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茶馆(节选)》任务式课件-(共50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8.《茶馆(节选)》任务式课件-(共50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3 22:50: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学习目标:通过学习《茶馆》能够了解话剧常识,分析人物形象及艺术特色。
任务一:了解作者、作品及话剧常识
目录

文体常识
话剧常识
1.话剧:是以演员的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形式。
2.特点:舞台性、直观性、综合性、对话性。
3.剧本:
剧本通常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内容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部分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招号或圆括号)括起来。二是人物自身的台词,包括对话(对唱)、独白(独唱)、旁白(旁唱)等。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
戏剧的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
4.潜台词:
角色台词的内在实质。包括说话的目的、言外之意和未尽之言等,演员虽未说出,但观众可以意会。
话剧常识
5.分类:
按题材不同:历史剧、纪实剧、儿童剧等。按剧作长度不同:独幕剧、多幕剧、短剧。按不同创作方法:古典主义戏剧、浪漫主义戏剧等。按矛盾冲突性质与人物命运的结局所表现出的价值取向不同:喜剧、悲剧和正剧。
(喜剧:一般以讽刺或嘲笑假恶丑的社会现象,从而肯定和赞扬真善美的社会现象为主要内容。鲁迅说“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悲剧:一般反应作为真善美因素一方的主人公与作为假恶丑因素一方的势力之间的严重冲突,主人公多为正面人物,甚至是英雄人物,他们所进行的事业和追求的理想,往往遭致失败与挫折。正如鲁迅说的“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正剧:介于悲剧与喜剧之间,二者相互补充与渗透,也叫悲喜剧。)
话剧常识
6.幕与场:
幕,是戏剧作品和演出中的段落。按剧情发展的时间、地点和事件的变化、转换而划分。幕又可按情节发展的需要划分为场和景。
7.戏剧冲突:
戏剧受演出的时间空间条件限制,只有具有集中而强烈的矛盾冲突,才能吸引观众,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所以戏剧冲突时构成戏剧的根本因素。
将!你完啦!
一语双关
戏剧里人物的对话的作用:
A.表现人物性格;B.推动故事情节;C.揭示故事主旨;D.交代有关历史背景、人际关系等等。
作家作品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出生于北京一个满族家庭,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父亲是清朝保卫皇城的一名护军,在抵抗八国联军入侵的巷战中阵亡,全家只靠母亲做杂工维持生活。1918年,毕业于免费供给膳宿的北京师范学校。1924年,赴伦敦东方学院任华语讲师,教书之余阅读了大量西方文学作品,并开始文学创作。
作者简介
老舍
(1899~1966)
1929年回国在大学执教,同时继续写作。著名的《骆驼祥子》《离婚》《我这一辈子》《月牙儿》《断魂枪》《四世同堂》都写于这个时期,受到文艺界的广泛赞誉。
解放后,他以极大的热情歌颂新的生活,话剧成为他主要运用的写作形式,创作了《龙须沟》《茶馆》《方珍珠》《女店员》《全家福》等十几部话剧。由于创作了《龙须沟》,他获得了“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作者简介
老舍
(1899~1966)
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老舍文集》。全剧共三幕,本文是第一幕。老舍在写现代题材的同时,又写了历史剧。主要是受1956年党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启示和鼓舞而写的。老舍衷心拥护这一方针,并要为此作出贡献。他说:我写茶馆,“往事今事都可以写,百花齐放”嘛。老舍在回答为什么单单写一个茶馆时说:“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小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露出一些政治消息吗?”
