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2024年中考语文学业水平综合评估5月考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2024年中考语文学业水平综合评估5月考试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9 19:05:28

文档简介

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2024年中考语文学业水平综合评估5月考试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2024·新昌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进入12月,城市变得更A____。马路两边的银杏树金灿灿的,景区的枫叶也更红了。
为什么天气一冷树叶就会变色?这是因为树叶的细胞里含有多种色素,比如叶绿素(绿色)、胡萝卜素(橙色、红色或黄色)、叶黄素(黄色)等。在冬天来临之前的生长季节里,新叶绿素不断代替老叶绿素,使叶绿素在叶片中始终占绝对优势,遮盖了其他色素。①____,叶绿素受低温影响成长停滞,原有的叶绿素又逐渐老化,而叶黄素这时却B____,没有遭到破坏,相比之下,绿色减退,黄色加浓,大部分植物的绿色衣衫换成了黄色。
枫叶变红色则是它们C____,在为过冬做准备。当冬天到来之前,为了御寒,这些植物会将体内一些复杂的有机物转化成糖分,细胞液里的糖分增加后,细胞间隙里的溶液就不易结冰,这就增强了植物的抗寒能力。当糖分增多后,植物叶子里的②____。而花青素正是使植物叶子呈红色的主要成分。枫树在秋天里叶子中的花青素增多,便出现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现象。
这也正是③____的原因。为了抵抗寒冷,蔬菜也会启动“防冻保护模式”,用糖水冰点低来保护自己。以青菜为例,它身体里的淀粉会降解,变成蔗糖、葡萄糖和果糖等。葡萄糖则易溶于水,青菜的细胞液中有了适量的糖分后能增加自身的抗冻性,不易被冻坏,所以,一些青菜在霜打以后口感更好,而且容易煮软。
1.依次填入文中ABC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五彩缤纷 依然如故 未雨绸缪
B.美轮美奂 依然如故 防患未然
C.美轮美奂 一成不变 未雨绸缪
D.五彩缤纷 一成不变 防患未然
2.请在文中①②③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1分)
(2024·新昌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不知你注意到没有,现在的微信聊天,已经发展出了一套相当精妙的、基于文字和符号的社交礼仪。
比如,用微信时,句子结尾用不用句号大有讲究。别人请你帮个忙,你回一句“好的”或“好的。”,有没有这个句号,语气和意味大不一样。为什么呢?我们知道,句号表示一句话的结束,新的一句话的开始。但微信通常是一句一句发送的,你写完一句话不用句号直接发送了,对方完全能明白。①也就是说,②微信已经不需要句号的“分隔开两句话”这个功能,③“不加句号”这个新习惯也已经让人们适应了。④在这种情况下,⑤你在句末加一个句号,⑥就刻意像是在告诉对方“我说完了”。这个语气是生硬的!如果前面是“好、可以、同意”之类的正面词汇,句号立即就让这句话产生消极抵抗的意味。
还有,现在年轻人一般都不用“ 微笑”这个表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表情本来表示开心、微笑,但忽然之间,年轻人用它来表示“呵呵”的心情,含有一种嘲讽的意味。试想,聊得兴起时对方突然发一个微笑表情过来,你是越看越不舒服,简直就是皮笑肉不笑。如今在微信中你想表达像生活中的那种微笑,要表达出真诚、友好,请使用“ 龇牙”;如果你真的笑出了声,现有表情已不足以表达,你最好直接用文字告诉对方“我笑出声了”。
另外,现在微信语言中还有一个趋势,人们总想用更强烈的词汇表达同样的意思,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叫作“形容词贬值”。大家都用一个词,那这个词就不足以表达我此刻的心情了,必须用一个更夸张的词,这样原来那个词就贬值了,它的表达效果就下降了,甚至意思走向了反面。比如,看完一场明星演唱会,用微信跟朋友形容现场人很多,你会用什么词呢?“很多”“特多”,都太平淡、太土气了,年轻人会用“巨多”“狂多”“暴多”这样的词,而且这里的形容词一直在换。
4.文中标有①—⑥序号的句中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做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的衔接流畅自然。
5.请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解释“形容词贬值”的现象,要求表达简洁明了,不超过60个字。
6.第四段中加点的“我们”和“大家”都指一定范围内所有的人,但在文中表意有差别,请作简要说明。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2024·新昌模拟)现代文阅读I
点赞故宫“款待”未成年人
故宫博物院宣布好消息,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据报道:故宫原来规定6岁以下或身高1.2米以下儿童,以及每周二统一预约的中小学生免费;现在未成年人门票(含珍宝馆、钟表馆)全免费,试行期间将不断完善票务服务管理体系。
博物馆是自然世界、人类社会、人文历史、科技未来的精华聚集地,是触发好奇心、探索欲的地方。如果说教科书是凝固的博物馆,那么博物馆就是生动的教科书,它是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最好的公共场所。故宫“款待”未成年人,让更多未成年人入院参观,经济收入是少了点,但人文和教育赋能的价值大无边,公众应该竖起两个大拇指为之点赞!
在很大程度上,未成年人其实“住在成人身躯里”,成年人对了,未成年人才会对。在工业化时代,需要大规模标准化的人才,教育培养人才也是标准化统一化;但是在数字化时
代,需要大规模个性化的人才,教育就得“有教无类”,不能再是“一刀切”,而需要给每个未成年人“个性赋能”和“按需赋权”。学校的教育,习惯于一刀切的“标准化”,而课余的比如“博物馆教育”,那就不会也不可能是“标准化教育”,千姿百态的博物馆馆藏,能触发孩子们不同的兴趣,只要成年人引导正确,那么未成年人就会产生你想象不到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博物馆绝不仅仅只是提供“知识”。遥想20世纪20年代初,爱因斯坦在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首次到访美国,有记者问他声速是多少,爱因斯坦拒绝回答,他说,你可以在任何一本物理书中查到答案。仅仅考察一个人的“知识储备”,这是最简单的,也是最愚蠢的。所以爱因斯坦接着说:“大学教育的价值,不在于记住多少事实,而是要训练大脑会思考。”这还真是说到点子上了。“我没有特殊的天赋,我只是极度好奇。”爱因斯坦始终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知识只是基础,智慧才是力量,而想象力就是杠杆。把教育等同于知识,并局限在知识上,是过去的落后的教育;今天我们需要的是“大教育”,是更为广博的教育,比如像“博物馆教育”那样能够激发孩子们想象力、创造力的教育。
我们的辉煌的故宫博物院,而今免费“款待”未成年人,最值得点赞的就是让未成年人自由驰骋在历史文化的汪洋大海里——希冀孩子们最终能够爱上人文、超越教育、成就人生。
(选自《杭州日报》,有删改)
7.下列对“博物馆教育”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博物馆是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最好的公共场所,所有博物馆必须免费开放。
B.由于缺少“博物馆教育”,在工业化时代,培养人才只能是标准化统一化。
C.“博物馆教育”不同于标准化教育,它的任务是培养大规模的个性化人才。
D.利用千姿百态的博物馆馆藏进行教育,能够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8.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故宫博物院对未成年人全免费开放,具有非常大的人文和教育赋能的价值。
B.“住在成人身躯里”的意思是指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成年人的影响。
C.讲述爱因斯坦的故事,是为了证明“博物馆能够提供大量的知识”这个观点。
D.最后一段与文章标题遥相呼应,点明最值得“点赞”之处,并提出殷切希望。
9.故宫博物院的免费政策有哪些值得点赞之处?请根据文意归纳。
(2024·新昌模拟)现代文阅读Ⅱ
江州寻陶潜
钱红莉
我心里只有陶潜。
别人在陶潜的田园诗里读出了闲适恬淡,我读出的唯有困苦忧惧——年岁愈长,愈甚。
终于来到柴桑,是陶渊明纪念馆。解说大姐一身紫丝绒,脸盘丰盈,正大仙容的气质。她大约不知眼前这班人皆操持文学这一行当,且大方自信地引领我们进进出出。
我像个游魂漠漠然四处晃荡。院中翠竹修篁,洒下浓荫一地。荷池干涸,莲蓬枯如青铜。秋风徐徐,阴影处颇有寒意。最后一爿小屋内,玻璃长柜里陈列一帧陶潜山居图卷,大姐热情招呼众人来看。她指这里,复指那里,仿佛我们手持《辋川集》去终南山寻访王维遗踪那么珍重。末了,进入忘我之境的她,滔滔迭迭大段背诵《归去来兮辞》,抑扬顿挫,有音韵之美,令独自面墙而立审视陶潜一生行旅图的我忽然哽咽,泪水大颗大颗往下滚……慌忙摸出墨镜,狼狈而窘迫,仿佛听闻别人的讥讽:这人莫非有病,室内戴墨镜?此时此刻,我似与陶潜心意相通,体恤着他精神上的困苦、愤激。这首词赋,也是他的精神自况,千年之后的我们来读它,也是温习着他清洁的人格。故欧阳修才要说,《归去来兮辞》是东晋唯一文章。诗赋文章向来是一个人的灵魂自传,映照出的,正是他的心性、骨骼。
一直觉得,陶潜是天下文人中第一等真人,他守住了知识分子的个体尊严——岂止不折腰?我最佩服的,是他的惝然自若,你看《归去来兮辞》小序写得何等坦诚: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如此磊落坦荡,却无寒酸相,彻底超脱于主流俗世之外,大多文人,一贯擅长半遮半掩,早早丢失掉安身立命的“趋真”精神。现实里,我给予一个人最坏的评价,无非是——文假,人更假。
时间之河顺流而下,一路至晋、隋、唐到宋,有了一个苏轼,一贬再贬,何等困苦受辱,怎么就不曾崩溃过?他谪居黄州时,便早早找到了精神支柱陶潜啊。苏轼生命中的这一段,虽说早前于史料中厘清过脉络,但直至真正伫立江畔眺望对岸黄冈,我方才恍然有悟:黄州、江州两地何等之近!黄州当地政府也曾辟了一片东坡荒地给苏轼,让他自耕自食。东游西逛排遣苦闷的苏轼,日日饮酒迟归,时不时乘扁舟一叶,过江到访庐山东林寺、西林寺,而此地正是陶潜故乡,苏轼一下抓住了灵魂知音。
日后,为了向这位东晋第一人致敬,他自黄州、惠州、儋州,一路书写“和陶诗”不辍。
或许,苏轼不折不曲随遇而安的性格,正是为陶潜精神所滋养着的。《赤壁赋》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携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宇宙观,不正呼应着《归去来兮辞》中天地自然的和谐吗?二人性情迥异,陶潜的困苦皆藏于诗文的肌理中,不深拓,看不见,苏轼外露些,但两人终究殊途同归了,皆走向了“怀良辰以孤往”之境,也是“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的向内求索。
一个文人岂能种好地?难免窘迫,内外交困。但看他的田园诗中丝毫不见怨尤,孜孜白描天地自然之美。偶尔的一次低落情绪,见《乞食》诗。长期营养不良的他,大约罹患低血糖症吧。一日饿得心慌,他敲了陌生人家的门。人一看是大诗人,欣然开门纳客,恭敬招待。末了,他又添愧疚,怅惘一声,我不能像韩信那样报答一饭之恩了。
何等自责啊。
世间官场,只要肯弯腰,周旋之,钻营之,何愁不可腾达飞黄?岂止报答不了陌生人一饭之恩,甚或妻儿,也不会跟着受苦。你说一个人为了不违逆自己心性,执意溺陷于世俗窘境之中,要付出多少孤勇?他的嗜酒成瘾,正是排遣精神困苦的根源吧。人非神佛,除了孤勇,矛盾,想必也是有的。
高蹈出尘之余,该有多少困顿挣扎?一个有人格的人,也是千疮百孔的人。主流俗世的失败,正是他的勋章。
