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8张PPT。诗四首如何欣赏古诗?1.通过多诵读,感知内容大意,领会语言美。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揣摸诗中感情。
3.发挥联想、想像,体味意境美。归园田居
(其三)作者:陶渊明陶渊明(约365—427)
东晋著名诗人
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名潜,字元亮
自称“五柳先生”
世称“靖节先生”
“不为五斗米折腰”
代表作品散文《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
诗歌《归园田居》
《饮酒》最为出名。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其三)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初步感知诗意杂草丛生扛着顶着月亮道路狭窄沾湿只要让不违反自己的意愿 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豆田里长满了草。 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才扛着锄头晚归。 归途中,道路狭窄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沾湿衣裳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请说说诗句的意思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诗中哪一句体现了农家生活的艰辛?诗中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为什么这样说? 诗中哪一句体现了全诗的主旨,点明了作者的志趣? 这首诗表现了田园劳作之乐,从中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探究:
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这里的“愿”具体指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
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1 用语平淡自然,朴素如口语,不见丝毫修饰,但平常中富于情趣,夜色柔和优美,意境醇美。写作特点1 表现了诗人愉快恬淡的心情和对归隐生活的满足。 用语平淡自然,朴素如口语,不见丝毫修饰,但平常中富于情趣,夜色柔和优美,意
境醇美。反映思想: 不愿同流合污,为了能保持完整人格和高尚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表现感情:写作特点:
诗歌赏析模式:分析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式: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
了怎样的感情。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拓展阅读使至塞上作者: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朝诗人。他的诗写得好,看他的诗,就像看画;他的画也画得好,欣赏他的画,就像读诗。所以苏轼称赞他的诗画是“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作者简介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使至塞上
王维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初步感知诗意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终于碰到了骑马的兵士,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 我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一直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飞入胡天。 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没山没树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杳无尽头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首联叙事颔联抒情颈联绘景尾联叙事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我们来赏析诗句。探究
品味佳句:大 漠 孤 烟 直长 河 落 日 圆构图美:线条美:色彩美: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
长河奔流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空间阔大——层次丰富——鲜明优美 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对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香菱说:“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有道理。香菱虽没能说清楚这两个字到底好在哪里,但是凭直觉感到它们描写孤烟与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苏轼评价王维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真是非常恰当啊。总结感情: 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爱国精神的赞美,也侧面表露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后内心的抑郁之情。写作特色 《使至塞上》诗歌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观的塞外景色。传达了诗人幽微难言的内心感情。渡荆门送别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的诗歌现存九百九十多首,豪迈奔放,别具一格。像著名的组诗《古风》,批判朝政弊端,感慨有志之士不能展抱负;乐府《行路难》,《梁甫吟》,《将进酒》等,是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望庐山瀑布》、《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篇,以充满想象的神奇之笔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尽管李白有的诗歌也隐含着人生如梦、纵酒狂欢的颓丧情绪,但不满于社会和政治的黑暗,追求心身自由和解放的昂扬向上的精神是他诗篇的主旋律。???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杜甫并称“李杜”,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介绍创作情况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渡远:远渡。 楚国:楚地。诗歌从乘舟远游写起,第一、二句点题:诗人远离四川,乘船沿江游览楚地。
(叙送别缘起) 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平野:平原。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绘远景:山势,流水,原野) 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写近景:水中映月画与天边云霞图) 中间四句对偶,描写景物。描绘长江之水出山之后的壮阔气象:长江出山,水面宽广,景象雄奇,使人顿感前程开阔。清晨,月亮西沉,有如天上飞下的一面明镜;朝云簇生,云层里出现海市蜃楼奇观。写景层次分明,且景中寓情,既反映出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寻求理想的志向与热情,又充溢着诗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与挚爱。 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抒深沉思乡之情) 结尾二句,诗人发出由衷的心声:这长江是故乡的水啊,所以它才不远万里把我送到江汉平原。诗人抒发了爱祖国、爱自然、爱故乡的深挚的感情。诗中写的长江之水,是来自故乡的水,它在蜀楚交界的荆门山送别诗人,把李白送入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之中。在这一描写中,表现了初离蜀地的诗人对家乡的深深依恋。 这首诗歌最打动你的是什么?请说明理由。探究思想内容
主要表现离别家乡之人的思乡之情。写作特点
叙事、写景、抒情结合,浑然一体。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自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诗风明快,很少用典,以《墨梅》诗受到徽宗的赏识。南迁之后,经历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乱时颇为相似的遭遇,转学杜甫,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
著有《?简斋集》。写作背景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和北宋南宋之交的大部分诗人(如李清照)一样,陈与义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也以靖康之难为界线,分为两个时期。在这之前,他走的是仕途功名的常路,24岁那年,即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登进士第,授文林郎。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更以诗名于当世,深受皇帝赏识,官职屡迁,但也不知不觉地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本课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登岳阳楼二首》中的第一首,也是诗人写岳阳楼的开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郑重其事。
历代诗评家皆认为,此诗是陈与义学杜甫的成功之作,颔联尤为宏壮雄丽。作品简介登岳阳楼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朗读:jīngxǐyǐ登岳阳楼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释词:酒店或茶馆的幌子 缓慢 瓜分 徘徊 靠着 高处 登楼 诗的四联各主要写了什么? 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 (叙事写景)
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 (怀古伤今)
颈联终于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忧国忧民)
尾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 (情景交融)1.“洞庭之东江水西”这句诗写什么?怎么写的? 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
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突出意境之开阔。内容理解2.“帘旌不动夕阳迟”这句诗写什么?有什么特点? 写举目所见的景物。
“帘旌” 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的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
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缓缓下沉的落日,提示着傍晚的安宁。内容理解3.颔联的风格有什么变化? “登临吴蜀横分地”,也是在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
“徙倚湖山欲暮时”,也是在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
这样的渐变,是一种烘托,一种过渡,一种物我兼融的摹状。内容理解4.“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颈联通过叙事抒发了什么感情? 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的艺术效果。 内容理解5.“白头 吊古 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怎样理解尾联中加线的词语?“白头”:诗人已届不惑之年,故言。
“吊古”:不说“伤今”,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政治局势,一语双关,同时又与“白头”相照应。
“苍波”:明指眼前秋景,实际暗指自己憔悴悲愁之状。也与“老木”相照应,暗示政治时局。国破家亡,悲从心来。内容理解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瓯缺、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探究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 登岳阳楼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
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
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
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
老木沧波无限悲。比较阅读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
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
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
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
老木沧波无限悲。比较阅读问题研究从本诗看陈与义的律诗风格 陈与义诗宗杜甫,特别是他的律诗,明显地表现出老杜的特点,可谓神形兼备。 他和杜甫一样,都精于炼字炼句,也善于描写议论。 其余诸如写景之瑰丽壮阔,抒情之豪迈超绝,音韵之响亮,偶对之工巧,都多有相似之处。 他在模仿的同时,又富于变化,注意从切身的感受出发,从具体的情境出发,加以创新,自成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