)(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7-14 20:12:5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项09 实验设计与评价
1.下列设计的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A.氧气的检验 B.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C.探究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 D.排水法收集氧气
A.A B.B C.C D.D
2.下列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探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B.比较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 C.探究Fe、Cu、Ag的金属活动性 D.探究铁生锈需与水接触
A.A B.B C.C D.D
3.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下列实验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实验 目的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探究燃烧需要氧气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探究石墨的导电性
实验 设计
选项 A B C D
A.A B.B C.C D.D
4.学习兴趣小组在初中阶段完成了很多“家庭小实验”,下列“家庭小实验”中,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A.制作简易净水器
B.证明蜡烛中含有氧元素
C.证明鸡蛋壳中含有碳酸钙
D.验证不同保鲜膜的保鲜能力
5.下列装置能达到对应实验目的的是
A.比较MnO2和Fe2O3的催化效果
B.形成红色喷泉
C.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O2含量的探究
D.灭火器原理
6.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A B C D
实验 设计
实验 目的 探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探究铁生锈的条件之一是与水接触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A.A B.B C.C D.D
7.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A
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 验证分子在不断运动 检查装置气密性 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 收集氧气
A.A B.B C.C D.D
8.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验证质量守恒
B.探究铝、铜、铁的金属活动顺序
C.探究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D.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是否发生反应
9.下列实验探究方案中设计合理的是
A.探究呼出的气体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多少 B.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C.探究二氧化锰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D.集气瓶加少量水,其主要目的防止二氧化硫掉落瓶底,使集气瓶底炸裂
A.A B.B C.C D.D
10.某兴趣小组用15%的过氧化氢溶液完成以下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2中冰水混合物的作用是将水蒸气冷凝
B.对比图1、2可知,图1中未复燃是因为加热后产生大量的水蒸气,冲淡了氧气浓度
C.对比图3、4可知,温度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D.对比图1、4可知,是否加入催化剂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11.化学实验要求严谨细致,下列误差分析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 误差分析
A 燃烧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过程中未夹紧止水夹 导致实验结果偏小
B 粗盐提纯时,所得固体潮湿 导致产率偏小
C 浓硫酸配制稀硫酸时,取浓硫酸时,仰视读数 导致结果偏小
D 称量一定质量的药品时,药品与砝码放反了 不一定造成误差
A.A B.B C.C D.D
12.误差分析是定量实验的一个重要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用水润湿pH试纸,再测氢氧化钠溶液的pH值时,导致测定结果偏大
B.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红磷的量不足,导致测出氧气的体积分数偏小
C.配制6%的氯化钠溶液,用量筒量水时,俯视读数,导致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偏大
D.通过生铁与稀硫酸反应后剩余固体的质量来测定生铁的含铁量,硫酸量不足,导致结果偏小
