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韶关市乐昌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历史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韶关市乐昌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历史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09 00:27:27

文档简介

广东省韶关市乐昌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4九下·乐昌开学考)某旅行社为配合中学生研学旅行,制作了下面的旅行广告,其中符合历史事实的一句广告词是(  )
A.沿尼罗河而行,了解象形文字,领略胡夫金字塔的壮美
B.在两河流域驻足,了解种姓制度,欣赏古巴比伦王国遗址
C.在恒河南岸观光,了解楔形文字,感受古代印度的风采
D.参观罗马历史博物馆,看《汉谟拉比法典》石柱,感叹海洋文明的魅力
2.(2024九下·乐昌开学考)胡夫金字塔使用了230多万块石灰石,每块平均重2300公斤。据估计,大约84000劳力每年工作80天,耗时20年才能完成这项工程,但在胡夫金字塔后,金字塔越修越小,这种变化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统治者日益体恤民情 B.古埃及经济的繁荣
C.王权的衰落 D.战争的频繁
3.(2024九下·乐昌开学考)如果要讨论中国古代的政治文明,总要溯源到夏、商、周三代,而谈及西方政治文明的源头,则会想到古代希腊和罗马。与西方政治文明源头相关的内容中正确的是(  )
A.希腊城邦中的外邦人和奴隶,虽然是自由人,但没有政治权利
B.凯撒主政时期,雅典达到全盛,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C.300名贵族组成的元老院是罗马共和国形式上的最高权力机关
D.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首创“元首制”,被授予“奥古斯都”的尊号
4.(2024九下·乐昌开学考)伯里克利时期,公民大会每年召开40次,大会向与会者发放补贴,起初为半天饭钱,后增加到一天半饭钱。这种制度设计目的是为了(  )
A.鼓励公民参政议政,扩大民主的广泛性
B.扩大妇女权利
C.调动外邦人积极性
D.提高奴隶待遇
5.(2024九下·乐昌开学考)历史示意图可以直观形象地展现历史,是一种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下列关于两幅示意图所反映的史实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都体现出了严格的等级性 B.都确立了神权至上的原则
C.都属于中世纪的文明成就 D.都维护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6.(2024九下·乐昌开学考)有人这样评价中世纪西欧:在一个庞大的封建农村社会旁边,就站起了一个弱小的市民社会,这个社会虽然弱小,却充满了生机,它是在封建社会的主流体制之外不断发展的,形成了新的价值标准,创造了新的文化。材料重在描述中世纪西欧(  )
A.民主政治达到顶峰 B.手工工场不断发展
C.教师行会推动大学自治 D.城市的复兴和自治
7.(2024九下·乐昌开学考)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同时阿拉伯人也继承了如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等优秀文化。材料主要反映阿拉伯人(  )
A.善于模仿其他文明成果 B.沟通了东西方的贸易
C.有着悠久发达的古文明 D.架起文化交流的桥梁
8.(2024九下·乐昌开学考)在中世纪,雕塑只是为了给教堂的神龛和大门作装饰。而在14—16世纪,矗立在城市广场上的雕像往往充满动感,参观者可以从各个角度仔细观察,充分欣赏人体之美和人的力量之美。这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
A.人文主义思想流行 B.欧洲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C.雕塑装饰功能增强 D.天主教会的精神统治
9.(2024九下·乐昌开学考)新航路开辟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成为水上商品流通的主要渠道,传统的水上商路地中海失去垄断地位。与此相应,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商业城市也逐渐衰落,而大西洋沿岸的城市作为新的商业中心相继出现。可见,新航路开辟(  )
A.推动了欧洲的殖民掠夺 B.使世界完全连成一个整体
C.促进了世界各地物种交流 D.导致了贸易中心的转移
10.(2024九下·乐昌开学考)如下图是“三角贸易”示意图。据所学知识判断,中程运送的是(  )
A.蔗糖、烟草 B.火器、酒 C.黑人奴隶 D.丝绸、香料
11.(2024九下·乐昌开学考)“议会限制专制王权的活动激化了议会和国王之间的矛盾。1642年,查理一世宣布讨伐议会,挑起了内战。”材料揭示了英国内战的(  )
A.艰辛历程 B.最终结果 C.爆发原因 D.历史意义
12.(2024九下·乐昌开学考)独立战争时期,许多地方的青壮年男子都参加了抵抗英军的战斗。每当英军将至,他们就拿起武器走出家门,进行武装抵抗;击退英军后,他们就回家从事农业和工商业劳动。这说明(  )
A.北美独立战争轻松取得了胜利 B.北美殖民地社会经济特别发达
C.大陆军在独立战争中作用不大 D.北美人民强烈要求自由与独立
13.(2024九下·乐昌开学考) 以下内容的共同作用是(  )
时间 1689年 1776年 1787年 1789年 1804年
史实 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 美国制定宪法 法国颁布《人权宣言》 《拿破仑法典》颁布实施
A.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B.推动国际工人运动的开展
C.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D.积极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14.(2024九下·乐昌开学考)拿破仑在其所有征服地区贯彻法国革命的一些基本原则,实施其法典,既得利益集团反对这些变革,但变革也在许多地方得到普遍支持。被征服地区支持拿破仑的变革主要是因为(  )
A.打击了封建势力 B.抗击了外来侵略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恢复了社会秩序
15.(2024九下·乐昌开学考)探讨“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时,历史小组就下列材料的史料价值展开争论。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  )
①伦敦1830年至1850年的市政档案文件 ②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小说《雾都孤儿》(1838年) ③梅雪芹正式发表的论文《19世纪英国城市的环境问题初探》(2000年)
A.①是原始档案,可信程度最高
B.②是名家小说,史料价值最大
C.③是现代论文,没有史料价值
D.三则材料均可作为可信史料直接使用
16.(2024九下·乐昌开学考)英国的“工厂最初是沿着河岸增加的,以后……在人口稠密的内地城镇,工厂也增多了”。出现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
A.棉纺织业实现机械化 B.工厂制度的诞生
C.改良蒸汽机的普遍使用 D.交通运输业的革命
17.(2024九下·乐昌开学考)如表是某同学梳理知识时画的一幅结构图。下列最符合的主题是(  )
A.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B.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实践
C.欧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D.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18.(2024九下·乐昌开学考)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这样描述:十七世纪末,俄国出现了一个大彼得,他以专制皇帝的至尊,变名改姓,微服前往西欧去学造船、学炼钢,请西欧的技术家到俄国帮他搞维新……甚至迁都到滨海的涅瓦河旁,以方便与近代文化发源地的西欧往来。材料主要强调彼得大帝(  )
A.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B.改革强化了农奴制
C.改革促使俄国历史发生转折
D.积极向西欧进行学习
19.(2024九下·乐昌开学考)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时代特征是(  )
A.无产阶级的斗争 B.资产阶级统治的扩大
C.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D.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
20.(2024九下·乐昌开学考)“1819年,玻利瓦尔率领队伍,克服艰难险阻,越过常年积雪的安第斯山脉,大败西班牙军队……。”“年轻的章西女王领导军民与英军展开激战数日。章西陷落后,她率军转战外地,战斗中身先士卒,直到壮烈牺牲。”发生于19世纪的拉美独立战争和印度民族起义的共同点是(  )
A.抗击的都是英国殖民者 B.都建立了独立的国家
C.都以封建王公为领导 D.都沉重打击了殖民者
21.(2024九下·乐昌开学考)1864年,美国联邦部队中的黑人团队增加到166个,达到12.6万多人。其直接原因是(  )
A.南北战争的爆发 B.《宅地法》的颁布
C.启蒙思想的传播 D.《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颁布
22.(2024九下·乐昌开学考)1871年,日本教育部成立。其中第一批预算费用就包括派遣250名留学生出国深造。同一时期,日本仿效德国模式训练陆军军官,仿效英国模式发展海军,仿效法国模式改革法制,仿效美国创办新式大学。这些举措共同表明,明治时期的日本(  )
A.重视军事训练 B.注重国民教育
C.积极学习西方 D.加强中央集权
23.(2024九下·乐昌开学考)在1876年费城国际博览会上,英国展出的是最新蒸汽机车,美国展出了大功率电动机和发电机,德国展出了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材料表明(  )
A.英国科技创新已落后美德 B.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
C.美国已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D.德国致力于军备竞赛
24.(2024九下·乐昌开学考)汽车、飞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至今还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便利。它们最早使用的发动机是(  )
A.蒸汽机 B.电动机 C.发电机 D.内燃机
25.(2024九下·乐昌开学考)19世纪初,德国推行教育改革,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1802年,法国开设政府资助的中等学校。这说明工业革命(  )
A.促进了人口增长 B.加剧城市环境的恶化
C.激化了社会矛盾 D.推动大众教育的发展
26.(2024九下·乐昌开学考)19世纪晚期,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用“适者生存”来解释社会历史;法国哲学家孔德提出了社会有机体论;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发表了《进化与伦理》。这说明进化论(  )
A.打破了上帝造物的神创论 B.成为欧洲自然科学的绝对权威
C.对社会科学领域影响广泛 D.为工业革命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27.(2024九下·乐昌开学考)下列有关文学与艺术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作品描绘了俄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场景
B.荷兰画家梵高的名作《向日葵》表现了他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C.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的作品再现了法国19世纪早期纷繁复杂的社会图景
D.法国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完成于1804年
28.(2024九下·乐昌开学考)下列历史事件按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德国投降 ②美军参加一战 ③萨拉热窝事件 ④凡尔登战役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③②④① D.③④②①
29.(2024九下·乐昌开学考)“1914—1918年的战争,从双方来说,都是帝国主义的(即侵略的、掠夺的、强盗的)战争。”列宁的这段话评价的是(  )
A.美国独立战争 B.美国内战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
30.(2024九下·乐昌开学考)下图所示年代尺呈现的事件是哪位历史人物的经历(  )
A.彼得一世 B.亚历山大二世
C.斯大林 D.列宁
31.(2024九下·乐昌开学考)在19世纪后期,落后于英国和法国技术的美国技术,突然获得大发展,以电灯、电话……以及三样革命性进展——电、汽车和飞机,改变了世界。据此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A.科技创新是美国崛起的重要力量
B.科学和技术是相互促进的“孪生兄弟”
C.资产阶级革命是美国强大的前提
D.科学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32.(2024九下·乐昌开学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某部反映19世纪后期社会图景的电影中有如下情景,你认为会因为情节不合理被吐槽的是(  )
A.男主角开着汽车带爱犬游巴黎
B.男女主角默默相视,旁边茶几上的电话嘀嘀直响
C.女主角在白炽灯下完成绘画作品
D.福特向观众介绍世界上第一条汽车流水装配线
33.(2024九下·乐昌开学考)有人形容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把枪挑起一场战争”。“一把枪”指的是(  )
