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十九课《牧场之国》 课时 一、二
教材分析 《牧场之国》一文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语文教材。该课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荷兰牧场的宁静美景和动物们的悠闲生活,不仅展现了荷兰独特的自然风光,还蕴含了对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思考。课文语言优美,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使文字生动形象,富有画面感,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感受。通过描写牛群吃草、骏马飞驰、羊群安闲等场景,展现了荷兰牧场的宁静与和谐,同时也传递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之情.本文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个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及情感态度的良好素材。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提升语文素养,增强对自然美的感知能力。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能够自主阅读并理解课文大意。然而,在语言表达和写作技巧方面仍需进一步提升。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情感世界日益丰富,对自然美的感知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五年级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能够通过具体的形象感知抽象的概念和情感。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学生对自然有着天然的好奇心和亲近感,渴望了解自然、探索自然。通过学习《牧场之国》,可以满足他们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追求,同时激发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之情。虽然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大意,但在深入分析课文、学习修辞手法以及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创作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采取多种教学策略,如分组讨论、集体分析、仿写练习等,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这些技能。
教学目标 深入理解课文,体会动物们在牧场中的生活情趣。 学习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丰富语言表达,提高写作能力。 进一步感受荷兰牧场的宁静之美,培养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动物情趣,学习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修辞手法创作短文,表达个人感受。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练习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行为: 微笑走进教室,手持一幅荷兰风光的图片或PPT展示。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仿佛乘坐了小艇,游览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城市。今天,我们要搭乘想象的翅膀,飞往欧洲的另一个美丽国度——荷兰。大家准备好了吗?” 学生行为: 学生兴奋地回应,表示准备好了。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提到荷兰,你们会想到什么?” 学生A:“风车!” 学生B:“郁金香!” 教师:“非常棒!但今天,我们要特别关注荷兰的另一个特色——牧场。看到‘牧场’这个词,你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 学生C:“绿油油的草地上,有很多牛羊在吃草。” 教师:“很好,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牧场之国》,去感受真正的荷兰吧!” 二、初读课文,厘清大意 (一)预习反馈,识记字词 教师行为: 在黑板上写下“罐”字,引导学生观察字形,讲解记忆方法。 播放包含“匹”和“圈”在句中的音频,指导学生注意多音字的发音。 分组让学生尝试解释词语,教师补充并分类。 学生行为: 学生跟读“罐”字,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记忆。 听音频,模仿发音,并尝试造句使用“匹”和“圈”。 小组讨论,分享词语理解,教师巡回指导。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谁能用‘罐’字组个词?” 学生D:“罐头。” 教师:“很好,那‘匹’字在这里怎么读?谁来读读这个句子?” 学生E朗读句子,正确发音。 (二)整体感知,厘清大意 教师行为: 引导学生找出课文的中心句:“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出示自学提示,让学生默读课文,并尝试概括课文描写的几幅画面。 学生行为: 学生默读课文,用笔勾画关键词句。 小组讨论,归纳画面内容,并派代表分享。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学生集体回答:“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教师:“非常好,那么课文具体描写了哪些画面呢?” 学生F:“有牛群在绿色低地上吃草的画面。” 教师:“很准确,还有呢?” 学生G:“还有骏马在辽阔原野上飞驰的画面。” ...(继续引导学生说出其他画面) 想象画面,情感朗读: 教师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然后有感情地朗读相关段落。 学生跟随教师的引导,边想象边朗读,感受牧场的宁静与和谐。 三、精读课文,深入体会 (一)聚焦动物情趣 教师行为: 引入动物情趣探讨:“在荷兰的牧场中,不仅风景如画,动物们也各有各的情趣。现在,我们一起来细细品味文中描写牛、马、羊等动物的语句,看看它们是如何展现各自特色的。” 分组研读:将学生分为三组,每组负责研读一种动物(牛、马、羊),找出描写该动物的精彩语句,并讨论这些语句如何体现了动物的情趣。 学生行为: 学生分组,每组领取任务,开始研读课文并做笔记。 组内讨论,分享自己找到的句子,并尝试从用词、修辞等角度分析其情趣所在。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牛群组的同学们,你们找到了哪些描写牛的句子?它们是如何展现牛的情趣的?” 学生H:“我们找到了‘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这句话,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让我们感受到牛儿的悠闲与智慧。” (二)品味静态之美 教师行为: 引导赏析:“荷兰牧场的美,不仅在于它的生机勃勃,更在于它那份静谧与和谐。现在,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找出那些最能体现牧场静态之美的句子,并思考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来营造这种氛围的。” 分享交流:邀请学生分享自己找到的句子,并引导学生从用词、句式、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学生行为: 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寻找体现静态之美的句子。 积极参与分享,与同学和教师共同探讨语言的魅力。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谁能给我们分享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牧场静态之美的句子?” 学生I:“‘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只有远处的几座灯塔在闪烁着微弱的光芒。’这句话通过描绘夜晚牧场的宁静景象,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那片静谧之中。” 四、布置作业 教师行为: 书面作业:“请同学们回家后,选择课文中最让你印象深刻的一段描写,结合你的想象,写一段小短文,进一步丰富这个场景。要求使用至少两种修辞手法,字数不少于100字。” 实践作业(可选):“如果你有机会,可以尝试画一幅荷兰牧场的画,或者搜集更多关于荷兰牧场的图片和资料,制作一个简易的PPT或手抄报,下节课与大家分享你的发现。” 学生行为: 学生认真记录作业要求,准备在课后完成。 五、拓展提升 教师行为: 文化拓展:“荷兰不仅以其牧场闻名,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同学们可以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荷兰的风车、郁金香节等特色文化,以及这些文化背后的故事和意义。” 情感升华:“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领略了荷兰牧场的美丽风光,更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也能像荷兰人一样,尊重自然、爱护环境,共同守护我们美丽的家园。” 学生行为: 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纷纷表示会在课后继续探索荷兰的文化和风光。 结束语: “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的积极参与和精彩表现。希望每位同学都能在心中种下一颗热爱自然、热爱文化的种子,让它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我们下节课再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教师行为: 微笑走进教室,手持上节课的板书或PPT。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同走进了荷兰的牧场,感受了那里的宁静与和谐。今天,我们将继续深入探索,特别是动物们在牧场中的生活情趣。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上节课的内容。”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中心句及主要画面,并随机抽查几位学生分享上节课的收获。 学生行为: 集中注意力,准备回答问题。 举手回答,如:“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荷兰是牧场之国,课文描写了牛群吃草、骏马飞驰等画面。”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谁能告诉我,课文中是如何描述牛群吃草的?”
