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14 16:01: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结构和社会运动的主要表现,加深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理解;
【时空观点】认识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在出现新变化的原因及表现;
【历史解释】了解国家干预、世界贸易组织、福利国家、民权运动等概念,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曲折历程及发展趋势;
【家国情怀】掌握新变化所触及的主要是统治的手段和方法,并没有克服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国家宏观调控;“福利国家”。
【教学难点】资本主义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措施的发展与变化。
教学设计:
首先,以材料和图片为依托,适当补充相关资料,指导学生对教材的四个子目进行学习。通过讲述国家的宏观调控(经济之变)、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科技之变)、社会结构的新变化、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社会之变)三大之变,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学习本时期的历史。
其次,应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识和分析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让学生明白这些新变化所触及的主要是统治的手段和方法,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节与完善,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未发生根本变化,所以不能根治资本主义的财富的两极分化和种种社会危机。
最后,运用精选高考真题提高学生的素养培养和解题能力。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上面两幅图片分别为1929年经济危机时美国的失业大军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伦敦。
经济危机下资本主义世界,穷人们食不果腹,衣不御寒;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是一堆瓦砾,是一个藏骸所,是瘟疫和仇恨的发源地。
面对这些问题,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又使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经济之变)
(一)概念
宏观调控:由凯恩斯于1936年提出,是政府运用政策、法规、计划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调节和干预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始于1933年的罗斯福新政,二战后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经济思想,到20世纪70年代衰落。
(二)背景: (史料实证)
材料一 20 世纪前期的危机打碎了资本主义长期以来对自身的乐观自信,基于古典自由主义的国家“不干预”经济的政策在危机面前基本失效,资本主义不得不加强自我认识,以寻求破解危机的出路。
——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材料二 “现在的欧洲是什么呢?它是一堆瓦砾,是一个藏骸所,是瘟疫和仇恨的发源地……即使我们卖掉了我们的全部黄金和国外资产,也不能付清订货的一半贷款。”
——丘吉尔在1947年的讲话
材料三 “新政”的实践也推动了凯恩斯国家干预经济理论的系统化和完整化。民主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大规模试验取得成功和“凯恩斯理论”的完善,为二次大战以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和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起飞”提供了重要的经验。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现代史》
材料四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初,德、意、日三个战败国的经济几近崩溃;西欧各国由于战争的蹂躏而满目疮痍,百废待兴,面临着严峻的战后重建任务。
材料五 就在西方世界遭遇经济危机的时候,新生国家苏联却是“风景那边独好”……苏联五年建设计划的成功引起了西方政治家和经济学家的高度关注。
——纪录片《大国崛起》
材料六 20世纪中期以后,科技开发与研究日益社会化。一些科技项目的开发和研究,往往需要跨学科、跨部门的协同配合;一些大规模公共设施的建设更是投资巨大、回报率低,私人垄断资本要么无能为力,要么不愿进行投资建设。
归纳为:
1.历史教训:
(1)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暴露了自由放任的弊病;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生死存亡教训。
2.成功实践:
罗斯福新政成功实践;
3.理论基础: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支持;
4.现实需要:
二战后急需恢复经济,稳定政治、经济和社会,维护政权;
5.借鉴吸收: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冲击与影响;
6.科技支持:
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总之,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措施:
1.国内调整:国家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表现:
材料一 1946年2月,杜鲁门签署《1946年就业法》,根据此法,联邦政府必须负责协调和利用自己的一切计划、政策、职能、资源,为那些能够工作、愿意工作和正寻找工作的人提供有益的就业机会。
材料二 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既坚持自由竞争原则,又要有国家对经济进行适当调节。
材料三 1955年日本出台第一个长期发展经济的计划《经济自立五年计划》,1960年制定《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四 英国于1945~1951年和1974~1975年,两度出现“国有化”高潮,除把英格兰银行收归国有外,还把濒于破产的铁路、煤矿、内河航运等许多部门实行国有化。
表现归纳为:
①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
②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③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
④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经济
(2)特点:
市场经济为基础,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谋求资本主义的生存发展。
(3)实质: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4)影响:
积极性:
①它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使生产、技术改造过程更加社会化,从而可在更大程度上容纳生产力的发展;
②它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生产和消费的矛盾,使资本主义市场的供需关系得到调整,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进入第二个“黄金时期”。
局限性:
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70年代出现了“滞涨”现象。
问题探究: 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会出现“滞胀”原因及解决措施?
