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重点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初练习历史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南京重点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初练习历史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3.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15 09:31:23

文档简介

江苏省南京重点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初练习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部分共16题, 每题3分, 共48分)。
1.(2024高二下·南京开学考)在鲁国,被封赐给鲁公的“殷民六族”与周族共同居住在鲁城之内,都成了鲁国的新住民。此外,鲁国还拥有一些土著族邦,如邾、牟、葛等国,它们作为“附庸”依附于鲁国,与周室的关系便不那么直接。这表明西周(  )
A.列国纷争局面出现 B.封国带有地缘组织性质
C.宗法制度失去作用 D.王室权威遭到诸侯挑战
2.(2024高二下·南京开学考)岳麓书院藏秦简中显示,秦律规定,30户以上的里置典、老各一人,不足30户,与邻近的里共置; 如果没有邻近的里,则置典而不置老。里耶秦简中有一则“有27户人家的成里向上级启陵乡请求设置典,却因为已有一典而被驳回”的文书。两处秦简可以用来(  )
A.说明秦朝法律严苛 B.研究启陵乡里结构
C.反映基层自治状况 D.体现文书制度效率
3.(2024高二下·南京开学考)唐宋很多皇帝都提倡三教并重。唐玄宗亲自对《孝经》、 《金刚经》和《道德经》三部书进行注释,并将注本颁行天下:南宋孝宗的《三教论》说: “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这说明唐宋时期(  ) .
A.儒学已经丧失其正统地位 B.统治者注重宗教的实用功能
C.理学的社会基础比较薄弱 D.三教合一成为传统文化主流
4.(2024高二下·南京开学考)宋人对饲养调教动物颇感兴趣,涉及多种飞禽走普及昆虫蛇类。朝廷常顺应民意,将外国朝贡的大象驯化后令其在京师进行表演,吸引市民围观,寄寓宣传教化之义。这一做法凸显了(  )
A.宋代经济的繁荣 B.程朱理学的世俗化
C.君主统治的谋略 D.市民生活的丰富性
5.(2024高二下·南京开学考)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等一批士大夫认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教条、空谈是明朝覆亡的重要祸根,他们倡导“思以济世” “学必实用” “不发空言” “见诸实效”的学风。材料表明(  )
A.社会动荡推动儒家思想发展 B.儒家思想开始关注现实问题
C.经世致用成为士大夫阶层共识 D.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已经丧失
6.(2024高二下·南京开学考)有学者研究指出: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西方一直都在利用太平天国引发的危机向清政府施加压力,致使咸丰帝改变原本强硬的对外政策,加大宗教政策、外交体制等方面的让步,主动从排外走向与西方“合作”,以维护统治。这主要说明太平天国运动(  )
A.一定程度上推动中国向近代化过渡
B.客观上加剧了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
C.揭示出清政府腐朽卖国的反动嘴脸
D.冲破了封建社会落后的制度和思想
7.(2024高二下·南京开学考)中俄茶叶贸易历史悠久,俄商所需的茶叶长期由山西商人加工转贩。19世纪70年代,俄商在汉口、福州等地收购茶叶,建立机器茶厂制作砖茶销往俄国等地。到1898年,输往俄国的茶叶占中国处销茶的61.1%, “俄国人彻底地改变了茶叶贸易的结构”。这一变化揭示出的本质是(  )
A.先进的生产方式传入中国 B.中国失去茶叶市场的主导权
C.中国茶叶市场占有率扩大 D.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8.(2024高二下·南京开学考)江苏省淮阴县1912年调查:渔沟乡有私塾 38 处。县城亦有数十处,是公办小学的五六倍。 《吴江县志》云: “民国建立后,新式学堂逐渐推广,但私塾仍大量存在. 少数私塾开始仿学校设置国文、算数等科,分堂讲授。”据此可知,当时江苏地区(  )
A.传统私塾在教育转型中发挥作用
B.政府重视传统教育的发展
C.近代教育与传统私塾的本质相同
D.民主科学思想的影响有限
9.(2024高二下·南京开学考)20世纪30年代,鹤峰革命根据地各县各类学校均用政府编印的《苏维埃政府宣传提纲》、油印的歌本及教师自编的“工农兵三字经”等作为教材,规定“各县均不定时地办有教师训练班”,强调“以前那些有严重封建思想的 ‘学究先生’ 不许再当教员”。这些措施旨在(  )
A.促进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 B.激发人民大众的民族意识
C.推动革命斗争的深入开展 D.动摇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10.(2024高二下·南京开学考) 1956-197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既取得伟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又曾发生过像“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那样的“左”倾错误。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可以概括为(  )
A.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B.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C.新中国工业化建设起步
D.社会主义建设在创新中引领潮流
11.(2024高二下·南京开学考)1982 年宪法公布施行后,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和发展需要,分别于 1988年、1993 年、1999年和 2004 年进行了四次修改。这四次宪法的修改(  )
A.加强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B.体现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经验
C.标志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 D.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巨大成就
12.(2024高二下·南京开学考)叙利亚的阿布胡赖拉遗址位于阿萨德湖底,20 世纪70 年代当局兴建水坝,堵截幼发拉底河水,湖水干涸后遗址才被发现,是已知最早的农业遗址之一。最初是一个 300—400 人依靠采集、狩猎为生的定居聚落,约公元前 11050年,由于气候突变,该地居民开始尝试种植黑麦。之后其迅速扩展成一个占地近 12公顷且规划整齐的村落,房子由半地穴式房屋升格成单层的泥砖房。这表明(  )
A.叙利亚是黑麦的发源地 B.气候突变导致农业出现
C.农业改变人类生活方式 D.人口增长改变居住形式
13.(2024高二下·南京开学考)14世纪中叶, “黑死病”席卷欧洲,人口死亡率达到30%~50%。死亡使人们心灵受到了强烈震撼,追求现实享乐和歌颂人生成了新的社会观念。伴随着这个过程的是人格的觉醒,人开始成为“精神的个体”,并且从这个角度开始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由此可知,这次瘟疫(  )
A.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的产生 B.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C.促进了社会思想观念的革新 D.导致了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
14.(2024高二下·南京开学考)全球航路开辟后,形成了印度洋贸易、大西洋贸易和太平洋贸易齐头并进的态势。如图反映的是(  )
A.大西洋贸易 B.印度洋贸易 C.三角贸易 D.太平洋贸易
15.(2024高二下·南京开学考)1830年,英国正式启用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因为火车比马车快太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困扰。1880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工人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这段材料重在说明(  )
A.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
B.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生活质量
C.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
D.统一时间有利于国家管理
16.(2024高二下·南京开学考)1945 年成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运行机制是美元与黄金挂钩,维持黄金与美元基本固定的汇率; 随着美、英、法等国加强在金融、贸易等领域的投资,1976年浮动汇率制取代了固定汇率制,更好地适应了世界经济环境。材料表明(  )
A.国际协调与干预机制的调整利于经济合作与发展
B.国际经济组织的投资增加了世界金融市场的风险
C.国际经济组织的控股促进了世界经济秩序的稳定
D.社会市场经济机制的建立保护经济活动有序竞争
二、材料解析题: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本部分共4题,第 17 题13分, 第18题 12分, 第19 题 13 分, 第20题 14分, 共52分) 。
17.(2024高二下·南京开学考)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法制起源较早。夏代有“禹刑”。周穆王命吕侯制作《吕刑》。春秋时期出现了《刑鼎》 《刑书》 《竹刑》。战国时魏文侯命李悝制定《法经》,秦朝时《法经》被发展为《秦律》。汉高祖命萧何参照秦律制作了《九章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立法,上承秦汉,下启隋唐,《新律》和《北魏律》为代表。唐代制定《唐律疏议》颁行天下。唐律继承了古代立法传统,将各种法规熔为一炉,采取了刑事立法的形式,全部律条都围绕“罪”和“刑”分别加以规定、解释。唐律规定了严惩十恶,十恶依次为谋反、谋大逆、 谋叛、 恶逆、 不道、 大不敬、不孝、 不睦、 不义、 内乱。唐律还规定如果赃证已经明确, “理不可疑”,犯人即使不招,也可根据犯罪事实进行判决。 《唐律疏议》成为以后历代刑律的蓝本,也是古代法典的楷模和中华法系的代表。……深刻影响着有交往的各地,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摘编自叶孝信《中国法制史》
材料二 现在保留下来的早期盎格鲁一撒克逊人的法律碎片本质上都是习俗, 尤其是百户法庭和郡法庭,都宣称习惯法的裁决是从习俗中产生的。大部分的法律与商业财产的变动有关。一般来说, 当一个人被他的邻居认定有罪时,他将通常受到若干经济惩罚,同时还需上缴给政府一定的罚款。如被他人杀死,则罪犯必须按照法律赔偿被杀者人身估计价值。百户法庭每月至少开庭一次,判决应该通过百户区所有自由民的同意。法庭可以根据他人呆证宣告被告无罪,条件是必须找12个亲戚或关系密切的邻居来为他的誓言作证。10世己阿尔弗雷德统一英国,发布3个法令,但能否得到执行,还是有赖于地方社会共同体的司意。
——摘编自程汉大《英国法制史》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中国古代和英国盎格鲁一撒克逊时代法制建设的主要特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英两国法制建设的共同影响。
18.(2024高二下·南京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生:在这昏黑的年头儿,莫说东北三千万人民在帝国主义的枪刺下活受罪,便是我们的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也都沉沦在苦海之中。……但是我们真的就没有出路了吗 我们绝不作如是想。固然,我们对现局不愉快,我们却还有将来。……因此我们特发起,在一九三三年的新年,让我们大家来做一回好梦。对于理想的中国,理想的个人生活,各人应该有各人不同的梦。……
