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14 15:59: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经济秩序规范化、科学技术信息化、社会结构层次化、社会保障扩大化、社会运动多样化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
重难点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有哪些重要新变化?
如何理解资本主义制度的新发展,以及其基本矛盾依然存在的现象。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国家干预、滞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福利国家、民权运动、妇女运动
一、经济秩序规范化:国家的宏观调控
二、科技技术信息化: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社会结构层次化: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目 录
四、社会保障扩大化:福利国家
五、社会运动多样化:社会运动
“经济秩序规范化、科学技术信息化、社会结构层次化、社会保障扩大化、社会运动多样化”出自叶丽娜老师。
经济秩序规范化
——国家的宏观调控
(一)加强国家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一、经济秩序规范化:国家的宏观调控
1、背景
战后欧洲的形势相当严峻。饱受战争浩劫的西欧,满目疮痍,生产凋敝,黄金外汇储备枯竭,原料、燃料和生活必需品奇缺。英国缺煤、缺粮、缺电,开春以后,又遇洪水为患,全国工厂有一半停工。西欧其他国家也出现了经济崩溃的迹象。法国居民每日口粮只有6盎司,德国的美英占领区的工厂有3/4关闭,物价飞涨。
就在西方世界遭遇经济危机的时候,苏联却是风景那边独好。苏联在短短十多年时间里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跃升为工业化强国,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频发的状况形成了鲜明对比,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徐蓝《世界近现代史》
③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与影响。
在随着大萧条而日渐高涨的法西斯浪潮之下,有一件事情却变得愈发清楚:在这个大动乱的年代,随风而逝的不止是和平、社会的安定以及经济体系,甚至连作为19世纪自由资本主义社会基石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也日暮途穷。
——(英)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生死存亡的教训。
①经济大危机暴露自由放任的弊端。
(一)加强国家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凯恩斯主义(也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建立在凯恩斯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
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
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原因在于需求不足,国家应该承担调节需求的责任。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赤字财政,刺激经济,维持繁荣。
④理论基础:凯恩斯主义。
⑤实践基础:罗斯福新政。
一、经济秩序规范化:国家的宏观调控
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从1961年到1972年,工程历时约11年,耗资255亿美元。在工程高峰时期,参加工程的有2万家企业、200多所大学和80多个科研机构,总人数超过30万人。
形势需要而进行的科学研究工作。研究生物学过程的原理及其他很多问题,需要大量的经费,而且要冒风险,因此,这种经费是私人企业所不愿意承担的。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1、背景
⑥科技革命和生产社会化发展的要求
阿波罗登月计划
(一)加强国家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措施
1946年2月,杜鲁门签署《1946年就业法》,根据此法,联邦政府必须负责协调和利用自己的一切计划、政策、职能、资源,为那些能够工作、愿意工作和正寻找工作的人提供有益的就业机会。
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既坚持自由竞争原则,又要有国家对经济进行适当调节。
1955年日本出台第一个长期发展经济的计划《经济自立五年计划》,1960年制定《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教师教学用书》
英国工党执政时期,政府掀起了国有化浪潮。保守党上台后,接受国有化的现实,同时加强私人企业经济,强调市场竞争的作用。
——朱汉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①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
②制订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③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
④实行国有化政策。
一、经济秩序规范化:国家的宏观调控
(一)加强国家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3、实质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4、发展历程
①二战结束至70年代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
一、经济秩序规范化:国家的宏观调控
(一)加强国家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项目 时间 年均生产率增长% 消费品价格提高%
美国 1963-1973 1974-1979 1.9 -0.1 3.6
8.6
英国 1963-1973 1974-1979 3.0 0.8 5.3
15.7
法国 1963-1973 1974-1979 4.6 2.7 4.7
10.7
②20世纪70年代,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严重,出现“滞胀”现象。各国适当减少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混合经济。(新自由主义)
4、发展历程
①二战结束至70年代初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
一、经济秩序规范化:国家的宏观调控
2.评价:
消极:①不能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②带来财政赤字加大;企业活力下降等问题。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思考:应如何评价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手段?
