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3 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课程标准] 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 http: / / www.21cnjy.com )
一、农奴制改革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
1.原因
(1)农奴制改革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障碍。
(2)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工业发展的措施。
(3)出于军事和贸易的需要,政府大力推进铁路建设。
2.表现
(1)到19世纪末,俄国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2)经济发展出现高速增长的局面。
(3)20世纪初,俄国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概念阐释]
近代化是指以工业化为核心和由工业化带来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近代化是从传统的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农业宗法社会逐渐向商品经济发达的现代工业法制社会的转型。俄国近代化是指俄国由封建农奴制向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大转变。它启动于1861年的俄国农奴制改革。
[历史认识]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而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反过来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由于改革的不彻底性,俄国的社会现实也深刻影响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重点精讲]
19世纪末俄国社会经济发展处于怎样的状况?试分析成因。
(1)状况:基本上完成了工业革命,机器生产 ( http: / / www.21cnjy.com )代替了手工生产,特别是纺织业、石油工业、铁路交通业发展快速,农村自然经济也转化为小商品经济,出现了资本家性质的农业经营者,资本主义农业经济获得发展。
(2)成因:农奴制的废除保证了经济发展的资金、劳动力,扩大了国内市场。
深化探究
材料一 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时间 企业数 工人人数(人) 产值(千卢布)
1860年 99 11 600 7 954
1879年 187 42 000 51 937
据统计,1860~1890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增加了2倍,钢产量和棉纺织业的产值都增加了3倍,而煤炭产量的增加则超过了19倍,石油产量猛增了200多倍。在此期间,俄国的整个工业产量增长了6倍,铁路线增长了35倍多。
思考
材料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 (1)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工业的迅速发展。
(2)原因:①农奴制改革为工业生产提供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和市场;②沙皇政府制定了一些促进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政策;③沙皇政府进一步加紧对外侵略扩张活动,为工业资产阶级抢占市场,掠夺原料。
材料二 (19世纪)80年代,俄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基本上完成了工业革命……重工业中煤、铁的产量增加非常迅速。……20世纪初,俄国石油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在1860~1900年间,俄国工业总产值增长了6倍。——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思考
据材料概括俄国改革后到20世纪初经济发展的突出表现有哪些。
答案 基本完成工业革命且跟上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步伐,工业总产量增长迅速。
二、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的俄国革命运动
1.原因
(1)沙皇专制下,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2)经济危机致使农业歉收,社会动荡不安。
(3)日俄战争失败,加剧了社会危机。
(4)1905年1月沙皇政府枪杀请愿工人,成为1905年革命的导火线。
2.过程
(1)工人罢工斗争此起彼伏,水兵起义。
(2)1905年10月,全国性政治总罢工爆发。
(3)1905年12月,工人罢工斗争转变为武装起义。
(4)1906年,“六三政变”标志着1905年革命结束。
3.影响
(1)1905年革命是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是后来俄国十月革命的总演习。
(2)促使沙皇政府再次进行改革,有利于俄国进一步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
[重点精讲]
为什么说1905年革命是十月革命的总演习?
(1)1905年革命以工人阶级为主,并锻炼了无产阶级走向成熟。
(2)布尔什维克党起了领导作用并积累了斗争经验。
(3)打击了沙皇专制,动摇了其统治基础。
[名师指津]
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工业迅猛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展,但是,大量封建残余的存在使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在1905年革命的直接推动下,沙皇政府在政治经济方面又进行了一些改革。使俄国进一步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
[历史认识]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展的道路,改变了俄国的社会性质,使俄国在近代化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政治上的变革,也为后来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阶级条件和政治基础。
深化探究
探究点1 社会矛盾加剧
材料 1861年废除农奴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改革,没有给俄国劳动人民的生活带来大的改善,阶级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两幅图片为俄国失业工人在救济所吃荞麦粥,而贵族们却在享受奢侈的酒宴。
( http: / / www.21cnjy.com )
思考
材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为以后的俄国民主革命留下了怎样的历史任务?
答案 (1)贫富差距加大,阶级矛盾尖锐。
(2)面临彻底推翻封建残余和专制统治的历史任务。
探究点2 对农奴制改革的评价
( http: / / www.21cnjy.com )
材料 亚历山大二世给俄国带来的“文明”。(见右图)这幅漫画形象地说明了改革的局限性,在“文明”的口号下,沙皇把大批的反对者流放到西伯利亚
思考
(1)图片反映了俄国历史上哪一历史现象?这一现象涉及哪些领域?
