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同步试卷(培优卷)
一、基础知识
1.(2023七上·深圳期中)下列对《天净沙 秋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绪”。
B.“枯”“老”“昏”“古”“瘦”等字眼,让秋色中蕴含凄凉悲苦的情调。
C.“小桥流水人家”呈现清雅、闲适的景象,反衬出游子的孤寂和伤感。
D.“断肠人在天涯”,思家怀乡的诗人还漂泊在天涯,间接抒发诗人浓浓的乡愁。
2.(2023七上·梁子湖期中)阅读古诗 ,完成问题。
次北固山下
唐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题意,“客路”与“行舟”暗含着诗人旅居在外,神驰故里的飘泊情思,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颔联中“阔”和“悬”传神地写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美景,表现诗人胸襟的开阔。
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新旧交替的自然理趣。
D.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想做北归的大雁,梦归故乡,与前面六句所写明丽的江南景色形成鲜明的反差。
3.(2023七上·静海月考)下列对曹操的《观沧海》赏析有误的一项( )
A.诗歌的开篇两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了观海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采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描写了海水和山岛。
C.“日月之行”和“星汉灿烂”中的“日月”“星汉”都具有宏大的特点,给人以壮美的感觉。
D.本诗是曹操北征乌桓获胜后所作,表现了他统一全国的雄心壮志和昂扬奋发的精神。
4.(2023七上·青岛月考)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观沧海》的“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两句,写海面上的秋风和洪波,虚写大风大浪的景象,气势宏大,惊心动魄,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的气象。
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三、四两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丰富的想象,将自己的感情赋予明月,表达了诗人为友人感到忧愁却无可奈何的情感。
C.《次北固山下》的颔联两句以准确精炼的语言描写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宿时见到的潮平岸阔、风正帆悬的壮丽景象,境界开阔,为人称道。
D.《天净沙·秋思》以“秋思”为题,在描写景物的同时寓情于景,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5.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首古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朗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大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的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之情。
二、诗歌鉴赏
(2024·襄阳模拟)阅读古诗,完成各题。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淮上与友人别 [唐]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6.【甲】诗借“杨花”“① ”“明月”等意象营造出清冷的意境,【乙】诗借“杨花”“风笛”“② 等意象营造出凄凉的意境,所以两诗配图都选用冷色调。
7.为更好地表现画中人物,请结合诗歌内容,对两诗中的“我”的情感加以品析。
三、语言综合运用
8.(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同步课课练:4 古代诗歌四首)学了《古代诗歌四首》后,班上准备举行以“轻叩诗歌大门”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为了营造“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妙境,有些诗人会给意象着色,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这些佳句都用了红与绿这种对比色。
请谈谈对比色的运用有什么艺术效果,并说说在生活中我们常用“绿叶”来比喻哪一类人。
(2)下图是某同学为《天净沙·秋思》选的插图,请你给插图作者提出修改建议。
9.综合性学习
学了《古代诗歌四首》后,班上准备举行以“轻叩诗歌大门”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如果要举行赛诗会,请你为赛诗会拟定一种形式,写在下面。
(2)下面是“生活处处有古诗”情境表演中的几个片段,请你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古诗名句。
当我们浪费粮食时,爷爷常引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们: , 。
(3)请你根据本次活动主题拟写一条标语。
10.(2023七上·深圳期末)封底还想辑录以下这首元曲,但有人认为与“少年征途”的主题不太贴合,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理由。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11.(2024·禅城模拟)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在诗的第一句中选取了“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请你结合诗句内容及下面的知识卡片,说说这两个意象的作用。
