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一中学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案:22绿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一中学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案:22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27 10:51: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十二课《绿》
(朱自清)
教材分析:
散文教学和其它文章不同,用分析法教学散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会破坏文章的整体韵味和优美意境。而鉴赏散文就避免了上述缺点,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会美感,有助于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这篇散文精巧缜密的构思、优美明快的语言极具典型性,很值得欣赏;同时它又篇幅短小、内容浅易,适合鉴赏。
学情分析:
《绿》是本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教材为我们提供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动笔读书的范例,认真学好这篇课文,对我们掌握动笔读书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让学生认真阅读本单元的“开篇语”和文后所附的圈点符号,教师再就如何圈点批注作简要的点拨,让学生弄清如何动笔读书。
教学目标:
1. 学习多角度地细致描绘景物特点得方法.
2.体会比喻等手法的妙用。
3.学会以段落阅读训练带动全文的阅读鉴赏的阅读方法。
4. 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美的情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1. 学习多角度地细致描绘景物特点得方法
2.体会比喻等手法的妙用。
教学难点:
1.学习多角度地细致描绘景物特点得方法。
2.学会以段落阅读训练带动全文的阅读鉴赏的阅读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自学:
一、了解作者基本信息。﹡
二、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三、熟读全文,词语正音、解释。﹡
四、 理清文章脉络。﹡
五、找出散文的文眼。﹡
六、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哪几个?每个立足点的观察角度是什么,分别写了什么景物?
七、划出文章的比喻句加以赏析。
八、完成《导学练》“同步强化测控”部分。﹡
A组:完成上述所有问题。B组:完成一~四和八题。C组:完成上述带“﹡”的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习多角度地细致描绘景物特点得方法.
2.体会比喻等手法的妙用。
3. 学会以段落阅读训练带动全文的阅读鉴赏的阅读方法。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曾学过朱自清先生的叙事散文《背 ( http: / / www.21cnjy.com )影》,见过那饱含深情的父亲的背影;也曾学过他的写景散文《春》,领略到那五彩斑斓的美丽的春光。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另一篇著名游记散文《绿》,体会那绿意盎然、充满活力的秋水之美。好,让我们再次走近朱自清。
【学生活动一】自学检查
作者简介
2. 写作背景
文章的题目“绿”,是指梅雨潭的绿,作者通过对梅雨潭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3.字词检查
xiāng jù bó liǔ qióng shū xié zǐ
镶 踞 薄阴 几绺 穹 倏 皱缬 尘滓
yì jū shíchà yùn léng móu lài
挹 掬 什刹 蕴蓄 棱角 明眸善睐
【学生活动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找出文章的文眼。
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作者是如何安排写作思路的(即作者按照怎样的顺序依次写了哪几处景致)?
作者由远而近写了梅雨瀑、梅雨亭和梅雨潭,并重点描写了梅雨瀑的绿。
第一段:开门见山,一语点题。
第二段:从几个不同的观察点写梅雨瀑。
第三段:从多个角度描写梅雨潭的绿。
第四段:进一步深化文章的主旨。
【学生活动三】品读课文
1.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哪几个?每个立足点的观察角度是什么,分别写了什么景物?
读第2段,主要写梅雨潭,主要立足哪两个观察点?讨论明确
第一个观察点:山边
观察角度:仰视
观察的景致:梅雨瀑
听— 花花花花的声音
看— 一带白而发亮的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
第二个观察点:亭边
观察角度:平视
观察的景致: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从亭,山,云,岩,草,瀑布,水花等方面勾勒出梅雨潭雄奇,幽峭的环境。
第三个观察点:潭边
观察角度:俯视
观察的景致:梅雨潭的绿
2.文章开头就直抒胸臆:“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惊诧于梅雨潭之绿了”,但却没有直接写梅雨潭之绿,而是先写了梅雨瀑和梅雨潭周围的环境,到了第三段才浓墨重彩的写梅雨潭的绿,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讨论明确:
衬托,这是一种烘云托月的写法。作者以梅雨潭周围的亭、山、云、岩、草的美来衬托梅雨瀑的美,再以梅雨瀑的美。
(描写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交代梅雨潭的绿的成因;描写“梅雨瀑”是用来作陪衬,以显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
这种衬托手法我们以前还在不少课文中学过,比较典型的是《爱莲说》中,用菊、牡丹从正反两方面来衬托莲。
课文中有一个从写梅雨瀑过渡到写梅雨潭的句子,请找出来。并分析这一句在行文中有什么作用?
文章是怎样写来到梅雨潭边的?这样写对于表现梅雨潭有什么意义?
