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祝福》课件(共43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2《祝福》课件(共43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5 10:39: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祥林嫂:一个没了春天的女人
祝福
鲁迅
(第二课时)
最近,鲁镇接续发生命案
啊Q、孔乙己接连去世
下一个死者又会是谁



亲爱的各位小侦探,欢迎来到剧本杀现场
我是本场剧本杀的DM鲁迅,下面由我介绍本次剧本杀背景。
1924年2月,国内形势风云变幻,位于浙江绍兴的鲁镇却仿佛没有受到任何影响。正值新年,镇上热闹了起来,离乡的游子纷纷归来,家家户户都忙着杀鸡、宰鹅、买猪肉,筹备年终大典,迎接福神。
情境导入
亲爱的各位小侦探,欢迎来到剧本杀现场
此时,一场意外击碎了祥和喜乐的节日氛围。从前在鲁四老爷家做工的祥林嫂被人发现死在了镇东头的河边,头发花白,身体瘦得只剩一副骨架,搭着破破烂烂的衣服,旁边放着一个竹篮、一个破碗和一根竹竿。虽然已经全然失去了生气,祥林嫂的尸体依然大张着眼睛,给准备迎接祝福的鲁镇带来了一丝阴霾。由于案件性质的特殊,我们不得不选择邀请机智勇敢的侦探——你,来为我们破获这起不幸的案件。
情境导入
案发地点
案发时间
死者
死亡原因
案件分析
1.基础背景
鲁镇
鲁镇年底祝福时
祥林嫂
未知
第一轮搜证:
死者身份分析
身份/称呼
性别
年龄
籍贯
案件分析
2.死者档案
祥林嫂、乞丐、谬种、女工、寡妇、回头人、木偶人
女性
40左右
不是鲁镇人,可能是卫家山人
住址
职业
婚姻状况
配偶
案件分析
2.死者档案
无固定住所,在鲁镇流浪,曾住卫家山和贺家
乞丐,无固定职业,曾为鲁家女工
两段婚姻史,但最终都丧偶
卫祥林(第一任)、
贺老六(第二任)
子女
其他亲属
遗产
案件分析
2.死者档案
一子阿毛(与贺老六所生,被狼咬死)
卫家婆婆、卫家小叔、贺家大伯
一个竹篮、一个破碗、一个下端开了裂的竹竿
两个字形容祥林嫂的一生:悲惨!
案件分析
第一轮搜证:人物分析
无名无姓的祥林嫂在小说中有多种称呼,分析这些称呼背后的社会角色含义
称呼 社会角色解读
祥林嫂 比丈夫大十岁的童养媳,娘家不明,无名无姓、无依无靠且没有自由身的孤身女人
寡妇 死了丈夫,要求做守一辈子活寡的贞节烈女
女工 食物不论、力气不惜、比男人还能干的劳动妇女
回头人 寡妇再嫁,不能从一而终、不干不净的未亡人
木偶人 捐门槛后不能参加祭祀、受到重创后行尸走肉般的活死人
乞丐 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无人救助、百无聊赖的穷苦人
谬种 命太硬、克死两任丈夫、又死得不是时候的坏东西
第二轮搜证:
死者生平经历
案件分析
3.生平经历
二十六七岁以前:
童养媳。
二十六七岁:
春上死丈夫,初到鲁镇做工。
二十八九岁:
阿毛两岁,丈夫病逝。
二十七八岁:
春上改嫁,年底生阿毛。
三十或三十一:
阿毛春上被狼吃,同年秋再到鲁镇做工。
三十三四岁:
可能被赶出鲁四老爷家
三十七八岁:
腊月二十四夜或二十五凌晨,离开人世。
案件分析
文章结构
倒叙
鲁镇祝福和鲁四老爷
祥林嫂凄然死去
祥林嫂初到鲁镇
祥林嫂被卖改嫁
祥林嫂再到鲁镇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案件分析
文章结构
本文使用的叙述方式是什么?有何作用?
