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讲义 ——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讲义 ——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0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14 13:36: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素养达成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结合地图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培养时空观念,
认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感悟世界和平的来之不易,树立和平与发展的历史价值观。
3.辩证认识雅尔塔体系和联合国的影响,对美苏两极格局取代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作出合理解释。
必备知识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法西斯主义的形成
组织代表 意大利 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政权
德国 1919年,希特勒加入德意志工人党;1920年,德意志工人党改名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是德国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日本 1921年,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等日本军人订立密约,是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基本特征 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
2.亚欧战争策源地形成
背景 面对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法西斯分子鼓吹通过战争寻找出路
亚洲策源地 背景 ①经济大危机重创日本经济; ②日本法西斯分子妄图把中国东北变成日本独占的海外市场和殖民地,进而征服中国,最终征服世界
过程 ①1931年,日本军队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②1936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
欧洲策源地 背景 ①经济大危机使德国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经济落入低谷; ②社会各阶层普遍对政府失去信任; ③纳粹党煽动民族复仇主义,得到广泛支持
过程 ①1933年,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积极扩军备战; ②1935年,意大利人侵埃塞俄比亚; ③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
3.慕尼黑阴谋
背景 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过程 英法实行绥靖政策,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
影响 更加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
【系统认知】 法西斯主义是帝国主义的变种和极端形式。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和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使大战的阴霾再次笼罩世界。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局部战争 拉开序幕 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了侵华战争,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
全面侵华 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了侵华战争,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这也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爆发的标志,中国成为东方主战场
全面爆发 全面爆发 1939年9月,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兰 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继续扩大 德国东突西进,迅速占领欧洲大部分地区法国败降,英国坚持抵抗
全球阶段 苏联战场 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战场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德国遭遇的最大失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太平洋战场 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战争结束 ①1942年1月,以美、英、苏、中为首的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②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③中国抗战为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二战影响 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以及难以估量的文明劫难和心灵创伤,但这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沉重打击了侵略者和一切非正义力量,有力地维护了世界和平,彰显了人类正义
