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6张PPT。科技﹒富强﹒梦想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自主探究:
新中国取得了哪些重大科技成就?
合作探究:
(一)我国研制“两弹一星”的原因是什么?
(二)取得这些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三)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有何作用?本课探究: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一:
(1) 新中国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为什么要研制原子弹?
材料1 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了一颗原子弹。1949年8月29日,苏联爆炸成功第一颗原子弹。1984年和1985年初,报纸刊登着两条新闻:“一批解密文件表明,1953年美国曾想利用核武器攻击中国的援朝部队”“1954年,美、英等国考虑用核武器进攻中国。”
材料2 1958年夏天起,中苏两国在涉及国家利益的一系列问题上发生了冲突。苏方出于自身的需要,提出双方共同合作在中国建设一座长波电台和建立一支联合潜艇舰队。但中国认为,实际上侵犯中国的主权,并有控制中国的企图。1960年7月16日,苏联驻华临时代办苏达利柯夫向中方递交照会。照会单方面宣布召回所有在华专家…..
材料3 赫鲁晓夫上台以后,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随着苏联经济、军事实力进一步增强,从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 材料4:“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的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毛泽东1956《论十大关系》①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中国面临核威胁②60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③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④中国面对恶劣的国际环境,积极发展高新科技,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合作探究一:
(2) 新中国研制原子弹和中国人民爱好和平的初衷违背吗?
站电核湾亚大核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原子弹爆炸后的广岛秦山核电站内部大亚湾核电站 中国在任何情况任何时侯不会首先使用原子弹 合作探究二:建国以来科技发展的原因?材料一:20世纪中期以后,以航天技术、原子能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的世界性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到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超过了以往任何历史时期。为适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自力更生,取得“两弹一星”的重大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事业有了进一步发展,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都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请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科技成就的原因? 原因: 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2.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工作。材料二:1949年11月,成立了以郭沫若为院长的中国科学院,逐步建成了由中央到地方的科学研究体系。1956年制订了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1978年,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科学技术和知识分子重新得到了肯定和重视。 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21世纪初,中国高技术领域60%以上的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根据材料二分析可得出什么原因? 原因: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保证;材料三:中华民族曾经缔造出遥遥领先于世界的四大发明,然而16世纪之后,中国科技发展却逐渐落后于世界,尤其是1840年以后,尽管近代中国的仁人志士百般努力将现代科学引入中国,近代中国科技仍然远远落后于西方先进水平。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科技事业得到较全面的发展。
材料四: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
1950—1959年,指数增长期
1963—1965年,非常时期
1963—1965年,指数增长期
1966—1975年,非常时期,几乎呈零增长
1975年以后,指数增长期,增长率基本上与世界水平相近 ——《中西500年比较》根据材料三、四可得出什么结论? 原因:国家独立、社会安定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前提。1 .国家的独立(保障) 5 .党和政府的重视3.改革开放经济实力的增强4 .科学家的努力 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取得科技成就的原因政治政治个人外因经济 合作探究三: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对我国有什么影响? 怎样理解邓小平的这段话? 发展“两弹一星”有何意义?材料: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学思之窗答案提示 理解: 这段话生动地说明了尖端科技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关系中的巨大影响和作用。
当代社会经济竞争和军事政治角逐,实际是科技力量的竞争。
意义:“两弹一星”的成功,打破了美苏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打击了大国强权主义,粉碎了他们遏制中国的企图,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国际影响。同时,加强了中国的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科技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是我国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两弹一星”的重大意义1.打破了美苏两国对中国的核垄断与核威胁
2.展示了我国的实力,尤其是增强了国防力量,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3.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也有利于世界和平促进了其他领域(如航天技术)的发展。 材料二: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
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材料一:1950-2004杂交水稻亩产量简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在2004年8日指出,全球有8.52亿人处在经常性的饥饿中,饥饿和营养不良每年使500多万儿童死亡,饥饿直接和间接给各国国民生产力和国家经济造成上百亿美元的巨额经济损失。
材料三杂交水稻的主要贡献:大大提高了水稻产量;
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杂交水稻在世界范围推广,被许多国家
引种,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的饥饿问题。 ①增强了国防力量
②提高了国际地位?
③增强了综合国力?