(问题一) 先生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 (请描写一个轮廓或叙述未来中国的一方面)
(问题二) 先生个人的生活中有什么梦想 (这梦想当然不一定是能实现的)
——东方杂志社启
材料二 《东方杂志》共收到 142份稿件,百分之七十五的作者为文化精英。下表摘录了部分作者关于“未来中国”的梦想。
人物 梦想
李宗武 (北 京大学 教授) 我希望中国的军人不要只能肉战, 不能拉外。 我希望商人们放出点天良, 多推销些国货, 且不要硬指外国货为国货。
徐伯璞(山 东正谊 中学教 员) 中国内部既团结一致,再联合世界被压迫的民族, 及各国被压迫的阶级, 宣传中国的王道, 发扬中国的文化。
金仲华(杂 志编辑) 农村与都市的建设将并驰前进, 或许前者的发展要超过后者, 但决不是在后 者摧残之下的。 铁道将成为中国的动脉管,河流为静脉管, 而密网的汽 车道则为遍布全身的微血管。
宋云彬(作 家) 未来的中国, 将有一场大火, 毁灭旧社会的一切, 重新建设起一个没有人对人的仇恨、阶级对阶级的剥削的社会。
——据裴植《民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梦——以<东方杂志>1933年“新年的梦想”专辑为中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民国知识分子的“未来中国梦”进行评析。要: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9.(2024高二下·南京开学考)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 阿拉伯世界的政治格局仍受到欧美殖民国家的主导,部分阿拉伯国家对中共领导下的新中国缺乏了解,对红色中国持疑惧和排斥的态度。而中国国内的一些媒体也因受到中国对苏联“一边倒”政策的影响,将部分阿拉伯国家的统治阶层视为封建独裁和反动军人集团的代名词,中阿之间对外政策等层面缺乏足够的相互认知与了解,存在认知坚冰。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政府并未急于通过传统的政府间外交的途径实现与阿拉伯国家正式关系的建立,而是主要通过媒体传播和人文交流的手段进行,并辅助宗教和外援,最终助推中阿双方迎来了第一次建交高潮。
——摘编自刘辰《新中国对阿拉伯国家公共外交研究》
材料二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广大阿拉伯国家也处于变革自强、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新时代、新形势下,作为共建“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天然合作伙伴,中阿双方把握历史大势,回应人民呼声,建立起“全面合作、共同发展、面向未来”的中阿战略伙伴关系,不仅为中阿两大民族实现复兴的进程注入了强大动力而且为促进南南合作树立了典范,为推进地区安全稳定与全球共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丁俊朱琳《新时代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合作的机制、成就与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中阿之间存在认知坚冰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新时代中阿合作的意义,并为进一步发展中阿外交关系提出一些建议。
20.(2024高二下·南京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城市化、工业化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粮食需求。19 世纪开始,英国从世界大规模购买便宜粮食,逐渐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粮食体系。粮食的出口方为俄国和广大殖民地,工业国成为粮食消费国。这个局面被“一战”打破,接替俄国的是美国。美国利用优越的资源尤其是政府干预,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国际粮食体系。少数国家对农业进行补贴,部分国家和地区大量生产粮食,体系中其他地方则吸收这样的粮食。第三世界国家逐渐变成世界粮食最大进口方。
二战后,第三世界国家纷纷开展工业化。但大部分国家,往往就用国际市场来解决问题,大量进口看似价格低廉的美国粮食。这当然是一种看起来成本很低的工业化方案。但廉价的国际粮食也往往有毁灭性的影响,不利于培育自己的粮食生产,第三世界国家逐渐受制于国际粮食市场。在世界局势更加不稳,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粮食体系运作不好的时候,常陷饥荒阴影之中。
——摘编自许准《粮仓或是粮荒——走出两百年来的国际粮食体系》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70 年来,从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到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以及延续至今的粮食流通体制的深度改革,对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起了极大推动作用。 目前,中国用不到世界1/10 的耕地,生产世界1/4的粮食,养活世界1/5 的人口,成就举世瞩目。进入21 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不断凸显。201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明确将粮食安全上升到了国家安全战略层面。
——摘编自王钢、钱龙《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粮食安全战略:演变路径和内在逻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两百年来国际粮食体系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大部分第三世界国家相比,中国解决粮食问题的路径特点,并说明二者路径差异带来的不同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粮食安全战略的认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只涉及到一个诸侯国,没有与其他诸侯国纷争,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都成了鲁国的新住民”“与周室的关系便不那么直接”可知,被分封的诸侯国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区域统治,形成了自己封国的民众,与周天子的联系逐步削弱,说明封国有一定的自身地缘政治的性质,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而不是宗法制,不能说明失去作用,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只反映诸侯国的状况,体现不出挑战王室,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西周的政治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描述的信息与秦朝法律严苛无关,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秦律规定,30户以上的里置典、老各一人,不足30户,与邻近的里共置;如果没有邻近的里,则置典而不置老。里耶秦简中有一则‘有27户人家的成里向上级启陵乡请求设置典,却因为已有一典而被驳回’的文书。”可知,从材料中岳麓秦简和里耶秦简两则简牍相互印证可知,启陵乡和下设的成里的基层组织结构、官吏设置、户籍人数等信息,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没有描述关于基层自治现状的信息,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是相关律法规定,与文书制度的效率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秦朝基层治理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答案】B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唐宋时期,儒学并未丧失其正统地位,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唐玄宗推进儒佛道经典的注释发行、宋孝帝撰文表述三教关系等可知唐宋皇帝提倡三教并重的做法,说明统治者注重宗教的实用功能,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唐朝时期,理学尚未形成,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唐宋时期一直占据传统文化主流的是儒家思想而非三教合一,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唐宋统治者对佛教的重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4.【答案】C
【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体现宋代经济的繁荣的相关信息,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体现程朱理学的世俗化趋势,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宋代统治者顺应民俗民意,调教驯化外国朝贡的大象,寄予宣传太平盛世及对民众教化之意,体现了其统治谋略,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市民生活的丰富性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未准确把握材料主旨,且宋代饲养调教动物的不只有城市市民,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宋代君主统治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5.【答案】A
【知识点】程朱理学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等一批士大夫认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教条、空谈是明朝覆亡的重要祸根”,可以看出明清之际的社会动荡下,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出现了一批经世致用的士大夫,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儒家思想开始关注现实问题”的说法不准确,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经世致用只是一部分士大夫的思想,并不代表成为共识,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 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已经丧失”的说法错误,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6.【答案】A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致使咸丰皇帝改变原本强硬的对外政策,加大宗教政策、外交体制等方面的让步,主动从排外走向与西方‘合作’,以维护统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加剧了清朝的统治危机,迫使清政府主动求变,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向近代化过渡,A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在于揭示清政府主动求变的原因,没有反映出民族危机的加深,排除B项;
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在于揭示清朝面对危机,主动求变,寻找挽教统治的办法,无法体现出反动卖国嘴脸,排除C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冲破了封建社会落后的制度和思想”表述绝对化,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解题关键信息是“致使咸丰皇帝改变原本强硬的对外政策,加大宗教政策、外交体制等方面的让步,主动从排外走向与西方'合作’,以维护统治”考查了考生正确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7.【答案】B