【系统认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了从局部战争到全球战争的过程。美、苏、英、中等同盟国家协同作战,是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二战进一步改变了世界的力量对比和国际格局,两极格局取代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人类历史发展进人到新的阶段。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1.雅尔塔体系建立
含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
内容 ①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德国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日本由美国单独占领; ②日本领土限制在四个岛屿及若干小岛,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太平洋区域所占的一切岛屿以及日本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如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 ③承认朝鲜最终独立; ④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 ⑤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⑥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 ⑦成立联合国;等等
评价 雅尔塔体系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但是,它也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
2.联合国建立
时间 1945年10月24日
性质 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宗旨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 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
原则 将制裁侵略的权力集中于安理会,实行形成实质性事项的决议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大国一致”原则,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评价 成立初期成为美苏对峙的工具;后来对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世界发展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系统认知】二战后的国际秩序体现了人类呼唤世界和平与要求共同发展的时代特征。美苏的崛起,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对比和国际格局。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国际地位得到提升。二战对人类的政治、经济和科技等各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强化关键能力/史料实证·融通历史解释
探究点(一)恶刃之源——二战爆发的原因
1.问题探史——二战前法西斯势力猖獗的原因
[材料]
面对法西斯的猖獗,西方许多保守人士都认为,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德苏之间开战,一举将两个产生祸害的力量削弱。于是西方政府迟迟不愿与苏联协商,甚至到了1938-1939年间,各国依然不改对苏联的狐疑。这迫使1934年以来便与西方站在同一阵线、坚定带头反对希特勒的斯大林深恐自己落入单独对付希特勒的泥淖之中,在1939年8月与德国签下了互不侵犯条约。斯大林希望依此条约置身事外,坐观德国与西方各国相斗,苏联也可以根据条约取回自革命后失去的一大片西部领土。美国的重心在太平洋地区以及美洲,欧洲的局势与它实在没有什么重大关系,……要不是珍珠港事变,以及希特勒对美宣战,美国自
始至终必将置身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外。
——摘编自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1914-1991》
【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前法西斯势力猖獗的原因,并评价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行为。
提示:原因:德、意、日国内问题(经济危机、专制传统、军国主义传统等)为法西斯势力猖獗提供条件;各国利益分歧,无法形成合力(意识形态、国际利益等矛盾);英法奉行绥靖政策;苏联与德国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美国等国反战情绪浓烈(或美国的中立政策)。
评价:短期有利于维护苏联国家安全(为苏联备战争取了时间)和扩张势力范围;长期看助长了法西斯势力,最终导致法西斯对苏联进攻;条约削弱了反法西斯的力量,德国借机壮大;条约侵犯了他国利益。
2.史家说史——二战爆发的原因
观点一
希特勒的崛起代表世界史上最大的灾难之一。如果没有希特勒,基础薄弱的凡尔赛国际秩序原可用和平或至少不致酿成巨祸的方式推翻……之所以会演变成一场充满杀戮与毁灭的人间悲剧,全都是一个恶魔般的人造成的。长于煽动人心的鬼才使希特勒一飞冲天登上德国领导人的宝座,此后这一直是他维持权威的法宝。他凭借草葬英雄的本能,以及对心理弱点奇准无比的掌握,排除异己,让他们始终抬不起头来,最后只有纷纷求饶,甘愿受他的宰制。在国际上他则毫不留情地利用民主国家对《凡尔赛条约》自知理亏的心理。
——摘编自基辛格《大外交》
观点二
