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共4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共4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5 12:25: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本文重点文言词汇句式。抓住关键词语,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词句意思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
探讨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弟子的治国理念,感受孔子魅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
学习本文成功地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表情等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 :
领会孔子及弟子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领略大教育家孔子的教育风采,树立人生理想。
情境任务
志,意也。从心,之声。
—— 许慎《说文解字》
01
志者,心之所也。
——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02
我校拟开展“先贤之志,今人悟志”活动,邀请师生共同学习经典《论语》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跨越时空,与先贤对话。
走近孔子
①政治思想: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暴政。
②教育方面: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不分贵贱。开启了平民教育,打破了“学在官府”的贵族教育。他提出一系列宝贵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温故知新”,提倡启发式教学等。
③整理古代文化典籍:编成《春秋》一书,修订《诗》《书》《礼》《易》等经典文献。他的言论被收录在《论语》里。
孔子,名丘,字仲尼
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论语》简介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论语》简介
宋儒将:
《论语》
《大学》
《孟子》
《中庸》
全称为“四书”
解读题目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 侍坐》
这四个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扩展知识】
对晚辈说话或者自谦时一般称名;对平辈或尊辈则称字。
(由)
子路
(点)
曾皙
(赤)
公西华
(求)
冉有
侍坐:陪长者闲坐
听名家朗诵,正音
千乘之国 shèng
哂之 shěn
小相 xiàng
冠者 guàn
摄乎大国 shè
以俟君子 sì
铿尔 kēng
浴乎沂 yí
饥馑 jǐn
端章甫 fǔ
莫春者 mù
舞雩 yú
喟然 kuì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课文是如何围绕谈“志”展开?
孔子问

弟子言

孔子评

问志中感受孔子风范

在问志中感受孔子风范
齐读第一部分,思考:
孔子是怎样问志的?
01
02
反映出孔子在教学上的什么样的态度
第一部分:孔子问志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因为

你们
同“已”,止
不要
平时
了解
如果
有的人
动词,做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因为我的年龄比你们大一点,不要因我而不敢说话。(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
第一部分:孔子问志
孔子是怎样问志的?反映出孔子在教学上的什么样的态度
1.用温和自谦的话首先解除了学生的思想顾虑,给学生创造了说真话的条件,创造了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从而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大胆地谈个人的理想。
2.引用学生日常好说的牢骚话,指出他的学生平时认为人们不了解自己,所以感到无所作为,表明对学生的了解。而后假设了一种情况,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怎么办?从而水到渠成地启发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
和蔼可亲
平易近人
循循善诱
跨越时空,寻找先贤之志

合作探究
从文中找出四位弟子各自的志向,并通过揣摩语句,分析四位弟子的性格特征
孔子问志 弟子述志 性格特征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曾皙
第二部分:寻先贤之志
子路不加考虑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处于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连遇上饥荒;如果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之后,就可以使人人有勇气,而且还懂得合乎礼仪的行事准则。”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急遽而不加考虑的样子
夹处
介,于
动词,施加
军队
接续
治理
等到
形作名,勇气
微笑
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泛指饥荒。五谷不熟曰饥,蔬菜不熟曰馑
子路(仲由)
侧重强国
志向:
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且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并保证三年内使人民勇于作战并懂得义理。
性格:
有抱负、自信、坦诚,却较鲁莽、轻率。可以从“率尔而对”的神态中窥见其人
(神态、语言)
第二部分:寻先贤之志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计量土地用语,纵横
或者
使动,使……富足
介词,至于
等待
“冉有,你怎么样 ”
(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之后,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礼乐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那就得等待君子来推行了。
第二部分:寻先贤之志
冉有(求)
侧重富民
志向:
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内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还难办到。
性格:
谨慎小心,谦虚退让,他坦言自己能力不足,用礼乐教化人民的事情只有等到修养更高的君子来完成(语言)
第二部分:寻先贤之志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胜任,能做到
诸侯祭祀祖先之事
或者
诸侯朝见天子
名作动,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公西华,你怎么样 ”
(公西华)回答说:“不敢说我能胜任,但是愿意在这方面学习。诸侯祭祀祖先的事,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官。”
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存在等级差别,所以有大相、小相之说。
第二部分:寻先贤之志
公西华(赤)
侧重以礼治邦
志向:
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会盟时担任一个“小相”。
性格:
谦恭有礼,娴于辞令。从他“非曰能之,愿学焉”的做事态度表现出来。(语言)
第二部分:寻先贤之志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同“稀”,稀疏
放下
起身,站起来
介词,与、和
名作动,弹奏
连词,表顺承
何妨
动作名,为政的才能
“曾皙,你怎么样 ”
(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把瑟放下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同。”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第二部分:寻先贤之志
(曾皙)说: “暮春时节(天气暖和),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定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在沂河里沐浴,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同“暮”
成年人
少年
介词,在
名作动,吹风
唱歌
第二部分:寻先贤之志
曾皙(点)
暮春咏归
志向:
暮春时节,脱下冬衣,穿上春衣,和五六个20岁的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少年,在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
性格:
从容不迫,逍遥洒脱,谦恭有礼(动作、语言)
第二部分:寻先贤之志
孔子问志
弟子述志
性格特征
子路
千乘之国——有勇,知方
直率鲁莽
冉有
公西华
愿为小相焉
谦恭有礼
曾皙
暮春游乐图
从容洒脱
小国——足民
谨慎谦虚
第二部分:寻先贤之志
各抒己见,析先贤之志

