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91.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11 17:01:36

文档简介

安徽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4高三下·安徽开学考)金文族徽是商代以来的家族组织名号,常见于商周青铜器。西周时,殷商遗民在被分封给各诸侯国时仍可以使用原有的族徽,今考古发掘证明一个叫冉族的殷商遗民的金文族徽在河南洛阳,陕西长安、宝鸡、凤翔,山东临朐,湖北荆州等地均有较多数量的出土。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
A.华夏族群认同意识有所增强 B.分封削弱了殷商大族的势力
C.青铜器制作的地域特色鲜明 D.宗法制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
【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
【解析】【分析】族徽是宗族认同纽带之一,殷商遗民虽然被分散在各地,但是依然在使用共同的族徽,这说明当时华夏族群的认同意识有所增强,A项正确;
通过材料并不能看出当时冉族是否属于殷商大族其力量强弱变化也无法体现,排除B项;
族徽不是在一个区域发掘的,不能体现地域特色,排除C项;
材料强调的是族群认同,而非宗法制对周王室统治的巩固,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解答本题关键是根据“西周时,殷商遗民在被分封给各诸侯国时仍可以使用原有的族徽”进行分析,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2.(2024高三下·安徽开学考)表1为“西南夷局部地区(今贵州省)墓葬出土的中原铁器数量统计概况”。这说明这一时期(  )
表1
A.个体劳作方式在边疆逐渐确立 B.南方丝路助推冶铁技术的传播
C.中原文化呈现出较强的包容性 D.西南夷的生产力水平有所提升
【答案】D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西南夷属于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地区战国时期的墓葬中铁器数量较少,而且没有铁农具,但是汉墓中出现了大量铁器,铁农具也出现了,这说明汉代时期,这一地区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发展,故D正确;
通过墓葬中的铁器并不能反映出当地的生产经营方式,排除A;
材料信息并不能证明这些冶铁技术是通过丝绸之路传播的,排除B;
材料针对的是西南地区的发展,而非中原文化的包容性,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的农业生产工具,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表格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和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3.(2024高三下·安徽开学考)有学者认为,曹魏时期开始推行的户调制来源于汉代推行的口赋、算赋制度。它一改口赋、算赋按人头征收货币的方式,而是将民户按资产分为九等,以户为单位征收绢编等实物。曹魏的户调制(  )
A.减轻了国家对个人人身的支配 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D.保障了小农的生产时间
【答案】A
【知识点】魏晋时期的租调制
【解析】【分析】据本题材料“改口赋、算赋按人头征收货币的方式而是将民户按资产分为九等,以户为单位征收绢编等实物”可知,曹魏的户调制改变了以往以人头征收的方式,改为以资产为主,这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A项正确;
曹魏的户调制由“征收货币”到“征收绢帛等实物”没有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
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是唐朝的两税法,排除C项;
曹魏的户调制并不能保障小农的生产时间,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赋税制度,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古代赋税制度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4.(2024高三下·安徽开学考)辽圣宗于1007年营建中京大定府。宋朝使节路振在《乘轺录》中记载辽中京“幅员三十里”,王曾则记述该城方圆“四里许”。1956年,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对辽中京遗址进行了勘探和试掘,结果证明该城周长约一万五千米。这说明(  )
A.实物史料价值低于文献史料 B.文献史料难以还原历史的真相
C.考古发现可以验证文献史料 D.记录者的立场影响历史的记述
【答案】C
【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辽朝中京大定府的周长文献记载有一定差别,而通过考古勘探证明该城周长约一万五千米,由此可知,考古发现可以验证文献史料,C项正确:
实物史料价值一般高于文献史料,排除A项;
多部可靠文献史料互证之后,也能够还原历史真相,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到记录者的立场,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史料作用,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2024高三下·安徽开学考)据图1可知,中国古代的法律建设(  )
图1中国传统王朝法律沿革简图
A.有效地维护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
B.体现了文明在传承中发展的规律
C.推动了民族之问平等关系的实现
D.很大程度上受到儒家伦理的影响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法律体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的法律建设是在前代法律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的,体现了文明在传承中发展的规律,B项正确;
中国古代的法律建设有效地维护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民族之间平等关系,排除C项;
材料内容与儒家伦理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法律,解答本题关键是对图片古代法律建设的解读,考查了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6.(2024高三下·安徽开学考)主管天文历法的清湖饮天监监正杨光先(1597—1669年)在其所著《中星说》中指出:一切关于天文历法的知识在尧舜时代已经完备,自那时以来,有遵守四千年而莫之或议。“又曰:“孔子之所以成为‘无以复加’的圣人,‘以其祖述尧舜也’。”这反映出(  )
A.天朝上国的社会心理 B.西学东渐动力的缺乏
C.经世致用恩想的盛行 D.思想观念取向的保守
【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一切关于天文历法的知识在尧舜时代已经完备”“孔子之所以成为“无以复加’的圣人,'以其祖述尧舜也’”并结合所学可知,杨光先崇尚旧思想,其思想取向较为保守,故D项正确;
天朝上国的观念主要体现在对外来事务的态度上,材料并未涉及,故A项错误;
材料中以杨光先为代表的思想未涉及西学东渐,故B项错误;
经世致用强调学以致用,材料未涉及,故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解答本题关键是对材料的分析解读,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2024高三下·安徽开学考)表2为1919年3月到1923年,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的宣讲情况。这些宜讲(  )
表2
A.有利于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B.推动了民族主义的高涨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加速了革命性质的转变
【答案】A
【知识点】民国初年的社会生活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宣讲内容可以看出,当时宣讲的领域主要是卫生常识、自然科学知识、家庭教育等,宣讲主题重在强调健康生活、了解自然科学以及对封建陋习的批判,这些宣讲内容有助于人们思想的进步,推动社会生活的近代化,A项正确;
宣讲内容与民族主义并无关系,排除B项;
宣讲的内容没有涉及到马克思主义,排除C项;
当时的革命性质依然是民主革命,并未发生转变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民国初年社会生活的变化,解答本题关键是对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的宣讲内容进行分析 ,予以作答,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8.(2024高三下·安徽开学考)1927年5月中共安徽省临时委员会在武汉成立,1927年8月初迁至芜湖,随即领导了桐城、潜山、南陵、泗县、东流、至德、郎溪等地的多起农民暴动,到1928年底,安徽农民运动逐渐恢复和发展起来。安徽农民运动的恢复与发展主要得益于(  )
A.共产国际的指导 B.国民革命运动的成功开展
C.八七会议的推动 D.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指引
【答案】C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之后,中共召开八七会议,提出进行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方针,为此后的革命指明了方向,因此安徽的农民运动得以恢复发展,C项正确;
