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教案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教案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14 11:42: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课型 新授课√ 复习课 讲评课 活动课 其他
时间 课时安排
九上历史《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设计》
教学分析
一、课标要求
知道古巴比伦王国和《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教材分析
本课是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主要介绍了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教材从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起、《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和意义等方面展开,展现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丰富内涵和重要地位。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认识到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相互影响。
三、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学生能够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和时间范围,认识到该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变迁。他们可以通过地图、时间轴等工具,构建起对古代两河流域的时空框架。
史料实证:学生学会分析和解读与古代两河流域相关的史料,如文献、考古发现等。他们能够从史料中提取信息,判断其可靠性,并运用史料来支持自己对历史事件和现象的理解。
历史解释: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古代两河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解释和分析。他们可以探讨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成就以及对人类历史的影响,并理解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培养对人类文明的尊重和欣赏。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家国情怀。
唯物史观:学生能够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分析古代两河流域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阶级矛盾等方面。他们可以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以及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四、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九年级学生已经在之前的学习中接触过一些世界历史的基础知识,如古代文明的起源、发展等。但对于古代两河流域的具体内容可能了解较少,需要在教学中进行详细讲解和补充。
学习能力:学生在九年级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他们可以通过阅读教材、查找资料等方式获取信息,并能够对历史事件和现象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评价。但在理解较为抽象的历史概念和理论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困难,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解释。
兴趣点:学生对于古代文明往往充满好奇和兴趣,尤其是对于神秘的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可能更感兴趣。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五、教学重点
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起和发展。
《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和意义。
六、教学难点
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和影响。
分析《汉谟拉比法典》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七、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等。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文献、图片等资料,提高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和古代中国一样,古代西亚的两河流域在历史上也出现过不少文明古国。某历史书中写道,“阿卡德王国(约公元前2371--前2191年)的创立者是萨尔贡(约公元前2371-前2316)。萨尔贡出身微贱,自称“母卑,父不知所在’。他出生后,被母亲弃于幼发拉底河边,由一园丁收养。后来,萨尔贡到基什王乌尔扎巴巴的宫廷作园丁······成为乌弥扎巴巴的近臣。当基什被乌玛王卢伽尔扎吉西击败一暖不振时, 萨尔贡乘机夺取政权······待地位巩固后,他便自建新都阿卡德城(该城遗址至今尚未发现)。萨尔贡建立了中央集权统治”。从年代上来看,中国夏朝建立的时间大约比阿卡德王国晚300年。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古代两河地域地图”,思考: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在什么地方?两河指的是哪两条河?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怎样? 提示:两河流域指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流经区域,基本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内。古代两河流域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北部被称为亚述,南部被称为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又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阿卡德,南部为苏美尔。 两河流域位于亚非大干旱地区,自然环境并不十分优越。北部丘陵地带雨量相对较多;南部地势低洼,多沼泽,除洪水泛滥季节外,雨量一般较少,呈干旱状态。由于河源地区高山积雪定期融化,每年3月至7月是两河流域的洪水泛滥季节。 2.问题思考: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会有怎样的影响? 3.教师归纳:受制于自然条件,该地区农业生产在洪水泛滥季节需要排涝,其他季节则依赖人工灌溉,因而古代两河流域南部的居民很早就开始修渠筑堤。 (二)楔形文字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楔形文字图片 2.教师讲述:楔形文字,又称为钉头文字,因其书写笔画的形状酷似木楔或钉子而得名。由苏美尔人发明,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目标导学二:古巴比伦王国与《汉谟拉比法典》 1.教师讲述:公元前18世纪兴起的强盛而繁荣的古巴比伦王国是两河流域文明的代表。那时的社会面貌是怎样的呢 请大家欣赏小品《打架》。 2.学生活动:(学生小品表演) 国王:“我是古巴比伦城邦的第六任国王,我花了这么多年的时间,终于统一了两河流域,成为了四方之王。但我每天要处理的案件实在太多,我已命人编成了一部法典,这下处理事情就有依据了。” 两自由民正发生争执并打了起来。 国王:“你们两个混蛋在干什么 给我住手!” 两自由民发现是国王,立即停了下来并向国王行礼。 自由民A:“我尊敬的国王,他两天前把我的一只眼睛打伤了,疼死我了。我要找他算账。” 自由民B:“是他先侮辱我是奴隶,我才打他的。” 国王:“好了,好了,我来给你们判决,你(自由民B)打伤了他(自由民A)一只眼睛,你就让他把你的一只眼睛也打伤吧! (说完A做着向B的眼睛打去的样子) 3.教师提问:(1)小品中的国王是古巴比伦的哪一位国王 (2)国王的判决有法律依据吗 依据是什么 涉及了哪些方面的法律规定 举例说明之。(3)这样的判决有何原则 你如何看待这样的处罚原则 4.教师指导:学生回答问题(1)时,指出国王汉谟拉比是一位勇猛过人精通谋略的国王,他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维护统一王国的统治和奴隶制社会秩序,便于在位的第二年开始编制法典。 学生回答问题(2)时,指导学生认识《汉谟拉比法典》的组成部分和内容。并检查学生课前查找资料的情况。 学生回答问题(3)时,补充说明古巴比伦有三种人,有权自由民、无权自由民和奴隶。如果将小品中的自由民A换成是奴隶,那国王对自由民B的判决就不同了,只是赔偿该奴隶的主人购买这位奴隶的价格一半的钱就可以了。 5.教师小结:《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6.问题思考:讨论并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 提示: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 三、课堂总结 本课主要讲述了在西亚地区奔腾的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养育了人类,在适合人类农业耕作的自然环境中催生了灿烂的文明。苏美尔人创立了楔形文字,并用文字保留了文学作品《吉尔伽美什》。古巴比伦国王还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成为目前已知最早的成文法典。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教学方法多样:使用了图片、地图、故事等多种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和文化。
激发学生兴趣:通过提问、讨论等互动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
强调重点知识:明确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重要成就,如楔形文字、法典等,帮助学生掌握关键内容。
培养历史思维: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培养了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不足之处:
时间管理有待改进:在讲解某些内容时,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导致部分知识点讲解不够深入。
学生参与度不均衡:部分学生参与度较高,而有些学生则较少参与讨论和互动。
缺乏与现实联系:教学中较少涉及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难以理解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改进措施:
优化时间安排,确保每个知识点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讲解和讨论。
采取更多措施鼓励学生参与,例如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
寻找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例如对比现代法律与古代法典的异同。
未来教学展望:
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提供更丰富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历史问题。
结合其他学科,开展跨学科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不断学习和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