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导学案)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第一单元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本课通过三个子目(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从部落到国家、商和西周)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早期国家产生的关系;认识夏、商、西周的国家制度和经济文化。本课在整个新教材当中处于开篇的重要地位。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学法指导】
1.立足时空观念,利用地图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的分布及其特点。
2.了解部落联盟时期我国私有制和阶级的发展特点,通过史料了解早期国家的起源及其形态。
3.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理解早期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思维导图】
【自主学习】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旧石器时代——中华先民的出现
(1)代表性遗址
①我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__________遗址有数百处。
②代表性的有距今约________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北京人。
(2)生产生活现状
①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________生活。
②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用________。
思考点 (教材P2)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观察《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你能指出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吗?
提示:我们可以看到图中,分布既分散又集中,主要分布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因为这些地区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更适合人类生存。
[知识拓展] 我国古人类和文化遗址分布的重要特点及说明的问题
(1)特点:分布区域广泛;大都分布在江河流域、土地资源丰厚的平原地带;分布区域的自然条件较好,有充足的食物来源等。
(2)说明:中华文明起源的广泛性和多样性;中国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黄河、长江等大河流域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2.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的奠基
(1)新石器时代早期
①我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
②距今约7000~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它的典型器物是________,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
③黄河下游分布着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________,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2)新石器时代晚期
①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________”。
②在北方辽河上游有红山文化,长江下游有________。它们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________和神庙。
3.原始人群到氏族社会——中华文明的起源
(1)原始人群
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使用打制石器,过着群居生活。
(2)母系氏族社会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母系氏族社会,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________,成果共享。
(3)父系氏族社会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父系氏族社会,父权制取代母权制,社会________与不平等的萌芽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________。
二、从部落到国家
1.三皇五帝的传说
三皇 燧人氏——钻木取火 伏羲氏——发明网、陷阱、原始的烹调、八卦 神农氏——为我国农业始祖和医药始祖
五帝 黄帝——黄河中上游部落首领,联合炎帝组成炎黄部落联盟 颛顼、帝喾、尧、舜——中原部落联盟首领“万邦”时代
禅让制 尧年老时,根据各部落首领的推举和考察,由舜继承其位。这种做法称为“禅让”。
[核心概念] 部落联盟
它是指原始社会末期几个亲近部落由于某种需要(主要是战争)结成暂时或永久性的联盟的社会组织,是氏族结合为部落的进一步扩大,是部落向民族的形成跨出的第一步,其最高权力机关是联盟议事会。
2.夏朝——中国历史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1)建立:部落到国家
①夏部族的禹因治水有功,接受舜的________,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②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________国家夏朝。
(2)发展:禅让制到世袭制
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3)夏朝的行政管理制度
①夏王: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
②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________与职官。
③地方:夏朝社会仍然是________。除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直接统治外,夏朝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________。
(4)夏朝的灭亡
①夏朝最后一个王________,暴虐无道,百姓不断反抗夏朝的统治。
②约公元前1600年,________部族在________的率领下,发兵讨桀,大败夏兵,把桀放逐到南方,夏朝灭亡。
夏禹是夏朝的缔造者,启是王位世袭制的开创者。
学思之窗 (教材P5)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说法?
提示:一说:伯益让位于启;一说:启以武力夺取。
由于启的父亲禹的功绩、群众基础扎实,家族的势力强大,在当时的情况下,诸侯都离开伯益的地盘到启的地盘去了,大臣和百姓都支持启做领袖。这就表明,当时禅让习俗受到严重的冲击,王权的观念已经产生。
三、商和西周
1.商朝的兴衰
(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黄河下游的________首领汤推翻了夏朝,建立商朝。
(2)发展
①政治变迁:商朝的都城多次迁移,后来定于殷,所以也称________。
②文化成就:甲骨文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它是一种成熟的________,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演变。殷墟还出土了许多________,造型雄奇,纹饰华丽。
③国家机构更加完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________。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是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________,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________和部族。
(3)灭亡
公元前1046年,周部族首领________率众伐商,商朝被周朝取代。周朝定都于镐京,史称西周。
[思维升华] 甲骨文的研究价值