(2)图中“文明的火炬”指的是什么?“到西伯利亚”又说明了什么?
(3)如何认识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不彻底性?
答案 (1)政治改革缓慢。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军事教育等。
(2)“文明的火炬”指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到西伯利亚”说明俄国仍是沙皇君主专制的国家,沙皇照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任何对沙皇专制统治的挑战都会受到压制,形象地说明了改革不彻底,带有明显局限性和不彻底性的特点。
(3)①1861年改革没有摧毁地主土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所有制,改革后,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②由于农奴制残余,经济发展仍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劳动人民遭受着资本主义和封建残余的双重剥削和压迫。
课堂小结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1.19世纪中期以后,俄国工业化迅速发展,其直接推动因素是( )
A.实施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
B.国家采取保护和优先发展工业的指导性政策
C.采取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D.建立了带有强烈封建性和军事性的政治体制
答案 A
解析 俄国工业的发展直接得益于农奴制的废除,它保证了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并扩大了工业品的国内市场。
2.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特点是( )
A.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B.总体水平落后于美国、西欧国家
C.对外国资本依赖严重
D.分布不平衡
答案 A
解析 本题所有选项都是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特点。但B、C、D三项是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特点。而A项为最基本特点。
3.有人认为,“1861年改革后,俄国广大的农民遭到的压迫剥削更重了”,其主要依据是( )
A.遭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B.付出高额赎金
C.对封建地主的义务加重了
D.要继续遭受地主的剥削
答案 A
解析 改革后资本主义发展与农奴制残余相勾结,是俄国社会的特点之一,使农民遭受到双重压迫。
4.俄国1905年革命的导火线是( )
A.经济危机、农业歉收
B.日俄战争战败
C.1月9日政府枪杀请愿工人事件
D.黑海舰队水兵起义
答案 C
解析 1月9日事件后,工人罢工、水兵起义,引发了1905年革命。
5.列宁指出:“1861年诞生了1905年”。其真正含义是( )
A.1905年革命是在1861年不断高涨的农民革命潮流中发生的
B.1861年改革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成为1905年革命的根源
C.1861年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为1905年革命准备了经济条件和阶级条件
D.1905年革命是在1861年改革后,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基础上发生的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1861年改革没有成功改造腐朽的沙皇专制统治,但是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逐步壮大,革命是在所难免。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材料二 一个俄国官员在“二一九法令”颁布后,评价农民的变化时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
请思考:
(1)请你说出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有哪些?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是什么?
(2)如果材料二的叙述是真的,那么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1)信息:反映了19世纪中叶农奴的悲惨生活和俄国工业发展的落后。根源:落后的农奴制的阻碍。
(2)原因:废除农奴制后,农民在获得自由的同时,还获得了一块份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
[探究与思考]
1.提示 (1)到19世纪末,俄国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形成多个工业中心。
(2)采矿业、化工业、金属冶炼等重工业成为工业的主体。
(3)垄断组织产生,俄国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2.提示 (1)改革:①斯托雷平的土地改革。
②建立了国家杜马(议会)制度。
(2)意义:有利于俄国进一步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加速了其近代化的进程。
3.提示 虽然是一次失败的资产阶级 ( http: / / www.21cnjy.com )民主革命,但意义重大。迫使沙皇采取了议会制(国家杜马)的统治形式,并进行了斯托雷平土地改革。这些改革对俄国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有着重要意义,是1905年革命的直接成果,不容忽视。
( http: / / www.21cnjy.com )
一、选择题
1.19世纪后半期,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显著特点是( )
A.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农奴制残余错综交织
B.主要工业部门里纺织业最发达
C.借鉴西欧先进国家技术经验和管理方法发展经济
D.农村自然经济转化为商品经济
答案 A
解析 1861年改革使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义的道路,资本主义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和西欧先进国家相比,俄国仍存在着大量农奴制残余,严重影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
2.19世纪晚期,俄国农村中阶级分化加剧,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俄国( )
A.农村封建残余势力仍很强
B.农业资本主义成分迅速增长
C.农奴制残余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D.农村出现了大批雇佣劳动力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农村中阶级分化主要是自由劳动力和农业资产阶级的分化。