【知识点】近代商业贸易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与先进生产方式传入中国无关,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清朝前期中俄之间的茶叶贸易,由晋商转贩到恰克图(中俄边境重镇),再由俄商运至俄国销售。随着俄商在华收购茶叶、设厂制茶、转运俄国售卖,中俄茶叶贸易转为由俄国商人(资本)主导,中国失去茶叶市场的主导权,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与中国茶叶市场占有率扩大的说法无关,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属于表象,不属于本质,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近代中俄贸易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8.【答案】A
【知识点】学堂选官与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私塾仿新式学堂设置国文、算数等科目,在教育转型中发挥作用,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反映出政府的重视,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传统教育与近代教育本质不同,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民主科学思想的倡导是在1915年新青年运动时,而且与材料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近代新式学堂教育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9.【答案】C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大国革命时期实行革命统一战线,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日本侵略不断加剧,激发人民大众的民族意识,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根据地各县各类学校均用政府编印的《苏维埃政府宣传提纲》”“‘工农兵三字经’等作为教材”“各县均不定时地办有教师训练班”“以前那些有严重封建思想的‘学究先生’不许再当教员”可知,革命根据地的教育政策有利于扫除封建思想,宣传革命理论,推动革命斗争的深入开展,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动摇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土地革命时期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0.【答案】B
【知识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探索中的失误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间是1949年至1956年,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1956—197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既取得伟大成就,也出现了“左”倾错误。因此,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可以概括为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新中国工业化建设起步是在1953年至1957年,不符合材料,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选项表述不准确,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1.【答案】A
【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1982年宪法公布施行后,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和发展需要,分别于1988年1993年、1999年和2004年进行了四次修改。”可得出对宪法的修改与完善是加强法制建设的具体表现之一,顺应了国家发展的需要,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三大改造在1956年就已经完成,后续的修改并不能体现三大改造的经验,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对宪法的修改主要体现的是法制建设,而不是民主政治建设,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修改宪法并不能充分体现改革开放的成就,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新中国法治建设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2.【答案】C
【知识点】原始农耕畜牧的出现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只提到叙利亚种植黑麦了,并未提到最早种植,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气候突变属于客观因素,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约公元前11050年,由于气候突变,该地居民开始尝试种植黑麦。之后其迅速扩展成一个占地近12公顷且规划整齐的村落,房子由半地穴式房屋升格成单层的泥砖房”,可知进入农业社会后古叙利亚人扩展成村落,并出现泥砖房,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并未提到人口的增长,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农业生产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3.【答案】C
【知识点】古代西方国家的疫病防治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欧洲的人文主义思想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代希腊,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宗教改革摧毁了天主教会精神独裁,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14世纪中叶即文艺复兴时期,“黑死病”席卷欧洲,其高致死率震撼了人们心灵,促使人们追求现实享乐和歌颂人生,开始认识自己、发现自己, 人文精神复苏等,说明这次瘟疫促进了社会思想观念的革新,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并未说明 “黑死病”与欧洲社会转型的关系,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黑死病对欧洲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4.【答案】D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后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横渡太平洋,与大西洋无关,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横渡太平洋,与印度洋无关,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三角贸易涉及奴隶买卖,而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与此无关,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图示内容可知反映的是中国与美洲之间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这一贸易在西班牙人的主导下横渡太平洋,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5.【答案】A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启用商业铁路后,对全国时间的统一有了迫切需求,促使英国立法规定全国以格林尼治时间为标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工人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说明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活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制约,A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工业革命对生活质量的影响,B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活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制约,而非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C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活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制约,不是强调时间统一对国家管理的影响,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工业革命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6.【答案】A
【知识点】国际金融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随着美、英、法等国加强在金融、贸易等领域的投资,1976年浮动汇率制取代了固定汇率制,更好地适应了世界经济环境”可知,随着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与发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运行机制由固定汇率制变为浮动汇率制,以推动美、英、法等国间的经济合作与发展,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论述国际经济组织对金融市场的影响,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并未控股,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论述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国际金融发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7.【答案】(1)中国:重视成文法典的制定;强调刑罚;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君主自上而下强力推行;司法审判程序严格,注重证据事实。英国:本质为习惯习俗法;注重经济惩罚;司法审判随意性较强;民众自下而上影响法制建设;保留着原始遗风。
(2)影响: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调节经济关系; 促进了公平和正义; 为近现代依法治国提供了借鉴; 是统治阶级加强统治的工具。
【知识点】《唐律疏议》及其地位;“英美法系”
【解析】【分析】(1)主要特点:中国:根据材料“夏代有‘禹刑’。周穆王命吕侯制作《吕刑》。春秋时期出现了《刑鼎》 《刑书》 《竹刑》。战国时魏文侯命李悝制定《法经》,秦朝时《法经》被发展为《秦律》。汉高祖命萧何参照秦律制作了《九章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立法,上承秦汉,下启隋唐,《新律》和《北魏律》为代表。唐代制定《唐律疏议》颁行天下。”可得出重视成文法典的制定;根据材料“唐律继承了古代立法传统,将各种法规熔为一炉,采取了刑事立法的形式,全部律条都围绕‘罪’和‘刑’分别加以规定、解释。”可得出强调刑罚;根据材料“ 唐律规定了严惩十恶,十恶依次为谋反、谋大逆、 谋叛、 恶逆、 不道、 大不敬、不孝、 不睦、 不义、 内乱。 ”可得出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结合所学可得出君主自上而下强力推行;司法审判程序严格,注重证据事实。英国:根据材料“ 现在保留下来的早期盎格鲁一撒克逊人的法律碎片本质上都是习俗, 尤其是百户法庭和郡法庭,都宣称习惯法的裁决是从习俗中产生的。 ”可得出本质为习惯习俗法;根据材料“ 大部分的法律与商业财产的变动有关。一般来说, 当一个人被他的邻居认定有罪时,他将通常受到若干经济惩罚,同时还需上缴给政府一定的罚款。 ”可得出注重经济惩罚;根据材料“ 法庭可以根据他人呆证宣告被告无罪,条件是必须找12个亲戚或关系密切的邻居来为他的誓言作证。 ”可得出司法审判随意性较强;结合所学可得出民众自下而上影响法制建设;保留着原始遗风。
