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讲义——2025届高三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讲义——2025届高三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2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14 13:34: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
2.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素养达成
1.唯物史观:运用唯物史观分析美苏冷战兴起的原因、发展的基本态势及其影响;辩证认识冷战的影响及苏联解体的原因。
2.时空观念:借助时间轴和地图,认识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3.家国情怀:分析两极格局瓦解的主要原因,认识世界格局发展的总体趋势,认识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性,引导学生树立调整、改革、创新意识,坚定社会主义道路,培养四个自信。
必备知识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概念 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原因 根本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的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意识形态也尖锐对立
美国 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美国美国在全球进行扩张,将社会主义的苏联视为其建立世界霸权的最大障碍
苏联 战后的苏联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恢复经济,发展社会主义。为确保东欧国家对苏友好,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东欧的影响,与美国发生了尖锐矛盾
表现 政治 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
经济 实施马歇尔计划;经互会的成立
地缘政治 第一次柏林危机,德国分裂
军事 1949年和1955年,“北约”和“华约”相继成立
认识 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系统认知】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在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冲突,使它们从战时盟友变成冷战对手,逐渐形成两极格局。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20世纪50--80年代)
冷战发展 特点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东西方关系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的冷战对抗
表现 ①缓和:美苏开展对话;②对抗:发生了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
影响 这两次危机所带来的战争特别是核战争的风险空前严重
多极化力量成长 原因 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
表现 ①西方阵营的分化: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日本经济的“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使西欧和日本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 ②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中苏关系破裂; ③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④第三世界的兴起:万隆会议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
影响 国际关系的这些变化,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了有力冲击
【系统认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西欧、日本的崛起和美国的相对衰落,两极格局中孕育着多极化发展趋势。这种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有力地冲击着两极格局。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20世纪八九十年代)
1.美苏关系变化
紧张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再次加强对苏联的遏制,同时大搞军备竞赛,提出并着手实施战略防御计划”,企图拖垮苏联
缓和 ①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 ②1987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 ③1991年,两国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裁军取得重要进展;苏联实行战略收缩,从阿富汗撤军,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等等
2.两极格局崩溃
原因 ①外因: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 ②内因:国内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影响 ①世界格局: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随之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②世界形势: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但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系统认知】美苏关系走向缓和,主要是以苏联的退让和妥协为前提的,但双方关系的缓和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提供了某些空间与条件。
