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外交
一、选择题
1.在某次国际会议期间,周恩来致电党中央:“根据三天会议情况,朝鲜问题形成僵持局面。因美国不打算解决问题,法国对朝鲜问题又不发言,英国也表示不想发言,但我们并没有失去解决朝鲜问题的信心。”该会议上,中国( )
A.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推动着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
C.促成印度支那地区局势缓和
D.打开与亚非国家交往的大门
2.1954年,毛泽东会见尼赫鲁,阐述了中印等国拥有的共同点:都曾遭受过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他主张平等互利,共同努力防止战争,争取持久的和平。毛泽东阐述的这个“共同点”及其谈话精神,在后来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得到了体现。这次会议提出了(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求同存异方针
C.非集团、不结盟 D.“日内瓦精神”
3.1954年7月,毛泽东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出解释:各国现在都要求缓和与和平,只有美国要打仗,帝国主义阵营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分歧。我们这个时候打出和平的旗号,可进一步分化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这反映了当时的外交工作( )
A.巩固中苏同盟关系 B.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C.具有革命斗争色彩 D.打破了西方外交孤立
4.2020年的一场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向世卫组织捐款2000万美元,用于支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国际合作;另受部分国家的邀请,中国派出医疗队对外进行援助。在这场全球战“疫”中,有一种风范叫“中国担当”,有一种温暖叫“中国援助”。这( )
A.说明中国的治国理念被世界效仿
B.体现出中国成为发达国家代表
C.反映了中国与各国加强政治合作
D.有利于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传承了亚洲人民崇尚和平的思想传统。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并赋予其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它包含4个“互”字、1个“共”字,既代表了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材料意在说明( )
A.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已成熟
B.五项原则是外交的总原则
C.五项原则被国际广泛接受
D.国内建设需要外交新突破
6.“万隆会议的成功对于中国的重要意义可以分为国家间关系和思想意识两个层次。应该说,万隆会议是中国第二次建交高潮的起点。”这说明万隆会议( )
A.有助于结束意识形态的制约
B.推动了西方国家与中国的建交热
C.利于发展与中东的友好关系
D.否定了“一边倒”外交的合理性
7.1954年10月,周恩来明确指出:“五项原则不应只限于中印和中缅关系,它也可以适用于全亚洲,甚至全世界各国”,“美国如果愿意和平共处,我们也欢迎。”材料反映了( )
A.我国开始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
B.我国外交政策发生关键性转变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法
D.我国外交走出大国封锁的困境
8.2004年,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在《塔什干宣言》中,强调了它是“建立在平等伙伴、相互尊重、互信和开放原则基础上的非集团组织”,表示面对国际恐怖主义、地区冲突与危机等复杂挑战,“能够并且应该在多边主义、各国相互协作、遵循国际法准则的基础上予以应对”,并宣布它准备以此为基础“与所有国家和多边组织进行积极合作”。这表明该组织( )
A.是一种新型的区域合作组织
B.是亚太地区的多边合作组织
C.政治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
D.是解决边界问题的协调机制
9.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写道,积孙中山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蒋介石反动派,我们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据此,新中国成立后我们( )
A.外交上倒向社会主义苏联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
D.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10.有人将新中国半个多世纪的外交政策分为“革命外交——发展外交——和谐外交”三个阶段。下列新中国的外交举措中,属于“和谐”外交的是( )
A.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中美“乒乓外交”
C.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D.胡锦涛为出席北京奥运会的贵宾举行欢迎宴会
11.英国是最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西方大国,但它只同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原则的一半。在美国的压力下,英国一直就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投弃权票。为了实现中英关系的发展,周恩来同意中国与英国互换代办,双方建立“半外交关系”。这种“半外交关系”( )
A.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的重要基础
B.成为当时东西方关系的典型代表
C.有利于维护双方利益,协调国家间的分歧
D.彻底打破了西方国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封锁