3.自由朗读第三段,思考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总的感受是什么?(提示从第三段中找出两个形容词)
醉人、奇异
4.作者怎样对“奇异”“醉人”的绿展开描写的?
多方设喻精雕细刻
运用对比突出表现
大胆联想升华意境
比喻: 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厚积着的绿;——形状、深度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涟漪(静态)
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微波荡漾(动态)
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亮度、质地
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色彩(纯净)
.自由朗读这些比喻句,假如让我们来赏析这些比喻句,你如何回答?试举例说明。
明确: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
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了梅雨潭水绿的波光的明亮和质地的柔软的特征,也写出了梅雨潭水绿的醉人的美,寄寓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对比 作者把梅雨潭的绿与哪些景物进行对比来突出表现梅雨潭的绿的招人喜爱的?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讨论明确
通过对比,把梅雨潭的绿与北京的绿杨 ( http: / / www.21cnjy.com )、杭州的绿壁、西湖的波、秦淮河的波进行对比,突出表现了梅雨潭之绿的浓淡相宜、明暗适度。突出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喜爱之情。
联想 作者由梅雨潭的绿联想到了什么,找出相关语句。
讨论明确
我若能裁你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 她必能临风飘举了。
我若能挹你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能明眸善睐了。
作者由“绿”的轻盈、妩媚联想到轻盈、妩媚的舞女,如果轻盈的舞女再配上“绿”裁制的带子,便会“临风飘举”了。由“绿”的明澈,更想象出这明彻回使盲妹的眼睛复明,“明眸善睐”了。这新奇的想象和联想,又使“绿”展现出新的意境。
文中作者还联想到了什么?什么特点?
讨论明确:
作者还想到了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活泼可爱。
补充:作者满怀深情地为潭水起了一个名字—“女儿绿”,是仿造玉石“祖母绿”而成的一个名字,将“女儿绿”换成“祖母绿”,如何?
明确: “祖母绿”给人一种老气横秋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感觉,如同一个历经沧桑、面目枯槁的老夫人;而“女儿绿”清纯、鲜活、灵动,美貌可人,神韵悠长,充分的表达出作者对那“醉人的绿”的炽热而奔放的爱恋之情。
5.同学们再看看课文这里和前面在人称上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讨论明确 :你,9个,充分表达作者对那“醉人的绿”的炽热而奔放的爱恋之情。
因为一开始作者的感情还是比较收敛的,是站在旁 ( http: / / www.21cnjy.com )观的角度,用相对冷静的笔调在描绘梅雨潭的“绿”,随着感情的迸发和投入,作者已失去了原有的冷静,而把自己完全融进了文章之中,完全融进了梅雨潭的“绿”之中。强烈的抒情需要使作者不自觉的改变了人称(因为这样更能表达自己对“绿”的爱恋)。
【学生活动四】揭示主题
“绿”一般是什么的颜色?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明确
绿是生命的色彩,是大自然的色彩。由此可见这篇短小的游记散文,通过对梅雨潭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分层作业:
1.朗读课文,生字词自默一遍;
2. 完成《导学练》语段一。
3. 课文写景的角度富有变 ( http: / / www.21cnjy.com )化,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请你阅读写潭水绿色的部分,用批注的方法,把变换写景角度和运用修辞手法的文字在课文相应的地方标注出来。
A组同学完成1——3题 B组同学完成1——4题。
板书设计:
绿
朱自清
文眼;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比喻、拟人 衬托 、联想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体会比喻等手法的妙用。
2. 学会以段落阅读训练带动全文的阅读鉴赏的阅读方法。
教学步骤:
【复习导入】
复习课文主题:
这篇短小的游记散文,通过热情地写梅雨潭的绿,抒发了作者对生机勃勃的绿的倾慕和向往,表现了作者对新生活的希望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学生活动一】仿句交流
我若能裁你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 她必能临风飘举了。
我若能挹你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能明眸善睐了。请以“我若能……”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
【学生活动二】难点分析
1、“惊诧”于梅雨潭的绿,是因为绿得“奇异”,第一次来仙岩游时是春天,春水难道绿得不“奇异”吗?
作者之所以惊诧于梅雨潭的绿“奇异”,固然与具体的时节和天气有关,但最主要的原因恐怕不是客观的而是主观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从文章在写绿中表达的情感来看,作者这一次再游仙岩,心情是很明朗愉快的。为什么有这样的心情呢?有人认为,这与写作的时代有着密切联系。《绿》写于1924年,这时正是大革命时期,五四运动给作者带来的激情尚未消失。这自然是一种见解。有没有其他原因,需要进一步研究。
2、从水花形态谈到梅雨潭的命名的由来时,为什么加上“据说”?
