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4 22:24: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内容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课《那一刻,我长大了》 课时 一、二
教材分析 《那一刻,我长大了》作为一次习作课的主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回顾和叙述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某个关键时刻,培养其观察生活、感悟情感以及书面表达能力。教材设计围绕“成长”这一核心,通过修辞手法、细节描写和情感共鸣等技巧的教学,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个人经历中的情感价值,将其转化为生动具体的文字表达。本课不仅注重写作技巧的训练,更强调对学生情感世界的关注和引导,旨在通过习作促进学生自我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的提升。通过优秀习作的展示与点评、习作初稿的修改指导以及小组互评等教学环节,教材构建了一个循序渐进、多维度的学习体系,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写作技巧,深化对“成长”主题的理解。
学情分析 针对《那一刻,我长大了》这一习作课,学情分析显示,学生普遍对成长话题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渴望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内心感受。然而,由于年龄和经验的限制,学生在习作中往往存在结构不清晰、语言不流畅、情感表达不充分等问题。此外,部分学生在修辞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上尚显稚嫩,难以将内心的情感细腻地呈现给读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和示范修改,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习作中的不足,并学会运用新学的技巧进行改进。同时,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互评活动,通过交流学习心得和分享成长故事,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和创造力,促进他们写作能力的全面提升。
教学目标 学会运用修辞手法和细节描写,使文字表达更加生动具体,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通过挖掘个人经历中的情感价值,学会将内心感受转化为文字,实现情感的真实流露与共鸣。 在习作过程中,加深对“成长”主题的理解,促进自我反思与成长意识的觉醒。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情感表达与细节描写:引导学生如何准确捕捉成长过程中的情感变化,并通过细腻的细节描写使文章情感丰富、真实可信。 写作技巧的运用:教授学生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的使用技巧,提升文章的语言魅力和表达效果。 难点: 情感共鸣的营造:如何帮助学生将个人经历中的情感价值转化为能够触动读者内心的文字,实现情感共鸣。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练习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行为: 微笑着走进教室,环视全班后,轻声说:“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将一起踏上一场特别的旅行,回到那些让我们感到自己悄然长大的瞬间。在上课之前,我看到大家都已经翻看了自己的日记本和成长册,我相信那里藏着许多宝贵的故事和回忆。” 学生行为: 学生坐直身体,目光聚焦于老师,脸上带着好奇和期待的表情。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有没有哪位同学愿意分享一下,你翻看自己成长册时,哪件事让你特别有感触,觉得自己好像突然长大了?” 学生A举手:“我看到自己第一次独立完成家务的照片,那时候我觉得自己不再是小孩子了。” 二、指导选材,明确“那一刻”(15分钟) 教师行为: 展示PPT,首先呈现教材中的三个事例,并逐一朗读,引导学生思考每个事例中的“那一刻”。 朗读后,提问:“在这些事例中,哪一个瞬间让你觉得小作者长大了?为什么?” 学生行为: 认真听教师朗读,积极思考,并尝试在小组内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第一个事例中,妈妈眼角的皱纹让小作者觉得自己长大了,这是为什么?” 学生B:“因为小作者看到了妈妈的辛苦和付出,感受到了责任和爱,所以觉得自己应该更加懂事。” 拓展活动: 教师展示几张生活中的照片(如孩子第一次做饭、照顾弟弟妹妹等),引导学生从这些照片中寻找习作素材,并尝试描述其中的“那一刻”。 三、师生分享事例,体会长大的瞬间(10分钟) 教师行为: 邀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课前准备的事例,引导学生详细讲述“那一刻”的情景和自己的感受。 在学生分享过程中,适时给予鼓励和引导,帮助学生提炼关键信息,使描述更加具体生动。 学生行为: 积极举手,轮流上台分享自己的事例。在分享时,尽量详细描绘“那一刻”的情景,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师生示例对话: 学生C分享:“有一次,我看到奶奶因为腰疼无法弯腰捡东西,我立马跑过去帮她。那一刻,我觉得自己不再是那个只会依赖别人的小孩了,而是能够为家人分担的小大人。” 教师:“非常棒!你不仅描述了具体的情景,还表达了自己的感受。这样的描述能让读者感同身受,仿佛也看到了那个温暖的瞬间。” 四、回看事例,自我反思(10分钟) 教师行为: 引导学生结合刚才的交流和分享,重新审视自己课前选择的事例,思考哪一刻最能体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 鼓励学生将这一刻的情景和感受用几句话写下来,作为习作的开头或核心部分。 