积极: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生产的盲目性,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拓展: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四种经济思想
时间 经济思想 特点
新航路开辟后 重商主义 奖出限入,鼓励商业
符合资本积累需要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自由主义 限制政府操控,经济自由放任
符合工业革命需要
经济危机后 凯恩斯主义 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符合战后经济发展需要
滞胀后 新自由主义 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实质: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二)加强国际协调——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使各国之间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大战愈演愈烈,几年间先后有40个国家实行外汇管制,56个国家实行货币贬值,76个国家提高关税税率……
——[美]迈克·亚达斯等《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
经济危机,以邻为壑
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
思考:为何要重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美国黄金储备
英镑打着“日不落”的旗号称雄世界,人类历史上诞生了第一个主权性质的国际储备货币。然而,盛宴总会结束,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与一次经济大萧条,英镑黯淡退场了,美元以势不可当之势崛起。
——《货币变局:下一秒,谁将改变世界》
构建贸易体系
英镑衰弱,美元崛起
重构世界货币体系
一、经济秩序规范化:国家的宏观调控
(二)加强国际协调——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思考:为何要重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1、背景
①经济大危机的教训,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世界经济的发展。
②二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企图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③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系。
2、目的
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通过大国相对平等的协商,采取市场干预行动,协调利益,维护经济秩序。
一、经济秩序规范化:国家的宏观调控
(二)加强国际协调——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1947年
1945年
1945年
两大体系、三大支柱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关贸总协定
世界贸易组织
建立:1945年
宗旨:稳定国际汇兑,提供短期贷款,缓解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救急组织)
建立:1945年
宗旨: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解决贫困和发展问题(救贫组织)
建立:1947年
宗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
建立:1995年
宗旨:市场开放、非歧视性、公平贸易原则,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
世界货币体系
世界贸易体系
3、内容
一、经济秩序规范化:国家的宏观调控
(二)加强国际协调——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确立
1944年7月,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召开,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世界银行(WB)
运行机制 双挂钩一固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黄金与美元基本固定的汇率;1976年被浮动汇率所取代 概况 总部设在华盛顿;美国人担任关键职位;资金来源于成员国的认缴,美国因认缴资金最多而获得最大投票权 意义 促进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形成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特点:美元中心、美国主导
“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
——20世纪50年代美国财政部长福勒
美元中心
美国主导
一、经济秩序规范化:国家的宏观调控
(二)加强国际协调——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①有利于加强国际协调,维护经济秩序。
②世界经济向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评价
一、经济秩序规范化:国家的宏观调控
时间地点
1947年在日内瓦签字。
宗旨
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影响
客观上为资本主义世界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从而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积极
消极
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和贸易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成为美国扩张的工具。
科学技术信息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科技技术信息化: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背景
1、20世纪相对稳定的环境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2、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如相对论的提出和量子力学的发展等。
3、两次世界大战的促进。各国对高科技的迫切需求。
(二)表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科技革命
时间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70年代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理论 牛顿力学 经典力学 爱因斯坦相对论
国家 英国 美、德 美
标志 蒸汽机 电力和内燃机 原子能、计算机和互联网、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
时代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信息时代
二、科技技术信息化: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影响
原子能的开发利用
电子计算机与互联网
空间技术
海洋技术
新材料
生物工程
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
②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结构的变化。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变化。
③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④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科技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
社会结构层次化
——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三、社会结构层次化: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一)背景
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二)表现
1、产业结构
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比重增加。
2、阶层结构
“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
二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的变化
经济部门 年份 美国 联邦德国 日本
农业 1950年 12.2% 23.2% 50.7%
1990年 2.8% 5.1% 7.2%
工业 1950年 34.7% 42.2% 22.2%
1990年 25.8% 40.5% 33.6%
服务业 1950年 48.9% 32.4% 26.6%
1990年 71.4% 54.4% 59.2%
(三)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在生产关系上的反映。
中间阶层,是来自社会分层理论的一个概念。自20世纪40年代起,西方几个主要的现代化国家的社会分层结构中,均先后出现了以管理人员和公职人员为主的阶层,亦称“中产阶层”、“新中产阶级”、“新中间层”,约占社会职业/就业人口的40%左右,已成为推动现代化社会发展、引导社会消费、稳定社会形势、定型社会规范及主流社会价值观的社会结构的主体力量。
社会保障扩大化
——福利国家
四、社会保障扩大化:福利国家
(一)含义
(二)目的
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
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
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三)发展阶段
确立 二战后
日渐完备 20世纪60、70年代
缩小规模 20世纪70年代发生“滞胀”危机,减少福利
20世纪80年代以后改革,寻找新的平衡
生育、产妇、幼儿补助、免费教育、房租补贴、失业补助、养老金等。疾病、残废补贴、寡妇补贴。
“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
四、社会保障扩大化:福利国家
①背景: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
②内容:减少福利;减少政府公共开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由政府承担到个人、企业、社会、政府共同承担。
③目标:在提供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新的平衡。
(七)调整
四、社会保障扩大化:福利国家
一般说来,欧洲各国的福利包括医疗、疾病、养老、事故、失业、住房、教育等方面。国家对因公死亡或者伤残的人给予补偿,对有各种困难的人和群体给予补助,同时国家还实行社会救济制度,以保障每个人的最低生活水平。
——《北欧福利国家剖析》
思考一:福利国家制度的特点?实质?