知识卡片 “子规啼血”出自《史记·蜀王本纪》,言望帝禅位后化为杜鹃鸟,至春则啼,滴血则为杜鹃花,其声声啼叫常用以形容哀痛至极。
12.(2023七上·榕城期末)李白诗中很擅长运用地名表情达意,请你结合知识卡片内容,分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地名所传达的意义。
知识卡片 龙标:唐代县名,在今贵州锦屏县。五溪:指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也设过夜郎县。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曲的文学常识;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思乡怀人;天净沙秋思
【解析】【分析】D:错误。是直接抒发乡愁。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理解。读懂古诗句,理解古诗内容。选择题注意在古诗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古诗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等,不要以偏概全、无中生有。
【译文】
苍老的树上枯藤缠绕,乌鸦黄昏时纷纷归巢。小桥下溪水潺潺,溪边人家炊烟缭绕。在瑟瑟秋风中骑着一匹瘦马,缓慢地走在荒凉的古道。夕阳西下,极度伤感的游子漂泊在天涯海角。
2.【答案】D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次北固山下
【解析】【分析】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D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意为: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所以“作者想做北归的大雁,梦归故乡”理解有误。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3.【答案】B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建功立业;观沧海
【解析】【分析】B选项,“水何澹澹,山岛棘峙”的意思是海水波涛激荡,群山岛屿巍峨高耸。依据意思可知,“水何澹澹”是动景,“山岛竦峙”是静景。所以。本句主要采用了动景结合的写法,从写实的角度,描写了海水和山岛,没有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所以“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表述有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诗歌理解与分析。先阅读整首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情感;再结合选项逐一分析,找出赏析有误的的一项。
【诗歌原文】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歌译文】
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
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
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
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4.【答案】A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次北固山下;观沧海;天净沙秋思;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解析】【分析】 A.《观沧海》的"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两句,写海.面上的秋风和洪波,实写大风大浪的景象,气势宏大,惊心动魄,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的气象。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5.【答案】D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
【解析】【分析】 ABC.正确。
D.有误,尾联的意思为“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 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诗人见雁思亲,想起了“雁足传书” 的故事,希望雁儿-飞过洛阳时,替他问候家里人。这两句紧承前三联而来,与首联呼应,全篇笼罩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题干中“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之情”与诗歌内容不相符合,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答案】6.子规;离亭
7.两诗都表现了“愁”情。甲诗描绘了杨花落子规啼的清冷图景,表达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以及对友人的牵挂;乙诗中“君向潇湘我向秦”,借地名表达了诗人离别友人时的孤独与惆怅。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惜春悲秋
【解析】【点评】(1)题考查诗歌意象。解答此题,要结合意象在现实生活中的特点,联系作者诗歌的情感,进行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6.在【甲】诗中,“杨花”漂泊不定,“子规”叫声哀婉,“明月”则寄托着思念,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清冷的意境,与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担忧相呼应。在【乙】诗中,“杨花”“飘零、“风笛”哀怨、“离亭”象征着分别,这些意象烘托出凄凉的氛围,表现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不舍和悲伤。
