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标要求
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素养达成
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十月革命爆发的必然性,对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2.掌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苏联模式的演变脉络,认识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经验教训,通过中外对比,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必备知识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条件 经济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政治 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阶级 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
组织 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思想 1900年,流亡国外的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标志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这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确立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内容 ①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 ②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③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④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影响 理论创新 列宁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
思想武器 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系统认知]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现实相结合的产物,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1.革命过程
政权并存 ①二月革命胜利后,形成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②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并镇压人民的反抗
指明方向 1917年4月,列宁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
武装起义 1917年11月7日,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夺取政权 ①成立: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推翻临时政府,成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 ②意义:这次大会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2.历史意义
时代意义 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
世界影响 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思想武器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两种制度 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系统认知】十月革命有着巨大的国际意义。它在统一的无所不包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打开了第一个缺口开拓了一个社会主义基地,形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其处和竞争的世界新格局。这种格局不仅使不同制度的国家共处和斗争,也提供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相互吸取经验,促进各自的繁荣。十月革命的胜利也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提供了一个榜样,可以不通过发达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走上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背景 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目的 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内容 其中最重要的余粮收集制是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
评价 ①积极性: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 ②消极性: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
背景 战时共产主义引发政治经济危机
时间 1921年3月,苏俄政府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
内容 ①农业方面: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 ②工业方面: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意义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苏联模式
背景 ①1924年1月,列宁逝世; ②苏联依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在资本主义包围下的苏联必须尽快实现工业化
途径 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内容 在经济上表现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政治上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
成就 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