13.探究浓硫酸稀释操作中浓硫酸和水的注入顺序对实验的影响,实验装置如图1,两个实验分别测得的温度变化如图2。沿漏斗缓慢加入等量液体后,观察到实验2中的湿润紫色石蕊纸条比实验1有更多红色斑点。下列有关分析不合理的是
A.25s内,实验1比实验2放热缓慢
B.实验2可能更易造成酸液飞溅
C.实验1的操作是浓硫酸注入水中
D.石蕊纸条变为红色说明硫酸易挥发
14.小明同学模拟炼铁实验并检验生成的气体产物和收集尾气,他设计的微型装置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通入一氧化碳前需要检验气体的纯度
B.乙中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并收集尾气,保护环境
C.甲中氧化铁粉末由黑色变为红色
D.实验结束先熄灭酒精灯后停止通入一氧化碳气体
15.如图为NH4HCO3分解实验装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随着酒精灯加热,①中试管内固体逐渐消失
B.若将②中澄清石灰水换成NaOH溶液也能检验CO2
C.干燥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说明生成了H2O和NH3
D.实验结束后,先把导管从烧杯中移出,后熄灭酒精灯
16.小牛利用下图微型实验装置进行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装置的优点是节约药品、现象明显
B.该实验只能探究可燃物燃烧的一个条件
C.挤压右滴管并微加热燃烧管,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由此可以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D.该实验中没有产生有毒的CO,所以可以不用进行尾气处理
17.图1是教材中探究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装置,图2是化学兴趣小组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1装置,a烧杯中的溶液会由无色变为红色
B.该实验可证明氨分子在不断运动
C.与图1装置相比,图2装置可节约药品且环保
D.图2装置中,下方的棉花团比上方的棉花团先变红
18.已知NH3+HCl=NH4Cl(白色固体),NH3和HCl易溶于水,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要在烧瓶中观察到白烟,操作方法是打开止水夹a和c
B.若能在装置中观察到白烟,A烧瓶会比B烧瓶先产生白烟
C.通过白烟这一现象,说明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D.若要在B烧瓶中观察到有水喷出,其操作方法是关闭止水夹a、b和c,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出来后,打开止水夹a和b
19.同学们对同一封闭容器中两支燃着的高低不同的蜡烛,哪支会先熄灭产生了好奇,于是进行了如图实验,密闭容器内高处和低处各放置一个氧气浓度传感器,所得曲线如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容器内高的蜡烛先熄灭矮的蜡烛后熄灭
B.蜡烛燃烧后,密闭容器中气体质量减少了
C.物质燃烧时氧气必须达到一定浓度
D.该实验说明,火灾发生“要往低处逃生”
20.用如图装置研究FeC2O4 2H2O受热分解的产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装置②用于检验分解产物中是否有H2O
B.装置③中黑色粉末变红,证明分解产物中有CO
C.装置④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分解产物中有CO2
D.实验结束后,经检验装置①中剩余固体为FeO和少量Fe,含有Fe的原因可能是分解过程中发生了CO还原FeO的反应
21.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模拟炼铁原理,在图甲所示的装置中用还原,并利用原位X射线粉末衍射仪来测定不同温度下反应4小时后的固体成分(不同品态物质出现的衍射峰的衍射角不同),实验结果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前应先通,再点燃酒精灯
B.图甲中装置末端的气球作用是处理尾气
C.若要制得纯净的,最佳反应温度应控制在
D.实验中,随着温度的升高,先全部转化为,再转化为
22.小组同学利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铝与稀盐酸的反应。向三颈烧瓶内注入20mL某浓度的稀盐酸(足量),将铝片投入三颈烧瓶中,迅速塞紧瓶塞并打开数据采集器,一段时间后,测得密闭容器内压强、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A点对应溶液的pH大于D点对应溶液的pH
B.BC段压强升高的原因主要是温度升高
C.BC段反应的速率先快后慢,导致变慢的原因可能是盐酸的浓度减小
D.对比可知铝与稀盐酸反应为吸热反应
23.某实验小组用如图装置探究CO2的性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装置不涉及到CO2的物理性质
B.c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比较a、b处现象,可得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D.该装置具有一次性完成多个性质实验的优点
24.用如图装置研究铁粉与水蒸气在高温下的反应,生成了氢气和一种铁的氧化物(其中铁、氧元素质量比为2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时,先加热水,后加热铁粉
B.装置②中,酒精喷灯可以提供高温
C.该反应的化学式表达式:
D.装置③中,肥皂泡向上飘动,说明氢气密度小于空气密度
25.在测量变质的氢氧化钠样品的碳酸钠百分含量的实验中,下列实验误差分析正确的是
A.若没有B装置,则测出的碳酸钠质量分数将偏小
B.若没有D装置,则测出的碳酸钠质量分数将偏小