强化关键能力/史料实证·融通历史解释
探究点(一)裂变:大国博弈的格局--美苏“冷战”和两极格局
1.史家说史--冷战的起源
传统的美国学派认为,冷战是由苏联引起的,苏联热衷于获得领土,尤其是征服东欧领土。如果苏联没有表现出这种倾向,美国将有可能退回到战前的孤立主义状态。……美国采取遏制苏联扩张的政策是正确的。如果没有美国主动的遏制政策,苏联将继续在欧洲、中东和亚洲扩张。
——摘编自赵菊玲《战后世界格局五十年》
[解读]美国学派认为冷战由苏联引起,理由是苏联在东欧的扩张。实际上,冷战是美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冲突的结果,更是美国称霸世界的需要。美国率先对苏联实行了遏制政策和敌对行动而不应该仅归因于苏联的扩张。对于冷战的起源,我们必须坚持用辩证的观点来认识,透过现象看本质。
2.问题探史--对美苏冷战的评价
[材料一]
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材料二]苏联曾经是永远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
——摘编自《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1年9月9日)
[探究]根据材料一、二并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学术界是怎样评价美苏冷战的?提示:学术界力图对美苏冷战作出辩证评价。既强调了美苏争锋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又看到在近半个世纪中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既认为美苏军备竞赛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又指出美苏冷战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史论形成——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
(1)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各自处于超级大国(美
苏)的控制之下
(2)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3)形式多样: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4)矛盾重重: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5)演变趋势:由两极格局演变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美苏争霸互有攻守,既有和平方式的对抗,也有局部战争。
(6)争夺目标
欧洲 欧洲是美苏争夺的重点,形成西欧受美国控制,东欧受苏联控制的格局
新兴独立的民族国家 随着殖民体系的崩溃,积极争夺这些新兴独立国家的控制权
经济主导权 美国依靠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建立了排斥苏联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苏联在这一斗争中明显处于劣势;社会主义阵营则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科技领先地位 美苏之间在科技领域的激烈竞争,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
探究点(二)剧变:多极力量的成长--世界多极化趋势
1.史料证史--欧洲崛起
【材料】
1958-1969年间,欧共体内部贸易年平均增长率为16.5%。1984年欧共体十国对外贸易总额达13 747亿美元,是美国的1.43 倍。美国再也不能像战后初期和20世纪50年代那样,在西方阵营颐指气使,发号施令。
【解读】
20世纪60年代,随着欧洲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其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在外交上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再以美国马首是瞻。欧洲崛起与美国的相对衰落,预示着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2.问题探史--多极化趋势出现
[材料] 我们在军事上曾经是世界第一位,甚至没有人向我们挑战,因为我们垄断着原子武器。我们那时在经济上也远远处于第一位……现在,从经济角度看,美国不再是世界头号国家,世界也不再仅有两个超级大国。从经济状况和经济潜力看,当今世界有五大力量中心,它们是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当然还有日本。……现在让我们看看对美国来说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与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所处的地位相比,美国面临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挑战。
——摘自《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1971年)
【探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美国遇到的“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挑战”来自哪些方面 这些“挑战”力量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挑战:欧共体的成立和发展、日本经济的“起飞”、中国的和平崛起以及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发展。
影响:西欧和日本的崛起,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逐渐分化;各种新兴力量的崛起,有力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世界格局出现(孕育)多极化趋势。