评价 ①积极:苏联模式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②消极:苏联模式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这些问题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系统认知】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但苏联模式的弊端,也给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带来了消极影响。
强化关键能力/史料实证·融通历史解释
探究点(一)革命与变迁--俄国十月革命
1.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观点一
俄国历史还没有磨出能够烤制社会主义馅饼的面粉。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领袖普列汉诺夫
观点二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腐难和痛苦;如果没有战争(指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列宁
观点三
俄国革命该不该发生 我不知道。但是它毕竟发生了,因为这个国家崩溃了!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解读】
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具有必然性,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而且要同时发生在几个资本主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当时的俄国还不完全具备这些条件,但列宁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且科学分析了俄国国情的特殊性,为十月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
2.问题探史--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材料]
由俄国的流亡者和信奉自由主义的英美学者组成的自由派用“灾难”“天灾”来形容十月革命说它是一种“瘟疫”。……
苏联剧变不久,65%左右的俄国人既不认为十月革命是伟大的革命,也不认为它造成了俄国的悲剧。只有20%左右的人认为它是伟大的革命,15%左右的人认为它是悲剧性的革命。2001年以后,认为十月革命是伟大的革命的人数增加到了40%,认为它是悲剧的人数则降到了10%以下。
——摘编自孔寒冰《十月革命:90年来任评说》
【探究】 十月革命是俄国历史的“悲剧”吗 “俄国的流亡者”和“信奉自由主义的英美学者”为什么要否定十月革命 提示:不是,俄国十月革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事件(开创了世界历史新纪元,改变了世界格局;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俄国的流亡者"和“信奉自由主义的英美学者"本质上代表俄国国内外的资产阶级势力,反对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史论形成——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
革命方式 由设想和平夺权到暴力革命的形式
革命道路 走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大到中小城市和农村的道路)
革命阶段 经历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紧密相连、急剧发展的不同性质的阶段
理论角度 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可以在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中首先夺得政权的学说
成功原因 是在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正确领导下和巩固的工农联盟的支持下取得胜利
探究点(二)探索与发展--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1.史家说史--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观点一
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我们取得了胜利……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
——摘自列宁《论粮食税》
观点二
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地设想也许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三四年来我们稍稍学会了急剧的转变……学习实行“新经济政策”。
--摘自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
观点三
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摘自列宁《关于共和国的对内和对外政策》
【解读】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一种适应战争条件的特殊政策,它的“功劳”是有限度的。如果脱离战争条件继续推行这种政策,就会犯违背经济规律的错误。向新经济政策转变就是根据形势的变化纠正错误。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尊重经济规律,按照市场和商业原则在工业和农业之间建立正常的经济联系。因而新经济政策相较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面言,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2.问题探史——苏联模式
[材料]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在经济方面的特点是,实行工商业企业的国有化和集体农庄的准国有化,把一切不受国家直接控制的经济成分统统消灭掉: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摘编自吴于靡、齐世荣《世界史》
[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提示: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史料证史——苏联模式的经验教训
[材料一]
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他们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
--摘自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摘自邓小平《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解读]在苏联模式的影响下,苏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如排斥市场经济,导致消费水平相对较低,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削弱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停滞不前。我们从中可以得到诸多的启示:社会主义实践应依据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推动经济快速发展;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农轻工重按比例协调发展:要代表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的根本利益(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要在实践中不断改革,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
