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历史选修一:2.2《商鞅变法》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历史选修一:2.2《商鞅变法》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2-27 21:48: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案2 商鞅变法
[课程标准] 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
一、商鞅变法前的秦国
1.秦襄公时,拥立周平王有功,被封为诸侯。
2.秦穆公时,成为诸侯大国。企图向东拓展,参与中原争霸未果。
3.秦献公即位后,实行改革,便于向东扩展。
4.秦孝公时,决心彻底改变秦国卑弱的局面。发出求贤令,将商鞅招到秦国,从而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变法运动。
[教材互补]
秦国位处西部,据有今陕西省大部和甘肃省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部分,与西部各族为邻。公元前7世纪后期,秦国曾“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步入春秋强国的行列。然而,秦国毕竟偏居关中,比中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要落后。(人教版)
[归纳总结]
对商鞅变法背景的理解可从以下三方面思考:
(1)必要性:秦国经济上落后、政治上地位低下、文化上社会风习落后;
(2)可能性:偏处西部、前代变法经验、孝公支持、商鞅到来;
(3)准备:商鞅阐述变革、舌战保守派、取信于民。
深化探究
材料 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思考
秦孝公为什么要颁布《求贤令》呢?结果如何?
答案 (1)原因:当时秦国力量弱小,东方各国都看不起秦国。秦孝公想改变落后的面貌,通过变法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2)结果:吸引了各方有识之士来到秦国效力,商鞅正是在“求贤令”的感召下来到秦国的。
二、商鞅第一次变法
1.概况:开始于公元前356年,以政治改革为主,辅之以相应的经济改革。
2.主要措施
(1)颁布法律,制定连坐法。
(2)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爵制。
(3)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4)“燔诗书而明法令”,整肃吏治。
3.作用:国力日益强盛,对外战争接连取得胜利。
[教材互补]
实行什伍、连坐制度。秦国原先的乡镇都是自然 ( http: / / www.21cnjy.com )形成的大小居民定居点。商鞅变法时,为了加强管理,对居民进行户籍登记,以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一什,实行连坐制度。规定什伍之内相互有告奸、举盗的责任,一家犯法,其余人家必须告发,隐瞒不告的,就要同罪连坐。(人民版)
[重点精讲]
重农抑商政策的作用
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新兴的小农经济 ( http: / / www.21cnjy.com ),巩固地主阶级的政权,有利于增强秦国的综合国力,为秦国灭六国奠定了基础;但这一政策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抑商或轻商的观念长期制约人们的思想,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
深化探究
探究点1 变法的开始
( http: / / www.21cnjy.com )
材料 “徙木立信”的故事影 ( http: / / www.21cnjy.com )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商鞅刚刚上任后,请求用国王的名义发布一个公告——“谁能把北城门口的一根百十斤重的木头,扛到南城门口,就赏五十两金子”。结果,百姓看到以后,都不相信他的话。最后,终于有一个百姓站了出来,把那根木头扛过去了。商鞅当场兑现奖励,秦国百姓对他的话从此非常信服。
思考
“徙木立信”的故事说明了什么?商鞅的这一举措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 商鞅言行一致。“徙木立信”使商鞅赢得了秦国民众对其变法的支持,保证了变法法令的顺利推行。
探究点2 奖励军功
材料一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 http: / / www.21cnjy.com )
   十世纪 图一  秦国武士复原图      图二 商鞅戟
思考
(1)根据以上材料指出秦国建立了以军功奖赏为中心的__________制度,废除了“____________”。
(2)这一制度的实施有何影响?
答案 (1)二十等爵制,世卿世禄制
(2)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的势力,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三、商鞅第二次变法
1.概况:开始于公元前350年,以经济改革为主,辅之以政治改革,把变法全面引向深入,加快富国强兵的进程。
2.措施
(1)“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从法律上维护了土地私有制。
(2)改革赋税制度,实行“舍地而税人”。
(3)统一度量衡。
(4)普及县制。
(5)改革秦国风俗。
3.影响:“兵革大强,诸侯畏惧”,开始转向兼并战争。
[重点精讲]
商鞅变法如何体现了地主阶级的意志
(1)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增强了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同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的势力。
(2)“废分封,行县制”是向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迈出的重要一步,是打破“封国”、巩固新的土地所有制的政治保障。
(3)“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即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又满足了地主阶级的经济要求。
(4)“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等,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
[教材互补]
商鞅先后两次变法,取得了巨大成效。不但 ( http: / / www.21cnjy.com )沉重地打击了旧贵族,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同时也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岳麓版)
[深度点拨]
商鞅变法的内容以富国强兵为核心,涉及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个层面,法令具体而且切实有效,其措施符合时代需要,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深化探究
探究点1 废除井田制
材料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 ( http: / / www.21cnjy.com )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汉书·食货志》
思考
(1)材料中的“务本”指的是什么?商鞅哪些改革措施体现了这一目的?