C.若没有F装置,则测出的碳酸钠质量分数将偏小
D.实验结束后未通空气,则测出的碳酸钠质量分数将偏小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项09 实验设计与评价
1.下列设计的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A.氧气的检验 B.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C.探究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 D.排水法收集氧气
A.A B.B C.C D.D
【答案】B
【详解】A、氧气具有助燃性,将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进行检验,若小木条复燃,则证明气体是氧气,选项正确;
B、镁条燃烧过程中有氧气参加反应,造成反应后固体比反应前增重,所以不能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用于验证守恒定律,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选项错误;
C、进行对比实验,应控制变量,图中左侧没加二氧化锰,右侧加入二氧化锰,其他条件均相同,所以可以用于探究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选项正确;
D、氧气不易溶于水,可以采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密度比水小,所以气体短进长出,选项正确;
故选B。
2.下列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探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B.比较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 C.探究Fe、Cu、Ag的金属活动性 D.探究铁生锈需与水接触
A.A B.B C.C D.D
【答案】B
【详解】A、等质量的铁粉、铁块分别滴加等体积的稀盐酸、稀硫酸,实验过程中存在金属的颗粒大小不同,酸的种类不同两组变量,实验不能探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比较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等质量的碘分别滴加适量汽油、蒸馏水,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
C、探究Fe、Cu、Ag的金属活动性,分别向银丝、铜丝加入相同体积的硫酸亚铁溶液,银丝、铜丝表面没有明显现象,证明铜、银金属活动性比铁弱,无法验证银、铜金属活动性强弱,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左侧试管铁钉与水、空气接触,右侧试管铁钉只与水接触,探究铁生锈需与空气接触,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B。
3.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下列实验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实验 目的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探究燃烧需要氧气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探究石墨的导电性
实验 设计
选项 A B C D
A.A B.B C.C D.D
【答案】B
【详解】A、白磷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和空气中氧气反应,消耗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没有生成新的气体,能形成压强差,可以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故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
B、实验过程中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白磷燃烧,而红磷与氧气接触,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红磷不燃烧,通过对比可知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而不能探究燃烧需要氧气,故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红磷在密闭容器中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没有物质逸出或进入,天平保持平衡,可以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
D、实验过程中,小灯泡发光,所以可探究石墨的导电性,故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择B。
4.学习兴趣小组在初中阶段完成了很多“家庭小实验”,下列“家庭小实验”中,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A.制作简易净水器
B.证明蜡烛中含有氧元素
C.证明鸡蛋壳中含有碳酸钙
D.验证不同保鲜膜的保鲜能力
【答案】D
【详解】A、简易净水器中,用小卵石除去较大的颗粒,再用石英砂除去较小的颗粒,再用活性炭除去色素和异味,最后是蓬松棉,起支撑作用,图示中放置顺序不正确,选项不能达到预期目的;
B、实验过程中冷碟底部变黑,可能是蜡烛的不充分燃烧产生的炭黑小颗粒,也可能是燃烧产生的新物质,不能证明蜡烛中含有氧元素,选项不能达到预期目的;