中国的诗歌史,三篇辞赋不能绕过去。屈原的《楚辞》,愤慨激烈。陶潜的《归去来兮辞》,转为冲淡平和。苏轼的《赤壁赋》,彻底明心通透。这三人的诗文内核中,有一种共通的东西,那就是知识分子的温暖心肠,以及不曾折曲的气节。近年,我读鲁迅古体诗,也读出了屈陶苏的影子。
10.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陶渊明纪念馆“四处晃荡”时,作者探寻遗迹,渴望走近陶潜,院中景物的凉意与其内心的“漠漠然”相契合。
B.解说大姐的着装、气质与陶潜纪念馆似有些格格不入,后来她滔滔迭迭、抑扬顿挫的背诵却让我哽咽、泪流满面。
C.精神的困苦愤激和人格的清洁都在《归去来兮辞》中得以体现,作者借欧阳修的评价来表达对陶潜的钦佩之情。
D.《江州寻陶潜》从陶渊明纪念馆“寻”起,又“寻”及陶潜的文学作品、仕宦遭际、生活处境和他内在的精神思想。
11.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写“我的心里只有陶潜”,简约之中表达出的作者的喜爱与敬佩之情,正是文章的情感主线。
B.文中两处画线句都使用了比喻,前句表现讲解大姐的热情投入,后句表达作者对主流俗世的批评。
C.作者在文中将陶潜和大多数文人对比,也与鲁迅类比,都是为了深入透彻地探究陶潜的精神世界。
D.本文综合采用描写、叙述、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将历史与文学、理性与感性巧妙地结合。
12.作者在陶潜的作品里读出了哪两方面的“困苦忧惧”?请结合文本分析。
13.本文着重写作者在江州寻访陶潜,却为何用大量篇幅写苏轼?请结合文本分析。
四、古代诗文阅读(20分)
(2024·新昌模拟)文言文阅读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建安五年,策薨,权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十三年春,权讨江夏,瑜为前部大督。
其年九月,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将士闻之皆恐。权延见群下,问以计策。议者咸曰:“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瑜曰:“不然。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请为将军筹之:今使北土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场,又能与我校胜负于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揖,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
皆冒行之。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保为将军破之。”权曰:“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于当阳,遂共图计,遣诸葛亮诣权。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备与瑜等复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
(节选自《三国志·周瑜传》,有删改)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薨,死的别称,周代称诸侯之死为“薨”,汉以后也用以称封侯者和高官之死。
B.延,引进、迎候,与《桃花源记》中“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的“延”词义不同。
C.中国,古代专指中原地区,与《出师表》中“北定中原”的“中原”含义相同。
D.逆,迎击、迎战,与《唐雎不辱使命》中“而君逆寡人者”的“逆”词义不同。
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
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
16.周瑜认为孙权不应该投降曹操的原因有哪些?请分点概括。
(2024·新昌模拟)古代诗歌阅读
客至
唐·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客至
南宋·陆游
官闲身自得,客至眼殊明。
静算棋生死,闲分酒浊清。
悠然剧谈罢,偶尔小诗成。
但恨桑麻事,无人与共评。
1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以第一人称叙事抒情,信笔写来,语言亲切自然,平白如话,质朴流畅。
B.杜诗颈联为“转”,描写主人待客之简;陆诗颔联为“转”,写出宾主相处之欢。
C.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手法,杜诗主要写前后行为的对比,陆诗主要写心情的对比。
D.两首诗都有富于情趣的细节描写,极具画面感,这表现了主人待客的兴味和意境。
18.同是客至,两位诗人分别是怎样招待客人的?除客至之喜,还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9.(2024·新昌模拟)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2)   ,   ,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   。(《礼记》二则)
(4)小明刚刚拍摄了一张杭州钱塘江潮的照片打算发朋友圈,却一直找不到合适的诗句,请你推荐一句带有“潮”字的名句:“   ,   。”
五、名著阅读(6分)
20.(2024·新昌模拟) 名著阅读
(1)《红星照耀中国》实际写了两个层面的事实,请你写出这两个事实。
(2)本书涉及多方面内容,有许多地方值得探究,请你从下面的专题中选择一个,拟定探究的具体内容。
专题一: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
专题二:关于长征
专题三:信仰与精神
六、写作部分(50分)
21.(2024·新昌模拟)围绕“校园一景”,写一个景物描写片段。要求:抓住景物特征,按一定顺序,融入情感。120字以内。
22.(2024·新昌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春节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你家乡的拜年习俗是怎样的?你有过记忆深刻的拜年经历吗?对这种习俗你有什么看法吗?
写一篇文章,可以详细介绍家乡的拜年习俗,可以记叙记忆深刻的拜年经历,可以谈谈你对拜年习俗的看法。
要求: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校名、姓名、地名等。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A
2.①可当天气变冷后;②花青素却容易形成了;③霜打的青菜分外甜
3.先用“为什么天气一冷树叶就会变色”设问,一问一答,使行文富于变化;承上启下,提醒读者注意,产生阅读期待,引发人们对天气一冷树叶就会变色的思考和追问。
【知识点】根据语境补写句子;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2)本题考查补写。解答此题首先要把握内容上的前后联系,其次要注意语句在结构上的一致性,最后还要注意是否有字数上的限制。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1.A处:五彩缤纷:形容色彩繁多艳丽。美轮美奂:形容房屋等建筑高大众多,富丽堂皇。根据语境“马路两边的银杏树金灿灿的,景区的枫叶也更红了”可知,此处写到了城市不同地方景物的色彩,应使用“五彩缤纷”;B处:依然如故:仍旧像从前一样。一成不变:一经形成,不再改变。指守旧不变或固守成规。根据语境“原有的叶绿素又逐渐老化,而叶黄素这时却B”可知,“却”表示意思的转折,前文说的“叶绿素又逐渐老化”那么下文“叶黄素”应该是和之前一样,故应使用“依然如故”:C处未雨绸缪: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防患未然:在事故、灾害发生之前做好防范准备。根据语境“枫叶变红色则是它们C,在为过冬做准备”可知,秋天的枫叶在为冬天做准备,体现的是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应使用“未雨绸缪”;
故答案为:A
2.本题考查句子补写。根据语境“在冬天来临之前的生长季节里,新叶绿素不断代替老叶绿素,使叶绿素在叶片中始终占绝对优势,遮盖了其他色素”叶绿素受低温影响成长停滞,原有的叶绿素又逐渐老化”可知,两个句子应属于不同的天气状况下叶绿素的生长状况,结合后句“叶绿素受低温影响成长停滞”可知,此处可填:可当天气变冷后(或但随着气温的下降);根据语境“而花青素正是使植物叶子呈红色的主要成分。枫树在秋天里叶子中的花青素增多,便出现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现象”可知,②处的内容应和“花青素”有关,叶子中的花青素增多,就会出现“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现象说明此处应是叶子中的花青素比之前更容易形成,据此可填写为:花青素却容易形成了;根据语境“为了抵抗寒冷,蔬菜也会启动“防冻保护模式’,用糖水冰点低来保护自己。以青菜为例,它身体里的淀粉会降解,变成蔗糖、葡萄糖和果糖等”可知,冬天蔬菜会启动“防冻保护模式”,主要就是通过降解淀粉,变成糖类来实现,所以冬天受冻的蔬菜会更甜。
故答案为: ①可当天气变冷后;②花青素却容易形成了;③霜打的青菜分外甜
3.本题考查赏析修辞的表达效果。首先画线句“为什么天气一冷树叶就会变色”提出问题,可以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这是因为树叶的细胞里含有多种色素,比如叶绿素(绿色)、胡萝卜素(橙色、红色或黄色)、叶黄素(黄色)等”具体回答了前文的提问,通过先提问后回答的方式,读者能更明确地记住树叶变色与树叶细胞中多种色素的关联。使得句子在表达上更富有层次感和节奏感。根据第一段“进入12月,城市变得更A。马路两边的银杏树金灿灿的,景区的枫叶也更红了”可知,语段讲到进入冬天树叶就会变色,而画线句正好提出相关疑问,后文并进行了解答,所以画线句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能更好地让读者产生阅读期待。
故答案为:先用“为什么天气一冷树叶就会变色”设问,一问一答,使行文富于变化;承上启下,提醒读者注意,产生阅读期待,引发人们对天气一冷树叶就会变色的思考和追问。
【答案】4.语句③,改为:示例一:人们也已经适应了“不加句号”这个新习惯。示例二:“不加句号”这个新习惯,人们也已经适应了。示例三:“不加句号”这个新习惯也已经被人们适应了。语句⑥,改为:就像是在刻意告诉对方“我说完了”。
5.因为人们总想用更强烈的词汇表达同样的意思,所以喜欢使用更夸张的词,导致大家都用的词表达效果下降。
6.第四段中的“我们”带有作者和读者交流的意味,营造了对话感。“大家”表示一种普遍现象。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语序不当;不合逻辑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2)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4.本题考查病句辨析与修改。不合逻辑。“不加句号”这个新习惯”是不具备主观意志的存在,不可能有能力主动去让“人们”适应,故应将“人们”作为主语,或改成被动格式。如:人们也已经适应了“不加句号”这个新习惯;“不加句号”这个新习惯,人们也已经适应了;“不加句号”这个新习惯也已经被人们适应了。⑥句语序不当,“刻意告诉对方……”是作者猜想的内容,故应放在“像是在”后面。
故答案为:语句③,改为:示例一:人们也已经适应了“不加句号”这个新习惯。
示例二:“不加句号”这个新习惯,人们也已经适应了。
示例三:“不加句号”这个新习惯也已经被人们适应了。语句⑥,改为:就像是在刻意告诉对方“我说完了”。
5.本题考查提炼与概括。试题要求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解释“形容词贬值”的现象。根据原文可以看出“大家都用一个词,那这个词就不足以表达我此刻的心情了”是原因,“这样原来那个词就贬值了,甚至意思走向了反面”是结果,也就是说对于同一件事情,当大家所使用的词情感表现力越来越强烈的时候,原先我们常使用的词可能相对的表达效果就会下降(贬值)。因此,可以用包含因果关系的连词如“因为……所以”……是因为……”等,将前面两部分衔接起来。