(2)材料中“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作者对此态度如何?你如何评价?
答案 (1)①重视农业生产;②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2)①废除奴隶制,确立封建制。②持否定态度。③作者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社会的进步。
探究点2 加强集权
材料 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将兵围魏安 ( http: / / www.21cnjy.com )邑,降之。居三年,作为筑冀阙宫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思考
(1)材料中提到的商鞅加强中央集权的改革措施是什么?对此作出了怎样的规定?
(2)这一制度的推行有什么重大意义?
答案 (1)郡县制度。商鞅变法废除了分封制,将县作为地方基本的行政单位,由国君直接委派县令进行管理。
(2)县制的确立,彻底摧毁了旧贵族赖以抗衡王权的物质基础,为中央集权制的建立提供了行政组织上的保障,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
课堂小结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1.据《吴子·料敌》载:“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战。”这表明秦国改革的有利条件包括(  )
①秦国国君拥有较为集中的权力 ②秦国拥有较多的贤能之人 ③秦国的国君热心变法 ④秦国尚武精神充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D
解析 “政严”“赏罚信”说明秦国国君拥有较为集中的权力;“皆有斗心”说明秦国尚武精神充斥。而②③材料没有体现。故选D。
2.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的哪一措施有关(  )
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织
C.焚烧诗书 D.什伍连坐
答案 D
解析 什伍连坐制度,使秦国的邻里之间形成一种战战兢兢、互相监视的关系。因此世人对秦国人有“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
3.观察下图,战国时期,秦国从一个落后的边陲之国到拥有“威武的秦军”,这主要得益于商鞅(  )
威武的秦军
A.奖励耕织 B.实行县制
C.统一度量衡 D.推行军功爵制
答案 D
解析 推行军功爵制,极大地激发了秦人当兵和参战的积极性,增强了秦国的军事实力。
4.商鞅变法中,对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容是(  )
A.“为田开阡陌封疆”   B.奖励军功
C.重农抑商   D.推行县制
答案 A
解析 A项瓦解了井田制,维护了地主土地私有制。从而使封建制得以确立。
5.商鞅变法加强了中央集权,下列措施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  )
A.移风易俗    B.富国强兵
C.推行县制,国君掌握任免权    D.重农抑商
答案 C
解析 A项是社会风尚习俗方面的措施,对中央集 ( http: / / www.21cnjy.com )权影响小;B项是变法的目的;D项是经济措施,与题意不符;C项中推行县制且由国君掌握任免权明显加强了中央集权。
6.识读下列两幅历史图片,完成问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
图一 “为田开阡陌封疆”  图二 奖励耕织(砖画)
请回答:
(1)依据图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关于土地制度的规定及其意义。
(2)结合图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中“奖励耕织”的内容及其影响。
(3)上述图片和问题反映了商鞅变法的什么特点?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答案 (1)规定: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意义: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的积极性。
(2)内容:鼓励农民努力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受到奖励,免除赋税徭役。影响: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保证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特点:以农求富,发展经济。原因: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为富国强兵奠定基础。 ( http: / / www.21cnjy.com )
[探究与思考]
1.提示 (1)政治方面:①颁布法律、制定连坐法;②按军功受爵;③普及县制;④整肃吏治。
(2)经济方面:①统一度量衡;②废井田;③“舍地而税人”的赋税制;④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3)思想、风俗方面:①“燔诗书而明法令”;②改革风俗。
2.提示 (1)成功的原因 ( http: / / www.21cnjy.com ):①国情:秦国地理位置偏僻,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落后。为了向东拓展,统治者决心改变秦国卑弱的局面,求贤若渴。②秦孝公的态度:坚决支持商鞅变法。③内容:一是措施全面,二是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上进行了根本性变革。
(2)发展之处:①分两次改革,逐步深入。②以“农战”和“法治”为核心,进行全面改革。③彻底变革旧制度,确立封建生产关系。
( http: / / www.21cnjy.com )
一、选择题
1.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其主张得到秦孝公的支持,秦孝公任用商鞅实施变法的主要出发点是(  )
A.增强秦国国力
B.商鞅的主张符合法家思想
C.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大势所迫
D.借变法打击贵族势力,巩固统治
答案 A
解析 秦孝公面对诸侯争霸的局面,任用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富国强兵以便在争霸中处于优势地位,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
