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14 15:52: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单元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新课导入
王者荣耀中的文化
敦煌飞天
2018年10月28日,王者荣耀官方商城上线了一款历史性的皮肤——杨玉环的“遇见飞天”。它的设计理念以敦煌飞天为基础,在造型、妆容、表情上融入了敦煌文化。
兴起于十六国,盛于隋唐。飞天是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一种形象,在唐朝时期达到了高峰,被广泛应用于敦煌壁画等艺术形式中。飞天形象也吸收了印度、西域和中原的特点,成为一种兼容多种文化的复合体,展现出多民族化的特点。

儒学与佛道的发展
[学习任务]
阅读课本45页,梳理儒学、道教、佛教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
儒学 道教 佛教
汉朝
魏晋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汉武帝时确立正统地位
东汉末年兴起
两汉时期传入中国
吸收佛道精神
有新发展
在民间广为传播
受儒学影响
主张“贵儒”和“尊道”
在中国盛行
吸收儒道思想
逐渐本土化
三教并行,
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道教最受尊崇
武则天时有很大发展
禅宗影响最大
三教合一,以儒为主
(二)思想特点:思想活跃、多元共生、碰撞交融,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儒学复兴运动
①原因:佛道的发展使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②概况: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用儒家天命观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
③意义: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维护封建统治。
┊信仰冲突——佛道发展
世界本原是空,人生的归宿是成佛
观世音菩萨的形象逐渐女性化
藉女性的母爱以表菩萨的慈悲
是佛教在中国本土化的结果
世界本原是道,人生的归宿是成仙
道教vs道家
道家是理论学派,道教是从道家哲学思想体系中衍生出的宗教组织派别
◎道教的“八卦”和“五行”学说
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儒家经典,
主张”无为“,任其自然,崇尚清谈
儒道合流的思想体系——魏晋玄学
(一)儒学式微,佛道盛行
传统儒学充斥着伦理说教,却不能对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释和安慰。汉唐儒学简单的思想体系,已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力。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分裂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
困苦的民众需要精神的寄托
儒学:“敬鬼神而远之”
佛教:行善积德,追求来世的幸福
道教:修炼成仙,追求无限的寿命
┊信仰冲突——佛道发展
探究一:佛教、道教为何会盛行?儒学为什么会受到挑战?
(1)魏晋时期政权更迭,社会动荡,人们缺乏精神寄托。
(2)佛教和道教注重解决人生的现实问题,关注人的精神需求。
(3)儒学自身体系缺陷不完备,不能适应社会现实需要。
(4)统治者借助宗教巩固自身统治
思考角度
社会
统治者
佛道
儒学
思想变化植根于时代变迁
┊信仰冲突——佛道发展
官方灭佛:“三武一宗”灭佛
民间反佛:范缜《神灭论》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道人又有白徒,尼则皆畜养女,皆不贯人籍,天下户口,几亡其半。
—《南史·郭祖深传》
问题
佛教盛行,耗费钱财
劳动力不事生产,影响财政收入
结果
佛教文化遭受较大损失
但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应对
朝 代 僧 尼 (单位:人) 佛 寺
(单位:所)
南朝 宋 36,000 1,900多
齐 32,000多 2,000多
梁 82,000多 2,800多
陈 32,000 1,200多
北朝 北魏中 77,000 6,400多
北魏末 2000,000 30,000多
北 齐 2000,000 30,000多
北 周 近1000,000 10,000多
思考3:佛教盛行带来了哪些社会问题?如何应对?
儒家
佛教
道教
东汉末年
道家
方术
魏晋时期
贵儒
尊道
两汉之际
东汉末年
传入
本土化:吸收儒、道思想
西汉武帝
独尊地位
魏晋时期
受到挑战,但依旧是主流思想
唐初:崇道抑佛
武周:崇佛抑道
永远主流
唐:三教并行