④振奋了民族精神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对我国有什么影响?国家富强 民族振兴 社会进步 人民幸福1.2001年第一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是
A.袁隆平 B.邓稼先 C.杨利伟 D.钱学森2.“两弹一星”是指
A .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B .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C .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D .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课堂练习AA3.标志着中国国防力量加强,打破美国、苏联核垄断的事件是
A .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B .实施“星火计划”
C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 .秦山核电站建立课堂练习C4.新中国建立以来,取得世界第一的科技成就是
A .研制出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
B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C .掌握载人航天技术
D .原子弹爆炸成功、课堂练习B5.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时候,中国是世界上
A.第三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B.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C.第八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D.第九个发射卫星的国家6.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其最主要原因是
A. 中国获得了真正独立 B. 中国政府的重视
C. 中国人民的辛勤劳动 D. 有利的国际环境 课堂练习BA 7.我国第一颗原子弱爆炸成功的作用和意义有:①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②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③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③
8.建国初党中央作出发展“两弹一星”战略决策的根本目的是:
A 维护世界和平
B 发展核能源,缓和电力供求矛盾
C 打破美苏核垄断
D 维护国家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和平环境课堂练习DD课堂练习9.袁隆平的科技成就产生的影响,最主要是
A .第一个选育出杂交水稻优质品种“南优2号”
B .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C .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D .他培育的杂交稻不仅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有助于解决世界粮食问题D课堂练习10.“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对中国的现实意义是
A.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在联合国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C.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
D.迫使美、苏改善了对华关系
11.20世纪80年代,我国为促进科技发展而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制定“863计划” B.制定是“星火计划”
C.制定“火炬计划 D.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C 栏目链接谢谢参与!~导学案
课题: 科技·富强·梦想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课型:新课 授课人:张春彦 学校:蒙城二中
班级:高二(14)班 小组: 姓名:
课前预习耗时: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课程标准】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学习目标】1.识记“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水稻及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银河Ⅰ号”等重大科技成就。
2.分析建国以来科技发展的原因。
3.结合史实说明科技进步对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作用。
【教学重点】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教学难点】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课前自主探究】
一.“两弹一星”(第1学习小组探究成果展示)
1.含义:
“两弹”——
“一星”——
2.目的:
3.意义:
二.载人航天技术(第2学习小组探究成果展示)
1.决策:
2.成就:
3.影响:
三.杂交水稻技术(第3学习小组探究成果展示)
1.原因:
(1)
(2)
2.研制:
(1)
(2)
3.意义:
(1)
(2)
四.计算机技术(第4学习小组探究成果展示)
(1)背景①
②
(2)成就①
②
(3)地位:
(4)意义:
五.生物技术(第5学习小组探究成果展示)
(1)成就:
(2)意义:①
②
六.近年来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的哪些突出的成就?
和本课所学科技成就的取得有着怎样的关系? (第6学习小组探究成果展示)
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课堂合作探究】
探究一.我国研制“两弹一星”的原因
材料1 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了一颗原子弹。1949年8月29日,苏联爆炸成功第一颗原子弹。1984年和1985年初,报纸刊登着两条新闻:“一批解密文件表明,1953年美国曾想利用核武器攻击中国的援朝部队”“1954年,美、英等国考虑用核武器进攻中国。”
材料2 1958年夏天起,中苏两国在涉及国家利益的一系列问题上发生了冲突。苏方出于自身的需要,提出双方共同合作在中国建设一座长波电台和建立一支联合潜艇舰队。但中国认为,实际上侵犯中国的主权,并有控制中国的企图。1960年7月16日,苏联驻华临时代办苏达利柯夫向中方递交照会。照会单方面宣布召回所有在华专家…..
材料3 赫鲁晓夫上台以后,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随着苏联经济、军事实力进一步增强,从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
材料4:“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的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毛泽东1956年《论十大关系》
根据以上材料归纳指出,新中国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为什么要研制原子弹?这和中国人民爱好和平的初衷违背吗?