2.《史记·商君列传》载:“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反映的是商鞅的哪一项变法内容(  )
A.“为田开阡陌封疆” 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C.统一度量衡 D.奖励军功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耕织……事末利及怠而贫者”可见是“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3.从西周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  )
A.封建王权的强化 B.土地数量的减少
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D.上层建筑的变化
答案 C
解析 A项封建王权强化是在秦始皇时期;B项土地数量不是减少,而是增加;D项本身错误,因为材料所述并非上层建筑,故选C。
4.商鞅变法的哪些内容直接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
①奖励军功 ②重农抑商 ③“为田开阡陌封疆” ④废分封行县制 ⑤实行连坐法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③⑤ D.②③④⑤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为组合选择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重点是对变法内容的掌握。变法内容中直接涉及奴隶主贵族特权的主要有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制、废分封行县制,而实行连坐法和重农抑商不是直接涉及其特权的。
5.秦朝时期,某老农刚成年的儿子搬出了家,另立门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商鞅变法中的哪一项措施(  )
A.经济改革 B.文化改革
C.政治改革 D.社会习俗改革
答案 D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商鞅变法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属于社会习俗改革。
6.《史记·李斯列传》载:“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实,国以富强。”商鞅的变法法令中,直接促使“民”“殷实”的措施包括(  )
①奖励军功 ②奖励耕织 ③建立县制 ④轻罪重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题目要求回答的是“直接”起作用的因素。
二、非选择题
7.文物是形象的历史。人们从商周的青铜 ( http: / / www.21cnjy.com )器不仅看到了那一时期的各种器皿、兵器和工具,而且了解到当时的冶炼技术、生产水平、文字、艺术和社会生活等各种情况。观察下列商鞅变法时期的三幅图,根据所学知识完成相关问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
图一 铁制农具
图二 奖励耕织     图三 商鞅铜方升
(1)从图一和图二的铁器牛耕图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的问题是什么?
(2)你从图二、三中可以获得商鞅变法的什么信息?
(3)据图二中的牛耕图,一般史学家认为这是农民在私田上进行耕作,你认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给商鞅变法一个合理的评价。
答案 (1)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说明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
(2)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进行经济改革。
(3)正确。因为当时通过商鞅“为井田开 ( http: / / www.21cnjy.com )阡陌封疆”,废除了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或由于当时生产力的提高,在井田以外的私田越来越多)
(4)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它不仅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室微,诸侯力攻,争相并。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狄遇之。——司马迁《史记·秦本纪》
材料二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检索传世文献,对秦国最恰如 ( http: / / www.21cnjy.com )其分的评价是“虎狼之国”……秦朝速亡,则又与其“虎狼之国”的特性有关。秦是从兼并统一战争中发展起来的。但是,“虎狼之国”的传统并没有因秦的统一而有所改变。——刘德增《虎狼之国——秦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秦国在西部崛起时面临怎样的形势,当时秦国的政治处境如何?
(2)材料二所指的是商鞅变法的哪一项内容?这一措施对秦国旧制度的冲击突出表现在哪一方面?
(3)据材料三,秦形成“虎狼之国”的特性与材料二的改革措施有何关系?秦统一后继续保持“虎狼之国”的传统,产生了怎样的严重后果?
答案 (1)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偏远落后,不被中原各国看重(政治、外交地位卑微)。
(2)军功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军功地主势力上升。
(3)奖励军功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养成了秦军好勇斗狠的特性。实行暴政,二世而亡。(答具体内容也可)
解析 第(1)问结合战国时期的政治特征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秦国在诸侯国中的政治、外交地位分析。第(2)问中的第一问根据材料二可知是军事上,结合所学知识直接作答——军功爵制。第二问考查的是军功爵制的作用。第(3)问中第一问是因果关系,正是因为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所以秦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养成好勇斗狠的特性。第二问为了维持庞大的军队,就必然对百姓横征暴敛,由于残暴统治,就算是虎狼之国,最终还是被人民起义所推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