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一、单选题
1.洪武七年(1374年),皇侄朱桓在定远知县任上贪赃枉法,监察御史郑士元等人到定远县查访后认为朱桓之罪当诛,由于朱桓的父亲对朱元璋曾有救命之恩,故朱元璋不想治朱桓死罪。而郑士元却据理力争,最终朱桓被处斩。这表明了( )
A.国家司法随意无序 B.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C.明朝吏治腐败难治 D.御史权势失去控制
2.明成祖时期,阁臣不得直接管理六部诸司事物,诸司奏事也不得通告阁臣,但阁臣“禅益不在尚书下”,“自正统后,始专命内阁条陈”。据此可知,明代内阁
A.化解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B.阁臣的参政权不断扩大
C.逐渐控制国家决策大权 D.逐步成为法定行政中枢
3.清代官制中,内阁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总理全国政务的最高官署,但实际权力有限。乾隆中叶以后,内阁大学士成为荣誉职衔。中国历史上正式出现内阁制始于
A.明太祖时期
B.清康熙帝时期
C.明成祖时期
D.清雍正帝时期
4.明代驻军的军粮主要来源于军屯和商电。军屯即戍卒屯田,战时征讨,闲时耕种。商屯是政府鼓励商人运送粮米到边塞,并发放商人“盐引”,到食盐产地支盐售卖。明代中后期,军屯和商屯制度均遭到了严重破坏。为此,明代中后期,朝廷( )
A.变革土地制度缓解统治危机 B.扩大边境贸易补充军粮不足
C.厉行闭关自守政策强化统治 D.面临严重的财政和边防压力
5.曾三次随郑和下西洋的马欢著有《瀛涯胜览》一书,书中描述了沿途各国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社会生活和宗教信仰等内容。这说明郑和下西洋( )
A.宣扬明朝的大国国威 B.促进了海外贸易的繁荣
C.丰富了国人的海外知识 D.传播了中国的先进文化
6.《明史刘健传》中记载到:孝宗时刘健与李东阳、谢迁俱在内阁,“三人同心辅政,竭情尽虑,知无不言。(孝宗)初或有从有不从,既乃益见信,所奏请无不纳”。材料体现了
A.内阁拥有决策大权 B.孝宗皇帝疏于政事
C.内阁地位逐渐上升 D.内阁首辅行使相权
7.“台湾岛在荷兰殖民主义者的血腥统治下,遍地荆榛,一片荒凉,我决心把荷兰侵略者驱逐出台湾岛。经过十多年的浴血斗争,才把荷兰人赶走,恢复了先人的基业。”其中的“我”是指
A.岳飞 B.郑和 C.戚继光 D.郑成功
8.清朝雍正时内阁大学士成为皇帝之下的最高官员,犹如历朝的丞相,“品列皆首文班”,但如不兼任军机大臣,就唯有空名,并无多大实权。一般非重要文件,仍由内阁处理发放,称为“明发”。由此可见,清代雍正时的内阁( )
A.与军机处形成制衡关系 B.成为了名存实亡的御用机构
C.服务于皇权专制的需要 D.弥补了中枢决策机制的不足
9.雍正皇帝是近年来不少清宫剧的主角,相比于虚构的剧情,真实的雍正在历史上是相当有作为的 下列举措属于他在位时期的是
A.设军机处,削弱丞相权力 B.勤于政务,助推“康乾盛世”
C.抗击沙俄,维护国家主权 D.册封班禅,笼络西藏首领
10.明太祖朱元璋曾在八天之内,平均每天批阅奏章两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为减轻负担,他设置了
A.御史大夫
B.中书省
C.殿阁大学士
D.军机处
11.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与同时期北方主要“边疆民族”,对应正确的有( )
①汉朝——匈奴 ②唐朝——蒙古
③北宋——契丹 ④明朝——突厥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2.明朝中后期,君主因少不更事或倦怠朝政,“批朱”之权便被身边的宦官把持了,拥有“批朱”特权的宦官的权力也伸到了外朝,这样内阁“票拟”之后的奏折就要经过宦官的“批朱”。这一现象的出现
A.表明宦官专权威胁了皇权 B.是君主专制强化的客观结果
C.反映出朝政秩序比较混乱 D.说明内阁票拟权受制于宦官