西方民族“源于精力过剩的军国主义、帝国主义、传救狂热、野心无穷、蛮横好斗、支配欲强、盲目追求进步与效率”,对此(战争)负有根本责任;西方文明品质“使人们永不平静、永不知足,盲目地投身于竞争、冲突、开发和破坏”。欧洲在古代条件下虽然也适合农耕,却因较为寒冷而农业生产率偏低,主要河流又从阿尔卑斯山脉流往东南西北多个方向,致使各地之间隔断,再加海洋阻遇,欧洲被天然地划分为法、德、意、西、英和东欧多个地缘政治区域,凡此种种都很不利于跨区域政治整合和统一。
——伯特兰·罗素
[解读]
基辛格认为二战前的世界紧张局势是希特勒导致的,而罗素则把二战爆发的原因归结于西方人的尚武传统、民族性格和地缘政治。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这些观点都是片面的。一战后形成的和平秩序是不稳固的,主要因素有:该体系是战胜国间暂时相互妥协的产物,分赃不均使得这种“和平秩序”潜伏着危机;对战败国的掠夺性惩罚,埋下了复仇的种子;重新瓜分殖民地,进一步激化了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不断冲击着“和平秩序”;大国的绥靖政策刺激了德国打破“和平秩序”的野心;经济大危机的出现加速了“和平秩序”的崩溃;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加剧。
“和平秩序”的打破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希特勒正是借助了上述因素,进行了欺骗性宣传,最终打破这种“和平秩序”。因此,仅归因为希特勒个人显然是不正确的。二战的爆发与西方国家的民族性格、历史文化传统及地缘政治有很大的关系,但二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法西斯政权的崛起和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因而罗素没有看到二战爆发的根源。
史论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必然性
(1)经济危机导致国家间争夺激烈是二战爆发的社会根源。经济危机使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势力减弱;一战战败国德国不甘严惩,暗中迅速恢复国力;战胜国意大利未能满足领土要求而在地中海炫耀武力:战胜国日本不满限制,准备侵略扩张。
(2)法西斯政权迅速崛起,瓜分世界是二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法西斯统治的基本特征是:对内以集权制取代民主制,实行反共、反社会主义、反民主主义的恐怖统治;对外以极端民族主义为核心,以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为其一切重大政策的出发点。
(3)“祸水东引”和“祸水西纵”都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英法美等国纵容法西斯的绥靖政策,无疑助长了侵略扩张的嚣张气焰,加速了世界大战的全面的爆发。苏联在1939春夏之后的中立自保政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客观上祸水西纵,也加速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4)没有及时形成反法西斯阵线是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在局部战争期间,反法西斯势力基本上处于孤立少援,被各个击破的境地,未能形成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以遏制法西斯发动世界大战的图谋。二战爆发迫在眉睫之时,英、法、美、苏等国并没有及时组成团结一致的反法西斯阵线,终使避免战争爆发失去最后机会。
探究点(二)断刃为犁——雅尔塔体系与战后国际格局
1.问题探史
雅尔塔会议
[材料]苏联和美国的参战决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负。在这场大战中,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演巴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通常所称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欧洲”现已死去,而且无复活的希望。百分比协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斯大林和丘吉尔在东南欧划分两国势力范围的协定。1944年10月9日,丘吉尔飞抵莫斯科,与斯大林密商巴尔干势力范围问题。后约定苏在罗马尼亚可占 90%的优势,而英美在希腊可占90%的优势。在南斯拉夫,各占50%:在向牙利和保加利亚,苏占80%,英美占20%。
——摘编自爱德华·拉津斯基《斯大林秘闻:原苏联秘密档案最新披露》
【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雅尔塔会议的影响并分析其实质。
提示:影响:形成了雅尔塔体系,为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使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
实质:雅尔塔体系实质上是美苏两国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对世界格局做出的两分天下的划分,它被深深地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
2.史料证史——雅尔塔体系的特点
【材料】雅尔塔体系具体内容大体有四个方面:①西方欧洲雅尔塔体系。它通过分区占领管制德国及非法西斯化的原则协定、关于波兰疆界和临时政府组成的协定、关于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等,划分了美英和苏联在欧洲的势力范围,这是雅尔塔体系的关键环节。②东亚雅尔塔体系。对战后亚洲的安排主要是通过开罗会议和《开罗宣言》、雅尔塔会议和《雅尔塔秘密协定》《波茨坦公告》、美国对日本的占领改造,以及美苏在朝鲜受降的“三八线”协议等实现的。③“中间地带”雅尔塔体系。对于殖民地的安排,除英、法、荷在远东的殖民地被保留下来,其他地区的殖民地转交给联合国托管。④联合国。战后成立新的国际组织联合国,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享有否决权。