史论形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政策 特点 目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兼有“战时”与“共产主义”特色,共产主义在政治、军事、经济上的全面运用 战胜国内外敌人;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新经济政策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在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占主导的前提下,一定限度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 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巩固工农联会盟,恢复和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建立起社会主义
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政策 强制推行农业集体化;牺牲农业,优先发展重工业;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利用国家政权力量尽快发展经济,实现工业化,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社会主义政权
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
教材补缺——历史认知更丰满
列宁的“一国首先胜利论”
列宁提出社会主义革命“一国首先胜利论”,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一国首先胜利论”与马克思、恩格斯的“同时发生论”一脉相承,都认为一些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可能会发生并取得胜利。但是列宁所处的时代已发生变化,革命的主客观条件也不同了,因此他认为各国革命的发生会有先有后,并可能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获得胜利。列宁坚持与时俱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不是背离了只克思主义。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一国首先胜利论”,为俄国革命政党提供了思想武器和理论指导。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一国首先胜利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全党能够全面、准确、与时俱进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破除了对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机械、僵化、形而上学的理解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一国首先胜利论”,极大地鼓舞了布尔什维克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开创性地推进革命进程,满怀信心地夺取革命胜利。
(二)辩证看待--换一种视角看历史
学术界关于新经济政策失败原因的研究
学者普遍认为失败原因的主观方面是当时共产党在理论上的不成熟和分歧。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直接面临的任务是进行民主革命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列宁在革命前一直是这么认为的,并为民主革命做了较为充分的理论准备。后来虽因为形势发展提出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但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俄共(布)的理论准备是不充分的。因而,在20世纪20年代,俄共(布)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不够成熟,不能适应新经济政策不断向前发展的需要。
学者高继文认为新经济政策执行几年后不仅克服了最初的社会经济危机,而且恢复了苏联经济,这说明它的指导原则和基本方向是正确的。在实践中遇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包括粮食收购危机,是由于背离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造成的,通过政策调整、完善是可以解决的,不能否定它的改革方向。研究新经济政策终结的原因既要看到国际国内的客观条件,还应分析执政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理论认识水平、党内生活状况等主观因素,以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三)图说历史——小图藏着大道理
【解读】 20世纪 30年代初苏联开展全盘集体化运动时,确定农业劳动组合为集体化的基本形式。此后,通常就把农业劳动组合称为集体农庄。在集体农庄中,基本生产资料,如大型农具、役畜、畜群、经营用建筑物等,属于集体所有;庄员进行集体劳动;农庄的收入在扣除补偿生产资料消耗、提取公有基金以后,按庄员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给个人消费。同时允许庄员保留一定数量的宅旁园地和小农具,自养一定数量的牲畜和家禽,经营家庭副业。集体农庄为苏联提供了大量的农副产品,为苏联工业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与牺牲。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1917年10月8日,新的彼得格勒苏维埃执行委员会成立,由13名布尔什维克、6名社会革命党人和3名孟什维克组成,布尔什维克党人当选为苏维埃主席。在莫斯科等大城市的苏维埃中,布尔什维克党人也取得了主导地位。这( )
A.表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完成 B.奠定了十月革命胜利的组织基础
C.加速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灭亡 D.标志著苏维埃政权取代临时政府
2.1919年,美国总统威尔逊表示:“世界大乱要求毫不延缓地研究劳资关系中出现的困难,迫使我们把自己家里的事情整顿好。坦白地说,在没有承认工人长期为之斗争的基本权利之前,是不可能经常地、稳定地调整好劳资关系的。”这表明( )
A.十月革命产生了世界性影响 B.美国国内革命形势渐趋成熟
C.世界大战有利于各国改善工人待遇 D.法西斯主义威胁到美国社会的稳定
