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历史选修一:9.2《百日维新》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历史选修一:9.2《百日维新》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2-27 21:31: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案2 百日维新
[课程标准] 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
一、变法救亡呼声再度高涨
1.原因
1897年,德国出兵强占胶州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表现
(1)康有为向光绪帝上万言书,呼吁变法,革旧图新。
(2)康有为再次上书,即著名的《应诏统筹全局折》。他指出救亡图存,非变法不可,还提出了具体措施。
(3)1898年,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保国会,大力宣传维新变法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历史认识]
维新变法运动是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产物,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产物与要求,是先进的中国人从学习西方器物递进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深化。
[历史认识]
戊戌变法是在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形势下,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而掀起的一场政治活动。救亡图存是其首要的历史使命。
深化探究
探究点1 《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 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 ( http: / / www.21cnjy.com )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是,若明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
……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思考
(1)据材料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
答案 (1)理由:①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 ( http: / / www.21cnjy.com )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久远,不易效仿;②日本距中国近,习俗相似,变法时间较近,成效明显,易于效仿。
地位: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实质: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探究点2 保国会的成立
材料一 本会以国地日割,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困救之,故开斯会以冀保全。……保国家政权土地,保人民种类之自立,保圣教之不失。——《保国会章程》
材料二 一些人指使御史文悌上章弹劾,诋 ( http: / / www.21cnjy.com )毁保国会“名为保国,势必乱国,……徒欲保中国四万万人,而置我大清国以度外。”光绪帝为此说:“会为保国,岂不大善?”下令将文悌革职。——《戊戌变法》全刊第二册
思考
(1)材料一反映了保国会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成立的?据材料归纳保国会的宗旨。
(2)文悌代表哪一集团?其弹劾保国会的理由有哪些?据材料二指出光绪帝支持保国会的根本目的。
(3)据材料指出保国会的性质,并分析其影响。
答案 (1)背景:民族危机日趋严重。宗旨:保国、保种、保教。
(2)守旧势力。保国会“乱国”,保百姓不保清王朝。维护清王朝统治。
(3)性质:保国会是维新派发动和组织的爱国救亡团体。影响: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二、百日维新
1.开始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正式宣布实行变法。
2.措施
(1)政治方面
①取消闲散重叠机构,裁汰冗员,删订则例;
②开放言路,准许官民上书言事;
③废除旗人靠国家供养的特权,允许他们自谋生计;
④整顿和澄清吏治。
(2)经济方面
①设立专门管理机构,保护和促进农工商等各业的发展。
②改革财政、编制预算方案。
(3)军事方面
①用新法精练陆军;
②添置兵舰,扩建海军;
③裁汰旧式军队。
(4)文教方面
①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
②设立大学堂和各级中小学堂,派遣留学生,实行新式教育;
③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准许创立报馆学会;
④奖励创新性著述。
3.局限:没有涉及实行宪政的事项,没有触动清朝的统治基础。
4.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文化的传播。
[深度点拨]
从光绪帝在百日维新期间颁布的一系列 ( http: / / www.21cnjy.com )变法诏书看,他虽然采纳了维新派提出的一些主张,但却根本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只字不提建立君主立宪制这个要害问题,这充分说明光绪帝的变法诏令绝不是在实行一种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路线。这也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行动比他们的宣言落后了。
[概念阐释]
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的别称。清朝光绪 ( http: / / www.21cnjy.com )二十四年间(公元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这次变法主张由光绪皇帝亲自领导,进行政治体制的变革,希望中国走君主立宪的现代化道路。由于支持新政的光绪皇帝推行速度过快,因此变法被相对保守势力反对,最后演变成为政变,维新派人物被杀,慈禧太后因此获得实权。它是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变法失败后,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要救中国,必须进行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仿效西方国家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重点讲解]
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了大量的改革上谕,推行改革。这些改革有什么重大的历史意义?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可能性,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深度点拨]
19世纪末,面对帝国主义的瓜分狂潮,中国各派 ( http: / / www.21cnjy.com )政治力量的态度:中国人民展开反封建、反瓜分的斗争;资产阶级维新派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爱国官兵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历史认识]
以康梁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进行自上而下的变法,这充分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深化探究
探究点1 维新变法的内容
材料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变法通议》
思考
(1)材料所阐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其实质内容是什么?
(2)材料中的主张在戊戌变法法令中是怎样体现的?