13.内阁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充当皇帝的顾问和秘书,许多深得皇帝信任的内阁大学士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但当内阁的作用有悖于皇帝的意志时,就会变得一文不值。由此可知( )
A.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 B.明朝中期相权加强
C.内阁大学士拥有法定决策权 D.内阁负责监察百官
14.如图为明代政府所制作的茶马互市金牌信符,它是以茶易马的专用凭证。此金牌信符可以说明明代( )
信符正面书“信符”二字;背面上面书“皇帝圣旨”,下面左边书“合当差发”,右边书“不信者斩”。
A.重农抑商政策废除 B.地域商人群体形成
C.全国商贸网络出现 D.互市贸易管理严格
15.朱元璋在明初实现了空前的集权之后,却不能很好地解决集权与效率的矛盾。终洪武之世,朱元璋都是在超乎寻常的勤政中度过的,即便在临终前的生病期间,仍是“临朝决事,不倦如平时”。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是( )
A.设军机处 B.废除宰相 C.设置行省 D.宦官专权
16.曾有人向王锡爵(明代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传言:“上久不乐接士大夫……今幸有知公之一线,好在将顺,切勿自断其线头。”这表明,当时( )
A.宰相参政议政职能得到强化 B.中央集权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C.六部已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D.阁臣起沟通皇帝和外廷作用
17.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郑和的航海活动追求经济效益 B.明太祖遣郑和远航欧亚诸国
C.郑和下西洋直接造成国库空虚 D.郑和远航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18.某一本历史著作有这样的叙述,“在万历的祖父嘉靖皇帝以前,大学士为三至六人,皇帝可能对其中的一人咨询较为频繁,但从名义上说,他和另外的几位大学士仍处于平等的地位,这以后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张居正名为首辅成称元辅,其他大学士的任命则出于他的推荐……-文中所指的制度是
A.汉代尚书台
B.唐代三省六部制
C.明代内阁制
D.清代设军机处
19.下图刻画了中国古代的一种酷刑,这反映出在古代中国
A.中央集权,地方无权 B.监察随性,恐怖统治
C.君权至上,独断专横 D.政治黑暗,人民痛苦
20.清太宗天聪年间,汉族降官宁完我上奏说:我国六部之名,原是照蛮子家立的……必如此,庶日后得了蛮子地方,不至手忙脚乱。然《大明会典》虽是好书,我因今日全照他行不得。他家天下二三百年,他家疆域横亘万里,他家财赋不可计数,况《会典》一书自洪武到今,不知增减改易了几番。作者意在强调( )
A.《大明会典》根本不值得借鉴 B.后金应该完全摒弃明朝的各项制度
C.制度的继承必须符合客观实际 D.明朝在疆域和经济上明显强于后金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不管叫什么名称,中国的制度确实和欧洲人所知道的任何制度不一样。……整个国家只有一个封建主,即皇帝统治,而由一个极其庞大的机构掌握管理;这个机构就是从“文士贵族”中任用的非世袭的文官系统,或官僚系统,或官吏阶层……很多家族可以上升到“文士贵族”的地位而重又衰落下去 ……
——[英]李约瑟《现代中国的古代传统》
图一秦始皇图二唐太宗图三明太祖
(1)假如你是秦始皇统治时期的一名中央政府官员,当时你能够耳闻目睹秦始皇集权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2)决定对外战争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假如中国唐朝时对高丽用兵,其运作程序如何?这种体制有何作用?
