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24 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下册24 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4 13:56:4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歌行体”形式自由灵活的特点。
2.理解诗歌语言的含义,感受诗歌“诗史”的特色。
3.体会诗歌“沉郁顿挫”的情感表达风格。
4.领悟诗人大济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诗歌“歌行体”形式自由灵活的特点。
2.理解诗歌语言的含义,感受诗歌“诗史”的特色。
3.体会诗歌“沉郁顿挫”的情感表达风格。
【课前预习】
正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词。
【教学过程】
【导入】
杜甫,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我们从小就能背诵他的诗篇——《江畔独步寻花》《春夜喜雨》。
进入到中学后,我们又接二连三的学习了几首,大家齐背一下:
《江南逢李龟年》《望岳》《春望》《石壕吏》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今西安市南),自称少陵野老,又因做左拾遗、工部员外郎官职,又称杜拾遗、杜工部,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之时,诗歌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称为“诗史”,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影响很大,誉为“诗圣”。
题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歌”有什么特点?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能有“史诗”般画卷感吗?
“沉郁顿挫”的诗风是什么意思?
称为“诗圣”,“圣人”是什么样子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
一、检测预习
1.指名生朗读。从读音准确、语句流畅,有感情方面进行评价。
2.教师范读。
3.合作朗读。女生读第一节,第三节,男生读第二节,第四节前三句,女生再读第四节前三句,男生读后三句,女生再读后三句,最后全体齐读后三句。
二、【活动一】朗读诗歌,了解“歌行体”自由灵活的特点
诗歌一般讲求押韵,绝句、律诗一韵到底,讲求对仗工整,有五言、七言之分,四句或八句,非常整齐。
设疑:本诗的韵脚是怎样的?每句诗是几言?整首诗有多少句?
(学生思考,师指名回答。)
小结:ao、i、e、an、u,韵脚不断的转换,自由灵活,突出“歌”的特点;
七言为主,兼有二言、九言,整首诗有24句,单行句,长短句错落有致,句子数量不限,体现“行”的动感。
这是诗歌的另一种体裁——歌行体。这种自由灵活的格式,可以把情感抒发的更加淋漓尽致。诗歌“歌行体”的特点,让情感抒发更灵活,更自由。
三、【活动二】描述诗歌,感受“画卷般”现实历史的特色
这首诗韵脚不断的转换,话题也跟着变化,就像一幅幅画面展现在眼前。
1.四节诗,四幅画面。请给相应诗所反映的画面连线。
第一节 期盼广厦图
第二节 秋风破屋图
第三节 群童抱茅图
第四节 屋漏遇雨图
2.哪幅画面对你感触最深,或者说哪幅画面最能打动你,请描述。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小组派代表全班展示)
(最后师展示,生齐读熟练巩固)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一下子卷走了我屋顶上的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洒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落在低洼的池塘里。
秋风吹破了我的茅草屋,我的房子还怎么住,我该怎么办?我好焦虑啊……
师评价:你把秋风的凶猛、肆虐描述了出来。
南村的一群儿童实在是调皮,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我东西,毫无顾忌的抱着茅草跑到竹林里去了。我喊的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
秋风已经吹走了我好多的茅草,南村的一群儿童又趁火打劫,我的茅草又少了很多,我的房子真是不能住了!我该怎么办?我真无奈啊……
师评价:你把儿童顽皮抱走茅草的样子描述的很形象。
一会儿,风停了,可是天空中的乌云黑的像墨,深秋天色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又把被里都蹬破了。偏偏屋顶漏雨,床头没有一点干的地方,密集的雨点像麻线一般下个没完没了。自从战乱以来,心惊胆战,睡眠时间本来很少,漫漫长夜,屋漏床湿,如何让我挨到天明!
屋子漏,又遇雨,还有孩子,漫漫长夜,我怎么睡?我好痛苦啊……
师评价:你把屋子漏,又遇上雨,无法安睡的痛苦表现了出来。
焦虑,无奈,痛苦……有何用?有何用!其他和我一样的的寒门学士如何呢?
