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一中学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案:23囚绿记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一中学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案:23囚绿记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27 10:52: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十三课《囚绿记》
(陆蠡)
教材分析:
作者通过写在孤旅生涯中“囚绿”的故事,借 ( http: / / www.21cnjy.com )窗前一株永向光明的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从而表达了自己渴求民族解放的爱国主义情怀。本文借物抒情,以小见大,结构精巧、变化多姿。语言优美、清丽,节奏舒缓,忧郁的色彩同表达的思想情绪十分融洽和谐。
学情分析:
本文安排精巧,寄寓的思想感情很丰富,主题的表现也比较含蓄,学生较难理解。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和直接抒情的句子,结合背景展开适当的讨论。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借常青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
2.体会文章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感受本文语言的特点。
教学重点:
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品味内涵丰富的语句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理出作者的情感脉络及文章蕴含的深层意蕴而不只是结论的简单传递和强硬灌输。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自学: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基本资料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2.结合文下注释及工具书,解决词语障碍。
3.用不同的符号标出文章的总括句、重要句、好词佳句及自己读书有疑问的地方。
4. 圈画出文章直抒胸臆的语句,并作简短的批注。
5.问题导读:
(1)题目中的“绿”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囚绿”?
(2)文章对“绿”的态度变化的过程是什么?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
(3)“绿”的最重要的精神是什么?
(4)作者写“绿”的用意是什么?
(5)文章在写法上有哪些显著特征? 
(6 )你还记得哪些写绿的诗词文赋?找出来读一读,并试着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分析作者对“绿”的感情,了解本文的写作意图。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作家和翻译家――陆蠡(lǐ)。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
“你爱国吗?”
“我爱!”
“你认为日本能战胜中国吗?”
“绝对不能!”
1942年,陆蠡,他才34岁,一介文弱书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受尽日本人酷刑之后,留下了这样简短有力的话。他在生死面前表现出的硬气,浩然正气,是中华民族不屈的精魂。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19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学生活动一】读“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一)阅读文题,质疑猜读:
1.说说课题中“囚绿”的意思。
2.作者为什么要“囚绿”,他把绿“囚”牢了吗?
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
1.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本文指将绿色的常青藤关在窗内。
2.因为作者爱绿,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3.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二)再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
方法:快速阅读,划出关键词句,用规定符号圈点勾画填写。
结论:爱绿——囚绿——释绿——思绿
三、【学生活动二】读“绿”——品读悟情,感受形象
(一)爱绿
师:文中哪些内容体现了作者对绿的浓浓爱意呢,请同学们找一找,并加上适当的点评。
1.学生跳读课文,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可圈点重要词语,可批注重要句子。
2. 学生活动交流。(小组讨论回答+朗读)
①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
②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
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豫地决定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表达作者对绿的迷恋和喜爱。
③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怀念着绿色,如同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的小窗。——排比、比喻,直接抒情,表达了对绿的热爱、赞美和渴望。
④绿色和我对话。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表明作者和绿心意相通,以及对绿的热爱,对和平安宁生活的追求。
⑤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
我留恋于这片绿色。——充满了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
⑥我天天望着窗口常青藤的生长。
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⑦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软牵进我的屋子里来。让我们带有感情地读一下这些句子,体味作者对绿浓浓的爱意。
3. 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么喜爱呢?
