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堰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4高一下·十堰期末)极光多出现在极圈附近区域,但北京时间2024年5月11日凌晨,欧洲北部、我国新疆部分地区和黑龙江漠河均能观测到极光。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欧洲北部、新疆部分地区和漠河均能观测到极光的原因可能是( )
A.太阳活动剧烈 B.太阳辐射异常
C.气候变暖加剧 D.宇宙环境波动
2.造成此次极光的带电粒子流多来自( )
A.光球层 B.色球层 C.日冕层 D.日核
3.此次极光发生时可能伴随( )
①卫星导航设备误差增大 ②潮汐作用增强 ③生物多样性减少 ④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干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24高一下·十堰期末)2024年4月下旬,华南地区多地累计降水量破4月历史纪录,降水比常年同期多一倍以上。研究表明,夏威夷高压的强弱会对华南地区降水产生影响。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4.正常年份,华南地区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 )
A.印度低压 B.东南季风 C.赤道低压 D.西南季风
5.推测2024年华南地区4月降水异常偏多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可能是( )
A.副高偏强 B.全球气候变暖
C.副高偏弱 D.热带气旋
6.华南地区降水量异常偏多将导致( )
A.农作物收获提前 B.农作物生长旺盛
C.土壤的肥力提高 D.农作物品质下降
(2024高一下·十堰期末)洋流对沿岸地区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不同性质的洋流会导致海区和近岸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差异。下图为某区域洋流分布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7.图中( )
A.①洋流附近海水盐度最高
B.②洋流附近海水密度最大
C.③洋流附近海水温度高于⑤洋流
D.⑤洋流海水温度低于④洋流
8.N附近形成大型渔场的原因是( )
A.鱼类饵料丰富 B.海水温度适宜
C.海域宽广 D.海水盐度较高
9.①洋流按成因分类属于( )
A.暖流 B.风海流 C.密度流 D.上升补偿流
(2024高一下·十堰期末)裂点是河流纵剖面上比降突然增大的地点,其形成与河流溯源侵蚀密切相关。大别山地质构造活跃,河流裂点较多,且裂点位置不断迁移。下图为大别山裂点分布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0.推测河流裂点迁移的方向是( )
A.自上游向下游 B.自中游向上下游
C.自下游向上游 D.自上下游向中游
11.与大别山区域河流裂点的形成关联度最小的是( )
A.气候特征 B.地壳运动 C.岩性特征 D.冰川作用
12.裂点位置最有可能发育为( )
A.冲积扇 B.河漫滩 C.瀑布 D.江心洲
(2024高一下·十堰期末)贡嘎山为横断山区大雪山主峰,海拔7556m。贡为冰雪之意,嘎意为白色,贡嘎山是四川境内最高的山,垂直地带性丰富。下图为贡嘎山自然带分布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3.推测贡嘎山东坡基带植被为( )
A.热带季雨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灌丛植被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14.影响自然带6植被类型的主要因素为( )
①热量 ②土壤 ③水分 ④光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5.贡嘎山物种丰富,植被多样,主要是因为( )
A.东南季风带来湿润水汽 B.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C.山高谷深,受外界干扰小 D.山体高大,水热组合丰富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5分。
16.(2024高一下·十堰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水系重组将会改变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地质历史时期,黄陵背斜曾是古川江和古长江的分水岭。在漫长的岁月中,该区域水系发生重组,古川江与古长江最终相连,形成现代长江干流,并逐渐形成洞庭湖、鄱阳湖两大通江湖泊。下图为该区域水系图。
(1)指出水系重组对长江下游地区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2)简述水系重组后长江入海口附近海水盐度和密度的变化。
(3)简析鄱阳湖、洞庭湖的形成对下游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积极影响。
17.(2024高一下·十堰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尤卡坦半岛位于北美洲,南临太平洋,北靠墨西哥湾,岛上喀斯特地貌广布。尤卡坦半岛是玛雅文明的发源地,这里森林广布,玛雅人用刀耕火种的方法种植作物,获取食物,人口不断增加,但最终逐渐消亡。尤卡坦半岛有较多被水淹没的地下溶洞,古代玛雅人认为这些洞穴是通向另一个世界的神圣之门,如今成为世界知名的洞潜天堂(如图1),潜水爱好者在溶洞中可看到海生生物和陆生动物遗骸等独特景观。图2为尤卡坦半岛区域图。
图1 图2
(1)简述尤卡坦半岛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
(2)列举可能会造成玛雅文明衰落的自然灾害。
(3)说明尤卡坦半岛地下溶洞成为洞潜天堂的原因。
18.(2024高一下·十堰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成都市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是成渝经济区两个超大城市之一,城区颗粒物浓度常年处于较高水平,污染浓度大。2024年3月16日,位于川西高原、距离成都400km的雅江出现焚风,山火迅速蔓延,浓烟在西南风的吹拂下进入成都。风向杆的指向代表风前进的方向,风尾则代表风速(如图1)。图2示意某时刻成都附近风向。
