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
课 题: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十五课
课程标准: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课 时:一课时(40分钟)
教材分析: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古老的中华文明逐步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本课就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一个组成部分。前一课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讲述的是中国社会的地主阶级学习西方的器物、资产阶级学习西方政体的内容,而这一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则是资产阶级激进派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中国近代化深入到思想文化层面。它代表先进的中国人在探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道路上,逐渐步入思想文化改造和政治制度建设相结合的层面,它是继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之后,在思想领域中反封建斗争的继续,同时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杂志、人物等内容。识记并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认识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兰花草》这首流行歌曲改编自胡适的白话诗《希望》。用歌曲导入,学生喜闻乐见,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并且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容易感受到文学革命的影响,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概念解读。什么是新文化?引导学生通过史料解读,了解“西洋文化”和“中国固有文化”含义,并引起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批判“中国固有文化”?从而切入正题。
3、运用策略,理解新文化运动内容。通过材料,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讨论为主要形式,教师通过讲授法,比较法进行启发式教学。首先设计问题:“为什么要批判旧文化?”“德先生和赛先生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提倡民主和科学,为什么要批判旧道德?”“思想革命为什么牵涉到文学?”“后期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成为一股新潮流?”“新旧之争给中国带来什么影响?”。围绕上述问题,课前把学生分成8个小组,每个小组设组长一人,教师召开小组长会议,由组长选择感兴趣的问题,教师予以指导,小组长就选择的问题与组员在课前进行学习探究。其中一组建议使用角色扮演法,由4位口才较好、表现欲强的同学分别扮演当时的时政记者,财经记者,文化记者,社会记者,其他同学扮演当时的知识分子。四位记者根据材料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个角度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学生这一部分通过角色扮演神入历史和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理解历史,重建历史,认识历史真相。
4、感悟历史,拓展思维。通过材料提出问题:百年前,新文化的倡导者为何主张“必须废除旧文化,普及新文化”?是否合理?现在我们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以上两种态度和做法矛盾吗?为什么?按照分成的小组进行生生讨论,师生讨论,选出中心发言人,做好讨论记录。通过探究,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和局限,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学会用唯物主义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5、课堂小结,情感升华。通过讲授法介绍红楼,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一是学习先哲们为振兴中华而敢于探索的精神,二是继续发扬民主和科学,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而进行的探索。中国要富强就必须讲民主和科学,不仅在百年前要提倡,今天仍然要坚持民主和科学,才能实现我们的中国梦。以此培养学生的民主和科学精神。
2、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无畏探索真理的精神是一种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爱国行为,以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学过程:
先让我们进入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了公车上书,进行了百日维新,遭到顽固势力的阻挠,最终昙花一现,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又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民主政治仍与中国擦肩而过,在这时,又一群热情洋溢的青年继续追寻中国的民主政治,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历史。
标题《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让我们齐声朗读一下(课程标准)
带着这几个问题,我们通过四个篇章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
印象片
先让我们欣赏一段视频,去重温这段历史,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概况。
通过刚才的视频,新文化运动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来看一下下面几个问题,哪位同学能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
×××同学的成果展示非常的精炼,准确,通过他的展示,我们对新文化运动兴起以及概况有了充分的了解,接下来让我们看这样一幅照片
《家》是巴金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这部作品充分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社会状况,让我们通过这部作品中经典片段来体会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为当时的中国社会把一把脉。指出当时中国社会存的病症以及这群热血青年所开出的药方。先让我们走进场景一 (jue)
哪位同学能概述一下瑞珏之死过程
(×××同学概述之后)×××同学让我们了解了瑞珏之死的过程,你认为瑞珏之死的根源是什么?哪位同学能起来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面对人们的愚昧,无知,这群激情澎湃的热血青年开出了怎样的药方?让我们一起看一下。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进入场景二
哪位同学能起来介绍一下陈列女之死。
(×××同学介绍之后)×××同学让我们了解了陈烈女之死的过程,那么,请同学们考虑一下陈烈女之死说明了什么问题?
同学回答 (×××同学回答的很好)
那当时的那群热血青年又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呢?
当时的这群热血青年也充分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并对旧道德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让我们一起进入场景三 让我们模拟一下三个的人对话。(我先介绍一下,胡适是近代新文学的代表人物,而黄侃则是旧文学的代表人物)
通过这三个人的对话,我们能体会出他们说话具有怎样的特点?(陈腐、雕琢、晦涩;新鲜、平易,通俗),通过他们的对话,我们知道以胡适为代表的热血青年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接下来,让我们进入场景四 叛逆
面对封建大家庭的衰败以及新思潮的影响,觉民走上了反抗的道路,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现在让我们一起扮演觉民和他的同学们,准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材料吧。
同学们整理的很好,现在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吧!
新文化运动前期,民主与科学的大气高高飘扬,涤荡着人们的旧思想
后期,马克思主义的大旗浩浩荡荡,引领中国前进的方向。
新文化运动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们追根溯源,去探究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及其影响。首先让我们一起探究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探究一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我们现在先通过三则材料,从三个方面去探究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通过这三段材料的分析,我请两位同学来黑板演示一下自己的成果,其他同学动起手来自己概括一下
这两位同学概括的都非常棒,语言比较简练,要点比较准确。同学们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掌握的比较的到位了,现在让我们开始探究第二个问题,新文化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哪些重大变化呢?先请同学们看两段材料
通过这两段材料我们能得出怎样的结论呢?
