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运输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2.阐明被动运输的原理和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被动运输的原理和特点;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难点: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转运蛋白的种类和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演示实验,学习“问题探讨”实验,思考,回答课本的问题,引导学生建构扩散和渗透作用两个概念。
渗透作用: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过程。
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渗透的方向:水的相对含量高的一侧→ 水的相对含量低的一侧。
(二)新课教学
1.老师:水分子通过细胞膜进出细胞也是同样的原理吗?细胞膜是否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呢?接下来,我们来认识水进出细胞的原理。
(教学目的:引发学生理解什么是渗透作用,发生渗透作用的两个条件。)
2.观看“水进出哺乳动物红细胞”的动图或图片,通过分析红细胞的形态变化,理解水分子进出动物细胞的原理,结合问题探讨的内容,思考植物细胞是否满足渗透系统的两个条件。
动物细胞的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水分子运动的方向:水的相对含量高的一侧→水的相对含量低的一侧。动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渗透作用。动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①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相当于半透膜;②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具有浓度差。
(教学目的:选择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作为例子,学生对此较为熟悉,可以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储备为基础思考,激发学生兴趣,符合认知规律。)
3.老师从动物细胞过渡到植物细胞,首先了解植物细胞的结构,进行复习,阐述“原生质层”的概念。接下来进入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实验。
(教学目的:通过对已学知识的联系,将植物细胞的结构和水进出细胞的原理组合起来,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及探究能力。)
4.学校有条件的话可以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没有条件也可以观看视频,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思考探究。
(教学目的:通过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动手完成实验。)
5.提出问题(水分进出植物细胞是通过渗透作用吗 原生质层是否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
作出假设(水分进出植物细胞是通过渗透作用。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设计实验(设计方案、预期结果)
进行实验,记录结果(按预定方案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观察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液泡的大小和颜色深浅,以及原生质层和细胞壁的位置关系。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表达与交流
(教学目的: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逐步理解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被动运输的概念。)
6.老师引导学生认识被动运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通过图片认识转运蛋白,带领学生填写表格,对比两种运输方式的异同。
(教学目的:强化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的概念和异同,了解转运蛋白的探究历程,接受科学史教育。)
(三)习题巩固
完成课堂练习。
(四)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本章内容的概念图,布置作业:课后整理笔记,完成练习册习题;预习下一节。
四、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