(3)假如你生活在北宋初期,有意从政,你将会通过什么方式 达到目的?假如你有幸考中并在中书省下担任最高长官,你将会面临怎样的局面?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克斯·韦伯曾指出,官僚体系的特点是理性的共同体行动,它所造成的“非人格性”一旦定型,就能够形成一种凌驾性的权力,“专制君主在面对官僚之优越专门知识时,也有同样的无力感,在某种意义下甚至比其他任何类型的政治元首都要感到无力”。
——摘编自尹敏志《军机处:帝王集权的意外结果》
材料二:明太祖初一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燮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
──摘编自张廷玉《明史》卷一〇九
材料三: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狐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搀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
(1)概括材料一的观点并结合唐朝时期的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朝前期对传统中央官制的继承和创新的主要史实。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中期阁臣对政治建设的积极作用并分析其原因。
三、论述题
23.历史漫画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观察下面图片,回答问题。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中国古代政治演变的趋势,对图中两人对话内容进行阐释。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材料反映了朱元璋想减轻朱桓之罪而未得偿,说明监察御史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B项正确;朱桓贪赃枉法,在监察御史查访后予以处罚,说明司法程序规范,排除A项;“明朝吏治腐败难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监察御史郑士元的做法是本职所在,而非御史权势失去控制,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根据题干“禅益不在尚书下”“自正统后,始专命内阁条陈”可知内阁设立后,不断参与行政事务的处理,阁臣权力不断扩大,故B项正确;内阁设立时宰相已经废除,排除A项;决策大权在皇帝手中,排除C项;内阁为皇帝的内侍顾问机构,并非法定的中央机构,排除D项。故选B
3.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明太祖时期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时期起用殿阁大学士,内阁成立,故C项正确,A项排除;B项,清康熙帝时期设立南书房,排除;D项,清雍正帝时期设立军机处,排除。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明代中后期,军屯和商屯制度均遭到了严重破坏”可知,明代中后期,军屯和商屯的破坏使得明朝边境地区驻军的军粮生产不足,造成边塞卫所军士粮饷供应困难,卫所军士逃亡,使明王朝的边防相应削弱,朝廷为了供应边境地区驻军的粮食,需要增加更多的财政收入,D项正确;明朝时期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私有制,排除A项;明朝与少数民族的边境贸易中,蒙古族以游牧为主,向汉族购买粮食,明朝不能通过边境贸易补充军粮不足,排除B项;明代中后期,伴随着倭患的解决,放松了海禁,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明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记载了沿途各国自然和人文状况”信息可知,郑和下西洋记录了海外自然和人文,丰富了国人的海外知识,C项正确;A项是目的,但与材料强调丰富了国人的海外知识不符,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带来的经济利益少,且材料没有体现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排除B项;材料中主要强调郑和下西洋记录了海外自然和人文,没有中国的先进文化输出海外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根据“初或有从有不从,既乃益见信,所奏请无不纳”可以看出内阁所奏的事情没有不被采纳的,反映出内阁地位不断上升,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没有决策权,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内阁地位逐渐上升,“孝宗皇帝疏于政事”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此时的明朝没有宰相,内阁首辅不是宰相,排除D。故选C项。
7.D
【详解】根据“我决心把荷兰侵略者驱逐出台湾岛。经过十多年的浴血斗争,才把荷兰人赶走”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故D正确;ABC与“把荷兰人赶走”无关,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我决心把荷兰侵略者驱逐出台湾岛”,联系所学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史实分析解答。
8.C
【详解】根据材料“……如不兼任军机大臣,就唯有空名,并无多大实权。一般非重要文件,仍由内阁处理发放……”,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处理军国大事。军机处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内阁只负责处理一般文书。由此可见,清代雍正时的内阁是服务于皇权专制的需要,C项正确;内阁与军机处没有形成制衡关系,排除A项;内阁负责处理发放一般非重要文件,不能说内阁成为了名存实亡的御用机构,排除B项;参与决策的是军机处,内阁一般不参与决策,不能说内阁弥补了中枢决策机制的不足,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雍正皇帝勤于政务,在康熙与乾隆中间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助推“康乾盛世”,故B正确;“设军机处,削弱丞相权力”说法错误,因为丞相早在明朝就已经废除,故排除A;“抗击沙俄,维护国家主权”和“册封班禅,笼络西藏首领”均是康熙皇帝的事迹,非雍正,故排除CD。
