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跳水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17跳水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4 22:38: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内容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十七课《跳水》 课时 一、二
教材分析 《跳水》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由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本文通过讲述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上发生的惊险故事,展现了孩子在紧急关头面临困境,船长冷静果敢地命令孩子跳水,最终使孩子脱离险境的过程。文章结构清晰,情节紧凑,语言生动,不仅富有教育意义,还深刻揭示了冷静与勇气在应对危机中的重要性。教材通过这一故事,旨在引导学生理解人物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能够自主阅读并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然而,对于深入理解人物心理、分析故事情节以及从故事中汲取智慧等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此外,学生对外国文学名著的阅读经验相对较少,对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了解不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适当补充作者及作品背景知识,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同时,五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能够正确认读并书写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能够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心理,理解船长决策的智慧和勇气。 通过朗读、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心理变化。 培养学生面对困境时的冷静与勇气,学会在紧急情况下做出正确的决策。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心理。 分析船长决策的智慧和勇气,理解其在紧急情况下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心理变化,体会船长决策背后的思维过程。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学会从故事中汲取智慧并应用于实际生活。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练习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话题导入,迁移学法 教师行为: 导入话题:“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了两篇非常精彩的课文,还记得我们是如何学习它们的吗?今天,我们要用同样的方法,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跳水》。” 板书课题:“请大家跟我一起写课题——《跳水》。” 交流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想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学生行为: 学生回忆并简述前两篇课文的学习方法。 跟随教师书写课题。 积极发言,提出关于《跳水》的疑问,如“为什么要跳水?”“跳水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等。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小明,你来说说我们之前是怎么学习课文的?”
小明:“我们先是读了课文,然后找出了生字词学习,接着梳理了故事的情节,最后还讨论了课文中的重点问题。”
教师:“非常好,今天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跳水》。” 二、夯实基础,交流预习 教师行为: 认读字交流:“首先,我们来看看这篇课文的生字词。请大家打开课本,翻到生字表,我们先来读一读这些字。” 重点字音提示:“这几个字大家要特别注意,‘肆’是平舌音,‘桅’、‘龇’、‘咧’的读音也要准确。” 体会‘放肆’: 出示句子:“请大家看大屏幕,这句话中有一个词‘放肆’,谁能结合工具书和上下文说说它的意思?” 引导理解:“‘放肆’在这里是指猴子毫无顾忌地做各种动作,惹得大家发笑。谁能结合这个句子再具体说说?” 回归语境:“现在,请大家再次读这句话,体会一下猴子的‘放肆’是怎么表现出来的。” 学生行为: 学生轮流朗读生字词,相互纠正发音。 特别注意教师提示的重点字音,并尝试用这些字组词加深记忆。 查阅工具书,结合上下文理解“放肆”的含义,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 朗读句子,体会语境中猴子的“放肆”表现。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小红,你能说说‘放肆’是什么意思吗?”
小红:“‘放肆’就是不顾一切地做某事,没有约束。在这句话里,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就是因为它知道大家不会伤害它,所以更加放肆了。”
教师:“很好,你不仅理解了‘放肆’的意思,还结合了上下文来解释,非常棒!”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行为: 初读要求:“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巡视指导: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巡视教室,注意学生的朗读情况,及时纠正发音错误或阅读障碍。 交流反馈:“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学生行为: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注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准备分享。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小华,你来说说看,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小华:“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孩子因为被猴子戏弄,爬上了桅杆顶端,情况十分危急。最后,船长用枪逼孩子跳水,孩子成功获救的故事。”
教师:“概括得很准确,抓住了故事的主要情节。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梳理一下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四、梳理情节,理清脉络 教师行为: 分组讨论:“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填写下面的表格,梳理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类别内容起因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经过孩子爬上桅杆顶端,处境危险结果船长命令孩子跳水,孩子成功获救