故答案为: 因为人们总想用更强烈的词汇表达同样的意思,所以喜欢使用更夸张的词,导致大家都用的词表达效果下降。
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语段中“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叫作‘形容词贬值’”是对前文“人们总想用更强烈的词汇表达同样的意思”的进一步解读和概念解释。这里其实删去“我们”,只说“可以把这种现象叫作‘形容词贬值’”“也完全能表达同样的意思。而作者在这里用“我们”,其实是包括了自己与读者,意图通过对话的形式,拉进与读者的距离,让概念更容易被读者所接受。“大家都用一个词,那这个词就不足以表达我此刻的心情了“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所有人都用一个词语的时候,这个词就不能够表达出与原先一样强烈的情感了。可见这里的“大家”是所有人的意思。
故答案为:第四段中的“我们”带有作者和读者交流的意味,营造了对话感。“大家”表示一种普遍现象。
【答案】7.D
8.C
9.①故宫博物院的免费政策能让更多未成年人入院参观,产生很大的人文和教育赋能的价值;②“博物馆教育”能够激发孩子们想象力、创造力,故宫博物院的免费政策能让未成年人自由驰骋在历史文化的汪洋大海里。
【知识点】议论文文本;评价启示、反思感悟等开放类;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7.A.有误,“最好的”“必须免费开放”都太绝对;
B.有误,“只能是标准化统一”曲解原文意思,原文是“在工业化时代,需要大规模标准化的人才,教育培养人才也是标准化统一化”;
C.有误,曲解原文,原文是“但是在数字化时代,需要大规模个性化的人才”;
D.正确。
故答案为:D
8.ABD.正确;
C.有误,讲述爱因斯坦的故事,是为说明“大学教育的价值……是要训练大脑会思考”“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故答案为:C
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联系“故宫‘款待’未成年人,让更多未成年人入院参观,经济收入是少了点,但人文和教育赋能的价值大无边,公众应该竖起两个大拇指为之点赞”可概括为:故宫博物院的免费政策能让更多未成年人入院参观,产生很大的人文和教育赋能的价值。联系“千姿百态的博物馆馆藏,能触发孩子们不同的兴趣,只要成年人引导正确,那么未成年人就会产生你想象不到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最值得点赞的就是让未成年人自由驰骋在历史文化的汪洋大海里——希冀孩子们最终能够爱上人文、超越教育、成就人生”可概括。
故答案为:①故宫博物院的免费政策能让更多未成年人入院参观,产生很大的人文和教育赋能的价值;②“博物馆教育”能够激发孩子们想象力、创造力,故宫博物院的免费政策能让未成年人自由驰骋在历史文化的汪洋大海里。
【答案】10.B
11.B
12.①经济生活的窘迫艰难。作者在《归去来兮辞》序文中读出他生活的艰难困苦,在他的诗句中可以看出不善耕种而有的窘迫交困。②内心精神的困顿挣扎。世俗官场中的失败与不折不曲、守住名节的艰难;想要超脱世俗“不违逆自己心性”,而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生活的矛盾困苦。
13.①像苏轼这样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知名度很高的人都要向陶潜致敬,这样写可以衬托出陶潜的可敬之处。②苏轼不折不曲、随遇而安的性格,正是陶潜冲淡平和精神所滋养着的。③苏轼、陶潜、屈原三人的诗文内核中,有一种共通的东西,那就是知识分子的温暖心肠,以及不曾折曲的气节。
【知识点】哲理散文(含议论散文);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挖掘、感悟文章主题;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3)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需根据文章内容以及主旨思想作答。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主题的把握能力。文章的主题往往是作者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态度的折射,要有通篇考虑,从重点语段、语句入手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10.ACD.正确。
B.“她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诵让我激动得泪流满面”错误,让作者“激动得泪流满面”的主要是陶潜作品内容和陶潜的思想精神。
故答案为:B
11.ACD.错误。
B.“都使用了比喻”错误,第一处划线句不是比喻,是类比。
故答案为:B
12.“《归去来兮辞》小序写得何等坦诚: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作者在《归去来兮辞》序文中读出他生活的艰难困苦,无以养家;“一个文人岂能种好地?难免窘迫,内外交困”“《乞食》诗。长期营养不良的他,大约罹患低血糖症吧。一日饿得心慌,他敲了陌生人家的门。人一看是大诗人,欣然开门纳客,恭敬招待。末了,他又添愧疚”,在他的诗句中看出不善耕种而有的窘迫交困。内心精神的困顿挣扎。“一个人为了不违逆自己心性,执意溺陷于世俗窘境之中,要付出多少孤勇?他的嗜酒成瘾,正是排遣精神困苦的根源吧。人非神佛,除了孤勇,矛盾,想必也是有的”“高蹈出尘之余,该有多少困顿挣扎?一个有人格的人,也是千疮百孔的人。主流俗世的失败,正是他的勋章”。
故答案为:①经济生活的窘迫艰难。作者在《归去来兮辞》序文中读出他生活的艰难困苦,在他的诗句中可以看出不善耕种而有的窘迫交困。②内心精神的困顿挣扎。世俗官场中的失败与不折不曲、守住名节的艰难;想要超脱世俗“不违逆自己心性”,而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生活的矛盾困苦。
13.文中有“苏轼不折不曲随遇而安的性格,正是为陶潜精神所滋养着的”“陶潜的《归去来兮辞》,转为冲淡平和”,借写苏轼不折不曲、随遇而安的性格,写出陶潜冲淡平和的精神。文中有“二人性情迥异,陶潜的困苦皆藏于诗文的肌理中,不深拓,看不见,苏轼外露些”,借苏轼的困苦外露的性情,写陶潜的困苦藏于诗文肌理之中。“两人终究殊途同归了,皆走向了‘怀良辰以孤往’之境,也是‘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的向内求索”“屈原的《楚辞》,愤慨激烈。陶潜的《归去来兮辞》,转为冲淡平和。苏轼的《赤壁赋》,彻底明心通透。这三人的诗文内核中,有一种共通的东西,那就是知识分子的温暖心肠,以及不曾折曲的气节”,借苏轼的《赤壁赋》写出了由屈原到陶潜一脉相承、向内求索的诗文内核。
故答案为: ①像苏轼这样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知名度很高的人都要向陶潜致敬,这样写可以衬托出陶潜的可敬之处。②苏轼不折不曲、随遇而安的性格,正是陶潜冲淡平和精神所滋养着的。③苏轼、陶潜、屈原三人的诗文内核中,有一种共通的东西,那就是知识分子的温暖心肠,以及不曾折曲的气节。
【答案】14.B
15.①这时曹操军队的士兵已经发生了疾病,刚刚一交战,曹军就失败后退,撤(带)军到长江北岸驻扎。
②不久,烟火遮满天空,曹军烧死淹死的人马很多,军队于是败退。
16.①曹操虽然名义上是汉相,其实是汉贼,人人得而诛之。②孙权神武雄才,割据江东,应当为汉家除残去秽。③北方未安定,曹操有后患。④中原士兵不擅水战。⑤中原士兵不习水土,必生疾病。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3)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
周瑜,字公瑾,是庐江郡舒县人。建安五年,孙策去世,孙权统领事务。周瑜率领军队赶赴丧礼,于是留在了吴地。建安十三年春天,孙权征讨江夏,周瑜担任前部大督。
这一年九月,曹操进入荆州,刘琮带着众人投降,曹操得到了他的水军,船只步兵几十万,将士们听说后都很害怕。孙权召见群臣,询问应对的计策。议论的人都说:“曹操,是豺虎一样的人。然而他假托汉朝丞相的名义,挟持天子来征讨四方,动不动就用朝廷的名义说话,现在抗拒他,事情会更加不顺。而且从势力的大小强弱来说,又不能相提并论。我认为最好的办法不如迎接他。”周瑜说:“不是这样。曹操虽然假托汉朝丞相的名义,实际上是汉朝的贼臣。将军凭着神武雄才,又依仗着父兄的功业,割据江东,土地方圆几千里,军队精良足够使用,英雄乐意效力,应当横行天下,为汉朝除去奸邪污秽。何况曹操自己来送死,怎么可以去迎接他呢?请让我为将军筹划:如今假使北方已经安定,曹操没有内忧,能够长久相持,来争夺疆场,又能够和我们在船舰上较量胜负,可以吗?现在北方既没有安定,加上马超、韩遂还在关西,成为曹操的后患。而且舍弃骑兵,依靠战船,和吴越争高下,本来就不是中原军队所擅长的。驱使中原的士兵众人长途跋涉到江湖之间,不熟悉水土,一定会生病。这几点,是用兵的忧患,而曹操都冒险去做。将军擒获曹操,应当就在今天。我请求得到三万精兵,保证为将军打败他。”孙权说:“您说应当攻击,很合我的心意,这是上天把您授予给我啊。”
当时刘备被曹操打败,想要率领军队向南渡过长江。和鲁肃在当阳相遇,于是一起谋划计策,派遣诸葛亮去拜见孙权。孙权于是派遣周瑜和程普等人与刘备合力迎击曹操,在赤壁相遇。当时曹操的军队已经有疾病,刚一交战,曹操的军队就败退,退到江北驻扎。周瑜等人在南岸。周瑜的部将黄盖说:“观察曹操军队的船舰,首尾相连,可以用火攻让他们逃走。”黄盖放出各条船只,同时点火。当时风势很猛,大火全部蔓延烧到岸上的营帐。不一会儿,烟火满天,人马被烧死淹死的很多,曹操的军队于是败退。刘备和周瑜等人又一起追击。曹操留下曹仁等人守卫江陵城,自己径直向北回去了。
14.ACD.正确。
B.“权延见群下,问以计策”意为:孙权召见众属下,询问计策。延:召集、邀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意为:其他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中。延:邀请。两句话中的“延”词义相同;
故答案为:B
15.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①时:这时;初:刚;引次:撤退。②顷之:不久;张:布满;甚众:非常多;遂:于是。
故答案为: ①这时曹操军队的士兵已经发生了疾病,刚刚一交战,曹军就失败后退,撤(带)军到长江北岸驻扎。②不久,烟火遮满天空,曹军烧死淹死的人马很多,军队于是败退。
1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结合“瑜日:‘不然。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可知,孙权认为曹操是汉贼,虽托名汉相,实则为汉贼,不应向其投降。结合“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干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可知,孙权有实力,地域广阔,兵精且足用,有能力对抗曹操;结合“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可知,北方未安定,曹操有后患;结合“且舍鞍马,仗舟揖,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可知,孙权认为中原士兵不擅水战。
故答案为: ①曹操虽然名义上是汉相,其实是汉贼,人人得而诛之。②孙权神武雄才,割据江东,应当为汉家除残去秽。③北方未安定,曹操有后患。④中原士兵不擅水战。⑤中原士兵不习水土,必生疾病。
【答案】17.B
18.①杜甫是洒扫庭院,开门迎客,设酒招待;陆游则摆棋,设酒,畅谈,作诗。②杜诗还写了内心的孤独与生活的困苦;陆诗还写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孤独落寞。
【知识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忧国伤时;寄情山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作答,如从诗歌遣词用句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从修辞的角度、抒情的方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完成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作答,如从诗歌遣词用句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从修辞的角度、抒情的方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完成作答即可。