(四)特点
(五)实质
种类多、覆盖范围广、低收入阶层受恵多。
是国家对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是分配领域社会化的反映。
思考二:如何评价福利国家?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
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谈到“福利国家”制度时说:“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
四、社会保障扩大化:福利国家
美国:国民教育从幼儿园到12年级。家居能源补助计划,可帮助支付煤电费、代修家电设备。
瑞士:新生儿父亲有权9个月不上班,母亲领全薪休假,孩子16周岁以前均可获得生活津贴。
瑞典:480天产假,奶爸至少90天;每年5周带薪休假,工资比平时高0.8%;孩子不能体罚,狗不能独自留家超过6小时;看病仅需挂号费。
过去对穷人的援助计划已经失败,这些计划使穷人堕落,使纳税人受骗。家庭援助计划代表了近40年里我们在社会福利改革方面所做出的最广泛、最深远的努力……家庭援助计划是以四个基本原则为基础的:鼓励工作和训练的强烈动机;公平地对有工作的贫困家庭提供援助;尊重个人的选择与家庭的责任;并且提高行政效率以博得纳税人的信任。 ——《尼克松总统关于扩大福利改革建议的声明》( 1970年6月10日)
四、社会保障扩大化:福利国家
(六)评价
积极:
①利于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②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消极:
①加重国家财政负担;②降低人民工作积极性,滋生懒惰。
社会运动多样化
——社会运动
五、社会运动多样化:社会运动
(一)背景
资本主义国家没能触动造成这种不平等和贫困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各种类型的社会运动此起彼伏。
(二)表现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妇女运动、学生运动
1、美国黑人民权运动
原因: ①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对黑人的歧视仍广泛存在; ②黑人为争取自己的平等权力(目的)。
结果:迫使美国国会通过民权法案,宣布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为非法。
五、社会运动多样化:社会运动
(二)表现
2、妇女运动
原因:①资本主义国家对妇女的歧视长期存在;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妇女参加工作,妇女运动兴起。
目的:争取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
结果:大多数国家的妇女获得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一些国家建立了维护妇女权益的机构。
五、社会运动多样化:社会运动
(二)表现
3、学生运动
背景:20世纪60年代, 发达工业社会的各种弊端日益暴露,大学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美苏冷战、种族歧视,人权观念加强和民主政治思想的发展等国内外问题影响着青年学生,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大规模的学生运动。
代表事件:美国学生发起了反对美国侵略越南战争的运动。
越南战争是1955-1975年,长达二十年,而美军直接参与是1961-1973年。
1961年,美国卷入越南战争后,随着越战的深入,战争的残酷与非正义性,民众反战情绪高涨。美国先后有340万人开赴越南参战,有57000人阵亡,157000人负伤,战争费用达1500亿美元。南越军队20万人死于战场,北越死亡80万以上,南越平民死亡100万以上。
1973年,巴黎停战协定签署,美国停止侵越战争。1976年7月,越南统一,成立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如何认识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经济新变化
社会新变化
加强国家干预
加强国际协调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世界货币体系
国家宏观调控
世界贸易体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关贸总协定
一个中心
两大体系
三大支柱
科技新变化
第三次科技革命
生产力发展
社会结构层次化:第三产业、中间阶层
社会保障扩大化:福利国家
社会运动多样化:黑人民权运动、妇女运动、学生运动
生产关系变化
经济秩序规范化(制度化、体系化)
科学技术信息化
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进步性:使资本主义焕发出新的活力
局限性:变——统治手段和方式;不变——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只要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还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
无论自由放任、国家干预,还是建立福利国家,实质都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其目的是都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课堂小结
一、经济秩序规范化
二、科学技术信息化
三、社会结构层次化
四、社会保障扩大化
五、社会运动多样化
新的变化
不变的是实质
实质: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和自我完善。(变化的是统治手段)
认识:资本主义在自我调节机制下,仍然有很大活力和发展空间。但调节不是万能的,调整的只是统治手段和方法,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剥削本质。(不变的是资本主义制度)
深化: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马克思(资本主义终将灭亡)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政策调整,建立起包括医疗保健、养老、住房、失业保险和教育在内的“福利国家”制度,其主要目的是
A、改善劳资关系 B、增加就业渠道
C、避免经济波动 D、缓和社会矛盾
2、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经济增长停滞、物价持续猛涨的现象,各国立即进行调整,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该“调整”的实质是
A、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B、恢复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
C、扩大“福利国家”的规模 D、放弃之前凯恩斯主义理论
D
A
习 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