史论形成——多极化发展趋势下的基本矛盾
美苏之间的矛盾。美苏争霸对苏联造成极大的损害,加速了苏联的解体进程。
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随着西欧和日本的崛起,美国霸主地位受到挑战,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
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中苏关系恶化,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也出现了要求摆脱苏联控制的倾向,社会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第三世界国家与霸权主义、殖民主义之间的矛盾。亚非会议召开、不结盟运动的发展和第三世界的崛起,在东西方两大集团之外增加了一股崭新的国际政治力量。
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
历史典故——故事里面有学问
安全成为恐怖的健壮的孩子
科学技术,不仅把全面常规战争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而且由于核武器的出现使人类第一次面临着核战争的毁灭性前景。因此无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在一个已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并学会如何用核武器发动总体战的时代,维护和平成为所有国家关心的首要问题,各国人民与政府维护和平的意识上升到空前高度,成为制约爆发大战特别是核战争的基本因素。1955年3月1日,丘吉尔在众议院的一次演讲中指出,新式武器除了改变战争外,还改变了国际关系。它不仅威胁着像英国这样的小国的生存,而且威胁着美国和苏联这样的超级大国的生存。丘吉尔断言:“通过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过程,我们完全有可能达到这样一个历史阶段:安全成为恐怖的健壮的孩子。”在冷战期间,大国受到核武器制约的最明显的例子就是 1962 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它表明两个超级大国都不敢采取以战争作为推进国家政策工具的传统做法,而是极力把争端和冲突限制在常规范围之内,使双方不致滑过战争的边缘。尽管战争并未从地平线上永远消失,局部常规战争有时亦相当激烈,但核武器的出现的确改变了战争的观念,和平需要以全人类的力量加以维护也逐渐成为人类的共识。人类通过战争,逐渐学会了如何相处。
(二)更学前沿--发展视角看历史关于“冷战”的起源问题
观点一
冷战是由美国酝酿和发动的。有学者指出,美苏之间爆发冷战绝非偶然,也非一朝一夕,而是战争后期两国在波兰问题和德国问题上利害冲突的逻辑延伸。
观点二
冷战是苏联引起的。美国学者认为斯大林的“侵略”和“扩张”政策是战后国际关系紧张化的主要原因,美国对苏联的“共产主义扩张”作出反应,冷战因此而生。
观点三
强调英国在冷战形成中的主动作用。南京大学教授黄亚红指出,英国早在1946年上半年就形成了联美反苏的冷战政策。英国由于自身力量不足,为抵抗苏联的不断扩张,确保英帝国的利益和国家安全不受苏联的威胁,必须争取与美国的全面合作,于是“拉拢美国结成亲密的联盟”。
观点四
以美苏争霸为核心的东西方冷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美国问题学者时殷弘指出,“冷战的起源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白建才认为,冷战深深根植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及意识形态的抗争,直接产生于苏联保障国家安全战略与美国称霸全球战略的碰撞,原子武器的出现增强了美国的实力,加速了冷战的爆发,英国对冷战的爆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世纪40年代,好莱坞曾经拍摄过一系列正面表现苏联的电影,从苏联的视角对其进行了相对正面的刻画。而20世纪50年代之后,苏联在美国电影里的形象也很快出现了急转弯,苏联对美国的威胁成了好莱坞电影的重要主题之一。美国这一态度转变反映出( )
A.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B.国际形势影响价值观
C.雅尔塔体系走向瓦解 D.冷战聚焦于文化领域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减少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日美两国签订了多个限制日本纺织品出口的协定,而随后日本彩电对美出口激增;在美国压力下,日本限制了彩电出口,但此后日本汽车出口到美国的数量暴涨。该时期日美贸易情况( )
A.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程度提高 B.体现了世界格局的根本变化
C.说明了日本国内市场的扩大 D.奠定了国际合作的全新基础
3.1960年9月,民主德国对西柏林通道实施无限期边界管制,联邦德国随即宣布暂时中止两国之间的贸易、服务协定。后经过不断协商,到12月底双方重新恢复协定,民主德国废除了对西柏林的限制措施。这一事件的解决( )
A.导致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B.凸显了双方政策的务实性
C.助推美苏关系全面缓和 D.有利于战后欧洲经济复苏
4.1956年,苏联决定扩大同美国的科学文化交流,随后放松了对科研人员国际交流的限制,开放了许多科研机构,包括宇航基地与核设施等涉及重要机密的科研场所。苏联的这一做法( )
A.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B.旨在同美国共享最新科研成果
C.回应了马歇尔计划 D.有利于提升自身科学技术水平
5.1946年6月25日,世界银行正式营业。截至1949年6月底,银行资产约为20.73亿美元,贷款审批情况如下表(单位:亿美元),这反映二战后初期世界银行( )
货款 国别 法国 荷兰 南斯 拉夫 智利 捷克斯洛伐克 丹麦 伊朗 卢森堡 墨西哥 波兰 巴西
申请额 5.0 5.35 5.0 0.4 3.5 0.5 2.5 0.2 2.09 6.0 1.0
批准额 2.5 1.95 0 0.16 0 0.4 0 0.12 0.341 0 0.75
A.配合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贷款对象集中于不发达国家