共产国际强调中共在城市发展,而非乡村,排除A项;
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排除B项;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是1928年10月,不能解释农民运动的恢复,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国共十年对峙,依据材料“1927年8月初迁至芜湖,随即领导了桐城、潜山、南陵、泗县、东流、至德、郎溪等地的多起农民暴动”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9.(2024高三下·安徽开学考)陕甘宁边区除政府直接经营工业外,还推行了新的工业经营政策,如定边新塞工厂、靖边毛织工厂、盐池元华工厂等工厂,在1943年的扩大投资中,公家投资占扩大资金总额的72.73%。当地商人与其他群体的投资则占扩大资金总额的27.27%。这一新政(  )
A.有利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 B.抵制了官僚资本的扩张
C.践行了“三三制”的基本原则 D.调动了民众抗战的热情
【答案】A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1943年处于抗战相持阶段,当时边区政府面临困难,因此推行新的工业经营政策。其中扩大投资中,公家投资占比较高,同时带动了当地商人与其他群体的投资,这显然有助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
官僚资本主义主要是在国统区,而非边区,排除B项;
三三制原则主要指的是在政权机构和民意机关的人员名额分配上,代表工人阶级和贫农的共产党员、代表和联系广大小资产阶级的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开明绅士的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这一比例和材料中投资扩大比例不符,排除C项;
材料内容与民众的抗战热情并无关联,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抗日战争,解答本题关键是根据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措施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0.(2024高三下·安徽开学考)1960年,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指出:“要研究手工业合作社的合并、升级,哪些是符合题要的,是合理的;哪些是公社工厂的生产可以代替的,哪些是不能代替,需要退回来;这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要做深入了解、全面分析、通盘考虑。”由此可知,李富春主张(  )
A.积极推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B.减少手工业的公有制成分
C.立足实际适时调整生产关系 D.全面贯彻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答案】C
【知识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
【解析】【分析】1960年我国经济处于困难时期,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指出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手工业合作社的合并升级、公社工厂生产进行调研,通盘考虑,这些主张要求侧重实际调研,立足实际,适时调整生产关系,C项正确;
李富春的主张是立足实际,而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有“左”倾色彩,因此李富春的主张并非为了推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排除A项;
研究手工业合作社的合并、升级,主观目的并非为了减少公有制成分,而且1956年已经完成了三大改造,手工业已经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成为公有制经济组成部分,排除B项;
过渡时期在1956年就结束了,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国民经济的调整,解答本题需结合1960年国民经济政策调整的背景及内容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1.(2024高三下·安徽开学考)波斯帝国君主像苏美尔国王一样,不断强调他作为“天下四方之王”的地位,并且通过多种途径,把自身打扮成“天下四方第一公正与伟大之人”。波斯君主的做法旨在(  )
A.传承西亚的政治体制 B.宣扬君权神授的理念
C.建设公正的社会秩序 D.保持帝国的统一完整
【答案】D
【知识点】波斯帝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作为'天下四方之王’的地位,并且通过多种途径,把自身打扮成'天下四方第一公正与伟大之人’”可知,波斯帝王意在通过强调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来强化自己的权力,进而维护整个帝国的统一与完整,故D正确;
材料信息没有涉及西亚的政治体制,排除A;
材料强调的是君主的地位,与宣扬君权神授的理念无关,排除B;
材料信息没有提到建设公正的社会秩序,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波斯帝国,解题关键信息是“作为‘天下四方之王’的地位,并且通过多种途径,把自身打扮成‘天下四方第一公正与伟大之人’”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2.(2024高三下·安徽开学考)百年战争结束(1453年)后,路易十一基本完成了法兰西的统,加强了王权。15世纪,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王国则在斐迪南二世和伊莎贝拉的领导下实现了集权统治。这反映出(  )
A.王权摆脱了教会的影响 B.民族国家形成的基础逐渐奠定
C.战争促进国际体系建立 D.近代国家利益至上观念的加强
【答案】B
【知识点】西方专制王权国家及其特征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15世纪的欧洲,法国、西班牙基本实现了集权,而集权意味着王权的强化,这为此后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
这一时期的王权并不能摆脱教会的影响,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到国际体系的建立,排除C项;
材料强调的是王权的加强,15世纪还没有步入近代,“近代国家”说法错误,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解答本题需结合近代民族国家形成的背景进行分析,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3.(2024高三下·安徽开学考)意大利哲学家特勒肖(1508—1588年),发展了古希腊伊奥尼亚派的学说,认为世界上存在着统一的物质,它是由内在矛盾,即冷与热构成的;热生于太阳,冷则生于地球,因这两极矛盾的斗争,而生出四种自然现象:空气、火、水和土地。特勒肖的学说(  )
A.高扬了人的主体地位 B.催生了天文学的革命
C.引发了欧洲宗教改革 D.冲击了主流意识形态
【答案】D
【知识点】文艺复兴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认为世界上存在着统一的物质,它是由内在矛盾,即冷与热构成的”可以得出,哲学家认为物质由于热和冷的互相冲突引起运动,为公开地向唯物论世界观过渡创造了条件,是对神学斗争的思想,冲击主流意识形态,D项正确;
材料未突出人的地位,排除A项;
材料内容未体现天文学发展,哥白尼的日心说催生天文学革命,排除B项;
1517年马丁路德贴出《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艺复兴,解答本题关键是结合文艺复兴的意义进行分析,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14.(2024高三下·安徽开学考)据表3,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相比土耳其革命的特点是(  )
表3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 土耳其革命
1885年,印度民族资产阶级成立了国民大会党,积极要求民族平等和自治。1905年,印度人民的反英斗争出现新高潮,以提拉克为酋的国大竞激进派发挥了领导作用。1908年,孟买工人政治总罢工爆发,这次总罢工成为20世纪初印度人民反英斗争的高潮 1908至1909年,青年土耳其党人以反对哈米德二世苏丹政府的封建专制统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为
主要目标,在1905年俄国革命和伊朗革命鼓舞下,发动并领导了资产阶级革命,1909年,最终击败反
动军队,占领伊斯坦布尔,废黜哈米德二世,另立穆罕默德五世为新苏丹,组建青年土耳其党政府
A.受到了启蒙思想的影响 B.反封建旗帜更突出
C.走上了政党政治的道路 D.以无产阶级为主体
【答案】B
【知识点】亚洲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青年土耳其党人以反对哈米德二世苏丹政府的封建专制统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为主要目标”可知,与印度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相比,土耳其革命反封建旗帜更加突出,B正确;
两国都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排除A;
根据材料“印度民族资产阶级成立了国民大会党可知,印度的政党政治更为明显,排除C;