清末
知识脉络
全剧共三幕,各写一个时代
第一幕
大清国完了
第二幕
军阀统治完了
第三幕
国民党统治也将完了
通过在茶馆里活动的70多个各色各样的人物,依次反映了三个时代长达50年的社会生活。(小茶馆——大社会)
《茶馆》简介
《茶馆》简介
《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作品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哀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描写,反映了从清末、民国初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近50年的社会面貌,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动荡、黑暗和罪恶。
第一幕:时间是1898年初秋,正是戊戌变法刚刚失败
,谭嗣同被问斩后不久。作者在这一幕里,向我们
展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即将来临。
第二幕:是写民国初年的军阀混战时期;辛亥革命后。
社会依然黑暗,帝国主义入侵,军阀连年混战,
人民陷入了更加痛苦的深渊。
剧情概览:《茶馆》共三幕,各写一个时代
第三幕:是写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这是一个生与死、新与旧、光明与黑暗交替的时代。美帝国主义与国民党反动派狼狈为奸,给人民带来更大的灾难,幸存的裕泰茶馆,终于在恶势力压迫下倒闭了。
“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
题目“茶馆”既是人物活动的地点,又是展现社会面貌的窗口。
老舍把三个时代发生的种种事件以及生活着的种种人物,通过茶馆,巧妙地连接在一起,写出这些人物在不同时代中的不同命运,从而揭示出旧时代必然灭亡的命运,暗示了促使旧时代灭亡的新的潜在力量。
为什么要单单写一个茶馆?
任务二:阅读课本《茶馆》,回答问题。
情节梳理
1、简要概括节选第一幕呈现了哪些内容,并讨论探究其深意。
马五爷施威
康六卖女
常四爷骂洋货
鸽子之争
秦仲义梦想实业救国
秦庞交锋
常四爷被抓
庞太监买妻
茶客对话
可分析人物的身份、社会地位、语言、动作等,来找到情节背后的深意。
马五爷施威
康六卖女
常四爷骂洋货
鸽子之争
秦仲义梦想实业救国
秦庞交锋
常四爷被抓
庞太监买妻
(帝国主义的势力庞大)
(农村经济凋敝)
(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的掠夺)
(封建统治的荒淫)
(高压政策,言论不自由)
(民族资本家兴起又渺茫)
(民族资产阶级与封建王朝的对垒)
(达官贵人精神的空虚)
茶客对话
(维新运动脱离群众)
清末整个社会黑暗腐朽,不可救药。作者没有一句写政治,却通过人事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政治全貌。
情节细赏
哪些情节、哪些细节能够看出大清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
课文结尾“茶客甲”说:“将!你完啦:”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晚清政府完了,清朝社会完了,这个时代灭亡了。
文章还通过众多事件,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了清朝末年黑暗腐朽、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例如:达官贵人为争一只家鸽而大打群架,荒淫无耻的朝廷老太监竞然娶妻,八十二岁的卖耳挖勺的孤老沦落街头,饥肠辘辘的农家姑娘被卖入火坑,常四爷因为一句话被捕入狱,还有戊戌变法失败、帝国主义入侵等等,这些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事件,都显示出晚清末年反动统治阶级和人民大众之间的尖锐对立,揭示了这个时代必然灭亡的命运。
要注意挖掘戏剧中的潜台词。
2.请根据剧中人物台词及舞台说明,概括剧中主要人物的形象。
人物 人物形象
王利发
唐铁嘴
松二爷
常四爷
庞太监
秦仲义
行为表现:多说好话,多请安,莫谈国事。
善于经营,不断改良。
人物形象
王利发
裕泰茶馆的掌柜、小商人阶级
对李三、康顺子
对难民
对巡警大兵、特务
对刘麻子
对不同人采取不同态度:
同情、但有限度
强硬、少怜悯
讨好、巧于应付、怕得罪
厌恶、仍笑脸相迎
形象分析
分析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概括其特征,并指出其时代意义。
王利发——裕泰茶馆的掌柜(线索人物)
圆滑机灵:继承了父亲的处世哲学,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我知道您多么照应我,心疼我,决不会叫我挑着大茶壶,到街上卖热茶去!”
善于应酬:“那么多的买卖,您的小手指头都比我的腰还粗。”
形象分析
王利发——裕泰茶馆的掌柜(线索人物)
精明干练:在动荡年代经营茶馆,后来也曾试图改良以顺应时代,善于经营。
胆小自私:茶馆的规矩“莫谈国事”表明他想避开政治,维持生计自保为上。常四爷赏乡妇母女面吃,他说“我告诉您,这路事儿太多了,太多了!谁也管不了!”反映出他自私自利的一面。
偶有善意:对唐铁嘴“我送给你一碗茶喝,你就甭卖那套生意口啦!”