C、实验过程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蛋壳中的碳酸盐和盐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蛋壳的物质里含有碳酸根离子,仅凭实验现象无法确定钙离子的存在,即无法证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选项不能达到预期目的;
D、根据图示,符合变量唯一的原则,在相同的条件下通过对比实验可以测试不同保鲜膜保鲜能力,选项能达到预期目的;
故选:D。
5.下列装置能达到对应实验目的的是
A.比较MnO2和Fe2O3的催化效果
B.形成红色喷泉
C.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O2含量的探究
D.灭火器原理
【答案】C
【详解】A、控制变量法中,一组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可变量,而在比较二氧化锰和氧化铁的催化效果的实验中,不仅催化剂的种类不同,且所选取的双氧水的浓度也不一样,故无法比较,故A错误;
B、酚酞遇到酸性溶液不变色,遇到碱性溶液变红。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不能使酚酞变色,不能形成红色喷泉,故B错误;
C、燃烧的木条在空气中正常燃烧一段时间,在呼出气体中不能燃烧,说明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更少,可以探究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O2含量,故C正确;
D、碳酸钠与浓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的大,可用于灭火,应该将稀盐酸换成浓盐酸,故D错误。
故选C。
6.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A B C D
实验 设计
实验 目的 探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探究铁生锈的条件之一是与水接触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A.A B.B C.C D.D
【答案】C
【详解】A、该实验中,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不同,变量不唯一,无法探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不符合题意;
B、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化学反应前后,压强变化不大,无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不符合题意;
C、左边试管中铁钉与氧气和水接触,生锈,右边试管中铁钉只与氧气接触,不生锈,且一段时间后,U型管中液面左高右低,说明铁生锈需要与水接触,符合题意;
D、大理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是气体,会散逸到空气中,导致左边质量减小,无法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A
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 验证分子在不断运动 检查装置气密性 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 收集氧气
A.A B.B C.C D.D
【答案】C
【详解】A、浓氨水挥出的氨气分子不断运动到左端的管中,氨气分子与水形成氨水,氨水呈碱性能使酚酞变红色,能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故A正确;
B、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将导管置于水中,用手紧握试管,观察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若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故B正确;
C、该实验中,温度不同、加入的溶质种类不同,两种变量,无法可以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故C错误;
D、氧气密度大于空气,且不与空气的成分反应,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D正确。
故选C
8.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验证质量守恒
B.探究铝、铜、铁的金属活动顺序
C.探究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D.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是否发生反应
【答案】A
【详解】A、该实验中,酒精和蒸馏水混合,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符合题意;
B、该实验中,铝能与硫酸亚铁反应生成硫酸铝和铁,有黑色固体析出,说明铝比铁活泼,铁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有红色固体析出,说明铁比铜活泼,可以探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不符合题意;
C、该实验中,盐酸的浓度不同,其它因素相同,可以探究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将反应后溶液滴入稀盐酸中,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故产生气泡,说明反应后溶液中含碳酸钠,说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下列实验探究方案中设计合理的是