C.决策行为受到冷战影响 D.推动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形成
6.1952年,美国对菲律宾启动了蔬菜种子项目,次年升级为“民主种子”项目,该项目将募集或低价购买的蔬菜种子在菲律宾农村分发并给予种植指导,同时将西方观念传播给受助的菲律宾民众。美国“民主种子”项目的实施( )
A.反映两极格局形成后美苏对抗的升级
B.旨在促进菲律宾经济发展与观念变革
C.推动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与解放
D.凸显了对第三世界地区的宣传与争夺
7.下表反映的是1959年美苏两国依据文化交流协议,举办国家展览的情况。这表明( )
展览国 展览地点 主要展品
美国 莫斯科 食品、服装、体育用品、书籍、音响设备
苏联 纽约 喷气式飞机、拖拉机、汽车、水力发电装置
A.美国的物质文化更具吸引力 B.美苏借助文化交流渗透冷战
C.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D.苏联的重工业实力远超美国
8.如图是1953年苏联报刊上发表的一幅漫画,它揭示了( )
A.热核武器竞赛的现实 B.意识形态的斗争
C.热战一触即发的危险 D.冷战对峙的加剧
9.1962年,美国总统肯尼迪要求国家安全委员会成员必须阅读《8月的枪声》,该书叙述了萨拉热窝事件后发生的一系列很小的、不重要的事件,最终导致了历史上最骇人听闻的军事冲突。肯尼迪想让国家安全委员会重视( )
A.维护美国的核垄断地位 B.管控危机应对战争风险
C.遏制苏联在东欧的扩张 D.收缩美国海外军事力量
10.1946年夏,丘吉尔指出:“美国鹰停落在栖木上,它是一只有着可怕喙爪的强壮大鸟……葛罗米柯先生(苏联外交官)被派来每天用一把锋利的镰刀去戳它,戳它的喙,戳它的翅膀,戳它尾巴上的羽毛。鹰一直都保持着安静,但就此认为鹰的内心没有发生任何变化,那就是大错特错了。”这反映了当时
A.两大阵营对峙局面形成 B.美苏两国间矛盾加剧
C.美苏冷战序幕由此揭开 D.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11.20世纪50年代中期,周恩来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某国际会议上强调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会议最终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这次会议上,周恩来作出的重要贡献有
A.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B.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六点建设性意见
C.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阐述了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
12.1948年,英国政府确定:把柏林空运作为开展对苏外交谈判的手段,在柏林空运取得重大进展前,暂不同苏联接触;英国的实力难以单独担负起西柏林的物资运输任务,须充分借助美国的力量;建立英美联合空运机制,以便督促美国对空运行动投入人员和物资。此举意在
A.依附美国共同对抗苏联 B.加速联邦德国的军事化
C.争取对苏政策的主动权 D.刺激法国挑战美国霸权
13.如表美国与西欧对苏联、东欧国家贸易出口额 比较单位:百万美元,如表作为直接论据,可用来探究的论题是
年份 美国对苏联、东欧国家 西欧对苏联、东欧国家
1948年 397 582
1949年 145 765
1950年1—6月 41 268
A.马歇尔计划的出台及其历史背景 B.两极格局与西方国家滞胀的根源
C.世界贸易与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 D.欧洲市场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
14.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纽约画派领衔人物杰克逊·波洛克以将油墨滴洒和倾泼在大块画布上的创作方法而著称,画作没有任何可识别的主题。美国中央情报局竭力推崇该画派,并资助其在海外展览,以显示自由、个性的表达。这表明
A.纽约画派的创作方式受到各国民众欢迎
B.纽约画派的创作具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
C.美国政府旨在扩大纽约画派的影响力
D.美国政府借助艺术领域渗透冷战思维
15.一次国际会议的公报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等七部分。公报声明:“确认人民遭受外国的征服、统治和剥削是对基本人权的否定,是对联合国宪章的违反,是对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一种障碍。”这次会议是
A.万隆会议 B.巴黎和会
C.日内瓦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越南战争中,美国为帮助南越傀儡政权消灭南方人武装力量,自1961年起使用了落叶剂、除草剂等化学剂约7.8万吨,喷洒面积达2.68万平方千米。在使用化学剂之初,美国科学界就道义和生态原因提出异议。1967年2月,5000多名科学家向美国政府请愿,敦促约翰逊总统下令停止在越南使用化学剂。自1968年下半年起,联合国大会相继通过多项决议,开始关注生态问题,要求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并要求秘书长准备一个关于化学、生物以及细菌武器的报告。面对美国的战争暴行,越南人民武装力量依然活跃在南越丛林中,给美国和南越政府以巨大打击。1971年,尼克松政府决定终止在越南战场使用化学剂。化学剂的使用,也使很多美国军人在战后饱受癌症等疾病折磨。