——摘编自杨鹏飞《二十世纪以来的战争和平与世界发展》
[解读]二战后期通过雅尔塔会议建立的国际关系体系--雅尔塔体系具有鲜明的特点:倡导和平、民主原则;全球性国际政治体系;大国主导:两分天下;具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
3.以图明史——雅尔塔体系与战后两极格局
[材料]
【解读】雅尔塔体系的建立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是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组成部分,体现并从属于雅尔塔体系。
史论形成——雅尔塔体系与两极格局的关系
(1)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具有很大的共同性,它们都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苏联解体这一历史时期的国际关系格局的一种概括和描述,但它们又有明显的差异。
(2)从内容上看,雅尔塔体系主要是美苏如何在欧洲、东亚划分势力范围,在这一过程中美苏关系由战时合作演变为战后对抗;而两极格局只是指美苏走向全面对抗后的国际格局。(3)从起始时间上看,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有一个过程,但大体上以1945年联合国成立作为其确立的标志;而两极格局的确立则是以1955年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形成为标志,
(4)可以说,雅尔塔体系是战后世界政治和整个国际关系格局的基础,它始终以美苏关系为主线,包括美苏合作和美苏对抗两个阶段;而两极格局则是指雅尔塔体系框架内美苏关系的第二阶段,即对抗阶段。
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
(一)教材补缺--历史认知更丰满
中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的战略地位开始逐渐受到美国决策者的重视。珍珠港事件爆发后,中国的抗日与美国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美国在大规模援华的同时,从长远利益出发,确定了战后对华政策的长远目标,即建立一个相对稳定而亲美的中国以发挥多种作用,使中国成为美国在亚洲的主要据点,抵制苏联的影响,为美国提供巨大的市场和原料基地,在国际事务中提供坚定支持美国的一票。
——摘编自刘德斌《国际关系史》
(二)辩证看待——换一种视角看历史
雅尔塔体系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总体来说,它(雅尔塔体系)共同制约了美国与苏联在产生任何争端时的行为方,即双方不是以战争手段,而要用和平手段、协商谈判来解决处理……冷战中的两个主要角色美国和苏联之间从未发生过直接的军事对抗,从而在整体上维持了世界的和平状态……雅尔塔体系在“控制战争”方面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将昔日的战争策源地德、日、意等法西斯国家转变为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从而埋葬了发动世界大战的重要根源。它所确立的联合国安理会的“大国一致”原则,使任何一个大国要想发动战争特别是世界大战都受到约束。
与此相反,有的学者对雅尔塔体系更多地持否定态度,认为战后“地图”主要由美苏绘制,雅尔塔体系就是美苏两大国的交易和对立的结果,因此认为战后世界的动荡和不宁都根源于这一体系……首先,它与战后国际危机相联系,由于美苏两国都想寻求世界霸权,因而形成多次危机。它与战后国际局部战争相联系,据粗略统计,在战后至今发生的20多场战争中,不仅美苏介人为其主要特点而且介人比例越来越高……由于美苏军事对峙主要在欧洲,双方不断进行核军备竞赛,造成欧洲乃至全世界面临核战争的威胁。
——摘编自徐蓝《试论雅尔塔体系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三)史学前沿发展视角看历史
绥靖政策形成的原因
学术界已经从最初的“祸水东引”“避战求和”转向更深层次的探讨。实际上,绥靖政策形成原因十分复杂。仅从绥靖政策制定者英国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国内弊病丛生,失业和罢工此起彼伏,使当政者极为担忧,因此他们极力要在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上阻止“布尔什维克主义蔓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极端残酷性所引起的战后英国和平主义和反战运动的盛行及其向绥靖化发展,是该政策能够出台并得以实施的民众与社会基础;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和各国以邻为壑的经济政策所造成的英国经济虚弱,以及当权者无视国际形势的日益恶化而一味削减国防开支,是绥靖政策形成的经济背景;力图在保住既得利益的前提下修正《凡尔赛条约》以平复德国的不满,同时通过英、德协调,形成英、德、法、意四大国主宰欧洲的局面并恢复欧洲均势,是英国当政者企图恢复19世纪那样的“欧洲协调”,以维持欧洲稳定与和平的真实反映;英国这一庞大帝国面临的全球战略困境,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国际因素。法国的情况与英国十分类似,所以绥靖政策对于英、法而言亦是不得已而为之,这又是绥靖政策出现的历史必然性的表现。 ——摘编自徐蓝《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的新进展》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国家曾动用相当数量的军力迫使非洲人支持宗主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国家不再仅仅依赖武力,而是更倾向于运用电影、无线电和报纸来推广战时宣传,鼓励和邀请非洲人支持欧洲战争。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宗主国殖民控制放松 B.非洲人民的广泛觉醒
C.现代技术手段的发展 D.世界大战性质的转变