图1 图2
(1)分析图示时刻近地面风的成因。
(2)指出一天中该区域大气污染最严重的时刻,并分析其成因。
(3)推测雅江出现焚风的自然条件,并指出其对雅江山谷自然环境的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A
2.C
3.B
【知识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解析】【点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 对地球的影响
类型 活动特征 活动层次 太阳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发射的电磁波扰动地球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会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与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太阳风形成的带电粒子流在极地地区形成绚丽多彩的极光
黑子 温度比周围低而显现暗黑斑点;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周期约为11年 光球层
耀斑 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块;时间短(几分钟到几十分钟);释放巨大能量;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周期约为11年 色球层
太阳风 温度高;带电粒子高速运动;脱离太阳引力飞向宇宙空间形成的带电粒子流 日冕层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极光为太阳风携带大量高能带电粒子流冲击两极高空稀薄的大气,使大气发生电离产生的特殊现象,太阳活动剧烈,喷射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增加,极光现象增强,欧洲北部、新疆部分地区和漠河均能观测到极光;太阳辐射、气候变暖、宇宙环境波动不是产生极光现象的原因。A正确。
故答案为:A。
2.受太阳风影响,高能带电粒子冲入两极地区的高层大气产生极光,太阳风发生在日冕层;光球层的太阳活动主要为黑子,色球层的太阳活动主要是耀斑、日珥,日核为太阳的中心核反应区,属于太阳内部圈层结构,C正确。
故答案为:C。
3.极光发生时,太阳活动强烈,会影响卫星通讯,导致卫星导航设备误差增大;潮汐作用与太阳活动无关;太阳活动对生物多样性影响较小;太阳活动扰动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B正确。
故答案为:B。
【答案】4.B
5.A
6.D
【知识点】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季风环流;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解析】【点评】季风环流以亚洲东部最为典型。东亚地处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和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大,其形成的季风环流也最典型。东亚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南亚为热带季风气候。东亚、南亚季风的比较见下表。
类型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气候
类型 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季节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风向 西北风 东南风 东北风 西南风
气压
中心 陆地上是亚洲高压,海洋上是阿留申低压 陆地上是亚洲低压,海洋上是夏威夷高压 陆地上是亚洲高压 陆地上是亚洲低压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特点 寒冷、干燥 炎热、多雨 炎热、干燥 炎热、湿润
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范围 中国东部季风区、朝鲜半岛、日本和俄罗斯太平洋沿岸 中南半岛、印度半岛、菲律宾、中国云南南部和海南岛
副热带高压对我国雨带
位置的影响 4-5月(春末)雨带位于华南,华北出现春旱
6月(夏初)长江中下游梅雨
7—8月雨带移至华北、东北地区, 此时长江中下游受副高控制出现伏旱
副高异常对我国水旱灾害的影响 副高(夏季风)势力弱,南涝北旱;副高(夏季风)势力强,北涝南旱
4.华南地区受印度低压、赤道低压的影响小,正常年份,华南地区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夏季风,华南地区夏季风主要为东南季风,B正确。
故答案为:B。
5.影响我国华南地区的夏季风来主要自于西北太平洋上的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偏强则影响我国的夏季风登陆早,雨季开始则提前。因此2024年华南地区4月降水异常偏多,与副热带高气压偏强导致华南地区雨季提前、降水带在南方滞留时间长有关。全球变暖不是此次洪灾的主要原因。热带气旋影响我国南部沿海地区主要是夏秋季节,华南地区4月不是热带气旋系统活跃的季节。A正确。
故答案为:A。
6.农作物收获提前与热量有关,A错误;华南地区降水量异常偏多将导致洪涝灾害,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很容易使作物感染农业病虫害,导致农作物品质下降;降水量偏多,土壤中的养分容易淋失,不利于肥力提高。D正确。
故答案为:D。
【答案】7.C
8.A
9.B
【知识点】洋流成因及其分类;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解析】【点评】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响 举例
气候 促进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平衡。 低纬度海区水温不会持续上升。
暖流:增温增湿。