A.萨拉热窝事件 B.索姆河战役
C.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D.凡尔登战役
34.(2024九下·乐昌开学考)《和平法令》宣布:“本政府认为,……俄国工人在推翻沙皇君主制以后用最明确的、最坚决的方式要求的和平,就是立即实现的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此法令颁布的背景是(  )
A.彼得一世改革 B.废除农奴制改革
C.十月革命胜利 D.新经济政策实施
35.(2024九下·乐昌开学考)《共产党宣言》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胜利”的重要代表是(  )
A.玻利维亚的独立 B.农奴制的废除
C.人民委员会的建立 D.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二、综合题:本题共2小题,共30分。
36.(2024九下·乐昌开学考)1500年是世界历史的分界线,在这之前,世界是孤立的,在这之后,世界被紧紧地连在一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制糖工艺的不足,欧洲人对糖分的需求一直供不应求,于是含糖量较高的水果深受欧洲贵族的青睐。菠萝凭借着南美洲超长的日晒,获得了超乎寻常的甜味,品尝过的人甚至将菠萝夸赞成“葡萄酒、玫瑰水和糖混合在一起的味道”。同时,由于储存不便且欧洲的气候不适宜菠萝的生长,菠萝被称为“国王的水果”。
材料二 世界各大洲占世界总人口的比率变化(%)
年份 欧洲 非洲 美洲 世界总人口(人)
1490年 18.3 18.3 2.4 5.45亿
1570年 19.2 13.1 1.6 7.28亿
1650年 22.7 8.1 5.1 11.71亿
1852年 24.9 7.4 9.0 18.12亿
——依据《全球通史》编制
材料三 1763年以前的那一时期中,欧洲诸强国仅在亚洲和非洲拥有少数立足点,它们主要的占有地是在南北美洲。1763年以后,它们从政治上控制了亚洲的大部分地区和几乎整个的非洲。不过,在南北美洲和英国的自治领地,它们所能做到的比这要多得多。趁着当地人口比较稀少,成百万的欧洲人移居这里,并填补了那些相对空旷的地区……虽然向美洲种植园提供的奴隶约在1200万至2000万人之间,但非洲损失的人口据估计却是这一人数的4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1492年后,当欧洲船只将成千上万的物种运到大洋彼岸的新家园时,全球的生态系统开始了碰撞与融合。有学者将其称为“哥伦布大交换”,正是它让中国有了番薯、土豆等高产且土地要求低的农作物。从明朝开始的“大交换”使中国人口由0.8亿左右到鸦片战争前4亿左右,人口的变化还带来一系列的影响,为了养活更多的人口,大量的荒地被开垦,而由此造成的生态环境的破坏也难以逆转。
(1)欧洲人能品尝到“国王的水果”得益于哪一历史事件?从世界发展的角度分析材料一体现了这一事件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2)材料二中美洲人口占世界人口比率的变化趋势是什么?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种变化原因。
(3)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归纳1763年以后欧洲的控制给美洲、非洲带来怎样的影响?对人类历史的发展有何影响?
(4)根据材料四分析,“哥伦布大交换”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37.(2024九下·乐昌开学考)城市化进程代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在历史发展中也呈现出时代性和多样性。九年级同学以“城市化与城市治理”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
材料一 马克思指出:“在1847年到1864年间,仅仅由于害怕那些对‘上流人士’也决不留情的传染病,议会就制定了不下十项卫生警察法令;在某些城市,如利物浦、格拉斯哥等地,吓破了胆的资产阶级还通过他们的市政当局进行干涉。不过,西蒙医生在1865年的报告中仍然大声疾呼‘一般说来,这些灾祸在英国还没有控制住’。”
——摘编自高德步《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病”及其初步治理》
材料二 美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年代 2500人以上的城市数目 总人口(百万人) 城市人口比例(%)
1690 4 0.21 8.3
1790 24 3.9 5.1
1880 939 50.2 28.2
1920 2722 105.7 51.2
1960 18088 178.5 64.7
——《简述美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材料三 1855年伦敦开始了下水道现代化工程,到1875年全部完工。在(19世纪)40年代,公共卫生运动在美、法、德等国获得支持;到了(19世纪)60年代,自来水和地下排污系统已经在欧洲各城市初步形成。随着社会总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学的进步,人们的健康状况开始得到改善。……2009年,来自193个国家的代表聚集在丹麦的哥本哈根,更新了《京都议定书》,规定了更严格的(二氧化碳)排放限制。
——摘编自吴于隆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美国城市化发展增幅最大的时期和原因。
(3)依据材料三,概括西方国家针对城市化问题的对策。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古埃及文明有金字塔、象形文字等,A符合题意;
种姓制度是古印度文明,B不符合题意;
楔形文字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C不符合题意;
汉谟拉比石柱是古巴比伦文明,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让学生正确认识古埃及文明,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2.【答案】C
【知识点】金字塔
【解析】【分析】由材料“但在胡夫金字塔后,金字塔的越修越小”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王权受到多方面的挑战。胡夫金字塔之后,金字塔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权的逐渐衰落,C项正确;
统治者日益体恤民情,史实叙述错误,排除A项;
材料不能说明古埃及经济的繁荣,排除B项;
题干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王权的衰落和战争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3.【答案】D
【知识点】罗马帝国的兴亡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7年,罗马元老院授予某人“奥古斯都”和“大元帅”的尊号,象征罗马已由共和国转变为帝国。此人是屋大维。公元前27年,罗马元老院授予屋大维“奥古斯都”和“大元帅”的尊号,从此他独揽国家大权标志着罗马从共和国转变为罗马帝国,D符合题意;
雅典城邦的实权掌握在少数奴隶主手中,享有民主的是雅典城邦的成年男性公民,未成年人、妇女和外邦人不享有民主。奴隶没有人身自由,外邦人有人身自由,A不符合题意;
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达到全盛,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了高峰,B不符合题意;
罗马国家统治的决策权掌握在由300名贵族组成的元老院手里,两个权力相等的执政官主持日常政务,公民大会是形式上的最高权力机关,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让学生正确认识古希腊罗马文明,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4.【答案】A
【知识点】雅典民主政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达到全盛、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伯里克利扩人了公民的权利,公职人员全部是从全体公民中抽签产生使每一名公民都有参政的机会。代表各地的10个主席团轮流主持城邦日常事务,召集公民大会。这些主席团由各地抽签产生,主团主席也经抽签产生。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种职能。为了保证贫穷公民参政议政,伯里克利还建立了津贴制度。A项正确;
古雅典人口绝大多数的外邦人、奴隶、妇女没有任何政治权利,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雅典民主政治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5.【答案】A
【知识点】封君与封臣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图一体现的是中世纪欧洲的封君封臣制,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带有一定的契约意义;图二体现的是西周的分封制,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因此,两种制度都体现出了严格的等级性,A项正确;
神权至上与分封制无关,排除B项;
西周是中国的奴隶社会,封君封臣制是中世纪的封建社会,排除C项;
维护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无法从图中得出,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西欧封建制度的相关史实。
6.【答案】D
【知识点】西欧城市的兴起;西欧城市居民的身份
【解析】【分析】据材料“这个社会虽然弱小,却充满了生机;它是在封建社会的主流体制之外不断发展的,形成了新的价值标准,创造了新的文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重在描述中古时期的西欧城市的复兴和自治。10世纪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西欧开始出现作为手工业和商业的中心的城市,意大利、法国、英国、德意志等都有许多著名的城市。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11世纪,在政治上,自治城市成为西欧社会新的政治实体,使政治格局复杂化;在文化上,自治城市促进了大学的建立与发展,D符合题意;
民主政治达到顶峰是在雅典伯里克利改革时期,A不符合题意;
BC项材料不符合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所以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7.【答案】D
【知识点】阿拉伯文化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同时阿拉伯人也继承了如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等优秀文化”可知,题干主旨反映的是阿拉伯人不仅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等优秀文化,也把中国、印度的优秀文化传入欧洲,由此可见主要反映了阿拉伯人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架起文化交流的桥梁,D项正确;
题干的重点主要反映阿拉伯人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没有体现善于模仿其他文明成果或沟通东西方贸易或有着悠久发达的古文明,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8.【答案】A
【知识点】文艺复兴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14—16世纪”“雕像往往充满动感……充分欣赏人体之美和人的力量之美”可知,14世纪开始,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人文主义思想流行,进而影响到了雕塑艺术的创作,A项正确;
欧洲城市和大学的兴起与雕塑艺术的变化无关,排除B项;
材料体现的是雕塑的美感增强,而不是装饰功能增强,排除C项;
雕塑展现人体之美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这是反对天主教会精神统治的,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9.【答案】D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传统的水上商路地中海失去垄断地位……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商业城市也逐渐衰落,而大西洋沿岸的城市作为新的商业中心相继出现”可知,新航路开辟导致了贸易中心的转移,大西洋沿岸代替地中海沿岸成为贸易中心,D项正确;
新航路开辟的确推动了欧洲的殖民掠夺,促进了世界各地物种交流,但材料未体现这些,排除AC两项;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不是完全连成一个整体,排除B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新航路开辟的相关史实。
10.【答案】C
【知识点】英国的殖民扩张与“三角贸易”
【解析】【分析】根据“三角贸易”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6世纪起,欧洲殖民者为补充和增加美洲殖民地的劳动力,他们从欧洲出发,乘船到非洲,携带枪支、杂物等;在非洲通过各种卑鄙的方式掳获黑人后运往美洲,然后把黑奴卖给美洲的种植园主,然后带着满船的金银和欧洲需要的经济作物返回欧洲。“三角贸易”示意图中程运送的是黑人奴隶,C项正确;
蔗糖、烟草是归程运回欧洲的工业原料,排除A项;
三角贸易从欧洲出发,将火器、机械制品和酒等物品运往非洲倾销,排除B项;
“三角贸易”示意图中程运送的是黑人奴隶,不是丝绸、香料,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三角贸易的相关史实。
11.【答案】C
【知识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议会限制专制王权的活动激化了议会和国王之间的矛盾。1642年,查理一世宣布讨伐议会,挑起了内战。”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查理一世推行君主专断政策,无视议会的权力。1628年,议会向国王呈递了一份《权利请愿书》,表达了议会限制王权的意图。查理一世先是假意应允,在得到拨款后却解散了议会,议会和王权的矛盾激化。1640年,议会重新召开,议员们不断抨击国王专权。查理一世挑起了内战。故题干揭示了英国内战的爆发原因,C项正确;
