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7张PPT)
登高望远致思深
临水远眺常抒怀
①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③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登幽州台歌》
④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
登高的“高”已经不是一个物理的高度,它应该也体现了一种精神的高度:开阔的视野所带来的一种心灵的丰富。
雄踞今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头的岳阳楼,建筑精巧雄伟,与山西永济鹳雀楼 、江西南昌滕王阁、湖北武汉黄鹤楼并称“中国四大名楼”。岳阳楼也是我国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
岳阳楼建设时间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始建于唐,北宋年间重修和扩建。岳阳楼的建筑很有特色,整个建筑没有用一颗铁钉,一道横梁,这在祖国古典建筑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其建筑的另一特色,是楼顶的形状酷似一顶将军头盔,既雄伟又不同于一般。
登岳阳楼
——困苦不忘忧国
诗人青年时代正逢“开元盛世”,到处都是歌舞升平的景象。诗人既闻洞庭之名,必有向往之意,可惜未能一游。
如今,国家经历安史之乱山河残破,满目疮痍,而诗人也已暮年,历尽人生坎坷,却有幸登楼。
诗人会有怎样的心境?
请带着问题和自己的理解,自由朗读
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掌握炼字炼句的手法,品味诗歌语言。
3.体会诗人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
杜甫,字 ,河南巩县人,自号 ,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是 、 ,真实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和老百姓的疾苦,因而被称为“ ”,他与李白齐名,并称“ ”,被人誉为“ ”。
知人论世
子美
少陵野老
杜工部
“三吏”
“三别”
诗史
李杜
诗圣
写作背景
大历三年(768)岁暮作,这年春天,杜甫从乘舟由夔州出三峡,岁暮抵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此诗是登岳阳楼触景感怀之作。
了解作者
年少优游
开元十九年(731年),十九岁的杜甫出游郇瑕(今山西临猗)。二十岁时,杜甫漫游吴越,历时数年。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回故乡参加“乡贡”。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与苏源明等一起,到齐赵平原,作第二次漫游。大概这时他父亲正在兖州做司马,他在齐赵一带过了四五年“裘马轻狂”的“快意”生活
了解作者
困守长安
天宝六载(747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着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了解作者
战乱流离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是为肃宗。这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
了解作者
短期任职
至德二载(757年)四月,。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不料杜甫很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疏救房琯这件事,杜甫经宰相张镐力救而得释放。但“帝自是不甚省录”,从此之后,肃宗对杜甫不再重用。这年九月,长安收复。十一月杜甫回到长安,仍任左拾遗,虽忠于职守,但终因受房琯案牵连,于乾元元年(758年)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了解作者
蜀中漂泊(759-765)
舟中长逝
赏析诗歌
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杜甫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大历三年(768),杜甫离开夔州(今重庆奉节)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阳(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漂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
朗读正音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要求: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3.读出情感
释题
“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
登临诗共同特点:
①登临对象:亭,台,楼,阁,山……(高)
②常用意象:云,鸟,山,水,树木……(眼前景物)
③意境特点:开阔,萧瑟,悲凉……(与情感相关)
④艺术手法: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用典
赏析诗歌
思考1:首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昔闻洞庭水:慕名已久
今上岳阳楼:夙愿得偿
今昔对比
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实则百感交集
首联: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昔闻”写出很早就对洞庭湖的湖光山色无比的仰慕与向往。
“今上”交代时间,“岳阳楼”点明地点。
此联写诗人在人生暮年竟能登上岳阳楼观赏洞庭湖的美景风光。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这句诗最传神的字是?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景色特点?
赏析诗歌
炼字题型技法点拨
1.释字意
2.描画面
3.明手法
4.析效果(情感,特点,意境)
赏析诗歌
思考2:颔联中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两个?为什么?
①坼,分裂。浮,漂浮。
②洞庭万顷波澜,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湖水广阔汪洋,似乎包容了整个宇宙,连天地日月也宛若昼夜都浮在水面之上。
③写出了洞庭湖的气势磅礴。写出了洞庭湖的壮阔奇丽,表达了对洞庭湖的赞美。
讨论鉴赏:1.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坼”:分裂。洞庭湖波涛万顷、巨浪千层,方圆数千里的江南大地訇然裂为两片,显示出洞庭湖水面宽阔,磅礴气势,表现出洞庭湖的壮阔之势!
