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捕蛇者说》
(柳宗元)
教材分析:
《捕蛇者说》这篇课文是柳宗元被贬官永州司 ( http: / / www.21cnjy.com )马时写的一篇揭露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罪行的文言文。本文主要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学情分析:
1.平时文言文教学比较烦索,字、词、句、篇 ( http: / / www.21cnjy.com )等都要一一落实,学生学得比较枯燥,教师教得也比较乏味。为了摆脱这种局面,我反复思考,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学习兴趣。结论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起来。对课文大意的理解,改变以往教师逐字逐句讲授的方法,变为让学生提问、教师检查双边互动的模式;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改变以往逐段讲授式或逐题提问式,变为以一点提挈全文,学生讨论式。在教学过程中强化文章的朗读和及时巩固。
2.《捕蛇者说》以独特的写法(衬托、对比) ( http: / / www.21cnjy.com )尖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下赋税的苛酷,揭示了广大人民遭受的苦难不幸,表现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对残暴统治的强烈愤恨。教学中始终要注意这点。 本文词语量大,实词以数十计,虚词“之、以、而、乎、焉”等均各有多种用法。讲明词义(实词、虚词),这是本文教学中要用相当时间来完成的重要任务。
教学目标:
1.了解文体“说”的特点。
2.积累文言知识。
3.学习运用对比、衬托手法揭示文章主题的写法。
4.体会“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
2.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衬托、对比手法揭示文章主题的写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文体“说”的特点。
2.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步骤:
导入:
孔子适齐,过泰山,有妇人哭于墓,使子路问之。答曰:“昔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也,今吾子又死也。”子路曰:“何不去乎?”妇曰:“无苛政。”子路以告。孔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 檀弓》)
1. 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这个小故事。
2. 说说妇人不离开泰山的原因,并描述出她此刻的复杂心情。
【学生活动一】自学检查
1.请学生简介作者及写作背 ( http: / / www.21cnjy.com )景: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早年曾在朝中作官,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如取消巧立名目的额外赋税,查办贪官污吏等等,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官阶相当于副司长)这年他32岁。这次革新很快就遭到失败。王叔文被杀,参与者都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十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今广西柳州)任刺史。最后死在柳州,死时才46岁。《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
2.请学生简介文体:“说”,是古代的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种文体。这种文章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行文较为自由灵活。如《马说》说明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道理;《爱莲说》说明了“莲,花之君子者也”的道理。
“说以感动为先”(李善),文中蕴含 ( http: / / www.21cnjy.com )着感情,这是“说”的一大特点。《捕蛇者说》中就蕴含着柳宗元当时的悲愤之情。这篇文章在写法上独具特色,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研究这点。
3. 检查字音
啮(niè) 腊(xī) 挛( ( http: / / www.21cnjy.com )luán) 踠(wǎn) 瘘(lòu) 疠(lì) 当(dàng)其租入 嗣(sì) 几(jī)死者数(shuò)矣 莅(lì) 蹙(cù) 殚(dān) 踣(bó) 死者相藉(jiè) 曩(nǎng) 隳(huī) 恂(xún) 缶(fǒu) 谨食(sì)之 熙(xī) 以俟(sì)夫(fú)
【学生活动二】朗读课文
1. 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 请三四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读毕,酌情讲评。
【学生活动三】疏通文意
1对照注释,生之间互相讨论译文,逐段疏通课文大意。
2.教师出示重点字词加以强调。(见课件)
【学生活动四】文言知识归纳 详见课件
1.古今义差别: 涕 病 可以 虽
2.词类活用 乡邻之生日蹙 君将哀而生之乎
3.一词多义
为 、已 、赋 、疠、入 、岁 、甚 、若 、毒 、生、食
观 、之、而 、以 、焉 、乎 、于
分层作业:
1.复习今天所学内容,巩固文言知识。
2. 完成探究练习二、三
3. 本文叙述了怎样一件事?试给文章每一小节概括大意。
4.试着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说一说为了突出主题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A组同学完成1——3题 B组同学完成1——4题。
板书设计:
捕蛇者说
柳宗元
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事,可议论,说明道理。
“ 说”以感动为先(李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对比、衬托手法揭示文章主题的写法。
2.体会“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道理。
教学步骤:
复习导入:
1.指名感情朗读课文;
2.抢答理解字词句意义。
【学生活动一】整体感知
思考:本文叙述了怎样一件事?蒋氏三代人宁肯冒死捕蛇不愿受苛政之害一事。
【学生活动二】精读课文
阅读分析课文第一节思考:
1.第一小节主要叙述什么内容?
本节主要叙述异蛇之异,还交代永州人争相捕蛇的原因。
2. 本节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写异蛇的“异”
讨论后,指名试说,师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外形,毒性,医疗效用
3.永州之人冒着生命危险争捕毒蛇的原因是什么?当其租入
4.蛇如此之毒,可永州人争先恐后的去捕,作者通过这点想说明什么?为了免受苛政重税之苦,“争”字形象地反映了“赋敛之毒”比毒蛇还要厉害。
5.开篇就写蛇”毒“的原因:
阅读分析课文第2~3节,思考:
1. 第二小节主要叙述什么内容?
简述蒋家三代捕蛇的悲惨遭遇。
2.如何看待“蒋氏者,专其利三世” ?
专其利三世,其实是受害三世。利的背后,隐含着 ( http: / / www.21cnjy.com )无限的辛酸和痛哭。“貌若甚戚者”表现蒋氏难以控制的悲痛,“专其利三世”语言中含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3.既然这差使是不幸的,那 ( http: / / www.21cnjy.com )么蒋氏愿意更换现在的差使吗?为什么?不愿意,因为“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即捕蛇随时有生命危险,但是与赋税相比,这个危险又小多了,因此蒋氏宁愿冒死捕蛇也不愿交赋税。
从何可见?