——摘编自吕桂霞《牧场工行动:美国在越战中的落叶剂使用研究(1961~1971)》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政府最终放弃在越南使用化学剂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在越南战争中使用化学剂的后果。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二战期间,在原苏联境内、当时德军占领区——斯摩棱斯克的卡廷森林发现的大约两万名波兰军官的尸体,这就是震惊世界的“卡廷惨案”。随后,围绕着“卡廷惨案”的真相,苏德两国进行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争论,以苏联为首的反法西斯同盟和以德国为首的法西斯国家都认定惨案是对方制造的,并由此引发了一场巨大的舆论战。二战结束后,美国调查委员会却在1952年公布报告,指出苏联才是“卡廷惨案”的罪魁祸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苏德争论中美国态度转变的原因和实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德争论中美国态度转变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美国人看来,北约是欧洲一体化的最基本部分,即使1960年后,法国曾挑战美国的欧洲战略,美欧关系有些紧张,但美国支持欧洲一体化的政策并未改变。1962年肯尼迪也说,一个强大的、联合的欧洲是我们的朋友和伙伴,而不是竞争者,援助欧洲一体化是我们多年外交政策的基点。尼克松主义时代对欧政策有些变化,越战迫使美国要求欧洲在经济上承担更大的责任。里根总统对欧洲的保护主义提出了批评,但美国总的对欧态度是积极的。冷战结束后,1990年11月美欧关系的跨大西洋宣言提出,现在美国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一个完整的自由的欧洲。克林顿曾说,我们提倡和支持的欧洲事业,就是帮助最好的伙伴建立联合的、自由的、民主的、共同安全的欧洲。
——摘编自张东升《析美国对外政策中的欧盟和欧洲一体化》
(1)据材料,概括美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态度。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美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态度和做法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40年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40年代美苏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中的盟友,故美国方面对苏联形象的刻画较为正面,二战结束后,美苏从盟友走向了对手,两极格局逐步形成,故苏联在美国电影里的形象也受到了影响,这反应出美苏大国之间国际关系的变化,从二战同盟到大国争霸的趋势,本质是国家利益和国家意思形态的不同,B项正确;1955年华沙条约的形成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排除A项;1989年的东欧剧变和1991年的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上的瓦解,也象征着雅尔塔体系最终瓦解,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信息并非冷战聚焦于文化领域,而是美苏关系变化的实质,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日)。根据材料“为了减少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日美两国签订了多个限制日本纺织品出口的协定,而随后日本彩电对美出口激增;在美国压力下,日本限制了彩电出口,但此后日本汽车出口到美国的数量暴涨。”可知,该时期日美贸易情况反映了两国经济联系密切,一定程度上说明当时经济全球化程度提高,A项正确;此时的世界格局依旧是美苏两极对峙,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日本对美国的贸易处于优势地位,未涉及日本国内市场情况,排除C项;该时期日美贸易情况反映了两国经济联系密切,未体现国际合作的全新基础,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冷战时期的世界。据材料“不断协商”“到12月重新恢复协定”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冷战时期,冷战的重点在欧洲,为了尽量避免战争,同时出于本地区发展的需要,对抗双方在处理冲突时有一定的克制机制,凸显了双方政策的务实性,B项正确;欧共体的成立和发展,日本经济的“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表明西方阵营逐渐分化,材料不涉及这些信息,排除A项;20世纪60年代美苏关系对抗逐渐加剧,不是全面缓和,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政策的调整,材料主旨是双方政策的务实性,不是战后欧洲经济复苏,且20世纪60年代欧洲经济已经复苏并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目的题、影响题。时空是:1956年(苏联)。据题干材料可知,1956年,苏联为了扩大同美国的科学文化交流,放松了对科研人员国际交流的限制,开放了许多科研机构,这些措施有利于便利和扩大与外国的科学文化交流,提升自身科学技术水平,D项正确;二战后苏联的改革都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排除A项;二战后,美苏处于冷战对峙中,双方开展科技竞争,虽然也进行科学交流,但不可能共享最新科研成果,排除B项;二战后,为了与苏联对抗,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作为回应,苏联与东欧各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6年至1949年(世界)。据表格可知,申请世界银行贷款的国家很多,但是得到批准的基本是资本主义国家,结合题干时间二战结束后初期,说明世界银行决策行为受到冷战思维影响,C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推断世界银行配合马歇尔计划实施,排除A项;据表格可知,获得世界银行贷款成功的是西欧资本主义国家,不是发达国家,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区域经济集团化不相关,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可知是影响题、本质题、目的题和推断题,准确的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的世界。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美国该项目在分发种子的同时把西方的观念传播给受助的民众,可以看出美国在注重西方观念的宣传,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美苏冷战,加强对第三世界世界地区的争夺,包括意识形态领域的宣传,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争夺和宣传,仍然属于冷战,美苏对抗并没有升级,排除A项;美国对菲律宾的援助是为了宣传西方观念,壮大资本主义阵营的力量,排除B项;美国对菲律宾的援助是为了宣传西方观念,壮大资本主义阵营的力量,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不利于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和解放,排除C项。故选D项。