17.ACD.正确;
B.有误,“陆诗则颔联为‘转”错,陆诗“转”在尾联“但恨桑麻事,无人与共评”,前三联表达一种
身为闲官的轻松,尾联又传达出一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孤独落寞。
故答案为:B
18.本题考查诗歌比较。结合“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隔篱呼取尽余杯”可知杜甫是洒扫庭院,开门迎客,设酒招待;结合“静算棋生死,闲分酒浊清。悠然剧谈罢,偶尔小诗成”可知陆游则摆棋,设酒,畅谈,作诗。杜诗“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菜肴很简单,买不起高贵的酒,只好用家酿的陈酒,可知杜诗还写了生活无着的困苦。陆诗尾联“但恨桑麻事,无人与共评”,无人与陆游评说。
故答案为: ①杜甫是洒扫庭院,开门迎客,设酒招待;陆游则摆棋,设酒,畅谈,作诗。②杜诗还写了内心的孤独与生活的困苦;陆诗还写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孤独落寞。
19.【答案】(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4)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化、麾、翻
故答案为: 落红不是无情物 ; 化作春泥更护花 ; 八百里分麾下炙 ; 五十弦翻塞外声 ;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 教然后知困 ; 潮平两岸阔 ; 风正一帆悬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20.【答案】(1)一是作者1936年6月至10月采访“红色中国”的过程;二是“红色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2)专题一: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外貌形象与言谈举止 ;出身与家庭;童年的经历;受教育情况;参加革命的起因 ;参加革命后的经历。专题二:关于长征。 长征的起因 ;长征的路线;长征中面临的困难;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长征的历史价值。专题三:信仰与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长征精神的内涵;当代青年如何传承长征精神。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红星照耀中国》
【解析】【分析】(1)本题考直名著主要内容概括的能力。依据作者采访的情况看:1936年6月,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深入保安,深入根据地,深入西方媒体眼中的“土匪聚集的地方”切实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采访于1936年10月。后来,他根据采访和考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成了《红星照耀中国》。当时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曾易名为《西行漫记》。此书一问世便引起轰动,1937年在伦敦首次出版,几个星期内就加印了5次,销售10万册以上。所以,一个事实是作者1936年6月至10月采访“红色中国”的过程。依据书中内容情况看:他还搜集到大量有关长征的第一手资料,并在作品中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经过,向全世界全面报道了这一举世无双的军事壮举。此外,他还深人红军战士和根据 地老百姓之中,对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军事策略,红军战土的生活,以及陕北根据地 的社会制度、货币政策、工业和教育等情况做了广泛的调查,为全世界解答了“红军 没有任何大工业基地,没有大炮,没有毒气,没有飞机,没有金钱,也没现代技术,他们是怎样生存下来并扩大了自己的队伍”的疑问。《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还在于书中不仅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 观的评价。作者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崇高精神,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
(2)本题考查专题探究设计的能力。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这是主要从人物人生经历和形象方面探究。应抓住主要人物进行探究即可。关于长征。可以从长征的起因;长征途中发生的重大的事件;长征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和克服的经过;长征胜利的深远影响;长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探究。信仰与精神。可从以“信仰的力量和影响”为主题,开展:结合毛泽东等主要人物的事迹,探究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是什么;长征精神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故答案为:(1)一是作者1936年6月至10月采访“红色中国”的过程;二是“红色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2) 专题一: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外貌形象与言谈举止 ;出身与家庭;童年的经历;受教育情况;参加革命的起因 ;参加革命后的经历。专题二:关于长征。长征的起因 ;长征的路线;长征中面临的困难;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长征的历史价值。专题三:信仰与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长征精神的内涵;当代青年如何传承长征精神。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21.【答案】示例:走进校园,那片小湖映入眼帘。湖水清澈如镜,倒映着岸边葱郁的绿树。微风拂过,粼粼(波光闪烁。湖边的长椅上,常有同学静坐读书,静谧而美好。这里承载着我们的青春时光,每次经过,心中都涌起淡淡的温暖与留恋。
【知识点】微写作(片断写作)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微写作。首先确定校园中要描写的一处景,比如花园。然后按照一定顺序,如从远到近,描写其外形、颜色等特征。最后融入自己对这处景的喜爱之情。校园的小花园美不胜收。五颜六色的花朵争奇斗艳,翠绿的小草生机勃勃。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我沉醉于此,感受着这方美景带来的愉悦与宁静。
故答案为:示例:走进校园,那片小湖映入眼帘。湖水清澈如镜,倒映着岸边葱郁的绿树。微风拂过,粼粼(波光闪烁。湖边的长椅上,常有同学静坐读书,静谧而美好。这里承载着我们的青春时光,每次经过,心中都涌起淡淡的温暖与留恋。
【点评】本题考查微写作。片段作文就是在练习写一篇完整的记叙文之前,就人、事、物的某个断面或局部进行的单项写作训练。片段作文的写作要做到几点要求:①要把内容写具体;②叙事要做到条理清楚;③围绕中心展开段落。
22.【答案】例文:
拜年:岁月中的温暖传承
“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每到春节,拜年的旋律就会在我的家乡奏响。
在我的家乡,拜年从大年初一开始。天还未亮,父母就会早早地把我从睡梦中唤醒,穿上新衣,准备去给长辈们拜年。
拜年时,晚辈要先向长辈叩头行礼,然后送上新年的祝福。长辈们则会满脸笑容地递给晚辈红包,里面装着他们对晚辈的满满关爱和期望。
我们拜年通常是按照家族的辈分和长幼顺序进行的。首先是去爷爷奶奶家,一进门,便能听到亲切的问候和爽朗的笑声。大家围坐在一起,嗑着瓜子,喝着热茶,分享着过去一年的点点滴滴,憧憬着新一年的美好。
接着,我们会去拜访其他亲戚。一路上,遇到熟悉的面孔,都会热情地相互问候“新年好”。每到一家,主人都会拿出准备好的糖果、水果和点心招待我们,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和温暖。
在拜年的过程中,还有一些有趣的习俗。比如,不能空手去拜年,一定要带上一些礼品,以表敬意;进门要说吉祥话,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对于长辈给的红包,要推辞一番后再收下,表示谦逊。
我记忆中最深刻的一次拜年经历,是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年初一。我和父母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雪地里,去给远方的亲戚拜年。虽然路途艰难,但当我们到达亲戚家,看到他们惊喜而又感动的表情,听到他们关切的问候,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那一刻,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拜年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连接亲情的纽带。
对于拜年这一习俗,我认为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不仅让我们有机会向长辈表达敬意和感恩之情,也让亲朋好友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拜年让我们暂时停下匆忙的脚步,回归亲情,感受家庭的温暖和力量。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微信拜年等新兴方式逐渐流行起来。虽然这些方式方便快捷,但总觉得少了些面对面交流的亲切和真诚。
我希望我们在享受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不要忘记拜年的初衷,尽可能地多一些面对面的交流,让这份温暖和真情在岁月中永远传承下去。
让我们珍惜每一次拜年的机会,用真心传递祝福,用行动诠释关爱,让拜年这一传统习俗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围绕“春节拜年”这一传统习俗展开,体裁为材料作文。中心话题是让考生介绍家乡拜年习俗、记叙拜年经历或阐述对拜年习俗的看法。
【题干分析】① 材料第一句话指出春节拜年是辞旧迎新、表达美好祝愿的方式。关键词“春节拜年”“传统习俗”“美好祝愿”。第二、三句话引导考生思考家乡的拜年习俗、个人的拜年经历以及对习俗的看法。② 写作思路:倘若要阐述对拜年习俗的看法,可以先分析拜年习俗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接着探讨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然后指出可能存在的问题或面临的挑战,最后提出自己对传承和发展这一习俗的建议。作文开头可以通过描绘春节的热闹氛围引入拜年话题;事例素材可以选取拜年过程中的温馨故事、传统礼仪的传承等;结尾可以展望拜年习俗的未来发展,或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
【立意提取】
1.拜年,不变的乡情:从介绍家乡独特的拜年习俗入手,展现其中蕴含的浓浓乡情。2.难忘的拜年之旅:记叙一次印象深刻的拜年经历,突出亲情的温暖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