阅读分析课文第4~5节,比较蒋氏和乡邻的状况。自读课文,试填写下表:
蒋氏 乡邻们
生存情况 以捕蛇独存 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十室九空。
生活状况 弛然而卧,熙熙而乐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危险次数 一岁之犯死者二 旦旦有是
死亡先后 后 先
1.作者在此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有什么作用?
★ 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文章的主题: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也解释了蒋氏宁愿捕蛇抵税的原因,表明了苛政猛于虎。
2.在揭示这个道理之前,作者还引用了孔子的一句话“苛政猛于虎也”,有何作用?
引用孔子的话作为立论根据,意在对当时苛酷的赋敛表示不满,突出蒋氏遭遇的社会意义,说明“苛政”害民不是一时一地的现象,而是从来如此。
齐读第五节,体会下面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1.“余闻而愈悲”
“愈”字突出表现了作者对蒋氏哭诉后,对苛政重赋给人民的苦难更加了解,因而对百姓的关心与同情也更为深切。
2.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点明了作者的写作动机,期望最统治者,能体察民情从而能各处社会弊端。
【学生活动三】难点探究
1. 蒋氏的两次”戚“,各为了什么”戚“,作者的两次”悲“各为了什么”悲“?
蒋氏的第一次“戚”是为自己所“专利”工作的艰险而忧伤。第二次“戚”是为担心失去自己的捕蛇专利恢复纳税而忧伤。
作者的第一次“悲”是为蒋氏一家的不幸遭遇而悲伤。第二次“悲”是为广大人民受到的赋敛之毒而伤悲。
2. 蒋氏捕蛇十二年,九死一生,却不以捕蛇为苦,反而自得其乐,你该怎样理解他的这一反常心态?
蒋氏所说的“乐”是相对于“乡邻之旦旦有是”而言的,是一种不幸之中的自我庆幸,是以乐写悲,突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主旨。
3. 有人认为蒋氏的邻居即使逃到外地也无法幸免于难,你同意这一说法吗?
同意,因为苛政害民并非是一时一地的现象,而是全国各地都存在的,而且历来如此。
4. 柳宗元虽然被贬永州 ( http: / / www.21cnjy.com ),但他依然关心百姓的疾苦,同情百姓的遭遇,虽然他有职无权,但依然积极寻求帮助百姓之法,文中哪些语句能透露这些背景信息?
关心同情:“余悲之”、“余闻而愈悲”
有帮助之心:“余将告于莅事者”、“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5.柳宗元是封建时代的一名官吏,为什么他能写出《捕蛇者说》这样的揭露赋敛之毒有甚于蛇毒的文章?
5.讨论课后第一题
本课小结:本节课通过对文章的分析,我们 ( http: / / www.21cnjy.com )理解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这一中心,了解了对比、衬托等手法在文中的作用,并真切地体会了柳宗元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同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结尾“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学生活动四】课堂总结
(1)本文通过叙述蒋氏祖孙三代宁肯冒死 ( http: / / www.21cnjy.com )捕蛇不愿受苛政之害一事,运用对比、衬托手法,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苛捐杂税的痛恨,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本文为了表情明意,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写作上有两个突出特点:①衬托。写毒蛇之害以衬托重赋苛政之害。捕蛇以抵赋,蒋氏之祖、父死在这上头,而蒋氏却甘愿干此差事,这就令人心悸地看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②对比。以其乡邻60年来由于苛赋之迫而“非死则徙”的遭遇与蒋氏“以捕蛇独存”的状况作对比,触目惊心地表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学生活动五】拓展延伸
“苛政猛于虎也”、“赋敛之毒有甚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蛇”,这些句子形象而有力地概括了封建社会的腐败、人民生活的疾苦,发人深省。请你在古代诗句中再找出一两个这样的句子,体会其中的深意。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杜甫)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白居易))
分层作业:
1.复习所学内容,加强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2. 完成“探究练习”一 ;
3.《导学练》语段一;
4.完成“探究练习”四。
A组同学完成1——3题 B组同学完成1——4题。
板书设计:
捕蛇者说
柳宗元(唐)
斯役之不幸 悲之
复吾赋不幸 愈悲 赋敛之毒有甚是蛇(中心)
教学反思:
学生比较讨厌逐字逐句的讲授,他们喜欢活跃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课堂,喜欢自由的课堂,喜欢充满辩论味的课堂。教学中,设计了:蒋氏对捕蛇是否怨恨?他是不幸还是幸运的进行辩论。课堂气氛活跃,这就启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对每一篇文章都要深入研究、精心设计,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文言虚词:
而 ①表并列。“黑质而白章”。②表承接。“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③并且。“君将哀而生之乎?”④但是,却。“而吾以捕蛇独存”。⑤连接状语和谓语。“号呼而转徙”。
以 ①而,如果。“以啮人,无御之者”。②用,拿。“太医以王命聚之”。③因为。“而吾以捕蛇独存”。④根据。“今以蒋氏观之”。⑤表目的。“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焉 ①兼词,于此。“永之人争奔走焉”。②之。“时而献焉”。③语气词。“今其室十无一焉”。
乎 ①吗。“君将哀而生之乎?”②呢。“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③(句中)于,在。“叫嚣乎东西”。
于 ①在。“吾祖死于是”。②给。“余将告于莅事者”。③及于,到。“积于今六十岁矣”。④比。“苛政猛于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