A.探究呼出的气体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多少 B.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C.探究二氧化锰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D.集气瓶加少量水,其主要目的防止二氧化硫掉落瓶底,使集气瓶底炸裂
A.A B.B C.C D.D
【答案】B
【详解】A、向呼出气体和空气中分别滴加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可观察到呼出气体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空气中无明显变化,说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空气,不能确定氧气的含量,故A错误;
B、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红磷燃烧消耗掉氧气,装置内压强减小,水进入装置,进入的水的体积即为氧气的体积,故B正确;
C、探究二氧化锰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变量是二氧化锰,其它量要保持一致,即所取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必须相同,故C错误;
D、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有毒,会污染空气,加入水是为了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防止空气污染,故D错误。
故选B。
10.某兴趣小组用15%的过氧化氢溶液完成以下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2中冰水混合物的作用是将水蒸气冷凝
B.对比图1、2可知,图1中未复燃是因为加热后产生大量的水蒸气,冲淡了氧气浓度
C.对比图3、4可知,温度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D.对比图1、4可知,是否加入催化剂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答案】D
【详解】A、图2中冰水混合物的作用是将水蒸气冷凝,以除去氧气中的水蒸气,故A说法正确;
B、图1和图2实验中,唯一的不同点是图2将生成的氧气用冰水混合物对气体进行了冷却,由图1实验中木条未复燃,而图2中的木条复燃对比可知,1中未复燃是因为加热后产生大量的水蒸气,冲淡了氧气浓度,故B说法正确;
C、图3、4中唯一的不同点是图4中将反应容器放入凉水中,温度低,反应速率平缓,图3是在常温下,反应剧烈,二者对比可知,温度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故C说法正确;
D、根据控制变量唯一的原则,图1、4中反应物的温度不同,无法证明加入催化剂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故D说法不正确;
故选:D。
11.化学实验要求严谨细致,下列误差分析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 误差分析
A 燃烧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过程中未夹紧止水夹 导致实验结果偏小
B 粗盐提纯时,所得固体潮湿 导致产率偏小
C 浓硫酸配制稀硫酸时,取浓硫酸时,仰视读数 导致结果偏小
D 称量一定质量的药品时,药品与砝码放反了 不一定造成误差
A.A B.B C.C D.D
【答案】D
【详解】A、燃烧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过程中未夹紧止水夹,燃烧放热使装置内压强增大,会把装置中的气体排出去,则冷却后进入水的体积偏大,导致结果偏大,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粗盐提纯时,所得固体潮湿,则所得固体质量偏大,导致产率偏大,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浓硫酸配制稀硫酸,量筒量取浓硫酸时仰视读数,使实际量取浓硫酸的体积偏大,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称量一定质量的药品时,药品与砝码放反了,若未使用砝码,则不一定会造成误差,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12.误差分析是定量实验的一个重要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用水润湿pH试纸,再测氢氧化钠溶液的pH值时,导致测定结果偏大
B.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红磷的量不足,导致测出氧气的体积分数偏小
C.配制6%的氯化钠溶液,用量筒量水时,俯视读数,导致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偏大
D.通过生铁与稀硫酸反应后剩余固体的质量来测定生铁的含铁量,硫酸量不足,导致结果偏小
【答案】A
【详解】A、先用水润湿pH试纸,再测定氢氧化钠溶液的pH,相当于稀释了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碱性减弱,pH值减小,故此项错误;
B、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时,红磷的量不足,则氧气不能完全消耗完,导致流到瓶内的水体积减小,测出氧气的体积分数偏小,故此项正确;
C、配制6%氯化钠溶液,俯视量筒读数,读数偏大,量取水的体积偏小,导致氯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故此项正确;
