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课件(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课件(共39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6.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14 16:25: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高一年级 历史
二战,留给后人哪些关于和平的启示?
法西斯主义是帝国主义的变种和极端形式,它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
进军罗马的墨索里尼
纳粹党党魁希特勒和他的冲锋队
德国是19世纪下半叶,由普鲁士容克贵族(贵族地主)通过“铁血”政策的王朝战争道路统一起来的。因此在整个德国社会中培育起一种对武力和战争的崇尚,对民主和人道的蔑视,对权威和独裁的膜拜,对强权和扩张主义的信奉。
凡尔赛和约强加于德国头上的割地、赔款和解除军备的条款,虽然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容克资产阶级的帝国主义基础,却严重伤害了德国民众的民族自尊心。
——摘自李巨廉著《血碑—震撼全球的两次世界大战》
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传统
凡尔赛条约激发了德国的民族复仇情绪
凡尔赛条约未能触动德国的战争基础
经济危机使各国之间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大战愈演愈烈, 几年间先后有40个国家实行外汇管制, 56个国家实行货币贬值, 76个国家提高关税率。
——摘自迈克﹒亚达斯等著《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
这场空前迅猛而严重的经济危机,它既推动德意日,从对内加强专制统治和对外武力扩张以寻找出路;同时也削弱了英法美的反应能力和行动意志。两者的结合,就规定了这两类国家在30年代国际危机中的攻守态势,以及通向新战争之路的特点。
——摘自李巨廉著《血碑—震撼全球的两次世界大战》
经济危机催生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经济危机导致了国际关系的恶化
经济危机激化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
1931年
九一八事变
1935年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1937年
中国局部抗战开始
1933年
七七事变
1938年
德国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
大战的阴霾与反法西斯斗争
埃塞俄比亚人民的抗意战争
全面抗战开始,中国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德国建立法西斯统治
1936年
日本建立法西斯统治
德、意形成轴心国
在亚洲,面对九一八事变,英法操纵的国际联盟却荒谬地把侵略者和被侵略者等同对待,拒绝制裁日本。在非洲,面对意大利发动的侵略战争,国际联盟却拒绝将石油包括在禁运物资中。
在欧洲,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签订了把该国领土割让给德国的《慕尼黑协定》,换取希特勒的“和平保证”。
——摘自徐蓝主编《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绥靖政策是“衰落的英、法帝国主义,面临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挑战,为了保存自己的既得利益,采取了一种以牺牲其他国家利益为手段换取与对手妥协的政策”。
——摘自齐世荣主编《绥靖政策研究》
二战全面爆发前纳粹德国在欧洲的扩张示意图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一战结束后,意、德、日产生了法西斯组织
2.法西斯专政的建立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3.英法的绥靖政策,纵容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
英、法为什么会采取绥靖政策呢?
历史留给我们哪些启示?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形成的更为广泛的厌战和恐战思潮,以及不分是非反对一切战争的和平运动的发展,为绥靖政策的形成和顺利实施奠定了思想和社会基础。30年代英国和平运动的主流已经蜕化为不惜任何代价追求和平,甚至可以牺牲小国的主权利益。
——摘自徐蓝《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欧美和平运动的发展》
和平主义的泛滥,导致了绥靖政策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1.战争的局部阶段(1931-1939)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拉开二战的序幕
1937年,日本发动了“七七”事变,二战在亚洲爆发
局部阶段
1937-1939年是中国孤军奋战的时期,中国抗战的国际条件以这一阶段最为不利。但中国仍以极大的勇气和毅力坚持下来,挡住了日本百万大军的进攻,从而为日后同盟国反法西斯的共同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自齐世荣《中国抗日战争与国际关系(1931-1945)》
中国开辟了对日本法西斯持久作战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1.战争的局部阶段(1931-1939)
2.全面爆发到扩大(1939-1941)
成群的战斗机和轰炸机在头顶上吼叫着,进行侦察和袭击,散布着烈火,制造成恐怖;斯图卡式战斗轰炸机俯冲时发出凄厉刺耳的声音;整师整师的坦克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
1939-1941年德、意在欧洲的扩张
1940德国横扫西欧
1941德国入侵苏联
1939德国闪击波兰,战争全面爆发
1941日本偷袭珍珠港,战争发展到全球阶段
二战时期亚太战场示意图
(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它们现在正对力图征服世界的野蛮和残暴的力量从事共同的斗争,兹宣告:
(一)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
(二)每一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
—摘自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
反法西斯联盟宣传画
罗斯福问丘吉尔,对于二战应起个什么名称。丘吉尔说:“非必然的战争。没有一次战争比这次战争更容易加以制止的了”。
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起了激发各国人民奋起斗争的作用。亚非、欧、美洲和大洋洲许多国家的人民,相继投入反法西斯战争,并逐步联合起来,形成了伟大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毛泽东这样总结了二战:战争教育了人民,人民将赢得战争,赢得和平,又赢得进步。
——摘自李巨廉著《血碑—震撼全球的两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留给后人哪些启示?