根据材料“发动并领导了资产阶级革命”可知,士耳其是资产阶级革命,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亚洲民族解放运动,解题关键信息是“青年土耳其党人以反对哈米德二世苏丹政府的封建专制统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为主要目标”,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15.(2024高三下·安徽开学考)有学者认为,雅尔塔体系建立后,在欧洲,美国让英国、法国、德国等国与苏联互相争夺,互相牵制,自己则以平衡者、和平自由的维护者自居。在亚洲,则让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国与中国、苏联互相对峙、抗衡,其逻辑与美国在欧洲的作为如出一辙。该学者意在强调(  )
A.美国借助冷战维系其霸权地位
B.中国在两极对抗中处于中立的地位
C.欧亚大陆成为世界地缘政治的中心
D.冷战一定程度上利于世界和平
【答案】A
【知识点】冷战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解析】【分析】根据“在欧洲,美国让英国、法国、德国等国与苏联互相争夺,互相牵制,自己则以平衡者、和平自由的维护者自居。在亚洲,则让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国与中国、苏联互相对峙、抗衡,其逻辑与美国在欧洲的作为如出一辙”分析可知,二战后,美国利用雅尔塔体系在不同地区利用不同国家与苏联对抗,而美国居于其中,有利于维护其霸权地位,故A正确;
中国并非出于“中立”地位,排除B;
二战后美苏是世界政治的中心,排除C;
材料现象不利于世界和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雅尔塔体系,解题关键信息是“在欧洲,美国让英国、法国、德国等国与苏联互相争夺,互相牵制,自己则以平衡者、和平自由的维护者自居。在亚洲,则让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国与中国、苏联互相对峙、抗衡,其逻辑与美国在欧洲的作为如出一辙”,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16.(2024高三下·安徽开学考)1973年爆发的石油危机使IMF多数会员国的国际收支失衡。1978年《牙买加协定》正式生效,规定实行美元、日元等多元化储备货币和浮动汇率制度,同时提高IMF特别提款权的国际储备地位,会员国可以使用特别提款权进行贷款和将之作为偿还贷款的担保。随后,牙买加体系得以确立。牙买加体系的建立(  )
A.导致了世界银行功能发生明显变化
B.巩固了美元在世界货币中的地位
C.推动了世界货币体系的多元化发展
D.加深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滞胀”
【答案】C
【知识点】国际金融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实行美元、日元等多元化储备货币和浮动汇率制度”可知,牙买加体系是多元化国际储备体系,有利于世界货币体系的多元化发展,C项正确;
IMF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无关,排除A项;
实行美元、日元等多元化储备货币说明美元在世界货币中的地位动摇,排除B项;
牙买加体系是关于多元化国际储备和汇率的,不会加深资本主义国家的“滞胀”,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世界金融体系演变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规定实行美元、日元等多元化储备货币和浮动汇率制度”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2024高三下·安徽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00—1780年间到达美洲的英国移民中就有70%来自于爱尔兰和苏格兰地区,与此同时,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的移民从顶峰时的35万降至不足10万。北美独立战争前夕,只有不到20%的男性移民被称为“劳工”,而69%则是“技师”和服务性行业人员。大批有一技之长的英格兰或苏格兰城市贫民移居海外,对他们而言,“移居海外不再是绝望中的逃避,而是追逐中的机遇”。前往美洲的自由移民,与17世纪的契约工人不同,从事商业和贸易的男性很明显占多数。尤其是1763年以后,越来越多的来自上层社会和中产阶级的年轻人移民来到殖民地,从事商业活动或是在军队和当地政府中谋职。
——摘编自张亚东《试论18世纪英国的海外移民》
材料二
郑和下西洋后,“闽广之民,造舟涉海,趋之若鹜”,出现了大批国人移民定居东南亚的现象。鸦片战争后,农民起义不断,统治阶级往往对参加反抗斗争的农民进行残酷报复,使得人民流离失所,大批逃往南洋。突如其来的社会经济变迁又造成了一大批失业者,他们为了养家糊口,纷纷下南洋以求发展。列强通过招工贩子许诺各种利益诱骗出国华工签订契约,更有甚者不惜动用绑架方式获取华工。半个世纪里,就有约200万华工被诱骗至东南亚地区进行苦力劳动。
——摘编自庄国土《论中国人移民东南亚的四次大潮》
(1) 根据材料一,概述18世纪英国人移民北美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18世纪英国人移民北美相比,19世纪中后期华人移民东南亚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华人移民东南亚的原因。
【答案】(1)变化: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移民锐减,而爱尔兰和苏格兰人骤增(移民主要来源地变化);移民中拥有技术、一定社会地位及人身自由的人的比例上升(移民主体构成的变化);移民从事职业的变化,多数人不再从事契约劳工的工作(移民职业的变化)。
影响:为移民找到了新的生活与发展空间;推动北美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美利坚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促进了商业贸易;促进北美地区文化的多元化;促进了北美殖民地的治理水平。
(2)特点:规模大;持续时间长;移民方式多样;主要从事苦力劳动等。
原因: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华工出国;农民起义失败后,为了躲避清政府的镇压;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大量失业人口形成;国人移民东南亚有历史传统;华人的家族聚居投亲传统;西方殖民者对劳工的渴求。
【知识点】美国移民文化的形成和影响
【解析】【分析】(1)变化:依据材料“1700-1780年间到达美洲的英国移民中就有70%来自于爱尔兰和苏格兰地区与此同时,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的移民从顶峰时的35万降至不足10万。”可知,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移民锐减,而爱尔兰和苏格兰人骤增(移民主要来源地变化);依据材料“北美独立战争前夕,只有不到20%的男性移民被称为“劳工”,而69%则是“技师”和服务性行业人员。”可知,移民中拥有技术、一定社会地位及人身自由的人的比例上升(移民主体构成的变化);依据材料“前往美洲的自由移民与17世纪的契约工人不同,从事商业和贸易的男性很明显占多数”可知,移民从事职业的变化,多数人不再从事契约劳工的工作(移民职业的变化)。影响:依据材料“大批有一技之长的英格兰或苏格兰城市贫民移居海外,对他们而言'移居海外不再是绝望中的逃避,而是追逐中的机遇’”可知,为移民找到了新的生活与发展空间;依据材料“尤其是1763年以后,越来越多的来自上层社会和中产阶级的年轻人移民来到殖民地,从事商业活动或是在军队和当地政府中谋职”可知,促进了商业贸易和促进了北美殖民地的治理水平;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大量移民移居美洲,有利于美利坚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推动北美地区的开发和促进北美地区文化的多元化。
(2)特点:依据材料信息可知,郑和下西洋后移民、鸦片战争后移民,时间持续长达数百年;依据材料“郑和下西洋后,'闽广之民,造舟涉海,趋之若鹜',出现了大批国人移民定居东南亚的现象”“鸦片战争后,农民起义不断,统治阶级往往对参加反抗斗争的农民进行残酷报复,使得人民流离失所,大批逃往南洋”“突如其来的社会经济变迁又造成了一大批失业者,他们为了养家糊口,纷纷下南洋以求发展”可知,规模大;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战争移民、列强诱惑移民、经济变迁引起移民、郑和下西洋引起潮流移民,等多种方式可知,移民方式多样;依据材料“半个世纪里,就有约200万华工被诱骗至东南亚地区进行苦力劳动”可知,主要从事苦力劳动等。原因:依据材料“鸦片战争后,农民起义不断,统治阶级往往对参加反抗斗争的农民进行残酷报复,使得人民流离失所,大批逃往南洋”可知,农民起义失败后,为了躲避清政府的镇压;依据材料“突如其来的社会经济变迁又造成了一大批失业者,他们为了养家糊口,纷纷下南洋以求发展”可知,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大量失业人口形成;依据材料“郑和下西洋后,'闽广之民,造舟涉海,趋之若鹜’,出现了大批国人移民定居东南亚的现象”可知,国人移民东南亚有历史传统;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国人移民东南亚有历史传统,大量华工移民东南亚,华人的家族聚居投亲传统;依据材料“列强通过招工贩子许诺各种利益诱骗出国华工签订契约,更有甚者不惜动用绑架方式获取华工”可知,西方殖民者对劳工的渴求。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自然经济解体引起移民、列强诱惑移民,战争因素引发移民,面对大量国人移民东南亚,清政府被迫允许华工出国。
故答案为:
(1) 变化: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移民锐减,而爱尔兰和苏格兰人骤增(移民主要来源地变化);移民中拥有技术、一定社会地位及人身自由的人的比例上升(移民主体构成的变化);移民从事职业的变化,多数人不再从事契约劳工的工作(移民职业的变化)。影响:为移民找到了新的生活与发展空间;推动北美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美利坚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促进了商业贸易;促进北美地区文化的多元化;促进了北美殖民地的治理水平。