(2)共同影响:根据材料“ 唐律规定了严惩十恶,十恶依次为谋反、谋大逆、 谋叛、 恶逆、 不道、 大不敬、不孝、 不睦、 不义、 内乱。 ”“ 大部分的法律与商业财产的变动有关。 ”及所学可得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调节经济关系;根据材料“ 《唐律疏议》成为以后历代刑律的蓝本,也是古代法典的楷模和中华法系的代表。 ”及所学可得出都是统治阶级加强统治的工具;根据材料“ 百户法庭每月至少开庭一次,判决应该通过百户区所有自由民的同意。 ”可得出促进了公平和正义;结合所学可得出为近现代依法治国提供了借鉴。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和英国盎格鲁一撒克逊时代法制建设的主要特点,理解中英两国法制建设的共同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8.【答案】九一八事变以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国民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对内围剿红军。在内外交困的时局下,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知识分子希望未来中国走向强大。
他们对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和社会现状表达了不满,希望中华民族团结起立,反对列强侵略,实现民族复兴;他们关注乡村振兴,通过交通建设推进国家现代化; 他们受马克思主义影响,希望建立一个人人平等,没有剥削阶级的社会。
这些主张对当时社会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但是这些梦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缺乏民族独立的前提,也没有强大的民族经济支撑,根本无法实现。
总之,民国知识分子的“未来中国梦”饱含浓郁的家国情怀,但难以实现。
应包含三个方面
民国知识分子“未来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九一八事变,民族危机加深; 国民政府对外不抵抗,对内围剿红军;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国知识分子“未来中国梦”的主要内容
表达了对国民政府和社会现状的不满;要求民族团结、实现民族复兴; 反对帝国主义;希望振兴乡村; 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受马克思主义影响,要求消灭阶级剥削。
民国知识分子“未来中国梦”的评价,一方面在当时引起了强烈反响,促进思想解放,提振民族精神; 另一方面这些梦想缺乏实现的社会条件和具体方案,在当时根本无法实现。
【知识点】日本局部侵华与九一八事变;中国局部抗战与抗日救亡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梦想的内容可从政治上要求实现民族独立,反对帝国主义,国家统一和经济上希望国家富强,乡村振兴,人民幸福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形成论题;评析过程中应该从民国知识分子“未来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有何影响等角度进行阐述,可根据“没有人对人的仇恨、阶级对阶级的剥削的社会”可得出“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结合材料出处给到的时间“1933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国际和国内历史背景;阐述影响则应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例如:他们对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和社会现状表达了不满,希望中华民族团结起立,反对列强侵略,实现民族复兴;他们关注乡村振兴,通过交通建设推进国家现代化; 他们受马克思主义影响,希望建立一个人人平等,没有剥削阶级的社会。这些主张对当时社会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但是这些梦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缺乏民族独立的前提,也没有强大的民族经济支撑,根本无法实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民国时期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9.【答案】(1)原因: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对抗;阿拉伯世界的政治格局仍受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主导;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影响;中阿不同的经济与文化为双方交往添加了一定的阻碍。
(2)意义:有利于中阿双方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有助于中阿民族复兴; 为促进阿拉伯国家发展和中东地区治理贡献更多力量和智慧;为南南合作与全球发展树立了典范; 有助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建议:加强政策支持; 进一步深化中阿交流、合作; 提升我国全球治理能力,进一步彰显国际道义;坚持政府主导与民众参与的有机结合;拓展对阿信息传播渠道。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改革开放以来的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一带一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解析】【分析】(1)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当时的国际环境分析,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对抗;根据材料“阿拉伯世界的政治格局仍受到欧美殖民国家的主导,部分阿拉伯国家对中共领导下的新中国缺乏了解”可知,阿拉伯世界的政治格局仍受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主导;根据材料“而中国国内的一些媒体也因受到中国对苏联‘一边倒’政策的影响,将部分阿拉伯国家的统治阶层视为封建独裁和反动军人集团的代名词”可知,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影响;根据材料“中阿之间对外政策等层面缺乏足够的相互认知与了解,存在认知坚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阿不同的经济与文化为双方交往添加了一定的阻碍。
(2)意义:中阿合作,有利于中阿双方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根据材料“不仅为中阿两大民族实现复兴的进程注入了强大动力,而且为促进南南合作树立了典范,为推进地区安全稳定与全球共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可知,有助于中阿民族复兴、为促进阿拉伯国家发展和中东地区治理贡献更多力量和智慧、为南南合作与全球发展树立了典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阿合作,有助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议:从政策方面看,应该加强政策支持;从合作程度看,应该进一步深化中阿交流、合作;从我国作为大国的角度看,中阿合作中,要提升我国全球治理能力,进一步彰显国际道义;从合作的主体看,坚持政府主导与民众参与的有机结合;从信息交流看,应当拓展对阿信息传播渠道。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中阿之间存在认知坚冰的原因,理解新时代中阿合作的意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0.【答案】(1)特征:在19世纪,以英国为中心,沙俄和广大殖民地生产,工业国消费;在20世纪,以美国为中心,发达国家生产,第三世界消费。
(2)特点:党和政府主导; 独立自主和利用海外市场相结合; 发展农业科技; 着力生产关系调整。不同影响:(中国)实现粮食自足; 助推国力提升; 保障国家安全。(其他)常陷饥荒困境; 工业发展受挫; 被迫依附西方。
(3)认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保护耕地; 科技支撑,提高产能; 坚持开放,适度进口;要构建公平合理粮食贸易新秩序; 等等。
【知识点】食物生产的现代化;食物储备技术的发展;保障粮食安全与消除饥饿;食品安全问题
【解析】【分析】(1)特征:根据材料“19世纪开始,英国从世界大规模购买便宜粮食,逐渐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粮食体系。粮食的出口方为沙俄和广大殖民地,工业国成为粮食消费国。”可知,在19世纪,以英国为中心,沙俄和广大殖民地生产,工业国消费;根据材料“美国利用优越的资源尤其是政府干预,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国际粮食体系。少数国家对农业进行补贴,部分国家和地区大量生产粮食,体系中其他地方则吸收这样的粮食。第三世界国家逐渐变成世界粮食最大进口方。”可知,在20世纪,以美国为中心,发达国家生产,第三世界消费。
(2)特点: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从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到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以及延续至今的粮食流通体制的深度改革,对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起了极大推动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党和政府主导,发展农业科技,着力生产关系调整;根据材料“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不断凸显。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明确将粮食安全上升到了国家安全战略层面。”可知,独立自主和利用海外市场相结合;不同影响:根据材料“中国用不到世界1/10的耕地,生产世界1/4的粮食,养活世界1/5的人口,成就举世瞩目。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不断凸显。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明确将粮食安全上升到了国家安全战略层面。”可知,中国实现粮食自足,助推国力提升,保障国家安全;根据材料“廉价的国际粮食也往往有毁灭性的影响,不利于培育自己的粮食生产,第三世界国家逐渐受制于国际粮食市场。在世界局势更加不稳,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粮食体系运作不好的时候,常陷饥荒阴影之中。”可知,其他国家,常陷饥荒困境,工业发展受挫,被迫依附西方。