1 / 1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2024年中考语文学业水平综合评估5月考试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2024·新昌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进入12月,城市变得更A____。马路两边的银杏树金灿灿的,景区的枫叶也更红了。
为什么天气一冷树叶就会变色?这是因为树叶的细胞里含有多种色素,比如叶绿素(绿色)、胡萝卜素(橙色、红色或黄色)、叶黄素(黄色)等。在冬天来临之前的生长季节里,新叶绿素不断代替老叶绿素,使叶绿素在叶片中始终占绝对优势,遮盖了其他色素。①____,叶绿素受低温影响成长停滞,原有的叶绿素又逐渐老化,而叶黄素这时却B____,没有遭到破坏,相比之下,绿色减退,黄色加浓,大部分植物的绿色衣衫换成了黄色。
枫叶变红色则是它们C____,在为过冬做准备。当冬天到来之前,为了御寒,这些植物会将体内一些复杂的有机物转化成糖分,细胞液里的糖分增加后,细胞间隙里的溶液就不易结冰,这就增强了植物的抗寒能力。当糖分增多后,植物叶子里的②____。而花青素正是使植物叶子呈红色的主要成分。枫树在秋天里叶子中的花青素增多,便出现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现象。
这也正是③____的原因。为了抵抗寒冷,蔬菜也会启动“防冻保护模式”,用糖水冰点低来保护自己。以青菜为例,它身体里的淀粉会降解,变成蔗糖、葡萄糖和果糖等。葡萄糖则易溶于水,青菜的细胞液中有了适量的糖分后能增加自身的抗冻性,不易被冻坏,所以,一些青菜在霜打以后口感更好,而且容易煮软。
1.依次填入文中ABC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五彩缤纷 依然如故 未雨绸缪
B.美轮美奂 依然如故 防患未然
C.美轮美奂 一成不变 未雨绸缪
D.五彩缤纷 一成不变 防患未然
2.请在文中①②③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A
2.①可当天气变冷后;②花青素却容易形成了;③霜打的青菜分外甜
3.先用“为什么天气一冷树叶就会变色”设问,一问一答,使行文富于变化;承上启下,提醒读者注意,产生阅读期待,引发人们对天气一冷树叶就会变色的思考和追问。
【知识点】根据语境补写句子;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2)本题考查补写。解答此题首先要把握内容上的前后联系,其次要注意语句在结构上的一致性,最后还要注意是否有字数上的限制。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1.A处:五彩缤纷:形容色彩繁多艳丽。美轮美奂:形容房屋等建筑高大众多,富丽堂皇。根据语境“马路两边的银杏树金灿灿的,景区的枫叶也更红了”可知,此处写到了城市不同地方景物的色彩,应使用“五彩缤纷”;B处:依然如故:仍旧像从前一样。一成不变:一经形成,不再改变。指守旧不变或固守成规。根据语境“原有的叶绿素又逐渐老化,而叶黄素这时却B”可知,“却”表示意思的转折,前文说的“叶绿素又逐渐老化”那么下文“叶黄素”应该是和之前一样,故应使用“依然如故”:C处未雨绸缪: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防患未然:在事故、灾害发生之前做好防范准备。根据语境“枫叶变红色则是它们C,在为过冬做准备”可知,秋天的枫叶在为冬天做准备,体现的是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应使用“未雨绸缪”;
故答案为:A
2.本题考查句子补写。根据语境“在冬天来临之前的生长季节里,新叶绿素不断代替老叶绿素,使叶绿素在叶片中始终占绝对优势,遮盖了其他色素”叶绿素受低温影响成长停滞,原有的叶绿素又逐渐老化”可知,两个句子应属于不同的天气状况下叶绿素的生长状况,结合后句“叶绿素受低温影响成长停滞”可知,此处可填:可当天气变冷后(或但随着气温的下降);根据语境“而花青素正是使植物叶子呈红色的主要成分。枫树在秋天里叶子中的花青素增多,便出现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现象”可知,②处的内容应和“花青素”有关,叶子中的花青素增多,就会出现“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现象说明此处应是叶子中的花青素比之前更容易形成,据此可填写为:花青素却容易形成了;根据语境“为了抵抗寒冷,蔬菜也会启动“防冻保护模式’,用糖水冰点低来保护自己。以青菜为例,它身体里的淀粉会降解,变成蔗糖、葡萄糖和果糖等”可知,冬天蔬菜会启动“防冻保护模式”,主要就是通过降解淀粉,变成糖类来实现,所以冬天受冻的蔬菜会更甜。
故答案为: ①可当天气变冷后;②花青素却容易形成了;③霜打的青菜分外甜
3.本题考查赏析修辞的表达效果。首先画线句“为什么天气一冷树叶就会变色”提出问题,可以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这是因为树叶的细胞里含有多种色素,比如叶绿素(绿色)、胡萝卜素(橙色、红色或黄色)、叶黄素(黄色)等”具体回答了前文的提问,通过先提问后回答的方式,读者能更明确地记住树叶变色与树叶细胞中多种色素的关联。使得句子在表达上更富有层次感和节奏感。根据第一段“进入12月,城市变得更A。马路两边的银杏树金灿灿的,景区的枫叶也更红了”可知,语段讲到进入冬天树叶就会变色,而画线句正好提出相关疑问,后文并进行了解答,所以画线句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能更好地让读者产生阅读期待。
故答案为:先用“为什么天气一冷树叶就会变色”设问,一问一答,使行文富于变化;承上启下,提醒读者注意,产生阅读期待,引发人们对天气一冷树叶就会变色的思考和追问。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1分)
(2024·新昌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不知你注意到没有,现在的微信聊天,已经发展出了一套相当精妙的、基于文字和符号的社交礼仪。
比如,用微信时,句子结尾用不用句号大有讲究。别人请你帮个忙,你回一句“好的”或“好的。”,有没有这个句号,语气和意味大不一样。为什么呢?我们知道,句号表示一句话的结束,新的一句话的开始。但微信通常是一句一句发送的,你写完一句话不用句号直接发送了,对方完全能明白。①也就是说,②微信已经不需要句号的“分隔开两句话”这个功能,③“不加句号”这个新习惯也已经让人们适应了。④在这种情况下,⑤你在句末加一个句号,⑥就刻意像是在告诉对方“我说完了”。这个语气是生硬的!如果前面是“好、可以、同意”之类的正面词汇,句号立即就让这句话产生消极抵抗的意味。
还有,现在年轻人一般都不用“ 微笑”这个表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表情本来表示开心、微笑,但忽然之间,年轻人用它来表示“呵呵”的心情,含有一种嘲讽的意味。试想,聊得兴起时对方突然发一个微笑表情过来,你是越看越不舒服,简直就是皮笑肉不笑。如今在微信中你想表达像生活中的那种微笑,要表达出真诚、友好,请使用“ 龇牙”;如果你真的笑出了声,现有表情已不足以表达,你最好直接用文字告诉对方“我笑出声了”。
另外,现在微信语言中还有一个趋势,人们总想用更强烈的词汇表达同样的意思,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叫作“形容词贬值”。大家都用一个词,那这个词就不足以表达我此刻的心情了,必须用一个更夸张的词,这样原来那个词就贬值了,它的表达效果就下降了,甚至意思走向了反面。比如,看完一场明星演唱会,用微信跟朋友形容现场人很多,你会用什么词呢?“很多”“特多”,都太平淡、太土气了,年轻人会用“巨多”“狂多”“暴多”这样的词,而且这里的形容词一直在换。
4.文中标有①—⑥序号的句中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做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的衔接流畅自然。
5.请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解释“形容词贬值”的现象,要求表达简洁明了,不超过60个字。
6.第四段中加点的“我们”和“大家”都指一定范围内所有的人,但在文中表意有差别,请作简要说明。
【答案】4.语句③,改为:示例一:人们也已经适应了“不加句号”这个新习惯。示例二:“不加句号”这个新习惯,人们也已经适应了。示例三:“不加句号”这个新习惯也已经被人们适应了。语句⑥,改为:就像是在刻意告诉对方“我说完了”。
5.因为人们总想用更强烈的词汇表达同样的意思,所以喜欢使用更夸张的词,导致大家都用的词表达效果下降。
6.第四段中的“我们”带有作者和读者交流的意味,营造了对话感。“大家”表示一种普遍现象。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语序不当;不合逻辑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2)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4.本题考查病句辨析与修改。不合逻辑。“不加句号”这个新习惯”是不具备主观意志的存在,不可能有能力主动去让“人们”适应,故应将“人们”作为主语,或改成被动格式。如:人们也已经适应了“不加句号”这个新习惯;“不加句号”这个新习惯,人们也已经适应了;“不加句号”这个新习惯也已经被人们适应了。⑥句语序不当,“刻意告诉对方……”是作者猜想的内容,故应放在“像是在”后面。
故答案为:语句③,改为:示例一:人们也已经适应了“不加句号”这个新习惯。
示例二:“不加句号”这个新习惯,人们也已经适应了。
示例三:“不加句号”这个新习惯也已经被人们适应了。语句⑥,改为:就像是在刻意告诉对方“我说完了”。
5.本题考查提炼与概括。试题要求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解释“形容词贬值”的现象。根据原文可以看出“大家都用一个词,那这个词就不足以表达我此刻的心情了”是原因,“这样原来那个词就贬值了,甚至意思走向了反面”是结果,也就是说对于同一件事情,当大家所使用的词情感表现力越来越强烈的时候,原先我们常使用的词可能相对的表达效果就会下降(贬值)。因此,可以用包含因果关系的连词如“因为……所以”……是因为……”等,将前面两部分衔接起来。
故答案为: 因为人们总想用更强烈的词汇表达同样的意思,所以喜欢使用更夸张的词,导致大家都用的词表达效果下降。
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语段中“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叫作‘形容词贬值’”是对前文“人们总想用更强烈的词汇表达同样的意思”的进一步解读和概念解释。这里其实删去“我们”,只说“可以把这种现象叫作‘形容词贬值’”“也完全能表达同样的意思。而作者在这里用“我们”,其实是包括了自己与读者,意图通过对话的形式,拉进与读者的距离,让概念更容易被读者所接受。“大家都用一个词,那这个词就不足以表达我此刻的心情了“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所有人都用一个词语的时候,这个词就不能够表达出与原先一样强烈的情感了。可见这里的“大家”是所有人的意思。
故答案为:第四段中的“我们”带有作者和读者交流的意味,营造了对话感。“大家”表示一种普遍现象。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2024·新昌模拟)现代文阅读I
点赞故宫“款待”未成年人
故宫博物院宣布好消息,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据报道:故宫原来规定6岁以下或身高1.2米以下儿童,以及每周二统一预约的中小学生免费;现在未成年人门票(含珍宝馆、钟表馆)全免费,试行期间将不断完善票务服务管理体系。
博物馆是自然世界、人类社会、人文历史、科技未来的精华聚集地,是触发好奇心、探索欲的地方。如果说教科书是凝固的博物馆,那么博物馆就是生动的教科书,它是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最好的公共场所。故宫“款待”未成年人,让更多未成年人入院参观,经济收入是少了点,但人文和教育赋能的价值大无边,公众应该竖起两个大拇指为之点赞!