(2) 特点:规模大;持续时间长;移民方式多样;主要从事苦力劳动等。原因: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华工出国;农民起义失败后,为了躲避清政府的镇压;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大量失业人口形成;国人移民东南亚有历史传统;华人的家族聚居投亲传统;西方殖民者对劳工的渴求。
【点评】本题考查了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跨地域转移、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第一问结合18世纪英国人移民北美的变化分析;第二问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8.(2024高三下·安徽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庞氏家训》由明朝中后期广东南海人庞尚鹏所著。主要内容包括“务本业”“考岁用”“遵礼度”“禁奢靡”“严约来”“崇厚德”“慎典守”“端好尚”等共8章。最后用歌谣形式编写“训蒙歌”和“女诫”部分并予以专列。《庞氏家训》甫一问世,其“遵礼度”一款即有四条“已入乡约通行”。以下为《庞氏家训》部分内容的摘录:
请选择《庞氏家训》中的某章内容或多章内容,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知识,自拟论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论题:儒家思想深入社会生活。
明代中后期中国的商品经济有所发展,社会生活领域也出现了强调奢靡享受等风气。儒家士大夫对当时的社会做出了反应。如材料中的家训在“训蒙歌”中强调要“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弟。学谦恭,循礼义”,主张在儿童的启蒙教育中加强儒家纲常伦理的教育;在“女诫”中则强调要加强对妇女的教育,要求女性相夫教子,和睦亲友,体现了儒家重视家庭,男尊女卑思想。这些篇章都可以说明理学代表的儒家思想对社会生活的的渗透。
可见,家训代表的家庭教育带有明显的儒家思想的印记,这说明儒家思想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
【知识点】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
【解析】【分析】设问是选择《庞氏家训》中的某章内容或多章内容,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知识,自拟论题,写一篇小论文。首先,根据材料“务本业”“考岁用”“遵礼度’'禁奢”“严约来”“崇厚德”“慎典守”“端好尚”及所学可得出论题一:儒家思想深入社会生活。其次,由材料“禁奢靡”及所学可知,明代中后期中国的商品经济有所发展,社会生活领域也出现了强调奢享受等风气。儒家士大夫对当时的社会做出了反应。由材料“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弟。学谦恭,循礼义。节饮食,戒游戏。”及所学可知,家训在“训蒙歌”中强调要“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弟。学谦恭,循礼义”,主张在儿童的启蒙教育中加强儒家纲常伦理的教育;由材料“男女相维,治家明肃。贞女从夫,世称和淑。事夫如天,倚为钧轴。爱敬舅姑,日祈百福。教子读书,勿如禽犊。”及所学可知,在“女诫”中则强调要加强对妇女的教育,要求女性相夫教子,和睦亲友,体现了儒家重视家庭,男尊女卑思想。最后,总结升华,明确主旨,家训代表的家庭教育带有明显的儒家思想的印记,这说明儒家思想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首先,根据材料“士、农、工、商,各居一艺。士为贵,农次之,工商又次之。量力勉图,各审所尚皆存乎其人耳。予家训首著士行,馀多食货农商语,皆就人家日用之常,而开示途辙,使各有所持循。”及所学可得出论题二:明代“四民”观念在坚持传统基础上出现了新变化。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别从明代科举制继续发展的影响;明代小农经济持续发展的影响;工商业经济繁荣发展的影响;家训提倡随材就业的观念等方面分析说明,例如:明代科举制继续发展,统治者高度重视官僚阶层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加之儒家思想的影响,士的地位仍为最尊贵的;明代小农经济持续发展,官府仍坚持重农抑商政策,农业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的地位虽次于士人,高于工商业者。可是,随着工商业经济的繁荣,商业资本的集聚,商人的经济地位显著提升,社会对财富的关注度提升,使士、农、工、商这四民的职业界限开始变得相对模糊,对职业选择的要求也更加多元。家训提倡随材就业,子孙聪颖便可力学上进,如果天资愚钝,则可从事其他职业,自食其力,“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有所淡化。最后,总结升华,明确主旨,明代“四民”观念渐变,折射出社会经济的发展,体现了经济基础变化对上层建筑的影响。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故答案为:
论题:儒家思想深入社会生活。明代中后期中国的商品经济有所发展,社会生活领域也出现了强调奢靡享受等风气。儒家士大夫对当时的社会做出了反应。如材料中的家训在“训蒙歌”中强调要“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弟。学谦恭,循礼义”,主张在儿童的启蒙教育中加强儒家纲常伦理的教育;在“女诫”中则强调要加强对妇女的教育,要求女性相夫教子,和睦亲友,体现了儒家重视家庭,男尊女卑思想。这些篇章都可以说明理学代表的儒家思想对社会生活的的渗透。
可见,家训代表的家庭教育带有明显的儒家思想的印记,这说明儒家思想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
【点评】本题考查了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9.(2024高三下·安徽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79年,全国城镇待业人员接近2000万人,这是建国以来待业人数及其占人口比重数额的最高峰。4月,北京市制定了《关于改革招工办法的规定》。7月,全市实行招工考试,在传统的“统包统配”分配方式上打开了一道缺口。此后,北京市又发布了《关于招收退休、退职工人子女工作中几个具体问题处理意见的通知》等文件,实行新的退休、退职条例后,北京市1979年全年有21万名职工退休、退职,这一年通过退休顶替的方式安置了3.4万人,占已安置待业青年总数的9%。
在就业、生活服务等各方面的压力下,党和政府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从1979年4月起,九个月安置了18700多人参加各种不同的生产服务合作社。对于有城镇正式户口的待业青年和退休职工申请个体经济开业时,简化手续,并积极提供帮助。1983年个体户从业人数相较于1982年增长了3.3倍。北京市劳动服务公司会同有关部门,对待业青年进行就业前技术培训,安置时择优录用。这些新就业人员多集中在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大批事无人干”“大批人无事干”的问题得到缓解。
——摘编自刘露《改革开放初期北京解决失业问题之探析》
(1) 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北京市解决青年失业问题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北京市解决青年失业相关举措的积极作用。
【答案】(1)主要举措:改革就业体制;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强化培训,提升劳动者技能。
(2)积极作用:改革了就业体制,优化了就业结构;增强了企业活力,调整产业结构;完善了城市居民生活服务;缓解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1)举措:根据材料“北京市制定了《关于改革招工办法的规定》。7月,全市实行招工考试”可分析出制定招工办法,实行招工考试;根据材料“北京市1979年全年有21万名职工退休、退职,这一年通过退休顶替的方式安置了3.4万人”可分析出退休顶替;根据材料“在就业、生活服务等各方面的压力下,党和政府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可分析出发展集体经济;根据材料“对于有城镇正式户口的待业青年和退休职工申请个体经济开业时,简化手续,并积极提供帮助”“对待业青年进行就业前技术培训,安置时择优录用”可分析出帮助待业青年申请个体经济,组织就业前培训,扩大劳动就业渠道。
(2)作用:根据材料“安置了18700多人参加各和不同的生产服务合作社”可分析出比较稳妥地解决了就业安置问题,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团结;根据材料这些新就业人员多集中在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可分析出推动了多种经济形式的发展,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
故答案为:
(1) 主要举措:改革就业体制;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强化培训,提升劳动者技能。