答案 (1)变法最重要的在于变官制。其实质内容就是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改革。
(2)准许官民上书言事,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开办大中小学堂,废除八股等。
探究点2 光绪帝推行变法
材料 光绪帝委任梁启超办理大学堂和译书局事务,擢升(破格提拔)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等为军机章京,参预新政,负责起草变法的诏令。
光绪帝还命令各省总督巡抚将6月11日以来的新政诏书印刷给各州县,令教官详细讲解,并在督抚衙门悬挂。
9月初,光绪帝又将阻挠新政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礼部尚书(官职名称)怀塔书、许应揆和四个侍郎全部革职,同时提升因积极参加维新事务而受礼部压制打击的王照,以示激励。——以上材料均选自《中国近代现代史·戊戌变法》
思考
(1)根据上述材料,将光绪帝为推行变法所采取的措施逐条列出。(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2)材料中光绪帝命令各省“将6月11日以来的新政诏书印刷给各州县”,你认为光绪帝颁布的这些“新政诏书”有何积极意义?
(3)材料中光绪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行变法,但是这些措施都不能使变法顺利进行,试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原因。
答案 (1)破格提拔和重 ( http: / / www.21cnjy.com )用维新人士;下令各省总督巡抚宣传变法诏令;严厉打击阻挠变法的封建官僚;对积极参加维新事务而受打击者予以保护、提升和激励。
(2)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
(3)没有发动群众只依靠维新人士来推行变法,力量有限;变法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使得变法诏令的贯彻受到阻挠和破坏。
课堂小结 百日维新的特点
(1)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下至经济基础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至上层建筑(政治、军事、思想文化),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
(2)从推行范围来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
(3)从推行者来看,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弱。
(4)从性质上看,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从目的上看,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6)从作用上看,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7)从推行来看,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
( http: / / www.21cnjy.com )
1.面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下列关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活动和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著《劝学篇》,全面维护封建纲常名教
B.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变革
C.进呈《日本变政考》帮助光绪帝坚定变法决心
D.成立保国会,促使变法浪潮激荡全国
答案 A
解析 张之洞是封建爱国官员,但不是资产 ( http: / / www.21cnjy.com )阶级维新派。在《劝学篇》中,张之洞依然宣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地主阶级洋务思想,全面维护封建纲常名教,与这一时期康梁的维新思想有本质区别。
2.19世纪末,康、梁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是早期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这里的“进一步发展”是指(  )
①提出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②要求进行政治领域的变革 ③维新思想发展成为政治运动 ④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答案 D
解析 19世纪末维新思想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有显著发展:理论上,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实践上则是从著书立说到政治运动。
3.在维新变法高潮时期,光绪帝曾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家振兴庶政,兼采西法,诚以为民立政,中西所同。而西人考究较勤,故可以补我所未及。”这反映了光绪帝(  )
A.同顽固派斗争的决心 B.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C.变更国体的主张 D.大兴民权的意向
答案 B
解析 题干提供的相关材料表明了该人物的倾 ( http: / / www.21cnjy.com )向性,光绪帝是大清的皇帝,其支持推行变法的目的是为了掌权和富国强兵,以西学器物来为大清所用是其本意。
( http: / / www.21cnjy.com )
《定国是诏》
4.观察右图,图中的文件(  )
A.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B.标志着百日维新的开端
C.由维新派颁布并实施
D.宣布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答案 B
解析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了《定国是诏》,百日维新由此开始。
5.在光绪帝颁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中,没有涉及的是(  )
A.废除旗人的特权 B.改革科举制度
C.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D.改变中国的政体
答案 D
解析 在变法中,光绪帝没有采纳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之前提出的“行宪法,大开国会”等主张,因此,中国的政体没有改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三年来,泰西专以分中国为说,报章议论,公托义声,其分割之图,传遍大地,擘画详明,绝无隐讳。——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二 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强,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康有为《救亡决论》
材料三 康有为建议:“勿去旧衙门,而 ( http: / / www.21cnjy.com )惟增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擢小臣;多召见才俊之士,不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事,赏以卿衔。许其专折奏事足矣。”——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请完成:
(1)据材料一分析康有为是在什么背景下上书的?
(2)材料二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思想主张?
(3)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三,可以看出康有为的主张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上述变化?
