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5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5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5 20:04: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7张PPT)
烛之武退秦师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哪位同学为大家翻译一下这句话并说出这是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
今天我们学习《烛之武退秦师》,看一看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而且还派兵保卫郑国的。
2.厘清故事脉络,赏析人物形象;
1.理解和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知识;(重点)
3.学习烛之武的说辩艺术。(难点)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结合上下文语句推测积累重点词句的意思并学会分析重点文言现象。
2.通过任务言行的分析,了解文中士人形象,了解其中蕴含的儒家“礼”学。
1.
左丘明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
【作者简介】
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左传》《国语》对中国传统史学影响深远,对司马迁《史记》的创作具有重要启发作用。
从这个意义讲,左丘明堪为中国传统史学的鼻祖之一。后世或称其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
【相关知识】
1.左传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
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
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
2.三类史书的体例
(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如《左传》。
(2)纪传体: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反映历史事件。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
(3)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述历史事件。如《战国策》。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背景介绍】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
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
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称为“秦晋之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秦晋之好】



函陵
氾水
氾南
公元前630年
【重点字词读音】
无能为( )也已
共( )其乏困
秦伯说( ),与郑人盟
夫( )晋,何厌之有
微夫( )人之力不及此
wéi

gōng
yuè

fán
秦军氾( )南
若不阙( ) 秦
夜缒( )而出
失其所与,不知( )
使杞( )子、逢( )孙、杨孙戍之
zhì

páng
quē
zhuì
比较
《春秋》与《左传》
《春秋》是孔子据鲁国史书《鲁春秋》修订的,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近240多年的历史。
“春秋”在古代表示一年四季,而史书记载的正是一年四季中各诸侯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因此取名为《春秋》。
《春秋》
听录音,初步了解学习内容。
【侧耳倾听】
第一段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以:因为。
(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因为郑国对晋文公无礼。
贰:数词→动词,从属二主。
军:名词→动词,驻扎。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故事背景
文章开头交代了秦、晋围郑的原因,原因是什么?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表面上)
以其无礼于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
故事背景
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为什么秦国也要去围郑?
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实质上),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秦晋之好代表的是一种政治上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但后来渐渐将男女之间的婚姻也称作结为"秦晋之好"。
第二段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之”为介于姓、名之间的语气助词。烛之武、佚之狐,都是郑国大夫。
于:介词,对。
(言于郑伯):状语后置,对郑伯说。
若:如果。
师:军队。
从:听从。
之:代词,他,指佚之狐。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
未见其人,先说其才
描写方法:侧面描写
侧面烘托出烛之武的才能
想一想
……