7.B
【详解】根据材料,1959年美苏两国依据文化交流协议,举办国家展览,美国在莫斯科展览的主要展品多是贴近日常生活的消费品,意图在民生方面遏制苏联,说明美国在冷战中注重运用文化交流渗透冷战,苏联在美国举办的文化交流中展览的展品主要是重工业产品,其意图是在重工业方面遏制美国,说明苏联在冷战中注重运用文化交流渗透冷战,B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影响和效果,得不出美国的物质文化更具吸引力,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美苏两国,不能证明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美国的重工业情况,不能得出苏联的重工业实力远超美国,排除D项。故选B项 。
8.B
【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可知,苏联人宣传美国把炮弹装饰成和平鸽的模样,这是美苏在舆论宣传和意识形态领域对抗的表现,B项正确;图示内容揭示的是美苏之间意识形态的对抗,不是热核武器竞赛的现实,排除A项;美苏之间一直没有爆发热战,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冷战对峙加剧,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详解】依据材料时间“1962年”和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处于古巴导弹危机时期,美国总统肯尼迪要求国家安全委员会成员必须阅读《8 月的枪声》,其目的是应对古巴导弹危机,避免美国与苏联的核战争,即管控危机应对战争风险,B项正确;材料中肯尼迪的做法是为了应对古巴导弹危机,不是维护美国的核垄断地位,排除A项;材料中肯尼迪的做法是为了应对古巴导弹危机,不是遏制苏联在东欧的扩张,排除C项; 当时美国并没有收缩美国海外军事力量,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丘吉尔用鹰形容美国,英国外交官每天收拾鸟,“鹰一直都保持着安静,但就此认为鹰的内心没有发生任何变化,那就是大错特错了。”可知二战后美苏关系紧张,B项正确;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两极格局形成,排除A项;铁幕演说拉开冷战序幕,排除C项;材料与多极化趋势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1.A
【详解】材料是对万隆会议的描述,其中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召开,A项正确;B项与日内瓦会议有关,排除;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在接见印度谈判代表团时,首次系统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C项;上海合作组织丰富了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国家关系,提供了以大小国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2.C
【详解】英国自知实力有限的背景下,意图拉拢美国完成柏林空运,以争取在对苏外交谈判的主动权,C项正确;英国利用美国的力量来完成自己的外交意图,排除A项;题干内容与联邦德国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法国和美国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从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二战后,受冷战的影响,美国对苏联、东欧国家出口减少。而西欧对苏联、东欧国家出口由增加到减少,则反映出西欧在站队资本主义阵营后,减少了对东欧与苏联的出口,故能反映出欧洲市场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D项正确;马歇尔计划是1947年启动,表格中的材料不能作为背景,排除A;滞胀出现于70年代,排除B;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于1944年,排除C。
14.D
【详解】从材料“美国中央情报局竭力推崇该画派,并资助其在海外展览,以显示自由、个性的表达”可以看出,美国政府利用纽约画派自由创作的风格,进行对外宣传,意在渗透其崇尚自由,民主的思维,反映出美国政府借助艺术领域渗透冷战思维,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各国的态度,排除A;纽约画派本身并没有意识形态色彩,只是美国政府利用其进行宣传,排除B;美国政府旨在利用其进行冷战对抗,排除C。
15.A
【详解】根据“确认人民遭受外国的征服、统治和剥削是对基本人权的否定”可知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反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霸权,结合所学内容判断这次会议应该是万隆会议,故选A;巴黎和会是一战后主要战胜国的一次分赃会议,排除B;日内瓦会议主要是为了解决印度支那的和平问题,排除C;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主要是恢复中国的代表权问题,排除D。
16.(1)美国科学界的反对,联合国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国内反战运动高涨,没有达到预期作战企图。