2.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官方称,正在进行的是一场保卫民主的战争。据此,有些驻扎在开罗的英国士兵于1943年底召开了“普通士兵的模拟议会”,要求将煤炭、钢铁和银行收归国有,给予印度独立地位等。普通士兵的行动可以用来说明( )
A.英国空前尖锐的阶级矛盾 B.世界大战导致的政治革命
C.政府宣传引发的社会对立 D.正义战争唤醒的进步意识
3.“抗日何所恃?忠贞与汗血。”1943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根本转折的一年,中美英三国举行会议发表宣言:“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的或占领的一切岛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该次会议召开地点所处地区是( )
A.西亚 B.东欧 C.北非 D.东亚
4.1940年5月,德军兵锋直指英吉利海峡,将英法联军主力围困于某地。英国海军动用几千艘各类船只,冒着德军的轰炸和炮击,将33万多名联军官兵撤到英国,为以后的反攻保存了实力。该地位于下图(示意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5.下图为二战期间五国军火生产情况,其中的变化反映出
1940~1944年五国军火产值(单位:10亿美元)
A.美国军事优势逐步确立 B.反法西斯同盟最终建立
C.冷战对峙态势初步形成 D.多极化世界格局已出现
6.读下表,分析下列选项,与之相符的是
美国《租借法》的主要供应类别及主要对象国(1941-1945年)
主要供应类别
类别 武器和军舰 机器设备和材料 粮食 石油产品
金额(亿美元) 221 97 61 23
主要对象国
国家 英联邦国家 苏联 法国 中国
金额(亿美元) 303 108 14 6
备注:同输出租借物资相联系,战时美国出口实物量增长近2倍,进口仅增加20%,1945年资本输出比1939年增长34.1%。
①为同法西斯国家作战的盟国提供了必要的战略物资 ②支持了反法西斯战争
③有助于美国资本进入各国市场 ④提出法案的目的是为了巩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下图所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该战役是
A.莫斯科战役 B.斯大林格勒战役
C.库尔斯克会战 D.柏林战役
8.下图所示漫画《屠龙者》以战火中的伦敦城为背景,丘吉尔身披战甲,成功斩杀来犯的巨龙。配文为:“这条龙已被彻底地斩杀了,现在让我们来迎战下一条吧。”该画作

A.充满了对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期待 B.表达了英国不列颠之战后的必胜信念
C.肯定了英国赢得阿拉曼战役的重大意义D.称赞了丘吉尔和罗斯福发表的《大西洋宪章》
9.如图是发表于1941年12月29日的漫画《活力少年》,面对即将到来的新年,画家将罗斯福和丘吉尔同框,用漫画的形式提前祝福反法西斯战争中新的世界组织和安全机制的诞生。对该漫画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A.《大西洋宪章》翌日发表
B.《联合国家宣言》即将签署
C.《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草签
D.美英以武器供应苏联的第一个议定书拟定完成
10.1937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A.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 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
C.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 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
11.20世纪30年代,美国几千名著名作家和知识分子公开呼吁共产主义。喜剧作家威尔·罗杰斯曾说被苏联没有严重的失业现象的报道所打动;专爱揭露丑闻的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打出“条条道路通莫斯科”的口号。这一现象表明当时美国( )
A.推行自由放任的政策 B.深受苏联工业化的影响
C.与苏联之间交往友好 D.经济困境引发观念变化
12.有学者指出: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究其根源,是因为工业革命完成之后,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生产力……但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国家没有适应这一重大变化……而是延续“无为而治”的经济政策。该学者揭示了( )
A.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B.西方自由主义的局限性
C.工业革命异化现代化道路 D.苏联经济模式的优越性
13.1923年,英国驻德大使阿贝农在日记中写道:“1914年英国对德国作战,为的是要抵抗德国对欧洲的军事统治,经过着干年的时间,英国可能就要因同样的理由同法国作战了。问题在于英国是单独作战呢?还是有一个同盟国同它一道作战。”由此说明英国( )
A.积极建立英德同盟 B.摆脱扶德抑法政策
C.努力争取欧洲和平 D.力图保持欧洲均势
14.1946年7月,杜鲁门指派的军方战略轰炸调查小组指出:即使不投原子弹或苏联不参战,(美国)不制定进攻(日本本土)计划,日本也是会投降的。美国海军上将莱希也认为通过成功的海上封锁和常规轰炸,日本“败局已定,早就准备投降了”。美国军方的言论意在强调( )
A.美国在战争中贡献突出 B.核不扩散的重要性
C.科技进步助推美国胜利 D.美日和解的迫切性
15.1941年苏联国防委员会决定,把莫斯科、列宁格勒以及国家中心地区其他工业城市特大工厂的设备、物资、人力资源全部或部分迁移到大后方,即乌拉尔、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随后成立了国家疏散工作委员会,制定企业疏散问题的法令。苏联此举旨在( )
A.改善苏联的工业布局 B.保证军事战斗能力