(2) 积极作用:改革了就业体制,优化了就业结构;增强了企业活力,调整产业结构;完善了城市居民生活服务;缓解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了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第一问结合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北京市解决青年失业问题的主要举措分析;第二问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 / 1安徽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4高三下·安徽开学考)金文族徽是商代以来的家族组织名号,常见于商周青铜器。西周时,殷商遗民在被分封给各诸侯国时仍可以使用原有的族徽,今考古发掘证明一个叫冉族的殷商遗民的金文族徽在河南洛阳,陕西长安、宝鸡、凤翔,山东临朐,湖北荆州等地均有较多数量的出土。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
A.华夏族群认同意识有所增强 B.分封削弱了殷商大族的势力
C.青铜器制作的地域特色鲜明 D.宗法制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
2.(2024高三下·安徽开学考)表1为“西南夷局部地区(今贵州省)墓葬出土的中原铁器数量统计概况”。这说明这一时期(  )
表1
A.个体劳作方式在边疆逐渐确立 B.南方丝路助推冶铁技术的传播
C.中原文化呈现出较强的包容性 D.西南夷的生产力水平有所提升
3.(2024高三下·安徽开学考)有学者认为,曹魏时期开始推行的户调制来源于汉代推行的口赋、算赋制度。它一改口赋、算赋按人头征收货币的方式,而是将民户按资产分为九等,以户为单位征收绢编等实物。曹魏的户调制(  )
A.减轻了国家对个人人身的支配 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D.保障了小农的生产时间
4.(2024高三下·安徽开学考)辽圣宗于1007年营建中京大定府。宋朝使节路振在《乘轺录》中记载辽中京“幅员三十里”,王曾则记述该城方圆“四里许”。1956年,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对辽中京遗址进行了勘探和试掘,结果证明该城周长约一万五千米。这说明(  )
A.实物史料价值低于文献史料 B.文献史料难以还原历史的真相
C.考古发现可以验证文献史料 D.记录者的立场影响历史的记述
5.(2024高三下·安徽开学考)据图1可知,中国古代的法律建设(  )
图1中国传统王朝法律沿革简图
A.有效地维护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
B.体现了文明在传承中发展的规律
C.推动了民族之问平等关系的实现
D.很大程度上受到儒家伦理的影响
6.(2024高三下·安徽开学考)主管天文历法的清湖饮天监监正杨光先(1597—1669年)在其所著《中星说》中指出:一切关于天文历法的知识在尧舜时代已经完备,自那时以来,有遵守四千年而莫之或议。“又曰:“孔子之所以成为‘无以复加’的圣人,‘以其祖述尧舜也’。”这反映出(  )
A.天朝上国的社会心理 B.西学东渐动力的缺乏
C.经世致用恩想的盛行 D.思想观念取向的保守
7.(2024高三下·安徽开学考)表2为1919年3月到1923年,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的宣讲情况。这些宜讲(  )
表2
A.有利于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B.推动了民族主义的高涨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加速了革命性质的转变
8.(2024高三下·安徽开学考)1927年5月中共安徽省临时委员会在武汉成立,1927年8月初迁至芜湖,随即领导了桐城、潜山、南陵、泗县、东流、至德、郎溪等地的多起农民暴动,到1928年底,安徽农民运动逐渐恢复和发展起来。安徽农民运动的恢复与发展主要得益于(  )
A.共产国际的指导 B.国民革命运动的成功开展
C.八七会议的推动 D.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指引
9.(2024高三下·安徽开学考)陕甘宁边区除政府直接经营工业外,还推行了新的工业经营政策,如定边新塞工厂、靖边毛织工厂、盐池元华工厂等工厂,在1943年的扩大投资中,公家投资占扩大资金总额的72.73%。当地商人与其他群体的投资则占扩大资金总额的27.27%。这一新政(  )
A.有利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 B.抵制了官僚资本的扩张
C.践行了“三三制”的基本原则 D.调动了民众抗战的热情
10.(2024高三下·安徽开学考)1960年,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指出:“要研究手工业合作社的合并、升级,哪些是符合题要的,是合理的;哪些是公社工厂的生产可以代替的,哪些是不能代替,需要退回来;这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要做深入了解、全面分析、通盘考虑。”由此可知,李富春主张(  )
A.积极推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B.减少手工业的公有制成分
C.立足实际适时调整生产关系 D.全面贯彻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1.(2024高三下·安徽开学考)波斯帝国君主像苏美尔国王一样,不断强调他作为“天下四方之王”的地位,并且通过多种途径,把自身打扮成“天下四方第一公正与伟大之人”。波斯君主的做法旨在(  )
A.传承西亚的政治体制 B.宣扬君权神授的理念
C.建设公正的社会秩序 D.保持帝国的统一完整
12.(2024高三下·安徽开学考)百年战争结束(1453年)后,路易十一基本完成了法兰西的统,加强了王权。15世纪,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王国则在斐迪南二世和伊莎贝拉的领导下实现了集权统治。这反映出(  )
A.王权摆脱了教会的影响 B.民族国家形成的基础逐渐奠定
C.战争促进国际体系建立 D.近代国家利益至上观念的加强
13.(2024高三下·安徽开学考)意大利哲学家特勒肖(1508—1588年),发展了古希腊伊奥尼亚派的学说,认为世界上存在着统一的物质,它是由内在矛盾,即冷与热构成的;热生于太阳,冷则生于地球,因这两极矛盾的斗争,而生出四种自然现象:空气、火、水和土地。特勒肖的学说(  )
A.高扬了人的主体地位 B.催生了天文学的革命
C.引发了欧洲宗教改革 D.冲击了主流意识形态
14.(2024高三下·安徽开学考)据表3,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相比土耳其革命的特点是(  )
表3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 土耳其革命
1885年,印度民族资产阶级成立了国民大会党,积极要求民族平等和自治。1905年,印度人民的反英斗争出现新高潮,以提拉克为酋的国大竞激进派发挥了领导作用。1908年,孟买工人政治总罢工爆发,这次总罢工成为20世纪初印度人民反英斗争的高潮 1908至1909年,青年土耳其党人以反对哈米德二世苏丹政府的封建专制统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为
主要目标,在1905年俄国革命和伊朗革命鼓舞下,发动并领导了资产阶级革命,1909年,最终击败反
动军队,占领伊斯坦布尔,废黜哈米德二世,另立穆罕默德五世为新苏丹,组建青年土耳其党政府
A.受到了启蒙思想的影响 B.反封建旗帜更突出
C.走上了政党政治的道路 D.以无产阶级为主体
15.(2024高三下·安徽开学考)有学者认为,雅尔塔体系建立后,在欧洲,美国让英国、法国、德国等国与苏联互相争夺,互相牵制,自己则以平衡者、和平自由的维护者自居。在亚洲,则让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国与中国、苏联互相对峙、抗衡,其逻辑与美国在欧洲的作为如出一辙。该学者意在强调(  )
A.美国借助冷战维系其霸权地位
B.中国在两极对抗中处于中立的地位
C.欧亚大陆成为世界地缘政治的中心
D.冷战一定程度上利于世界和平
16.(2024高三下·安徽开学考)1973年爆发的石油危机使IMF多数会员国的国际收支失衡。1978年《牙买加协定》正式生效,规定实行美元、日元等多元化储备货币和浮动汇率制度,同时提高IMF特别提款权的国际储备地位,会员国可以使用特别提款权进行贷款和将之作为偿还贷款的担保。随后,牙买加体系得以确立。牙买加体系的建立(  )
A.导致了世界银行功能发生明显变化
B.巩固了美元在世界货币中的地位
C.推动了世界货币体系的多元化发展
D.加深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滞胀”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2024高三下·安徽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00—1780年间到达美洲的英国移民中就有70%来自于爱尔兰和苏格兰地区,与此同时,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的移民从顶峰时的35万降至不足10万。北美独立战争前夕,只有不到20%的男性移民被称为“劳工”,而69%则是“技师”和服务性行业人员。大批有一技之长的英格兰或苏格兰城市贫民移居海外,对他们而言,“移居海外不再是绝望中的逃避,而是追逐中的机遇”。前往美洲的自由移民,与17世纪的契约工人不同,从事商业和贸易的男性很明显占多数。尤其是1763年以后,越来越多的来自上层社会和中产阶级的年轻人移民来到殖民地,从事商业活动或是在军队和当地政府中谋职。
——摘编自张亚东《试论18世纪英国的海外移民》
材料二
郑和下西洋后,“闽广之民,造舟涉海,趋之若鹜”,出现了大批国人移民定居东南亚的现象。鸦片战争后,农民起义不断,统治阶级往往对参加反抗斗争的农民进行残酷报复,使得人民流离失所,大批逃往南洋。突如其来的社会经济变迁又造成了一大批失业者,他们为了养家糊口,纷纷下南洋以求发展。列强通过招工贩子许诺各种利益诱骗出国华工签订契约,更有甚者不惜动用绑架方式获取华工。半个世纪里,就有约200万华工被诱骗至东南亚地区进行苦力劳动。
——摘编自庄国土《论中国人移民东南亚的四次大潮》
(1) 根据材料一,概述18世纪英国人移民北美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18世纪英国人移民北美相比,19世纪中后期华人移民东南亚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华人移民东南亚的原因。