题干材料仅仅说明英国内战爆发的原因,没有反映曲折历程、最终结果、历史意义,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12.【答案】D
【知识点】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独立宣言》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每当英军将至,他们就拿起武器走出家门,进行武装抵抗;击退英军后,他们就回家从事农业和工商业劳动。”表明北美人民对于自己权力的维护,强烈要求自由与独立,D项正确;
北美独立战争历时八年,并不是轻松取得了胜利,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北美的社会经济,排除B项;
大陆军在独立战争中作用不大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13.【答案】A
【知识点】君主立宪制与《权利法案》;《独立宣言》;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据题干表格内容可知,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的《权利法案》、1776年大陆会议通过的《独立宣言》、1787年美国制定宪法、1789年法国颁布的《人权宣言》和1804年《拿破仑法典》的颁布实施都巩固了英美法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得成果,A项正确;
题干文献与国际工人运动无关,排除B项;
美国1787年宪法与“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无关,排除C项;
题干表格内容与“国际和平与安全”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题干表格的理解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权利法案》《独立宣言》、美国1787年宪法、《人权宣言》《拿破仑法典》的相关史实。
14.【答案】A
【知识点】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拿破仑与拿破仑帝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可知,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把法国大革命的思想传播都欧洲各地,废除了封建制度和农奴制度,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这是被征服地区支持拿破仑的变革主要原因,A项正确;
拿破仑就是外来侵略势力,排除B项;
法国革命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法典不能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项;
被征服地区支持拿破仑的变革主要是因为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不是因为恢复了社会秩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拿破仑帝国的内容的相关史实。
15.【答案】A
【知识点】工业革命开始后的城市化与社会问题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①伦敦1830年至1850年的市政档案文件 ,属于当时保存的原始档案,可信度最高,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②是名家小说,史料价值最大 ,小说是进行的艺术创作,具有很大的虚构性,不符合题意;
C. ③是现代论文,没有史料价值 ,现代论文也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不符合题意;
D. 三则材料均可作为可信史料直接使用 ,小说、论文属于再创作,真实的历史价值有限,不可直接使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分析史料的价值进行分析回答。
16.【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英国的工厂最初建在靠近河流的地方,利用水力带动机器,但是很多地方受自然条件的限制;瓦特改良蒸汽机后,极大地促进了大工厂生产的发展,人口稠密的内地城镇,工厂也增多了。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17.【答案】A
【知识点】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独立战争是北美殖民地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是拉丁美洲人民反抗西班牙、葡萄牙殖民统治的斗争;印度民族大起义是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因此题干信息的主题是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A项正确;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848年,与美国独立战争、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印度民族大起义无关,排除B项;
欧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包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与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印度民族大起义无关,排除C项;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是指二战后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与美国独立战争、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印度民族大起义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8.【答案】D
【知识点】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十七世纪末,俄国出现了一个大彼得,他以专制皇帝的至尊,变名改姓,微服前往西欧去学造船、学炼钢,请西欧的技术家到俄国帮他搞维新……甚至迁都到滨海的涅瓦河旁,以方便与近代文化发源地的西欧往来”可知,材料体现了彼得一世在位期间为改变俄国落后的面貌,大力向西方学习,甚至本人假扮水手,随使节团前往西欧各国考察,并虚心学习,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强调了彼得大帝积极向西欧进行学习,D项正确;
亚历山大二世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排除A项;
材料中没有涉及农奴制情况,排除B项;
材料主旨主要强调彼得大帝积极向西欧进行学习,“促使俄国历史发生转折”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9.【答案】B
【知识点】俄国农奴制的改革与废除;林肯与美国南北战争;日本明治维新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图一是俄国1861年改革,图二是美国南北战争,图三是日本明治维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后,工业革命向世界范围内推广,为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19世纪60﹣7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相继出现了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和日本明治维新等重大历史事件,资产阶级统治在世界范围内得以迅速扩展和加强, B项正确;
图片中事件都没有反映无产阶级斗争的问题,排除A项;
资产阶级时代的曙光指得是文艺复兴的发生和新航路的开辟,与图片时间不符,排除C项;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垄断组织出现,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时代,与图片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资本主义制度扩展的相关史实。
20.【答案】D
【知识点】印度民族大起义
【解析】【分析】由题干中的“玻利瓦尔率领队伍……大败西班牙军队”“年轻的章西女王领导军民与英军展开激战数日”,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玻璃瓦尔打败西班牙军队,解放了哥伦比亚等地,章西女王领导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因此它们都沉重打击了殖民者,所以D项符合题意;
印度民族大起义打击了是英国殖民者,而拉美独立战争不是,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
印度民族大起义未赢得独立的国家,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
印度民族大起义是以封建王公为领导,而拉美独立运动则不是,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21.【答案】D
【知识点】林肯与美国南北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1864年,美国联邦部队中的黑人团队增加到166个,达到12.6万多人”和所学知识可知,黑人团队的增加说明黑人获得了自由,获得自由的原因是1862年颁布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宣言规定自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的身份加入北方军队,D项正确;
南北战争的爆发时间是1861年,不是黑人团队增加的直接原因,排除A项;
《宅地法》是美国政府于1862年颁布的土地法,由亚伯拉罕·林肯总统签署的关于西部土地分配的法令,而题干所述现象与《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颁布直接关系,排除B项;
启蒙思想强调自由、平等、民主等,有利于美国联邦部队中黑人团队的增加,但这不是直接原因,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22.【答案】C
【知识点】日本明治维新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派遣250名留学生出国深造。”“日本仿效德国模式训练陆军军官,仿效英国模式发展海军,仿效法国模式改革法制,仿效美国创办新式大学。”可知,这些措施都表明日本在多方面向西方积极学习,C项正确;
“同一时期,日本仿效德国模式训练陆军军官,仿效英国模式发展海军”表明日本重视军事训练,但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材料还涉及教育方面的措施,排除A项;
“其中第一批预算费用就包括派遣250名留学生出国深造。”可见,教育措施并未普及全体国民,无法得出注重国民教育的结论,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无法得出加强中央集权的结论,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23.【答案】A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蒸汽机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电动机和发电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而德国也展出了精密机床,这都说明英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已经落后于美德,故答案选A;
第二次工业革命到20世纪初才完成,排除B;
题意还无法说明美国成为世界经济中心,排除C;
德国展出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不代表德国致力于军备竞赛,排除D。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其影响。解答此类题时,要紧扣题干内容,结合所学逐一分析选项内容,排除说法错误、片面或与题干无关的选项即可。
24.【答案】D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主要成就;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卡尔 本茨等人设计出内燃机,这种内燃机使用液体燃料,在气缸内燃烧,内燃机的发明使石油成为又一重要能源。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1885年德国人卡尔 本茨利用内燃机试制汽车成功,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利用内燃机制成飞机并试飞成功,开始把人类的飞行梦想变成现实。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明的内燃机带动了相关的新兴工业的发展,以它为发动机的汽车、飞机、拖拉机等陆续出现,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D项正确;
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动机,排除A项;
汽车、飞机以内燃机为发动机,排除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25.【答案】D
【知识点】工业革命开始后的城市化与社会问题
【解析】【分析】19世纪中期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法国和德国最早建立起国家教育体系。1802年,法国通过法律开设政府资助的中等学校。从1870年开始,英国、法国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19世纪初,德国推行教育改革,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结合题干材料可知,工业革命推动大众教育的发展,D项正确;