4.创设情境,与绿对话:选 ( http: / / www.21cnjy.com )用文中语句,以“我欣赏你,因为你是 ”的句式说话,表达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体会绿的形象。
4.归纳总结绿的内涵:在这一阶段,作者心目中“绿”是 的象征。
(二)囚绿(自己思考回答)
师:作者爱绿爱得热烈而深情,作者笔下的绿究竟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相关句子说说。
1.“伸开”“攀住”“舒开”“渐渐”写出了藤在窗外自由自在,活泼可爱的样子。
2.三个“依旧”一个“更”表现藤顽强旺盛的生命力和适应能力。
3.“总”“甚至”“都”“原来”写出了藤顽强的向着阳光生长,向往自由的精神面貌。
4.“渐渐”四个“变成”写出了藤在我的囚禁下日益失去生命活力的情状。
在交流中明确概括绿的特点:
绿:蓬勃 向阳 固执 (板书)
师:绿充满生机,蓬勃向上,它永远向着阳光,固执,坚持己见的特点让作者深深的喜欢上了它。
(常春藤旺盛的生长给作者希望、安慰、和快乐,使他那颗抑郁的心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师:作者因爱绿而囚绿,后来却释放了,你了解整个过程中作者的心理变化吗?你怎样评价这种举动?(同桌讨论交流)
明确:1“生的欢喜——有些不快——内心的动摇、自责、愧疚——固执得不原放弃——释放”
应该说作者的心理是十分矛盾的,你如何来评价他的举动。
2一方面是对绿的渴望,另一方面是自私之举,是对生命的摧残。
师:既然是自私的,作者为什么还要这样做,请结合写作背景来谈
(幻灯)《绿囚记》写于抗战前期,“祖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作者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由此他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的一株常青藤。这株常青藤被自己牵进窗的案头,然而“囚禁”的绿藤,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阳光,颜色一天天变得萎黄,枝条也细瘦起来,直至抗战爆发,作者被迫南归,才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释放,并祝福它繁茂苍绿。
补充:我好象发现了一种欢喜超过于任 ( http: / / www.21cnjy.com )何的喜悦,如何理解我对生命的挚爱——一株绿色常青藤的喜爱之情超过于任何时候所产生的喜悦。
“诚意的祝福,原它繁茂苍绿”抒发了光复祖国河山渴求民族解放的真挚感情。
明确:绿象征着:希望、光明、自由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师:被囚的“绿友”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对此,你有什么启示?
明确:常青藤的不屈不挠:生命不可侵犯;万物各得其所,人为不可干扰;如果真的喜欢这个事物,就给它自由……
四、【学生活动三】读“人”——深情对话,领悟心声
同学们,陆蠡,一个富有强烈爱憎的斗 ( http: / / www.21cnjy.com )士,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借绿色呼喊出人民的心声,我们接触到了他那颗渴望光明、自由、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此时此刻,你想对他说点什么呢?
五、分层作业
1.请你模仿绿藤的口吻,以“朋友,我想对你说……”的句式对作者写一段话(A:50字,其他:100字),表达绿藤对作者囚绿的理解之情。
2.自选文章美点至少三处,加以批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比较熟练地运用符号给文章作批注,从多角度对文章进行美点赏析。
2.通过比较阅读体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妙处。
教学步骤:
一、【学生活动一】讲述故事:“我”与绿藤
1.情境导入:悲欢离合往往是人与人之间的故事 ( http: / / www.21cnjy.com ),草木非人,但它们却永恒地在演绎着生命的故事。作者和绿藤间有着怎样动人的镜头呢?请选择一个镜头,用生动的语言(不看书本)向大家讲述一下作者与绿藤的故事。
邀请两三位学生上台以第一人称再现作者与绿藤相处的情景。师生共同评价。
二、【学生活动二】美点追踪:探寻文章之美
(一)陆蠡在《囚绿记》序里 ( http: / / www.21cnjy.com )说:“我用文字的彩衣给它穿扮起来,犹如人们用美丽的衣服装扮一个灵魂。”也有人评价:“读他的作品,不仅感受到作家爱国主义感情在流动奔涌,而且在诗情画意和清词丽句中得到美的享受。”请你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一个角度进行美点赏析。
(用规定或习惯符号,在阅读过程中随时圈点勾画作好批注。)
1.语言表达角度:
①文字美:从清词丽句探寻语言之美。如:攀、固执、舒开等
②句子美:从矛盾心理的语句感受语言的含蓄之美。(结合课文练习三)
2.思想内容角度:
①结合背景探究“绿”的多重象征含义。
提示:“绿”的一般象征含义:生命、希望、慰安、快乐
“绿”的深层象征含义:对自由光明的追求。
“绿”的最高象征含义:中华民族在日寇的铁蹄下不屈的精神
②从“囚”字看文章的取题之妙。
3.情感态度:
①从对绿的称呼变化看作者对绿的情感之美。
②从直接抒情的语句感受作者对绿的情感之美。(结合课文练习二)
4.写作手法:
①从托物抒情看本文的写法之美
②从修辞角度看本文的写法之美
教师巡视,学生圈点批注,交流评价。
(二)请你仿照《绿》这篇文章文后的“总评”,给本文写一段总批。
三、【学生活动三】比较阅读:品不同的“绿”,悟别样的“情”
1.古往今来,许多作家描 ( http: / / www.21cnjy.com )写的绿都让我们心醉神往,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学过的有关“绿”的诗句或文章。引导思考:那么多的作家(包括陆蠡)同样写绿,为什么每个人笔下的绿都不一样呢?