怎样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来遮蔽天下寒苦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欢笑开颜!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的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呀,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满意足!
看到他们安居乐业、幸福安乐,我独自一人受冻饿死也感到心满意足!
师评价:自己不能安睡,还想到天下的寒门学士有房子住,杜甫的胸怀好宽广啊!
小结:秋风破屋图、群童抱茅图、屋漏遇雨图、期盼广厦图,一幅幅画卷疾风暴雨般展开,再现了一千多年前杜甫的困顿遭遇,客观的反映了现实生活的状况,具有历史般的视觉冲击感,情感抒发很充分。描写、叙事、抒情、议论一脉相承,自然流畅。
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实至名归。
四、【活动三】品味诗歌,体会“沉郁顿挫”风格独具的特征
1.一般的诗歌抒发的情感前后都是一致的,或欢喜,或悲伤,或乐观,或痛苦。而本诗是这样的吗?我们来一起梳理本篇的情感经历。
(生思考,然后师指名回答)
茅草屋被秋风吹破,我们的诗人他焦虑;
看到群童又抱走了茅草却无能为力,他无奈;
屋漏加上暴雨,看到孩子睡在了四周都是水帘的床上,这个时候我们的诗人杜甫已经跌入到了贫困痛苦的深渊……
这种情感是深沉的、抑郁的。
然而我们的诗人并没有在这个认知上止步不前,而是想到了天下的寒门学士能够拥有广厦万间的话,就会在风雨之夜安稳如山、俱欢颜,情感上有了一个转折,一个升华……
这种情感是激烈的、昂扬的。
2.讲解:内容、情感有了一个停顿,一个大大的转折。
前三段述说的是自家之苦,情绪是低沉的、抑郁的,最后一段推己及人,情绪是激烈的,昂扬的,也就是说在低沉抑郁的情感上又来了一个停顿转折,变换成了激烈昂扬的情感,这种诗歌风格被称为“沉郁顿挫”的风格。
“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让情感抒发的更曲折,更丰富,更独特。
五、【活动四】感悟诗歌,仰止“诗圣”大济苍生的情怀
我们通常把至善至美、品德高尚的人称之为“圣人”,杜甫有这样的德行吗?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思考,谈看法)
链接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把歌舞升平的大唐清明时代抛入到了战乱的深渊。我们的主人公杜甫,几经辗转,几经漂泊,这中间被授“左拾遗”官职,主要作用是捡起(皇上)遗漏的东西(政策决策的失误),也就是挑皇帝的毛病,类似于监察部门。后又贬作华州司功参军。最后弃官。学习的《春望》《石壕吏》就是这期间的作品,感时伤世,念家悲己,对百姓疾苦的同情。
760年(肃宗上元元年),48岁的他求亲告友,在朋友的资助下,于四川成都的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草堂,终于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这时候的他感到快乐和满足,但是表面的安逸掩饰不了他真正的贫困。
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他将近50岁。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面对现实,彻夜难眠,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小结:一个文人,身处动乱,颠沛漂泊,流离失所,千辛万苦,终有安居,然而秋风破屋,加上屋漏遇雨,娇儿恶卧,真是忧思难眠。
他就这么惨了,并没有沉迷于这种消沉痛苦的状态不能自拔,还推己及人,还悲天悯人,让天下的寒门学士有广厦住,能够风雨不动,能够快乐欢颜,还不忘忧国忧民、关注民生。这种大济苍生的情怀是多么的博大!这种广济天下的境界是多么的高远!
他,杜甫,就像圣人一般普度众生,他的精神与日月同辉,他的情怀与天地同在!他的精神,他的情怀,让人高山仰止!
他被称为“诗圣”,实至名归!
【结束语】古诗之美,美在语言,美在意境,美在诗人的情怀,这种情思已经深深地烙印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濡养着每个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无论走到哪里,无论身在何方,中华儿女的血液里始终流淌的是上下五千年文化的根脉,这种精魂将生生不息,源远流长,教会后人看花开花落,赏云卷云舒,品滋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