探究二:探究新中国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材料一:20世纪中期以后,以航天技术、原子能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的世界性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到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超过了以往任何历史时期。为适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自力更生,取得“两弹一星”的重大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事业有了进一步发展,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都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材料二:1949年11月,成立了以郭沫若为院长的中国科学院,逐步建成了由中央到地方的科学研究体系。1956年制订了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1978年,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科学技术和知识分子重新得到了肯定和重视。 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21世纪初,中国高技术领域60%以上的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材料三:中华民族曾经缔造出遥遥领先于世界的四大发明,然而16世纪之后,中国科技发展却逐渐落后于世界,尤其是1840年以后,尽管近代中国的仁人志士百般努力将现代科学引入中国,近代中国科技仍然远远落后于西方先进水平。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科技事业得到较全面的发展。
材料四: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
1950—1959年,指数增长期
1963—1965年,非常时期
1963—1965年,指数增长期
1966—1975年,非常时期,几乎呈零增长
1975年以后,指数增长期,增长率基本上与世界水平相近。
——《中西500年比较》
请根据以上概括我国科技成就的原因?(方法点拨:科技发展的原因一般应从政府政策、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科学家的创新等方面分析)
探究三.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我国发展“两弹一星”的意义
材料一: 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怎样理解邓小平的这段话?发展“两弹一星”有何意义?(方法点拨:分析“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影响既要立足于当时的现实意义,又要注意对当今的影响)
材料二 数据显示,我国近年来开发的1 000多种新材料中,80%是在航天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有近2 000项航天技术成果已移植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研究表明,航天技术的投入产出比达到了1∶10。可以说,航天产业是一个联动效应极强的高技术产业。
——2012年4月13日《西安晚报》
意义:
科技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生产力(如航天技术)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二)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贡献
材料一:1950-2004杂交水稻亩产量简表:
时 时 间
亩亩 产 量
多养活人数
11950年
1141kg
?
11998年
4450kg
66000万
22004年
8800kg
77500万
未未来目标
11000Kg
?
材料二: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 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
材料三:
《饥饿的女孩》
结合以上,概括杂交水稻对人类的主要贡献。
【课堂学习小结与反思】
通过展开小组讨论,谈谈你学习本课的收获与感想。
结合史实思考,20世纪80年代前与后,我国在发展高科技方面的侧重点有何不同?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其原因。
不同:80年代前是以巩固国防、维护中国安全为目的;80年代后以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为目的。
理由:中美两国处于敌对状态;苏联与中国关系逐渐恶化;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发展原子弹可以打破美苏的核垄断,维护国家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
国内: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国际: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际环境趋于缓和。
【习题测评】
改革开放以来,推动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因素有( )
①“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②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提出 ④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科技事业的发展因素很多,以上几点都符合题意。
答案:A
1.从模仿追踪、重点突破到自主创新、引领未来,60多年来,无论是在基础研究领域还是在前沿技术探索方面,中国科技界常有“惊人”创举。这“惊人”创举有( )
①“文革”期间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②涌现了诸如钱学森、袁隆平等成就卓著的科学家 ③“一五”期间成功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 ④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我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在1965年,是在1953年~1957年“一五”计划之后,故应排除③。
答案:A
2.右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五个时期的科技发展情况(科技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一五”计划促进了①时期的科技发展
B.“两弹一星”成果是在②时期取得的
C.“文革”使④时期内没有取得任何科技成就
D.杂交水稻是在⑤时期取得的重大成果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再现与理解能力。“一五”计划完成是在1957年,故A项正确;“两弹一星”成果的取得分别是1964年、1970年,故应是在③④时期;杂交水稻是文革期间(1973年)的成就,故排除C、D项。
答案:A
2. “嫦娥二号”任务圆满成功,这是我国空间技术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该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还有( )?
A.中国首条空中航线顺利开通?