故答案为:子规;离亭
7.【甲】诗中,“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飘落,子规哀啼,营造出凄凉的氛围,“我”“听闻友人被贬,心中忧愁;“闻道龙标过五溪”,表达出“我”得知友人要去往遥远且艰难的地方,更加担忧他的安危;“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我”将对友人的思念与牵挂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陪伴友人一路前行,体现了“我”对友人的思念和深情厚谊。【乙】诗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在扬子江边,杨柳依依,杨花飞舞,这让即将于渡江分别的“我”和友人倍感忧愁;“数声风笛离亭晚”,傍晚时分,离亭边传来声声风笛,更增添了分别的凄凉之感,“我”心中充满了不舍与难过;“君向潇湘我向秦”,两人即将各奔东西,“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伤感,也对与友人的离别深感无奈。
故答案为:两诗都表现了“愁”情。甲诗描绘了杨花落子规啼的清冷图景,表达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以及对友人的牵挂;乙诗中“君向潇湘我向秦”,借地名表达了诗人离别友人时的孤独与惆怅。
8.【答案】(1)运用对比色,会使两种色彩都得到加强,如红和绿两种颜色放在一起,会使红的更红,绿的更绿,从而形成一种明丽鲜艳的视觉效果。我们常用“绿叶”来比喻在取得成功的人物背后默默奉献的人。
(2)【示例1】可以将人骑在马上改为人牵着马走,这样更能表现出鞍马劳顿的意味。因为连马都累得走不动了,画中人的漂泊之苦可想而知。
【示例2】画中人可以不戴帽子,让发丝微微飘起,这样就能表现出西风。还可以把“小桥流水人家”安排得远一点,让古道的纵深感强一些,以便景物能真正成为背景,从而突出主人公的孤独感。
【知识点】创新题型;图表信息;漫画释义;文化特色
【解析】【分析】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句诗选自杨万里的《小池》;“枝间新绿一 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这句选自金朝元好问的《同儿辈赋未开海棠》。这两句诗主要是烘托氛围、营造环境、突出情感等。“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枝间新绿一 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通过“红”与“绿”的色彩对比,生动形象地描述出层层叠叠叶片之间深藏着点点红红的海棠花蕾的情景,让全诗更富有画面感。“数点红”又表明花朵没有完全开放,欲露还羞的娇柔状态。而实则是诗人借景抒情,希望海棠不要轻易绽放吐蕾,使之开的更长久。“绿叶”是花朵的陪衬,常用来比作默默奉献、无私付出的人;它也是干净美好的,也用来比喻正直有节操的人。
⑵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根据自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结合画面所展示的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
故答案为:⑴ 运用对比色,会使两种色彩都得到加强,如红和绿两种颜色放在一起,会使红的更红,绿的更绿,从而形成一种明丽鲜艳的视觉效果。我们常用“绿叶”来比喻在取得成功的人物背后默默奉献的人。
⑵ 【示例1】可以将人骑在马上改为人牵着马走,这样更能表现出鞍马劳顿的意味。因为连马都累得走不动了,画中人的漂泊之苦可想而知。
【示例2】画中人可以不戴帽子,让发丝微微飘起,这样就能表现出西风。还可以把“小桥流水人家”安排得远一点,让古道的纵深感强一些,以便景物能真正成为背景,从而突出主人公的孤独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作答,如从诗歌遣词用句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从修辞的角度、抒情的方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完成作答即可。
⑵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解答时要仔细观察材料中所给出的图表,找出图表中的规律以及所揭示的实际问题。由于图文转换大多属于说明文的范畴,表述过程中应注意用词的准确、严密。
9.【答案】(1)对抗赛、问答赛、擂台赛、积分赛。
(2)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3)朗诵经典诗词,触摸名家心灵
【知识点】应用性默写;开放性默写;活动设计;拟定标语、宣传语等;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1)赛诗的形式有很多,比如抢答、问答、对抗、擂台、积分、飞花令等等
故答案为: 对抗赛、问答赛、擂台赛、积分赛。
(2)这是考查我们对诗歌意义的理解,题干说“当我们浪费粮食”,都会想到李绅的一句古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故答案为:第1空、谁知盘中餐;第2空、粒粒皆辛苦。
(3)拟写“轻叩诗歌大门”的标语,写成对偶句或其他有修辞手法运用的句子都可以。
故答案为: 朗诵经典诗词,触摸名家心灵
【点评】(1)本题考查给活动拟定形式。要根据活动的不同类型灵活安排。(2)本题考查对诗文的积累。平时我们在背诵默写古诗文名家名篇时要有意识地对作品进行分类,进行整理。(3)本题考查拟写标语。标语就是用简洁的语言写出的具有宣传鼓动作用的话语,写作时要注意:尽量简洁,字数不能太多句子不能太长;内容要积极健康,既要亲切、友善,为大多数受众喜闻乐见,又要清新明快、生动活泼有文采;用语要通俗;句式要整齐;修辞要鲜明;句式多样。
10.【答案】同意。理由:《天净沙 秋思》是一首悲秋而作的小令,“枯”“老”“昏”“瘦”等字眼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天净沙秋思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这首元曲的意思为“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游子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画龙点睛,直抒胸臆,余韵无穷,将孤苦悲凉之感体现得淋漓尽致。由此可知,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不契合“少年征途”的主题。