乱世底层商贩
维生之艰难
人物形象
刘麻子奸诈狠毒,通过人口拐卖牟取暴利。一方面在穷人跟前卖弄本事,一方面在权贵跟前奴颜屈膝。
唐铁嘴是江湖骗子,为人油滑,投机钻营,吸大烟自甘堕落。在茶馆骗吃骗喝,厚颜无耻。
刘麻子、唐铁嘴等
社会渣滓
病态社会的畸形儿,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病态和畸形
性格特点:心眼好,但胆小怕事,懒散而无能。
他游手好闲,整日只知喝茶玩鸟。
行为表现:二德子找茬,他好言相劝;宋恩子、吴祥子抓捕常四爷,他维护朋友但又不敢出头。
人物形象
松二爷
旗人、有闲阶级
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
性格特点:有鲜明的正义感和强烈的爱国意识,爱憎分明,敢作敢当,富有同情心。
人物形象
常四爷
旗人、有闲阶级
对洋货倾销时
看康六卖女时
看乡妇卖小妞时
面对马五爷时
对社会现状表达深切忧虑:
忧虑“这得往外流多少银子啊!”
感慨“乡下是怎么了”
同情她们,忧虑“大清国要完!”
“我就不佩服吃洋饭的!”
常四爷是旗人,在清朝时能吃管家钱粮。但他对腐败的清政府不满,对帝国主义更加痛恨。因说一句“大清国要完”就被抓起来坐了一年监狱。刚正之士反倒被捕入狱,正表明政治的黑暗,历史的发展也证明常四爷是有眼光的,他看透了清王朝的腐朽,看透了大清国即将灭亡的结局。
人物形象
常四爷的形象特点
常四爷的爱国者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和人民的反抗情绪。
性格特点:缺乏同情心,自信傲慢,敢于斗争
人物形象
秦仲义
民族资产阶级
初入茶馆时
面对王利发时
面对庞太监时
人物行为表现:
让人将乡妇母女轰出去
居高临下,摆出主子的态度
针锋相对,不甘示弱
这一形象展示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张扬的个性
王利发
精明干练,见机应变,胆小怕事,是一个自私的商人。
唐铁嘴
抽大烟,油腔滑调的江湖骗子。
松二爷
游手好闲,没能力谋生的旗人。
常四爷
正直,倔强,敢作敢为,乐于助人的旗人。
庞太监
秦仲义
家境殷实,主张维新的民族资本家
封建势力的代表,是个荒淫无耻之徒。
3.试按照社会阶层给第一幕出现的人物归类。
①下层劳动人民——王利发、李三、康六、老人、乡妇、小妞、康顺子。
②有闲阶级——松二爷,常四爷。
③民族资本家——秦仲义。
④反动统治阶级的走狗或帮凶——二德子、马五爷、庞太监、宋恩子、吴祥子。
⑤社会渣滓——唐铁嘴、刘麻子、黄胖子。
4. 概括剧中主要人物的最终结局
人物 最终结局
王利发 破产之后他安顿好家人,与多年结交的友人相互道别之后,拿起腰带,步入内室,仰望屋顶,然后悬梁自尽
松二爷 留恋过去的生活,不愿自食其力,最终饿死
常四爷 最后常四爷眼看着老朋友们一个个地不是饿死,就是叫人家杀头”,他的希望彻底破灭了。他悲愤地喊出“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
秦仲义 经过几十年的“实业”却被国民党政府没收了,彻底破产。
晚年心如死灰的秦仲义到老年却悟出一个荒唐的“道理”:“有钱就应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千万不能干好事!”
任务三:思考探究
这一幕存在哪些矛盾冲突?这些冲突又有何深意?