题干材料没有涉及“人口增长”和“城市环境的恶化”,排除AB项;
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工业革命激化了社会矛盾,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工业革命的内容的相关史实。
26.【答案】C
【知识点】近代世界的科学思想家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19世纪晚期,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用‘适者生存’来解释社会历史;法国哲学家孔德提出了社会有机体论;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发表了《进化与伦理》”可知,达尔文的进化论在哲学、生物学领域都产生了广泛影响,C项正确;
“打破了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
材料没有体现进化论成为欧洲自然科学的绝对权威,排除B项;
材料阐述的是进化论在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没有体现进化论为工业革命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达尔文进化论的认识。
27.【答案】D
【知识点】近代世界的文学艺术家及其作品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德国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完成于1804年,选项D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选项ABC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8.【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及结果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凡尔登战役发生于一战前期,战事从1916年2月21日延续到12月19日;萨拉热窝事件发生于1914年6月28日,是一战爆发的导火线;1917年,美国对德宣战;1918年11月11日,德国投降;顺序③④②①,选择D项;
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29.【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及结果
【解析】【分析】依据“1914年至1918年的战争,从双方来说,都是帝国主义的(即侵略的、掠夺的、强盗的)战争。”可知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在1914~1918年间,英法德俄等主要参战国的目的都是争夺殖民地和霸权,因此对双方来说都没有正义性质可言,而是帝国主义的争霸战争,C正确;
美国独立战争发生在1775~1783年,具有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战争的双重性质,A排除;
美国内战即南北战争发生在1861~1865年,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B排除;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于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来说,是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D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30.【答案】D
【知识点】列宁与俄国的十月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关键信息“1893 年参加马克思主义小组”“1895年12月被捕”“1917年4月回到彼得格勒”“1917年11月任人民委员会主席”可知,年代尺相关事件对应的历史人物是列宁,D项正确;
彼得一世是俄罗斯帝国皇帝,彼得一世统治时期在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等领域进行西化改革,近代俄罗斯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史无不源于彼得一世时代,使俄罗斯成为欧洲大国之一,排除A项;
亚历山大二世是俄罗斯帝国皇帝,1855年3月2日至1881年3月13日在位,他是俄罗斯近代化的先驱,曾下诏废除了农奴制,排除B项;
斯大林是苏联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苏联大元帅,苏联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31.【答案】A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主要成就;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在19世纪后期,落后于英国和法国技术的美国技术,突然获得大发展,以电灯、电话……以及三样革命性进展——电、汽车和飞机,改变了世界。”和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美国更多的采用新技术、新设备,起点高,发展快,到20世纪初,超过英国、法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A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排除B项;
材料体现的是科学技术促进美国崛起,而非资产阶级革命,排除C项;
材料没有体现出人们生活方式改变,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32.【答案】D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主要成就;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据题干“情节不合理被吐槽”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燃机的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应用技术领域的另一重大成就。1913年,美国的福特汽车公司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带来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D项符合题意,D项正确;
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本茨制造出一辆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电话的发明者贝尔在1876年获得了电话的专利,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爱迪生在1879年成功的发明了一种可持续发光的白炽灯泡,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33.【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及结果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4年6月,斐迪南夫妇到萨拉热窝视察军事演习,遭到了塞尔维亚族的青年普林西普的袭击,斐迪南夫妇当场毙命,这就是萨拉热窝事件。这一事件成为了一战的导火索。因此说“一把枪挑起一场战争”。故A正确;
索姆河战役和凡尔登战役是一战的两场战役,与题目不符,故排除BD项;
一战开始的标志是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故排除C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34.【答案】C
【知识点】列宁与俄国的十月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和平法令》”“俄国工人在推翻沙皇君主制以后”和所学知识可知,此法令颁布的背景是这一政府是十月革命胜利,1917年11月,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11月7日晚,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斯莫尔尼宫正式开幕,大会通过了《和平法令》,建议各交战国立即和谈,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5.【答案】C
【知识点】列宁与俄国的十月革命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无产阶级的胜利的重要代表是人民委员会的建立,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委员会。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十月革命。
36.【答案】(1)事件:新航路开辟;影响: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2)趋势:美洲占世界人口比例先下降后上升。原因:早期的殖民掠夺使的印第安人遭到屠杀,所以下降;三角贸易和欧洲人的移民,所以上升。
(3)美洲:人口增长、种植园经济得到发展,非洲:人口减少,导致非洲贫穷落后。世界:客观上推动了人类历史文明的进程。
(4)影响:让中国有了番薯、土豆等高产且土地要求低的农作物;人口迅速增长;对自然环境造成了破坏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及其成就;欧洲早期的殖民掠夺
【解析】【分析】(1)事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的流通。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使得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2)趋势:观层面材料二表格可知美洲占世界人口比例先下降后上升。
原因:根据材料二“1490年、1570年、1650年”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由于早期的殖民掠夺使的印第安人遭到屠杀,所美洲人口下降;根据材料二“1490年、1570年、1650年、1852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角贸易将非洲的黑人卖到美洲,以及欧洲人的移民,所以导致美洲人口上升。
(3)美洲:根据材料三“趁着当地人口比较稀少,成百万的欧洲人移居这里,并填补了那些相对空旷的地区……虽然向美洲种植园提供的奴隶约在1200万至2000万人之间”可知导致美洲人口增长、种植园经济得到发展,
非洲:根据材料三“虽然向美洲种植园提供的奴隶约在1200万至2000万人之间,但非洲损失的人口据估计却是这一人数的4倍”可知导致非洲人口减少,导致非洲贫穷落后。
世界:根据材料三“1763年以前的那一时期中,欧洲诸强国仅在亚洲和非洲拥有少数立足点,它们主要的占有地是在南北美洲。1763年以后,它们从政治上控制了亚洲的大部分地区和几乎整个的非洲。不过,在南北美洲和英国的自治领地,它们所能做到的比这要多得多。趁着当地人口比较稀少,成百万的欧洲人移居这里,并填补了那些相对空旷的地区……虽然向美洲种植园提供的奴隶约在1200万至2000万人之间,但非洲损失的人口据估计却是这一人数的4倍”可知导致客观上推动了人类历史文明的进程。
(4)影响:根据材料四“有学者将其称为“哥伦布大交换”,正是它让中国有了番薯、土豆等高产且土地要求低的农作物”可知让中国有了番薯、土豆等高产且土地要求低的农作物;根据材料四根据材料四“从明朝开始的“大交换”使中国人口由0.8亿左右到鸦片战争前4亿左右”可知是使得人口迅速增长;根据材料四“ ,为了养活更多的人口,大量的荒地被开垦,而由此造成的生态环境的破坏也难以逆转”可知是对自然环境造成了破坏。
故答案为:
(1)事件:新航路开辟;影响: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2)趋势:美洲占世界人口比例先下降后上升。原因:早期的殖民掠夺使的印第安人遭到屠杀,所以下降;三角贸易和欧洲人的移民,所以上升。
(3)美洲:人口增长、种植园经济得到发展,非洲:人口减少,导致非洲贫穷落后。世界:客观上推动了人类历史文明的进程。
(4)影响:让中国有了番薯、土豆等高产且土地要求低的农作物;人口迅速增长;对自然环境造成了破坏。(任答两点即可)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37.【答案】(1)问题:造成传染病的流行,危害人民群众的健康
(2)时期: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3)对策:开展公共卫生运动;建设自来水和地下排污系统;更新《京都议定书》,规定更严格的(二氧化碳)排放限制建议: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增加公共设施投入等。
【知识点】工业革命开始后的人口增长与大众教育;工业革命开始后的城市化与社会问题
【解析】【分析】(1)问题:根据材料一“在1847年到1864年间, 仅仅由于害怕那些对‘上流人士’ 也决不留情的传染病,议会就制定了不下十项卫生警察法令……”可知, 英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造成传染病的流行,危害人民群众的健康。
(2)时期:依据材料二美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表格,可知,近代以来美国城市化发展增幅最大的时期是1880-1960年,由此可见是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
原因:依据材料二美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表格以及所学知识,可知原因是19世纪70年代以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3)对策:依据材料三“……在(19世纪)40年代,公共卫生运动在美、法、德等国获得支持”“到了(19世纪)60年代,自来水和地下排污系统已经在欧洲各城市初步形成”“……2009年,来自193个国家的代表聚集在丹麦的哥本哈根,更新了《京都议定书》,规定了更严格的(二氧化碳)排放限制”可知,西方国家针对城市化问题的对策有:开展公共卫生运动;建设自来水和地下排污系统;更新 《京都议定书》,规定更严格的(二氧化碳)排放限制。
故答案为:
(1)问题:造成传染病的流行,危害人民群众的健康。
