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和感情。
2.借助注释和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3.理解知音的内涵,领悟知音之间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言文的意思;理解知音的内涵,领悟知音之间的友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乐曲,激趣导入
1.一首歌,一幅画,一段美好的艺术之旅。这节课,我们先从一支古琴演奏曲来开启这段美好的艺术旅程吧。
(教师播放乐曲《高山流水》)
2.揭示课题:这首曲子就是被誉为中国十大古曲之一的《高山流水》,这节课就来学习与它有关的故事——《伯牙鼓琴》。
(板书课题:伯牙鼓琴)
3.理解课题的意思。(鼓:弹)
二.反复朗读,感受韵味
㈠一读——读准字音。
1.生自由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3.强调易读错的读音:“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中第一个“为”读wéi,第二个“为”读“wèi”。
㈡二读——读出节奏
1.生齐读课文。
2.师强调朗读节奏。(课件出示节奏划分)
㈢三读——读出感情
1.古人写文章一般都是从上至下,从右往左的(出示竖排形式的课文),指名读。
2.指导个别语句: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这两句中的“哉”和“乎”是两个语气词连用,读的时候要轻一点,第二个语气词要稍微拖长一点。
(生再次齐读这两句话。)
三.研读课文,体悟情感
㈠得知音喜
1.这篇课文写了哪两个人物?——伯牙 锺子期
2.伯牙在做什么,锺子期呢?
出示: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指名读句子,理解“之”的意思。)
3.课文中是如何描写他们的“一鼓一听”的?
出示: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指名读句子,借助注释理解“志”的意思,并进一步理解“方鼓琴而志在太山”的意思。)
4.伯牙心里想着巍峨的大山,锺子期通过他的琴声听出来没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男生读: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5.伯牙又想到了流水,锺子期又怎么说呢?
(女生读: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6.师小结:好一个善鼓琴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琴的子期,这正是:“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知音。(板书:知音)
7.人们常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伯牙有幸得到了,他的心情如何呢?(板书:得 喜)
8.伯牙如此高兴,请同学们想象一下,他还可能会弹奏什么样的音乐呢?锺子期又会说些什么呢?
示例:伯牙鼓琴,志在 ,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
㈡失知音悲
1.伯牙与子期约定来年中秋再相见,可第二年子期却已不在人世了。(板书:失)
伯牙此时心情如何呢?——悲痛欲绝
2.于是,伯牙做出了一个怎样的决定呢?
出示: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带着悲伤读句子,并理解“足”字和这句话的意思。)
3.伯牙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呢?
因为只有锺子期能真正懂得伯牙的琴声。锺子期死了,伯牙失去了知音,以后再也没有人能听懂他的琴声,也再也没有人能理解他的志趣,留下琴也没有意义。
㈢高山流水
1.后来,人们根据伯牙和锺子期的故事谱成了我们这节课开头听到的乐曲“高山流水”。也用“高山流水”来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精妙。
2.小组讨论:你赞同伯牙摔琴这种做法吗?
分小组汇报后,出示:
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我们要理性看待;
好朋友之间要相互理解和帮助,共同进步;
知音难觅,知己难求,要学会珍惜。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伯牙和锺子期之间的知音之情,也懂得了好朋友之间要相互理解和帮助,共同进步的道理。希望同学们都能找到自己的知音。
板书设计:
伯牙鼓琴
得知音喜
失知音悲
友好相处,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