3.二战结束后,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在大部分厂房还是废墟时,就已开始生产,仅1946年就生产了6000台拖拉机。到1950年,全市的机械制造等工业生产已完全恢复,产量超出战前水平的30%以上。这体现了当时苏联( )
A.重视重工业的发展 B.经济管理体制的转型
C.集体化进程的加快 D.工业生产技术的领先
4.1932年1月,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被新建的重工业、森林工业和轻工业人民委员部所取代。后来人民委员部的数量继续增加,到卫国战争开始时,苏联有21个工业人民委员部。这种( )
A.源自卫国战争需要 B.导致经济比例失衡
C.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 D.是引入市场竞争的结果
5.下图为弗拉基米尔·塞尔罗夫1950年创作的油画《农民代表访问列宁》:列宁正专注地听取和记录三位衣着破烂的农民的倾诉。农民倾诉的主题,最有可能的是( )
A.俄国十月革命 B.农业集体化 C.苏联卫国战争 D.余粮收集制
6.1935年8月,苏联某煤矿采煤工斯达汉诺夫与上级指派的两名助手分工合作,使用普通风镐,创造了当时采煤量的世界纪录,矿场给予他按采煤数量计算的工资奖励,而不是通常的计时工资。此后全苏掀起“斯达汉诺夫运动”,领取计件工资的工人比例上升到90%左右。从中可以认识到( )
A.企业生产管理合理化至关重要 B.先进技术的应用创造生产奇迹
C.劳动竞赛支撑经济的不断发展 D.市场经济助力生产积极性提高
7.下图海报描绘的是1919年苏俄工人自愿发起的星期六义务劳动。这一活动被列宁称为“伟大的创举”。该创举体现了( )
A.工业化生产蓬勃开展 B.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
C.通过劳动推动苏俄解放 D.工农对国家的认同加强
8.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将俄国皇家瓷器厂收归国有。该厂在1901年烧制的瓷盘正面加绘红色的工厂、举着锤子的工人图案,在瓷盘背面加绘镰刀锤子的标记,原有的尼古拉二世的标记也被保留下来。兼有两个时代标记的瓷盘成为国外市场的抢手货,为新政权积累了外汇。上述做法反映苏俄( )
A.输出了革命文化 B.政治对现实的妥协
C.打破了外交孤立 D.艺术与经济的兼顾
9.1917年3月中旬,加米涅夫和斯大林连续发表文章,主张只要临时政府不直接危及群众利益,就应给予支持;要求放弃无条件反对战争的立场,改行对临时政府施加压力以迫其开始和谈的策略。这个主张得到了党内大多数人的支持。这表明当时( )
A.临时政府反对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B.沙皇残余势力仍对革命存在严重威胁
C.布尔什维克党对革命形势认识尚不明晰 D.国际局势不利于俄国革命持续深入发展
10.十月革命爆发后,美国特使R.罗宾斯自称是“布尔什维克社会性实验的反对者”,但他认为必须“利用能够将布尔什维克拉向美国一方的所有因素”与布尔什维克保持联系。直到他离开苏俄,美国仍与苏俄保持接触。这说明
A.十月革命开创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B.布尔什维克主义在美国受欢迎
C.十月革命为俄国发展开辟新道路 D.美国外交秉承实用主义原则
11.1918~1921年,为了保卫和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的工农联盟,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军事联盟和新经济政策时期的经济联盟两个阶段。这说明苏维埃俄国
A.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B.意识形态对立正在消失
C.政权拥有新的阶级基础 D.建设道路探索有待突破
12.如表为1928年、1932年和1937年苏联拖拉机数量与农业集体化发展状况统计表。它反映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是
时间 拖拉机数量(万台) 参加农业集体组织农户占全国农户比例(%)
1928年 2.7 1.7
1932年 14.8 61.5
1937年 56.1 93.0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同时并举
C.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 D.农业集体化滞后制约工业化发展
13.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在察里津和卡卢加一带,当地苏维埃政权没有禁止粮食的自由贸易,而是向贩粮者征税,用于支援战争和救济饥民。这一史实可用来说明,当时苏俄
A.粮食短缺问题得到解决 B.自由贸易成为经济活动常态
C.战时经济措施存在弊端 D.粮食税已经代替余粮收集制
14.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苏联大力发展中等技术教育,到1927年俄罗斯联邦就有672所中等技术学校。此外还成立工农速成班,招收未受过中等教育的工人和青年农民。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B.促进中等技术教育普及
C.完善新经济政策 D.冲破西方技术封锁
15.1920年,莫斯科最大的集市被取缔,随后全国各地的集市买卖都被查禁。供应城市的粮食约有一半是由“背口袋的人”从农村背进城里的,“背口袋的人”成了当时最受欢迎的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 B.新经济政策的出台
C.农业集体化运动全面推行 D.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巴黎、伦敦、纽约、鲁尔的银行家和工厂主丧失了他们在俄国的工厂、投资,失去了俄国这个大市场。这引起了相关国家的不满,法国克里孟梭在议会里鼓吹“要在布尔什维主义周围装上铁幕,以防止它破坏文明的欧洲”。1918年3月。苏俄与德国签署了《布列斯特和约》,该事件“在协约国的军事策划者看来,正当德军在西线发起最后一次强大攻势的时候,在东线对德国的一切军事抵抗却发生全面的崩溃,则无异是一场灾难。”
1918年3月至11月,协约国军队先后在苏俄北方和南方港口登陆,直接进行武装干涉。12月,英国海军进入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威胁到彼得格勒的安全。在苏俄红军的英勇抵抗下,1920年初,协约国第一次武装干涉遭到失败。协约国还利用苏俄国内反动势力和周边小国,发动了第二次和第三次武装进攻,也终归失败。
——摘编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外国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俄粉碎外国武装干涉的意义。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租让制是列宁首先制定并亲自领导苏维埃俄国加以实践的对外经济制度。1920年11月之后,列宁在其报告和文章中阐述了租让制的理论与原则。他认为,不实行租让,苏俄就不能实现经济发展的纲领和国家电气化。只要苏俄掌握着所有国营企业,那么租让是没有什么可怕的。租让是一种国家资本主义,是苏维埃政权同资本家订立的一种合同。承租人对企业只有经营权或使用权。承租人将按照合同规定,得到一部分产品作为报酬,并有权运出国外。政府对投入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承租人要给予优惠和补偿,保证不会单方面改变合同条款,保证承租人投入企业的财产安全。
——摘编自杨运中《列宁租让制思想研究》