在很大程度上,未成年人其实“住在成人身躯里”,成年人对了,未成年人才会对。在工业化时代,需要大规模标准化的人才,教育培养人才也是标准化统一化;但是在数字化时
代,需要大规模个性化的人才,教育就得“有教无类”,不能再是“一刀切”,而需要给每个未成年人“个性赋能”和“按需赋权”。学校的教育,习惯于一刀切的“标准化”,而课余的比如“博物馆教育”,那就不会也不可能是“标准化教育”,千姿百态的博物馆馆藏,能触发孩子们不同的兴趣,只要成年人引导正确,那么未成年人就会产生你想象不到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博物馆绝不仅仅只是提供“知识”。遥想20世纪20年代初,爱因斯坦在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首次到访美国,有记者问他声速是多少,爱因斯坦拒绝回答,他说,你可以在任何一本物理书中查到答案。仅仅考察一个人的“知识储备”,这是最简单的,也是最愚蠢的。所以爱因斯坦接着说:“大学教育的价值,不在于记住多少事实,而是要训练大脑会思考。”这还真是说到点子上了。“我没有特殊的天赋,我只是极度好奇。”爱因斯坦始终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知识只是基础,智慧才是力量,而想象力就是杠杆。把教育等同于知识,并局限在知识上,是过去的落后的教育;今天我们需要的是“大教育”,是更为广博的教育,比如像“博物馆教育”那样能够激发孩子们想象力、创造力的教育。
我们的辉煌的故宫博物院,而今免费“款待”未成年人,最值得点赞的就是让未成年人自由驰骋在历史文化的汪洋大海里——希冀孩子们最终能够爱上人文、超越教育、成就人生。
(选自《杭州日报》,有删改)
7.下列对“博物馆教育”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博物馆是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最好的公共场所,所有博物馆必须免费开放。
B.由于缺少“博物馆教育”,在工业化时代,培养人才只能是标准化统一化。
C.“博物馆教育”不同于标准化教育,它的任务是培养大规模的个性化人才。
D.利用千姿百态的博物馆馆藏进行教育,能够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8.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故宫博物院对未成年人全免费开放,具有非常大的人文和教育赋能的价值。
B.“住在成人身躯里”的意思是指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成年人的影响。
C.讲述爱因斯坦的故事,是为了证明“博物馆能够提供大量的知识”这个观点。
D.最后一段与文章标题遥相呼应,点明最值得“点赞”之处,并提出殷切希望。
9.故宫博物院的免费政策有哪些值得点赞之处?请根据文意归纳。
【答案】7.D
8.C
9.①故宫博物院的免费政策能让更多未成年人入院参观,产生很大的人文和教育赋能的价值;②“博物馆教育”能够激发孩子们想象力、创造力,故宫博物院的免费政策能让未成年人自由驰骋在历史文化的汪洋大海里。
【知识点】议论文文本;评价启示、反思感悟等开放类;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7.A.有误,“最好的”“必须免费开放”都太绝对;
B.有误,“只能是标准化统一”曲解原文意思,原文是“在工业化时代,需要大规模标准化的人才,教育培养人才也是标准化统一化”;
C.有误,曲解原文,原文是“但是在数字化时代,需要大规模个性化的人才”;
D.正确。
故答案为:D
8.ABD.正确;
C.有误,讲述爱因斯坦的故事,是为说明“大学教育的价值……是要训练大脑会思考”“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故答案为:C
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联系“故宫‘款待’未成年人,让更多未成年人入院参观,经济收入是少了点,但人文和教育赋能的价值大无边,公众应该竖起两个大拇指为之点赞”可概括为:故宫博物院的免费政策能让更多未成年人入院参观,产生很大的人文和教育赋能的价值。联系“千姿百态的博物馆馆藏,能触发孩子们不同的兴趣,只要成年人引导正确,那么未成年人就会产生你想象不到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最值得点赞的就是让未成年人自由驰骋在历史文化的汪洋大海里——希冀孩子们最终能够爱上人文、超越教育、成就人生”可概括。
故答案为:①故宫博物院的免费政策能让更多未成年人入院参观,产生很大的人文和教育赋能的价值;②“博物馆教育”能够激发孩子们想象力、创造力,故宫博物院的免费政策能让未成年人自由驰骋在历史文化的汪洋大海里。
(2024·新昌模拟)现代文阅读Ⅱ
江州寻陶潜
钱红莉
我心里只有陶潜。
别人在陶潜的田园诗里读出了闲适恬淡,我读出的唯有困苦忧惧——年岁愈长,愈甚。
终于来到柴桑,是陶渊明纪念馆。解说大姐一身紫丝绒,脸盘丰盈,正大仙容的气质。她大约不知眼前这班人皆操持文学这一行当,且大方自信地引领我们进进出出。
我像个游魂漠漠然四处晃荡。院中翠竹修篁,洒下浓荫一地。荷池干涸,莲蓬枯如青铜。秋风徐徐,阴影处颇有寒意。最后一爿小屋内,玻璃长柜里陈列一帧陶潜山居图卷,大姐热情招呼众人来看。她指这里,复指那里,仿佛我们手持《辋川集》去终南山寻访王维遗踪那么珍重。末了,进入忘我之境的她,滔滔迭迭大段背诵《归去来兮辞》,抑扬顿挫,有音韵之美,令独自面墙而立审视陶潜一生行旅图的我忽然哽咽,泪水大颗大颗往下滚……慌忙摸出墨镜,狼狈而窘迫,仿佛听闻别人的讥讽:这人莫非有病,室内戴墨镜?此时此刻,我似与陶潜心意相通,体恤着他精神上的困苦、愤激。这首词赋,也是他的精神自况,千年之后的我们来读它,也是温习着他清洁的人格。故欧阳修才要说,《归去来兮辞》是东晋唯一文章。诗赋文章向来是一个人的灵魂自传,映照出的,正是他的心性、骨骼。
一直觉得,陶潜是天下文人中第一等真人,他守住了知识分子的个体尊严——岂止不折腰?我最佩服的,是他的惝然自若,你看《归去来兮辞》小序写得何等坦诚: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如此磊落坦荡,却无寒酸相,彻底超脱于主流俗世之外,大多文人,一贯擅长半遮半掩,早早丢失掉安身立命的“趋真”精神。现实里,我给予一个人最坏的评价,无非是——文假,人更假。
时间之河顺流而下,一路至晋、隋、唐到宋,有了一个苏轼,一贬再贬,何等困苦受辱,怎么就不曾崩溃过?他谪居黄州时,便早早找到了精神支柱陶潜啊。苏轼生命中的这一段,虽说早前于史料中厘清过脉络,但直至真正伫立江畔眺望对岸黄冈,我方才恍然有悟:黄州、江州两地何等之近!黄州当地政府也曾辟了一片东坡荒地给苏轼,让他自耕自食。东游西逛排遣苦闷的苏轼,日日饮酒迟归,时不时乘扁舟一叶,过江到访庐山东林寺、西林寺,而此地正是陶潜故乡,苏轼一下抓住了灵魂知音。
日后,为了向这位东晋第一人致敬,他自黄州、惠州、儋州,一路书写“和陶诗”不辍。
或许,苏轼不折不曲随遇而安的性格,正是为陶潜精神所滋养着的。《赤壁赋》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携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宇宙观,不正呼应着《归去来兮辞》中天地自然的和谐吗?二人性情迥异,陶潜的困苦皆藏于诗文的肌理中,不深拓,看不见,苏轼外露些,但两人终究殊途同归了,皆走向了“怀良辰以孤往”之境,也是“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的向内求索。
一个文人岂能种好地?难免窘迫,内外交困。但看他的田园诗中丝毫不见怨尤,孜孜白描天地自然之美。偶尔的一次低落情绪,见《乞食》诗。长期营养不良的他,大约罹患低血糖症吧。一日饿得心慌,他敲了陌生人家的门。人一看是大诗人,欣然开门纳客,恭敬招待。末了,他又添愧疚,怅惘一声,我不能像韩信那样报答一饭之恩了。
何等自责啊。
世间官场,只要肯弯腰,周旋之,钻营之,何愁不可腾达飞黄?岂止报答不了陌生人一饭之恩,甚或妻儿,也不会跟着受苦。你说一个人为了不违逆自己心性,执意溺陷于世俗窘境之中,要付出多少孤勇?他的嗜酒成瘾,正是排遣精神困苦的根源吧。人非神佛,除了孤勇,矛盾,想必也是有的。
高蹈出尘之余,该有多少困顿挣扎?一个有人格的人,也是千疮百孔的人。主流俗世的失败,正是他的勋章。
中国的诗歌史,三篇辞赋不能绕过去。屈原的《楚辞》,愤慨激烈。陶潜的《归去来兮辞》,转为冲淡平和。苏轼的《赤壁赋》,彻底明心通透。这三人的诗文内核中,有一种共通的东西,那就是知识分子的温暖心肠,以及不曾折曲的气节。近年,我读鲁迅古体诗,也读出了屈陶苏的影子。
10.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陶渊明纪念馆“四处晃荡”时,作者探寻遗迹,渴望走近陶潜,院中景物的凉意与其内心的“漠漠然”相契合。
B.解说大姐的着装、气质与陶潜纪念馆似有些格格不入,后来她滔滔迭迭、抑扬顿挫的背诵却让我哽咽、泪流满面。
C.精神的困苦愤激和人格的清洁都在《归去来兮辞》中得以体现,作者借欧阳修的评价来表达对陶潜的钦佩之情。
D.《江州寻陶潜》从陶渊明纪念馆“寻”起,又“寻”及陶潜的文学作品、仕宦遭际、生活处境和他内在的精神思想。
11.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写“我的心里只有陶潜”,简约之中表达出的作者的喜爱与敬佩之情,正是文章的情感主线。
B.文中两处画线句都使用了比喻,前句表现讲解大姐的热情投入,后句表达作者对主流俗世的批评。
C.作者在文中将陶潜和大多数文人对比,也与鲁迅类比,都是为了深入透彻地探究陶潜的精神世界。
D.本文综合采用描写、叙述、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将历史与文学、理性与感性巧妙地结合。
12.作者在陶潜的作品里读出了哪两方面的“困苦忧惧”?请结合文本分析。
13.本文着重写作者在江州寻访陶潜,却为何用大量篇幅写苏轼?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10.B
11.B
12.①经济生活的窘迫艰难。作者在《归去来兮辞》序文中读出他生活的艰难困苦,在他的诗句中可以看出不善耕种而有的窘迫交困。②内心精神的困顿挣扎。世俗官场中的失败与不折不曲、守住名节的艰难;想要超脱世俗“不违逆自己心性”,而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生活的矛盾困苦。
13.①像苏轼这样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知名度很高的人都要向陶潜致敬,这样写可以衬托出陶潜的可敬之处。②苏轼不折不曲、随遇而安的性格,正是陶潜冲淡平和精神所滋养着的。③苏轼、陶潜、屈原三人的诗文内核中,有一种共通的东西,那就是知识分子的温暖心肠,以及不曾折曲的气节。
【知识点】哲理散文(含议论散文);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挖掘、感悟文章主题;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3)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需根据文章内容以及主旨思想作答。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主题的把握能力。文章的主题往往是作者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态度的折射,要有通篇考虑,从重点语段、语句入手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10.ACD.正确。
B.“她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诵让我激动得泪流满面”错误,让作者“激动得泪流满面”的主要是陶潜作品内容和陶潜的思想精神。
故答案为:B
11.ACD.错误。
B.“都使用了比喻”错误,第一处划线句不是比喻,是类比。
故答案为:B
12.“《归去来兮辞》小序写得何等坦诚: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作者在《归去来兮辞》序文中读出他生活的艰难困苦,无以养家;“一个文人岂能种好地?难免窘迫,内外交困”“《乞食》诗。长期营养不良的他,大约罹患低血糖症吧。一日饿得心慌,他敲了陌生人家的门。人一看是大诗人,欣然开门纳客,恭敬招待。末了,他又添愧疚”,在他的诗句中看出不善耕种而有的窘迫交困。内心精神的困顿挣扎。“一个人为了不违逆自己心性,执意溺陷于世俗窘境之中,要付出多少孤勇?他的嗜酒成瘾,正是排遣精神困苦的根源吧。人非神佛,除了孤勇,矛盾,想必也是有的”“高蹈出尘之余,该有多少困顿挣扎?一个有人格的人,也是千疮百孔的人。主流俗世的失败,正是他的勋章”。