D、生铁中主要含有铁和碳,若加入的硫酸量不足,则铁不能完全被反应掉,则测得生铁中铁的质量分数偏小,故此项正确。
故选A。
13.探究浓硫酸稀释操作中浓硫酸和水的注入顺序对实验的影响,实验装置如图1,两个实验分别测得的温度变化如图2。沿漏斗缓慢加入等量液体后,观察到实验2中的湿润紫色石蕊纸条比实验1有更多红色斑点。下列有关分析不合理的是
A.25s内,实验1比实验2放热缓慢
B.实验2可能更易造成酸液飞溅
C.实验1的操作是浓硫酸注入水中
D.石蕊纸条变为红色说明硫酸易挥发
【答案】D
【详解】A、由图2可知,0-30s内,实验1比实验2放热缓慢,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由于实验2中的湿润紫色石蕊纸条比实验1有更多红色斑点,说明实验2更易造成酸液飞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由B选项可知,实验2更易造成酸液飞溅,说明实验2是将水注入浓硫酸中,则实验1的操作是浓硫酸注入水中,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浓硫酸没有挥发性,石蕊纸条变为红色是因为酸液溅到湿润紫色石蕊纸条上造成的,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4.小明同学模拟炼铁实验并检验生成的气体产物和收集尾气,他设计的微型装置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通入一氧化碳前需要检验气体的纯度
B.乙中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并收集尾气,保护环境
C.甲中氧化铁粉末由黑色变为红色
D.实验结束先熄灭酒精灯后停止通入一氧化碳气体
【答案】C
【详解】A、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加热或点燃前要先验纯,以免发生爆炸,选项正确;
B、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因此能吸收二氧化碳,同时气体进入乙会将液体排入到丙,从而将剩余的一氧化碳收集到乙中,起到收集尾气,保护环境的目的,选项正确;
C、一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氧化铁是红色粉末,铁粉是黑色粉末,所以现象为处红色粉末变为黑色,选项错误;
D、实验结束先熄灭酒精灯,后停止通入气体,防止倒吸,现象正确;
故选C。
15.如图为NH4HCO3分解实验装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随着酒精灯加热,①中试管内固体逐渐消失
B.若将②中澄清石灰水换成NaOH溶液也能检验CO2
C.干燥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说明生成了H2O和NH3
D.实验结束后,先把导管从烧杯中移出,后熄灭酒精灯
【答案】B
【详解】A、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生成水、氨气和二氧化碳。随着酒精灯加热,①中试管内固体逐渐消失,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无明显现象,无法检验二氧化碳。符合题意;
C、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说明接触到了碱性物质,碱性物质使石蕊变蓝。氨气和水单独都不能使石蕊变蓝,氨气和水结合成氨水,氨水为碱性,可以使石蕊变蓝,所以干燥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说明生成了H2O和NH3。不符合题意;
D、实验结束后,先把导管从烧杯中移出,后熄灭酒精灯,以免先熄灭酒精灯后烧杯内的水沿着导管导吸入试管,使试管炸裂。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6.小牛利用下图微型实验装置进行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装置的优点是节约药品、现象明显
B.该实验只能探究可燃物燃烧的一个条件
C.挤压右滴管并微加热燃烧管,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由此可以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D.该实验中没有产生有毒的CO,所以可以不用进行尾气处理
【答案】A
【详解】A、微型装置使用药品较少,可以节约药品,现象明显,选项正确;
B、先挤压右滴管并微加燃烧管,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白磷和红磷都是可燃物,都接触氧气,说明燃烧需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再挤压左滴管并微加燃烧管,白磷不燃烧,可以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该实验能探究可燃物燃烧的两个条件,选项错误;
C、先挤压右滴管并微加燃烧管,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白磷和红磷都是可燃物,都接触氧气,说明燃烧需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选项错误;
D、该实验中没有产生有毒的CO,但尾气中存在五氧化二磷,尾气直接排放会污染空气,尾气仍要处理后,才能排放到空气中,选项错误;
故选A。
17.图1是教材中探究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装置,图2是化学兴趣小组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1装置,a烧杯中的溶液会由无色变为红色
B.该实验可证明氨分子在不断运动
C.与图1装置相比,图2装置可节约药品且环保
D.图2装置中,下方的棉花团比上方的棉花团先变红
【答案】D
