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课时 一、二
教材分析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为小学语文五年级的教学内容,旨在通过介绍中国丰富的世界文化遗产资源,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其历史价值、文化内涵以及当前保护现状,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保护意识。本课时的教材设计,特别是“习作深化: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实践”部分,不仅是对前一课时内容的深化与拓展,更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的典范。通过复习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及方法,分发具体案例资料进行深入探讨,再到习作指导与构思,教材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从理论认知走向实践操作,有效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此外,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互评等环节,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合作探究精神,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理解能力,能够较为独立地阅读并理解文本内容。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水平的提高,他们对社会现象和文化问题开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具备了一定的探究欲望。在本课时的教学前,学生已通过上一课时的学习,对文化遗产保护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这为后续深入探究保护措施和撰写习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而,五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尚待提高,尤其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并撰写成文的能力仍需进一步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并通过小组合作、互评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升学习效果。
教学目标 激发学生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兴趣。 初步了解并搜集关于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基本资料。 明确习作的基本要求和准备方向。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认识并了解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指导学生初步搜集相关资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对某一处世界文化遗产的浓厚兴趣,并主动搜集资料。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练习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约5分钟) 教师行为: 通过多媒体展示几张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图片(如长城、故宫、兵马俑等),配以悠扬的古筝音乐。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地方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行为: 观看图片,聆听音乐,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如“这是长城,它很长。”“这是故宫,是古代皇帝住的地方。”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非常棒!这些都是我们中国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它们不仅代表着中国的历史文化,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这些神奇的地方,学习如何把它们介绍给更多的人。” 二、了解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约10分钟) 教师行为: 简要介绍“世界文化遗产”的定义和重要性。 展示中国部分著名世界文化遗产的列表或地图,让学生初步了解。 学生行为: 认真听讲,记录关键词或标记自己感兴趣的文化遗产。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世界文化遗产吗?它代表了什么呢?”
学生:“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珍贵记忆。” 三、选择并分享兴趣点(约10分钟) 教师行为: 引导学生从展示的文化遗产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处。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为什么对这个地方感兴趣,以及对它有哪些初步了解。 学生行为: 小组讨论,选出小组内最感兴趣的文化遗产。 小组代表上台分享,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补充。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小明,你选择了敦煌莫高窟,能告诉我们你为什么对它感兴趣吗?”
学生小明:“因为我觉得莫高窟的壁画和雕塑非常精美,而且它们的历史很悠久,我想了解更多关于它的故事。” 四、指导搜集资料的方法(约10分钟) 教师行为: 讲解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如利用网络、图书馆、书籍、纪录片等资源。 强调搜集资料时要注重准确性和权威性。 学生行为: 记录搜集资料的方法,准备课后实践。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从哪里可以找到关于世界文化遗产的详细资料吗?”
学生:“我们可以上网查,也可以去图书馆借书看。”
教师:“很好,但记得要选择权威的网站和书籍,确保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哦。” 五、明确习作要求与准备(约5分钟) 教师行为: 引导学生回到教材,明确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 强调习作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如拟定题目、整理资料等。 学生行为: 翻阅教材,理解习作要求。 思考并初步规划自己的习作思路。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要写一篇关于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习作。那么,在正式写作之前,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学生:“我们要先确定要写哪个地方,然后搜集相关的资料,还要拟定一个吸引人的题目。” 六、拓展提升与思维启发(约10分钟) 教师行为: 引入深度思考:教师展示一段关于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宝贵遗产面临的挑战与保护措施。 “同学们,虽然我们国家的世界文化遗产丰富多彩,但许多遗产也面临着自然侵蚀、人为破坏等威胁。请大家观看这段视频,思考一下,我们能做些什么来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呢?”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角度(如政府政策、公众意识、科技应用等)探讨如何更好地保护中国世界文化遗产。 “现在,请各组同学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记录下你们的想法和建议,稍后我们会有小组代表分享。” 学生行为: 观看视频或图片,认真思考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分组讨论,积极发言,记录小组讨论成果。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同学们,你们觉得科技在文化遗产保护中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学生:“科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监测遗产的状态,及时发现并修复损坏部分。比如,使用无人机进行空中拍摄,可以全面记录遗产的现状。” 教师总结: “大家说得非常好!