第一幕
戏剧冲突 深意
常四爷、二德子、秦五爷之间的冲突 解释了戊戌变法失败后、帝国主义横行、社会腐败混乱、流氓恶霸仗势欺人的社会环境
刘麻子与康六父女冲突 旧社会人吃人的本质
庞太监与康六父女冲突 王利发与秦仲义的冲突 展现了封建小业主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
庞太监与秦仲义的冲突 维新派与保守派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特务宋恩子、吴祥子和常四爷的冲突 展示了用尽压制和暴政手段的清政府在日薄西山之后必将被历史埋葬的命运
特殊的戏剧冲突
《茶馆(节选)》所采用的是特殊的戏剧冲突。剧中人物仿佛是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按照自己的轨迹必然地运行。正直善良的人无法摆脱厄运的袭击,那些异常活跃社会渣滓,各自遵循着自己的道德准则行事。作者把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了那个旧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如“鸽子事件”“太监娶妻”“常四爷一句闲谈被抓”等,虽荒诞不经,却反映出戊戌变法失败后,封建统治的荒淫、腐败及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即将来临。
特殊的戏剧冲突
结构特色
没有一个统一的情节,也没有一个非此不可的中心人物,只是像画卷一样,将一个个人物展览进去,把一个个情节镶嵌进去。剧中所有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截面,这些画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的发展逐步展开。
人物虽多,但人物之间的联系都是单线的、小范围的,每个人的故事都是单一的。即便是王利发的戏,很大一部分也是用来应付生意的,并不是他本人的戏。
“图卷戏”: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
①群像式的人物。人物众多:《茶馆》第一幕里光是有台词的人物就有22个;人物杂陈。在《茶馆》第一幕里,宫廷内的太监总管、吃洋教的小恶霸、卖耳挖勺的老人、卖亲生女儿的穷人……各种社会身份殊异的人物同处一个舞台空间之中。他们合起来,就从整体上呈现出了一幅时代生活的巨幅画图。
卷轴式的平面结构。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截面,这些这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剪影式”地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众生相。
④特殊的戏剧冲突。剧中没有尖锐的冲突。人物冲突是散点式的,并不集中在一两个人物身上。人物与人物之间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与时代的冲突。它们连缀在一起,共同构成历史和社会的尖锐矛盾,让观众清晰地看到那个时代的本质。
《茶馆》第一幕被曹禺誉为“古今中外罕见的第一幕”,结合以上分析,试说说第一幕有哪些罕见之处?
学习任务四
赏语言,究风格
体会语言特色
1.“开口响”——人物台词高度个性化
秦仲义:“小王,这儿的房租是不是得往上提那么一提呢?当年你爸给我的那点租钱,还不够我喝茶用的呢!”
王利发:“二爷,您说的对,太对了!可是这点小事用不着您分心,您派管事的来一趟,我跟他商量,该长多少租钱,我一定照办!是!嗻!”
王利发的答话不是恳求不要提价,也不问提多少,而是在秦仲义面前非常顺从、谦恭、竭力奉承,可见他的乖巧玲珑,刻画了他的“圆滑”。
常四爷:“你问我哪?花钱喝茶,难道还教谁管着吗?”
松二爷:“我说这位爷,您是营里当差的吧?来,坐下喝一碗,我们也都是外场人。”
一个硬,一个软,相比之下,个性鲜明。
体会语言特色
①你应当劝告大家,有钱哪,就该吃喝嫖赌,胡作为非,可千万别干好事!告诉他们哪,秦某人七十多岁了才明白这点大道理!
②七十多了,只落得卖花生米!个人算什么呢?我盼哪,盼哪,只盼国家像个样儿,不受外国人欺辱。可是……哈哈!
秦仲义
常四爷
③(自言自语)长辛店!长辛店!离这里不远啦!(喊)三爷,三爷!您倒是抓早儿买点菜去呀,待一会儿准关城门,就什么也买不到啦!嘿!
王利发
吴祥子/宋恩子
1.“开口响” (三言两语,甚至是只言片语就得勾勒出一个活灵活现、个性鲜明的人物来)——人物台词高度个性化
潜台词是指隐藏在台词背后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潜藏在台词背后的人物的思想、愿望和目的,是台词的真实含义。
要善于挖掘潜台词,潜台词挖掘好了,人物的动作也就出来了。找到了潜台词,也就找到了人物真正的思想感情,塑造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等表达方式也就有了依据。
2.“想得深而说得俏”——丰富的潜台词
体会语言特色
体会语言特色
王利发:“坐下!我告诉你,你要是不戒了大烟,就永远交不了好运!这是我的相法,比你的更灵验!”