这既可以从实处理解,又可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虚处理解。从实处理解,作者可能并没有真的听说过这样的说法,用“据说”表示不确定(有人就认为“梅雨潭”的得名并不是因为梅雨瀑溅起的水珠如同梅雨纷纷落着),如果用“听说”,似乎就曾经真的听到过这样的说法;从虚处理解,这只是作者行文时的即兴言辞,或者说是行文的需要——要“据说”引出“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的说法,再以此作为衬托引出“我觉得像杨花”的说法,使文章曲折生姿,更有情味。
3、“女儿绿”是什么?“绿”也有性别、年龄、身份之分吗?
这是一个早就引起人们注意而又一直说不清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问题。主要理解也有两种:一是说作者运用了仿词的修辞手法,是仿宝石“祖母绿”的构词方式而给绿的一个饱含深情的命名;一种理解是作者顺着前文“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的比喻写来,便要把眼前的“绿”称为“女儿绿”。
4、写梅雨潭的绿时人称的变化有什么作用?
在这一段中,作者一开始都是称“绿”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她”,而后来又改称其为“你”。这是什么原因呢?是不是作者的行文不够严谨呢?应该说,这不是行文的不够严谨。尽管作者或许没有清醒地意识到这里的人称变化,但作者这样变化确实是极其自然而顺畅的。因为一开始作者的感情还是比较收敛的,是站在旁观的角度用相对冷静的笔调在描绘梅雨潭的“绿”,可是随着感情的进发和投入,作者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冷静”,而把自己完全融进了文章之中,或者说完全融进了“绿”之中。强烈的抒情需要使作者不自觉地改变了人称(因为这样更能表达自己对“绿”的爱恋)。
【学生活动三】重点强化
1、课文着力刻画梅雨潭水绿色所呈现出来的美,表现出它的神韵。想一想,在这些描写中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第二次游仙岩的时候,正好是秋天。在一般文人的笔下,秋天是一个萧索的使人感到悲凉的季节。梅雨潭是个低洼潮湿的地方,朱自清从潭水的绿色中发现了令人心醉而奇异的美,进而致力赞颂,表现出他热爱青春生命、积极向上的乐观的心情。
2、课文写景的角度富有变化,综合运 ( http: / / www.21cnjy.com )用了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请你阅读写潭水绿色的部分,用批注的方法,把变换写景角度和运用修辞手法的文字在课文相应的地方标注出来。
【学生活动四】写法分析
《绿》不同于一般的游记散文,它的重点不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记述游踪和见到的种种景物,而是通篇文章紧紧围绕梅雨潭的“绿”展开,抒发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
1.全文选择了三个观察点,由远而近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梅雨瀑、梅雨亭和梅雨潭。作者先在山边,后在亭边,由远而近,由低到高,从各个方面细看梅雨潭的美丽景色。山边仰望,写梅雨潭的远景;亭中平视,写梅雨潭的近景;然后为潭水的绿所折服,下潭追捉绿的踪迹,下到潭边,极写潭水的形状、质地、规则、色彩。这便是观察点移动的线索。全文依次写了潭——亭——绿,处处流露出狂喜之情,把倾慕、欢愉、神往的感情融会到这一片绿色之中。
2.文章极为成功地运用了烘托和衬托的手 ( http: / / www.21cnjy.com )法来突出梅雨潭的绿的美。文章的题目是“绿”,文章赞美的中心是梅雨潭的绿。可是开篇以后却花较多的笔墨写梅雨瀑。在写梅雨瀑时,又写山,写岩,写亭,写天,写草,这些都是为了衬托梅雨瀑的美。而写梅雨瀑又是为了衬托出梅雨潭的绿的美。
3.文章语言十分准确生动,具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很强的抒情性。写梅雨亭的位置,用一个“踞”,突出了它的险峻之势,给人以凌空突起之感。写瀑布“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写出了水花的色泽,“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写出了水花的形状,“微雨似的纷纷落着”,写出水花之多和不断舞动的姿态。写追捉梅雨潭“离合的神光”用“揪”“攀”“探身”“鞠躬”等动词,极为准确、自然地写出了探奇揽胜之心的急迫,对“闪闪的绿色”追求的努力。
4.文章还运用了许多叠字,不但传神地描 ( http: / / www.21cnjy.com )摹出眼前之景,同时也有一种音韵美。“微微”的云,“深深”的梅雨潭,“纷纷”“点点”的水花,写出轻柔的情态美;“湿湿”的山石,“油油”“滑滑”“清清”的绿意,都给人以娇嫩、透明的质感;描摹梅雨潭的水声用“花花花花”更是悦耳动听,韵味无穷。