“浮”:漂浮。“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描绘出洞庭湖包容万象,吞吐日月的浩瀚之势。
运用想象,虚实结合,夸张的艺术手法,形象地描画了洞庭湖广阔无垠,烟波浩淼的壮阔景象。诗人借景抒怀,展现出了开阔博大的胸襟,表达了心中的激荡豪迈之情。
一“坼”一“浮”不仅极富动态感,而且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无比的雄浑壮阔。
孟浩然也有咏叹洞庭湖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但没有杜诗境界更为高远。这两句是写景,但不能看成是纯写景,写景中渗透着诗人的胸怀。
“无一字”:没有消息,没有联系。
“有孤舟”: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独感。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诗人仕途与生活都十分的坎坷与艰难,极端困窘,只能漂泊天涯,孤苦无依。这里,诗人自己的孤寂悲凉更是与上联洞庭湖的雄浑壮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诗人为何会老泪纵横?尾联中包含了他怎样复杂的情感?
【注】戎马关山北:战事起于北部边境地区。此年秋冬,吐蕃侵扰陇右、关中一带,京师戒严。戎马,战马,代指战争。
从个人推及到国家,近十年的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此后,外族侵扰,藩镇割据,民不聊生,怎不令诗人牵肠挂肚?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有无以报国的自悼。
炼字题解题步骤
第一步:解释该字表面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有手法,点明手法。阐明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有什么样的好处。
布衣圣贤
湖水终入海,圣心将永传!
2. 为何哭?
3. 登临的心情如何?
终于登上向往的岳阳楼,杜甫真的高兴吗?
这毕竟是过去的向往,初次登上岳阳楼,心中当然有喜悦。但句中见不到高兴的字眼,抽不出如愿以偿的情思。联系全诗更是如此。实际上首联中“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作者把这段距离拉开,没有用简单的“喜”“悲”之词来填充它,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回味。古人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这里就是无字处。
“昔”与“今”之间,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人民的深重灾难,杜甫个人的悲惨遭遇,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凝聚在杜甫的心头,并随着诗人—起登上了岳阳楼。因此,他高兴不起来。
赏析诗歌
思考3:颈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漂泊天涯的愁苦,年老孤独的悲伤。
赏析诗歌
思考:诗人的眼泪为谁而流?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为山河破碎而流。
2.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为故国经久难复而流。
3.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沾巾,为百姓一贫如洗,哀哀无助而流。
4.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而流。
5.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为君王平定叛军,中兴有望而流。
赏析诗歌
思考:诗人的眼泪包含着什么样的感情?
①对亲戚朋友的思念
②年老孤独的悲伤
③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④无以报国的自悼
身世之悲,家国之痛,忧国忧民
本诗标题是《登岳阳楼》,但诗歌并不局限于写“岳阳楼”和“洞庭湖水”。诗人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这也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本色。
本诗小结
课堂小结
这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前两联写登岳阳楼所见,用凝练的语言,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和宏伟壮丽的形象真实地描画出来,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颈联表现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尾联抒写出诗人眼睁睁看着国家离散而又无可奈何,空有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的凄伤。
所谓咏怀诗就是,吟咏抒发诗人怀抱情志的诗,它所表现的是,诗人对于现实世界的体悟,对于生命存在的思考,对个体生命的把握,对未来人生的设计与追求。
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
咏怀诗
情感类别:哀怨、激愤、憎恶、忧愁、欣喜、欢快、向往、离愁别恨、怀古伤今。
情感内容:思乡、爱憎、友情、亲情、自由、悯农、民本、爱国情、生命短暂、自然永恒、心灵的修养、述怀等。
咏怀诗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上阙总结
运用比喻,丰富色彩,动静相生,远近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幅肃爽的金陵晚秋图景。[对祖国江山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但“晚秋”“残阳”“西风”等意象又给人以冷落、萧条的感觉。[隐含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也为下片的抒情营造氛围]
下片总结
用典,借古讽今/怀古伤今。揭露在金陵建都的六朝统治者,利用江南秀丽山川,竞逐豪华,荒淫误国;告诫北宋当局要引以为戒,切勿重蹈覆辙。
再探诗情诗境:1. 上片景之特征 ? 2. 下片情之初衷 ?