(3)认识:根据材料“中国用不到世界1/10的耕地,生产世界1/4的粮食,养活世界1/5的人口,成就举世瞩目。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不断凸显。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明确将粮食安全上升到了国家安全战略层面。”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以我为主,立足国内,保护耕地;科技支撑,提高产能;坚持开放,适度进口;要构建公平合理粮食贸易新秩序等角度进行说明。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两百年来国际粮食体系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理解中国解决粮食问题的路径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 / 1江苏省南京重点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初练习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部分共16题, 每题3分, 共48分)。
1.(2024高二下·南京开学考)在鲁国,被封赐给鲁公的“殷民六族”与周族共同居住在鲁城之内,都成了鲁国的新住民。此外,鲁国还拥有一些土著族邦,如邾、牟、葛等国,它们作为“附庸”依附于鲁国,与周室的关系便不那么直接。这表明西周(  )
A.列国纷争局面出现 B.封国带有地缘组织性质
C.宗法制度失去作用 D.王室权威遭到诸侯挑战
【答案】B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只涉及到一个诸侯国,没有与其他诸侯国纷争,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都成了鲁国的新住民”“与周室的关系便不那么直接”可知,被分封的诸侯国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区域统治,形成了自己封国的民众,与周天子的联系逐步削弱,说明封国有一定的自身地缘政治的性质,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而不是宗法制,不能说明失去作用,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只反映诸侯国的状况,体现不出挑战王室,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西周的政治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2024高二下·南京开学考)岳麓书院藏秦简中显示,秦律规定,30户以上的里置典、老各一人,不足30户,与邻近的里共置; 如果没有邻近的里,则置典而不置老。里耶秦简中有一则“有27户人家的成里向上级启陵乡请求设置典,却因为已有一典而被驳回”的文书。两处秦简可以用来(  )
A.说明秦朝法律严苛 B.研究启陵乡里结构
C.反映基层自治状况 D.体现文书制度效率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描述的信息与秦朝法律严苛无关,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秦律规定,30户以上的里置典、老各一人,不足30户,与邻近的里共置;如果没有邻近的里,则置典而不置老。里耶秦简中有一则‘有27户人家的成里向上级启陵乡请求设置典,却因为已有一典而被驳回’的文书。”可知,从材料中岳麓秦简和里耶秦简两则简牍相互印证可知,启陵乡和下设的成里的基层组织结构、官吏设置、户籍人数等信息,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没有描述关于基层自治现状的信息,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是相关律法规定,与文书制度的效率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秦朝基层治理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2024高二下·南京开学考)唐宋很多皇帝都提倡三教并重。唐玄宗亲自对《孝经》、 《金刚经》和《道德经》三部书进行注释,并将注本颁行天下:南宋孝宗的《三教论》说: “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这说明唐宋时期(  ) .
A.儒学已经丧失其正统地位 B.统治者注重宗教的实用功能
C.理学的社会基础比较薄弱 D.三教合一成为传统文化主流
【答案】B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唐宋时期,儒学并未丧失其正统地位,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唐玄宗推进儒佛道经典的注释发行、宋孝帝撰文表述三教关系等可知唐宋皇帝提倡三教并重的做法,说明统治者注重宗教的实用功能,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唐朝时期,理学尚未形成,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唐宋时期一直占据传统文化主流的是儒家思想而非三教合一,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唐宋统治者对佛教的重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4.(2024高二下·南京开学考)宋人对饲养调教动物颇感兴趣,涉及多种飞禽走普及昆虫蛇类。朝廷常顺应民意,将外国朝贡的大象驯化后令其在京师进行表演,吸引市民围观,寄寓宣传教化之义。这一做法凸显了(  )
A.宋代经济的繁荣 B.程朱理学的世俗化
C.君主统治的谋略 D.市民生活的丰富性
【答案】C
【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体现宋代经济的繁荣的相关信息,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体现程朱理学的世俗化趋势,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宋代统治者顺应民俗民意,调教驯化外国朝贡的大象,寄予宣传太平盛世及对民众教化之意,体现了其统治谋略,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市民生活的丰富性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未准确把握材料主旨,且宋代饲养调教动物的不只有城市市民,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宋代君主统治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5.(2024高二下·南京开学考)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等一批士大夫认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教条、空谈是明朝覆亡的重要祸根,他们倡导“思以济世” “学必实用” “不发空言” “见诸实效”的学风。材料表明(  )
A.社会动荡推动儒家思想发展 B.儒家思想开始关注现实问题
C.经世致用成为士大夫阶层共识 D.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已经丧失
【答案】A
【知识点】程朱理学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等一批士大夫认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教条、空谈是明朝覆亡的重要祸根”,可以看出明清之际的社会动荡下,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出现了一批经世致用的士大夫,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儒家思想开始关注现实问题”的说法不准确,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经世致用只是一部分士大夫的思想,并不代表成为共识,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 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已经丧失”的说法错误,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6.(2024高二下·南京开学考)有学者研究指出: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西方一直都在利用太平天国引发的危机向清政府施加压力,致使咸丰帝改变原本强硬的对外政策,加大宗教政策、外交体制等方面的让步,主动从排外走向与西方“合作”,以维护统治。这主要说明太平天国运动(  )
A.一定程度上推动中国向近代化过渡
B.客观上加剧了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
C.揭示出清政府腐朽卖国的反动嘴脸
D.冲破了封建社会落后的制度和思想
【答案】A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致使咸丰皇帝改变原本强硬的对外政策,加大宗教政策、外交体制等方面的让步,主动从排外走向与西方‘合作’,以维护统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加剧了清朝的统治危机,迫使清政府主动求变,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向近代化过渡,A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在于揭示清政府主动求变的原因,没有反映出民族危机的加深,排除B项;
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在于揭示清朝面对危机,主动求变,寻找挽教统治的办法,无法体现出反动卖国嘴脸,排除C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冲破了封建社会落后的制度和思想”表述绝对化,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解题关键信息是“致使咸丰皇帝改变原本强硬的对外政策,加大宗教政策、外交体制等方面的让步,主动从排外走向与西方'合作’,以维护统治”考查了考生正确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7.(2024高二下·南京开学考)中俄茶叶贸易历史悠久,俄商所需的茶叶长期由山西商人加工转贩。19世纪70年代,俄商在汉口、福州等地收购茶叶,建立机器茶厂制作砖茶销往俄国等地。到1898年,输往俄国的茶叶占中国处销茶的61.1%, “俄国人彻底地改变了茶叶贸易的结构”。这一变化揭示出的本质是(  )
A.先进的生产方式传入中国 B.中国失去茶叶市场的主导权
C.中国茶叶市场占有率扩大 D.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答案】B
【知识点】近代商业贸易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与先进生产方式传入中国无关,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清朝前期中俄之间的茶叶贸易,由晋商转贩到恰克图(中俄边境重镇),再由俄商运至俄国销售。随着俄商在华收购茶叶、设厂制茶、转运俄国售卖,中俄茶叶贸易转为由俄国商人(资本)主导,中国失去茶叶市场的主导权,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与中国茶叶市场占有率扩大的说法无关,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属于表象,不属于本质,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近代中俄贸易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8.(2024高二下·南京开学考)江苏省淮阴县1912年调查:渔沟乡有私塾 38 处。县城亦有数十处,是公办小学的五六倍。 《吴江县志》云: “民国建立后,新式学堂逐渐推广,但私塾仍大量存在. 少数私塾开始仿学校设置国文、算数等科,分堂讲授。”据此可知,当时江苏地区(  )
A.传统私塾在教育转型中发挥作用
B.政府重视传统教育的发展
C.近代教育与传统私塾的本质相同
D.民主科学思想的影响有限
【答案】A
【知识点】学堂选官与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私塾仿新式学堂设置国文、算数等科目,在教育转型中发挥作用,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反映出政府的重视,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传统教育与近代教育本质不同,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民主科学思想的倡导是在1915年新青年运动时,而且与材料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近代新式学堂教育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9.(2024高二下·南京开学考)20世纪30年代,鹤峰革命根据地各县各类学校均用政府编印的《苏维埃政府宣传提纲》、油印的歌本及教师自编的“工农兵三字经”等作为教材,规定“各县均不定时地办有教师训练班”,强调“以前那些有严重封建思想的 ‘学究先生’ 不许再当教员”。这些措施旨在(  )