10.C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的识记和简单迁移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君相之间的矛盾;A项秦朝设三公诸卿制度中的三公中就有御史大夫(负责监察);B项三省六部中三省的中书省(起草皇帝诏令);C项明太祖朱元璋认为丞相会专权乱政,故废除,并设置殿阁大学士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到明成祖朱棣时期正是设立内阁;D项清朝没有丞相,或者宰相,设置军机处。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废丞相
11.C
【详解】本题是组合题。时空是:汉、唐、北宋、明(中国)。结合所学可知, 与汉朝同时代的边疆民族是匈奴,①正确;与唐朝同时代的边疆民族是突厥,②错误;与宋朝同时代的边疆民族是契丹,③正确;与明朝同时代的边疆民族是蒙古,④错误。对应正确的是①③,C正确;排除A、B、D项。故本题选C项。
12.B
【详解】君主用宦官节制内阁,平衡两者权力,从而进一步加强君主对朝局的控制,故选B项;宦官只是辅助皇权的工具,不会威胁皇权,故排除A项;明朝中后期皇帝虽多昏庸,但朝政秩序依旧稳定,故排除C项;明朝中后期票拟权依然属于内阁,宦官只是获得了“批朱”之权,故排除D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明朝设立内阁,内阁是皇帝的咨询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内阁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反映,A项正确;明朝朱元璋已经废除丞相,排除B项;内阁是皇帝的咨询内侍机构,内阁大学士没有决策权,排除C项;内阁是皇帝的咨询内侍机构,没有监察百官的职能,排除D项。故选A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明朝政府所制作的茶马互市金牌信符是以茶易马的专用凭证,体现了政府对互市贸易的严格管理,D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废除,与历史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互市贸易,没有体现商帮信息,排除B项;互市贸易是边疆贸易,而非全国商贸网络,排除C项。故选D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背景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妨碍皇权,废除了宰相制度,达到了高度集权的目的。但废除宰相后,皇帝需要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工作压力成倍增加。由此可知,材料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废除宰相,B项正确;清朝时期设立中朝,排除A项;元朝设置行省,排除C项;材料与宦官专权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明代中国。根据材料“上久不乐接士大夫”“今幸有知公之一线,好在将顺”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皇帝不愿与外廷官员广泛接触,内阁首辅则可与皇帝沟通。由此可见当时阁臣起沟通皇帝和外廷的作用,D项正确;明初宰相制度已被废除,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中央政府,未提及地方,排除B项;六部并非内阁的下属机构,排除C项。故选D项。
17.D
【详解】材料“抵西域忽鲁谟斯等三十余国”“两奉敕驾海舶入西洋封诸夷国”“所历占城、爪哇国、暹罗……凡三十余国”体现的是郑和下西洋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D项正确;郑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是在明成祖的支持下进行的,排除B项;C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8.C
【详解】材料中的万历与嘉靖皇帝都是明朝的皇帝,所以文中所指的制度应该是在明朝建立的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中的“大学士”“首辅”可知,文中所指的制度是明代的内阁制。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
19.C
【详解】图片的酷刑属于廷杖,是明代皇权专制背景下实行的一种专门针对官员的酷刑,体现了君权至上,独断专横,C正确;中央集权主要指的是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与图片内容不符,排除A;廷杖制度不是监察制度导致的结果,排除B;廷杖制度针对官员而非百姓,排除D。故选C。
20.C
【详解】根据“《大明会典》虽是好书,我因今日全照他行不得。他家天下二三百年,他家疆域横亘万里,他家财赋不可计数,况《会典》一书自洪武到今,不知增减改易了几番”可知,宁完我的观点是认为后金与明朝之间的国情不同,对于明朝的制度不能全盘照搬,所以作者是在强调制度的继承必须符合客观实际,C项正确;“根本不值得”、“完全摒弃”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B项;材料中没有进行比较,无法说明明朝在疆域和经济上明显强于后金,排除D项。故选C项。
21.(1)主要措施:建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制定严酷的秦法。
(2)程序: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兵部。作用: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帝的独尊;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
(3)方式:参加科举考试。局面:虽行驶宰相职权,但被参知政事分割了权力。
【详解】试题分析:(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的是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紧扣题干“秦始皇集权的主要措施”要求,结合所学知识,重点把握到以下方面:中央官制: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地方行政制度:推行郡县制;推行严酷的秦法;统一度量衡;“焚书坑儒”等。