侧面交代了一个社会现实:清朝末年,鸦片战争失败,清政府腐败,大量鸦片流入中国,腐蚀着中国人民的身体和灵魂。
常四爷:“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
常四爷言辞犀利地回敬对方,明理讽刺二德子,暗中指责腐败政府,一针见血,咄咄逼人。
2.“想得深而说得俏”——丰富的潜台词
体会语言特色
马五爷:“二德子,你威风啊!”
这句话把马五爷的威势凸显出来,而这威势不过是倚仗洋教的庇护,暗示当时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威风。
外国商品流入,大量侵占中国市场,这是当时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现实。表现常四爷的正义感和爱国心。
常四爷:“唉!连鼻烟也得从外洋来!这得往外流多少银子啊!”
2.“想得深而说得俏”——丰富的潜台词
体会语言特色
写出农民已没有活路。反映了农村经济破产、地主残酷压榨农民、民不聊生的状况。
庞太监对买来的“妻子”没有任何同情,在他心中,这只是一个活的玩物而已。再次写出庞太监荒淫无耻、狠毒奸诈,没有一点人性和同情心。
庞太监:“我要活的,可不要死的!”
康六:“姑娘!顺子!爸爸不是人……你呀,顺子,认命吧,积德吧!”
2.“想得深而说得俏”——丰富的潜台词
体会语言特色
这是一句典型的一语双关的台词,它既表示一局棋已经下完,也更点明了一个时代的终结:封建社会已经走到尽头。
茶客甲:“将!你完啦!”
2.“想得深而说得俏”——丰富的潜台词
体会语言特色
老舍本人熟悉北京方言,特别是北京市民的语言。在《茶馆》中恰当地应用地道纯熟的北京方言,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活生动,其语言更加富有艺术上的美感,也使作品更具地方色彩,也更真实。比如“甩闲话”“尊家”“搂下桌去”“官面儿上”等词语,逢人称“爷”的称谓,刘麻子的“您二位真早班儿”,二德子的“嗻”,常四爷的“我这儿正咂摸这个味儿”等语言,无不透着浓浓的京味儿。
3.地道“京味儿”——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
五、艺术特色
1、形散而神不散的结构
《茶馆》的谋篇布局独具匠心。全剧没有贯穿到底的矛盾斗争,是一出以人物带故事的话剧。
2、浮雕式人像展览
作者老舍塑造人物形象有其独特的方式。着重刻画时代的、阶级的、职业的和气质的特点以及地方色彩,作出各种社会典型的艺术概括,通过浮雕般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型,反映出不同的社会面貌。
3、独特的喜剧样式
《茶馆》中有不少悲剧性的场面,但是全剧的基调却是喜剧的,而且即使是悲惨的情节和细节也往往以幽默的笔法表现出来。如庞太监、马五爷及沈处长,但从处理这些人物的漫画式、剪影式的手法来看,他们也还是作为小人物来描写的。
4、诱人的语言魅力
《茶馆》的语言特色最主要的就是真实、形象,京味儿十足。
5、侧面透露的手法
作者通过纵、横两个侧面来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横的侧面:作者选取了裕泰茶馆这个象征被摧残得衰败不堪的旧中国为观察窗口,通过对出入茶馆的各种人物的描写,来反映时代变迁。纵的侧面:通过贯穿全剧的人物生活变迁,来反映社会演变。
结语
老舍《茶馆》的叙述动机,来自于对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强烈渴望,和对一个不公正的社会的强烈憎恨。新旧社会对比既是他结构作品的方法,也是他的历史观。他对于“旧时代”北京社会生活的熟悉,他对普通人的遭际命运的同情,他的温婉和幽默,含泪的笑,使这部作品,接续了老舍创作中深厚的人性传统。
——北大中文系教授洪子诚
看《茶馆》最后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