1.概念:
是停滞性通货膨胀的简称,是指在经济生活中,通货膨胀与经济低速增长交织并存的状态。这个现象首先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的西方国家。
2.原因:
(1)根源是西方国家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性之间难以克服的固有矛盾;(2)西方国家有效供给相对过剩和有效需求相对不足。
(3)西方普遍推行凯恩斯主义;
(4)石油危机。
3.措施:
(1)应用新自由主义理论,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削减社会福利开支,出售部分国有企业等);
(2)70年代初后出现“混合经济”(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
历史概念: 新自由主义
是一种经济和政治学思潮,它反对国家和政府对经济的不必要干预,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但不同于经典自由主义,它提倡社会市场经济,即政府只对经济起调节以及规定市场活动框架条件的作用。在国际政策上,强调开放国际市场,支持全球性的自由贸易和国际分工。新自由主义者反对社会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环境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认为这会妨碍个人自由。
知识归纳: 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2.国际调整:重建秩序,国际协调(资本主义经济秩序的建立)
(1)原因:
(1)原因:
①吸取大危机的教训:
②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世界经济的发展
(2)目的:
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通过大国相对平等的协商,采取市场干预行动,协调利益,维护经济秩序。
(3)举措:
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国际经济组织,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通过大国相对平等的协商,采取市场干预行动,协调利益,维护经济秩序。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
①美元为中心: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其他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同美元保持固定汇率。
②资金主要来源:成员国的认缴,美国因认缴资金最多而获得最大投票权。
③1976年,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取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4)影响:
①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维护了经济秩序,使世界经济向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经济危机的发生,但不能避免经济危机;
③但确立了美国的主导地位,服从于维护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对外经济扩张)。
历史解释: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1945年成立。宗旨是稳定国际汇兑;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加强国际货币合作,通过提供短期贷款缓解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
(2)世界银行(WB)又称国际复兴开发银行,1945年成立,职责是向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以推动该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推动并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贷款对象最初是西欧国家,后来逐渐转向发展中国家。
(3)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签订于1947年,是政府间缔结的有关关税和贸易规则的多边国际协定。宗旨是通过削减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以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与流通。
(4)世界贸易组织(WTO)1995年成立,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基本原则是通过实施市场开放、非歧视和公平贸易等原则,来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有“经济联合国”之称。
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科技之变)
(一)背景
(1)20世纪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为技术革命进一步提供了理论支持;
两次世界大战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3)国家经济的大力扶持。
(二)成就
合作探究: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的影响
材料 战后五六十年代的新科技革命,把人类带入了原子和电子时代。到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西方国家再次掀起科技革命的新高潮,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产业飞速发展,把人类带入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
——罗文东《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
提示:
1.经济上:
⑴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⑵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⑶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2.社会生活上:
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革。
3. 科技上:
各国加强对科学的支持,加强了对科技的扶持和资金投入。
4. 思想文化上:
⑴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⑵推动了文化多元化,提高了教育的战略地位。
5. 国际关系上:
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进一步扩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
⑵扩大了世界范围的贫富差距,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三、社会结构的新变化(社会之变)