(2)本问考查的是唐朝三省六部制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正确认知的能力。审题的时候,要注意明确题干要求,避免作答不完整。关于第一小问,抓住题干“唐朝”时间段信息,结合唐朝三省六部制史实展开,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兵部”,兵部负责最终的执行。关于第二小问,考查对三省六部制的认识和评价,围绕以下维度展开: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帝的独尊、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等,言之有理即可。
(3)本问考查的是宋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相关措施,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问涉及到两个小问,具有一定难度。关于第一小问的“方式”,比较简单,把握到“参加科举考试”即可。关于第二小问的“局面”,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围绕北宋的“两府三司”史实展开,不难把握到答案,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分割了中书省下宰相的权力。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概况;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朝三省六部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选官制度的变迁·科举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朝的中央官制
【名师点睛】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全面认识:(1)含义:专制主义是指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是指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2)基本线索:战国——提出(韩非子);秦朝——确立;两汉——巩固; 隋唐——完善;宋元——发展;明清——强化;民国——结束(1912年2月12日)(3)特点: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实行专制独裁;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以“君权神授”来神化皇权以巩固统治;以文化专制来巩固政治专制;中央和地方、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伴随着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4)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一是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其发展总趋势是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二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其发展总趋势是地方权力不断收归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加强。(5)认识:一方面,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另一方面,皇权专制极易造成暴政、腐败,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22.(1)观点:官僚体系有利于限制皇权。
说明: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中央命令要经过中书省起草、门下省驳议,尚书省执行的法定程序,个人意志很难得到发挥,皇权因此受到限制。
(2)继承:明初仿元制设立中书省,仿宋制设殿阁大学士;
创新:明太祖废除丞相,分权六部;明成祖设内阁。
(3)积极作用:缓冲皇帝与国家机构的矛盾,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行。
原因:明中期阁臣大多具进士资格,文化素养较高;熟悉政令,政治素养较高;立场比较客观,办事公允。
【详解】(1)观点:根据材料“专制君主在面对官僚之优越专门知识时,也有同样的无力感”可归纳出官僚体系有利于限制皇权。说明:结合三省六部制的运行过程进行分析即可。
(2)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的继承方面有明初仿元制设立中书省,仿宋制设殿阁大学士;创新方面有明太祖废除丞相,分权六部;明成祖设内阁。
(3)作用:根据材料“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进行归纳即可。原因:可从阁臣的文化素养、政治素养及办事立场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23.古代中国长期存在相对稳定的宰相制度;宰相职责是总领行政,参与决策,有属官,且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性。正因如此,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为解决由此带来的沉重政务负担,明成祖设立内阁,但内阁的权力来自皇帝个人的信任,其职责以侍从咨询为主,无属官,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
趋势:皇权与相权长期存在矛盾,总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被取消。
【详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秦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就设立了宰相制度;宰相职责是总领行政,参与决策,有属官,且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性;正因如此,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为解决由此带来的沉重政务负担,明成祖设立内阁,但内阁的权力来自皇帝个人的信任,其职责以侍从咨询为主,无属官,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皇权与相权长期存在矛盾,总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被取消等方面阐释。
【点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