答案 (1)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强烈要求实行全面的维新变法。
(3)材料二主张全面改革变法,而材料三中却畏首畏尾,思想明显趋向保守,不敢主张废除旧衙门和罢免旧大臣。原因:一是由于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二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 ( http: / / www.21cnjy.com )
[探究与思考]
1.提示 可从两个方面谈看法:一是康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依靠君权,说明当时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没有独立领导改革的能力。二是依靠一个无实权的皇帝,对推进改革不利。
2.提示 (1)光绪皇帝所颁布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新政诏令包括的内容比较广泛,基本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但是并没有涉及实行宪政的事项。这表明这次变法没有触动清朝的统治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即便是提出的有关新政方案,大多也没有能够得以实行。主要的还是由于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
(2)当然,在维新派的推动和光绪帝的着 ( http: / / www.21cnjy.com )力督导下,也有些新政部署得以实行。例如,一度裁撤了一些闲散或重叠的旧衙门,设立了农工商总局、铁路矿务总局等新机构;文教方面的有些方案也曾付诸议办,特别是京师大学堂的开办,即使政变发生后也没有废止。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文化的传播。
( http: / / www.21cnjy.com )
一、选择题
1.1898年,变法图强的浪潮激荡全国。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包括(  )
①包括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②最高统治者的发动和组织 ③维新派的思想宣传 ④慈禧太后的理解和支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光绪帝是在维新变法浪潮的推动下,下定决心进行变法的。慈禧太后作为顽固势力的代表,始终反对变法。②和④的叙述都是不正确的。
2.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上清帝第六书》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  )
A.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
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
C.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
D.明确提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惟一出路
答案 A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是要理解“施政纲领”的含 ( http: / / www.21cnjy.com )义,它是指一个政党或组织的长远目标和实现这种目标的具体做法。其次是对《上清帝第六书》具体内容的全面掌握,在此奏折中,康有为向光绪帝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变法主张。
3.1898年夏,光绪帝召集 ( http: / / www.21cnjy.com )军机处的大臣,表示变法决心,认为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遂颁布此诏。“百日维新”从此开始。下列事件不可能出现在诏书上的是(  )
( http: / / www.21cnjy.com )
A.京师设立大学堂 B.设立译书局
C.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D.废除科举制度
答案 D
解析 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不属于百日维新的内容。
4.戊戌变法法令中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是(  )
A.设京师大学堂
B.保护和奖励农工商业
C.改革科举制度
D.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
答案 B
解析 A、C两项是文化教育措施,D项是政治措施,只有B项是经济措施。
5.在戊戌变法的诏令中,致使“举国守旧迂腐之人,失其安身立命之业,自是日夜相聚,阴谋与新政为敌”的内容是(  )
①改定律例,裁减冗员 ②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
③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④裁汰旧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可用排除法。戊戌变法的诏令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没有触及“守旧迂腐之人”的根本利益,故可排除②。而①③④都是直接触及他们切身利益的诏令。
6.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他们(  )
A.不敢触动封建制度
B.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C.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
D.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
答案 D
解析 把本题的题干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特性紧密结合起来。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它先天不足,后天畸形。这就决定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从一开始就具有一些进步的要求,但它又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题干所反映的现象,就是资产阶级这一特性的具体体现。
二、非选择题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 ( http: / / www.21cnjy.com )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义,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二 康有为一再劝说提醒皇帝对此不可操之过 ( http: / / www.21cnjy.com )急,康有为在专门进呈光绪的《日本变政考》所加按语中写道:“日本亦至二十年始开议院,吾今于国会,尚非其时也。”当百日维新已开始一个多月后,他还在《国闻报》上特意发表《答人论议院书》,公开表示反对设议院、兴民权,“敬告足下一言,中国惟以君权治天下而已”。——教研论坛
请回答:
(1)《国闻报》的创办者是谁?结合维新变法运动的相关知识,谈谈该报的历史作用。
(2)材料一、二表明康有为的变法主张前后有何变化?简要分析其原因。
答案 (1)严复。它介绍的《天演论》,借达尔文的进化论,宣传了维新变法的主张。
(2)由要求大开国会到反对开国会。资产阶级维新派实力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光绪帝无实权,变法阻力大。
解析 本题考查阅读史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题考查维新派在变法前后政
治主张上的不同以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原因应从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和封建势力的强大等角度回答。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作为中国维新派的著名领袖,康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为亲自编撰了《日本明治变政考》、《俄罗斯彼得变政记》、《法国革命记》等书,并在1898年陆续送呈光绪御览。
材料二 康有为写道:“臣读各国史,只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革命之际,君民争祸之剧,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流血遍全国,巴黎百日而伏尸百二十九万,变革三次,君主再复,而绵祸八十年。十万之贵族,百万之富翁,暴骨如莽,奔走流离,散逃异国。城市为墟,而革变频仍,迄无安息,遂入洄渊,不知所极。”后来又在《法国革命史论》中写道:“吾国久废封建,自由平等已两千年,与法国十万贵族压制平民,事既不类,倡革命而言压制者已类于无病学呻矣。”——《中国近代史料选辑》
(1)康有为编撰《日本明治变政考》《俄罗斯彼得变政记》等书并送呈光绪帝的意图是什么?与其在材料二中阐发的观点是否矛盾?为什么?
(2)康有为在材料二中引述的历史史实是否完全准确?请做出你的判断,并说明理由。
答案 (1)阐述变法的重要性,推动光绪皇帝下诏变法,实行君主立宪。
不矛盾。在他看来,法国革命造成长期流血斗争;而且中国不存在贵族压迫平民的社会现象,实行变法维新和君主立宪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2)不准确。因为法国“革变频仍,迄无安 ( http: / / www.21cnjy.com )息”之说明显夸大;而中国虽废除封建(分封制),但仍长期存在贵族压迫平民的现象(君主专制统治强化)。两说法均不符合法国和中国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