故答案为:同意。理由:《天净沙 秋思》是一首悲秋而作的小令,“枯”“老”“昏”“瘦”等字眼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点评】本题考查诗歌意象。解答此题,要结合意象在现实生活中的特点,联系作者诗歌的情感,进行作答。
11.【答案】“杨花落尽子规啼”写景兼点时令。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又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融情入景,表达诗人的关切和同情。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两句抒情做铺垫。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思乡怀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解析】【分析】杨花落尽子规啼,以杨花、子规起兴,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此情点明题目听闻友人被贬,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点明愁的由来。
故答案为:“杨花落尽子规啼”写景兼点时令。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又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融情入景,表达诗人的关切和同情。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两句抒情做铺垫。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意象的作用。读懂古诗句,理解古诗大意。理解意象的特征,抓住诗句中的情感词,结合作者生平背景分析古诗情感。情感分析注意不要少点。
12.【答案】“龙标”“五溪”“夜郎”三地名,层层递进地极言龙标之蛮荒,凸显了李白对王昌龄被贬的不平与对这位诗友(或朋友)的关心和担忧。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思乡怀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根据知识卡片“龙标:唐代县名,在今贵州锦屏县。五溪:指湘黔交界处的辰 、酉 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也设过夜郎县”可知,“龙标”“五溪”“夜郎”三地名,层层递进地极言龙标之蛮荒,凸显了李白对王昌龄被贬的不平与对这位诗友(或:朋友)的关心和担忧。
故答案为:“龙标”“五溪”“夜郎”三地名,层层递进地极言龙标之蛮荒,凸显了李白对王昌龄被贬的不平与对这位诗友(或朋友)的关心和担忧。
【点评】本题考查诗歌意象。解答此题,要结合意象在现实生活中的特点,联系作者诗歌的情感,进行作答。
1 / 1部编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同步试卷(培优卷)
一、基础知识
1.(2023七上·深圳期中)下列对《天净沙 秋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绪”。
B.“枯”“老”“昏”“古”“瘦”等字眼,让秋色中蕴含凄凉悲苦的情调。
C.“小桥流水人家”呈现清雅、闲适的景象,反衬出游子的孤寂和伤感。
D.“断肠人在天涯”,思家怀乡的诗人还漂泊在天涯,间接抒发诗人浓浓的乡愁。
【答案】D
【知识点】曲的文学常识;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思乡怀人;天净沙秋思
【解析】【分析】D:错误。是直接抒发乡愁。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理解。读懂古诗句,理解古诗内容。选择题注意在古诗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古诗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等,不要以偏概全、无中生有。
【译文】
苍老的树上枯藤缠绕,乌鸦黄昏时纷纷归巢。小桥下溪水潺潺,溪边人家炊烟缭绕。在瑟瑟秋风中骑着一匹瘦马,缓慢地走在荒凉的古道。夕阳西下,极度伤感的游子漂泊在天涯海角。
2.(2023七上·梁子湖期中)阅读古诗 ,完成问题。
次北固山下
唐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题意,“客路”与“行舟”暗含着诗人旅居在外,神驰故里的飘泊情思,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颔联中“阔”和“悬”传神地写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美景,表现诗人胸襟的开阔。
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新旧交替的自然理趣。
D.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想做北归的大雁,梦归故乡,与前面六句所写明丽的江南景色形成鲜明的反差。
【答案】D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次北固山下
【解析】【分析】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D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意为: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所以“作者想做北归的大雁,梦归故乡”理解有误。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3.(2023七上·静海月考)下列对曹操的《观沧海》赏析有误的一项( )
A.诗歌的开篇两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了观海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采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描写了海水和山岛。