登高:古人有登高的习惯,登高能够视通万里,思接千载。登高与文学创作紧密关联,古人言“登高必赋”。如“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登临诗:是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登临,即登山临水,登高临下,泛指游览山水。登临诗,是诗人登临某处(亭、台、楼、阁,山、海、江、湖等)而生发情思的诗词。
登临诗——概念
1.标题“登某处”“上某处”。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杜甫《登岳阳楼》、王安石《登飞来峰》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等。
2.标题不含“登”“上”等词,但标题或内容点明所登临之亭台楼阁等名称。如曹操《观沧海》等。此类标题更多的直接跟“怀古”相联,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等。
3.有的题为“题某阁(楼)”。如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等。
登临诗标志
1.登临何处?
2.目见何景?
3.生发何感?
登临诗一般创作思路
讨论探究
结合两首古诗及所学,请初步探究登临诗的特点。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王安石《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比较诗歌 登临之地 景象 情感
《登岳阳楼》
《金陵怀古》
岳阳楼
雄浑壮阔
身世之悲 家国之忧
故国高处,金陵
开阔 秀美 壮丽 萧瑟
喜爱赞美 怀古伤今
常见景物
常见手法
常见情感
天地、高山、太阳(夕阳)、江海等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借古讽今、用典、比兴
讨论探究
结合两首古诗及所学,请初步探究登临诗的特点。
登临所思
所处情境
顺境:乐观豪迈
逆境:消沉悲伤
大小之辩
天地的开阔——个人的渺小
宇宙的永恒——生命的短暂
家乡的遥远——孤苦的无奈
君王的遥远——政治的困顿
自然宇宙、个人家国、历史沧桑
绘壮景、写豪情、感沧桑
讨论探究
结合两首古诗及所学,请初步探究登临诗的情感类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王安石《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比较诗歌 登临之地 景象 情感
《登岳阳楼》
《金陵怀古》
岳阳楼
雄浑壮阔
身世之悲 家国之忧
故国高处,金陵
开阔 秀美 壮丽 萧瑟
喜爱赞美 怀古伤今
登临诗情感类型
1.赞美大好山河,抒发登临的愉悦之情。登高能跳出狭小的生活圈子,给心灵自由的空间,尽情翱翔,寻觅登高之趣,驱遣世俗之累和心中劳烦。
杜甫《望岳》: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王安石《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2.寄寓登高幽情,感悟人生哲理/感慨人生。登高放眼天地,信心满怀;或顿觉宇宙浩大,个人渺小人生短促,仕途坎坷,而生出颇多感慨。
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抒怀励志。抒发作者的远大理想和豪情壮志。山临绝顶我为峰:登临,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登高的过程,亦是征服的过程。
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4.悲羁旅流离之愁,抒思乡怀亲之苦或孤寂感伤之情。漂泊,身如浮萍,思乡之情,如影随形。登高远眺,更觉孤独清冷,归思难收。对游子而言,登高便是寄托乡思的最佳场所。
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5.发思古之幽情,感怀于时事。发壮志难酬之忧,表忧国忧民之志。将个人情感和历史责任感紧密联系起来,怀古论今,或是登临的最高境界。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临诗情感类型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móu,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兜鍪:即头盔,此处借指士兵。万兜鍪:千军万马。
1.本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2.词人借这一人物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业
1.本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塑造了一个统帅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方,奋发自强,战斗不息的英雄孙权形象。//塑造了一个年少有为,具有非凡胆识,盖世武功的不断征战的英雄孙权形象。