18.(2024高三下·安徽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庞氏家训》由明朝中后期广东南海人庞尚鹏所著。主要内容包括“务本业”“考岁用”“遵礼度”“禁奢靡”“严约来”“崇厚德”“慎典守”“端好尚”等共8章。最后用歌谣形式编写“训蒙歌”和“女诫”部分并予以专列。《庞氏家训》甫一问世,其“遵礼度”一款即有四条“已入乡约通行”。以下为《庞氏家训》部分内容的摘录:
请选择《庞氏家训》中的某章内容或多章内容,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知识,自拟论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19.(2024高三下·安徽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79年,全国城镇待业人员接近2000万人,这是建国以来待业人数及其占人口比重数额的最高峰。4月,北京市制定了《关于改革招工办法的规定》。7月,全市实行招工考试,在传统的“统包统配”分配方式上打开了一道缺口。此后,北京市又发布了《关于招收退休、退职工人子女工作中几个具体问题处理意见的通知》等文件,实行新的退休、退职条例后,北京市1979年全年有21万名职工退休、退职,这一年通过退休顶替的方式安置了3.4万人,占已安置待业青年总数的9%。
在就业、生活服务等各方面的压力下,党和政府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从1979年4月起,九个月安置了18700多人参加各种不同的生产服务合作社。对于有城镇正式户口的待业青年和退休职工申请个体经济开业时,简化手续,并积极提供帮助。1983年个体户从业人数相较于1982年增长了3.3倍。北京市劳动服务公司会同有关部门,对待业青年进行就业前技术培训,安置时择优录用。这些新就业人员多集中在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大批事无人干”“大批人无事干”的问题得到缓解。
——摘编自刘露《改革开放初期北京解决失业问题之探析》
(1) 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北京市解决青年失业问题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北京市解决青年失业相关举措的积极作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
【解析】【分析】族徽是宗族认同纽带之一,殷商遗民虽然被分散在各地,但是依然在使用共同的族徽,这说明当时华夏族群的认同意识有所增强,A项正确;
通过材料并不能看出当时冉族是否属于殷商大族其力量强弱变化也无法体现,排除B项;
族徽不是在一个区域发掘的,不能体现地域特色,排除C项;
材料强调的是族群认同,而非宗法制对周王室统治的巩固,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解答本题关键是根据“西周时,殷商遗民在被分封给各诸侯国时仍可以使用原有的族徽”进行分析,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2.【答案】D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西南夷属于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地区战国时期的墓葬中铁器数量较少,而且没有铁农具,但是汉墓中出现了大量铁器,铁农具也出现了,这说明汉代时期,这一地区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发展,故D正确;
通过墓葬中的铁器并不能反映出当地的生产经营方式,排除A;
材料信息并不能证明这些冶铁技术是通过丝绸之路传播的,排除B;
材料针对的是西南地区的发展,而非中原文化的包容性,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的农业生产工具,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表格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和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3.【答案】A
【知识点】魏晋时期的租调制
【解析】【分析】据本题材料“改口赋、算赋按人头征收货币的方式而是将民户按资产分为九等,以户为单位征收绢编等实物”可知,曹魏的户调制改变了以往以人头征收的方式,改为以资产为主,这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A项正确;
曹魏的户调制由“征收货币”到“征收绢帛等实物”没有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
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是唐朝的两税法,排除C项;
曹魏的户调制并不能保障小农的生产时间,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赋税制度,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古代赋税制度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4.【答案】C
【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辽朝中京大定府的周长文献记载有一定差别,而通过考古勘探证明该城周长约一万五千米,由此可知,考古发现可以验证文献史料,C项正确:
实物史料价值一般高于文献史料,排除A项;
多部可靠文献史料互证之后,也能够还原历史真相,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到记录者的立场,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史料作用,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法律体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的法律建设是在前代法律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的,体现了文明在传承中发展的规律,B项正确;
中国古代的法律建设有效地维护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民族之间平等关系,排除C项;
材料内容与儒家伦理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法律,解答本题关键是对图片古代法律建设的解读,考查了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6.【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一切关于天文历法的知识在尧舜时代已经完备”“孔子之所以成为“无以复加’的圣人,'以其祖述尧舜也’”并结合所学可知,杨光先崇尚旧思想,其思想取向较为保守,故D项正确;
天朝上国的观念主要体现在对外来事务的态度上,材料并未涉及,故A项错误;
材料中以杨光先为代表的思想未涉及西学东渐,故B项错误;
经世致用强调学以致用,材料未涉及,故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解答本题关键是对材料的分析解读,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答案】A
【知识点】民国初年的社会生活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宣讲内容可以看出,当时宣讲的领域主要是卫生常识、自然科学知识、家庭教育等,宣讲主题重在强调健康生活、了解自然科学以及对封建陋习的批判,这些宣讲内容有助于人们思想的进步,推动社会生活的近代化,A项正确;
宣讲内容与民族主义并无关系,排除B项;
宣讲的内容没有涉及到马克思主义,排除C项;
当时的革命性质依然是民主革命,并未发生转变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民国初年社会生活的变化,解答本题关键是对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的宣讲内容进行分析 ,予以作答,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8.【答案】C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之后,中共召开八七会议,提出进行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方针,为此后的革命指明了方向,因此安徽的农民运动得以恢复发展,C项正确;
共产国际强调中共在城市发展,而非乡村,排除A项;
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排除B项;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是1928年10月,不能解释农民运动的恢复,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国共十年对峙,依据材料“1927年8月初迁至芜湖,随即领导了桐城、潜山、南陵、泗县、东流、至德、郎溪等地的多起农民暴动”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9.【答案】A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1943年处于抗战相持阶段,当时边区政府面临困难,因此推行新的工业经营政策。其中扩大投资中,公家投资占比较高,同时带动了当地商人与其他群体的投资,这显然有助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
官僚资本主义主要是在国统区,而非边区,排除B项;
三三制原则主要指的是在政权机构和民意机关的人员名额分配上,代表工人阶级和贫农的共产党员、代表和联系广大小资产阶级的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开明绅士的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这一比例和材料中投资扩大比例不符,排除C项;