A.促进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 B.激发人民大众的民族意识
C.推动革命斗争的深入开展 D.动摇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答案】C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大国革命时期实行革命统一战线,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日本侵略不断加剧,激发人民大众的民族意识,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根据地各县各类学校均用政府编印的《苏维埃政府宣传提纲》”“‘工农兵三字经’等作为教材”“各县均不定时地办有教师训练班”“以前那些有严重封建思想的‘学究先生’不许再当教员”可知,革命根据地的教育政策有利于扫除封建思想,宣传革命理论,推动革命斗争的深入开展,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动摇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土地革命时期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0.(2024高二下·南京开学考) 1956-197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既取得伟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又曾发生过像“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那样的“左”倾错误。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可以概括为(  )
A.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B.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C.新中国工业化建设起步
D.社会主义建设在创新中引领潮流
【答案】B
【知识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探索中的失误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间是1949年至1956年,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1956—197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既取得伟大成就,也出现了“左”倾错误。因此,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可以概括为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新中国工业化建设起步是在1953年至1957年,不符合材料,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选项表述不准确,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1.(2024高二下·南京开学考)1982 年宪法公布施行后,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和发展需要,分别于 1988年、1993 年、1999年和 2004 年进行了四次修改。这四次宪法的修改(  )
A.加强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B.体现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经验
C.标志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 D.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巨大成就
【答案】A
【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1982年宪法公布施行后,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和发展需要,分别于1988年1993年、1999年和2004年进行了四次修改。”可得出对宪法的修改与完善是加强法制建设的具体表现之一,顺应了国家发展的需要,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三大改造在1956年就已经完成,后续的修改并不能体现三大改造的经验,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对宪法的修改主要体现的是法制建设,而不是民主政治建设,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修改宪法并不能充分体现改革开放的成就,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新中国法治建设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2.(2024高二下·南京开学考)叙利亚的阿布胡赖拉遗址位于阿萨德湖底,20 世纪70 年代当局兴建水坝,堵截幼发拉底河水,湖水干涸后遗址才被发现,是已知最早的农业遗址之一。最初是一个 300—400 人依靠采集、狩猎为生的定居聚落,约公元前 11050年,由于气候突变,该地居民开始尝试种植黑麦。之后其迅速扩展成一个占地近 12公顷且规划整齐的村落,房子由半地穴式房屋升格成单层的泥砖房。这表明(  )
A.叙利亚是黑麦的发源地 B.气候突变导致农业出现
C.农业改变人类生活方式 D.人口增长改变居住形式
【答案】C
【知识点】原始农耕畜牧的出现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只提到叙利亚种植黑麦了,并未提到最早种植,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气候突变属于客观因素,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约公元前11050年,由于气候突变,该地居民开始尝试种植黑麦。之后其迅速扩展成一个占地近12公顷且规划整齐的村落,房子由半地穴式房屋升格成单层的泥砖房”,可知进入农业社会后古叙利亚人扩展成村落,并出现泥砖房,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并未提到人口的增长,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农业生产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3.(2024高二下·南京开学考)14世纪中叶, “黑死病”席卷欧洲,人口死亡率达到30%~50%。死亡使人们心灵受到了强烈震撼,追求现实享乐和歌颂人生成了新的社会观念。伴随着这个过程的是人格的觉醒,人开始成为“精神的个体”,并且从这个角度开始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由此可知,这次瘟疫(  )
A.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的产生 B.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C.促进了社会思想观念的革新 D.导致了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
【答案】C
【知识点】古代西方国家的疫病防治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欧洲的人文主义思想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代希腊,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宗教改革摧毁了天主教会精神独裁,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14世纪中叶即文艺复兴时期,“黑死病”席卷欧洲,其高致死率震撼了人们心灵,促使人们追求现实享乐和歌颂人生,开始认识自己、发现自己, 人文精神复苏等,说明这次瘟疫促进了社会思想观念的革新,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并未说明 “黑死病”与欧洲社会转型的关系,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黑死病对欧洲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4.(2024高二下·南京开学考)全球航路开辟后,形成了印度洋贸易、大西洋贸易和太平洋贸易齐头并进的态势。如图反映的是(  )
A.大西洋贸易 B.印度洋贸易 C.三角贸易 D.太平洋贸易
【答案】D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后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横渡太平洋,与大西洋无关,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横渡太平洋,与印度洋无关,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三角贸易涉及奴隶买卖,而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与此无关,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图示内容可知反映的是中国与美洲之间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这一贸易在西班牙人的主导下横渡太平洋,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5.(2024高二下·南京开学考)1830年,英国正式启用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因为火车比马车快太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困扰。1880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工人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这段材料重在说明(  )
A.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
B.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生活质量
C.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
D.统一时间有利于国家管理
【答案】A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启用商业铁路后,对全国时间的统一有了迫切需求,促使英国立法规定全国以格林尼治时间为标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工人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说明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活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制约,A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工业革命对生活质量的影响,B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活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制约,而非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C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活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制约,不是强调时间统一对国家管理的影响,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工业革命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6.(2024高二下·南京开学考)1945 年成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运行机制是美元与黄金挂钩,维持黄金与美元基本固定的汇率; 随着美、英、法等国加强在金融、贸易等领域的投资,1976年浮动汇率制取代了固定汇率制,更好地适应了世界经济环境。材料表明(  )