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这是新文化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那么新文化运动有没有局限性呢?再让我们看两段材料
通过这两段材料,我们又得出怎样的结论呢?哪位同学能说一说自己想法?
很好,可见新文化运动不仅给中国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这就是我们本节课一起探究的主要问题。
中国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不断的学习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段历史,让我们从这段历史当中感受先哲们的光辉思想,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反思
? 亮点:
1、教学设计以导游身份引导学生开展学习,形式较新颖。紧扣思想史的主线,注重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的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
?2、问题的设置注重开放性,教学开展注重互动性,电子白板的交互性功能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人机互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构建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交互式电子白板真正融入到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反思:
1、学生全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材料分析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思考、讨论、探究的积极性有待加强。?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反思,谢谢各位评委!
课件23张PPT。第15课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沂水二中 刘希伟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课标要求: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第15课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重温历史—新文化运动之印象篇欣赏一段视频,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概况。重温历史—新文化运动之印象篇 1915年,《青年杂志》陈独秀、李大钊、 胡适、鲁迅、 蔡元培等民主与科学北京大学《新青年》 走入历史—新文化运动之体会篇成都地区一个封建大家庭走向崩溃的故事。
揭露了封建专制制度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
撕开了在温情关系掩盖下的大家庭的勾心斗角,
暴露了所谓“诗礼传家”的封建大家庭的荒淫无耻,
也描写了新思潮听唤醒的一代青年的觉醒和反抗,
从而宣告了这个封建大家庭必然崩溃的命运。 巴金小说《家》:高老太爷全家福场景一 瑞珏之死 瑞珏是个良家女子,深深地爱着丈夫觉新。在她临产时,正逢高老太爷去世,家人为了避免“血光之灾” (产妇的血光会冲犯到死者身上),把她赶到城外冰冷的小屋去分娩,最终在难产中含泪而死。 思考:瑞珏之死的根源是什么? 专制、迷信、愚昧走入历史—新文化运动之体会篇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愚昧、迷信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陈独秀走入历史—新文化运动之体会篇场景二 陈烈女之死 家住上海的陈宛珍,年17,许配给王菁士,尚未过门,连未婚夫的面也没见过。王菁士病死后三时,陈氏便也服毒自尽,做了烈女。过了两天,上海县知事竟给江苏省长送一个“呈文”,请予褒扬。思考:陈烈女之死说明什么问题?封建伦理道德思想
对人性的压迫走入历史—新文化运动之体会篇 我翻开历史一看,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到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就是“吃人”。
——鲁迅《狂人日记》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走入历史—新文化运动之体会篇“才学疏浅,恐难胜任,
恕不从命.”黄侃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胡适“干不了,
谢谢。”二位都是文学大师,能否为我的新作《家》写篇序言呢?走入历史—新文化运动之体会篇场景三 经典对话场景四 叛逆 觉民走上了反抗的道路,他和他的同学们还接受了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人的先进思想,在民族危亡的时候,决定用行动来挽救。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发展(后期)走入历史—新文化运动之体会篇 (1)撰写文章:1919、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
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2)成立社团:“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北京)
“俄罗斯研究会”(湖南)
(3)建立组织: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 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4)创办刊物:《劳动界》;《劳动者》;《劳动音》等★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走入历史—新文化运动之体会篇科学专制民主新文学新道德旧道德旧文学愚昧对症下药(新文化运动内容)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发展(后期)走入历史—新文化运动之体会篇财经报道 粤人冼冠生到上海淘金,一开始在戏院门口摆摊卖陈皮梅和香港牛肉。1915业务迅速壮大,并组建股份有限公司。向社会募集股份后,众多的社会名流都成了冠生园的新股东,资产达到10万元。而同时冠生园还第一次注册了生字牌的商标。追根溯源—新文化运动之探究篇探究一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1914年,废除《临时约法》,祭天,尊孔复古1915年接受“二十一条”1915年组成筹安会,鼓吹帝制准备1916年登基政治漫画追根溯源—新文化运动之探究篇 据报道,广东某富豪家有胡椒树108株,每年收入极丰,于是他纳妾108位,每妾各收1株之利,用于饮食服饰 。 专为女子创办的杂志《女子世界》,近日该杂志大量登载节烈女子事例,主张男子多妻纳妾,要求女子独守贞操,反对婚恋自由。社会花絮追根溯源—新文化运动之探究篇2、经济方面:3、思想文化:1、政治方面:外侵加剧,袁世凯复辟帝制①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②封建思想仍占统治地位,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探究一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新青年》受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被誉为 “青年界之金针”和青年的“良师益友”。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 “我没见过他,怎么能爱他?我没有爱他,又怎么能嫁他?这简直是一件买卖,拿人去当牛马罢了。我要保全我的人格,还怎么能承认什么礼教呢?爸爸!你一定要强迫我,我便只有自杀了!”
——1919年的《新诗年选》 之《自觉的女子》冲击封建思想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1、积极作用:探究二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所谓坏的就是绝对的坏;所谓好的就是绝对的好。
——毛泽东 新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内,新思想没有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
——李时岳2、局限性(1)对东西方文化的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
(2)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追根溯源—新文化运动之探究篇感悟历史 照亮现实—新文化运动之感悟篇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全国重点红色旅游景区 谢谢指导沂水二中 刘希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