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杨氏之子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21 杨氏之子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4 22:39: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内容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二十一课《杨氏之子》 课时 一、二
教材分析 《杨氏之子》一文选自《世说新语》,作为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文言文,它不仅承载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也是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的重要篇章。本文通过简洁生动的对话,展现了杨氏之子面对客人戏谑时的机智应对与礼貌态度,其语言精妙,蕴含丰富的双关语修辞手法,对学生而言既具挑战性又富有吸引力。 教材在编排上,注重了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先通过流畅的故事情节吸引学生的兴趣,再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体会人物性格,最后通过学习修辞手法,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本文的教学,不仅是对文言文知识的学习,更是对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的综合提升。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能够初步理解简单的文言文句意,但对于较为复杂的句式和修辞手法仍感困难。此外,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新事物,对于有趣味性、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表现出较高的兴趣。《杨氏之子》一文以其生动的情节和巧妙的修辞,恰好符合学生的这一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理解和运用双关语等修辞手法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示范。同时,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部分学生在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上可能存在差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分层教学、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式,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针对《杨氏之子》一文的教学,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优势,结合学生学情,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与礼貌。 学习并运用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双关语。 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课文,分析杨氏之子的应答之妙。 教学难点: 学习并能在适当情境中运用文言文的修辞手法。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练习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单元导入,明确任务 教师行为: 微笑走进教室,手持课本,环视全班后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开始一个新的学习单元。请大家先翻开课本,关注单元导读部分,我们一起来明确这个单元的学习任务。” 引导学生阅读单元导读,并提问:“谁能告诉我,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什么?我们要学习哪些方面的内容?” 学生行为: 学生翻开课本,认真阅读单元导读。 举手回答:“这个单元是关于传统文化的,我们要学习文言文和一些历史故事。”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很好,这个单元我们将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第一篇课文《杨氏之子》。” 二、交流预习,走进课文 教师行为: “同学们,昨天大家已经预习了《杨氏之子》这篇课文,现在请大家分享一下你们预习时收集到的资料。” 引导学生交流预习成果,特别是关于课文背景、作者等信息。 聚焦课文中的关键字词:“诣”、“为设果,果有杨梅。”、“夫子家禽”。 幻灯出示这些句子,引导学生讨论其含义。 学生行为: 学生积极举手分享预习资料,如:“我了解到这篇课文选自《世说新语》,是一部记录魏晋时期名士言行的书。” 针对关键字词,学生尝试解释:“‘诣’是拜访的意思,‘为设果’是给孩子摆上水果,‘夫子家禽’是老师家的鸟。”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非常棒!那谁能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句话的意思呢?”
学生:“这句话是杨氏之子巧妙地回答孔君平,说他没有听说孔雀是老师家的鸟,以此来回击孔君平的玩笑。” 三、初读课文,关注朗读 教师行为: 读通读顺:“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每个字都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读出停顿:“接下来,我们要注意句子中的停顿,这样才能更好地读出文言文的韵味。请看大屏幕上的停顿标记,跟着老师一起读。” 幻灯出示带停顿标记的课文,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读出理解:“现在,请大家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尝试读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想象一下,你就是那个聪明的杨氏之子,你会怎样回答孔君平的问题呢?” 学生再次朗读,尝试读出理解。 学生行为: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字音和句子通顺。 跟随教师学习停顿,注意节奏和韵律。 尝试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朗读表达自己对杨氏之子机智的感受。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谁来试试,读出你对杨氏之子机智的赞叹?”
学生(自信地):“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教师:“非常好,你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了杨氏之子的聪明和机智。大家也要像他一样,用心去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四、深入研读,理解文意 教师行为: “同学们,我们已经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了,接下来我们要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并结合注释,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首先,我们来看看故事的起因——孔君平为什么会去拜访杨氏之子?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对话?” 引导学生分段理解课文,每理解完一段,就请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该段内容。 学生行为: 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思考并尝试复述故事。
分段举手回答,如:“孔君平去拜访杨氏之子的父亲,但父亲不在家,所以就叫出了九岁的杨氏之子。孔君平看到果盘里有杨梅,就开玩笑说这是杨家的果子。然后,杨氏之子巧妙地回答,说没听过孔雀是孔家的鸟。”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很好,大家复述得很清晰。那么,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杨氏之子有哪些特点呢?” 学生:“他很聪明,能够迅速理解孔君平的玩笑,并用同样的方式回击。” 教师:“对,这就是杨氏之子的机智所在。他不仅能听懂言外之意,还能迅速作出反应,用幽默的方式化解尴尬。” 五、布置作业 教师行为: “为了巩固今天的学习,我给大家布置几项作业。” 抄写生字词:请大家抄写“诣、禽、梁、禽”等生字词三遍,并尝试组词。 背诵课文:希望大家能够熟读课文,并在明天之前背诵下来。 撰写小短文: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孔君平,在听到杨氏之子的回答后,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请写一篇小短文,描述你的心理活动或后续情节。 学生行为: 学生认真记录作业要求,表示会按时完成。 六、拓展提升 教师行为: “同学们,文言文是我们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简洁而富有韵味。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杨氏之子》,感受到了文言文的魅力。其实,在《世说新语》中,还有许多像这样有趣且富有哲理的故事。” “接下来,我将给大家讲述一个同样出自《世说新语》的故事——《王戎不取道旁李》。这个故事也展现了一个孩子的聪明和机智,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得到启发。” (教师简要讲述故事,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道理。) 学生行为: 学生认真聆听故事,积极思考故事中的道理,并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感受。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听完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学生:“我觉得王戎很聪明,他能从细微之处发现问题的关键。” 教师:“是的,王戎的聪明不仅在于他的观察力,更在于他的思考力。他能从现象中看到本质,这是非常难得的。希望大家也能像王戎一样,做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教师行为: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杨氏之子》这篇课文,大家已经能够流利地朗读并复述故事了。今天,我们将继续深入这篇课文,探索杨氏之子应答背后的智慧与礼貌。” 学生行为:
学生回忆上节课内容,准备进入新课学习。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谁能简要复述一下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故事?”