学生行为: 低头思考,认真回忆并记录自己选择的“那一刻”。 与同桌或小组内成员交流,相互启发和借鉴。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你选择的那一刻。你能清晰地看到那个画面吗?你能感受到自己当时的心情吗?请试着用几句话把它写下来。” 学生D:“那一刻,我独自站在领奖台上,手捧着沉甸甸的奖杯。阳光洒在我的脸上,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信和自豪。那一刻,我知道自己真的长大了。” 五、拓展提升(15分钟) 教师行为: 写作技巧提升:在学生们已经初步掌握如何选取素材和描述“那一刻”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细节描写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举例说明:教师可以选取一篇学生习作的片段作为例子,现场进行修改和润色,展示如何通过添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通过细腻的心理活动、环境描写等细节,使文章更加生动和感人。 情感共鸣的引导:强调在描述“那一刻”时,不仅要写出自己的感受,还要思考如何引起读者的共鸣。 互动环节:教师可以提问:“如果你是读者,什么样的描述会让你感受到作者真的长大了?你会被哪些细节打动?”鼓励学生从读者的角度思考,提升他们的写作视角和深度。 创意写作练习: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创意写作练习。 任务说明:“请大家想象一下,如果未来的某一天,你回到了自己现在的年纪,看到正在经历‘那一刻’的自己,你会对那时的你说什么?请写一封信给过去的自己,表达你的鼓励、建议或感悟。” 学生行为: 学生认真聆听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学习并运用新的写作技巧。 在创意写作练习中,学生发挥想象力,以未来的视角回望现在,撰写给过去的自己的信件,表达深刻的感悟和成长的期待。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同学们,当我们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那一刻的环境、氛围,以及自己内心的波动时,读者就能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我们的成长和变化。现在,让我们来尝试一个创意写作练习……” 学生E(兴奋地):“老师,我觉得这个练习很有趣!我想对过去的自己说,要勇敢面对挑战,因为每一次跨越都是成长的宝贵财富。” 六、写作实践(20分钟) 教师行为: 明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特别是拓展提升部分的技巧和情感共鸣的引导,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习作。 个性化指导:教师巡回指导,针对每位学生的习作给予具体的建议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写作中的难题,提升文章质量。 学生行为: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和自己的理解,认真修改和完善习作。他们尝试运用新学的修辞手法和细节描写,使文章更加生动和感人。 遇到困难时,学生主动向教师请教或与同学交流讨论,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七、作业布置与课后反思(10分钟) 教师行为: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继续完善习作,特别注意文章的结构、语言的流畅性和情感的表达。鼓励学生多读几遍自己的文章,进行自我修改和润色。 鼓励分享:提醒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习作分享给家人或朋友,听取他们的反馈和建议,以便进一步改进。 课后反思: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思考自己在选材、描述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进步和不足,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 学生行为: 学生认真记录作业要求和反思要点,准备在课后继续完善习作。 期待与家人或朋友分享自己的习作,并听取他们的反馈和建议。 开始思考自己在写作中的优点和不足,为未来的学习制定改进计划。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同学们,写作是一条不断探索和成长的路。希望大家在课后能够继续努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习作。同时,也请大家准备好下节课的习作分享,让我们共同见证彼此的成长和进步。” 学生齐声回答:“谢谢老师!我们一定会努力的!”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引入新课(5分钟) 教师行为: 简短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特别是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和细节描写来增强文章感染力,以及如何通过情感共鸣引导读者。 强调本节课的任务:基于上节课的反馈,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习作。 学生行为: 跟随教师的引导,快速回顾上节课的要点。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做好心理准备。 二、优秀习作展示与点评(10分钟) 教师行为: 选取几篇优秀的学生习作片段,通过PPT展示给全班。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片段的优点,如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细节描写的生动具体、情感表达的真挚动人等。 适时给予点评,指出亮点和不足,为学生后续修改提供方向。 学生行为: 认真观看优秀习作片段,学习其优点。 