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只识弯弓射大雕。
沁园春·雪
5.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对接训练
中考对接
一、1.(1)A(B、D读shd,C读shuo.)
一、1.著我旧时裳2.萧关逢候骑
(2)D(D读sà0,其他都读sa0。)
3.干戈寥落四周星4.绿杨阴里白沙堤
(3)B(A读zhē,C读shé,D读z。)
5.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6.无案牍之劳形
2.(1)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2)广
7.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义的文化政治、思想、文化(3)太阳
8.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中国革命的光辉前途
二、1,只识弯弓射大雕
3.(1)“舞”“驰”两个动词的使用,侧面描
2.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写山原,刻画了祖国山河的宏伟形象,生
3.含义相同。“略输”与“稍逊”都是稍差
动地展现了“北国风光”的壮丽奇观。同
之意,“文采”与“风骚”都指广义文化。
时,通过拟人手法,也抒发了自己对祖国
4.上阕:描写;下阕:议论。
山河无限热爱的激情,唤起了读者强烈
5.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的民族自豪感。(2)不能删去。“只”
岳阳楼记
和前面的“输”“逊”相照应,说明成吉思汗
只能以武力征服天下,而不能文治天下。
对接训练
4.(1)望惜(2)看红装素裹,分外妖
一、l.zhéxi6 n shang ya hui xiao
娆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
sao fei yào chan ting xi色
出其里(3)江山如此多娇(4)嬴政
2.(1)同“俱”,全、皆(2)指天气放晴
灭六国,统一度量衡刘彻颁行“推恩
(3)景象(4)详尽(5)在…之前
令”李世民玄武门之变赵匡胤
3.A4.D5.C
杯酒释兵权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落
6.(1)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居庙堂之
(5)略
高处江湖之远(2)因己而悲心旷
5.略(任选一句进行批注即可)
神怡,宠辱偕忘
二、1.对祖国的壮丽山河的赞美,对封建主
7.(1)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
义的侧面的批评,以诗人为代表的无产
怀念家乡,担心被说坏话,惧怕被批评指
阶级要领导世界的壮志豪情。
责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
2.上阕:写北方雪景,赞美祖国山河的壮
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
丽。下阕:评古论今,赞颂无产阶级要领
(2)处在高高的朝堂上就为百姓忧虑,处
导世界的壮志豪情。
在僻远的江湖间就为国君忧虑。
3.“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在
二、(一)1.D
内容上,勾画出一幅北方雄伟壮观的雪
2.(1)日光(2)圆形的玉(3)持、执
景概貌图;在结构上,总领下文的描写,
3.(1)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
为下文具体分写雪景做好铺垫。
天空。(2)上下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
4.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
绿,广阔无际。
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
4.第一段写的是阴雨天气,描绘了萧条
试比高。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
阴冷的景象,抒发了凄凉悲伤的情感;第
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二段写的是晴朗天气,描绘了春光明媚
179文言文
全解精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定风波
苏轼
作者简介
见前文《江城子·密州出猎》的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这首词通过记叙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
寻常处生奇景,表现了词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原文
三月七日,沙湖①道中遇雨,雨具先去②,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③且徐行。竹杖芒鞋①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⑤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 处,归
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①沙湖:在黄州东南三十里处。②雨具先去:有人带雨具先走了。③吟啸:高声吟咏。
④芒鞋:草鞋。⑤料峭:形容微寒。⑥萧瑟: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
112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译文警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
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作了这首词。
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高声吟咏从容而行。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
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披一蓑衣在风雨中度平生也处之泰然。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殷殷迎
来了笑脸。回首来程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评析
这首词虽然篇幅短小,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了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
了作者的精神追求,体现了他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一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北宋末、南宋初年
的杰出诗人。原属江西诗派,宋室南渡后,其诗风有了明显转变,由清新明净趋向
沉郁悲壮。陈与义也擅长写词,其词意境与诗相近,有清婉奇丽的特点,而豪放处
又接近苏轼的风格。作品有《简斋集》《无住词》。
作品简介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追忆洛中朋友和旧游时写下的感怀之作。上阕回顾已经
沦落敌国之手的家乡以及早年自在快乐的生活,下阕回到现实,概括词人从踏上
仕途所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结句将沉挚的悲感化为旷达的
襟怀。
113
文言文
全解精练
原文警
忆昔午桥①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
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
事,渔唱起三更 。
注释
①午桥:在洛阳城南十里。②渔唱起三更:渔歌在夜半响起。
译文
回忆年轻时在午桥桥上酣饮,座中多是杰出的才俊。月光随长沟水波奔涌,
流去悄然无声。对着杏花疏落的清影,我们吹笛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如同梦境,此身劫后虽存,每想起一切,只觉得魄悸魂惊!如今我闲登
小楼,观赏雨后初晴的月夜美景,感叹古今有多少兴亡事,都付与渔父歌唱在三更。
评析
这首词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通过上下两阕的今昔对比,抒发对家国
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韵味深远绵长。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作者简介
见前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据词题可知,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中秋夜,为赠友之作。当时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