(一)背景:
1.科技的新发展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2.第三产业、科技革命及高等教育大众化。
(二)表现:
纵观美国及欧洲等发达国家有一个相同点:有车有房的中产阶级在全社会人口比率都超过30%,瑞典等福利型国家这一比率甚至达到50%。根据目前的统计情况看,大多数中国家庭的年收入低于10万元,农民和城市低收入者是其中的主体,而年收入超过10万元的人群数量约1亿人,人口占比8%左右;家庭收入超过50万元的人群数量约在2000万人左右,人口占比不到1.5%。
——时卫干 中国社科院
1.产业结构:
农业和工业的人口比重下降,服务业的人口比重增加;
2.阶级结构:
“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
“中间阶层”即中产阶级,他们不是资本家,但有较高的收入和可观的生活资产。20世纪80年代,趋于稳定,占人口的25%——30%。
(三)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在生产关系上的反映。
“福利国家”制度(社会之变)
(一)概念:
“福利国家”制度是指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
(二)原因:
(1)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2)经济:
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社会物质财富剧增;跨国公司的全球性经营获得巨额利润。
(3)政治:
二战后工人运动的迅猛发展,国内阶级矛盾尖锐,资产阶级稳定政治、经济和社会、维护政权的需要。
(4)思想: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盛行;
(5)外部刺激:苏联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与影响;(6)历史反思: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的深刻反思。
(三)过程:
(四)内容:
涉及医疗保健、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从摇篮到坟墓)。
①劳动就业政策,通过政府调节实现“充分就业”;
②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
③社会服务,即由国家和社会团体兴办的以所有公民为对象的公益事业。
(五)目的和实质:
1.目的:
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缓和社会矛盾,巩固资本主义统治。
2.实质:
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再分配。
(六)评价和启示:
(1)积极:
福利制度是有历史进步性,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2)局限:
①加重国家财政负担;
②一定程度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③各类社会矛盾仍然长期存在。
教材的【学思之窗】: 为什尼克松政府要提出新的社会福利改革计划?
材料 过去对穷人的援助计划已经失败,这些计划使穷人堕落,使纳税人受骗。家庭援助计划代表了近40年里我们在社会福利改革方面所做出的最广泛、最深远的努力。……家庭援助计划是以四个基本原则为基础的:鼓励工作和训练的强烈动机;公平地对有工作的贫困家庭提供援助;尊重个人的选择与家庭的责任;并且提高行政效率以博得纳税人的信任。
——《尼克松总统关于扩大福利改革建议的声明》(1970年6月10日),齐世荣总主编,黄安年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2分册
提示:
①过去的社会福利政策扩大了财政支出,加重国家财政负担,造成纳税人的税款增加,引起纳税人的不满。
②一些人依靠福利生活,不事生产。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社会风气,降低了人们工作积极性,滋生社会惰性。
③尼克松政府提出的社会福利改革计划(家庭援助计划)是对福利政策进行调整,希望使美国的福利制度更为合理,从而缓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统治。
五、社会运动(社会之变)
(一)原因:
资本主义国家不能触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各类社会矛盾和贫困仍然长期存在。
(二)代表: 自主学习,填写下表:
小组探究: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谈谈你对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认识。
材料一 今天回头来看美国走过的百年中……基本上在原有的思想和政体的框架内不断更新、变化……一个世纪独领风骚,其秘诀在于渐进主义的改良。
——资中筠《二十世纪的美国》
材料二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 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
提示:
(1)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完善经济体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促进了社会平等与进步,缓和了阶级矛盾。
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是资本主义内部的自我完善。其(2)目的都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3)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周期性经济危机不可避免。资本主义制度走向灭亡的命运不会改变。
课堂小结:
教学板书:
国家的宏观调控(经济之变)
(一)概念
(二)背景
(三)措施
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科技之变)
(一)背景
(二)成就
(三)影响
三、社会结构的新变化(社会之变)
(一)背景:
(二)表现:
(三)实质:
四、“福利国家”制度(社会之变)
(一)概念:
(二)原因:
(三)过程:
(四)内容:
(五)目的和实质:
(六)评价和启示:
五、社会运动(社会之变)
(一)原因:
(二)代表:
教学反思:
优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有关材料及教材的学习聚集、思考点、历史探究等栏目分析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把国家的宏观调控和福利国家两个子目作为重点,其他淡化处理;引导学生分析新变化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历史思维;选用精当的史料,运用唯物史观进行解析,引导学生认识历史新变化的特点和本质。
不足:由于本课内容较多,时间紧,完成教学任务有点局促。有些内容讲得有些粗糙,在问题探究方面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在某些教学环节的处理上需要再做调整或许教学效果会更好。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