汇报展示:“哪个小组愿意上来展示你们的讨论结果?” 学生行为: 学生分组讨论,填写表格,并记录关键信息。 小组代表上台汇报,其他小组认真听取并可能提出补充或疑问。 五、聚焦关键,理解心情 教师行为: 引导关注:“在故事中,孩子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孩子心情变化的语句,并尝试用一两个词概括他的心情。” 分享交流:“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你找到的句子,并说说孩子当时的心情?” 学生行为: 学生默读课文,标注出描写孩子心情变化的语句。 尝试用词语概括孩子的心情,如“生气”、“紧张”、“害怕”、“绝望”、“希望”等。 分享自己的发现,并解释理由。 六、布置作业,拓展提升 教师行为: 书面作业:“请大家完成以下作业:抄写本课生字词三遍,并尝试用‘放肆’、‘风平浪静’等词语造句。同时,写一篇短文,描述一个你曾经经历过的紧张或害怕的时刻,以及你是如何克服的。” 拓展阅读:“课后,请大家阅读一篇类似的关于勇敢面对困难或挑战的文章,比如《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一个片段,思考并写下你的阅读感受。” 学生行为: 记录作业要求,准备回家完成。 对拓展阅读产生兴趣,计划课后进行阅读并撰写阅读感受。 结束语: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认识了新的生字词,还了解了《跳水》这个故事的主要情节和孩子的心情变化。希望大家在生活中也能像课文中的孩子一样,勇敢面对困难,机智应对挑战。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这篇课文,探索更多有趣的内容。现在,下课!”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温故知新 教师行为: 开场白:“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跳水》这篇课文,还记得故事的主要内容吗?谁能用简洁的语言为我们回顾一下?” 复习提问:“小华,你来说说看,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学生行为: 小华:“课文讲述了一个孩子被猴子戏弄后,爬上了桅杆顶端,情况危急。最终,船长用枪逼孩子跳水,孩子成功获救的故事。”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很好,小华同学记得很清楚。那么,接下来我们要深入探究这个故事,看看其中的细节和人物心理。” 二、深入分析,理解情节 教师行为: 引入讨论:“现在,请大家分组讨论,每个小组选取故事中的一个关键情节进行深入分析。比如,孩子为什么会不顾一切地爬上桅杆?船长在做出决定时是怎么考虑的?” 巡视指导: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巡视各组,倾听学生讨论,适时给予引导和帮助。 学生行为: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关键情节进行深入讨论,并记录要点。 小组内成员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见解。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第二组,你们选择了分析船长的决策过程,能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学生代表:“我们认为船长在决策时非常冷静和果断。他看到孩子处于极度危险之中,而常规方法无法施救,所以选择了用枪逼孩子跳水这一极端但有效的办法。” 三、情感体验,共鸣人物 教师行为: 情感引导:“在故事中,孩子的心情经历了从生气到紧张、害怕,再到绝望,最后到希望的变化。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孩子心情变化的语句,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些感受。” 分享交流:“现在,谁愿意来分享一下你找到的句子,并谈谈你感受到的孩子当时的心情?” 学生行为: 学生默读课文,仔细寻找并标注出描写孩子心情变化的语句。 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些感受,准备分享。 师生示例对话: 学生A:“我找到的是孩子看到猴子拿走帽子时的句子,‘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那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我觉得这时孩子很生气,也很无奈。” 教师:“分析得很到位,孩子确实被猴子的行为激怒了。那么,接下来他的心情又是如何变化的呢?” 四、角色扮演,加深理解 教师行为: 组织角色扮演:“为了更好地理解人物心理,我们来进行一次角色扮演活动。请大家选取自己喜欢的角色,准备台词和动作,我们将进行一场小型的课本剧表演。” 分配角色: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分配角色,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 学生行为: 学生积极准备,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并与其他同学一起排练。 在表演过程中,学生投入情感,尽力还原故事场景和人物心理。 五、总结提升,拓展思维 教师行为: 总结本课:“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深入理解了《跳水》这个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心理,还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加深了对故事的理解。希望大家能从中汲取智慧,学会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冷静和勇敢。” 布置作业:“请大家完成以下作业:一是写一篇短文,描述你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的一次困难或挑战,以及你是如何克服的;二是预习下节课的内容,思考船长的决策过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学生行为: 记录作业要求,准备回家完成。 对下节课的内容产生期待,计划提前预习。 结束语:
“同学们,生活就像一场航行,有时我们会遇到风浪和挑战。但只要我们像课文中的船长那样保持冷静和勇敢,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迎来希望的曙光。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索《跳水》这篇课文的深层含义。现在,下课!” 六、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教师行为: 主题探讨:“同学们,通过《跳水》这个故事,我们不仅看到了孩子面临的危机和船长的智慧决策,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在面对困境时冷静与勇气的重要性。那么,大家认为,除了船长的决策,还有哪些因素促成了孩子的最终获救?” 引导思考:“想象一下,如果当时没有船长在场,或者船长做出了不同的决定,结果会怎样?这个故事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学生行为: 学生积极思考,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如船员们的协助、孩子的自我意志等。 分享个人观点,与同学们进行讨论和交流。 师生示例对话: 学生B:“我认为孩子的自我意志也很重要,他虽然害怕,但最终听从了船长的命令,勇敢地跳下了水。” 教师:“非常好,B同学的观点很独特。确实,孩子的勇敢和自我控制能力是他获救不可或缺的因素。那么,我们还能从这个故事中学到什么呢?” 学生C:“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危机时,保持冷静和理智至关重要。船长之所以能够迅速做出正确的决策,就是因为他没有慌乱。” 教师:“C同学总结得很到位。冷静和理智是我们在任何困境中都应该保持的态度。那么,这种能力是如何培养的呢?” 七、布置作业,巩固提升 教师行为: 书面作业:“除了之前布置的作业外,请大家再完成一项任务:结合今天的学习,写一篇小论文或读后感,探讨《跳水》中冷静与勇气的重要性,并联系自身实际,谈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这些品质。” 实践作业:“为了增强大家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请大家在课后组织一次模拟救援演练。可以选取校园内的某个区域作为‘事故现场’,设计救援方案,分配角色,模拟救援过程。注意,整个过程中要强调冷静指挥、团队协作和勇敢行动。” 学生行为: 学生认真记录作业要求,准备回家完成书面作业和实践作业。 对实践作业产生浓厚兴趣,计划与同学们一起策划和组织模拟救援演练。 八、结束语与期待 教师行为: “同学们,今天的学习让我们对《跳水》这篇课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们明白了冷静与勇气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启示转化为实际行动,不仅在学业上取得优异成绩,更能在生活中成为一个勇敢、理智、有担当的人。期待大家在下次课上分享你们的作业成果和模拟救援演练的经历。现在,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