3.列宁指出:“1861年以后,俄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这样的迅速,只用数十年的工夫就完成了欧洲某些国家整整几个世纪才能完成的转变。”导致俄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因素不包括( )
A.农奴制度的废除
B.借鉴了西欧的技术经验
C.沙皇专制的终结
D.上层建筑的近代化变革
答案 C
解析 1861年改革是由沙皇推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改革后,俄国仍然保持专制体制。
4.基督复活大教堂是俄国在亚历山大二世遇刺的地方建立的著名建筑(如下图)。当年刺杀亚历山大二世的民粹派代表( )
( http: / / www.21cnjy.com )
A.农民的利益
B.资产阶级的利益
C.部分封建主的利益
D.工人的利益
答案 A
解析 1861年改革之后,一批代表农民利益的平民知识分子,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逐渐形成了民粹派。
5.从下图我们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
( http: / / www.21cnjy.com )
“解放”后农民的生活
A.农民的生活有较大的改善
B.封建地主仍然占有大量土地
C.大多数农民生活仍然十分贫困
D.农民的反抗斗争十分激烈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历史图片的能力。从图片中可以看到解放后农民生活居住条件的简陋,说明大多数农民生活仍十分贫困。
6.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
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
答案 C
解析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 http: / / www.21cnjy.com )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对资本主义发展仍起阻碍作用,因此说“扫清了障碍”不正确,故排除A项;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是废除旧的生产关系,并未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B项不正确;题干中列宁的这句话肯定了1861年改革对俄国经济和政治的影响,推动了俄国的近代化进程,因此C项正确;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且不符合历史事实。故答案为C项。
二、非选择题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1年改革是国内外形势挑战的结果,当时的俄国,危机和机遇并存,沙皇政府的当权者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实行各阶级阶层的利益分配。
材料二 自由派和农奴主当中的大多数都对沙皇诏书表示热烈欢迎,称赞它“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
(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的“危机和机遇并存”?沙俄政府是怎样“实行各阶级阶层的利益分配”的?
(2)你是否赞同材料二中“它‘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这一观点?说明理由。
答案 (1)危机:农奴制面临全面危机。机遇:工业革命的影响。分配:农民获得份地和人身自由;地主占有最好的土地,并利用村社控制农民。
(2)赞同: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或近代化道路)。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56年间,在尼日哥德省退伍 ( http: / / www.21cnjy.com )少将帕施科夫所买的苏尔卡村,农民进行反抗活动,于1857年1月被派到那里的侍从武官苏马罗科夫·埃尔斯顿伯爵所镇压。
……大约有280个农民,从马卡里耶夫县的退 ( http: / / www.21cnjy.com )伍少将捷米多夫的领地来到了下新城提出控告,说他们为租税所累,为了挣得一点儿收入,不得不去替地主干活,但地主却不付款。像其他例子一样,结果有5个控诉者因成群结队往来被判了罪,他们全部被遣回领地。
……弗拉基米尔省佩累斯拉夫县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主沃尔契诃夫的农民,于1856年举行暴动,用驻扎军队的办法才把他们平定。1857年2月,当这些农民知道被他们派往圣彼得堡请求自由的同村人被捕,又重新进行叛乱。他们从1848年起就常常表示希望获得自由,并诉说他们所受的压迫,为此曾派侍从武官斯托雷平去镇压。
……在萨拉托夫省伏尔加县,利文公爵夫人的农民发动骚乱。——沙皇政府第三厅的报告
材料二 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亚历山大二世1856年3月一次演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俄国怎样的历史状况?
(2)综合材料一、二分析说明沙皇进行改革的主观目的是什么?
(3)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之所以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其依据是什么?
(4)这次改革完成了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了吗?
答案 (1)材料一反映了俄国19世纪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期农民运动蓬勃发展的状况,农民要以革命手段自下而上地消灭农奴制,农奴制出现了危机,但是这些运动被沙皇政府镇压下去。
(2)从材料一、二可以分析出沙皇进行农奴制改革是被迫的,其主观目的是为了挽救封建统治,维护贵族地主阶级的利益,并不是发展资本主义。
(3)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资产阶级性 ( http: / / www.21cnjy.com )质的改革,并不是从其主观目的来说的,而是以其发生的原因即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封建农奴制的阻碍、改革的内容和改革的积极作用三个方面为依据的。
(4)既然改革是由沙皇主持进行的,目的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挽救统治危机,这就不可避免地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主要表现为:政治上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经济上保留了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这说明俄国仍未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其实,也正是由于改革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低,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改革才由沙皇主持自上而下地进行,从而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随着改革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资产阶级革命发生了,如1917年二月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