史学价值:商朝人把当时的祭祀、战争、农事等重大事件及一些科技知识用甲骨文记录下来,这为后人研究商朝历史留下了丰富的资料,使我国历史进入了有文字可考的时代;另外,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因此甲骨文的发现表明商朝时期我国中原地区已有了相当高的文明。
2.西周
(1)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
①分封制的对象
周王将王畿直接控制的镐京之外的广大地区,封授给________、功臣和前朝贵族,在地方建立世袭的诸侯国。
②分封制的影响
诸侯在国内也将土地和________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分给士。这样,统治集团内部形成了金字塔型的________。
③分封制与宗法制结合
a.宗法制是具有血缘关系的宗族组织内部的制度,严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周王是大宗,诸侯是小宗。
b.诸侯国内,诸侯是大宗,卿大夫是小宗。以此类推,层层区别,形成政权与族权的结合。
(2)西周灭亡
①“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了“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
②西周灭亡: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________乘西周王室内乱,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易误辨析] “封建”的不同含义
西周的“封建”是一种政治统治,而不是社会形态。“封建”作为一种社会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容,近代以后才传入中国。
3.商和西周的社会经济
(1)农业的发展
①土地制度:________是基本土地制度。井田即方块田,整治规则,有沟渠灌溉。
②生产工具: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________极少。
(2)手工业的成就
①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________。
②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________是商周贵族普遍的衣着材料。
[情境思考] 西周分封制的内容与特点
据载,在周公摄政时就分封了71国,其中大部分都是周的同姓子弟。分封时要举行隆重的册封仪式,天子“授民授疆土”,将某地区的土地连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封赐给诸侯,由他们去建立国家。诸侯要对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屏藩王室、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发兵从征等义务。
—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整理
问题: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周建立分封制度的内容。
提示:(1)以分封同姓亲族为主。(2)分封要举行仪式,天子对诸侯“授土授民”。
(3)诸侯要对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屏藩王室、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发兵从征等义务。
【拓展解难】
1、总结:中国早期国家(夏商西周)的特征。
政治:(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神权色彩浓厚。 (2)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家国同构。
(3)中央权力逐渐加强,但尚未实现集权。(4)世卿世禄,官职由贵族世代承袭。
经济:(1)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和集体耕作。 (2)耒耜为主要生产工具,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 (3)进入青铜时代,青铜铸造发达。
思想文化:(1)浓厚的鬼神迷信和原始宗教色彩。 (2)敬天保民的民本思想占有重要地位。
(3)开始形成统一的心理文化认同。
2、理解:家国同构。
(1)源于宗法分封制,诸侯封土为国,大夫封土为家。
(2)实质是家庭或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都是严格的父权家长制,它反映了亲缘与政治的紧密结合。具体表现为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家长在家庭中就像君主一样,而君主就是全国的严父,各级行政长官也被百姓视为父母,君父同伦。
(3)西方古代呈现“家国异构”,重个人、重契约、重私有财产,体现了商品经济的要求。
3、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1)在历史上特别是在文明时期,黄河流域确实起过重要的作用,并常常居于主导地位。但是,在同一时期内,其他地区的古代文化也以各自的特点和途径发展着。
(2)各氏族文化区,虽然时间上有先后,规模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但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在历史发展中相互交流,逐渐交融,共同为形成中国古代文明奠定基础。
(3)各区域的文化大多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上,同时有家畜饲养、采集和渔猎经济。石器、骨器和陶器制造成为独立的手工业生产部门。随葬品多寡表现出贫富的差异等。
(4)中华文明具有极为深厚的历史渊源,它经历了数千年乃至数万年的文化积淀。总之: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多元一体、中原核心、兼容并蓄、源远流长。
4、宗法文化中的家国情怀
(1)弘扬宗法文化中的友爱、团结互助思想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团结。
(2)传统的宗族思想与家乡观念有利于促进海外华人、华侨及港澳台同胞回乡建设家乡经济,促进家乡的繁荣富足。
(3)宗法文化强调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祖国大家庭的团结和统一。
(4)修祠堂、族谱有助于加深对祖先、家乡的认识,有利于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
【合作探究】
探究一
材料一
四子争位 周王的妾为他生了两个儿子(大哥、二哥),后来妻又为他生了两个儿子(三哥、四哥)。周王临终时,围绕谁继承王位,四子发生了争执……
材料二
2011年5月4日,文汇报《中国震撼》一文中认为:“西周时期的‘列土封建’是采取宗族殖民的方式,由王室子弟垄断政治权力的家天下,周王与诸侯之间存在‘授权’与‘尽忠’的关系”。
(1)你认为谁能继承王位?理由是什么?
(2)材料一反映的是何种最高权力的传承制度?由谁开启?如何评价?
(3)“列土封建”指何种制度?
(4)“授权”与“尽忠”在上述制度中有何体现?有何积极意义?
探究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他们用磨光的石器和木制的耒耜耕地,用石刀收割庄稼。……半坡居民饲养猪、狗等动物,还打猎捕鱼……半坡原始居民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他们能制造彩陶,上面绘有各式各样的美丽图案。半坡居民已学会纺线、织布、制衣。
材料二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农作物。河姆渡居民住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他们已经挖掘水井,饮水比以前方便了。他们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河姆渡原始居民还会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1)材料一和材料二所说的两类原始聚落遗址分别在哪一地区?分别代表了我国哪一流域的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根据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谈谈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住的房屋有什么好处。
探究三
文献与考古中的商周时代
材料一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表记》
材料二 己巳王卜,贞岁商受(丰收)年?王占曰:吉。东土受年?南土受年?吉。西土受年?吉。北土受年?吉。
——甲骨卜辞《粹》
材料三 如图为西周早期青铜文物召卣及铭文拓片,铭文记载了周王将毕地的土地“方五十里”赏赐给召的史实。
(1)依据材料一,说明殷商在统治思想上有何特点?