C.控制大后方经济命脉 D.冲破帝国主义包围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12月13日,苏联外交官发表声明,表示关于反法西斯力量中哪一国应该把最大的精力集中于哪一战区的问题,已经取得了或即将取得基本的共识,并且在这个问题上三个盟国将为共同事业的利益而努力。
请你推测当时关心抗战时局的延安军民获知上述声明后的可能反应,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的判断理由。
1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二战之前保守党长期在英国执政,相当多的重要成员都属于极为富有的阶层,内阁大臣们也多来自工业和商业大家族。保守党人主张纳粹德国应当得到支持,认为它是对抗布尔什维克主义向西蔓延的堡垒。在保守党执政下的英国,伦敦的各大银行给纳粹德国提供了大量商业信贷,英德贸易使德国获得相当可观的英镑外汇,由此,德国重新武装具有了雄厚的资金支持。实际上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相当多的英国银行家和商人在同德国的生意中赚取了丰厚利润;对他们来说,通过与德国维持良好关系获取私人利益的重要性要大于国家利益。1939年4月,苏联建议成立英法苏三国联盟,民意测验表明84%的英国人赞成该倡议,保守党政府却坚决地拒绝了。
——摘编自(英)桑德拉·哈尔珀琳《现代欧洲的战争与社会变迁》
(1)概括二战爆发之前英国保守党政府对纳粹德国的政策,并简述其后果。
(2)指出影响英国保守党政府对德政策的因素。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21年,法国国防部长马奇诺在“停战车厢”揭幕仪式上说,要追念那些伟大的逝者,再没有比这里更好的地方了,德意志帝国在这片具有历史意义的空地上吞下败果。1934年7月13~16日,前往贡比涅森林朝圣的法国老兵J.埃泰写道:“在这片森林中一个庄严的角落,可怕的噩梦得以终结……,胜利者应当自豪,失败者则应感到羞耻。”利用复仇情绪上台的德国纳粹党在1940年占领法国后,德军凯尔特将军在“停战车厢”内宣称:“对德意志民族的摧残与羞辱肇始于此。”法国投降仪式结束后,德军将这节车厢运到柏林。
20世纪50年代,“停战车厢”重回贡比涅森林,两国民众面对过往时,愈发呈现出一种平和、包容、理性的态度。2018年11月10日下午,法国总统与德国总理在贡比涅森林“停战车厢”前共同参加一战停战百年的纪念活动,携手跨越历史恩怨,开创了合作的新篇。
——摘编自江天岳《贡比涅森林停战空地历史文化聚落的形成》
(1)根据材料,概括“停战车厢”在法德两国人民心目中象征意义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社会原因。
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至二战期间(世界)。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非洲多数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尚处于萌芽和酝酿时期,二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意识更为广泛传播,依靠武力的方式会激起非洲人民的反抗而采用文化宣传的方式更加隐蔽,能够动员非洲人支持欧洲战争,B项正确;A项表述不严谨,宗主国殖民控制放松的原因是自身实力下降,排除A项;C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两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不同,但与题干强调非洲人民的广泛觉醒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D
【详解】根据材料驻扎在开罗的英国士兵召开“普通士兵的模拟议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埃及处于封建君主时期,一九五三年六月十八日,埃及政府正式宣布永远废除君主政体,成立埃及共和国,并未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此时英国士兵召开“模拟议会”,是顺应资产阶级制度确立的大趋势,属于进步意识,符合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所以普通士兵的行动可以用来说明正义战争唤醒的进步意识,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英国的阶级矛盾”,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埃及此时是否进行了“政治革命”,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社会对立”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根据所学,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如开了开罗会议,颁布《开罗宣言》,主要内容是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例如中国东北,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必须归还中国。开罗在埃及,因此是北非,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4.D
【详解】根据材料“1940年5月,德军兵锋直指英吉利海峡,将英法联军主力围困于某地。英国海军动用几千艘各类船只,冒着德军的轰炸和炮击,将33万多名联军官兵撤到英国,为以后的反攻保存了实力”及所学知识可得,这个历史事件指的是敦刻尔克大撤退,敦刻尔克是法国北部靠近比利时边境的港口城市,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其他地方都不是敦刻尔克,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点睛】
5.A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二战期间美国的军火产值显著增加,到1944年达到峰值,说明的是美国军事优势逐步确立,A项正确;反法西斯同盟最终建立是在1942年,排除B项;冷战是在二战结束后出现的,排除C项;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排除D项。故选A项。