B.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D.完成“第二次绿色革命”
理解:这段话生动地说明了尖端科技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关系中的巨大影响和作用。当代社会经济竞争和军事政治角逐,实际是科技力量的竞争。
意义:
1.打破了美苏两国对中国的核垄断与核威胁,增强了国防力量, 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也有利于世界和平。
1.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为科技事业发展创造前提;①社会主义优越性之一就在于能够集中人力、物力,在短时间内完成大型工程建设。②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需要,从而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2.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保证;(1956年全国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及1963年第二个科技发展规划即:“两弹一星” 战略决策;“863计划”; “星火计划”; 载人航天工程战略决策 );
3.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技事业中的开拓创新和无私奉献;
4.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中国积极吸收人类文明成就,创新发展;
5.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为科技发展培养人才;
6.改革开放,经济实力增强,为科技发展奠定基础;
“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重大意义
1.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洗雪了近百年来中国人民“落后挨打”的历史耻辱,开创了中华民族发展、腾飞的历史新纪元,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卫和防御能力,将祖国的发展与命运牢牢地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
2.缩短了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某些重要方面存在的差距,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独立掌握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国家之一,并在某些关键领域进入了世界高新技术发展的前沿阵地。
3.激发了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发愤图强的豪情壮志,培养和形成了一种“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并使之成为中国各族人民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奋勇开拓的巨大推动力量。
4.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使我国赢得了与自己的幅员大国相适应的政治、军事大国地位,加强了世界上爱好和平一方的力量。
5.奠定了中国开发利用核工业和空间领域的技术与人才基础,成为中国人民继续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在新世纪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
袁隆平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意义
1.袁隆平是在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并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培育杂交水稻并大面积应用于生产的国家。
2.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大成就,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3.实现了我国粮食供求总体平衡,缓解了人口迅猛增长与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矛盾,保证我国内部粮食安全,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根本的物质保障。
4.使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有力地推动了世界杂交水稻研究的进展,促进了全球范围内水稻单产的迅速提高,为缓解世界粮食问题作出了突出贡献。
课题: 科技·富强·梦想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课型:新授课 设计者:张春彦 学校:蒙城二中
课时:一课时
★课程标准: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部分相关内容,加之高一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历史问题分析能力,但相关知识可能遗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学习本课时整体的理解能力还有待提升。
★设计思想:学生课前依据本课导学案自主或小组合作探究基础性知识,课堂进行展示探究成果并提出疑惑。接下来教师提供相关史料,进行问题思路的指引和组织学生对本课重难点知识进行深入地合作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和答案,突出学习重点和难点。最后让学生自主完成对本课的总结与反思,教师及时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当堂习题检测以巩固所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两弹一星”决策的背景;“两弹一星”研制的主要成果;航天航空技术的新成果;“神舟” 五号载人航天工程;袁隆平和南优2号;袁隆平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杂交水稻对人类的贡献;1983年,中国研制成功“银河-Ⅰ号”计算机;1965年中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成功;
(2)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探究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3)通过视频录像播放,引导学生分析、找出中国研制“两弹一星”的原因及这研究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及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采用小组讨论、辩论的办法。
(2)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提供史料、图片和影视资料,训练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教学,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让学生学会尊重科学,树立为报效祖国而奋发学习的志向。
(2)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难点: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如何深入浅出、准确简炼的讲述本节课文所涉及的科学知识。
?★教学过程:
?
教学过程与
时间安排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导入新课
展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与近代遭受侵略的两组图片,提出问题:通过两幅图片的对比,你有何启示?
观看图片
回答问题
引发学生兴趣与思考
进入新课
展示课题,并解释本科课标,让学生依据导学案自主探究:新中国取得了哪些重大科技成就?
学生依据导学案自主探究:新中国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一)我国研制“两弹一星”的原因是什么?
(二)取得这些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三)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有何作用?
学生依据教师展示的材料,通过小组生生合作进行探究。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与合作精神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小结
建国以来我国取得了哪些成就?有哪些原因和意义?有何启发
概括本课所学
讨论回答感想
归纳概括所学
深化升华认识
练习反馈
展示习题
当堂完成习题
趁热打铁 及时巩固新知识
课后反思:
首先,在教学设计中尽量采用多种方式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例如,关于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籼型杂交水稻等等专用科技术语老师很难在课堂上讲清楚,但是,教师在课前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搜集和整理相关材料,让学生对这些名词术语有一个初步印象,鼓励他们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准确简练地描述科技知识,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其次,拓展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参与,促进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过程中提供适量的材料和思考题很有必要,例如: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怎样理解中国农民的朴素话语“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培养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大胆质疑和互相帮助的学习习惯,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促进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两个方面的转变。另外,突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提升知识的价值,提高学生的情商。例如,展示“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的有关材料,报纸新闻《长征三号乙:在西昌成功发射一颗尼日利亚卫星》等,旨在强调科技的持续发展和不断进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应用科学的兴趣,为学生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