1、情节上: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急于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情节安排)
2、主题上: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渲染浓厚的悲剧气氛,以乐景写哀情,反衬人物的悲惨命运。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表现主题)
案件分析
第二轮搜证:生平分析
二十六七岁以前:
童养媳。
二十六七岁:
春上死丈夫,初到鲁镇做工。
二十八九岁:
阿毛两岁,丈夫病逝。
二十七八岁:
春上改嫁,年底生阿毛。
三十或三十一:
阿毛春上被狼吃,同年秋再到鲁镇做工。
三十三四岁:
可能被赶出鲁四老爷家
三十七八岁:
腊月二十四夜或二十五凌晨,离开人世。
从其经历可知,祥林嫂的故事几乎都发生在春天,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
第三轮搜证:
死者人物形象
案件分析
4.人物形象
请各位小侦探找出祥林嫂“初到鲁镇”“再到鲁镇”“死前相遇”相关人物描写句子和特征
脸色 两颊 眼睛 衣着饰物 精神状态
青黄
红的
顺着眼
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虽贫困,但还有活力,对生活抱有希望
初到鲁镇
案件分析
4.人物形象
案件分析
4.人物形象
脸色 两颊 眼睛 衣着饰物 精神状态
青黄
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有泪痕,无神
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走投无路,对生活失去了希望
再到鲁镇
案件分析
4.人物形象
脸色 两颊 眼睛 衣着饰物 精神状态
黄中带黑
消尽了悲哀的神色
眼珠间或一轮
破竹篮,空的破碗,破竹竿
精神麻木、枯竭,一无所有,陷入绝境
死前相遇
案件分析
4.人物形象
鲁迅先生说“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在本文中,鲁迅是怎样实践他的写作主张的
请你找出本文描写祥林嫂眼睛的句子,并品出其中的内蕴。
时间 眼睛 特点
初到鲁镇
再到鲁镇
讲阿毛故事
捐 门 槛
不让祝福
行 乞
问有无灵魂
案件分析
眼神描写
顺着眼34
安分
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66
安分,痛苦
直着眼77
分外有神106
失神、窈陷109
眼珠间或一轮3
忽然发光7
精神有些麻木
重燃希望
希望破灭
麻木
一丝希望
案件分析
动作描写
面对不幸的命运,祥林嫂抗争过吗?请用文中四个最精练的动词概括并简要说明。
逃:山中出逃,做工鲁镇
敢于直面封建妇道、孝道, 维护自我尊严
撞:改嫁中的“出格”行为
对婆家为她安排的命运的反抗
捐:倾其所有,洗刷“污秽”
追求人的平等权利
问:死前问我鬼神
对天经地义的神权的质疑。
看似抗争,实则屈服。
案件分析
第三轮搜证: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倔强,但在旧社会她却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物,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
公开讨论:
嫌疑人锁定
公开讨论
嫌疑人锁定
祥林嫂的婆婆
鲁镇的人们
回到鲁镇的我
鲁四老爷
柳妈
四婶
卫老婆子
祥林嫂死了,谁之过?
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
公开讨论
嫌疑人1:鲁四老爷
“可恶!”
“可恶,然而”
“然而”
担心婆婆“抢”的举动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祥林嫂私自逃走于礼教不容,婆婆做主,理所当然。反映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
卫老婆子先荐后劫,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
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是封建思想和礼教的坚决捍卫者,政治上迂腐、保守,思想上守旧、反动,为人自私、冷酷、虚伪。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他通过“祝福”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
鲁四婶自私、冷漠,只是把她当作一件干活的工具。
公开讨论
嫌疑人2:四婶
模样周正,手脚壮大,顺着眼,安分守己
后来雇用女工不如意
听说祥林嫂被卖改嫁的不幸遭遇
得知祥林嫂寡而再嫁
不再灵活能干
“你放着吧,我来摆(拿)!”