寒流:降温减湿。 北大西洋暖流→西欧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副热带大陆西岸寒流→沿岸荒漠。
海洋生物
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受到扰动,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两种洋流汇合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游动,使得鱼群集中,易形成大渔场。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
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东格陵兰寒流(北冰洋南下冷海水)交汇。
纽芬兰渔场: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
上升流将深层营养物质带到表层→形成渔场。 秘鲁渔场、索马里渔场等。
海洋污染 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油船泄漏、陆地近海污染。
海洋航行 影响航行速度及经济效益。 顺流加速,逆流减速。
热带海域寒流流经地区、寒暖流交汇区形成海雾。 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交汇处,海雾较重。
洋流从北极挟带冰山南下,对航运不利。 拉布拉多寒流常挟带冰山。
7.①洋流为北大西洋暖流,位于中纬度海区,海水盐度由副热带海区向低纬和高纬两侧递减,①洋流附近海水盐度不是最高;②洋流为南赤道暖流,图示为低纬度海区,海水密度由赤道向高纬递减,②洋流附近海水密度不是最大;③洋流为墨西哥湾暖流,⑤洋流为加那利寒流,同纬度洋流,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故③洋流附近海水温度高于⑤洋流;④洋流为拉布拉多寒流,⑤洋流为加那利寒流,⑤洋流纬度低,海水温度高于④洋流。C正确。
故答案为:C。
8.N附近形成大型渔场的原因是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带来丰富饵料形成,海水温度适宜、海域宽广不是N附近海域的特有条件,N附近位于中纬度海域,海水盐度较低。A正确。
故答案为:A。
9.洋流按性质分为寒流和暖流,按成因分为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①洋流为北大西洋暖流按成因分类属于风海流,是由盛行西风形成的风海流,而不是密度流或上升补偿流,B正确。
故答案为:B。
【答案】10.C
11.D
12.C
【知识点】河流地貌;外力作用
【解析】【点评】河流侵蚀岸与堆积岸的判断方法
①河道平直段,根据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来判断。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河道平直段的右岸,为侵蚀岸,坡度陡;左岸为堆积岸,坡度缓。南半球相反。
②河道弯曲的河段,根据“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来判断。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惯性,在惯性的影响下,表层水流趋向于凹岸,而底部的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下图所示。
10.据材料可知,裂点是由于河流纵剖面上比降突然增大的地点,由上游向下游,经裂点处河流坡度往往表现为快速变大,使得河水流到此处时流水溯源侵蚀作用较强,故裂点会向上游移动,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1.据图可知,大别山纬度位于30°N附近,且海拔不会太高,气温较高,受冰川作用影响小;大别山属季风气候,降水多,易受流水作用影响,下蚀和溯源侵蚀等促进了裂点的形成;地质构造活跃,受地壳运动影响大,多断层,形成裂点;岩性相对松软,易被侵蚀,形成裂点,因此与岩性特征关系较大。D正确。
故答案为:D。
12.裂点形成与下蚀和河流溯源侵蚀密切相关,而下蚀和溯源侵蚀可能发育为瀑布;冲积扇、河漫滩、江心洲属于堆积地貌,C正确。
故答案为:C。
【答案】13.B
14.C
15.D
【知识点】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点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
项目 内容
显著地区 高山地区,尤其是低纬度的高山地区
形成原因 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
垂直带谱 最下面为基带,所有的垂直带有规律的排列
分布规律 共同性 某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变化,具有从该地向高纬度地区的纬度地带性变化的类似规律;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
差异性 干旱地区,由于迎风坡和背风坡的水分条件不同,同一山地不同坡向的垂直带谱不同,山地朝阳坡自然带数多于背阴坡带数
13.山地垂直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基带与水平自然带一致,贡嘎山位于四川省西部,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贡嘎山是横断山系大雪山的主峰,受到夏季风的影响,东坡为迎风坡,降水多,气候温暖湿润,故基带形成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正确。
故答案为:B。
14.自然带6位于贡嘎山东坡基带,受到夏季风的影响,东坡为迎风坡,降水多,海拔低,气候温暖湿润,热量和水分的不同是决定不同植被类型的主要环境因素,而土壤和光照对植被类型的影响相对较小。C①③正确。
故答案为:C。
15.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纬度:山地所处的纬度越高,带谱越简单。海拔:山地的海拔越高,相对高差越大,带谱可能越复杂。热量(即阳坡、阴坡):同一带谱的阳坡海拔高度高。贡嘎山物种丰富,植被多样,主要是因为山体高大,水热组合丰富。与季风、温差、外界干扰关系不大。D正确。
故答案为:D。
16.【答案】(1)蒸发增强;地表径流增多;地下径流增多;降水增多。
(2)盐度降低;密度减小。