12.1963年底至1964年初,外交部长陈毅陪同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先后访问了欧亚非14个国家。在访问埃及时,周恩来拟定出中国同非洲和阿拉伯国家相互关系的五项原则;在马里期间,周恩来宣布了中国对外提供经济援助的“坚持平等互利、严格尊重受援国的主权”等八项原则。由此可知,此时期的中国外交( )
A.为打破国际困局进行灵活调整
B.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C.带有较为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
D.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超越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共中央选择“一边倒”,站在苏联阵营一边与美国对抗,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当时在两极对峙的国际格局中做出的反应,结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伊始,便加入苏联阵营并与苏联结成军事同盟,并因此而进入冷战的两极体系和对抗之中,这是不争的事实。
——摘编自牛军《冷战与中国外交决策》
材料二 在美苏争霸过程中,形成了苏攻美守的局面,苏联对中国安全的威胁日益加剧。为了维护国家利益,摆脱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中国外交战略进行了新的调整,提出了“一条线”的思想,其主旨是团结包括美国在内的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反对苏联霸权主义。至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总体得到改善。
——摘编自黄庆、王巧荣《中华人民
共和国外交史(1949—2012)》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不再“以苏划线”“共同制苏”,而是提出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尤其是反对美国、苏联的霸权主义,坚定地站在和平力量一边。改变过去与美国建立针对苏联的“战略关系”,适当拉开距离,推动中苏关系正常化,全方位进行外交活动。中国实行真正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经受住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冲击,坚守住了社会主义阵地,取得了内外工作的重大胜利。
——摘编自吴恩远《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历史,简述中国“站在苏联阵营一边与美国对抗”的史实。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70年代中国对外战略的变化及重大外交成就。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中国对外交往政策的内涵,归纳这一政策对世纪之交的中国产生的重大影响。
当代中国的外交
一、选择题
1.在某次国际会议期间,周恩来致电党中央:“根据三天会议情况,朝鲜问题形成僵持局面。因美国不打算解决问题,法国对朝鲜问题又不发言,英国也表示不想发言,但我们并没有失去解决朝鲜问题的信心。”该会议上,中国( )
A.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推动着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
C.促成印度支那地区局势缓和
D.打开与亚非国家交往的大门
【答案】C
2.1954年,毛泽东会见尼赫鲁,阐述了中印等国拥有的共同点:都曾遭受过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他主张平等互利,共同努力防止战争,争取持久的和平。毛泽东阐述的这个“共同点”及其谈话精神,在后来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得到了体现。这次会议提出了(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求同存异方针
C.非集团、不结盟 D.“日内瓦精神”
【答案】B
3.1954年7月,毛泽东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出解释:各国现在都要求缓和与和平,只有美国要打仗,帝国主义阵营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分歧。我们这个时候打出和平的旗号,可进一步分化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这反映了当时的外交工作( )
A.巩固中苏同盟关系 B.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C.具有革命斗争色彩 D.打破了西方外交孤立
【答案】C
4.2020年的一场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向世卫组织捐款2000万美元,用于支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国际合作;另受部分国家的邀请,中国派出医疗队对外进行援助。在这场全球战“疫”中,有一种风范叫“中国担当”,有一种温暖叫“中国援助”。这( )
A.说明中国的治国理念被世界效仿
B.体现出中国成为发达国家代表
C.反映了中国与各国加强政治合作
D.有利于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答案】D
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传承了亚洲人民崇尚和平的思想传统。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并赋予其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它包含4个“互”字、1个“共”字,既代表了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材料意在说明( )
A.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已成熟
B.五项原则是外交的总原则
C.五项原则被国际广泛接受
D.国内建设需要外交新突破
【答案】A
6.“万隆会议的成功对于中国的重要意义可以分为国家间关系和思想意识两个层次。应该说,万隆会议是中国第二次建交高潮的起点。”这说明万隆会议( )
A.有助于结束意识形态的制约
B.推动了西方国家与中国的建交热
C.利于发展与中东的友好关系
D.否定了“一边倒”外交的合理性
【答案】C
7.1954年10月,周恩来明确指出:“五项原则不应只限于中印和中缅关系,它也可以适用于全亚洲,甚至全世界各国”,“美国如果愿意和平共处,我们也欢迎。”材料反映了( )
