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一课一测(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一课一测(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15 12:00: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一、选择题
1.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其中体现的原则是(  )
A.民主集中制 B.社会主义
C.人民民主 D.权力制约
2.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迫切要求改革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为此全国人大常委会(  )
A.决定废除国家领导干部的终身制
B.取代了党管理干部的人事制度
C.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D.决定建立中国特色的人事制度
3.201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包括1部宪法、236部法律、690多件行政法规、8500多件地方性法规,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均实现有法可依。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包括(  )
①中共十八大以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
③改革开放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④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在“依法治国”方面迈出的关键一步是(  )
A.1949年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195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D.198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5.1978﹣1992年中国迎来立法高峰,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并通过了1982年宪法、《刑法》、《民法通则》等重要法律达230部之多。这一立法高峰的出现(  )
A.保障了三大改造的实施
B.表明我国已经实现依法治国
C.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D.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6.邓小平指出:“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并且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主要反映了(  )
A.加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要性
B.要彻底破除个人崇拜“左”的思想
C.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紧迫性
D.扩大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的艰巨性
7.建国初期,我国法制建设的总任务是通过立法建立国家政权组织,司法机关的重要任务是开展镇压反革命的斗争,以维护政权和社会秩序。1953年开始,法制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改造和保障经济建设。这些举措说明(  )
A.我国法制建设开始走向制度化
B.社会主义改造推动了法治的完善
C.依法治国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D.法制建设服务于国家的中心工作
8.1978年5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学习新宪法,宣传新宪法,遵守新宪法》。全国上下,围绕学习宣传新宪法,提高对社会主义法制的认识,促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开展了广泛的学习和讨论。这一现象表明中国(  )
A.法制建设开始融入世界
B.文革“左”倾错误清除
C.民主法制建设日臻完善
D.思想领域得到逐步解放
9.1979年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重视立法。截止七届人大共制定了138部法律,对10部法律进行了修改,包括有关国家机构的法律、民法、刑法以及经济方面的法律等。材料主要表明“文革”后我国(  )
A.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B.法制建设注重立法和修订相结合
C.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得到提高
D.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完整法律体系
10.“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选自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开幕词)。开幕词中的“里程碑”体现在会议(  )
A.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B.选举新的国家领导人
C.确定中国共产党核心地位
D.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11.“这个宪法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胜利……今后在动员和团结全国人民完成国家过渡时期总任务和反对内外敌人的斗争中,我国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该“宪法”(  )
A.标志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阶段
B.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C.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规定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初步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2.有学者认为,1982年宪法是对1954年宪法甚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一种结构性的回归。正是在具有回归内涵的改革进程中,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这说明1982年宪法(  )
A.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发展的基石
B.高度重视保障人权和“依法治国”
C.有利于社会稳定和改革的发展
D.与1954年宪法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必须负责将人民解放进行到底,解放中国全部领土,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
……
第十七条 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护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
……
第二十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
第六条 国营经济是全民所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力量和国家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国家保证优先发展国营经济。矿藏、水流,由法律规定为国有的森林、荒地和其他资源,都属于全民所有。
……
第十五条 国家用经济计划指导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造,使生产力不断提高,以改进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巩固国家的独立和安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材料三 1982年宪法序言明确规定:“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宪法确定一切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公民个人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还提出要发展包括协商民主和基层民主在内的民主形式。宪法进一步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根据“一国两制”方针规定了特别行政区制度。宪法规定“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明确指出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
——摘编自许安标《宪法及宪法相关法解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的历史意义。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一、选择题
1.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其中体现的原则是(  )
A.民主集中制 B.社会主义
C.人民民主 D.权力制约
【答案】C
2.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迫切要求改革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为此全国人大常委会(  )
A.决定废除国家领导干部的终身制
B.取代了党管理干部的人事制度
C.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D.决定建立中国特色的人事制度
【答案】C
3.201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包括1部宪法、236部法律、690多件行政法规、8500多件地方性法规,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均实现有法可依。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包括(  )
①中共十八大以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
③改革开放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④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在“依法治国”方面迈出的关键一步是(  )
A.1949年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195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D.198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答案】B
5.1978﹣1992年中国迎来立法高峰,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并通过了1982年宪法、《刑法》、《民法通则》等重要法律达230部之多。这一立法高峰的出现(  )
A.保障了三大改造的实施
B.表明我国已经实现依法治国
C.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D.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答案】D
6.邓小平指出:“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并且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主要反映了(  )
A.加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要性
B.要彻底破除个人崇拜“左”的思想
C.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紧迫性
D.扩大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的艰巨性
【答案】C
7.建国初期,我国法制建设的总任务是通过立法建立国家政权组织,司法机关的重要任务是开展镇压反革命的斗争,以维护政权和社会秩序。1953年开始,法制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改造和保障经济建设。这些举措说明(  )
A.我国法制建设开始走向制度化
B.社会主义改造推动了法治的完善
C.依法治国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D.法制建设服务于国家的中心工作
【答案】D
8.1978年5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学习新宪法,宣传新宪法,遵守新宪法》。全国上下,围绕学习宣传新宪法,提高对社会主义法制的认识,促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开展了广泛的学习和讨论。这一现象表明中国(  )
A.法制建设开始融入世界
B.文革“左”倾错误清除
C.民主法制建设日臻完善
D.思想领域得到逐步解放
【答案】D
9.1979年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重视立法。截止七届人大共制定了138部法律,对10部法律进行了修改,包括有关国家机构的法律、民法、刑法以及经济方面的法律等。材料主要表明“文革”后我国(  )
A.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B.法制建设注重立法和修订相结合
C.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得到提高
D.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完整法律体系
【答案】B
10.“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选自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开幕词)。开幕词中的“里程碑”体现在会议(  )
A.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B.选举新的国家领导人
C.确定中国共产党核心地位
D.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答案】A
11.“这个宪法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胜利……今后在动员和团结全国人民完成国家过渡时期总任务和反对内外敌人的斗争中,我国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该“宪法”(  )
A.标志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阶段
B.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C.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规定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初步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C
12.有学者认为,1982年宪法是对1954年宪法甚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一种结构性的回归。正是在具有回归内涵的改革进程中,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这说明1982年宪法(  )
A.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发展的基石
B.高度重视保障人权和“依法治国”
C.有利于社会稳定和改革的发展
D.与1954年宪法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必须负责将人民解放进行到底,解放中国全部领土,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
……
第十七条 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护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
……
第二十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
第六条 国营经济是全民所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力量和国家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国家保证优先发展国营经济。矿藏、水流,由法律规定为国有的森林、荒地和其他资源,都属于全民所有。
……
第十五条 国家用经济计划指导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造,使生产力不断提高,以改进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巩固国家的独立和安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材料三 1982年宪法序言明确规定:“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宪法确定一切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公民个人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还提出要发展包括协商民主和基层民主在内的民主形式。宪法进一步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根据“一国两制”方针规定了特别行政区制度。宪法规定“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明确指出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
——摘编自许安标《宪法及宪法相关法解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的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1)特点:运用立法手段;强调革命的彻底性;民主性;全面性;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2)变化:赋予国家性质以崭新的内容,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对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作出规定。原因:为中国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的开展创造条件,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的需要。
(3)历史意义: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保障;法律制度走向健全,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全面依法治国、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奠定基础;有利于重建和完善民主制度;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推进祖国统一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