(3)改善小气候,缩小昼夜温差,湖区附近气候舒适;削峰补枯,减少干旱和洪涝;泥沙在湖区沉积,减少下游泥沙淤积。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水循环的意义;河流地貌;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1)水循环包括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及地下径流、地表径流等环节。据材料可知:区域水系发生重组后,古川江与古长江最终相连,形成现代长江干流,可知水系重组后,长江干流流量变大,长江下游地区地表径流增多;“并逐渐形成洞庭湖、鄱阳湖两大通江湖泊”,可知水系重组后,长江下游地区地表水增多,下渗增多,地下径流增多;可供蒸发的水增多,蒸发增强;区域水汽来源增多,降水增多。
(2)水系发生重组后,古川江与古长江最终相连,形成现代长江干流,长江径流量增大,长江入海口水量增多,对海水的稀释作用增强,海水盐度降低;一般,在近岸河口地区,海水的密度主要取决于盐度,且与盐度具有正相关关系,所以海水密度减小。
(3)鄱阳湖、洞庭湖的形成对下游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积极影响可借鉴湿地的功能来答。由于水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幅度慢,所以鄱阳湖、洞庭湖能够调节和改善局部地区气候,缩小昼夜温差,使得湖区附近气候舒适;鄱阳湖、洞庭湖位于长江干流上,可调节径流,对长江下游地区起削峰补枯作用,减少干旱和洪涝灾害;湖泊对泥沙具有沉降作用,会使泥沙在湖区沉积,减少下游地区河流含沙量,减小泥沙淤积。
【点评】河流地貌
17.【答案】(1)浅海环境使得石灰岩沉积;海平面下降或地壳上升,石灰岩出露;流水溶蚀形成喀斯特地貌。
(2)干旱,洪水,地震(滑坡、泥石流),飓风等。
(3)溶洞幽深且相互连通,形成了巨大的洞穴系统;海平面的下降和上升使洞穴中形成了独有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丰富,为洞潜者提供了探索和发现的机会;古代玛雅人认为这些洞穴是通向另一个世界的神圣之门,赋予了这些洞穴神秘的文化意义。
【知识点】喀斯特地貌;洪涝灾害;干旱灾害;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1)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遭受流水溶蚀所形成。其形成过程可从成岩过程、地壳上升运动、流水溶蚀作用三个方面回答。地质历史时期尤卡坦半岛还是海洋,地势较低,海洋大量的碳酸盐物质在此沉积、固结成岩形成石灰岩;经过漫长的地质历史年代,地壳运动导致海平面下降或尤卡坦半岛上升,石灰岩出露地表;流水溶蚀作用强烈,形成大量的喀斯特地貌。
(2)尤卡坦半岛以热带草气候为主,全年高温,分明显的旱季和雨季,降水季节变化大,易发干旱和洪水灾害,影响玛雅人种植作物,导致玛雅文明衰落;地处热带地区,夏秋季节易受飓风影响,导致玛雅文明衰落;该地地势起伏大,加上夏季降水多,易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地震频发,影响玛雅人安全,导致玛雅文明衰落。
(3)“尤卡坦半岛有较多被水淹没的地下溶洞”,可知尤卡坦半岛多地下溶洞,溶洞幽深且能相互连通,形成了巨大的洞穴系统,利于洞潜爱好者畅游探寻;“古代玛雅人认为这些洞穴是通向另一个世界的神圣之门”,可知这些洞穴具有神秘的意义,对洞潜爱好者吸引力强;“潜水爱好者在溶洞中可看到海生生物和陆生动物遗骸等独特景观”,可知尤卡坦半岛溶洞中景观独特,生物多样性丰富,对洞潜爱好者吸引力强,为洞潜者提供了探索和发现的机会。
【点评】喀斯特溶蚀地貌
类型 形成过程(特点)
溶沟 地表水对岩石不断溶蚀、侵蚀而形成的石质沟槽
石芽 凸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
峰林 高耸林立的石灰岩山峰,山坡陡峭,相对高度可超过100米,远望如林
孤峰 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多分布在岩溶平原或岩溶盆地中
溶斗 口大底小的圆锥形洼地,平面轮廓为圆形或椭圆形,也称喀斯特漏斗、天坑
18.【答案】(1)风向由山区吹向近地面,此时盛行山风;夜晚山地降温快,同海拔的山地比周围(自由大气)气压高,气流沿山坡下沉,形成山风。
(2)日出前后。成因:山风叠加地面辐射,谷底地区气温低,而谷底上空气温高,形成逆温层,导致大气稳定;日出前污染物不断积累;日出后太阳辐射补充地面辐射,地面升温对流,可将污染物排出。
(3)山高谷深,且位于西南暖湿气流的背风坡。
影响:气温变高;空气湿度下降,气候变干;植物干枯影响生物生存等。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运动;大气热力环流;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1)风向杆的指向代表风前进的方向,读图可知此时风向由山坡吹向山麓,此时盛行山风,夜晚山地的降温比山谷地区更快,导致同海拔的山地比周围(自由大气)气压高,垂直方向上为下沉气流,气流沿山坡下沉,形成山风。
(2)日出前后,此时,盛行山风且地面辐射最弱,近地面大气温度低,谷底地区气温低,而谷底上空气温高,形成“上层气温高,下层气温低”的逆温层,导致大气稳定;日出前污染物不断积累,故日出前后,大气污染最严重;日出后太阳辐射补充地面辐射,地面温度上升,逆温层逐渐消失,地面升温对流,可将污染物排出。
(3)雅江地区山高谷深,为山谷地形,且位于西南暖湿气流的背风坡,气流下沉,易出现焚风效应。盛行下沉气流,气温变高;水汽减少,空气湿度下降,气候变干,导致动植物缺水,影响动植物的生存。
【点评】大气的受热过程
1.能量来源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根本来源):太阳辐射能。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地面(地面辐射)。
2.受热过程
太阳短波辐射(大部分)透过大气射到地面 地面被加热,并以地面长波辐射的形式射向大气 大气增温。
3.大气的两个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CO2、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具有吸收、反射、散射作用。
(2)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起补偿作用。
※一般,云层越厚,云雾水汽越多,烟雾、雾霾越多,大气的削弱作用越强,同时大气逆辐射越强,大气的保温作用越强。