2.词人借这一人物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词人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教学目标】
1.疏通疑难字词,读懂词句。
2.品味语言,反复诵读,体会词的韵味,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感受诗歌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3.反复诵读,感受词中描绘的洞庭湖的美景,培养对诗歌的意境分析鉴赏能力。
4.通过重点字词的品味,来理解词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胸怀和超脱的人生观。
导入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洞庭湖水汩汩而流,洞庭景象气象万千。时代变迁,洞庭湖鲜活如初。古往今来的文人雅士都借着诗词歌赋传达自己游经洞庭的心境。缘分让我们与洞庭湖再次相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南宋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倾听作者的心情。
一、解题:
①念奴娇:词牌名。
②过:经过,途径。
③洞庭:洞庭湖。
作者概况
张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人 ,唐代诗人张籍的七世孙。16岁时通过乡试,23岁考中廷试状元(同榜进士有范成大、杨万里、虞允文),38岁在芜湖病逝。张孝祥与张元干并称南渡初期词坛双璧。他的词上承苏轼,下启辛弃疾,是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传世。
张孝祥从初登政治舞台起,就鲜明地站在主战派一边,为民族英雄岳飞辩冤,积极主张收复中原,反对屈辱的”议和”,曾两度被朝中投降派弹劾罢职。乾道二年(1166年)八月,他罢官北归,路过洞庭湖,写下这首著名词篇。此词借洞庭夜月之景,抒发了作者的高洁忠贞和豪迈气概。时年35岁。
作品背景
写作背景
当蒙冤罢官,因长途跋涉而风尘满面的张孝祥遇上清澈通透的洞庭湖,是何其的幸运啊!但这对洞庭湖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美好的相遇总是让人羡慕的,不过其实此刻,另一场美好的相遇正在悄然发生。大家知道吗?时隔近千年之后,在今天,我们与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相遇了。
自学:
明确字音。
琼(qióng) 扁舟(piān) 挹(yì) 斟(zhēn)
2.解释下列词语
①琼:美玉。
②素月:洁白的月亮。
③萧骚:稀疏。
④襟袖冷:形容衣衫单薄。
⑤沧浪:青苍色的水。
⑥挹:舀水。
⑦万象:万物。
诵读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译文:
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在这个中秋将至的时候,没有一丝风过的痕迹。是玉的世界,还是琼的原野?三万倾明镜般的湖水,载着我一叶细小的扁舟。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体会着万物的空明,却不知如何道出,与君分享。感怀这一轮孤光自照的明月啊,多少年徘徊于岭海之间,胸襟仍像冰雪一样透明。而此刻的我,正披着萧瑟幽冷的须发和衣袂,平静的泛舟在这广阔浩淼的苍溟之中。让我捧尽西江清澈的江水,细细的斟在北斗星做成的酒勺中,请天地万象统统来做我的宾客,我尽情的拍打着我的船舷,独自的放声高歌啊,怎能记得此时是何年!
上阕着重写景,景中寓情。
下阕着重抒情,意转激昂。
全词把重点放在抒发内心情怀上,突出描写了自我人格的高洁。
教学:赏析上阕
诗词中的“物境”可以指诗词中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指诗词中所描写的景或物。请抓住物象,解读诗句的字面义,分析物象所营造的物境。
请同学们要抓住物象,解读诗句的字面义,分析物象所营造的物境,完成下面表格。
物象(真景物/人) 营造的物境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物象(真景物/人) 营造的物境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面。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①洞庭青草:洞庭湖湖面和青草湖湖面接壤,广阔。
②风色:平静,一个“色”字使风不仅可感且可观
①玉鉴琼田:皎洁如霞的月光下是广阔无垠的晶莹如玉的湖
①月、河:洞庭湖与明月交相呼应、水天一色。
②扁舟:小、孤独飘零之意。李白;苏轼;
②表里:“表”实指上上下下皎洁的水月之景。“里”也指词人清白高洁的内心。
水势浩渺
静谧安宁
旷远空灵
明净开阔
轻盈灵动
清亮明洁
清白逍遥
赏析下阙
物为心生,境为情生。我们抓住诗歌的物象,进入诗的意境中后,把握作者的情感和心境。
任务二
请同学们以小组探究的形式,锤炼字词,勾连旧识,体悟词人心境,完成下面表格。