C.“日月之行”和“星汉灿烂”中的“日月”“星汉”都具有宏大的特点,给人以壮美的感觉。
D.本诗是曹操北征乌桓获胜后所作,表现了他统一全国的雄心壮志和昂扬奋发的精神。
【答案】B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建功立业;观沧海
【解析】【分析】B选项,“水何澹澹,山岛棘峙”的意思是海水波涛激荡,群山岛屿巍峨高耸。依据意思可知,“水何澹澹”是动景,“山岛竦峙”是静景。所以。本句主要采用了动景结合的写法,从写实的角度,描写了海水和山岛,没有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所以“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表述有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诗歌理解与分析。先阅读整首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情感;再结合选项逐一分析,找出赏析有误的的一项。
【诗歌原文】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歌译文】
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
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
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
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4.(2023七上·青岛月考)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观沧海》的“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两句,写海面上的秋风和洪波,虚写大风大浪的景象,气势宏大,惊心动魄,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的气象。
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三、四两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丰富的想象,将自己的感情赋予明月,表达了诗人为友人感到忧愁却无可奈何的情感。
C.《次北固山下》的颔联两句以准确精炼的语言描写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宿时见到的潮平岸阔、风正帆悬的壮丽景象,境界开阔,为人称道。
D.《天净沙·秋思》以“秋思”为题,在描写景物的同时寓情于景,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答案】A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次北固山下;观沧海;天净沙秋思;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解析】【分析】 A.《观沧海》的"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两句,写海.面上的秋风和洪波,实写大风大浪的景象,气势宏大,惊心动魄,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的气象。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5.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首古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朗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大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的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之情。
【答案】D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
【解析】【分析】 ABC.正确。
D.有误,尾联的意思为“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 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诗人见雁思亲,想起了“雁足传书” 的故事,希望雁儿-飞过洛阳时,替他问候家里人。这两句紧承前三联而来,与首联呼应,全篇笼罩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题干中“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之情”与诗歌内容不相符合,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二、诗歌鉴赏
(2024·襄阳模拟)阅读古诗,完成各题。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淮上与友人别 [唐]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6.【甲】诗借“杨花”“① ”“明月”等意象营造出清冷的意境,【乙】诗借“杨花”“风笛”“② 等意象营造出凄凉的意境,所以两诗配图都选用冷色调。
7.为更好地表现画中人物,请结合诗歌内容,对两诗中的“我”的情感加以品析。
【答案】6.子规;离亭
7.两诗都表现了“愁”情。甲诗描绘了杨花落子规啼的清冷图景,表达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以及对友人的牵挂;乙诗中“君向潇湘我向秦”,借地名表达了诗人离别友人时的孤独与惆怅。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惜春悲秋