※影响大气削弱作用、保温作用的因素:天气、大气洁净度、空气的湿度等。
1 / 1湖北省十堰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4高一下·十堰期末)极光多出现在极圈附近区域,但北京时间2024年5月11日凌晨,欧洲北部、我国新疆部分地区和黑龙江漠河均能观测到极光。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欧洲北部、新疆部分地区和漠河均能观测到极光的原因可能是( )
A.太阳活动剧烈 B.太阳辐射异常
C.气候变暖加剧 D.宇宙环境波动
2.造成此次极光的带电粒子流多来自( )
A.光球层 B.色球层 C.日冕层 D.日核
3.此次极光发生时可能伴随( )
①卫星导航设备误差增大 ②潮汐作用增强 ③生物多样性减少 ④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干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1.A
2.C
3.B
【知识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解析】【点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 对地球的影响
类型 活动特征 活动层次 太阳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发射的电磁波扰动地球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会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与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太阳风形成的带电粒子流在极地地区形成绚丽多彩的极光
黑子 温度比周围低而显现暗黑斑点;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周期约为11年 光球层
耀斑 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块;时间短(几分钟到几十分钟);释放巨大能量;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周期约为11年 色球层
太阳风 温度高;带电粒子高速运动;脱离太阳引力飞向宇宙空间形成的带电粒子流 日冕层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极光为太阳风携带大量高能带电粒子流冲击两极高空稀薄的大气,使大气发生电离产生的特殊现象,太阳活动剧烈,喷射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增加,极光现象增强,欧洲北部、新疆部分地区和漠河均能观测到极光;太阳辐射、气候变暖、宇宙环境波动不是产生极光现象的原因。A正确。
故答案为:A。
2.受太阳风影响,高能带电粒子冲入两极地区的高层大气产生极光,太阳风发生在日冕层;光球层的太阳活动主要为黑子,色球层的太阳活动主要是耀斑、日珥,日核为太阳的中心核反应区,属于太阳内部圈层结构,C正确。
故答案为:C。
3.极光发生时,太阳活动强烈,会影响卫星通讯,导致卫星导航设备误差增大;潮汐作用与太阳活动无关;太阳活动对生物多样性影响较小;太阳活动扰动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B正确。
故答案为:B。
(2024高一下·十堰期末)2024年4月下旬,华南地区多地累计降水量破4月历史纪录,降水比常年同期多一倍以上。研究表明,夏威夷高压的强弱会对华南地区降水产生影响。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4.正常年份,华南地区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 )
A.印度低压 B.东南季风 C.赤道低压 D.西南季风
5.推测2024年华南地区4月降水异常偏多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可能是( )
A.副高偏强 B.全球气候变暖
C.副高偏弱 D.热带气旋
6.华南地区降水量异常偏多将导致( )
A.农作物收获提前 B.农作物生长旺盛
C.土壤的肥力提高 D.农作物品质下降
【答案】4.B
5.A
6.D
【知识点】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季风环流;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解析】【点评】季风环流以亚洲东部最为典型。东亚地处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和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大,其形成的季风环流也最典型。东亚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南亚为热带季风气候。东亚、南亚季风的比较见下表。
类型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气候
类型 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季节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风向 西北风 东南风 东北风 西南风
气压
中心 陆地上是亚洲高压,海洋上是阿留申低压 陆地上是亚洲低压,海洋上是夏威夷高压 陆地上是亚洲高压 陆地上是亚洲低压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特点 寒冷、干燥 炎热、多雨 炎热、干燥 炎热、湿润
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范围 中国东部季风区、朝鲜半岛、日本和俄罗斯太平洋沿岸 中南半岛、印度半岛、菲律宾、中国云南南部和海南岛
副热带高压对我国雨带
位置的影响 4-5月(春末)雨带位于华南,华北出现春旱
6月(夏初)长江中下游梅雨
7—8月雨带移至华北、东北地区, 此时长江中下游受副高控制出现伏旱
副高异常对我国水旱灾害的影响 副高(夏季风)势力弱,南涝北旱;副高(夏季风)势力强,北涝南旱
4.华南地区受印度低压、赤道低压的影响小,正常年份,华南地区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夏季风,华南地区夏季风主要为东南季风,B正确。