故答案为:①经济生活的窘迫艰难。作者在《归去来兮辞》序文中读出他生活的艰难困苦,在他的诗句中可以看出不善耕种而有的窘迫交困。②内心精神的困顿挣扎。世俗官场中的失败与不折不曲、守住名节的艰难;想要超脱世俗“不违逆自己心性”,而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生活的矛盾困苦。
13.文中有“苏轼不折不曲随遇而安的性格,正是为陶潜精神所滋养着的”“陶潜的《归去来兮辞》,转为冲淡平和”,借写苏轼不折不曲、随遇而安的性格,写出陶潜冲淡平和的精神。文中有“二人性情迥异,陶潜的困苦皆藏于诗文的肌理中,不深拓,看不见,苏轼外露些”,借苏轼的困苦外露的性情,写陶潜的困苦藏于诗文肌理之中。“两人终究殊途同归了,皆走向了‘怀良辰以孤往’之境,也是‘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的向内求索”“屈原的《楚辞》,愤慨激烈。陶潜的《归去来兮辞》,转为冲淡平和。苏轼的《赤壁赋》,彻底明心通透。这三人的诗文内核中,有一种共通的东西,那就是知识分子的温暖心肠,以及不曾折曲的气节”,借苏轼的《赤壁赋》写出了由屈原到陶潜一脉相承、向内求索的诗文内核。
故答案为: ①像苏轼这样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知名度很高的人都要向陶潜致敬,这样写可以衬托出陶潜的可敬之处。②苏轼不折不曲、随遇而安的性格,正是陶潜冲淡平和精神所滋养着的。③苏轼、陶潜、屈原三人的诗文内核中,有一种共通的东西,那就是知识分子的温暖心肠,以及不曾折曲的气节。
四、古代诗文阅读(20分)
(2024·新昌模拟)文言文阅读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建安五年,策薨,权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十三年春,权讨江夏,瑜为前部大督。
其年九月,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将士闻之皆恐。权延见群下,问以计策。议者咸曰:“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瑜曰:“不然。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请为将军筹之:今使北土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场,又能与我校胜负于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揖,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
皆冒行之。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保为将军破之。”权曰:“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于当阳,遂共图计,遣诸葛亮诣权。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备与瑜等复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
(节选自《三国志·周瑜传》,有删改)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薨,死的别称,周代称诸侯之死为“薨”,汉以后也用以称封侯者和高官之死。
B.延,引进、迎候,与《桃花源记》中“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的“延”词义不同。
C.中国,古代专指中原地区,与《出师表》中“北定中原”的“中原”含义相同。
D.逆,迎击、迎战,与《唐雎不辱使命》中“而君逆寡人者”的“逆”词义不同。
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
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
16.周瑜认为孙权不应该投降曹操的原因有哪些?请分点概括。
【答案】14.B
15.①这时曹操军队的士兵已经发生了疾病,刚刚一交战,曹军就失败后退,撤(带)军到长江北岸驻扎。
②不久,烟火遮满天空,曹军烧死淹死的人马很多,军队于是败退。
16.①曹操虽然名义上是汉相,其实是汉贼,人人得而诛之。②孙权神武雄才,割据江东,应当为汉家除残去秽。③北方未安定,曹操有后患。④中原士兵不擅水战。⑤中原士兵不习水土,必生疾病。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3)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
周瑜,字公瑾,是庐江郡舒县人。建安五年,孙策去世,孙权统领事务。周瑜率领军队赶赴丧礼,于是留在了吴地。建安十三年春天,孙权征讨江夏,周瑜担任前部大督。
这一年九月,曹操进入荆州,刘琮带着众人投降,曹操得到了他的水军,船只步兵几十万,将士们听说后都很害怕。孙权召见群臣,询问应对的计策。议论的人都说:“曹操,是豺虎一样的人。然而他假托汉朝丞相的名义,挟持天子来征讨四方,动不动就用朝廷的名义说话,现在抗拒他,事情会更加不顺。而且从势力的大小强弱来说,又不能相提并论。我认为最好的办法不如迎接他。”周瑜说:“不是这样。曹操虽然假托汉朝丞相的名义,实际上是汉朝的贼臣。将军凭着神武雄才,又依仗着父兄的功业,割据江东,土地方圆几千里,军队精良足够使用,英雄乐意效力,应当横行天下,为汉朝除去奸邪污秽。何况曹操自己来送死,怎么可以去迎接他呢?请让我为将军筹划:如今假使北方已经安定,曹操没有内忧,能够长久相持,来争夺疆场,又能够和我们在船舰上较量胜负,可以吗?现在北方既没有安定,加上马超、韩遂还在关西,成为曹操的后患。而且舍弃骑兵,依靠战船,和吴越争高下,本来就不是中原军队所擅长的。驱使中原的士兵众人长途跋涉到江湖之间,不熟悉水土,一定会生病。这几点,是用兵的忧患,而曹操都冒险去做。将军擒获曹操,应当就在今天。我请求得到三万精兵,保证为将军打败他。”孙权说:“您说应当攻击,很合我的心意,这是上天把您授予给我啊。”
当时刘备被曹操打败,想要率领军队向南渡过长江。和鲁肃在当阳相遇,于是一起谋划计策,派遣诸葛亮去拜见孙权。孙权于是派遣周瑜和程普等人与刘备合力迎击曹操,在赤壁相遇。当时曹操的军队已经有疾病,刚一交战,曹操的军队就败退,退到江北驻扎。周瑜等人在南岸。周瑜的部将黄盖说:“观察曹操军队的船舰,首尾相连,可以用火攻让他们逃走。”黄盖放出各条船只,同时点火。当时风势很猛,大火全部蔓延烧到岸上的营帐。不一会儿,烟火满天,人马被烧死淹死的很多,曹操的军队于是败退。刘备和周瑜等人又一起追击。曹操留下曹仁等人守卫江陵城,自己径直向北回去了。
14.ACD.正确。
B.“权延见群下,问以计策”意为:孙权召见众属下,询问计策。延:召集、邀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意为:其他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中。延:邀请。两句话中的“延”词义相同;
故答案为:B
15.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①时:这时;初:刚;引次:撤退。②顷之:不久;张:布满;甚众:非常多;遂:于是。
故答案为: ①这时曹操军队的士兵已经发生了疾病,刚刚一交战,曹军就失败后退,撤(带)军到长江北岸驻扎。②不久,烟火遮满天空,曹军烧死淹死的人马很多,军队于是败退。
1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结合“瑜日:‘不然。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可知,孙权认为曹操是汉贼,虽托名汉相,实则为汉贼,不应向其投降。结合“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干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可知,孙权有实力,地域广阔,兵精且足用,有能力对抗曹操;结合“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可知,北方未安定,曹操有后患;结合“且舍鞍马,仗舟揖,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可知,孙权认为中原士兵不擅水战。
故答案为: ①曹操虽然名义上是汉相,其实是汉贼,人人得而诛之。②孙权神武雄才,割据江东,应当为汉家除残去秽。③北方未安定,曹操有后患。④中原士兵不擅水战。⑤中原士兵不习水土,必生疾病。
(2024·新昌模拟)古代诗歌阅读
客至
唐·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客至
南宋·陆游
官闲身自得,客至眼殊明。
静算棋生死,闲分酒浊清。
悠然剧谈罢,偶尔小诗成。
但恨桑麻事,无人与共评。
1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以第一人称叙事抒情,信笔写来,语言亲切自然,平白如话,质朴流畅。
B.杜诗颈联为“转”,描写主人待客之简;陆诗颔联为“转”,写出宾主相处之欢。
C.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手法,杜诗主要写前后行为的对比,陆诗主要写心情的对比。
D.两首诗都有富于情趣的细节描写,极具画面感,这表现了主人待客的兴味和意境。
18.同是客至,两位诗人分别是怎样招待客人的?除客至之喜,还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17.B
18.①杜甫是洒扫庭院,开门迎客,设酒招待;陆游则摆棋,设酒,畅谈,作诗。②杜诗还写了内心的孤独与生活的困苦;陆诗还写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孤独落寞。
【知识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忧国伤时;寄情山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作答,如从诗歌遣词用句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从修辞的角度、抒情的方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完成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作答,如从诗歌遣词用句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从修辞的角度、抒情的方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完成作答即可。
17.ACD.正确;
B.有误,“陆诗则颔联为‘转”错,陆诗“转”在尾联“但恨桑麻事,无人与共评”,前三联表达一种
身为闲官的轻松,尾联又传达出一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孤独落寞。
故答案为:B
18.本题考查诗歌比较。结合“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隔篱呼取尽余杯”可知杜甫是洒扫庭院,开门迎客,设酒招待;结合“静算棋生死,闲分酒浊清。悠然剧谈罢,偶尔小诗成”可知陆游则摆棋,设酒,畅谈,作诗。杜诗“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菜肴很简单,买不起高贵的酒,只好用家酿的陈酒,可知杜诗还写了生活无着的困苦。陆诗尾联“但恨桑麻事,无人与共评”,无人与陆游评说。
故答案为: ①杜甫是洒扫庭院,开门迎客,设酒招待;陆游则摆棋,设酒,畅谈,作诗。②杜诗还写了内心的孤独与生活的困苦;陆诗还写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孤独落寞。
19.(2024·新昌模拟)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2)   ,   ,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   。(《礼记》二则)