文艺与科技的繁荣
(一)文学发展
1.魏晋时期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羊。
建安文学
人生哀伤,建功立业的气概
社会动荡
东晋田园诗
逃避现实,探寻个体;
田园隐逸、淡泊名利。
偏安南方
南朝骈文
(讲究对仗和韵律)
局部统一安逸
南北朝民歌
北朝:语言质朴,风格豪迈
南朝:缠绵婉转,多写爱情
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二、文学艺术
唐朝: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边塞诗、山水诗等
阅读材料思考:不同时期的唐诗风格为何差异如此之大?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甫(755年)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诉。
《将进酒》节选
李白(736年)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无题》
李商隐(晚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①诗人的个人际遇;
②社会风貌和时代变迁。
(一)文学发展
2.唐朝:
二、文学艺术
开朗奔放,国力强盛文明开化的背景
代表:李白、杜甫
凝重抑郁,反映日渐
衰败民生疾苦的现实
代表:杜甫、李商隐
平实浅近,反映弊端暴露矛盾激化的现状
东汉末年
新风格 ,楷书最为盛行
楷书-“ 颜筋柳骨”
草书-“ 颠张狂素”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已成专供人欣赏的艺术
隶草行楷等各书体均完备
王羲之( “ 书圣” )
魏晋南北
隋唐
书法
“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颜真卿《多宝塔感应碑》
柳公权《金刚经碑》
怀素《自叙帖》
张旭《肚痛帖》
(二)艺术
二、文学艺术
东晋
隋唐
绘画
出现专职画家
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题材广泛 风格多样
宗教人物山水花鸟画
“ 画圣”吴道子
顾恺之《女史箴图》
以形写神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吴带当风
(二)艺术
二、文学艺术
顾恺之《洛神赋图》摹本
3、石窟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莫高窟
“佛门三大石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
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
敦煌莫高窟壁画《胡旋舞》
中西荟萃 民族交融 情景交融
领域 朝代人物 成就
数学 南朝祖冲之
农学 北朝贾思勰
地理 西晋裴秀
建筑 隋李春
印刷 隋唐
火药 唐
天文 唐僧一行
医学 唐孙思邈

精确地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
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
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世界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赵州桥
唐朝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唐中期书籍记载火药配方;唐末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最早火药武器
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完成《千金方》,总结历代和当时医学成果,并有许多创新
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文艺与科技的发展
┊科技领先
根据教材第45页,梳理魏晋至隋唐的科技成就
特点:领域广泛、实用性强、世界领先

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四、中外文化交流
1、佛教传入(兼收并蓄)
鉴真东渡,空海求法
中亚、印度高僧来华
东晋法显,唐朝玄奘西行取经
异域文化影响中国
2、佛教外传(对外开放)
(一)交流概况
唐长安为当时国际大都会
新罗、日本向唐派使节、留学生。
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3、其他交流
法显、玄奘至天竺,
求得真经万世传
鉴真东渡日本传佛法
求法长安学问僧
高僧空海归东瀛
四、中外文化交流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
①交流范围广泛、国家众多;
②交流领域全面、政经文教;
③交往渠道众多、贸易佛教;
④交流的双向性、兼收并蓄;
⑤交流过程中中华文化圈形成。
(二)基本特点
阅读《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三)意义:(1)为隋唐文化的繁盛奠基,唐文化成为世界性文化;
(2)为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做出贡献。
中华文化圈
(3)政治:科举制的发展与官僚政治的成熟,提供人才基础。
(4)文化:民族交融以及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提供多元文化基因。
(1)经济: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提供物质基础。
(2)社会:安定的社会环境,提供社会条件。
小结:三国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繁荣和科技领先的原因
【课堂小结】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思想发展
文学艺术:
数学、农学、火药
中外交流
儒学
道教
佛教
佛教传入
佛教外传
其他交流
碰撞融合
活跃多元
交流频繁,影响深远
——全面繁荣
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领先世界
科学技术:
诗歌、书法、绘画
繁荣原因
政治 经济 政策 社会
立足时代理解文化发展
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
典题试练
D
魏晋时期,玄学盛行,很多人主张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淡”。这说明,当时( )
A.儒学独尊的地位被打破 B.民族纷争,社会动荡不安
C.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佛教盛行
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