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4 15:56:3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定风波》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定风波》词人以春日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表达了淡然、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学习该词有利于学生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追求高尚的人生旨趣。
【学情分析】
学生们对苏轼这位词人并不陌生,而高中阶段也是学生们遇到抉择和人生逆境更多的阶段,这首词对于引导他们面对人生困境很有意义。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熟读成诵,从语言出发,理解词的内容和情感。
(2)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风雨。
【教学重点】
理解内容,掌握手法,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1、 本词导入。
刮风下雨是常见的自然现象,遭遇风雨之后我们会有很多感慨,那么,经受过自然界的风雨和人生的风雨之后的苏轼又有何感想呢?请看苏轼的词《定风波》。
二、知识链接。
写作背景
1079年, 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苏轼被以“谤讪新政”为名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苏轼差点被杀,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为解决一家人的生活问题,他在黄州东门外开辟了五十亩荒地,脱下文人的长衫,换上农夫的短打亲自耕田,并自号“东坡居士”。1082年三月七日,他在几个朋友陪同下去黄州城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时值春天,阴晴不定,出门时,风和日丽,于是让带着雨具的家僮先行。却不料途中转阴,进而风雨袭来。大家淋得狼狈,而东坡浑然不觉,从容不迫地一边吟啸一边慢步前行。不久雨散云收,斜阳复出。此次沙湖之行就催生了这首《定风波》。
三、诵读,整体感知:
1.诵读要求:
读准字音如:同行 xíng 吟啸 xiào 一蓑suō 烟雨
读出情感:词语的抑扬顿挫
文句的舒缓轻重
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找出词的主旨句
四、问题研讨,探究体会:
1.默读上阕并思考:苏轼靠什么来抵抗人生的狂风暴雨?
示例:从莫听(词语)中,我看到了苏轼的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态或者精神。
从何妨(词语)中,我看到了苏轼的一种镇定自若心态或者精神。
从谁怕(词语)中,我看到了苏轼的一种向风雨挑战的倔强的心态或者精神。
从吟啸且徐行(词语)中,我看到了苏轼的一种潇酒闲适的心态或者精神。
2.默读下片并思考:雨停了,苏轼人生中最大的一场雨也结束了,那么在这场大雨过后,苏轼对人生有了怎样一种新的认识呢?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3.讨论:“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
阳光总在风雨后。
福兮祸所伏等等。
4.思考:“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睛”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表层含义:
回头望望刚才遇雨的地方,真是睛雨无常!回去吧,不管风吹雨打也好,阳光四照也好。
深层含义:
“萧瑟处”隐喻宦途风雨“也无风而也无晴”则是说,有了归隐之心也就无所谓什么宦海的风雨或睛天了。
人生启迪:
苏轼真的归隐了吗?没有,因为他有责任、有担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对于外物,得之淡然,失之泰然,争之必然,顺其自然。
五、表现手法:
1.一语双关,将自然风雨和人生风雨相类比。
2.以小见大,以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六、归纳主旨:
本词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途中遇雨写起,表现了词人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吟啸自乐的豁达心境,也暗喻词人在人生逆境中泰然自若、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的情怀。
一次偶然的出行,一场自然的风雨,引发了穿越历史的人生感悟,豁达、超脱,这就是《定风波》,这就是苏轼。
七、布置作业
1.背诵本词
2.拓展延伸
东坡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荦(luò )确:山多大石。
这首诗叙写了什么事?采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