故答案为:B。
5.影响我国华南地区的夏季风来主要自于西北太平洋上的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偏强则影响我国的夏季风登陆早,雨季开始则提前。因此2024年华南地区4月降水异常偏多,与副热带高气压偏强导致华南地区雨季提前、降水带在南方滞留时间长有关。全球变暖不是此次洪灾的主要原因。热带气旋影响我国南部沿海地区主要是夏秋季节,华南地区4月不是热带气旋系统活跃的季节。A正确。
故答案为:A。
6.农作物收获提前与热量有关,A错误;华南地区降水量异常偏多将导致洪涝灾害,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很容易使作物感染农业病虫害,导致农作物品质下降;降水量偏多,土壤中的养分容易淋失,不利于肥力提高。D正确。
故答案为:D。
(2024高一下·十堰期末)洋流对沿岸地区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不同性质的洋流会导致海区和近岸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差异。下图为某区域洋流分布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7.图中( )
A.①洋流附近海水盐度最高
B.②洋流附近海水密度最大
C.③洋流附近海水温度高于⑤洋流
D.⑤洋流海水温度低于④洋流
8.N附近形成大型渔场的原因是( )
A.鱼类饵料丰富 B.海水温度适宜
C.海域宽广 D.海水盐度较高
9.①洋流按成因分类属于( )
A.暖流 B.风海流 C.密度流 D.上升补偿流
【答案】7.C
8.A
9.B
【知识点】洋流成因及其分类;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解析】【点评】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响 举例
气候 促进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平衡。 低纬度海区水温不会持续上升。
暖流:增温增湿。
寒流:降温减湿。 北大西洋暖流→西欧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副热带大陆西岸寒流→沿岸荒漠。
海洋生物
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受到扰动,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两种洋流汇合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游动,使得鱼群集中,易形成大渔场。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
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东格陵兰寒流(北冰洋南下冷海水)交汇。
纽芬兰渔场: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
上升流将深层营养物质带到表层→形成渔场。 秘鲁渔场、索马里渔场等。
海洋污染 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油船泄漏、陆地近海污染。
海洋航行 影响航行速度及经济效益。 顺流加速,逆流减速。
热带海域寒流流经地区、寒暖流交汇区形成海雾。 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交汇处,海雾较重。
洋流从北极挟带冰山南下,对航运不利。 拉布拉多寒流常挟带冰山。
7.①洋流为北大西洋暖流,位于中纬度海区,海水盐度由副热带海区向低纬和高纬两侧递减,①洋流附近海水盐度不是最高;②洋流为南赤道暖流,图示为低纬度海区,海水密度由赤道向高纬递减,②洋流附近海水密度不是最大;③洋流为墨西哥湾暖流,⑤洋流为加那利寒流,同纬度洋流,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故③洋流附近海水温度高于⑤洋流;④洋流为拉布拉多寒流,⑤洋流为加那利寒流,⑤洋流纬度低,海水温度高于④洋流。C正确。
故答案为:C。
8.N附近形成大型渔场的原因是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带来丰富饵料形成,海水温度适宜、海域宽广不是N附近海域的特有条件,N附近位于中纬度海域,海水盐度较低。A正确。
故答案为:A。
9.洋流按性质分为寒流和暖流,按成因分为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①洋流为北大西洋暖流按成因分类属于风海流,是由盛行西风形成的风海流,而不是密度流或上升补偿流,B正确。
故答案为:B。
(2024高一下·十堰期末)裂点是河流纵剖面上比降突然增大的地点,其形成与河流溯源侵蚀密切相关。大别山地质构造活跃,河流裂点较多,且裂点位置不断迁移。下图为大别山裂点分布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0.推测河流裂点迁移的方向是( )
A.自上游向下游 B.自中游向上下游
C.自下游向上游 D.自上下游向中游
11.与大别山区域河流裂点的形成关联度最小的是( )
A.气候特征 B.地壳运动 C.岩性特征 D.冰川作用
12.裂点位置最有可能发育为( )
A.冲积扇 B.河漫滩 C.瀑布 D.江心洲
【答案】10.C
11.D
12.C
【知识点】河流地貌;外力作用
【解析】【点评】河流侵蚀岸与堆积岸的判断方法
①河道平直段,根据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来判断。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河道平直段的右岸,为侵蚀岸,坡度陡;左岸为堆积岸,坡度缓。南半球相反。
②河道弯曲的河段,根据“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来判断。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惯性,在惯性的影响下,表层水流趋向于凹岸,而底部的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下图所示。