(2)对生态环境和经济造成严重破坏,对越南人民和美国士兵伤害严重,在国际社会造成恶劣影响。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中“美国科学界就道义和生态原因提出异议”可知,美国科学界的反对;根据“联合国大会相继通过多项决议,开始关注生态问题”可知,联合国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根据“越南人民武装力量依然活跃在南越丛林中,给美国和南越政府以巨大打击”可知,没有达到预期作战企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政府最终放弃在越南使用化学剂的原因还包括,国内反战运动的高涨。
(2)后果:根据材料中“自1961年起使用了落叶剂、除草剂等化学剂约7.8万吨,喷洒面积达2.68万平方千米”可知,给越南人民和越南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破坏;根据“化学剂的使用,也使很多美国军人在战后饱受癌症等疾病折磨”可知,对美国士兵伤害严重;综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在越南战争中使用化学剂在国际社会造成了恶劣影响。
17.(1)原因:由于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不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美苏同盟关系逐渐破裂,冷战和美苏争霸开始;美国政府的反共反苏倾向;实事求是,努力探索历史真相。
实质:美苏对峙。
(2)影响:形成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消耗美苏双方的国力;美国企图称霸世界,把世界上更多的地区纳入其势力范围,增强了势力;苏联在争霸中积极发展国力,成为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国际影响力增强;与美争霸实行的经济政策,使苏联国内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期间至二战后(世界)。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随后,围绕着‘卡廷惨案的真相’,苏德两国进行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争论,以苏联为首的反法西斯同盟和以德国为首的法西斯国家都认定惨案是对方制造的,并由此引发了一场巨大的舆论战。”得出由于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不同;美国政府的反共反苏倾向;据材料“二战结束后,美国调查委员会却在1952年公布报告,指出苏联才是‘卡廷惨案’的罪魁祸首。”得出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美苏同盟关系逐渐破裂,冷战和美苏争霸开始;实事求是,努力探索历史真相。第二小问实质,结合所学可知,苏德争论中美国态度转变的实质是美苏对峙。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期间至二战后(世界)。据材料“二战结束后,美国调查委员会却在1952年公布报告,指出苏联才是‘卡廷惨案’的罪魁祸首。”得出形成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结合所学可从对美苏双方的角度分析得出消耗美苏双方的国力;从对美国的角度分析得出美国企图称霸世界,把世界上更多的地区纳入其势力范围,增强了势力;从对苏联的角度分析得出苏联在争霸中积极发展国力,成为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国际影响力增强;与美争霸实行的经济政策,使苏联国内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18.(1)态度:是美国的重要战略;长期支持欧洲一体化;要求欧洲承担更多责任;冷战结束后要求推进一体化进程。
(2)评价:
一方面,二战后美国支持欧洲联合,推进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有利于战后欧洲经济和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另一方面,美国的态度和做法体现了霸权主义,目的是将西欧纳入对苏冷战的战略轨道。冷战结束后意图继续控制西欧,作为其实现单极化目标的伙伴,不利于西欧的独立自主,影响了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20世纪60-90年代(美国)。据材料“ 在美国人看来,北约是欧洲一体化的最基本部分,即使1960年后,法国曾挑战美国的欧洲战略,美欧关系有些紧张,但美国支持欧洲一体化的政策并未改变”可知,是美国的重要战略;据材料“ 1962年肯尼迪也说,一个强大的、联合的欧洲是我们的朋友和伙伴,而不是竞争者,援助欧洲一体化是我们多年外交政策的基点”可知,长期支持欧洲一体化;据材料“ 尼克松主义时代对欧政策有些变化,越战迫使美国要求欧洲在经济上承担更大的责任”可知,要求欧洲承担更多责任;据材料“ 冷战结束后,1990年11月美欧关系的跨大西洋宣言提出,现在美国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一个完整的自由的欧洲”可知,冷战结束后要求推进一体化进程。
(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20世纪60-90年代(美国)。从对欧洲和美国的角度分析,据材料“ 在美国人看来,北约是欧洲一体化的最基本部分,即使1960年后,法国曾挑战美国的欧洲战略,美欧关系有些紧张,但美国支持欧洲一体化的政策并未改变”可知,二战后美国支持欧洲联合,推进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有利于战后欧洲经济和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据材料“1962年肯尼迪也说,一个强大的、联合的欧洲是我们的朋友和伙伴,而不是竞争者,援助欧洲一体化是我们多年外交政策的基点”可知,美国的态度和做法体现了霸权主义,目的是将西欧纳入对苏冷战的战略轨道。据材料“冷战结束后,1990年11月美欧关系的跨大西洋宣言提出,现在美国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一个完整的自由的欧洲。克林顿曾说,我们提倡和支持的欧洲事业,就是帮助最好的伙伴建立联合的、自由的、民主的、共同安全的欧洲”及所学可知,冷战结束后意图继续控制西欧,作为其实现单极化目标的伙伴,不利于西欧的独立自主,影响了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