(2)时期: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3) 对策:开展公共卫生运动;建设自来水和地下排污系统;更新《京都议定书》,规定更严格的(二氧化碳)排放限制建议: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增加公共设施投入等。
【点评】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1 / 1广东省韶关市乐昌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4九下·乐昌开学考)某旅行社为配合中学生研学旅行,制作了下面的旅行广告,其中符合历史事实的一句广告词是(  )
A.沿尼罗河而行,了解象形文字,领略胡夫金字塔的壮美
B.在两河流域驻足,了解种姓制度,欣赏古巴比伦王国遗址
C.在恒河南岸观光,了解楔形文字,感受古代印度的风采
D.参观罗马历史博物馆,看《汉谟拉比法典》石柱,感叹海洋文明的魅力
【答案】A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古埃及文明有金字塔、象形文字等,A符合题意;
种姓制度是古印度文明,B不符合题意;
楔形文字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C不符合题意;
汉谟拉比石柱是古巴比伦文明,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让学生正确认识古埃及文明,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2.(2024九下·乐昌开学考)胡夫金字塔使用了230多万块石灰石,每块平均重2300公斤。据估计,大约84000劳力每年工作80天,耗时20年才能完成这项工程,但在胡夫金字塔后,金字塔越修越小,这种变化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统治者日益体恤民情 B.古埃及经济的繁荣
C.王权的衰落 D.战争的频繁
【答案】C
【知识点】金字塔
【解析】【分析】由材料“但在胡夫金字塔后,金字塔的越修越小”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王权受到多方面的挑战。胡夫金字塔之后,金字塔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权的逐渐衰落,C项正确;
统治者日益体恤民情,史实叙述错误,排除A项;
材料不能说明古埃及经济的繁荣,排除B项;
题干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王权的衰落和战争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3.(2024九下·乐昌开学考)如果要讨论中国古代的政治文明,总要溯源到夏、商、周三代,而谈及西方政治文明的源头,则会想到古代希腊和罗马。与西方政治文明源头相关的内容中正确的是(  )
A.希腊城邦中的外邦人和奴隶,虽然是自由人,但没有政治权利
B.凯撒主政时期,雅典达到全盛,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C.300名贵族组成的元老院是罗马共和国形式上的最高权力机关
D.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首创“元首制”,被授予“奥古斯都”的尊号
【答案】D
【知识点】罗马帝国的兴亡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7年,罗马元老院授予某人“奥古斯都”和“大元帅”的尊号,象征罗马已由共和国转变为帝国。此人是屋大维。公元前27年,罗马元老院授予屋大维“奥古斯都”和“大元帅”的尊号,从此他独揽国家大权标志着罗马从共和国转变为罗马帝国,D符合题意;
雅典城邦的实权掌握在少数奴隶主手中,享有民主的是雅典城邦的成年男性公民,未成年人、妇女和外邦人不享有民主。奴隶没有人身自由,外邦人有人身自由,A不符合题意;
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达到全盛,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了高峰,B不符合题意;
罗马国家统治的决策权掌握在由300名贵族组成的元老院手里,两个权力相等的执政官主持日常政务,公民大会是形式上的最高权力机关,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让学生正确认识古希腊罗马文明,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4.(2024九下·乐昌开学考)伯里克利时期,公民大会每年召开40次,大会向与会者发放补贴,起初为半天饭钱,后增加到一天半饭钱。这种制度设计目的是为了(  )
A.鼓励公民参政议政,扩大民主的广泛性
B.扩大妇女权利
C.调动外邦人积极性
D.提高奴隶待遇
【答案】A
【知识点】雅典民主政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达到全盛、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伯里克利扩人了公民的权利,公职人员全部是从全体公民中抽签产生使每一名公民都有参政的机会。代表各地的10个主席团轮流主持城邦日常事务,召集公民大会。这些主席团由各地抽签产生,主团主席也经抽签产生。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种职能。为了保证贫穷公民参政议政,伯里克利还建立了津贴制度。A项正确;
古雅典人口绝大多数的外邦人、奴隶、妇女没有任何政治权利,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雅典民主政治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5.(2024九下·乐昌开学考)历史示意图可以直观形象地展现历史,是一种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下列关于两幅示意图所反映的史实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都体现出了严格的等级性 B.都确立了神权至上的原则
C.都属于中世纪的文明成就 D.都维护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答案】A
【知识点】封君与封臣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图一体现的是中世纪欧洲的封君封臣制,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带有一定的契约意义;图二体现的是西周的分封制,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因此,两种制度都体现出了严格的等级性,A项正确;
神权至上与分封制无关,排除B项;
西周是中国的奴隶社会,封君封臣制是中世纪的封建社会,排除C项;
维护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无法从图中得出,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西欧封建制度的相关史实。
6.(2024九下·乐昌开学考)有人这样评价中世纪西欧:在一个庞大的封建农村社会旁边,就站起了一个弱小的市民社会,这个社会虽然弱小,却充满了生机,它是在封建社会的主流体制之外不断发展的,形成了新的价值标准,创造了新的文化。材料重在描述中世纪西欧(  )
A.民主政治达到顶峰 B.手工工场不断发展
C.教师行会推动大学自治 D.城市的复兴和自治
【答案】D
【知识点】西欧城市的兴起;西欧城市居民的身份
【解析】【分析】据材料“这个社会虽然弱小,却充满了生机;它是在封建社会的主流体制之外不断发展的,形成了新的价值标准,创造了新的文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重在描述中古时期的西欧城市的复兴和自治。10世纪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西欧开始出现作为手工业和商业的中心的城市,意大利、法国、英国、德意志等都有许多著名的城市。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11世纪,在政治上,自治城市成为西欧社会新的政治实体,使政治格局复杂化;在文化上,自治城市促进了大学的建立与发展,D符合题意;
民主政治达到顶峰是在雅典伯里克利改革时期,A不符合题意;
BC项材料不符合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所以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7.(2024九下·乐昌开学考)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同时阿拉伯人也继承了如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等优秀文化。材料主要反映阿拉伯人(  )
A.善于模仿其他文明成果 B.沟通了东西方的贸易
C.有着悠久发达的古文明 D.架起文化交流的桥梁
【答案】D
【知识点】阿拉伯文化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同时阿拉伯人也继承了如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等优秀文化”可知,题干主旨反映的是阿拉伯人不仅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等优秀文化,也把中国、印度的优秀文化传入欧洲,由此可见主要反映了阿拉伯人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架起文化交流的桥梁,D项正确;
题干的重点主要反映阿拉伯人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没有体现善于模仿其他文明成果或沟通东西方贸易或有着悠久发达的古文明,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8.(2024九下·乐昌开学考)在中世纪,雕塑只是为了给教堂的神龛和大门作装饰。而在14—16世纪,矗立在城市广场上的雕像往往充满动感,参观者可以从各个角度仔细观察,充分欣赏人体之美和人的力量之美。这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
A.人文主义思想流行 B.欧洲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C.雕塑装饰功能增强 D.天主教会的精神统治
【答案】A
【知识点】文艺复兴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14—16世纪”“雕像往往充满动感……充分欣赏人体之美和人的力量之美”可知,14世纪开始,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人文主义思想流行,进而影响到了雕塑艺术的创作,A项正确;
欧洲城市和大学的兴起与雕塑艺术的变化无关,排除B项;
材料体现的是雕塑的美感增强,而不是装饰功能增强,排除C项;
雕塑展现人体之美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这是反对天主教会精神统治的,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9.(2024九下·乐昌开学考)新航路开辟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成为水上商品流通的主要渠道,传统的水上商路地中海失去垄断地位。与此相应,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商业城市也逐渐衰落,而大西洋沿岸的城市作为新的商业中心相继出现。可见,新航路开辟(  )
A.推动了欧洲的殖民掠夺 B.使世界完全连成一个整体
C.促进了世界各地物种交流 D.导致了贸易中心的转移
【答案】D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传统的水上商路地中海失去垄断地位……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商业城市也逐渐衰落,而大西洋沿岸的城市作为新的商业中心相继出现”可知,新航路开辟导致了贸易中心的转移,大西洋沿岸代替地中海沿岸成为贸易中心,D项正确;
新航路开辟的确推动了欧洲的殖民掠夺,促进了世界各地物种交流,但材料未体现这些,排除AC两项;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不是完全连成一个整体,排除B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新航路开辟的相关史实。
10.(2024九下·乐昌开学考)如下图是“三角贸易”示意图。据所学知识判断,中程运送的是(  )
A.蔗糖、烟草 B.火器、酒 C.黑人奴隶 D.丝绸、香料
【答案】C
【知识点】英国的殖民扩张与“三角贸易”
【解析】【分析】根据“三角贸易”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6世纪起,欧洲殖民者为补充和增加美洲殖民地的劳动力,他们从欧洲出发,乘船到非洲,携带枪支、杂物等;在非洲通过各种卑鄙的方式掳获黑人后运往美洲,然后把黑奴卖给美洲的种植园主,然后带着满船的金银和欧洲需要的经济作物返回欧洲。“三角贸易”示意图中程运送的是黑人奴隶,C项正确;
蔗糖、烟草是归程运回欧洲的工业原料,排除A项;
三角贸易从欧洲出发,将火器、机械制品和酒等物品运往非洲倾销,排除B项;
“三角贸易”示意图中程运送的是黑人奴隶,不是丝绸、香料,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三角贸易的相关史实。
11.(2024九下·乐昌开学考)“议会限制专制王权的活动激化了议会和国王之间的矛盾。1642年,查理一世宣布讨伐议会,挑起了内战。”材料揭示了英国内战的(  )
A.艰辛历程 B.最终结果 C.爆发原因 D.历史意义
【答案】C
【知识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议会限制专制王权的活动激化了议会和国王之间的矛盾。1642年,查理一世宣布讨伐议会,挑起了内战。”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查理一世推行君主专断政策,无视议会的权力。1628年,议会向国王呈递了一份《权利请愿书》,表达了议会限制王权的意图。查理一世先是假意应允,在得到拨款后却解散了议会,议会和王权的矛盾激化。1640年,议会重新召开,议员们不断抨击国王专权。查理一世挑起了内战。故题干揭示了英国内战的爆发原因,C项正确;
题干材料仅仅说明英国内战爆发的原因,没有反映曲折历程、最终结果、历史意义,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12.(2024九下·乐昌开学考)独立战争时期,许多地方的青壮年男子都参加了抵抗英军的战斗。每当英军将至,他们就拿起武器走出家门,进行武装抵抗;击退英军后,他们就回家从事农业和工商业劳动。这说明(  )