头发花白,记性很坏
留下
也还提起,希望她再来
同情怜悯
踌躇
不满
不让她祝福、祭祖
警告、赶走
留下
也还提起,希望她再来
同情怜悯
踌躇
不满
不让她祝福、祭祖
警告、赶走
鲁四婶自私、冷漠,她并没有真正关爱祥林嫂,只是把她当作一件干活的工具。她不允许祥林嫂参加祭祀活动的准备工作,粉碎了祥林嫂生前免于耻辱、死后免于痛苦的希望,加速了祥林嫂的死亡。
钱和礼教吞噬了灵魂,同时又帮着封建礼教吞噬任何一位她认为有可能被吞噬的人。
她被金钱所迷、被封建礼教所缚,不能认识自己的所作所为实为封建统治者的奴才勾当。
卫老婆子是一位利欲熏心、毫无人情味、虚伪狡黠的以中人职业谋利的形象。
对祥林嫂这样善良、安分耐劳、命运悲惨的人,把她当作自己谋取金钱的工具;为拿到祥林嫂婆婆的一点施舍,敢于欺骗鲁四老爷这样有钱有势的大户人家,合伙将祥林嫂劫走;她认为祥林嫂被卖给贺老六是“交了好运”。她奔走于大户人家和穷困潦倒人家之间,被金
嫌疑人3:卫老婆子
柳 妈
受压迫的劳动妇女
对祥林嫂改嫁时留下的头上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
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
善意地把阴司故事讲给祥林嫂听,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跳出苦海,结果适得其反
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还要给地主去帮工
柳妈自身的被害与她不经意的害人,从另一角度揭露了封建礼教的罪恶。
嫌疑人4:柳妈
婆婆——“应酬很从容,说话很能干“。取走工资,拿走衣服,派人抢走祥林嫂,将她卖给贺老六,严厉,精明强干。
残暴、自私——封建家长制的代表
大伯——在祥林嫂夫死子亡的时候,“来收屋,又赶她“。迫使祥林嫂”走投无路”。
麻木、冷酷——封建家长制的帮凶
祥林嫂婆婆、大伯行使的是封建社会的族权、夫权。
嫌疑人5:婆婆 大伯
祥林嫂死后,短工“简捷地说”“我说不清”“淡然地回答”,漠不关心。
被封建思想支配,不觉悟。群众之间隔膜、冷漠。体现的是看客心理和旁观者心态
鲁镇的人们
祥林嫂再到鲁镇时,人们“音调和先前很不同”,“笑容也冷冷的了”
对于她的故事,开始是同情,很快就感到厌烦,常打断她的话,走开去,后来还故意用别的孩子去逗引她,戳她的痛处,对她进行嘲弄。
家中一律忙,都在准备着年年如此,家家如此的“祝福”大典。
嫌疑人6:鲁镇人
祥林嫂对“我”的三问:
人死后有无魂灵、有无地狱、死后的一家人能否见面
“我”对祥林嫂的三答:
“也许有”“也未必”“说不清”
“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但也处于彷徨与迷惘之中。
“我”虽然深刻同情祥林嫂,但却无力将她救出封建伦理困境,于是只能敷衍逃离,自我宽慰,这在一定意义上加速了祥林嫂的死亡。
关系:认识,最后见到祥林嫂的人
嫌疑人7:“我”
最终锁定:
谁杀死了祥林嫂?
公开讨论
谁杀死了祥林嫂?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狂人日记》
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丁玲
公开讨论
谁杀死了祥林嫂?
1.祥林嫂自己:祥林嫂是普通的农村妇女,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
2.社会原因:当时处于黑暗的旧社会,祥林嫂周围的人冷漠、自私、麻木、虚伪,没有人伸出援助之手。
3.根本原因: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对人的压迫。
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我们发现这些人都是凶手,又都不是直接凶手,直接的凶手是谁呢?
“吃人”的
封建礼教和无情社会
1.贞节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从一而终
男尊女卑
三纲五常
2.秩序
妇女,服也
三从四德
3.三从
清白、圣洁
4.祭祀
鬼神、阴司、灵魂
5.迷信
族权
父权
神权
政权
她被迫改嫁是族权的唆使;她的再嫁被认为“败坏风俗”,是夫权的影响;而她这“耻辱”到“阴司”还洗不掉,是神权的控制;鲁四老爷对她的迫害和侮辱,依靠的又是封建政权。
结案成词
文章通过祥林嫂一生悲惨遭遇的描写,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的社会矛盾以及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深刻地揭示了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了彻底反封建指出彻底反封建反礼教思想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结案陈词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