A.国际协调与干预机制的调整利于经济合作与发展
B.国际经济组织的投资增加了世界金融市场的风险
C.国际经济组织的控股促进了世界经济秩序的稳定
D.社会市场经济机制的建立保护经济活动有序竞争
【答案】A
【知识点】国际金融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随着美、英、法等国加强在金融、贸易等领域的投资,1976年浮动汇率制取代了固定汇率制,更好地适应了世界经济环境”可知,随着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与发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运行机制由固定汇率制变为浮动汇率制,以推动美、英、法等国间的经济合作与发展,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论述国际经济组织对金融市场的影响,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并未控股,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论述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国际金融发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二、材料解析题: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本部分共4题,第 17 题13分, 第18题 12分, 第19 题 13 分, 第20题 14分, 共52分) 。
17.(2024高二下·南京开学考)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法制起源较早。夏代有“禹刑”。周穆王命吕侯制作《吕刑》。春秋时期出现了《刑鼎》 《刑书》 《竹刑》。战国时魏文侯命李悝制定《法经》,秦朝时《法经》被发展为《秦律》。汉高祖命萧何参照秦律制作了《九章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立法,上承秦汉,下启隋唐,《新律》和《北魏律》为代表。唐代制定《唐律疏议》颁行天下。唐律继承了古代立法传统,将各种法规熔为一炉,采取了刑事立法的形式,全部律条都围绕“罪”和“刑”分别加以规定、解释。唐律规定了严惩十恶,十恶依次为谋反、谋大逆、 谋叛、 恶逆、 不道、 大不敬、不孝、 不睦、 不义、 内乱。唐律还规定如果赃证已经明确, “理不可疑”,犯人即使不招,也可根据犯罪事实进行判决。 《唐律疏议》成为以后历代刑律的蓝本,也是古代法典的楷模和中华法系的代表。……深刻影响着有交往的各地,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摘编自叶孝信《中国法制史》
材料二 现在保留下来的早期盎格鲁一撒克逊人的法律碎片本质上都是习俗, 尤其是百户法庭和郡法庭,都宣称习惯法的裁决是从习俗中产生的。大部分的法律与商业财产的变动有关。一般来说, 当一个人被他的邻居认定有罪时,他将通常受到若干经济惩罚,同时还需上缴给政府一定的罚款。如被他人杀死,则罪犯必须按照法律赔偿被杀者人身估计价值。百户法庭每月至少开庭一次,判决应该通过百户区所有自由民的同意。法庭可以根据他人呆证宣告被告无罪,条件是必须找12个亲戚或关系密切的邻居来为他的誓言作证。10世己阿尔弗雷德统一英国,发布3个法令,但能否得到执行,还是有赖于地方社会共同体的司意。
——摘编自程汉大《英国法制史》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中国古代和英国盎格鲁一撒克逊时代法制建设的主要特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英两国法制建设的共同影响。
【答案】(1)中国:重视成文法典的制定;强调刑罚;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君主自上而下强力推行;司法审判程序严格,注重证据事实。英国:本质为习惯习俗法;注重经济惩罚;司法审判随意性较强;民众自下而上影响法制建设;保留着原始遗风。
(2)影响: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调节经济关系; 促进了公平和正义; 为近现代依法治国提供了借鉴; 是统治阶级加强统治的工具。
【知识点】《唐律疏议》及其地位;“英美法系”
【解析】【分析】(1)主要特点:中国:根据材料“夏代有‘禹刑’。周穆王命吕侯制作《吕刑》。春秋时期出现了《刑鼎》 《刑书》 《竹刑》。战国时魏文侯命李悝制定《法经》,秦朝时《法经》被发展为《秦律》。汉高祖命萧何参照秦律制作了《九章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立法,上承秦汉,下启隋唐,《新律》和《北魏律》为代表。唐代制定《唐律疏议》颁行天下。”可得出重视成文法典的制定;根据材料“唐律继承了古代立法传统,将各种法规熔为一炉,采取了刑事立法的形式,全部律条都围绕‘罪’和‘刑’分别加以规定、解释。”可得出强调刑罚;根据材料“ 唐律规定了严惩十恶,十恶依次为谋反、谋大逆、 谋叛、 恶逆、 不道、 大不敬、不孝、 不睦、 不义、 内乱。 ”可得出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结合所学可得出君主自上而下强力推行;司法审判程序严格,注重证据事实。英国:根据材料“ 现在保留下来的早期盎格鲁一撒克逊人的法律碎片本质上都是习俗, 尤其是百户法庭和郡法庭,都宣称习惯法的裁决是从习俗中产生的。 ”可得出本质为习惯习俗法;根据材料“ 大部分的法律与商业财产的变动有关。一般来说, 当一个人被他的邻居认定有罪时,他将通常受到若干经济惩罚,同时还需上缴给政府一定的罚款。 ”可得出注重经济惩罚;根据材料“ 法庭可以根据他人呆证宣告被告无罪,条件是必须找12个亲戚或关系密切的邻居来为他的誓言作证。 ”可得出司法审判随意性较强;结合所学可得出民众自下而上影响法制建设;保留着原始遗风。
(2)共同影响:根据材料“ 唐律规定了严惩十恶,十恶依次为谋反、谋大逆、 谋叛、 恶逆、 不道、 大不敬、不孝、 不睦、 不义、 内乱。 ”“ 大部分的法律与商业财产的变动有关。 ”及所学可得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调节经济关系;根据材料“ 《唐律疏议》成为以后历代刑律的蓝本,也是古代法典的楷模和中华法系的代表。 ”及所学可得出都是统治阶级加强统治的工具;根据材料“ 百户法庭每月至少开庭一次,判决应该通过百户区所有自由民的同意。 ”可得出促进了公平和正义;结合所学可得出为近现代依法治国提供了借鉴。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和英国盎格鲁一撒克逊时代法制建设的主要特点,理解中英两国法制建设的共同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8.(2024高二下·南京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生:在这昏黑的年头儿,莫说东北三千万人民在帝国主义的枪刺下活受罪,便是我们的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也都沉沦在苦海之中。……但是我们真的就没有出路了吗 我们绝不作如是想。固然,我们对现局不愉快,我们却还有将来。……因此我们特发起,在一九三三年的新年,让我们大家来做一回好梦。对于理想的中国,理想的个人生活,各人应该有各人不同的梦。……
(问题一) 先生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 (请描写一个轮廓或叙述未来中国的一方面)
(问题二) 先生个人的生活中有什么梦想 (这梦想当然不一定是能实现的)
——东方杂志社启
材料二 《东方杂志》共收到 142份稿件,百分之七十五的作者为文化精英。下表摘录了部分作者关于“未来中国”的梦想。
人物 梦想
李宗武 (北 京大学 教授) 我希望中国的军人不要只能肉战, 不能拉外。 我希望商人们放出点天良, 多推销些国货, 且不要硬指外国货为国货。
徐伯璞(山 东正谊 中学教 员) 中国内部既团结一致,再联合世界被压迫的民族, 及各国被压迫的阶级, 宣传中国的王道, 发扬中国的文化。
金仲华(杂 志编辑) 农村与都市的建设将并驰前进, 或许前者的发展要超过后者, 但决不是在后 者摧残之下的。 铁道将成为中国的动脉管,河流为静脉管, 而密网的汽 车道则为遍布全身的微血管。
宋云彬(作 家) 未来的中国, 将有一场大火, 毁灭旧社会的一切, 重新建设起一个没有人对人的仇恨、阶级对阶级的剥削的社会。
——据裴植《民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梦——以<东方杂志>1933年“新年的梦想”专辑为中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民国知识分子的“未来中国梦”进行评析。要: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九一八事变以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国民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对内围剿红军。在内外交困的时局下,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知识分子希望未来中国走向强大。
他们对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和社会现状表达了不满,希望中华民族团结起立,反对列强侵略,实现民族复兴;他们关注乡村振兴,通过交通建设推进国家现代化; 他们受马克思主义影响,希望建立一个人人平等,没有剥削阶级的社会。
这些主张对当时社会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但是这些梦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缺乏民族独立的前提,也没有强大的民族经济支撑,根本无法实现。
总之,民国知识分子的“未来中国梦”饱含浓郁的家国情怀,但难以实现。
应包含三个方面
民国知识分子“未来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九一八事变,民族危机加深; 国民政府对外不抵抗,对内围剿红军;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国知识分子“未来中国梦”的主要内容
表达了对国民政府和社会现状的不满;要求民族团结、实现民族复兴; 反对帝国主义;希望振兴乡村; 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受马克思主义影响,要求消灭阶级剥削。
民国知识分子“未来中国梦”的评价,一方面在当时引起了强烈反响,促进思想解放,提振民族精神; 另一方面这些梦想缺乏实现的社会条件和具体方案,在当时根本无法实现。
【知识点】日本局部侵华与九一八事变;中国局部抗战与抗日救亡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梦想的内容可从政治上要求实现民族独立,反对帝国主义,国家统一和经济上希望国家富强,乡村振兴,人民幸福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形成论题;评析过程中应该从民国知识分子“未来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有何影响等角度进行阐述,可根据“没有人对人的仇恨、阶级对阶级的剥削的社会”可得出“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结合材料出处给到的时间“1933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国际和国内历史背景;阐述影响则应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例如:他们对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和社会现状表达了不满,希望中华民族团结起立,反对列强侵略,实现民族复兴;他们关注乡村振兴,通过交通建设推进国家现代化; 他们受马克思主义影响,希望建立一个人人平等,没有剥削阶级的社会。这些主张对当时社会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但是这些梦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缺乏民族独立的前提,也没有强大的民族经济支撑,根本无法实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民国时期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9.(2024高二下·南京开学考)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 阿拉伯世界的政治格局仍受到欧美殖民国家的主导,部分阿拉伯国家对中共领导下的新中国缺乏了解,对红色中国持疑惧和排斥的态度。而中国国内的一些媒体也因受到中国对苏联“一边倒”政策的影响,将部分阿拉伯国家的统治阶层视为封建独裁和反动军人集团的代名词,中阿之间对外政策等层面缺乏足够的相互认知与了解,存在认知坚冰。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政府并未急于通过传统的政府间外交的途径实现与阿拉伯国家正式关系的建立,而是主要通过媒体传播和人文交流的手段进行,并辅助宗教和外援,最终助推中阿双方迎来了第一次建交高潮。