A.北美独立战争轻松取得了胜利 B.北美殖民地社会经济特别发达
C.大陆军在独立战争中作用不大 D.北美人民强烈要求自由与独立
【答案】D
【知识点】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独立宣言》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每当英军将至,他们就拿起武器走出家门,进行武装抵抗;击退英军后,他们就回家从事农业和工商业劳动。”表明北美人民对于自己权力的维护,强烈要求自由与独立,D项正确;
北美独立战争历时八年,并不是轻松取得了胜利,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北美的社会经济,排除B项;
大陆军在独立战争中作用不大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13.(2024九下·乐昌开学考) 以下内容的共同作用是(  )
时间 1689年 1776年 1787年 1789年 1804年
史实 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 美国制定宪法 法国颁布《人权宣言》 《拿破仑法典》颁布实施
A.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B.推动国际工人运动的开展
C.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D.积极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答案】A
【知识点】君主立宪制与《权利法案》;《独立宣言》;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据题干表格内容可知,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的《权利法案》、1776年大陆会议通过的《独立宣言》、1787年美国制定宪法、1789年法国颁布的《人权宣言》和1804年《拿破仑法典》的颁布实施都巩固了英美法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得成果,A项正确;
题干文献与国际工人运动无关,排除B项;
美国1787年宪法与“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无关,排除C项;
题干表格内容与“国际和平与安全”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题干表格的理解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权利法案》《独立宣言》、美国1787年宪法、《人权宣言》《拿破仑法典》的相关史实。
14.(2024九下·乐昌开学考)拿破仑在其所有征服地区贯彻法国革命的一些基本原则,实施其法典,既得利益集团反对这些变革,但变革也在许多地方得到普遍支持。被征服地区支持拿破仑的变革主要是因为(  )
A.打击了封建势力 B.抗击了外来侵略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恢复了社会秩序
【答案】A
【知识点】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拿破仑与拿破仑帝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可知,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把法国大革命的思想传播都欧洲各地,废除了封建制度和农奴制度,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这是被征服地区支持拿破仑的变革主要原因,A项正确;
拿破仑就是外来侵略势力,排除B项;
法国革命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法典不能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项;
被征服地区支持拿破仑的变革主要是因为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不是因为恢复了社会秩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拿破仑帝国的内容的相关史实。
15.(2024九下·乐昌开学考)探讨“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时,历史小组就下列材料的史料价值展开争论。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  )
①伦敦1830年至1850年的市政档案文件 ②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小说《雾都孤儿》(1838年) ③梅雪芹正式发表的论文《19世纪英国城市的环境问题初探》(2000年)
A.①是原始档案,可信程度最高
B.②是名家小说,史料价值最大
C.③是现代论文,没有史料价值
D.三则材料均可作为可信史料直接使用
【答案】A
【知识点】工业革命开始后的城市化与社会问题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①伦敦1830年至1850年的市政档案文件 ,属于当时保存的原始档案,可信度最高,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②是名家小说,史料价值最大 ,小说是进行的艺术创作,具有很大的虚构性,不符合题意;
C. ③是现代论文,没有史料价值 ,现代论文也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不符合题意;
D. 三则材料均可作为可信史料直接使用 ,小说、论文属于再创作,真实的历史价值有限,不可直接使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分析史料的价值进行分析回答。
16.(2024九下·乐昌开学考)英国的“工厂最初是沿着河岸增加的,以后……在人口稠密的内地城镇,工厂也增多了”。出现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
A.棉纺织业实现机械化 B.工厂制度的诞生
C.改良蒸汽机的普遍使用 D.交通运输业的革命
【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英国的工厂最初建在靠近河流的地方,利用水力带动机器,但是很多地方受自然条件的限制;瓦特改良蒸汽机后,极大地促进了大工厂生产的发展,人口稠密的内地城镇,工厂也增多了。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17.(2024九下·乐昌开学考)如表是某同学梳理知识时画的一幅结构图。下列最符合的主题是(  )
A.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B.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实践
C.欧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D.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答案】A
【知识点】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独立战争是北美殖民地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是拉丁美洲人民反抗西班牙、葡萄牙殖民统治的斗争;印度民族大起义是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因此题干信息的主题是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A项正确;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848年,与美国独立战争、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印度民族大起义无关,排除B项;
欧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包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与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印度民族大起义无关,排除C项;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是指二战后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与美国独立战争、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印度民族大起义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8.(2024九下·乐昌开学考)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这样描述:十七世纪末,俄国出现了一个大彼得,他以专制皇帝的至尊,变名改姓,微服前往西欧去学造船、学炼钢,请西欧的技术家到俄国帮他搞维新……甚至迁都到滨海的涅瓦河旁,以方便与近代文化发源地的西欧往来。材料主要强调彼得大帝(  )
A.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B.改革强化了农奴制
C.改革促使俄国历史发生转折
D.积极向西欧进行学习
【答案】D
【知识点】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十七世纪末,俄国出现了一个大彼得,他以专制皇帝的至尊,变名改姓,微服前往西欧去学造船、学炼钢,请西欧的技术家到俄国帮他搞维新……甚至迁都到滨海的涅瓦河旁,以方便与近代文化发源地的西欧往来”可知,材料体现了彼得一世在位期间为改变俄国落后的面貌,大力向西方学习,甚至本人假扮水手,随使节团前往西欧各国考察,并虚心学习,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强调了彼得大帝积极向西欧进行学习,D项正确;
亚历山大二世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排除A项;
材料中没有涉及农奴制情况,排除B项;
材料主旨主要强调彼得大帝积极向西欧进行学习,“促使俄国历史发生转折”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9.(2024九下·乐昌开学考)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时代特征是(  )
A.无产阶级的斗争 B.资产阶级统治的扩大
C.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D.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
【答案】B
【知识点】俄国农奴制的改革与废除;林肯与美国南北战争;日本明治维新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图一是俄国1861年改革,图二是美国南北战争,图三是日本明治维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后,工业革命向世界范围内推广,为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19世纪60﹣7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相继出现了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和日本明治维新等重大历史事件,资产阶级统治在世界范围内得以迅速扩展和加强, B项正确;
图片中事件都没有反映无产阶级斗争的问题,排除A项;
资产阶级时代的曙光指得是文艺复兴的发生和新航路的开辟,与图片时间不符,排除C项;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垄断组织出现,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时代,与图片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资本主义制度扩展的相关史实。
20.(2024九下·乐昌开学考)“1819年,玻利瓦尔率领队伍,克服艰难险阻,越过常年积雪的安第斯山脉,大败西班牙军队……。”“年轻的章西女王领导军民与英军展开激战数日。章西陷落后,她率军转战外地,战斗中身先士卒,直到壮烈牺牲。”发生于19世纪的拉美独立战争和印度民族起义的共同点是(  )
A.抗击的都是英国殖民者 B.都建立了独立的国家
C.都以封建王公为领导 D.都沉重打击了殖民者
【答案】D
【知识点】印度民族大起义
【解析】【分析】由题干中的“玻利瓦尔率领队伍……大败西班牙军队”“年轻的章西女王领导军民与英军展开激战数日”,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玻璃瓦尔打败西班牙军队,解放了哥伦比亚等地,章西女王领导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因此它们都沉重打击了殖民者,所以D项符合题意;
印度民族大起义打击了是英国殖民者,而拉美独立战争不是,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
印度民族大起义未赢得独立的国家,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
印度民族大起义是以封建王公为领导,而拉美独立运动则不是,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21.(2024九下·乐昌开学考)1864年,美国联邦部队中的黑人团队增加到166个,达到12.6万多人。其直接原因是(  )
A.南北战争的爆发 B.《宅地法》的颁布
C.启蒙思想的传播 D.《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颁布
【答案】D
【知识点】林肯与美国南北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1864年,美国联邦部队中的黑人团队增加到166个,达到12.6万多人”和所学知识可知,黑人团队的增加说明黑人获得了自由,获得自由的原因是1862年颁布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宣言规定自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的身份加入北方军队,D项正确;
南北战争的爆发时间是1861年,不是黑人团队增加的直接原因,排除A项;
《宅地法》是美国政府于1862年颁布的土地法,由亚伯拉罕·林肯总统签署的关于西部土地分配的法令,而题干所述现象与《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颁布直接关系,排除B项;