联合起来,团结协作,用鲜血捍卫和平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1.战争的局部阶段(1931-1939年)
2.全面爆发到扩大(1939-1941年)
3.同盟国的联合与二战的转折(1941-1943年)
(1)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2)转折点:1942-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
斯大林格勒战役
1942-1943
1943-1945年欧洲北非战场示意图
一个德国士兵哀叹道“我们不久就可以占领斯大林格勒,但是它仍然在我们面前,相距如此之近,却同时又像月亮那样遥远。”
斯大林格勒一役,是希特勒灭亡的决定点。
——摘自毛泽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苏军坚守58天的巴普洛夫大楼
被苏军俘虏的德国保卢斯元帅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1.战争的局部阶段(1931-1939年)
2.全面爆发到扩大(1939-1941年)
3.同盟国的联合与二战的转折(1941-1943年)
4.走向战争的胜利(1943-1945年)
1943-1945年的欧洲、北非战场
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协议
诺曼底登陆
1944
苏军攻克柏林
1945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三、二战后的国际秩序:雅尔塔体系的建立
1.二战期间的重要国际会议
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
——摘自《联合国宪章》
1943年11月,中美英的开罗会议
1943年12月,苏美英的德黑兰会议
1945年2月,苏美英的雅尔塔会议
1945年7月,苏美英的波茨坦会议
雅尔塔体系
对日本法西斯作战的问题
对德国法西斯作战的问题
对德、日法西斯作战的问题
对日本法西斯作战的问题
我们的协力同心将导致一种永久的和平。我们完全承认我们以及所有联合国家负有至上的责任,要创造一种和平。
——摘自1943年12月《苏美英三国德黑兰宣言》
提倡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
建立维护和平的机制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三、二战后的国际秩序:雅尔塔体系
1.二战期间的重要国际会议
2.雅尔塔体系的内容和影响
没收或销毁德国全部军事装备;消灭或管制德国全部可用于军事生产的工业;公正、迅速地惩处一切战争罪犯;废除纳粹党、纳粹的法律、组织与机关;从德国人民的政府、文化生活和经济生活中消除一切纳粹主义与军国主义的影响。
——摘自1945年2月11日克里米亚会议公报
彻底铲除法西斯势力的社会基础
《纽伦堡原则》
从事构成违反国际法的犯罪行为的人承担个人责任,应受惩罚。
违反国际法应受处罚的罪行是:(一)反和平罪:计划、准备、发起或进行侵略战争或破坏国际条约、协定或承诺的战争;(二)战争犯罪:违反战争法规或习惯,出于某种目的或在占领区内,实施包括但不限于谋杀、虐待或奴役平民居民,谋杀、虐待战俘;(三)反人道罪:对任何平民居民进行谋杀、生物实验、放逐和其他非人道行为,或基于政治、种族、宗教背景的迫害。
雅尔塔体系重新绘制了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其被占领地区的归属和边界。包括将“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
——摘自徐蓝《第二次世界大战研究的新进展》
消除法西斯势力
维护中国的领土完整
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发起国之一,同美、苏英、法等国一道参加了制定《联合国宪章》的旧金山会议。 中国共产党党员董必武在代表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和其他中国代表提出的托管制度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被托管地区的自由与独立。中国代表团的主张,为旧金山会议的成功作出了积极贡献。
——摘自《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7课 历史纵横
董必武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
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促进民族解放运动
《联合国宪章》规定:安全理事会以联合国十五会员国组织之;安全理事会关于程序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表决之;对于其他一切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之同意票表决之。
思考:如何看待联合国的决策机制?
体现了国际合作,建立了维护和平的有效机制
从全体一致到大国一致
1944年英、苏通过百分比协定,基本决定了巴尔干各国的命运。在雅尔塔会议上,美、英、苏首脑对波兰重建问题的讨论并没有波兰代表参加;美苏对蒙古独立和中国东北等问题的处置,也是背着中国进行的,其结果是确保了苏联在中国东北地区的特权。
——摘自彭树智主编《世界史﹒当代卷》
带有大国强权的烙印
朝鲜战争1950-1953
雅尔塔体系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加之美苏的社会制度不同,对外方针有很大差异,故雅尔塔各项协议实施的结果,进而导致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形成。
——摘自彭树智主编《世界史﹒当代卷》
成为美苏走向两极对峙格局的转折点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三、二战后的国际秩序:雅尔塔体系的建立
1.二战期间的重要国际会议
2.雅尔塔体系的内容和影响
3.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
1.惩治法西斯国家。
2.重新确定战后欧亚的政治版图。
3.国际托管原则。
4.建立联合国。
5.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
雅尔塔体系的内容和影响
主要内容
影响
1.基本维持了战后世界和平。
2.促进各国政治合作,对推动战后世界的民主、独立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3.带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4.成为走向两极格局的转折点。
本课内容小结
1.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和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使大战的阴霾再次笼罩世界。
2.二战经历了从局部战争到全球战争的过程。同盟国的协同作战,是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
3.二战后的国际秩序,体现了人类呼唤世界和平与要求共同发展的时代特征。美苏的崛起,改变了世界格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