材料内容与民众的抗战热情并无关联,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抗日战争,解答本题关键是根据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措施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0.【答案】C
【知识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
【解析】【分析】1960年我国经济处于困难时期,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指出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手工业合作社的合并升级、公社工厂生产进行调研,通盘考虑,这些主张要求侧重实际调研,立足实际,适时调整生产关系,C项正确;
李富春的主张是立足实际,而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有“左”倾色彩,因此李富春的主张并非为了推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排除A项;
研究手工业合作社的合并、升级,主观目的并非为了减少公有制成分,而且1956年已经完成了三大改造,手工业已经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成为公有制经济组成部分,排除B项;
过渡时期在1956年就结束了,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国民经济的调整,解答本题需结合1960年国民经济政策调整的背景及内容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1.【答案】D
【知识点】波斯帝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作为'天下四方之王’的地位,并且通过多种途径,把自身打扮成'天下四方第一公正与伟大之人’”可知,波斯帝王意在通过强调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来强化自己的权力,进而维护整个帝国的统一与完整,故D正确;
材料信息没有涉及西亚的政治体制,排除A;
材料强调的是君主的地位,与宣扬君权神授的理念无关,排除B;
材料信息没有提到建设公正的社会秩序,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波斯帝国,解题关键信息是“作为‘天下四方之王’的地位,并且通过多种途径,把自身打扮成‘天下四方第一公正与伟大之人’”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2.【答案】B
【知识点】西方专制王权国家及其特征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15世纪的欧洲,法国、西班牙基本实现了集权,而集权意味着王权的强化,这为此后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
这一时期的王权并不能摆脱教会的影响,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到国际体系的建立,排除C项;
材料强调的是王权的加强,15世纪还没有步入近代,“近代国家”说法错误,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解答本题需结合近代民族国家形成的背景进行分析,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3.【答案】D
【知识点】文艺复兴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认为世界上存在着统一的物质,它是由内在矛盾,即冷与热构成的”可以得出,哲学家认为物质由于热和冷的互相冲突引起运动,为公开地向唯物论世界观过渡创造了条件,是对神学斗争的思想,冲击主流意识形态,D项正确;
材料未突出人的地位,排除A项;
材料内容未体现天文学发展,哥白尼的日心说催生天文学革命,排除B项;
1517年马丁路德贴出《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艺复兴,解答本题关键是结合文艺复兴的意义进行分析,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14.【答案】B
【知识点】亚洲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青年土耳其党人以反对哈米德二世苏丹政府的封建专制统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为主要目标”可知,与印度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相比,土耳其革命反封建旗帜更加突出,B正确;
两国都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排除A;
根据材料“印度民族资产阶级成立了国民大会党可知,印度的政党政治更为明显,排除C;
根据材料“发动并领导了资产阶级革命”可知,士耳其是资产阶级革命,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亚洲民族解放运动,解题关键信息是“青年土耳其党人以反对哈米德二世苏丹政府的封建专制统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为主要目标”,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15.【答案】A
【知识点】冷战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解析】【分析】根据“在欧洲,美国让英国、法国、德国等国与苏联互相争夺,互相牵制,自己则以平衡者、和平自由的维护者自居。在亚洲,则让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国与中国、苏联互相对峙、抗衡,其逻辑与美国在欧洲的作为如出一辙”分析可知,二战后,美国利用雅尔塔体系在不同地区利用不同国家与苏联对抗,而美国居于其中,有利于维护其霸权地位,故A正确;
中国并非出于“中立”地位,排除B;
二战后美苏是世界政治的中心,排除C;
材料现象不利于世界和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雅尔塔体系,解题关键信息是“在欧洲,美国让英国、法国、德国等国与苏联互相争夺,互相牵制,自己则以平衡者、和平自由的维护者自居。在亚洲,则让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国与中国、苏联互相对峙、抗衡,其逻辑与美国在欧洲的作为如出一辙”,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16.【答案】C
【知识点】国际金融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实行美元、日元等多元化储备货币和浮动汇率制度”可知,牙买加体系是多元化国际储备体系,有利于世界货币体系的多元化发展,C项正确;
IMF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无关,排除A项;
实行美元、日元等多元化储备货币说明美元在世界货币中的地位动摇,排除B项;
牙买加体系是关于多元化国际储备和汇率的,不会加深资本主义国家的“滞胀”,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世界金融体系演变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规定实行美元、日元等多元化储备货币和浮动汇率制度”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17.【答案】(1)变化: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移民锐减,而爱尔兰和苏格兰人骤增(移民主要来源地变化);移民中拥有技术、一定社会地位及人身自由的人的比例上升(移民主体构成的变化);移民从事职业的变化,多数人不再从事契约劳工的工作(移民职业的变化)。
影响:为移民找到了新的生活与发展空间;推动北美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美利坚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促进了商业贸易;促进北美地区文化的多元化;促进了北美殖民地的治理水平。
(2)特点:规模大;持续时间长;移民方式多样;主要从事苦力劳动等。
原因: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华工出国;农民起义失败后,为了躲避清政府的镇压;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大量失业人口形成;国人移民东南亚有历史传统;华人的家族聚居投亲传统;西方殖民者对劳工的渴求。
【知识点】美国移民文化的形成和影响
【解析】【分析】(1)变化:依据材料“1700-1780年间到达美洲的英国移民中就有70%来自于爱尔兰和苏格兰地区与此同时,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的移民从顶峰时的35万降至不足10万。”可知,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移民锐减,而爱尔兰和苏格兰人骤增(移民主要来源地变化);依据材料“北美独立战争前夕,只有不到20%的男性移民被称为“劳工”,而69%则是“技师”和服务性行业人员。”可知,移民中拥有技术、一定社会地位及人身自由的人的比例上升(移民主体构成的变化);依据材料“前往美洲的自由移民与17世纪的契约工人不同,从事商业和贸易的男性很明显占多数”可知,移民从事职业的变化,多数人不再从事契约劳工的工作(移民职业的变化)。影响:依据材料“大批有一技之长的英格兰或苏格兰城市贫民移居海外,对他们而言'移居海外不再是绝望中的逃避,而是追逐中的机遇’”可知,为移民找到了新的生活与发展空间;依据材料“尤其是1763年以后,越来越多的来自上层社会和中产阶级的年轻人移民来到殖民地,从事商业活动或是在军队和当地政府中谋职”可知,促进了商业贸易和促进了北美殖民地的治理水平;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大量移民移居美洲,有利于美利坚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推动北美地区的开发和促进北美地区文化的多元化。