【解析】【点评】(1)题考查诗歌意象。解答此题,要结合意象在现实生活中的特点,联系作者诗歌的情感,进行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6.在【甲】诗中,“杨花”漂泊不定,“子规”叫声哀婉,“明月”则寄托着思念,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清冷的意境,与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担忧相呼应。在【乙】诗中,“杨花”“飘零、“风笛”哀怨、“离亭”象征着分别,这些意象烘托出凄凉的氛围,表现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不舍和悲伤。
故答案为:子规;离亭
7.【甲】诗中,“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飘落,子规哀啼,营造出凄凉的氛围,“我”“听闻友人被贬,心中忧愁;“闻道龙标过五溪”,表达出“我”得知友人要去往遥远且艰难的地方,更加担忧他的安危;“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我”将对友人的思念与牵挂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陪伴友人一路前行,体现了“我”对友人的思念和深情厚谊。【乙】诗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在扬子江边,杨柳依依,杨花飞舞,这让即将于渡江分别的“我”和友人倍感忧愁;“数声风笛离亭晚”,傍晚时分,离亭边传来声声风笛,更增添了分别的凄凉之感,“我”心中充满了不舍与难过;“君向潇湘我向秦”,两人即将各奔东西,“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伤感,也对与友人的离别深感无奈。
故答案为:两诗都表现了“愁”情。甲诗描绘了杨花落子规啼的清冷图景,表达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以及对友人的牵挂;乙诗中“君向潇湘我向秦”,借地名表达了诗人离别友人时的孤独与惆怅。
三、语言综合运用
8.(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同步课课练:4 古代诗歌四首)学了《古代诗歌四首》后,班上准备举行以“轻叩诗歌大门”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为了营造“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妙境,有些诗人会给意象着色,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这些佳句都用了红与绿这种对比色。
请谈谈对比色的运用有什么艺术效果,并说说在生活中我们常用“绿叶”来比喻哪一类人。
(2)下图是某同学为《天净沙·秋思》选的插图,请你给插图作者提出修改建议。
【答案】(1)运用对比色,会使两种色彩都得到加强,如红和绿两种颜色放在一起,会使红的更红,绿的更绿,从而形成一种明丽鲜艳的视觉效果。我们常用“绿叶”来比喻在取得成功的人物背后默默奉献的人。
(2)【示例1】可以将人骑在马上改为人牵着马走,这样更能表现出鞍马劳顿的意味。因为连马都累得走不动了,画中人的漂泊之苦可想而知。
【示例2】画中人可以不戴帽子,让发丝微微飘起,这样就能表现出西风。还可以把“小桥流水人家”安排得远一点,让古道的纵深感强一些,以便景物能真正成为背景,从而突出主人公的孤独感。
【知识点】创新题型;图表信息;漫画释义;文化特色
【解析】【分析】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句诗选自杨万里的《小池》;“枝间新绿一 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这句选自金朝元好问的《同儿辈赋未开海棠》。这两句诗主要是烘托氛围、营造环境、突出情感等。“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枝间新绿一 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通过“红”与“绿”的色彩对比,生动形象地描述出层层叠叠叶片之间深藏着点点红红的海棠花蕾的情景,让全诗更富有画面感。“数点红”又表明花朵没有完全开放,欲露还羞的娇柔状态。而实则是诗人借景抒情,希望海棠不要轻易绽放吐蕾,使之开的更长久。“绿叶”是花朵的陪衬,常用来比作默默奉献、无私付出的人;它也是干净美好的,也用来比喻正直有节操的人。
⑵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根据自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结合画面所展示的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
故答案为:⑴ 运用对比色,会使两种色彩都得到加强,如红和绿两种颜色放在一起,会使红的更红,绿的更绿,从而形成一种明丽鲜艳的视觉效果。我们常用“绿叶”来比喻在取得成功的人物背后默默奉献的人。
⑵ 【示例1】可以将人骑在马上改为人牵着马走,这样更能表现出鞍马劳顿的意味。因为连马都累得走不动了,画中人的漂泊之苦可想而知。
【示例2】画中人可以不戴帽子,让发丝微微飘起,这样就能表现出西风。还可以把“小桥流水人家”安排得远一点,让古道的纵深感强一些,以便景物能真正成为背景,从而突出主人公的孤独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作答,如从诗歌遣词用句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从修辞的角度、抒情的方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完成作答即可。
⑵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解答时要仔细观察材料中所给出的图表,找出图表中的规律以及所揭示的实际问题。由于图文转换大多属于说明文的范畴,表述过程中应注意用词的准确、严密。
9.综合性学习
学了《古代诗歌四首》后,班上准备举行以“轻叩诗歌大门”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如果要举行赛诗会,请你为赛诗会拟定一种形式,写在下面。
(2)下面是“生活处处有古诗”情境表演中的几个片段,请你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古诗名句。
当我们浪费粮食时,爷爷常引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们: , 。