(引导学生明确:这和作者的性格、命运、所处的时代背景有极大的关系,也源于不同作者的写作艺术。)
2.阅读下面三个片断,思考:三位作家分别是从哪些角度描写绿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教师出示:
(一)朱自清《绿》描写梅雨潭绿的片断:
那醉人的绿呀!……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 ( http: / / www.21cnjy.com ),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些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二)老舍《济南的冬天》描写济南的水绿的片断: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技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三)陆蠡《囚绿记》描写窗前的绿的片断:
……它(绿藤)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
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学生探究、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体会通过多角度描写绿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归纳明确:
(一)描写梅雨潭绿:由远到近,连用比喻,从各个角度去写:裙幅——静态;处女的心跳动——动态;明油——亮度;蛋清——质地;碧玉——色泽,从不同角度写出了梅雨潭醉人的绿和醉人的美,也寄寓了作者的热爱之情。
(二)描写济南水的绿:作者通过描写绿萍、水藻、水面柳影的绿,衬托水的绿。写出水的温暖多情,富于生机,赞扬了济南冬天里绿的精神、绿的生命,同时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喜爱、赞美感情。
(三)陆蠡笔下的绿:攀住绳索顽强生长着,被囚后总着朝窗外的方向。赞扬绿具有“坚贞、执着、顽强不屈、向往自由、光明”的可贵精神。
教师总结:三位作家从不同的角度描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绿”,抒发了自己的爱绿情怀。不同的是朱自清和老舍的“绿”描绘了绿的外在美,而陆蠡则刻划了绿的内在美质。在绿满神州的今天,我们怀念陆蠡,更留恋于凝聚着他心血和智慧的那一片绿色。在历经绿的涤荡之后,让我们也为自己心灵的净土铺就一方圣洁美好的绿吧!
四、【学生活动四】拓展延伸:绿意在“我”心
1.练笔
别后的作者,对“绿友”充满思念,请你代作者给这位朋友写一封信,抒写内心的思念之情。
示范:蓦然,我又想起了你。不知今日的你,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否柔嫩依旧,苍翠依旧,固执依旧?你的色彩,我曾苦苦追寻,并视同至宝;你的姿容,曾装饰过我抑郁的心情,我至今感恩;你的固执,曾使我爱恨交织,我至今缅怀。而今无法再见时只有想念,只是心中始终记得选择过的方向,坚持着自己的坚持,依然热爱光明,热爱自由我知道下一缕阳光到来的时候,你一定还会守护着我的圆窗,坚定如初。
2.作者以一侏常青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一曲绿色生命之歌。古诗词中就有不少写“绿”的名句,能背几句吗?
(小组讨论)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总结:这些诗句中写到绿,体现诗人独特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感悟,思想,因此千古传颂。而作者在“烽火四逼”民族危亡的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了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我们从中窥见他渴望自由,光明,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灵魂“,他确有一颗黄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确实有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
五、【学生活动五】总结反思:化为己用
1.课文在表现手法上有许多可供我们鉴赏学习的地方,如:
①文章的结构清晰,简繁得当,各尽其妙。
②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
③善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④文字表达细腻、质朴等。
2.请同学们借鉴本文的表现手法,就校园中的冬意,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描写文字。
教学反思:
设计本课时,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文本的解读上。教学思路逐层深入,环环相扣。先由作家的经历入手,可以为解读文本埋下伏笔。其次是文本内容的几个层次,可以有一个问题统领: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分三个层次。作者喜欢绿是绿自身的原因;和作者的处境有关系; 还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系。第三是作者为什么要放绿?揭示文章的象征意义和比喻意义。第四是品味文中含义丰富或自己喜欢的句、段。旨在让学生咬文嚼字,体会语言运用之妙。
写作背景: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烽烟四逼中的旧都时值日寇入侵,华北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国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虑烦恼,不能不生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在“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窗外的一树常春藤。于是写下了《囚绿记》(抗战前期1938年)。
2、3小节先写了房间有什么特点?写此有何作用?
(潮湿、狭小、炎热。但作者仍然毫不犹豫地选择这一间正是因为这里有绿。所以,写房间的潮湿、狭小、炎热是从侧面衬托作者对绿的喜爱、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