【详解】A、b烧杯的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分子不断运动,运动到a烧杯中,与水分子结合形成氨水,氨水呈碱性,能使酚酞变红,故图1装置,a烧杯中的溶液会由无色变为红色,故A说法正确;
B、b烧杯的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分子不断运动,运动到a烧杯中,与水分子结合形成氨水,氨水呈碱性,能使酚酞变红,由此可证明氨分子在不断运动,故B说法正确;
C、与图1装置相比,图2装置药品用量少且装置密闭,更加环保,故C说法正确;
D、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因此图2装置中,上方的棉花团比下方的棉花团先变红,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18.已知NH3+HCl=NH4Cl(白色固体),NH3和HCl易溶于水,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要在烧瓶中观察到白烟,操作方法是打开止水夹a和c
B.若能在装置中观察到白烟,A烧瓶会比B烧瓶先产生白烟
C.通过白烟这一现象,说明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D.若要在B烧瓶中观察到有水喷出,其操作方法是关闭止水夹a、b和c,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出来后,打开止水夹a和b
【答案】B
【详解】A、已知NH3+HCl=NH4Cl(白色固体),若要在烧瓶中观察到白烟,就要让氨气和氯化氢两种分子接触,那么,就要关闭止水夹b,打开止水夹a和c,故A说法正确;
B、氨气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7,氯化氢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6.5,氨气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氯化氢的相对分子质量,根据分子运动速率和其相对分子质量成反比的规律,氨气分子运动速率快,故B烧瓶会比A烧瓶先产生白烟,故B说法错误;
C、打开止水夹a和c,氨分子和氯化氢分子不断运动,氨分子和氯化氢分子接触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铵固体,形成白烟,所以通过白烟这一现象,说明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故C说法正确;
D、若要在B烧瓶中观察到有水喷出,就要从氯化氢极易溶于水分析,关闭止水夹a、b和c,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出来后,氯化氢会溶于水,B瓶中的气压会很小,这时打开止水夹a和b,在B瓶中就会有水喷出,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19.同学们对同一封闭容器中两支燃着的高低不同的蜡烛,哪支会先熄灭产生了好奇,于是进行了如图实验,密闭容器内高处和低处各放置一个氧气浓度传感器,所得曲线如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容器内高的蜡烛先熄灭矮的蜡烛后熄灭
B.蜡烛燃烧后,密闭容器中气体质量减少了
C.物质燃烧时氧气必须达到一定浓度
D.该实验说明,火灾发生“要往低处逃生”
【答案】B
【详解】A、由于燃烧是放热反应,燃烧过程中温度升高,二氧化碳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减小,则向上聚集到高处,位置越高二氧化碳浓度越高,因此两支蜡烛熄灭的顺序是从高到低,A正确;
B、由于蜡烛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和水蒸气,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蜡烛燃烧后,其中的C、H元素被转化为气体,故密闭容器中气体质量增加了,B错误;
C、由密闭容器中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可知,蜡烛熄灭时,氧气并没有完全耗尽,只是浓度小到不能再支持燃烧了,则说明物质燃烧时氧气必须达到一定浓度,C正确;
D、结合实验结果,位置越高二氧化碳浓度越高,而在位置较低处,二氧化碳浓度低,氧气浓度高,利于呼吸,所以该实验说明,火灾发生“要往低处逃生”,D正确。
故选B。
20.用如图装置研究FeC2O4 2H2O受热分解的产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装置②用于检验分解产物中是否有H2O
B.装置③中黑色粉末变红,证明分解产物中有CO
C.装置④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分解产物中有CO2
D.实验结束后,经检验装置①中剩余固体为FeO和少量Fe,含有Fe的原因可能是分解过程中发生了CO还原FeO的反应
【答案】C
【详解】A、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色,装置②用于检验分解产物中是否有H2O,说法正确;
B、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装置③中黑色粉末变红,证明分解产物中有CO,说法正确;
C、装置④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CO2存在,但由于CO还原CuO时也会生成CO2,无法判断分解产物中是否有CO2,说法错误;
D、实验结束后,经检验装置①中剩余固体为FeO和少量Fe,含有Fe的原因可能是分解过程中发生了CO还原FeO的反应,一氧化碳和氧化亚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说法正确。
故选C。