(1)据材料概括列宁所制定的租让制的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列宁制定租让制的目的。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影响题、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7年的俄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在1917年成立的新的彼得格勒苏维埃执行委员会中布尔什维克党人占多数且成为主席,在莫斯科等其他大城市布尔什维克党人同样取得了主导地位,说明为十月革命的胜利奠定了组织基础,有占优势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B项正确;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完成是二月革命,材料涉及的时间是1917年的10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罗曼诺夫王朝的覆灭是在二月革命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取代临时政府的事件是十月革命的胜利,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9年(美国)。1917年爆发的十月革命,俄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使得工人阶级在政治上的重要作用受到更多关注。美国总统威尔逊认识到调整劳资关系的必要性,进而去巩固资本主义政治,可见十月革命产生了世界性影响,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美国国内革命的形势,且此时美国并未出现国内革命,排除B项;世界大战不利于世界局势的稳定,更不会直接推动各国改善工人待遇,排除C项;1922年,墨索里尼发动政变,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专政,且材料未涉及法西斯主义对美国社会稳定的威胁,排除D项。故选A项。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苏联)。材料反映了二战结束后,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在战争废墟中快速恢复生产,并且产量超出战前水平的30%以上,这体现了当时苏联重工业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苏联重工业的发展,没有体现经济管理体制的转型,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苏联重工业的发展,没有体现集体化进程的加快,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工业生产技术水平如何,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2年(苏联)。根据材料“1932年……后来人民委员部的数量继续增加”并结合所学可知,1928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以后,苏联的工业建设随之大规模铺开,新建的工厂企业与日俱增,新兴的工业部门也不断增多,特别是重工业的门类迅速增加,有鉴于此,苏联领导人认为单靠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和地方各级国民经济委员会这个单一系统管理所有工业企业已经不相适应了,于是开始实行工业管理体制大改组,成立分管工业的人民委员部,通过行政手段高度集中地利用有限资源来加速发展急需的工业,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C项正确;1932年虽然苏联处在帝国主义国家包围之中,面临战争威胁,但卫国战争并未开始,排除A项;持续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比例失衡,材料并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中的部门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把计划调节同市场调节对立起来,排斥市场竞争,排除D项。故选C项。
5.D
【详解】根据材料“列宁正专注地听取和记录三位衣着破烂的农民的倾诉”可知,列宁正在了解农民面临的困难情况。结合所学可知,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后,政府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村执行余粮收集制,遭到农民们的抵制,社会矛盾激化。因此材料反映的是余粮收集制,D项正确;十月革命未实行余粮收集制,排除A项;斯大林时期实行农业集体化,排除B项;卫国战争期间是1941-1945年,列宁已经逝世,排除C项。故选D项;
6.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分工合作和按采煤数量计算工资奖励的做法,激发了广大工人的工作热情,体现了企业生产管理合理化至关重要,A项正确;材料中斯达汉诺夫与两名助手使用普通风镐进行采煤,不属于先进技术的应用,排除B项;材料强调企业生产管理合理化至关重要,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市场经济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7.C
【详解】根据材料“1919年苏俄工人自愿发起的星期六义务劳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人们义务劳动是为了加快战争的结束,推动苏俄的解放,C项正确;苏联工业化开始于1925年,此时并未开始,排除A项;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是指1921年以来的新经济政策,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农民,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详解】根据材料“原有的尼古拉二世的标记也被保留下来……为新政权积累了外汇”及所学知识可得,苏俄当时经济上十分吃紧,为了赚取外汇,采取了某种程度的妥协,B项正确;兼有两个时代标记的瓷盘成为国外市场的抢手货,不能说明苏俄输出了革命文化,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苏俄打破了外交孤立,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艺术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此时俄布部分领导人对临时政府的认识还不深刻,有一定的妥协成分,对革命形势尚未明晰,对此,列宁发表了《四月提纲》,明确提出从资产阶级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计划,C项正确;临时政府主张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沙皇残余势力,排除B项;一战时期,列强忙于战争,无暇干预俄国革命,排除D项。故选C项。
10.D
【详解】十月革命爆发后,虽然意识形态不同,但是美国想要拉拢苏俄向美国靠拢,这体现了美国外交秉承的实用主义原则,D项正确;材料不是强调十月革命的意义,排除A、C项;十月革命坚持的意识形态和美国不同,而且题干中并没有体现出美国社会群体对于十月革命的态度,排除B项。故选D项。