科技、法律、公众教育等多方面都是保护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力量。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保护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贡献自己的力量。” 七、布置作业与课后探究(约5分钟) 教师行为: 深化作业内容:除了之前布置的搜集资料任务外,增加一项探究性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具体的保护措施,深入了解其实施过程和效果。 “除了搜集资料,我还希望大家能选择一个你认为有效的保护措施,比如数字化保护、法律监管等,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或采访专家,写一篇短文介绍这个措施的具体内容、实施难点和成功案例。” 鼓励实践探索:鼓励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参观一处自己感兴趣的世界文化遗产,进行实地观察和体验。 “如果有机会,我希望大家能亲自去参观一下你感兴趣的文化遗产,用眼睛去看,用手去触摸,用心去感受那份历史的厚重。记得带上你的小本子和笔,记录下你的所见所感哦!” 学生行为: 记录作业要求,明确探究方向。 计划周末活动,准备实地参观或深入探究。 八、结束语与情感升华(约2分钟) 教师行为: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神奇世界,感受到了它们所承载的深厚历史和文化。希望这次学习不仅能让你们掌握写作的技巧,更能激发你们对文化遗产的热爱和保护之心。让我们携手努力,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生行为: 认真聆听教师的结束语,感受文化遗产的魅力和保护的重要性。 带着对文化遗产的热爱和责任感,结束本课的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约5分钟) 教师行为: 简要回顾上节课内容,强调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提问:“上节课我们讨论了哪些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谁能举例说明?” 学生行为: 积极举手回答,如“科技可以帮助监测遗产状态”,“政府政策是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保障”。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很好,小明提到了科技的作用。那么,谁能具体说说科技是如何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作用的?” 学生:“比如,使用3D扫描技术可以精确记录文物的形态,为修复提供数据支持。” 二、深入探究保护措施(约15分钟) 教师行为: 分发预先准备的关于不同保护措施的案例资料(如数字化保护、法律监管、公众教育等)。 引导学生分组深入阅读,每组选择一个保护措施进行详细讨论。 学生行为: 小组内轮流阅读资料,记录关键点。 讨论该措施的具体实施过程、效果及可能遇到的挑战。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第四组选择了法律监管作为讨论主题,请你们分享一下为什么认为法律监管是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 学生代表:“因为法律可以明确保护范围和责任,对破坏行为进行有效制裁,从而增强公众的保护意识。” 三、习作指导与构思(约15分钟) 教师行为: 引导学生结合讨论结果,构思自己的习作框架。 提示学生注意习作的逻辑性、条理性和语言的准确性。 提供习作模板或写作要点,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学生行为: 根据所选的文化遗产和保护措施,绘制习作思维导图或列出提纲。 小组讨论,相互提出修改建议。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小华,你的习作打算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小华:“我打算从政府政策、科技应用和公众教育三个方面来写,先介绍每种措施的具体内容,再结合我感兴趣的文化遗产(如敦煌莫高窟)来说明其应用效果。” 四、习作初稿与互评(约20分钟) 教师行为: 鼓励学生开始撰写习作初稿,注意时间管理。 巡视课堂,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习作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内互评,互相学习借鉴。 学生行为: 认真撰写习作初稿,注意表达清晰、条理分明。 小组内交换习作,根据教师提供的评价标准进行互评,提出修改建议。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在互评时,大家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学生:“我们要看对方的习作是否围绕文化遗产保护的主题展开,措施是否具体可行,语言是否通顺流畅。” 五、拓展提升与思维启发(约10分钟) 教师行为: 引入现实案例:教师展示一段关于近期中国某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成功或面临挑战的新闻视频,引导学生从更广阔的视角理解文化遗产保护的实际操作和复杂性。 “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这段视频,讲述了长城某段在面临严重风化侵蚀时,如何通过国际合作和科技手段得到有效保护的故事。这让我们看到了文化遗产保护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更是需要实际行动和多方努力的。”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模拟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的不同角色(如政府代表、科学家、当地居民、游客等),就某一具体保护问题进行讨论和决策。 “现在,让我们来一场‘文化遗产保护会议’。每组同学将扮演不同的角色,针对一个假想的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比如古村落的现代化与保护平衡),展开讨论,提出你们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学生行为: 观看新闻视频,认真听取教师介绍,思考视频中的保护措施及其意义。 在角色扮演中,积极参与讨论,尝试从不同角色的立场出发,提出合理的见解和措施。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作为科学家,你认为在保护古村落时,最应优先考虑的是什么技术?” 学生:“作为科学家,我认为应该优先使用无损检测技术来评估古建筑的健康状况,同时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到保护中来。” 六、布置作业与课后探究(约5分钟) 教师行为: 深化研究作业:除了修改习作初稿外,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未在课堂深入讨论的文化遗产保护措施(如国际合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一篇小论文或报告,阐述该措施的重要性、实施现状及未来展望。 “同学们,除了我们课堂上讨论的保护措施外,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去探索的领域。我希望大家能选择一个感兴趣但尚未深入研究的保护措施,通过查阅资料、采访专家等方式,完成一篇有深度的小论文或报告。” 实践作业:鼓励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参与一次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参加志愿者活动、参观文化遗产保护展览等,并撰写一篇实践感悟,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收获。 “此外,我还希望大家能走出课堂,亲身体验文化遗产保护的实际工作。无论是参加志愿者活动还是参观展览,都能让我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文化遗产的魅力和保护的重要性。请记得记录下你的所见所感,与同学们分享。” 学生行为: 记录作业要求,明确研究和实践的方向。 课后积极查阅资料、参与实践活动,为完成作业做准备。 七、结束语与情感升华(约2分钟) 教师行为: “同学们,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是民族的瑰宝。通过今天的学习和实践,我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撰写一篇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习作,更重要的是,我们培养了对文化遗产的热爱和保护之心。让我们携手努力,用我们的知识和行动,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生行为: 认真聆听教师的结束语,感受文化遗产保护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带着对文化遗产的热爱和尊重结束本课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