启蒙思想强调自由、平等、民主等,有利于美国联邦部队中黑人团队的增加,但这不是直接原因,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22.(2024九下·乐昌开学考)1871年,日本教育部成立。其中第一批预算费用就包括派遣250名留学生出国深造。同一时期,日本仿效德国模式训练陆军军官,仿效英国模式发展海军,仿效法国模式改革法制,仿效美国创办新式大学。这些举措共同表明,明治时期的日本(  )
A.重视军事训练 B.注重国民教育
C.积极学习西方 D.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C
【知识点】日本明治维新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派遣250名留学生出国深造。”“日本仿效德国模式训练陆军军官,仿效英国模式发展海军,仿效法国模式改革法制,仿效美国创办新式大学。”可知,这些措施都表明日本在多方面向西方积极学习,C项正确;
“同一时期,日本仿效德国模式训练陆军军官,仿效英国模式发展海军”表明日本重视军事训练,但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材料还涉及教育方面的措施,排除A项;
“其中第一批预算费用就包括派遣250名留学生出国深造。”可见,教育措施并未普及全体国民,无法得出注重国民教育的结论,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无法得出加强中央集权的结论,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23.(2024九下·乐昌开学考)在1876年费城国际博览会上,英国展出的是最新蒸汽机车,美国展出了大功率电动机和发电机,德国展出了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材料表明(  )
A.英国科技创新已落后美德 B.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
C.美国已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D.德国致力于军备竞赛
【答案】A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蒸汽机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电动机和发电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而德国也展出了精密机床,这都说明英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已经落后于美德,故答案选A;
第二次工业革命到20世纪初才完成,排除B;
题意还无法说明美国成为世界经济中心,排除C;
德国展出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不代表德国致力于军备竞赛,排除D。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其影响。解答此类题时,要紧扣题干内容,结合所学逐一分析选项内容,排除说法错误、片面或与题干无关的选项即可。
24.(2024九下·乐昌开学考)汽车、飞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至今还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便利。它们最早使用的发动机是(  )
A.蒸汽机 B.电动机 C.发电机 D.内燃机
【答案】D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主要成就;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卡尔 本茨等人设计出内燃机,这种内燃机使用液体燃料,在气缸内燃烧,内燃机的发明使石油成为又一重要能源。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1885年德国人卡尔 本茨利用内燃机试制汽车成功,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利用内燃机制成飞机并试飞成功,开始把人类的飞行梦想变成现实。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明的内燃机带动了相关的新兴工业的发展,以它为发动机的汽车、飞机、拖拉机等陆续出现,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D项正确;
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动机,排除A项;
汽车、飞机以内燃机为发动机,排除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25.(2024九下·乐昌开学考)19世纪初,德国推行教育改革,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1802年,法国开设政府资助的中等学校。这说明工业革命(  )
A.促进了人口增长 B.加剧城市环境的恶化
C.激化了社会矛盾 D.推动大众教育的发展
【答案】D
【知识点】工业革命开始后的城市化与社会问题
【解析】【分析】19世纪中期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法国和德国最早建立起国家教育体系。1802年,法国通过法律开设政府资助的中等学校。从1870年开始,英国、法国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19世纪初,德国推行教育改革,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结合题干材料可知,工业革命推动大众教育的发展,D项正确;
题干材料没有涉及“人口增长”和“城市环境的恶化”,排除AB项;
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工业革命激化了社会矛盾,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工业革命的内容的相关史实。
26.(2024九下·乐昌开学考)19世纪晚期,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用“适者生存”来解释社会历史;法国哲学家孔德提出了社会有机体论;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发表了《进化与伦理》。这说明进化论(  )
A.打破了上帝造物的神创论 B.成为欧洲自然科学的绝对权威
C.对社会科学领域影响广泛 D.为工业革命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答案】C
【知识点】近代世界的科学思想家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19世纪晚期,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用‘适者生存’来解释社会历史;法国哲学家孔德提出了社会有机体论;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发表了《进化与伦理》”可知,达尔文的进化论在哲学、生物学领域都产生了广泛影响,C项正确;
“打破了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
材料没有体现进化论成为欧洲自然科学的绝对权威,排除B项;
材料阐述的是进化论在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没有体现进化论为工业革命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达尔文进化论的认识。
27.(2024九下·乐昌开学考)下列有关文学与艺术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作品描绘了俄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场景
B.荷兰画家梵高的名作《向日葵》表现了他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C.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的作品再现了法国19世纪早期纷繁复杂的社会图景
D.法国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完成于1804年
【答案】D
【知识点】近代世界的文学艺术家及其作品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德国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完成于1804年,选项D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选项ABC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8.(2024九下·乐昌开学考)下列历史事件按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德国投降 ②美军参加一战 ③萨拉热窝事件 ④凡尔登战役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③②④① D.③④②①
【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及结果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凡尔登战役发生于一战前期,战事从1916年2月21日延续到12月19日;萨拉热窝事件发生于1914年6月28日,是一战爆发的导火线;1917年,美国对德宣战;1918年11月11日,德国投降;顺序③④②①,选择D项;
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29.(2024九下·乐昌开学考)“1914—1918年的战争,从双方来说,都是帝国主义的(即侵略的、掠夺的、强盗的)战争。”列宁的这段话评价的是(  )
A.美国独立战争 B.美国内战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
【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及结果
【解析】【分析】依据“1914年至1918年的战争,从双方来说,都是帝国主义的(即侵略的、掠夺的、强盗的)战争。”可知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在1914~1918年间,英法德俄等主要参战国的目的都是争夺殖民地和霸权,因此对双方来说都没有正义性质可言,而是帝国主义的争霸战争,C正确;
美国独立战争发生在1775~1783年,具有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战争的双重性质,A排除;
美国内战即南北战争发生在1861~1865年,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B排除;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于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来说,是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D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30.(2024九下·乐昌开学考)下图所示年代尺呈现的事件是哪位历史人物的经历(  )
A.彼得一世 B.亚历山大二世
C.斯大林 D.列宁
【答案】D
【知识点】列宁与俄国的十月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关键信息“1893 年参加马克思主义小组”“1895年12月被捕”“1917年4月回到彼得格勒”“1917年11月任人民委员会主席”可知,年代尺相关事件对应的历史人物是列宁,D项正确;
彼得一世是俄罗斯帝国皇帝,彼得一世统治时期在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等领域进行西化改革,近代俄罗斯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史无不源于彼得一世时代,使俄罗斯成为欧洲大国之一,排除A项;
亚历山大二世是俄罗斯帝国皇帝,1855年3月2日至1881年3月13日在位,他是俄罗斯近代化的先驱,曾下诏废除了农奴制,排除B项;
斯大林是苏联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苏联大元帅,苏联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31.(2024九下·乐昌开学考)在19世纪后期,落后于英国和法国技术的美国技术,突然获得大发展,以电灯、电话……以及三样革命性进展——电、汽车和飞机,改变了世界。据此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A.科技创新是美国崛起的重要力量
B.科学和技术是相互促进的“孪生兄弟”
C.资产阶级革命是美国强大的前提
D.科学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答案】A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主要成就;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在19世纪后期,落后于英国和法国技术的美国技术,突然获得大发展,以电灯、电话……以及三样革命性进展——电、汽车和飞机,改变了世界。”和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美国更多的采用新技术、新设备,起点高,发展快,到20世纪初,超过英国、法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A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排除B项;
材料体现的是科学技术促进美国崛起,而非资产阶级革命,排除C项;
材料没有体现出人们生活方式改变,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32.(2024九下·乐昌开学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某部反映19世纪后期社会图景的电影中有如下情景,你认为会因为情节不合理被吐槽的是(  )
A.男主角开着汽车带爱犬游巴黎
B.男女主角默默相视,旁边茶几上的电话嘀嘀直响
C.女主角在白炽灯下完成绘画作品
D.福特向观众介绍世界上第一条汽车流水装配线