11.A
【详解】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反映的是国内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到人民内部的矛盾,A项正确;消失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阶级基础并没有变化,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有待突破,排除D项。故选A项。
12.B
【详解】从表格中拖拉机数量和参加农业集体组织农户占全国农户比例可以看出,当时苏联正在开展农业集体化与工业化生产,故B项正确;材料看不出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A;不平稳看不出,排除C;材料不能体现二者的关系,排除D。
13.C
【详解】由材料“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当地苏维埃政权没有禁止粮食的自由贸易,而是向贩粮者征税”可知,战时经济政策存在一定的弊端,中央政府的指令并未完全得到地方政府的推行,而是采取了相应的变通,故选C;材料只是提及了察里津和卡卢加一带苏维埃政权的做法变通,没有提及这一做法施行后的效果,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国内战争时期,苏俄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在国家层面取消了自由贸易,故自由贸易不可能成为当时经济活动的常态,排除B;粮食税完全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做法发生于国内战争结束后推行的新经济政策中,D项说法不符史实,排除。
14.A
【详解】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苏联大力发展中等技术教育,成立工农速成班,招收未受过中等教育的工人和青年农民。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做法是为了适应苏联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为工业化培养人才,故A正确;B项错在“普及”,故错误;随着1924年列宁的逝世和斯大林的上台,新经济政策被慢慢废除,故C错误;冲破西方技术封锁不是其目的,故D错误。
15.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显著特征是否定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具有战时性和共产主义的双重特征,其推行时间是在1918年到1921年,因此根据材料“1920年,莫斯科最大的集市被取缔,随后全国各地的集市买卖都被查禁”可知这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行导致的,A正确;新经济政策是在1921年开始推行的,B排除;农业集体化运动是在1929年开始推行的,C排除;斯大林模式的确立标志是苏联《新宪法》的出台,D排除。故选A。
16.(1)帝国主义国家在俄利益受损;帝国主义国家敌视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退出战争。
(2)捍卫了苏维埃政权;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势力;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使....银行家和工厂主丧失了他们在俄国的工厂、投资”、“这引起了相关国家的不满”可知,帝国主义国家在俄利益受损;据材料“要在布尔什维主义周围装上铁幕,以防止它破坏文明的欧洲”及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对立,使得帝国主义国家敌视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据材料“苏俄与德国签署了《布列斯特和约》”及所学知识可知,苏俄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协约国力量,减缓了胜利的步伐,降低同盟国的作战力量,这成为协约国取得是终胜利后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的一个原因。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苏俄先后粉碎了协约国的三次武装进攻,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力量;捍卫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下,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空前觉醒,一场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的滚滚洪流,席卷世界各地,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这场伟大运动极大地动摇了国际资本主义势力生存的基础——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极大的削弱了国际资本主义的力量。
17.(1)苏俄政府制定和重视;租让制为国家工业化服务;租让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政府一定程度上对租让制实施政策优惠和保护;租让制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2)租让制有利于发展同西方国家的经济贸易关系;为苏维埃俄国的经济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以充实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有利于生产力的恢复和经济发展;有利于巩固苏维埃政权;
【详解】(1)根据材料“租让制是列宁首先制定并亲自领导苏维埃俄国加以实践的对外经济制度”得出苏俄政府制定和重视;根据材料“不实行租让,苏俄就不能实现经济发展的纲领和国家电气化”得出租让制为国家工业化服务;根据材料“租让是一种国家资本主义,是苏维埃政权同资本家订立的十种合同”得出租让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根据材料“政府对投入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承租人要给予优惠和补偿,保证不会单方面改变合同条款,保证承租人投入企业的财产安全”得出政府一定程度上对租让制实施政策优惠和保护;根据材料“承租人对企业只有经营权或使用权”得出租让制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2)关于列宁制定租制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租让制有利于发展同西方国家的经济贸易关系;为苏维埃俄国的经济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以充实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有利于生产力的恢复和经济发展;有利于巩固苏维埃政权。
【点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