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练习(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练习(无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1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14 13:44: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教学目标】
1.了解汉武帝即位之初的历史状况,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推恩令”实施的作用。
2了解汉武帝北击匈奴、张骞出使西域等史实,从史料实证、家国情怀角度认识汉武帝开疆拓土对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意义。
3.结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尊崇儒术”“推恩令”的目的、影响。
4.搜集有关两汉时期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的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重难点】
1.重点:两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上的巩固措施。
2.难点:两汉衰亡的历史原因。
【自主学习】
第一遍看书:快速浏览本课的内容,包括图片、小字部分。
第二遍看书:再次细读课本,思考以下问题,并在课本上作出标记。
子目1: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和子目2:西汉的强盛
概括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措施和作用,并说明其对于推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的历史意义。(重点)
教材思考点:分析汉武帝建立刺史监察制度的原因。
子目3:东汉的兴衰
概括两汉社会矛盾的具体表现,分析两汉衰亡的原因。
当堂仿练p24,分析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与东汉政权衰亡之间的关系。
子目4:两汉文化
概括两汉人民创造的文化成就。
【当堂总结与读背】
历史逻辑关联:四个子目之间呈现出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兴盛的局面因社会矛盾逐渐积累而走向灭亡。
2.历史阶段特征:(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1)政治: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实行内外朝制,刺史制度,推恩令,察举制等。秦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随着秦汉大一统专制主义帝国的建立,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2)经济:铁犁牛耕推广和普及,精耕细作,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两汉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经济发展;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沟通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
(3)思想科技文化:西汉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道家学说和道教文化在民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教在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传入中国,在中国生根、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思想的组成部分。科技发展,尤其是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当堂检测】读题认真,圈画关键词,答案写在题号旁!!错题批注!!!
1.汉初,在统治思想竞争中,儒家思想不敌黄老思想。导致这一结果的关键因素是
A.“汉承秦制”的安排 B.“布衣将相”的格局
C.“百废待兴”的现状 D.“郡国并行”的体制
2.汉武帝接受建议,在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庶子分割原王国的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这一举措
A.缓和了朝中君权相权矛盾 B.扩大了中央辖地范围
C.为平定七国之乱打下基础 D.彻底解决了王国问题
3.下表为西汉淄川国诸王世系表,该表可以用来说明西汉时期(  )
世系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第五代 第六代 第七代 第八代 第九代
诸侯王名 刘贤 刘志 刘建 刘遗 刘终古 刘尚 刘横 刘交 刘永
王国领地 28县 28县 11县 11县 7县 7县 3县 3县 3县
A.分封制逐渐被废除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君主专制渐趋强化 D.诸侯传承方式改变
4.西汉时期,汉武帝会亲自过问一切政务,让九卿和丞相不得直接奏事,与此同时,他还提拔了一批中下层的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侍从和助手,替他出谋划策,发号施令。汉武帝的这个措施推动形成的制度是
A.刺史制度 B.三公九卿制度 C.均输平准制度 D.中朝制度
5.封泥是古代信函文书封缄的实物遗存,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下图为汉代“扬州刺史” 封泥,在下列研究主题中,它最适合用来研究中国古代的
A.选官制度 B.监察制度 C.赋税制度 D.军事制度
6.据《昌言》等载,东汉的豪强地主庄园“膏(肥沃)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嬴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赀至百万。”这类庄园
A.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B.以经营林牧业为主
C.面向市场进行生产 D.是潜在的割据势力
7.司马迁纳“四夷传”于“七十列传”之中,将蛮夷民族史作为内传,视作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主要反映了司马迁
A.团结平等的民族追求 B.多元一体的民族意识
C.古今贯通的史学视野 D.强化集权的政治理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