分析重点字词 展现的心境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①孤②光:③自照④冰雪 高蹈独立 高洁傲岸
磊落光明 孤愤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分析重点字词 展现的心境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①孤、自:孤独、孤愤、孤傲 ②皆:都、全 ③冰雪:王昌龄:“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心原指像冰一样纯洁晶莹的心,引申为不会因官场的坎坷而改变自己的气节。 高蹈独立 高洁傲岸
磊落光明 孤愤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宠辱不惊
超凡脱俗
①冷:既指秋月凉意,也照应孤光自照后想起怀才不遇的心冷和遭遇贬谪的心寒。
②沧浪:既指眼前茫茫水域,也指沉浮的宦海与冷暖的尘世。
①尽、细:化大为小,长江与北斗星成为词人轻松获取的事物,营造了雄奇浪漫的境界。
②万象为宾客:内心与万物联结,与宇宙贯通。
豪迈从容博大豪放逍遥悠游
①扣:尽情拍打船舷
②啸:独自放声高歌,抒发对美好江月的妙处的喜爱之情
博大豪放
逍遥悠游
物我相忘
诗词赏析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临近中秋时节,洞庭、青草二湖不见一点风的颜色。
这首词上片先写洞庭湖月下的景色,突出写它的澄澈。这几句表现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的景色,是纵目洞庭总的印象。“风色”二字很容易忽略过去,其实是很值得玩味的。风有方向之别、强弱之分,难道还有颜色的不同吗?自然之风也许没有,但是时局之风一定会有,敏感的诗人从风云变幻之中早就感觉到了风色。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如玉镜琼田般的湖面广阔而邈远,附着我的小舟一叶。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玉鉴就是玉镜,琼田就是玉田。“玉鉴琼田”形容湖水的明净光洁。“三万顷”说明湖面的广阔。这两句大小对照,在三万顷的湖面上安置我的一叶扁舟,颇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有力地衬托出词人的豪迈气概。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银色的月亮将清辉泼散在湖面,照进银河的丽影,随碧波荡漾。整个天水间都那样晶莹澄澈。
“素月分辉”是说皎洁的月亮照在湖上,湖水的反光十分明亮,好象素月把自己的光辉分了一些给湖水。“明河共影”是说天上的银河投影到湖中,十分清晰,上下两道银河同样地明亮。这两句明点月华星辉,暗写波光水色,表现了上下通明的境地,仿佛是一片琉璃世界。这三句写水天辉映一片晶莹。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我心中悠然感到的那种美妙,实在难与人说。
洞庭湖是澄澈的,诗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物境与心境悠然相会,这妙处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悠然”形容心与物的相会是很自然的一种状态,不是勉强得来的。“妙处”表面看来似乎是指洞庭风光之妙,其实不然,这难说的妙处应当是心物融合的美妙体验,只有这种美妙的体验才是难以诉诸言语的。
上片小结:
“洞庭”三句言湖中无风。
“玉鉴”两句言湖面浩渺。
“素月”三句言水光接天。
“悠然”两句言沧浪泛舟。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应说在岭南这一年,只有月光可以见证,我肝胆如冰雪高洁。
“岭海经年”指作者在广南西路任经略安抚使的时期。“应念岭表经年”是由上片所写洞庭湖的景色,因而想起在岭南一年的生活,那是同样的光明磊落。“孤光”是指月光。“孤光自照”是说以孤月为伴,引清光相照,表现了诗人既不为人所了解,也无须别人了解的孤高心情。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如今虽年老而深感发短袖寒,但我却能稳稳泛舟在这沧浪旷海之间。
这两句由回忆又转回当前。“萧骚”形容头发稀疏短少。结合后面的“冷”字来体会,这“萧骚”恐怕是一种心理作用,因为夜气清冷,所以觉得头发稀疏。“短发萧骚襟袖冷”,如今被免职了,不免带有几分萧条与冷落。但诗人的气概却丝毫不减:“稳泛沧溟空阔”是说自己安稳地泛舟于浩淼的洞庭之上,心神没有一点动摇。
不但如此,诗人还有更加雄伟的气魄:
●我要以西江水为酒,以北斗星为杯,以天地间的万物为客尽欢狂饮。
●这是全词感情的高潮。
●“细斟北斗”化用了《楚辞 九歌 东君》中的“援北斗兮酌桂浆”之句。
●试想,词人要吸尽长江的浩荡江水,用天上的北斗星作为酒器,邀约天地万物作为陪同的宾客,这种幕天席地、神游宇宙、以奴仆命风月的精神状态,是出于何等浪漫神奇的想象!表现了词人抛富贵荣辱于云外、豪迈而又飘逸的情怀。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拍打着船舷尽情欢乐,忘记今夕是何年!