【答案】D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主要成就;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据题干“情节不合理被吐槽”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燃机的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应用技术领域的另一重大成就。1913年,美国的福特汽车公司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带来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D项符合题意,D项正确;
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本茨制造出一辆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电话的发明者贝尔在1876年获得了电话的专利,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爱迪生在1879年成功的发明了一种可持续发光的白炽灯泡,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33.(2024九下·乐昌开学考)有人形容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把枪挑起一场战争”。“一把枪”指的是(  )
A.萨拉热窝事件 B.索姆河战役
C.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D.凡尔登战役
【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及结果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4年6月,斐迪南夫妇到萨拉热窝视察军事演习,遭到了塞尔维亚族的青年普林西普的袭击,斐迪南夫妇当场毙命,这就是萨拉热窝事件。这一事件成为了一战的导火索。因此说“一把枪挑起一场战争”。故A正确;
索姆河战役和凡尔登战役是一战的两场战役,与题目不符,故排除BD项;
一战开始的标志是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故排除C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34.(2024九下·乐昌开学考)《和平法令》宣布:“本政府认为,……俄国工人在推翻沙皇君主制以后用最明确的、最坚决的方式要求的和平,就是立即实现的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此法令颁布的背景是(  )
A.彼得一世改革 B.废除农奴制改革
C.十月革命胜利 D.新经济政策实施
【答案】C
【知识点】列宁与俄国的十月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和平法令》”“俄国工人在推翻沙皇君主制以后”和所学知识可知,此法令颁布的背景是这一政府是十月革命胜利,1917年11月,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11月7日晚,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斯莫尔尼宫正式开幕,大会通过了《和平法令》,建议各交战国立即和谈,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5.(2024九下·乐昌开学考)《共产党宣言》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胜利”的重要代表是(  )
A.玻利维亚的独立 B.农奴制的废除
C.人民委员会的建立 D.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答案】C
【知识点】列宁与俄国的十月革命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无产阶级的胜利的重要代表是人民委员会的建立,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委员会。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十月革命。
二、综合题:本题共2小题,共30分。
36.(2024九下·乐昌开学考)1500年是世界历史的分界线,在这之前,世界是孤立的,在这之后,世界被紧紧地连在一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制糖工艺的不足,欧洲人对糖分的需求一直供不应求,于是含糖量较高的水果深受欧洲贵族的青睐。菠萝凭借着南美洲超长的日晒,获得了超乎寻常的甜味,品尝过的人甚至将菠萝夸赞成“葡萄酒、玫瑰水和糖混合在一起的味道”。同时,由于储存不便且欧洲的气候不适宜菠萝的生长,菠萝被称为“国王的水果”。
材料二 世界各大洲占世界总人口的比率变化(%)
年份 欧洲 非洲 美洲 世界总人口(人)
1490年 18.3 18.3 2.4 5.45亿
1570年 19.2 13.1 1.6 7.28亿
1650年 22.7 8.1 5.1 11.71亿
1852年 24.9 7.4 9.0 18.12亿
——依据《全球通史》编制
材料三 1763年以前的那一时期中,欧洲诸强国仅在亚洲和非洲拥有少数立足点,它们主要的占有地是在南北美洲。1763年以后,它们从政治上控制了亚洲的大部分地区和几乎整个的非洲。不过,在南北美洲和英国的自治领地,它们所能做到的比这要多得多。趁着当地人口比较稀少,成百万的欧洲人移居这里,并填补了那些相对空旷的地区……虽然向美洲种植园提供的奴隶约在1200万至2000万人之间,但非洲损失的人口据估计却是这一人数的4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1492年后,当欧洲船只将成千上万的物种运到大洋彼岸的新家园时,全球的生态系统开始了碰撞与融合。有学者将其称为“哥伦布大交换”,正是它让中国有了番薯、土豆等高产且土地要求低的农作物。从明朝开始的“大交换”使中国人口由0.8亿左右到鸦片战争前4亿左右,人口的变化还带来一系列的影响,为了养活更多的人口,大量的荒地被开垦,而由此造成的生态环境的破坏也难以逆转。
(1)欧洲人能品尝到“国王的水果”得益于哪一历史事件?从世界发展的角度分析材料一体现了这一事件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2)材料二中美洲人口占世界人口比率的变化趋势是什么?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种变化原因。
(3)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归纳1763年以后欧洲的控制给美洲、非洲带来怎样的影响?对人类历史的发展有何影响?
(4)根据材料四分析,“哥伦布大交换”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案】(1)事件:新航路开辟;影响: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2)趋势:美洲占世界人口比例先下降后上升。原因:早期的殖民掠夺使的印第安人遭到屠杀,所以下降;三角贸易和欧洲人的移民,所以上升。
(3)美洲:人口增长、种植园经济得到发展,非洲:人口减少,导致非洲贫穷落后。世界:客观上推动了人类历史文明的进程。
(4)影响:让中国有了番薯、土豆等高产且土地要求低的农作物;人口迅速增长;对自然环境造成了破坏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及其成就;欧洲早期的殖民掠夺
【解析】【分析】(1)事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的流通。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使得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2)趋势:观层面材料二表格可知美洲占世界人口比例先下降后上升。
原因:根据材料二“1490年、1570年、1650年”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由于早期的殖民掠夺使的印第安人遭到屠杀,所美洲人口下降;根据材料二“1490年、1570年、1650年、1852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角贸易将非洲的黑人卖到美洲,以及欧洲人的移民,所以导致美洲人口上升。
(3)美洲:根据材料三“趁着当地人口比较稀少,成百万的欧洲人移居这里,并填补了那些相对空旷的地区……虽然向美洲种植园提供的奴隶约在1200万至2000万人之间”可知导致美洲人口增长、种植园经济得到发展,
非洲:根据材料三“虽然向美洲种植园提供的奴隶约在1200万至2000万人之间,但非洲损失的人口据估计却是这一人数的4倍”可知导致非洲人口减少,导致非洲贫穷落后。
世界:根据材料三“1763年以前的那一时期中,欧洲诸强国仅在亚洲和非洲拥有少数立足点,它们主要的占有地是在南北美洲。1763年以后,它们从政治上控制了亚洲的大部分地区和几乎整个的非洲。不过,在南北美洲和英国的自治领地,它们所能做到的比这要多得多。趁着当地人口比较稀少,成百万的欧洲人移居这里,并填补了那些相对空旷的地区……虽然向美洲种植园提供的奴隶约在1200万至2000万人之间,但非洲损失的人口据估计却是这一人数的4倍”可知导致客观上推动了人类历史文明的进程。
(4)影响:根据材料四“有学者将其称为“哥伦布大交换”,正是它让中国有了番薯、土豆等高产且土地要求低的农作物”可知让中国有了番薯、土豆等高产且土地要求低的农作物;根据材料四根据材料四“从明朝开始的“大交换”使中国人口由0.8亿左右到鸦片战争前4亿左右”可知是使得人口迅速增长;根据材料四“ ,为了养活更多的人口,大量的荒地被开垦,而由此造成的生态环境的破坏也难以逆转”可知是对自然环境造成了破坏。
故答案为:
(1)事件:新航路开辟;影响: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2)趋势:美洲占世界人口比例先下降后上升。原因:早期的殖民掠夺使的印第安人遭到屠杀,所以下降;三角贸易和欧洲人的移民,所以上升。
(3)美洲:人口增长、种植园经济得到发展,非洲:人口减少,导致非洲贫穷落后。世界:客观上推动了人类历史文明的进程。
(4)影响:让中国有了番薯、土豆等高产且土地要求低的农作物;人口迅速增长;对自然环境造成了破坏。(任答两点即可)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37.(2024九下·乐昌开学考)城市化进程代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在历史发展中也呈现出时代性和多样性。九年级同学以“城市化与城市治理”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
材料一 马克思指出:“在1847年到1864年间,仅仅由于害怕那些对‘上流人士’也决不留情的传染病,议会就制定了不下十项卫生警察法令;在某些城市,如利物浦、格拉斯哥等地,吓破了胆的资产阶级还通过他们的市政当局进行干涉。不过,西蒙医生在1865年的报告中仍然大声疾呼‘一般说来,这些灾祸在英国还没有控制住’。”
——摘编自高德步《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病”及其初步治理》
材料二 美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年代 2500人以上的城市数目 总人口(百万人) 城市人口比例(%)
1690 4 0.21 8.3
1790 24 3.9 5.1
1880 939 50.2 28.2
1920 2722 105.7 51.2
1960 18088 178.5 64.7
——《简述美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材料三 1855年伦敦开始了下水道现代化工程,到1875年全部完工。在(19世纪)40年代,公共卫生运动在美、法、德等国获得支持;到了(19世纪)60年代,自来水和地下排污系统已经在欧洲各城市初步形成。随着社会总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学的进步,人们的健康状况开始得到改善。……2009年,来自193个国家的代表聚集在丹麦的哥本哈根,更新了《京都议定书》,规定了更严格的(二氧化碳)排放限制。
——摘编自吴于隆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美国城市化发展增幅最大的时期和原因。
(3)依据材料三,概括西方国家针对城市化问题的对策。
【答案】(1)问题:造成传染病的流行,危害人民群众的健康
(2)时期: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3)对策:开展公共卫生运动;建设自来水和地下排污系统;更新《京都议定书》,规定更严格的(二氧化碳)排放限制建议: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增加公共设施投入等。
【知识点】工业革命开始后的人口增长与大众教育;工业革命开始后的城市化与社会问题
【解析】【分析】(1)问题:根据材料一“在1847年到1864年间, 仅仅由于害怕那些对‘上流人士’ 也决不留情的传染病,议会就制定了不下十项卫生警察法令……”可知, 英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造成传染病的流行,危害人民群众的健康。
(2)时期:依据材料二美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表格,可知,近代以来美国城市化发展增幅最大的时期是1880-1960年,由此可见是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
原因:依据材料二美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表格以及所学知识,可知原因是19世纪70年代以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3)对策:依据材料三“……在(19世纪)40年代,公共卫生运动在美、法、德等国获得支持”“到了(19世纪)60年代,自来水和地下排污系统已经在欧洲各城市初步形成”“……2009年,来自193个国家的代表聚集在丹麦的哥本哈根,更新了《京都议定书》,规定了更严格的(二氧化碳)排放限制”可知,西方国家针对城市化问题的对策有:开展公共卫生运动;建设自来水和地下排污系统;更新 《京都议定书》,规定更严格的(二氧化碳)排放限制。
故答案为:
(1)问题:造成传染病的流行,危害人民群众的健康。
(2)时期: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3) 对策:开展公共卫生运动;建设自来水和地下排污系统;更新《京都议定书》,规定更严格的(二氧化碳)排放限制建议: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增加公共设施投入等。
【点评】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