(2)特点:依据材料信息可知,郑和下西洋后移民、鸦片战争后移民,时间持续长达数百年;依据材料“郑和下西洋后,'闽广之民,造舟涉海,趋之若鹜',出现了大批国人移民定居东南亚的现象”“鸦片战争后,农民起义不断,统治阶级往往对参加反抗斗争的农民进行残酷报复,使得人民流离失所,大批逃往南洋”“突如其来的社会经济变迁又造成了一大批失业者,他们为了养家糊口,纷纷下南洋以求发展”可知,规模大;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战争移民、列强诱惑移民、经济变迁引起移民、郑和下西洋引起潮流移民,等多种方式可知,移民方式多样;依据材料“半个世纪里,就有约200万华工被诱骗至东南亚地区进行苦力劳动”可知,主要从事苦力劳动等。原因:依据材料“鸦片战争后,农民起义不断,统治阶级往往对参加反抗斗争的农民进行残酷报复,使得人民流离失所,大批逃往南洋”可知,农民起义失败后,为了躲避清政府的镇压;依据材料“突如其来的社会经济变迁又造成了一大批失业者,他们为了养家糊口,纷纷下南洋以求发展”可知,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大量失业人口形成;依据材料“郑和下西洋后,'闽广之民,造舟涉海,趋之若鹜’,出现了大批国人移民定居东南亚的现象”可知,国人移民东南亚有历史传统;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国人移民东南亚有历史传统,大量华工移民东南亚,华人的家族聚居投亲传统;依据材料“列强通过招工贩子许诺各种利益诱骗出国华工签订契约,更有甚者不惜动用绑架方式获取华工”可知,西方殖民者对劳工的渴求。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自然经济解体引起移民、列强诱惑移民,战争因素引发移民,面对大量国人移民东南亚,清政府被迫允许华工出国。
故答案为:
(1) 变化: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移民锐减,而爱尔兰和苏格兰人骤增(移民主要来源地变化);移民中拥有技术、一定社会地位及人身自由的人的比例上升(移民主体构成的变化);移民从事职业的变化,多数人不再从事契约劳工的工作(移民职业的变化)。影响:为移民找到了新的生活与发展空间;推动北美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美利坚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促进了商业贸易;促进北美地区文化的多元化;促进了北美殖民地的治理水平。
(2) 特点:规模大;持续时间长;移民方式多样;主要从事苦力劳动等。原因: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华工出国;农民起义失败后,为了躲避清政府的镇压;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大量失业人口形成;国人移民东南亚有历史传统;华人的家族聚居投亲传统;西方殖民者对劳工的渴求。
【点评】本题考查了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跨地域转移、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第一问结合18世纪英国人移民北美的变化分析;第二问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8.【答案】论题:儒家思想深入社会生活。
明代中后期中国的商品经济有所发展,社会生活领域也出现了强调奢靡享受等风气。儒家士大夫对当时的社会做出了反应。如材料中的家训在“训蒙歌”中强调要“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弟。学谦恭,循礼义”,主张在儿童的启蒙教育中加强儒家纲常伦理的教育;在“女诫”中则强调要加强对妇女的教育,要求女性相夫教子,和睦亲友,体现了儒家重视家庭,男尊女卑思想。这些篇章都可以说明理学代表的儒家思想对社会生活的的渗透。
可见,家训代表的家庭教育带有明显的儒家思想的印记,这说明儒家思想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
【知识点】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
【解析】【分析】设问是选择《庞氏家训》中的某章内容或多章内容,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知识,自拟论题,写一篇小论文。首先,根据材料“务本业”“考岁用”“遵礼度’'禁奢”“严约来”“崇厚德”“慎典守”“端好尚”及所学可得出论题一:儒家思想深入社会生活。其次,由材料“禁奢靡”及所学可知,明代中后期中国的商品经济有所发展,社会生活领域也出现了强调奢享受等风气。儒家士大夫对当时的社会做出了反应。由材料“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弟。学谦恭,循礼义。节饮食,戒游戏。”及所学可知,家训在“训蒙歌”中强调要“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弟。学谦恭,循礼义”,主张在儿童的启蒙教育中加强儒家纲常伦理的教育;由材料“男女相维,治家明肃。贞女从夫,世称和淑。事夫如天,倚为钧轴。爱敬舅姑,日祈百福。教子读书,勿如禽犊。”及所学可知,在“女诫”中则强调要加强对妇女的教育,要求女性相夫教子,和睦亲友,体现了儒家重视家庭,男尊女卑思想。最后,总结升华,明确主旨,家训代表的家庭教育带有明显的儒家思想的印记,这说明儒家思想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首先,根据材料“士、农、工、商,各居一艺。士为贵,农次之,工商又次之。量力勉图,各审所尚皆存乎其人耳。予家训首著士行,馀多食货农商语,皆就人家日用之常,而开示途辙,使各有所持循。”及所学可得出论题二:明代“四民”观念在坚持传统基础上出现了新变化。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别从明代科举制继续发展的影响;明代小农经济持续发展的影响;工商业经济繁荣发展的影响;家训提倡随材就业的观念等方面分析说明,例如:明代科举制继续发展,统治者高度重视官僚阶层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加之儒家思想的影响,士的地位仍为最尊贵的;明代小农经济持续发展,官府仍坚持重农抑商政策,农业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的地位虽次于士人,高于工商业者。可是,随着工商业经济的繁荣,商业资本的集聚,商人的经济地位显著提升,社会对财富的关注度提升,使士、农、工、商这四民的职业界限开始变得相对模糊,对职业选择的要求也更加多元。家训提倡随材就业,子孙聪颖便可力学上进,如果天资愚钝,则可从事其他职业,自食其力,“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有所淡化。最后,总结升华,明确主旨,明代“四民”观念渐变,折射出社会经济的发展,体现了经济基础变化对上层建筑的影响。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故答案为:
论题:儒家思想深入社会生活。明代中后期中国的商品经济有所发展,社会生活领域也出现了强调奢靡享受等风气。儒家士大夫对当时的社会做出了反应。如材料中的家训在“训蒙歌”中强调要“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弟。学谦恭,循礼义”,主张在儿童的启蒙教育中加强儒家纲常伦理的教育;在“女诫”中则强调要加强对妇女的教育,要求女性相夫教子,和睦亲友,体现了儒家重视家庭,男尊女卑思想。这些篇章都可以说明理学代表的儒家思想对社会生活的的渗透。
可见,家训代表的家庭教育带有明显的儒家思想的印记,这说明儒家思想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
【点评】本题考查了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9.【答案】(1)主要举措:改革就业体制;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强化培训,提升劳动者技能。
(2)积极作用:改革了就业体制,优化了就业结构;增强了企业活力,调整产业结构;完善了城市居民生活服务;缓解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1)举措:根据材料“北京市制定了《关于改革招工办法的规定》。7月,全市实行招工考试”可分析出制定招工办法,实行招工考试;根据材料“北京市1979年全年有21万名职工退休、退职,这一年通过退休顶替的方式安置了3.4万人”可分析出退休顶替;根据材料“在就业、生活服务等各方面的压力下,党和政府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可分析出发展集体经济;根据材料“对于有城镇正式户口的待业青年和退休职工申请个体经济开业时,简化手续,并积极提供帮助”“对待业青年进行就业前技术培训,安置时择优录用”可分析出帮助待业青年申请个体经济,组织就业前培训,扩大劳动就业渠道。
(2)作用:根据材料“安置了18700多人参加各和不同的生产服务合作社”可分析出比较稳妥地解决了就业安置问题,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团结;根据材料这些新就业人员多集中在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可分析出推动了多种经济形式的发展,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
故答案为:
(1) 主要举措:改革就业体制;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强化培训,提升劳动者技能。
(2) 积极作用:改革了就业体制,优化了就业结构;增强了企业活力,调整产业结构;完善了城市居民生活服务;缓解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了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第一问结合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北京市解决青年失业问题的主要举措分析;第二问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