“扣舷独啸”化用了苏轼《赤壁赋》中的“扣舷而歌之”。“不知今夕何夕”化用了苏轼《念奴娇·中秋》:“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张孝祥稍加变化,说自己已经完全沉醉,忘记这是一个什么日子了。这两句作全词的结尾,收得很经松,很有余味。从那么博大的形象收拢来,又回到一开头“近中秋”三字所点出的时间上来。首尾呼应,结束了全词。
下片小结:
“应念”三句言肝肺纯洁。
“短发”两句言夜深湖冷。
“尽吸”三句言湖上豪饮。
“扣舷”两句言湖上独啸。
词的上阕:
着重写景,景中寓情。上片通过描写广阔清静、上下澄明的月色湖光美景,表现作者光明磊落,胸无点尘的高尚人格。
词的下阕:
着重抒情,意转激昂。下片抒发豪爽坦荡的志士胸怀,表现了磊落光明的旷达胸襟和超脱的人生观。
探究:1、联系词中内容,简要分析词人的内心情感。
明确:
①豪迈,从一叶扁舟于万顷湖面可以看出作者的气概。
②闲适,从所写美景和悠然、妙处等词可以看出。③愤慨,作者虽被谗免职,但问心无愧。
④旷达,与自然交友,万象为宾客,扣舷而歌。
2、南宋学者魏了翁评价张孝祥的词集时说,词人“有英姿奇气……洞庭所赋,在集中最为杰特。”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这首词中词人的形象特点。
明确:
①人格高尚,光明磊落,心无纤尘,如月下的大江表里澄澈;
②胸坦荡怀,忠肝义胆,如同晶莹的冰雪;
③境界高远,气魄豪迈,身处逆境而从容沉稳,身心与博大的宇宙融为一体。
3、赏析本词的艺术特色。
明确:
①通篇景中见情,笔势雄奇,境界空阔,表现了作者胸襟洒落、气宇轩昂,显示了作者的高尚品质。词的上片侧重描写物境,下片侧重描写心境。但两者并非分离为二,而是合二为一,物境与心境互相映射,达到了高度的融合。
②借用佛典禅语。“尽挹西江”原出《景德传灯录》(居士庞蕴参问马祖曰:“不与万法与侣者为何人?”马祖曰:“待汝一口挹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庞蕴当即领悟玄机)。本是禅宗“话头”,形象地暗示“不与万法为侣”的禅理,词人信手拈来,表明自己心胸开阔,并与下句“细斟北斗”组合,似无缝天衣,毫无扦格。
③借鉴了苏轼的散文名篇《前赤壁赋》的文辞意境。“著我扁舟一叶”句用苏轼的“驾一叶之扁舟”,自不必说;而《前赤壁赋》一文写月夜之景、泛舟之乐、解脱之喜,其意境与心情,与这首词颇有相通之处,但文自是文,词自是词,词受到了文的影响,但词仍具有自己的背景、景物特征,以及作者自己的人格光辉。“不知今夕何夕”化用苏轼的《水调歌头》里的“今夕是何年”。
检学:
1.张词和《赤壁赋》的以下内容都描写了月下水上的美景,但寄寓的思想情感并不完全相同。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其思想感情的异同。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苏轼《赤壁赋》)
【参考答案】
1. 相同:二人均驾一叶扁舟在阔大的水面上畅游,有自由飘逸之感。张孝祥面对美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苏轼面对“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美景有“凌万顷之茫然”之感受,二者均沉醉于自然美景之中。
不同点:虽同处于贬谪后,但张词用“表里俱澄澈”“肝肺皆冰雪”“扣舷独笑”表达了对自己冰雪般品格的自信,对小人的不屑;而苏文用“冯虚御风”“羽化登仙”更多地表达了遗世独立、超然物外的思想。
理解性默写
1、《念奴娇.过洞庭》写心物融合的美妙体验,且难以诉诸言语的句子是“ , ”。
2、 《念奴娇.过洞庭》中表达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两个句子是“ , ”。
3、《念奴娇.过洞庭》用比喻表达自己光明磊落、肝胆照人的句子 是“ , ”。
4、《念奴娇.过洞庭》写招待客人时所用酒水与酒器都很不凡的句子是“ , ”。
5、《念奴娇.过洞庭》借明亮的月光和灿烂的银河来说自己“表里俱澄澈”的两个句子是“ , ”。
悠然心会 妙处难与君说
玉鉴琼田三万顷 着我扁舟一叶
孤光自照 肝肺皆冰雪
尽挹西江 细斟北斗
素月分辉 明河共影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