——摘编自刘辰《新中国对阿拉伯国家公共外交研究》
材料二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广大阿拉伯国家也处于变革自强、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新时代、新形势下,作为共建“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天然合作伙伴,中阿双方把握历史大势,回应人民呼声,建立起“全面合作、共同发展、面向未来”的中阿战略伙伴关系,不仅为中阿两大民族实现复兴的进程注入了强大动力而且为促进南南合作树立了典范,为推进地区安全稳定与全球共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丁俊朱琳《新时代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合作的机制、成就与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中阿之间存在认知坚冰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新时代中阿合作的意义,并为进一步发展中阿外交关系提出一些建议。
【答案】(1)原因: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对抗;阿拉伯世界的政治格局仍受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主导;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影响;中阿不同的经济与文化为双方交往添加了一定的阻碍。
(2)意义:有利于中阿双方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有助于中阿民族复兴; 为促进阿拉伯国家发展和中东地区治理贡献更多力量和智慧;为南南合作与全球发展树立了典范; 有助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建议:加强政策支持; 进一步深化中阿交流、合作; 提升我国全球治理能力,进一步彰显国际道义;坚持政府主导与民众参与的有机结合;拓展对阿信息传播渠道。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改革开放以来的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一带一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解析】【分析】(1)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当时的国际环境分析,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对抗;根据材料“阿拉伯世界的政治格局仍受到欧美殖民国家的主导,部分阿拉伯国家对中共领导下的新中国缺乏了解”可知,阿拉伯世界的政治格局仍受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主导;根据材料“而中国国内的一些媒体也因受到中国对苏联‘一边倒’政策的影响,将部分阿拉伯国家的统治阶层视为封建独裁和反动军人集团的代名词”可知,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影响;根据材料“中阿之间对外政策等层面缺乏足够的相互认知与了解,存在认知坚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阿不同的经济与文化为双方交往添加了一定的阻碍。
(2)意义:中阿合作,有利于中阿双方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根据材料“不仅为中阿两大民族实现复兴的进程注入了强大动力,而且为促进南南合作树立了典范,为推进地区安全稳定与全球共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可知,有助于中阿民族复兴、为促进阿拉伯国家发展和中东地区治理贡献更多力量和智慧、为南南合作与全球发展树立了典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阿合作,有助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议:从政策方面看,应该加强政策支持;从合作程度看,应该进一步深化中阿交流、合作;从我国作为大国的角度看,中阿合作中,要提升我国全球治理能力,进一步彰显国际道义;从合作的主体看,坚持政府主导与民众参与的有机结合;从信息交流看,应当拓展对阿信息传播渠道。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中阿之间存在认知坚冰的原因,理解新时代中阿合作的意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0.(2024高二下·南京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城市化、工业化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粮食需求。19 世纪开始,英国从世界大规模购买便宜粮食,逐渐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粮食体系。粮食的出口方为俄国和广大殖民地,工业国成为粮食消费国。这个局面被“一战”打破,接替俄国的是美国。美国利用优越的资源尤其是政府干预,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国际粮食体系。少数国家对农业进行补贴,部分国家和地区大量生产粮食,体系中其他地方则吸收这样的粮食。第三世界国家逐渐变成世界粮食最大进口方。
二战后,第三世界国家纷纷开展工业化。但大部分国家,往往就用国际市场来解决问题,大量进口看似价格低廉的美国粮食。这当然是一种看起来成本很低的工业化方案。但廉价的国际粮食也往往有毁灭性的影响,不利于培育自己的粮食生产,第三世界国家逐渐受制于国际粮食市场。在世界局势更加不稳,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粮食体系运作不好的时候,常陷饥荒阴影之中。
——摘编自许准《粮仓或是粮荒——走出两百年来的国际粮食体系》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70 年来,从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到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以及延续至今的粮食流通体制的深度改革,对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起了极大推动作用。 目前,中国用不到世界1/10 的耕地,生产世界1/4的粮食,养活世界1/5 的人口,成就举世瞩目。进入21 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不断凸显。201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明确将粮食安全上升到了国家安全战略层面。
——摘编自王钢、钱龙《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粮食安全战略:演变路径和内在逻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两百年来国际粮食体系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大部分第三世界国家相比,中国解决粮食问题的路径特点,并说明二者路径差异带来的不同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粮食安全战略的认识。
【答案】(1)特征:在19世纪,以英国为中心,沙俄和广大殖民地生产,工业国消费;在20世纪,以美国为中心,发达国家生产,第三世界消费。
(2)特点:党和政府主导; 独立自主和利用海外市场相结合; 发展农业科技; 着力生产关系调整。不同影响:(中国)实现粮食自足; 助推国力提升; 保障国家安全。(其他)常陷饥荒困境; 工业发展受挫; 被迫依附西方。
(3)认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保护耕地; 科技支撑,提高产能; 坚持开放,适度进口;要构建公平合理粮食贸易新秩序; 等等。
【知识点】食物生产的现代化;食物储备技术的发展;保障粮食安全与消除饥饿;食品安全问题
【解析】【分析】(1)特征:根据材料“19世纪开始,英国从世界大规模购买便宜粮食,逐渐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粮食体系。粮食的出口方为沙俄和广大殖民地,工业国成为粮食消费国。”可知,在19世纪,以英国为中心,沙俄和广大殖民地生产,工业国消费;根据材料“美国利用优越的资源尤其是政府干预,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国际粮食体系。少数国家对农业进行补贴,部分国家和地区大量生产粮食,体系中其他地方则吸收这样的粮食。第三世界国家逐渐变成世界粮食最大进口方。”可知,在20世纪,以美国为中心,发达国家生产,第三世界消费。
(2)特点: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从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到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以及延续至今的粮食流通体制的深度改革,对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起了极大推动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党和政府主导,发展农业科技,着力生产关系调整;根据材料“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不断凸显。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明确将粮食安全上升到了国家安全战略层面。”可知,独立自主和利用海外市场相结合;不同影响:根据材料“中国用不到世界1/10的耕地,生产世界1/4的粮食,养活世界1/5的人口,成就举世瞩目。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不断凸显。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明确将粮食安全上升到了国家安全战略层面。”可知,中国实现粮食自足,助推国力提升,保障国家安全;根据材料“廉价的国际粮食也往往有毁灭性的影响,不利于培育自己的粮食生产,第三世界国家逐渐受制于国际粮食市场。在世界局势更加不稳,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粮食体系运作不好的时候,常陷饥荒阴影之中。”可知,其他国家,常陷饥荒困境,工业发展受挫,被迫依附西方。
(3)认识:根据材料“中国用不到世界1/10的耕地,生产世界1/4的粮食,养活世界1/5的人口,成就举世瞩目。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不断凸显。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明确将粮食安全上升到了国家安全战略层面。”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以我为主,立足国内,保护耕地;科技支撑,提高产能;坚持开放,适度进口;要构建公平合理粮食贸易新秩序等角度进行说明。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两百年来国际粮食体系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理解中国解决粮食问题的路径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