(2)对于研究商代历史来说,材料一、二中历史价值较高的是哪一则?为什么?
(3)根据材料三中铭文,说明西周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
(4)根据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堂练习
1.《三字经)道“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朝“最长久”的制度保障不包括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
2.史书记载:“益(当时一部落首领)千启位,启杀之。”启这一做法,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A.实行了禅让制 B.建立了奴隶制国家
C.开创了王位世袭制 D.确立了皇帝制
3.西周时--诸侯去世,按当时政治制度,以下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A.大哥(妾一所生,25岁) B.二哥(妾二所生,22岁)
C.三姐(妻所生,22岁) D.四弟(妻所生,14岁)
4.西周初年,周天子“封邦建国”,推行分封制、不但将同姓子弟、异姓亲成功臣、旧邦之后分封在东方各地,后来又推行到周的“北土”和“国土”。据此可知,西周分封制
A.全面推行 B.实现了国家权力高度集中
C.等级分明 D.分封对象以同姓王族为主
5.位于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其筑城规模、玉器制作水平、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人口集中规模都超过了同时期的北方。但后世却长期以北方为中华文明核心区域,这说明
A.中华文明的核心起源地需要改写 B.后世北方的政治、文化话语权太大
C.文明延续性比先发优势更加重要 D.良渚文化不属于中华文明组成部分
6.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这说明
A.久远的历史难以形成统一的定论 B.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必然
C.文献史料主要用于印证同一史实 D.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并非一帆风顺
7.据记载,商周秦汉时期的祭祀中把农业主神的社神、稷神一一“社稷”提升为国家保护神,“社稷”最后演变为中国古代国家及政权统治的代名词。材料反映出
A.农业祭祀活动隆重 B.对农业神信仰崇拜
C.农业活动管理强化 D.农业经济作用凸显
8.《史记》记载,从三皇五帝到夏商周,统治者都用占卜来决定军国大事。在多数情况下,国家大事是统治阶层商量好的,借用占卜术来传达“天意”有利于统一人心。这一做法从本质上是( )
A.甲骨文史料信度比较低 B.反映国家管理的随意性
C.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D.敬天保民思想开始出现
9.据《国语·鲁语上》记述,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其中商族本属东夷族的一支,不是黄帝族的后裔。这反映了华夏先民
A.鲜明的血缘亲疏色彩 B.共同的民族归属意识
C.久远的文化生活交流 D.朴素的宗族宗法观念
10.据《吕氏春秋》记载,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剪其发,磨其手,祈福于上帝,民乃甚悦,雨乃大至。这一记载的主旨是
A.商王权力受神权制约 B.殷商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
C.商汤灭夏乃以暴制暴 D.君王顺应民心方能功成名就
课后反思:
【答案提示】
【自主学习】
一、【参考答案】
1.(1)人类化石点 170 (2)群居 火
2.(1)彩绘陶器 水稻 (2)蛋壳陶 良渚文化 祭坛
3.(2)共同劳动 (3)贫富分化 部落联盟
二、【参考答案】
2.(1)禅让 奴隶制 (3)机构 聚族而居 间接统治 (4)桀 商 汤
三、【参考答案】
1.(1)商部族 (2)殷朝 文字 青铜器 事务官 王畿地区 方国
(3)周武王 2.(1)王族子弟 人民 等级结构 (2)犬戎
3.(1)井田制 青铜农具 (2)青铜文化 绢帛
【探究一提示】
(1)老三将继承王位;老三是嫡长子
(2)王位世袭制,由夏启开创
这种制度的实行是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私有制发展,阶级对立下的产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3)指分封制
(4)“授权”周王将土地及土地上的臣民分封给诸侯并有世袭统治权。设官员;建武装;征赋役
“尽忠”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意义”扩大了疆域;巩固统治;使西周成为成奴隶制强国
【探究二提示】
(1)材料一中原始聚落遗址在陕西西安半坡村一带,代表了黄河流域的农耕生活;材料二中原始聚落遗址在浙江余姚,代表了长江流域的耕生活。
(2)半坡原始居民的半地穴式房屋可以防寒、取暖、方便生活上、有利于安全等;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干栏式房屋可以防水、防潮、便于通风等
【探究三提示】
(1)特点:崇尚神灵和祖先,实行礼治。
(2)材料二。因为材料二是甲骨卜辞,是一手史料;材料一是后世文献。
(3)分封制。
(4)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政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课堂练习
1-5 DCDAC 6-10 DDC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