21.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模拟炼铁原理,在图甲所示的装置中用还原,并利用原位X射线粉末衍射仪来测定不同温度下反应4小时后的固体成分(不同品态物质出现的衍射峰的衍射角不同),实验结果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前应先通,再点燃酒精灯
B.图甲中装置末端的气球作用是处理尾气
C.若要制得纯净的,最佳反应温度应控制在
D.实验中,随着温度的升高,先全部转化为,再转化为
【答案】D
【详解】A、实验前应先通CO排除装置内的空气,再点酒精灯,以免可燃性气体一氧化碳和空气混合受热发生爆炸,故该选项说法正确;
B、一氧化碳是有毒气体,直接排放在空气中会污染空气,所以用气球将尾气收集,以防污染空气,故该选项说法正确;
C、从乙图可知,200℃~400℃产物除铜还有其他物质,500℃、600℃都能得到纯净的铜,但温度越高耗能越大,所以最佳反应温度应控制在500℃,耗能较低又能得到纯净的铜,故该选项说法正确;
D、从乙图可知,200℃只有氧化铜,300℃、400℃同时有氧化铜、铜、氧化亚铜,所以并不是CuO先全部转化为Cu2O,再转化为Cu,故该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择D。
22.小组同学利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铝与稀盐酸的反应。向三颈烧瓶内注入20mL某浓度的稀盐酸(足量),将铝片投入三颈烧瓶中,迅速塞紧瓶塞并打开数据采集器,一段时间后,测得密闭容器内压强、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A点对应溶液的pH大于D点对应溶液的pH
B.BC段压强升高的原因主要是温度升高
C.BC段反应的速率先快后慢,导致变慢的原因可能是盐酸的浓度减小
D.对比可知铝与稀盐酸反应为吸热反应
【答案】C
【详解】A、稀盐酸和铝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A点对应是未反应时的溶液是稀盐酸pH小于7,D点对应的溶液是反应后稀盐酸被消耗后生成的溶液,酸性减弱,pH变大。即A点对应溶液的pH小于D点对应溶液的pH,错误;
B、铝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BC段压强升高的原因主要是产生气体,容器内气体质量不断增加,错误;
C、随着反应的进行,未反应的盐酸越来越少,即盐酸浓度变小,导致BC段反应的速率是先快后慢,正确;
D、根据图乙可知,随反应的进行,温度不断升高,可知铝与稀盐酸反应为放热反应,错误。
故选C。
23.某实验小组用如图装置探究CO2的性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装置不涉及到CO2的物理性质
B.c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比较a、b处现象,可得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D.该装置具有一次性完成多个性质实验的优点
【答案】A
【详解】A、d中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物理性质),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化学性质),该装置涉及到CO2的物理性质,说法错误;
B、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c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法正确;
C、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实验中a处紫色石蕊小花不变色,b中紫色石蕊小花变红,可得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说法正确;
D、该装置验证了二氧化碳能与水、氢氧化钙反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密度比空气大等性质,具有一次性完成多个性质实验的优点,说法正确。
故选:A。
24.用如图装置研究铁粉与水蒸气在高温下的反应,生成了氢气和一种铁的氧化物(其中铁、氧元素质量比为2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时,先加热水,后加热铁粉
B.装置②中,酒精喷灯可以提供高温
C.该反应的化学式表达式:
D.装置③中,肥皂泡向上飘动,说明氢气密度小于空气密度
【答案】C
【详解】A、实验时,先加热水产生水蒸气,然后加热铁粉,使水蒸气与铁粉反应,选项正确;
B、酒精喷灯的火焰温度可达1000摄氏度左右,可以提供高温,选项正确;
C、设该铁的氧化物化学式为FexOy,则有56x:16y=21:8,x:y=3:4,即为Fe3O4,选项错误;
D、装置③中,肥皂泡向上飘动,说明氢气密度小于空气密度,选项正确。
故选C。
25.在测量变质的氢氧化钠样品的碳酸钠百分含量的实验中,下列实验误差分析正确的是
A.若没有B装置,则测出的碳酸钠质量分数将偏小
B.若没有D装置,则测出的碳酸钠质量分数将偏小
C.若没有F装置,则测出的碳酸钠质量分数将偏小
D.实验结束后未通空气,则测出的碳酸钠质量分数将偏小
【答案】D
【详解】A、B装置的作用为吸收空气中的CO2,防止干扰实验结果。若没有装置B,则空气中的CO2会和样品中的氢氧化钠反应,使碳酸钠的质量变大,继而与稀盐酸反应生成CO2的质量变大,E的质量变大,从而导致测出的碳酸钠质量分数将偏大,故A错误;
B、D装置的作用是吸收生成气体中的水分,若没有装置D,则会导致E的质量增大,从而导致测出的碳酸钠质量分数将偏大,故B错误;
C、F装置的作用是吸收倒流进入空气中水蒸气及二氧化碳气体,防止对E质量的干扰,如果没有F装置,则会导致E的质量增大,从而导致测出的碳酸钠质量分数将偏大,故C错误;
D、由于装置中残留着没有被吸收的CO2,所以如果不通入空气,则生成的CO2的质量偏少,从而导致E装置的质量偏小,使得测出的碳酸钠质量分数将偏小,故D正确;
故选D。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