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三、习作初稿修改指导(15分钟) 教师行为: 针对学生习作初稿中的共性问题,如结构不清晰、语言不流畅、情感表达不充分等,进行集中讲解和示范修改。 邀请几位学生展示自己的习作初稿,教师现场指导修改,演示如何运用新学的技巧提升文章质量。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在修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给予解答和帮助。 学生行为: 认真听讲,学习修改方法。 积极思考自己的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运用新学的技巧进行修改。 勇于提问,寻求教师的帮助和指导。 四、小组互评与修改(15分钟) 教师行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互评活动,每组分配几篇习作初稿进行阅读和评价。 指导学生从结构、语言、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评价,并提出具体的修改建议。 提醒学生在互评过程中保持尊重和理解,积极交流学习心得。 学生行为: 积极参与小组互评活动,认真阅读他人的习作初稿。 客观公正地给予评价和建议,帮助同学提升习作质量。 虚心接受他人的评价和建议,进一步修改和完善自己的习作。 五、个人修改与定稿(10分钟) 教师行为: 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个人修改和定稿。 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修改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学生行为: 根据教师和小组成员的反馈和建议,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初稿。 尝试运用新学的技巧和方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和感人。 完成定稿后,仔细检查一遍,确保无误。 六、拓展提升(10分钟) 教师行为: 1. 写作技巧深化: 引入更高层次的写作技巧,如对比与衬托、象征与隐喻等,通过具体例子说明这些技巧在表达“那一刻,我长大了”主题时的独特作用。 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习作中巧妙融入这些高级技巧,使文章更加深邃和富有层次。 2. 情感深度挖掘: 引导学生深入探讨“长大”的内涵,不仅仅局限于年龄的增长,更包括心智的成熟、责任感的增强、对世界的理解加深等方面。 通过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分享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某个关键时刻,以及那一刻对自己产生的深远影响。 3. 创意写作挑战: 布置一个创意写作小任务,要求学生以“假如我可以回到那一刻”为题,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如果有机会回到成长中的某个关键时刻,会如何改变或面对,以及这样的改变对自己未来的影响。 强调在创作中要注重细节描写和内心独白的运用,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深度。 学生行为: 1. 技巧学习与应用: 认真聆听教师的讲解,学习新的写作技巧,并思考如何将其应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从同学那里获得灵感和启发。 2. 情感共鸣与反思: 深入思考“长大”的意义,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寻找那些对自己影响深远的时刻。 通过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感受他人的成长历程,增进彼此的理解和共鸣。 3. 创意写作实践: 勇于接受创意写作挑战,发挥想象力,撰写一篇富有创意和情感深度的短文。 在写作过程中注重细节描写和内心独白的运用,努力使文章更加生动和感人。 七、作业布置与课后反思 教师行为: 作业布置: 除了完成上述的打印或整理习作任务外,增加一项作业:要求学生根据今天学习的拓展提升内容,特别是创意写作挑战的要求,撰写一篇短文,并于下节课前提交。 鼓励学生将习作分享给家人或朋友,听取他们的反馈和建议,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作品。 课后反思: 引导学生不仅反思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还要思考自己在整个写作过程中的成长和变化,包括思维方式的转变、写作技巧的提升以及情感表达能力的增强等。 鼓励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针对自己在写作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和改进。 学生行为: 作业记录: 认真记录作业要求,包括创意写作挑战的任务和提交时间。 课后积极完成习作的打印或整理工作,并着手准备创意写作短文的撰写。 课后反思: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和自己在写作中的表现,思考自己的进步和不足。 根据教师的引导,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明确自己在未来写作中的努力方向和目标。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同学们,写作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今天的拓展提升部分,我们探讨了更深层次的写作技巧和情感表达方式。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新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期待你们下节课的创意写作短文,让我们共同见证你们的成长和进步!” 学生齐声回答:“谢谢老师!我们会认真完成作业,继续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