(3)请你根据本次活动主题拟写一条标语。
【答案】(1)对抗赛、问答赛、擂台赛、积分赛。
(2)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3)朗诵经典诗词,触摸名家心灵
【知识点】应用性默写;开放性默写;活动设计;拟定标语、宣传语等;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1)赛诗的形式有很多,比如抢答、问答、对抗、擂台、积分、飞花令等等
故答案为: 对抗赛、问答赛、擂台赛、积分赛。
(2)这是考查我们对诗歌意义的理解,题干说“当我们浪费粮食”,都会想到李绅的一句古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故答案为:第1空、谁知盘中餐;第2空、粒粒皆辛苦。
(3)拟写“轻叩诗歌大门”的标语,写成对偶句或其他有修辞手法运用的句子都可以。
故答案为: 朗诵经典诗词,触摸名家心灵
【点评】(1)本题考查给活动拟定形式。要根据活动的不同类型灵活安排。(2)本题考查对诗文的积累。平时我们在背诵默写古诗文名家名篇时要有意识地对作品进行分类,进行整理。(3)本题考查拟写标语。标语就是用简洁的语言写出的具有宣传鼓动作用的话语,写作时要注意:尽量简洁,字数不能太多句子不能太长;内容要积极健康,既要亲切、友善,为大多数受众喜闻乐见,又要清新明快、生动活泼有文采;用语要通俗;句式要整齐;修辞要鲜明;句式多样。
10.(2023七上·深圳期末)封底还想辑录以下这首元曲,但有人认为与“少年征途”的主题不太贴合,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理由。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答案】同意。理由:《天净沙 秋思》是一首悲秋而作的小令,“枯”“老”“昏”“瘦”等字眼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天净沙秋思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这首元曲的意思为“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游子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画龙点睛,直抒胸臆,余韵无穷,将孤苦悲凉之感体现得淋漓尽致。由此可知,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不契合“少年征途”的主题。
故答案为:同意。理由:《天净沙 秋思》是一首悲秋而作的小令,“枯”“老”“昏”“瘦”等字眼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点评】本题考查诗歌意象。解答此题,要结合意象在现实生活中的特点,联系作者诗歌的情感,进行作答。
11.(2024·禅城模拟)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在诗的第一句中选取了“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请你结合诗句内容及下面的知识卡片,说说这两个意象的作用。
知识卡片 “子规啼血”出自《史记·蜀王本纪》,言望帝禅位后化为杜鹃鸟,至春则啼,滴血则为杜鹃花,其声声啼叫常用以形容哀痛至极。
【答案】“杨花落尽子规啼”写景兼点时令。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又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融情入景,表达诗人的关切和同情。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两句抒情做铺垫。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思乡怀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解析】【分析】杨花落尽子规啼,以杨花、子规起兴,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此情点明题目听闻友人被贬,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点明愁的由来。
故答案为:“杨花落尽子规啼”写景兼点时令。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又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融情入景,表达诗人的关切和同情。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两句抒情做铺垫。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意象的作用。读懂古诗句,理解古诗大意。理解意象的特征,抓住诗句中的情感词,结合作者生平背景分析古诗情感。情感分析注意不要少点。
12.(2023七上·榕城期末)李白诗中很擅长运用地名表情达意,请你结合知识卡片内容,分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地名所传达的意义。
知识卡片 龙标:唐代县名,在今贵州锦屏县。五溪:指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也设过夜郎县。
【答案】“龙标”“五溪”“夜郎”三地名,层层递进地极言龙标之蛮荒,凸显了李白对王昌龄被贬的不平与对这位诗友(或朋友)的关心和担忧。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思乡怀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根据知识卡片“龙标:唐代县名,在今贵州锦屏县。五溪:指湘黔交界处的辰 、酉 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也设过夜郎县”可知,“龙标”“五溪”“夜郎”三地名,层层递进地极言龙标之蛮荒,凸显了李白对王昌龄被贬的不平与对这位诗友(或:朋友)的关心和担忧。
故答案为:“龙标”“五溪”“夜郎”三地名,层层递进地极言龙标之蛮荒,凸显了李白对王昌龄被贬的不平与对这位诗友(或朋友)的关心和担忧。
【点评】本题考查诗歌意象。解答此题,要结合意象在现实生活中的特点,联系作者诗歌的情感,进行作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