5.新鲜贴切的比喻的运用也增强了文章的美感和表现力。一篇短文中就用了二十多个比喻。文章常常接连使用好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显示景物的特征。为了强调那种“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连用了少妇的裙幅、鸡蛋清、温润的玉等几个比喻。从视觉、感觉、触觉等几个方面形象地再现梅雨潭之绿的清亮、鲜嫩、柔软、纯净的特征。这样,用不同的事物反复比喻同一对象,就把景物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学生活动五】课堂小结
课文通篇文章紧紧围绕梅雨潭的“绿”展开,抒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全文选择了三个观察点,由远而近写梅雨瀑、梅雨亭和梅雨潭。文章极为成功地运用了烘托和衬托的手法来突出梅雨潭的绿的美。新鲜贴切的比喻的运用也增强了文章的美感和表现力。这也是我们作文要学习和模仿的。
分层作业:
完成<<导学练>>语段二
反复朗读本文,模仿《散文家谈散文》写一篇鉴赏小短文。提示写作角度:语言的生动凝练;比喻的妙处;意境美; 形散而神聚;
板书设计:
绿
朱自清
比喻: 梅雨亭 —— 展翅的苍鹰
梅雨瀑 —— 被扯散的布
水花 —— 白梅、杨花
碧绿的潭水—— 极大极大的荷叶(形色)
少妇的裙 (涟漪)
…… …… ……
拟人 踞、透、扯、送、钻、招引、摆弄
比较映衬 梅雨潭的绿————北京什刹海拂地绿杨 (太淡)
杭州虎跑寺的绿壁(太浓)
西湖的波 (太明)
秦淮河的波 (太暗)
联想 裁带赠给舞女、挹眼赠给盲妹
教学反思:1.我在教学中虽然也注重学生的赏读,但由于教学功力不够,所以引导的不够,只是停留在浅层,流于形式,学生并不能真正走进文本,带着感情来读课文,自己在教学时也发现学生在读时感情上显得苍白无力。教师在这个地方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投入情境,用心用情读书,这样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达成预设的目标。  
2.文章写景非常有层次,运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多种方式进行描绘,除了运用修辞手法进行描写外,还有多种表现手法,如正面侧面描写,同时对观察的角度,如远观、近看、仰视、俯视等,老师在课堂上只注重了修辞手法的分析,其他的很少提到,这样就不能让学生从多方面来感受文章的美。 
朱自清(1899—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散文代表作品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绿》,写于1924年。朱自清在浙江温州省立第十中学教书,他写了一组总题为《温州的踪迹》的散文,《绿》是其中富有特色的一篇。
当时,南方成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在酝酿之中。尽管朱自清没有投身到革命激流中,但他对于中国社会的前途,刻刻都在关心着;对于以统一为大业的北伐,无疑也是抱支持态度的。他这一时期的思想,保持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反映在散文作品里,则表现为格调的明朗,节奏的明快和昂扬向上的生命活力。《绿》虽然只是写景文,但只要仔细品味,我们便能感受到作者的一颗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集体朗读,思考两个问题:
读完后你觉得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补充感情基调:欢快、忧愁、寂寞、伤感、恬淡、闲适、激愤、坚守节操、思念。
你从文中读出了作者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呢?(能否找出具体的句子)
这种感情是如何抒发的呢?
——文中充溢的是朱自清看到梅雨潭的绿后的惊喜之情。
—— 以情驭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补充:朱自清先生是现代散文大家。他不仅像画家一样,善于用精雕细刻的笔触,清新自然的语言,绘制出一幅幅优美动人的景物画面,他的感人之处,还在于将个人的感情、性格、情趣毫无掩饰地倾泄、渗透在这些画面之中。外景与内情,在作者笔下和谐地统一起来,这就形成了朱自清散文的独特风格。这些特点,在《绿》这篇文章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对梅雨潭的涟漪以及绿的亮度、纯度等加以表现,写出了梅雨潭醉人的绿和醉人的美,也寄寓着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感悟主旨
从色彩符号中品赏语言风格,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艺术家们都喜欢用颜色符号来确定作品的感情基调,如李白就爱用大红大紫的颜色表达他夸张、豪放的感情;而“诗鬼”李贺则倾向于用阴暗浓烈的颜色来表达他忧郁、绝望的感情。
1、《绿》的主色调是什么 从色彩符号中作者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中作者用绿这一主色调,显示梅雨潭的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给人以明快、舒适、清新之感。因此本文格调清朗,节奏明快,洋溢着勃勃生机,充满生命活力。正表现了这个时期作者重于进取的激情,热爱生命,向往大自然、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