合作探究
孔子如何评志?四位弟子中,你更欣赏谁的志向,为什么?填写下面表格,谈谈你的看法
人物 孔子评志 我来评志 志的侧重点
子路
冉有
曾皙
公西华
第三部分:孔子评志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叹息的样子
赞同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为何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介词,用
谦让

名作动,走在后面
已矣,罢了。也已矣,语气助词连用,表示肯定语气的加强。罢了
第三部分:孔子评志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皙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你为什么笑子路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用礼,可他的话毫不谦让,所以笑他。”
第三部分:孔子评志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
语气词
国家
语气助词,‘与’通“欤”表反问
怎见得
形作名,小相;大相
“难道冉有所讲的就不是国家的事吗 ”“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 ”
“难道公西华所讲的不是国家的事吗 ”“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国的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谁能做大相呢 ”
评析先贤之志
人物 孔子评志 我来评志 志的侧重点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曾晳
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哂之)其言不让
认可志向,但含蓄批评。
没有正面加以评论,意在鼓励。
(叹之)唯求则非邦也与?
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肯定才能,增强信心。
(惜之)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与之)吾与点也。
孔子十分赞同曾晳的观点。
探究:为何“与”点?
春秋之末,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国互相征伐,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以暴制暴带来的无休止的杀戮、战争和流亡,人民对和平、稳定有着强烈渴望,孔子的政治主张——仁政、以礼治国成为了一种政治上的深切关怀。
(1)联系时代背景:
探究:为何“与”点?
(2)联系《论语》中的相关语录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话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孔子说:“能用礼让来治理国家吗?这有什么难的呢?不能用礼让来治理国家,又怎么能实行礼制呢?”
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
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论语·里仁》
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


根 本
途 径
仁 爱 天 下,施 行 仁 政
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一整
套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
解析原因
1.“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也。”
——见杨树达《论语疏证》
2.“全文突出了儒家的礼乐治国的理想。”
——刘盼遂等主编的《中国历代散文选》
3.“今以《论语》考之,孔子本有行道救世之心,而终不得志,因此他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话和‘欲居九夷’的想法;孔子又说:饭疏食(吃粗糙的食物)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先秦文学参考资料》
为何“与”点?
“宁为太平犬,莫作乱世民。”春秋之末,天下大乱,身为万世宗师,他不能不去思考百姓的疾苦。否则,他以“仁”为本的思想就无从得以体现。
而曾皙讲的这个境界,就应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这就是孔子的自由民主—— 一个大同世界的理想。其实在孔子看来,就是礼治。
四位弟子中,你更欣赏谁的志向,为什么?
冉有
我要不挨饿!
富国
公西华
我要知礼节!
文明
曾皙
我要追求幸福!
终极目标
子路
我要不挨打!
强兵
评析先贤之志
人物 孔子评志 我来评志 志的侧重点
子路 (哂之)其言不让 子路以勇为先,希望培养百姓讲求“义”,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这有利于国家在战乱中的稳定。 强国
冉有 (叹之)唯求则非邦也与? 冉求有经济才能,追求“足民”,体现了孔子“先富后教”的理念,更是儒家在乱世中关注民生,仁者爱人的表现。 富民
评析先贤之志
人物 孔子评志 我来评志 志的侧重点
公西华 (惜之)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西华长于祭祀、会盟之礼,志在为“小相”,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祭祀、会同时守礼可以起到移风易俗、匡复社会秩序的作用。
曾晳 (与之)吾与点也 曾皙追求太平盛世下的诗意生活,这一理想是孔子追求“大同社会”的投射,其价值在于为春秋乱世构建了一种理想的社会形态。
知礼
幸福
对话先贤,与孔子谈吾志

四、对话先贤,与孔子谈吾志
评析先贤之志后,你在“立志”“求志”方面获得了哪些启示?请谈谈你对“志”的认识与思考。
做个有志气的青年
如何立志
国泰方能民安,我们立志既要结合个人兴趣、才能,也要结合时代特征和社会需求,把个人追求与国家发展、人类幸福紧密结合起来。
儒家认为,修身方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因而,立志后更应加强个人修养,不断提升自我学识和人格境界,如此方能实现志。此外,我们还应安贫乐道,纵使“求志”道路 上遭遇挫折,也应不失本心,自在坦荡,在日常生活中感受诗意,快乐进取。
如何求志
伟人之“志”
毛泽东从青少年时代开始,便深切关注民族命运
树立“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大志向;
伟人之“志”
14岁的周恩来在回答老师提问时,斩钉截铁地说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伟人之“志”
习近平曾深情回忆:“我当年到了正定,看到老百姓生活比较贫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情形,心里很着急,的确有一股激情、一种志向,想尽快改变这种面貌。”
正是强烈的理想信念,让一代代共产党人经千难而前仆后继、历万险而锲而不舍。
教师寄语
课堂小结
本文记述了孔子和他的四位弟子的一次闲谈,四个弟子各自阐述自己的志向,孔子加以点评,生动的表现了他们的思想、志向和不同性格,突出地显示了儒家礼乐治国的共同理想。
这种理想,在21世纪的人们心中依然激荡起轰然巨响……
课堂小结
侍 坐
孔子诱导言志:平等民主
四子言志
子路: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鲁莽直率,好胜自诩。
冉有:
可使足民。
——谨慎谦逊,不卑不亢
公西华:
愿学焉,愿为小相
——委婉谦恭,善于辞令
曾皙:
暮春者“浴”“风”“咏”
——从容洒脱,机敏好学
释“哂”由“与”点之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