(4)小明刚刚拍摄了一张杭州钱塘江潮的照片打算发朋友圈,却一直找不到合适的诗句,请你推荐一句带有“潮”字的名句:“   ,   。”
【答案】(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4)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化、麾、翻
故答案为: 落红不是无情物 ; 化作春泥更护花 ; 八百里分麾下炙 ; 五十弦翻塞外声 ;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 教然后知困 ; 潮平两岸阔 ; 风正一帆悬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五、名著阅读(6分)
20.(2024·新昌模拟) 名著阅读
(1)《红星照耀中国》实际写了两个层面的事实,请你写出这两个事实。
(2)本书涉及多方面内容,有许多地方值得探究,请你从下面的专题中选择一个,拟定探究的具体内容。
专题一: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
专题二:关于长征
专题三:信仰与精神
【答案】(1)一是作者1936年6月至10月采访“红色中国”的过程;二是“红色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2)专题一: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外貌形象与言谈举止 ;出身与家庭;童年的经历;受教育情况;参加革命的起因 ;参加革命后的经历。专题二:关于长征。 长征的起因 ;长征的路线;长征中面临的困难;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长征的历史价值。专题三:信仰与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长征精神的内涵;当代青年如何传承长征精神。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红星照耀中国》
【解析】【分析】(1)本题考直名著主要内容概括的能力。依据作者采访的情况看:1936年6月,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深入保安,深入根据地,深入西方媒体眼中的“土匪聚集的地方”切实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采访于1936年10月。后来,他根据采访和考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成了《红星照耀中国》。当时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曾易名为《西行漫记》。此书一问世便引起轰动,1937年在伦敦首次出版,几个星期内就加印了5次,销售10万册以上。所以,一个事实是作者1936年6月至10月采访“红色中国”的过程。依据书中内容情况看:他还搜集到大量有关长征的第一手资料,并在作品中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经过,向全世界全面报道了这一举世无双的军事壮举。此外,他还深人红军战士和根据 地老百姓之中,对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军事策略,红军战土的生活,以及陕北根据地 的社会制度、货币政策、工业和教育等情况做了广泛的调查,为全世界解答了“红军 没有任何大工业基地,没有大炮,没有毒气,没有飞机,没有金钱,也没现代技术,他们是怎样生存下来并扩大了自己的队伍”的疑问。《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还在于书中不仅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 观的评价。作者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崇高精神,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
(2)本题考查专题探究设计的能力。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这是主要从人物人生经历和形象方面探究。应抓住主要人物进行探究即可。关于长征。可以从长征的起因;长征途中发生的重大的事件;长征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和克服的经过;长征胜利的深远影响;长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探究。信仰与精神。可从以“信仰的力量和影响”为主题,开展:结合毛泽东等主要人物的事迹,探究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是什么;长征精神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故答案为:(1)一是作者1936年6月至10月采访“红色中国”的过程;二是“红色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2) 专题一: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外貌形象与言谈举止 ;出身与家庭;童年的经历;受教育情况;参加革命的起因 ;参加革命后的经历。专题二:关于长征。长征的起因 ;长征的路线;长征中面临的困难;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长征的历史价值。专题三:信仰与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长征精神的内涵;当代青年如何传承长征精神。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六、写作部分(50分)
21.(2024·新昌模拟)围绕“校园一景”,写一个景物描写片段。要求:抓住景物特征,按一定顺序,融入情感。120字以内。
【答案】示例:走进校园,那片小湖映入眼帘。湖水清澈如镜,倒映着岸边葱郁的绿树。微风拂过,粼粼(波光闪烁。湖边的长椅上,常有同学静坐读书,静谧而美好。这里承载着我们的青春时光,每次经过,心中都涌起淡淡的温暖与留恋。
【知识点】微写作(片断写作)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微写作。首先确定校园中要描写的一处景,比如花园。然后按照一定顺序,如从远到近,描写其外形、颜色等特征。最后融入自己对这处景的喜爱之情。校园的小花园美不胜收。五颜六色的花朵争奇斗艳,翠绿的小草生机勃勃。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我沉醉于此,感受着这方美景带来的愉悦与宁静。
故答案为:示例:走进校园,那片小湖映入眼帘。湖水清澈如镜,倒映着岸边葱郁的绿树。微风拂过,粼粼(波光闪烁。湖边的长椅上,常有同学静坐读书,静谧而美好。这里承载着我们的青春时光,每次经过,心中都涌起淡淡的温暖与留恋。
【点评】本题考查微写作。片段作文就是在练习写一篇完整的记叙文之前,就人、事、物的某个断面或局部进行的单项写作训练。片段作文的写作要做到几点要求:①要把内容写具体;②叙事要做到条理清楚;③围绕中心展开段落。
22.(2024·新昌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春节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你家乡的拜年习俗是怎样的?你有过记忆深刻的拜年经历吗?对这种习俗你有什么看法吗?
写一篇文章,可以详细介绍家乡的拜年习俗,可以记叙记忆深刻的拜年经历,可以谈谈你对拜年习俗的看法。
要求: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校名、姓名、地名等。
【答案】例文:
拜年:岁月中的温暖传承
“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每到春节,拜年的旋律就会在我的家乡奏响。
在我的家乡,拜年从大年初一开始。天还未亮,父母就会早早地把我从睡梦中唤醒,穿上新衣,准备去给长辈们拜年。
拜年时,晚辈要先向长辈叩头行礼,然后送上新年的祝福。长辈们则会满脸笑容地递给晚辈红包,里面装着他们对晚辈的满满关爱和期望。
我们拜年通常是按照家族的辈分和长幼顺序进行的。首先是去爷爷奶奶家,一进门,便能听到亲切的问候和爽朗的笑声。大家围坐在一起,嗑着瓜子,喝着热茶,分享着过去一年的点点滴滴,憧憬着新一年的美好。
接着,我们会去拜访其他亲戚。一路上,遇到熟悉的面孔,都会热情地相互问候“新年好”。每到一家,主人都会拿出准备好的糖果、水果和点心招待我们,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和温暖。
在拜年的过程中,还有一些有趣的习俗。比如,不能空手去拜年,一定要带上一些礼品,以表敬意;进门要说吉祥话,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对于长辈给的红包,要推辞一番后再收下,表示谦逊。
我记忆中最深刻的一次拜年经历,是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年初一。我和父母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雪地里,去给远方的亲戚拜年。虽然路途艰难,但当我们到达亲戚家,看到他们惊喜而又感动的表情,听到他们关切的问候,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那一刻,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拜年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连接亲情的纽带。
对于拜年这一习俗,我认为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不仅让我们有机会向长辈表达敬意和感恩之情,也让亲朋好友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拜年让我们暂时停下匆忙的脚步,回归亲情,感受家庭的温暖和力量。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微信拜年等新兴方式逐渐流行起来。虽然这些方式方便快捷,但总觉得少了些面对面交流的亲切和真诚。
我希望我们在享受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不要忘记拜年的初衷,尽可能地多一些面对面的交流,让这份温暖和真情在岁月中永远传承下去。
让我们珍惜每一次拜年的机会,用真心传递祝福,用行动诠释关爱,让拜年这一传统习俗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围绕“春节拜年”这一传统习俗展开,体裁为材料作文。中心话题是让考生介绍家乡拜年习俗、记叙拜年经历或阐述对拜年习俗的看法。
【题干分析】① 材料第一句话指出春节拜年是辞旧迎新、表达美好祝愿的方式。关键词“春节拜年”“传统习俗”“美好祝愿”。第二、三句话引导考生思考家乡的拜年习俗、个人的拜年经历以及对习俗的看法。② 写作思路:倘若要阐述对拜年习俗的看法,可以先分析拜年习俗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接着探讨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然后指出可能存在的问题或面临的挑战,最后提出自己对传承和发展这一习俗的建议。作文开头可以通过描绘春节的热闹氛围引入拜年话题;事例素材可以选取拜年过程中的温馨故事、传统礼仪的传承等;结尾可以展望拜年习俗的未来发展,或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
【立意提取】
1.拜年,不变的乡情:从介绍家乡独特的拜年习俗入手,展现其中蕴含的浓浓乡情。2.难忘的拜年之旅:记叙一次印象深刻的拜年经历,突出亲情的温暖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