10.据材料可知,裂点是由于河流纵剖面上比降突然增大的地点,由上游向下游,经裂点处河流坡度往往表现为快速变大,使得河水流到此处时流水溯源侵蚀作用较强,故裂点会向上游移动,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1.据图可知,大别山纬度位于30°N附近,且海拔不会太高,气温较高,受冰川作用影响小;大别山属季风气候,降水多,易受流水作用影响,下蚀和溯源侵蚀等促进了裂点的形成;地质构造活跃,受地壳运动影响大,多断层,形成裂点;岩性相对松软,易被侵蚀,形成裂点,因此与岩性特征关系较大。D正确。
故答案为:D。
12.裂点形成与下蚀和河流溯源侵蚀密切相关,而下蚀和溯源侵蚀可能发育为瀑布;冲积扇、河漫滩、江心洲属于堆积地貌,C正确。
故答案为:C。
(2024高一下·十堰期末)贡嘎山为横断山区大雪山主峰,海拔7556m。贡为冰雪之意,嘎意为白色,贡嘎山是四川境内最高的山,垂直地带性丰富。下图为贡嘎山自然带分布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3.推测贡嘎山东坡基带植被为( )
A.热带季雨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灌丛植被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14.影响自然带6植被类型的主要因素为( )
①热量 ②土壤 ③水分 ④光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5.贡嘎山物种丰富,植被多样,主要是因为( )
A.东南季风带来湿润水汽 B.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C.山高谷深,受外界干扰小 D.山体高大,水热组合丰富
【答案】13.B
14.C
15.D
【知识点】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点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
项目 内容
显著地区 高山地区,尤其是低纬度的高山地区
形成原因 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
垂直带谱 最下面为基带,所有的垂直带有规律的排列
分布规律 共同性 某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变化,具有从该地向高纬度地区的纬度地带性变化的类似规律;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
差异性 干旱地区,由于迎风坡和背风坡的水分条件不同,同一山地不同坡向的垂直带谱不同,山地朝阳坡自然带数多于背阴坡带数
13.山地垂直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基带与水平自然带一致,贡嘎山位于四川省西部,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贡嘎山是横断山系大雪山的主峰,受到夏季风的影响,东坡为迎风坡,降水多,气候温暖湿润,故基带形成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正确。
故答案为:B。
14.自然带6位于贡嘎山东坡基带,受到夏季风的影响,东坡为迎风坡,降水多,海拔低,气候温暖湿润,热量和水分的不同是决定不同植被类型的主要环境因素,而土壤和光照对植被类型的影响相对较小。C①③正确。
故答案为:C。
15.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纬度:山地所处的纬度越高,带谱越简单。海拔:山地的海拔越高,相对高差越大,带谱可能越复杂。热量(即阳坡、阴坡):同一带谱的阳坡海拔高度高。贡嘎山物种丰富,植被多样,主要是因为山体高大,水热组合丰富。与季风、温差、外界干扰关系不大。D正确。
故答案为: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5分。
16.(2024高一下·十堰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水系重组将会改变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地质历史时期,黄陵背斜曾是古川江和古长江的分水岭。在漫长的岁月中,该区域水系发生重组,古川江与古长江最终相连,形成现代长江干流,并逐渐形成洞庭湖、鄱阳湖两大通江湖泊。下图为该区域水系图。
(1)指出水系重组对长江下游地区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2)简述水系重组后长江入海口附近海水盐度和密度的变化。
(3)简析鄱阳湖、洞庭湖的形成对下游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积极影响。
【答案】(1)蒸发增强;地表径流增多;地下径流增多;降水增多。
(2)盐度降低;密度减小。
(3)改善小气候,缩小昼夜温差,湖区附近气候舒适;削峰补枯,减少干旱和洪涝;泥沙在湖区沉积,减少下游泥沙淤积。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水循环的意义;河流地貌;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1)水循环包括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及地下径流、地表径流等环节。据材料可知:区域水系发生重组后,古川江与古长江最终相连,形成现代长江干流,可知水系重组后,长江干流流量变大,长江下游地区地表径流增多;“并逐渐形成洞庭湖、鄱阳湖两大通江湖泊”,可知水系重组后,长江下游地区地表水增多,下渗增多,地下径流增多;可供蒸发的水增多,蒸发增强;区域水汽来源增多,降水增多。
(2)水系发生重组后,古川江与古长江最终相连,形成现代长江干流,长江径流量增大,长江入海口水量增多,对海水的稀释作用增强,海水盐度降低;一般,在近岸河口地区,海水的密度主要取决于盐度,且与盐度具有正相关关系,所以海水密度减小。
(3)鄱阳湖、洞庭湖的形成对下游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积极影响可借鉴湿地的功能来答。由于水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幅度慢,所以鄱阳湖、洞庭湖能够调节和改善局部地区气候,缩小昼夜温差,使得湖区附近气候舒适;鄱阳湖、洞庭湖位于长江干流上,可调节径流,对长江下游地区起削峰补枯作用,减少干旱和洪涝灾害;湖泊对泥沙具有沉降作用,会使泥沙在湖区沉积,减少下游地区河流含沙量,减小泥沙淤积。
【点评】河流地貌