学生J:“课文中描述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 二、深入研读,体会动物情趣 (一)分组汇报 教师行为: 引导学生按照上节课的分组,分别汇报各自负责的动物(牛、马、羊)的情趣表现。 鼓励学生使用多媒体展示找到的句子,并结合图片或视频增强直观感受。 学生行为: 各组选派代表上台,展示找到的句子,并进行解读。 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做好笔记。 师生示例对话(以马组为例):
学生K:“我们组找到了描写骏马的句子:‘成群的骏马,匹匹膘肥体壮,腿粗如圆柱,鬃毛随风飞扬。’这句话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骏马的强壮与自由。”
教师:“很好,你们还注意到了哪些细节让骏马的形象更加鲜活呢?”
学生K:“‘鬃毛随风飞扬’这一句,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骏马在草原上飞驰的英姿。” (二)集体讨论 教师行为: 组织全班讨论,引导学生从用词、修辞等角度分析不同动物情趣的异同。 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能如此生动地描绘出动物们的情趣?我们在写作时应该如何借鉴?” 学生行为: 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尝试总结作者的写作技巧,如拟人化、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品味语言,学习修辞 教师行为: 挑选课文中的几个经典句子,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 示范如何运用这些修辞手法进行仿写练习。 学生行为: 跟随教师的引导,分析句子中的修辞手法。 尝试仿写句子,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只有远处的几座灯塔在闪烁着微弱的光芒。’这句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学生L:“这句话运用了排比和对比的修辞手法,通过‘沉睡’与‘闪烁’的对比,突出了牧场的宁静与灯塔的温暖。”
教师:“很好,现在请大家尝试用排比和对比的手法,描写一个你熟悉的场景。” 四、创作实践,表达感受 教师行为: 布置书面作业,要求学生选择课文中最让自己印象深刻的场景,结合个人想象,创作一篇小短文。 强调要运用至少两种修辞手法,字数不少于150字。 巡视指导,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反馈。 学生行为: 认真构思,开始创作。 遇到困难时,主动向教师或同学请教。 五、拓展延伸,文化感知 教师行为: 简要介绍荷兰的风车、郁金香节等特色文化,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一步了解荷兰文化,准备下节课的分享。 学生行为: 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纷纷表示会在课后查阅资料。 六、布置作业 教师行为: 在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后,教师面向全班,语气温和而充满期待地说:“同学们,今天的课程我们深入探索了荷兰牧场的动物情趣,也学习了许多修辞手法。为了巩固所学,并进一步提升大家的写作能力,我给大家布置两项作业。” “第一项作业是,请大家回家后,除了完成我们刚才提到的短文创作外,还要尝试收集一些荷兰牧场或其他自然风光的图片或视频资料,为下节课的分享做准备。这些资料可以是网络上的,也可以是你们自己的旅行照片。” “第二项作业是,结合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撰写一篇短文,题目可以是《我心中的牧场之国》或《我与自然的对话》。在这篇短文中,不仅要展现你对荷兰牧场的理解,更要融入你个人的感受和对自然的思考。记得运用我们学过的修辞手法,让你的文字更加生动有趣。” 学生行为: 学生认真记录作业要求,表现出对作业的重视和期待。 部分学生开始思考如何结合个人经历和情感,撰写出有深度的短文。 七、拓展提升 教师行为: “在结束今天的课程之前,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有一次,一位著名的作家在荷兰牧场中漫步,他被那里的宁静与和谐深深打动,于是写下了一篇传世之作。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自然之美不仅能激发我们的创作灵感,更能净化我们的心灵。” “因此,我希望大家在生活中也能像那位作家一样,保持一颗敏感而好奇的心,去发现身边的美好,去感受大自然的恩赐。无论是漫步在城市的角落,还是徜徉在乡村的田野,都请记得停下脚步,用心去感受,用笔去记录。” “最后,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中的一段经典语句,再次感受荷兰牧场的宁静与和谐。” 学生行为: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中的经典语句,声音中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部分学生在朗读过程中闭上眼睛,仿佛置身于荷兰牧场之中,与动物们一同享受那份宁静与和谐。 八、结束语 教师行为: “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了。感谢大家的积极参与和精彩表现。希望你们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继续保持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用你们的笔触记录下更多美好的瞬间。我们下节课再见!” 学生行为: 学生收拾好学习用品,有序离开教室。 部分学生仍沉浸在课堂的氛围中,与同伴继续讨论着荷兰牧场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