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一中学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案:18与朱元思书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一中学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案:18与朱元思书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27 10:48: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十八课《与朱元思书》
(吴均)
教材分析:
本文是吴均写给友人的一封信,现存为节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吴均在这封信中,生动而简练地描写了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抒发了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态。
学情分析:
对富春江山水的陌生,可能会减弱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致。然而文章优美的语言会第一时间打动学生,我们不妨从朗读、品味语言下手。对于文章的难点“鸢飞戾天”两句的理解,以学生现有的生活阅历恐怕是勉为其难。我们不必刻意求深,求透,有所感悟即可。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2.体会作者由观赏自然景物而引发的内心感触。
3.熟练地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疏通文意并熟练地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义。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自学:
1.熟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缥碧 轩邈 泠泠 千转不穷 柯 鸢飞戾天 经纶 窥 嘤嘤成韵
结合词典,注意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风烟俱净 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 窥谷忘反 负势竞上 好鸟相鸣 从流飘荡 天下独绝 猛浪若奔 窥谷忘反 一百许里 蝉则千转不穷 横柯上蔽 经纶世务者 鸢飞戾天者
了解文章作者和内容,进行填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说起古文就不能不提写山水的文章。从 ( http: / / www.21cnjy.com )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留恋于大川名胜,寄情于小桥幽径,写下了无数动人的篇章和优美的佳句。你还记得哪些描写山水的诗句或古文片断?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吴均所写的《朱元思书》,相信你会看到很多熟悉的山水美景。
二、【学生活动一】自学检查
1.释题:
2.作者及背景资料介绍:
3. 关于文章的体式:
本文是一篇骈体文,全篇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
4.地名的介绍:
三、【学生活动二】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 ( http: / / www.21cnjy.com )
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飘荡(dàng) 急湍 (tuān) 轩(xuān)邈
泠泠(líng) 经纶(lún) 横柯(kē)
2.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学生朗读或范读课文。
四、【学生活动三】合作探究
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a.先自主学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难懂的词语,由教师提问或者学生提出问题老师解答。
b.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对搞不懂的问题,通过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相互质疑解答,弄懂全篇。
c.课堂交流,翻译全文,教师点拨。
五、【学生活动四】当堂检测
1.背诵课文,给出上句,对出下句。
2.翻译文章的字词句。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结合翻译理解文章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把握课文的主旨。
2.深入文章意境,涵咏体会,体会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获得美的享受。
教学步骤:
直接导入
【学生活动一】检查背诵
二、【学生活动二】深入探究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疏通了文意,对这 ( http: / / www.21cnjy.com )篇课文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若要对文章的内容做进一步的探究,还应怎样做呢?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提出问题,供大家讨论。
1.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文描写的山水的特征?为什么?
2.课文两段文字各写了什么内容? 两段之间是什么关系?
3.讨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个“异”和这个“奇”字的?
景 异水: “清”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静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动
  奇山: “看” (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听” (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以闹写静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 ( http: / / www.21cnjy.com )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话能理解吗?
5.怎样理解“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作者留下这两句的原因是什么?
三、【学生活动三】明辨主旨
讨论:读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
志——无拘无束、任性自得 (负势争高,息心忘反) 突破束缚同时又不被身外之物所累。怡然自得,轻松自如。
四、【学生活动四】赏析语言
1. ( http: / / www.21cnjy.com )明确:本文的语言有一种音韵和谐美,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 语言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
2.师生共同品味文章写景文字的形象生动。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明确:“共色”二字不光写出了天和山的颜色,而且还包含着形体感:青青的山霭渐渐地溶入蓝蓝的天空,二者合为一体。境界阔大,令人神清气爽。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明确:“缥碧”不光写出水的清澈,而且 ( http: / / www.21cnjy.com )也写出了水的深度,因为“缥”是苍青色,如果不深,水是不会青得发暗的。“千丈”承“缥”,“见底”承“碧”,用词的精当由此可见一斑。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明确:鱼在水中,非水清则不可见,何况是正在游动、倏忽而过的鱼;石在水中,要看见实属不易,更何况是“细石”。所以“游”“细”二字,表面上看似平淡,但略加品味,即可看出用词的分量。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明确:“箭”,本是名词,作者把它动词化,形容水流之急,显得既形象又简洁;“奔”,本是有生命的动作,作者用来形容无生命的浪,也显得更有生气。
(5)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明确:“夹岸”描述高山耸峙于富春江两岸,这样既交待了上文所云的急湍甚箭之因,也写出了山峰壁立之状。“寒树”一方面点出了秋天的季节特征,树叶凋零、一片萧索的景象,另外也暗寓了山的高峻,给人一种高寒的感觉。
(6)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明确:不但写出了山峰各依自己的地势而形成的千奇百态之状,而且还赋予它以人的心理:个个争着往上,一个想比一个高远。写出了山的生机、活力,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山势别具一格,个性分明。
(7)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 http: / / www.21cnjy.com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明确:这几种声响中,有无生命的泉水,也有有生命的蝉、鸟、猿;有昆虫,有飞禽,也有走兽;有的反映出季节的典型特征,如蝉鸣;有的又为山林之间所独有,如泉声,如猿啼。因此可以说这些声音既代表了山水中所有的音响,又反映出山水名区的典型特征。另外,作者描摹这些音响时,也能分辨出它们之间细微的区别,文笔显得准确、俊美而又简洁。如形容水流声是“泠泠”,鸟鸣声是“嘤嘤”;写蝉鸣、猿啼则是“千转不穷……,百叫无绝”,着重描绘其音调多变和连绵不断的音响特征。
五、【学生活动五】拓展延伸
教师首先让学生集体背诵《三峡》,熟悉文章的内容。然后让学生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谈谈两篇文章的异同。
六、【学生活动六】总结反思
山川景色,古来共谈。当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们手捧书卷,领略这些美文的时候,我们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眼观自然之象,耳听天籁之音,身感物外之趣,杂念顿然消逝,心灵得以净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希望有朝一日,我们真的能背起行囊,踏遍祖国的青山绿水,饱览大自然的旖旎风光。
七、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反思:
《与朱元思书》这篇课文,篇幅短小,语言优美,所以对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在让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这篇文章的难点是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 ( http: / / www.21cnjy.com )心;经纶世物者,窥谷望反”两句的理解。考虑到学生以现在的生活阅历很难理解此中深意,如刻意求深,也可能效果反而不好,如只讲清字面上的意思又觉有些肤浅,所以教学中在弄懂字面意思的基础上,介绍作者生活的背景及个人经历,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说说应该如何去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最后再作以总结。
描写山水的诗句或古文片断: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山随平野尽,江如大荒流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释题:
给朱元思的信。《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 本文见于《艺术类聚》卷七。由于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的秀美风光,历来被人们当作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阅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