6.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物资为反法西斯国家作战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大大支持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故①②正确;美国的资本输出也大大增加,这有助于美国资本进入各国市场,故③正确;美国提出法案的目的是为了打击法西斯侵略,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和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故④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BCD错误。
7.B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军对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的大规模轰炸行动,说明该战役是斯大林格勒战役,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 B。
8.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列颠之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年至1941年纳粹德国对英国发动的大规模空战,战争在1941年6月22日以纳粹德国的失败告终,由于损失过多的战机和飞行员,又无法取得英吉利海峡的制空权优势,更无法借由空袭瓦解英国的地面和海军战力,德国不得不放弃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因此根据材料“1941”“这条龙已被彻底地斩杀了,现在让我们来迎战下一条吧”可知体现的是英国不列颠之战后的必胜信念,B正确;A与材料无关,排除;阿拉曼战役发生于1942年,C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
9.B
【详解】由材料信息“1941年12月29日”“用漫画的形式提前祝福反法西斯战争中新的世界组织和安全机制的诞生”可知,该组织和安全机制即将诞生。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1月1日《联合国家宣言》签署,故B符合题意;《大西洋宪章》于1941年8月14日发表,故A不符合题意;《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于1943年10月30日签署,故C不符合题意;1941年10月1日美英以武器供应苏联的第一个议定书拟定完成,故D不符合题意。
10.C
【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根据材料内容可知,题干发生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代表顾维钧呼吁国际社会给予中国以有效帮助,否则会“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说明中国政府仅靠自身力量无力阻挡日本的侵略,因此顾维钧在国家会议上多方呼吁,争取各国对华的同情与帮助,故C选项正确;根据材料内容可知,顾维钧警示如果列强继续采取绥靖政策,对远东的暴乱听之任之,很可能发生新的世界大战,但这并不是他的主要目的,他主要的出发点是为中国的抗战寻求支援和帮助,故A选项错误;顾维钧在材料强调了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但这不是其主要目的,故B选项错误;顾维钧强调列强应维护远东地区的和平,但不等于他认为应维护原有的世界格局,故D选项错误。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及所学可知,20世纪30年代美国受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社会出现大量的失业者与贫困者,这引发了美国人民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不满,美国社会因此出现共产主义、法西斯主义等各种不同思潮;据材料“公开呼吁共产主义”“苏联没有严重的失业现象”等信息可知,经济危机引发观念变化,D项正确;材料中出现的现象与自由放任政策关系不大,排除A项;20世纪30年代的美苏因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不同,两国间的交往称不上“友好”,美国也未深受苏联的工业化影响,排除B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9—1933年(世界)。材料指出“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国家‘没有适应’前所未有的巨大的生产力”,而是延续“无为而治”的经济政策,揭示出原来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存在着现实的局限性,B项正确;该学者并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排除A项;工业革命异化现代化道路表述错误,排除C项;苏联经济模式的优越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为的是要抵抗德国对欧洲的军事统治”可知,英国之所以参与欧洲大陆的战争是为了防止欧洲大陆出现占有统治地位的军事强国,英国既防止德国一家独大,同时也会防止法国一家独大。所以英国是要力图保持欧洲均势,D项正确;英国与德国进行了战争,并没有建立英德同盟,排除A项;英国是要保持欧洲大陆的军事,所以要抑制德国的崛起,并没有采取扶德的政策,排除B项;英国是为了保持欧洲均势,而不是为了争取欧洲和平,排除C项。故选D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6年(美国)。