学生:“孔君平去拜访杨氏之子的父亲,见到九岁的杨氏之子后,用杨梅开玩笑说是杨家的果子。杨氏之子巧妙回答,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二、精读分析,感悟机智 教师行为:
“接下来,我们将分段精读课文,深入分析杨氏之子的应答之妙。” 第一段:介绍人物与背景。 引导学生分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中的“甚聪惠”,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明特点。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甚聪惠’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学生:“说明杨氏之子非常聪明。” 第二段:对话部分。 引导学生分析孔君平的玩笑与杨氏之子的回答,体会其中的双关语和机智。 提问:“孔君平的话有何言外之意?杨氏之子是如何回应的?” 学生行为:
学生小组讨论,分享看法,然后派代表回答。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杨氏之子的回答为什么巧妙?”
学生:“他用了同样的方式回应孔君平,既礼貌又不失机智,还巧妙地化解了尴尬。” 三、学习修辞,实践运用 教师行为:
“同学们,杨氏之子的回答中运用了一种修辞手法——双关语。双关语就是用词的多义性或同音词来造成双重含义,使语言更加生动有趣。现在,我们来学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种修辞手法。” 示例讲解:教师给出几个双关语的例子,解释其含义和用法。 练习环节: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句含有双关语的话,并分享给全班。 学生行为:
学生积极思考,创作并分享自己的双关语句子。 师生示例对话:
学生:“我创作的句子是‘他真是个书虫,连吃饭都捧着书’。这里的‘书虫’既指他真的喜欢书,也像虫子一样离不开书。” 四、总结提升,拓展延伸 教师行为: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深入理解了《杨氏之子》这篇课文,还学会了双关语这种修辞手法。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让自己的表达更加生动有趣。” 学生行为: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并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或收获吗?”
学生:“我感受到了杨氏之子的机智与礼貌,也学会了双关语这种修辞手法。以后我会尝试在作文或日常交流中运用它。” 五、拓展提升与深度思考 教师行为: “同学们,我们刚刚通过《杨氏之子》的故事,领略了古代儿童的智慧与风采。在《世说新语》这部古典名著中,还有许多类似的故事,它们不仅富有趣味性,更蕴含了深刻的道理和人生智慧。接下来,我将带领大家一起探索另一个精彩的故事片段,希望同学们能从中得到新的启发。” 学生行为: 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充满期待地聆听老师的讲述。 拓展故事讲述: 教师简述《世说新语》中的另一个故事片段,如“曹冲称象”,强调曹冲如何运用聪明才智解决难题的过程。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曹冲是如何解决称量大象这一难题的?他的方法体现了怎样的智慧?” 学生:“曹冲利用浮力原理,通过把大象放到船上,然后在船上刻下水位线,最后用石头代替大象放入船中,直到水位线相同,从而称出了大象的重量。他的方法非常巧妙,体现了他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行为: “非常棒!曹冲的故事和杨氏之子的故事都展示了儿童非凡的智慧。现在,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在你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需要运用智慧解决的问题?你们是如何解决的?或者,你们能想象出一个需要智慧解决的情境,并设计出一个解决方案吗?” 学生行为: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经历或想象的情境及解决方案。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 师生示例对话: 学生代表:“我们组想象了一个情境,就是在班级图书管理中,如何快速找到被同学乱放的书。我们的解决方案是设计一个图书分类系统,并在每本书的封面上贴上二维码,通过手机扫描就可以快速获取书的分类和应放位置信息,这样就可以方便地找到每一本书了。” 教师总结: “同学们的想法都非常有创意和实用性!你们不仅理解了古代儿童智慧的魅力,还能将其应用到现代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这就是学习的真正意义所在——学以致用,不断创新。” 六、布置作业与课后延伸 教师行为: “为了巩固今天的学习成果,并继续拓展大家的思维,我给大家布置几项作业。” 深度阅读:继续阅读《世说新语》中的其他故事,选择其中一篇,写一篇读后感,重点分析故事中人物的智慧表现及给你的启示。 创意实践:结合今天学习的内容,设计一个能够体现智慧与创新的日常小发明或解决方案,并绘制草图或制作模型(可选)。 家庭分享:与家人分享今天学习的故事和你的感想,特别是关于智慧与创新的部分,听听家人的看法和建议。 学生行为: 学生认真记录作业要求,表示会积极完成,并期待在下节课上分享自己的成果。 结束语: “同学们,智慧是无尽的宝藏,创新是前进的动力。希望大家能够保持好奇心,勇于探索,不断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与智慧。我们下节课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