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有何作用?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国家危险了我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郑伯)。
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为:做(什么)已,同“矣”
子:古代对人的尊称。
是寡人之过也:是,代词,这。之,的。过,过错。也,判断句的标志。
然:然而,但是
辞:推辞
犹:副词
尚且
而:表因果
答应
句末语气<助>词
关于烛之武
烛之武一开始为什么没有答应?
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yǔ)正”(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
重点探究
文章写烛之武在受命前先辞后受,有什么作用?
(1)交代了烛之武是一个不受重用的老臣,让人体会到他一直怀才不遇的痛苦。
(2)委婉地批判了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规劝,诚恳认错。
(3)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在国家利益前放弃个人得失,临危受命,也让烛之武的形象有血有肉,文章生动有趣。
1.第二段主要写什么?
2.从原文中找出根据谈一谈烛之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烛之武临危受命。
有才能
有委屈
深明大义,以国家为重
志士
想一想
联系上文想想,秦、晋同时围攻郑国,烛之武为什么要退秦师?
因为秦、晋围郑的原因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这次秦、晋围郑主要是晋国想要报复郑国,从而扩大其势力;而秦、郑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秦国来围攻只是贪图利益。因此,要想解除郑国危机,秦国是突破口。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 ”
  当晚,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吊下去,到秦营拜见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我就冒昧地用它(亡郑这件事)来烦劳您了。
夜:名词作状语。
在夜里;当夜。
亡:使…灭亡。 使动用法。而:表顺承。于,对
于君有益,状语后置
缒:用绳子拴着人(物)从城墙上往下吊。
以,介词,拿。之 ,这件事
执事:办事的官吏,对对方的敬称
拜见、进见
已经
而:表修饰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很难的,(您)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以:来。
鄙:把…当作(边邑)。名词的意动用法。
焉:哪里,怎么。以:连词,表目的,“来”。陪:增加。
以(之)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现泛指主人。
行李:外交使者。现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之:主谓之间。
共:同“供”。乏困:缺少的(东西)。形→名
越:跨过。
其:这
件事
厚:增强
薄:削弱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两城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
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设版,指筑墙。版,指版筑的工事。
君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君回国)。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
之:主谓之间。也,表判断。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得到他们所企求的土地呢?使秦国受损而让晋国受益,您还是好好掂量掂量吧!”
既东封郑:已经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界。东:向东。封:疆界,使……成为疆界。
肆:延伸,扩张。
何厌之有:有何厌,“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厌”,满足。
唯:句首语气词,希望。图:考虑。
阙:
侵损,
削减
焉:从哪里
以:而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订立盟约
秦穆公很高兴,(于是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且)让杞子、逢孙、杨孙三位将领(留下来协助)守卫郑国。(秦军)于是就撤军回国了。
戍守
于是、就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子犯请求晋侯下令攻击秦军。晋侯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秦伯)帮助,我就不会有今天的地位。依靠了别人的力量却又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胜而不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种情势下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微:假如没有。夫人:那人。
因:依靠
之:指秦军。
而:表转折。敝:损害
与:结交,亲附
知:同“智”
其:表示祈使,“还是”
去:离开。
易:交换
及:达到
其:代词,自己的
之:代郑国
迫晋退兵
问:第四小节,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上有什么作用?
照应上文。
晋文公:虽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
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
烛之武退秦师
起因
发展
高潮
结局
秦晋围郑
(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临危受命
夜缒出城
劝退秦师
坦言知亡,动之以情
阐明利害,晓之以理
以利相诱,为秦着想
秦晋退兵
引史为例,巧设离间
厘清脉络
问题探究一:厘清故事脉络
起因
发展
高潮
结局
1.第一段:秦晋围郑的原因是什么?当时的形势如何?
形势:“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提示】
原因:“无礼于晋”“贰于楚也”
暗示郑国危在旦夕,点明了烛之武游说秦伯的背景,不但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还为烛之武的秘密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
2.第二、三、四段:概括故事的发展、高潮、结局。
高潮:“劝退秦师”
  
【提示】
发展:“临危受命”
“夜缒而出”
结局:秦晋退兵
1.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辞”后“许”,有何作用?
【提示】一是交代烛之武的情况,是一位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委婉批评郑伯不善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一国之君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虚心改正;三是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国家为重。话虽不多,但却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描写其英勇的精神做了必要铺垫。
问题探究二:分析人物形象
2.文中“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
【提示】表面是谦虚,实际是指责郑伯一直不重用他,埋没了其才能。
3.请简要概括出烛之武的形象特点。
【提示】
能言善辩
深明大义
以大局为重
机智勇敢
不卑不亢
4.请概括文中次要人物的形象特点。
郑伯
秦伯
佚之狐
晋侯
【提示】
虚心纳谏,勇于改过
知人善举,慧眼识珠
善于决策,善谋利益
头脑清醒,随机应变
亡郑陪邻
有害(离间)
舍郑利秦