17.(2024高一下·十堰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尤卡坦半岛位于北美洲,南临太平洋,北靠墨西哥湾,岛上喀斯特地貌广布。尤卡坦半岛是玛雅文明的发源地,这里森林广布,玛雅人用刀耕火种的方法种植作物,获取食物,人口不断增加,但最终逐渐消亡。尤卡坦半岛有较多被水淹没的地下溶洞,古代玛雅人认为这些洞穴是通向另一个世界的神圣之门,如今成为世界知名的洞潜天堂(如图1),潜水爱好者在溶洞中可看到海生生物和陆生动物遗骸等独特景观。图2为尤卡坦半岛区域图。
图1 图2
(1)简述尤卡坦半岛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
(2)列举可能会造成玛雅文明衰落的自然灾害。
(3)说明尤卡坦半岛地下溶洞成为洞潜天堂的原因。
【答案】(1)浅海环境使得石灰岩沉积;海平面下降或地壳上升,石灰岩出露;流水溶蚀形成喀斯特地貌。
(2)干旱,洪水,地震(滑坡、泥石流),飓风等。
(3)溶洞幽深且相互连通,形成了巨大的洞穴系统;海平面的下降和上升使洞穴中形成了独有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丰富,为洞潜者提供了探索和发现的机会;古代玛雅人认为这些洞穴是通向另一个世界的神圣之门,赋予了这些洞穴神秘的文化意义。
【知识点】喀斯特地貌;洪涝灾害;干旱灾害;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1)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遭受流水溶蚀所形成。其形成过程可从成岩过程、地壳上升运动、流水溶蚀作用三个方面回答。地质历史时期尤卡坦半岛还是海洋,地势较低,海洋大量的碳酸盐物质在此沉积、固结成岩形成石灰岩;经过漫长的地质历史年代,地壳运动导致海平面下降或尤卡坦半岛上升,石灰岩出露地表;流水溶蚀作用强烈,形成大量的喀斯特地貌。
(2)尤卡坦半岛以热带草气候为主,全年高温,分明显的旱季和雨季,降水季节变化大,易发干旱和洪水灾害,影响玛雅人种植作物,导致玛雅文明衰落;地处热带地区,夏秋季节易受飓风影响,导致玛雅文明衰落;该地地势起伏大,加上夏季降水多,易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地震频发,影响玛雅人安全,导致玛雅文明衰落。
(3)“尤卡坦半岛有较多被水淹没的地下溶洞”,可知尤卡坦半岛多地下溶洞,溶洞幽深且能相互连通,形成了巨大的洞穴系统,利于洞潜爱好者畅游探寻;“古代玛雅人认为这些洞穴是通向另一个世界的神圣之门”,可知这些洞穴具有神秘的意义,对洞潜爱好者吸引力强;“潜水爱好者在溶洞中可看到海生生物和陆生动物遗骸等独特景观”,可知尤卡坦半岛溶洞中景观独特,生物多样性丰富,对洞潜爱好者吸引力强,为洞潜者提供了探索和发现的机会。
【点评】喀斯特溶蚀地貌
类型 形成过程(特点)
溶沟 地表水对岩石不断溶蚀、侵蚀而形成的石质沟槽
石芽 凸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
峰林 高耸林立的石灰岩山峰,山坡陡峭,相对高度可超过100米,远望如林
孤峰 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多分布在岩溶平原或岩溶盆地中
溶斗 口大底小的圆锥形洼地,平面轮廓为圆形或椭圆形,也称喀斯特漏斗、天坑
18.(2024高一下·十堰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成都市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是成渝经济区两个超大城市之一,城区颗粒物浓度常年处于较高水平,污染浓度大。2024年3月16日,位于川西高原、距离成都400km的雅江出现焚风,山火迅速蔓延,浓烟在西南风的吹拂下进入成都。风向杆的指向代表风前进的方向,风尾则代表风速(如图1)。图2示意某时刻成都附近风向。
图1 图2
(1)分析图示时刻近地面风的成因。
(2)指出一天中该区域大气污染最严重的时刻,并分析其成因。
(3)推测雅江出现焚风的自然条件,并指出其对雅江山谷自然环境的影响。
【答案】(1)风向由山区吹向近地面,此时盛行山风;夜晚山地降温快,同海拔的山地比周围(自由大气)气压高,气流沿山坡下沉,形成山风。
(2)日出前后。成因:山风叠加地面辐射,谷底地区气温低,而谷底上空气温高,形成逆温层,导致大气稳定;日出前污染物不断积累;日出后太阳辐射补充地面辐射,地面升温对流,可将污染物排出。
(3)山高谷深,且位于西南暖湿气流的背风坡。
影响:气温变高;空气湿度下降,气候变干;植物干枯影响生物生存等。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运动;大气热力环流;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1)风向杆的指向代表风前进的方向,读图可知此时风向由山坡吹向山麓,此时盛行山风,夜晚山地的降温比山谷地区更快,导致同海拔的山地比周围(自由大气)气压高,垂直方向上为下沉气流,气流沿山坡下沉,形成山风。
(2)日出前后,此时,盛行山风且地面辐射最弱,近地面大气温度低,谷底地区气温低,而谷底上空气温高,形成“上层气温高,下层气温低”的逆温层,导致大气稳定;日出前污染物不断积累,故日出前后,大气污染最严重;日出后太阳辐射补充地面辐射,地面温度上升,逆温层逐渐消失,地面升温对流,可将污染物排出。
(3)雅江地区山高谷深,为山谷地形,且位于西南暖湿气流的背风坡,气流下沉,易出现焚风效应。盛行下沉气流,气温变高;水汽减少,空气湿度下降,气候变干,导致动植物缺水,影响动植物的生存。
【点评】大气的受热过程
1.能量来源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根本来源):太阳辐射能。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地面(地面辐射)。
2.受热过程
太阳短波辐射(大部分)透过大气射到地面 地面被加热,并以地面长波辐射的形式射向大气 大气增温。
3.大气的两个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CO2、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具有吸收、反射、散射作用。
(2)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起补偿作用。
※一般,云层越厚,云雾水汽越多,烟雾、雾霾越多,大气的削弱作用越强,同时大气逆辐射越强,大气的保温作用越强。
※影响大气削弱作用、保温作用的因素:天气、大气洁净度、空气的湿度等。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