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军方认为通过成功的海上封锁和常规轰炸,日本败局已定,该言论意在强调美国在战争中贡献突出,A项正确;美国军方的言论意在强调美国在战争中贡献突出,与核不扩散无关,排除B项;美国军方的言论意在强调美国在战争中贡献突出,未涉及科技对战争的影响,排除C项;美国军方的言论意在强调美国在战争中贡献突出,未体现美日和解的迫切性,排除D项。故选A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苏联。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41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此时苏联面临着德国的进攻,因此为了保障军事战斗能力和工业生产能力,苏联将工厂疏散到大后方,以便全力投入对抗德国的战争中,B项正确;苏联此举是为了保障军事战斗能力,而不是为了改善工业布局和控制大后方的经济命脉,排除AC项;苏联是要打败德国法西斯,而不是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包围,排除D项。故选B项。
16.反应一:高兴。理由:世界反法西斯大国走向联合,中国战场即将成为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战场;有利于中国军民抗战。
反应二:忧伤。理由:苏美英大国可能将反法西斯斗争的重点放在欧洲;中日战争仍将面临更大的困难,中国人民将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更大牺牲。
反应三:喜忧参半。理由参照反应一、二。
【详解】根据材料“表示关于反法西斯力量中哪一国应该把最大的精力集中于哪一战区的问题,已经取得了或即将取得基本的共识,并且在这个问题上三个盟国将为共同事业的利益而努力”可知,声明反映了世界反法西斯大国走向联合,针对这一声明,延安军民的可能反应可以是高兴、忧伤或者喜忧参半。不管是哪种理由,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17.(1)政策:支持纳粹德国,将其视为对抗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堡垒;支持银行给纳粹德国提供大量商业信贷,鼓励英德贸易。后果:方便纳粹德国赢得良好的国际环境;使德国重新武装具有了雄厚的资金支持,加速纳粹侵略势力的崛起。
(2)因素:保守党代表极富有的工商业大家族的利益;保守党敌视苏联布尔什维克主义;很多英国银行家和商人将私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
【详解】(1)政策:根据“保守党人主张纳粹德国应当得到支持,认为它是对抗布尔什维克主义向西蔓延的堡垒”得出支持纳粹德国,将其视为对抗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堡垒;根据“在保守党执政下的英国,伦敦的各大银行给纳粹德国提供了大量商业信贷,英德贸易使德国获得相当可观的英镑外汇”得出支持银行给纳粹德国提供大量商业信贷,鼓励英德贸易。后果:根据“保守党人主张纳粹德国应当得到支持”“苏联建议成立英法苏三国联盟……保守党政府却坚决地拒绝了”得出方便纳粹德国赢得良好的国际环境;根据“英德贸易使德国获得相当可观的英镑外汇,由此,德国重新武装具有了雄厚的资金支持”得出使德国重新武装具有了雄厚的资金支持,加速纳粹侵略势力的崛起。
(2)因素:根据“使德国重新武装具有了雄厚的资金支持,加速纳粹侵略势力的崛起”得出保守党代表极富有的工商业大家族的利益;根据“保守党人……认为它是对抗布尔什维克主义向西蔓延的堡垒”得出保守党敌视苏联布尔什维克主义;根据“相当多的英国银行家和商人在同德国的生意中赚取了丰厚利润;对他们来说,通过与德国维持良好关系获取私人利益的重要性要大于国家利益”得出很多英国银行家和商人将私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
18.(1)二战前,法国政府和民间持续在“停战车厢”兴建纪念设施、举办纪念活动;二战时,随着二战法国投降的签字仪式于同一节车厢中再次上演;在经历了对战争的追忆与反思后,如今针对“停战车厢”的纪念,更多反映着人们面对过往的一种平和、包容理性的态度;原本象征对抗与复仇的“停战车厢”,也在朝着携手跨越历史恩怨,开创了合作的新篇转向。
(2)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1929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引发各国严重的政治危机;德意日三国迫切打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束缚;英法绥靖政策失败;德国民众普遍存在复仇情绪。
【详解】(1)根据材料“1921年,法国国防部长马奇诺在‘停战车厢’揭幕仪式上说,要追念那些伟大的逝者,再没有比这里更好的地方了”“胜利者应当自豪,失败者则应感到羞耻”得出二战前,法国政府和民间持续在“停战车厢”兴建纪念设施、举办纪念活动。根据材料“对德意志民族的摧残与羞辱肇始于此”“法国投降仪式结束后,德军将这节车厢运到柏林”得出二战时,随着二战法国投降的签字仪式于同一节车厢中再次上演;根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停战车厢’重回贡比涅森林,两国民众面对过往时,愈发呈现出一种平和、包容、理性的态度”得出在经历了对战争的追忆与反思后,如今针对“停战车厢”的纪念,更多反映着人们面对过往的一种平和、包容理性的态度;根据材料“2018年11月10日下午,法国总统与德国总理在贡比涅森林‘停战车厢’前共同参加一战停战百年的纪念活动,携手跨越历史恩怨,开创了合作的新篇”得出原本象征对抗与复仇的“停战车厢”,也在朝着携手跨越历史恩怨,开创了合作的新篇转向。
(2)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社会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1929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引发各国严重的政治危机;德意日三国迫切打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束缚;英法绥靖政策失败;德国民众普遍存在复仇情绪等方面分析作答。
【点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