A.我国开始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
B.我国外交政策发生关键性转变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法
D.我国外交走出大国封锁的困境
【答案】B
8.2004年,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在《塔什干宣言》中,强调了它是“建立在平等伙伴、相互尊重、互信和开放原则基础上的非集团组织”,表示面对国际恐怖主义、地区冲突与危机等复杂挑战,“能够并且应该在多边主义、各国相互协作、遵循国际法准则的基础上予以应对”,并宣布它准备以此为基础“与所有国家和多边组织进行积极合作”。这表明该组织( )
A.是一种新型的区域合作组织
B.是亚太地区的多边合作组织
C.政治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
D.是解决边界问题的协调机制
【答案】A
9.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写道,积孙中山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蒋介石反动派,我们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据此,新中国成立后我们( )
A.外交上倒向社会主义苏联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
D.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答案】C
10.有人将新中国半个多世纪的外交政策分为“革命外交——发展外交——和谐外交”三个阶段。下列新中国的外交举措中,属于“和谐”外交的是( )
A.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中美“乒乓外交”
C.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D.胡锦涛为出席北京奥运会的贵宾举行欢迎宴会
【答案】C
11.英国是最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西方大国,但它只同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原则的一半。在美国的压力下,英国一直就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投弃权票。为了实现中英关系的发展,周恩来同意中国与英国互换代办,双方建立“半外交关系”。这种“半外交关系”( )
A.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的重要基础
B.成为当时东西方关系的典型代表
C.有利于维护双方利益,协调国家间的分歧
D.彻底打破了西方国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封锁
答案C
12.1963年底至1964年初,外交部长陈毅陪同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先后访问了欧亚非14个国家。在访问埃及时,周恩来拟定出中国同非洲和阿拉伯国家相互关系的五项原则;在马里期间,周恩来宣布了中国对外提供经济援助的“坚持平等互利、严格尊重受援国的主权”等八项原则。由此可知,此时期的中国外交( )
A.为打破国际困局进行灵活调整
B.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C.带有较为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
D.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超越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共中央选择“一边倒”,站在苏联阵营一边与美国对抗,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当时在两极对峙的国际格局中做出的反应,结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伊始,便加入苏联阵营并与苏联结成军事同盟,并因此而进入冷战的两极体系和对抗之中,这是不争的事实。
——摘编自牛军《冷战与中国外交决策》
材料二 在美苏争霸过程中,形成了苏攻美守的局面,苏联对中国安全的威胁日益加剧。为了维护国家利益,摆脱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中国外交战略进行了新的调整,提出了“一条线”的思想,其主旨是团结包括美国在内的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反对苏联霸权主义。至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总体得到改善。
——摘编自黄庆、王巧荣《中华人民
共和国外交史(1949—2012)》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不再“以苏划线”“共同制苏”,而是提出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尤其是反对美国、苏联的霸权主义,坚定地站在和平力量一边。改变过去与美国建立针对苏联的“战略关系”,适当拉开距离,推动中苏关系正常化,全方位进行外交活动。中国实行真正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经受住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冲击,坚守住了社会主义阵地,取得了内外工作的重大胜利。
——摘编自吴恩远《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历史,简述中国“站在苏联阵营一边与美国对抗”的史实。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70年代中国对外战略的变化及重大外交成就。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中国对外交往政策的内涵,归纳这一政策对世纪之交的中国产生的重大影响。
参考答案(1)史实:加入社会主义阵营;中苏结盟;抗美援朝。
(2)变化:与美苏两国同时对抗到联美抗苏。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3)内涵: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实行全方位的独立自主。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迅速;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