郑既知亡
退让(示弱)
对秦
有利(利诱)
亡郑阙秦
有大害(瓦解)
层层深入
步步紧逼
对秦
对秦
对秦


【提示】
问题探究三:赏析烛之武的说辩艺术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诱之以利
以史为例
烛之武是怎样说退秦师的?
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章进行概述。
【提示】(1)伏笔与照应。文章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和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
这就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晋侯、秦伯围郑”“国危矣”。
(2)波澜起伏。如大兵压境,郑国危在旦夕,让人捏把汗,而烛之武的出现让事件出现了转机,但他又推辞;后来,郑伯的认错,才使事件得以解决,文章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艺术感染力。
(3)详略得当。这篇课文主要表现烛之武怎样退秦师,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话语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是略做交代。
利晋
秦无益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烛之武退秦师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助晋:西封阙秦
秦、晋离郑
交代出使缘由
深明大义
以国为重
说服秦王
不辱使命
亡郑:邻厚君薄
舍郑:有益无害
智勇双全
不卑不亢
如何一步步说服的 结合文中语句分析
相关语句 劝说角度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主动示弱,以退为进
坦然知亡,解除戒心
亡郑利晋,与秦有害
舍郑有利,存郑利秦
看历史,晋国言而无信
望未来,晋将阙秦
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烛之武闭口不谈郑国的利益得失。
言谈中似乎处处在为秦国利益着想:先讲明秦晋围郑,即使攻下郑国,秦国亦无大裨益;存郑对秦倒有好处,晓之以害,动之以利,使秦伯觉得枉费心机。
迂回战术——不暴露游说目的
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同床异梦的矛盾,抓住秦伯担忧“帮晋灭郑后反而惹火烧身”之心理,步步深入,层层紧逼,透辟分析晋侯出征目的在于扩张领土,本性贪而负义,且欲壑难填。使秦君顿感危机所在。于是,烛之武“一心为秦”地挑拨离间了“秦晋之好”。
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更利于听
虽然烛之武年岁已高,但在秦穆公眼前岂敢倚老卖老,婉言以说,处处尊重对方:“郑既知亡矣”“敢以烦执事”“君知其难也”“君之所知也”“唯君图之”。侃侃而谈,不卑不亢,不刺激对方,创造和谐的谈话氛围。
“良言一句三冬暖”,秦穆公怎能不爱听,又怎能不依计行事。
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烛之武谋略小析
欲擒故纵
投其所好
挑拨离间

底抽

保全郑国
处处言秦,处处为郑
明里为秦,暗则为郑
三寸巧舌 力挽狂澜纾国难,
一番善辩 情荡衷肠罢干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耳机一戴,谁也不爱。” 周围的世界有时太嘈杂了,但想安静一下不被打扰也很容易,
① 。可是最近,樊女士发现,自从经常戴上耳机听着歌入睡以来,耳朵里开始有了“嗡嗡嗡”的耳鸣声。去医院一看,居然是过度使用耳机造成的突发性耳聋。那么,使用耳机 ② ?医学研究告诉我们,这个度包括时间和音量两方面,即音量不宜超过最大音量的60%,时间要限制在60分钟以内。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可能威胁耳朵的健康。比如诱发耳部炎症,导致耳朵疼痛、耳屎变多等。有人觉得这都是小事,忍忍就过去了。但事实上, ③ ,还可能逐渐升级。
对耳朵来说,过大的声音就是噪音,噪音会对耳道产生压力,压力又会撞击鼓膜听骨链传到内耳,震荡前庭淋巴液,这一系列连锁反应下来,会出现晕车一样的头晕症状。声音过大还会损坏耳蜗中的听觉毛细胞,导致耳鸣。如果长时间暴露在过大的声音中,会使听觉毛细胞失去敏感性,无法接收声音的信号,形成暂时或永久性听力下降。
1. 下列句子中的“谁”和“耳机一戴,谁也不爱”中的“谁”,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 生活中谁都需要表达和交流。
C. 我本来是跟他开玩笑,谁知道他竟然生气了。
D. 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
2.①你只需要一副耳机 ②有什么限度 ③过度使用耳机的危害
3.如果长时间暴露在过大的声音中,听觉毛细胞会失去敏感性,无法接收声音的信号,导致暂时或永久性听力下降。
1.名词+名词  
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三种类型
如:驴不胜怒,蹄(踢)之。(《黔之驴》)
2.名词+代词
如:陈胜王(称王)。(《陈涉世家》)
3.所+名词 
如: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做记号),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 
1.秦晋之好  
积累成语
贪心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2.贪得无厌
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通婚,今泛指两家联姻。
3.胜之不武 
以强凌弱,即使赢了也不光彩。比喻以大欺小。 
学校要开展一次辩论赛,辩题为“小学生上网弊大于利”。请你以正方或反方的身份,写一段辩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