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导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5 14:12: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马说》导写案—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马 说①
韩 愈
世有伯乐②,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③辱于奴隶人④之手,骈死⑤于槽枥⑥之间,不以千里称⑦也。马之千里者,一食③或③尽粟一石⑩。食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 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 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 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①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这是作者《杂说》四篇中的第四篇。题目是后人加的。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②〔伯乐〕本名孙阳,字伯乐,春秋时秦国人,擅长相马。
③〔祗(zhǐ)〕同“衹”(“只”的繁体字),仅。
④〔奴隶人〕奴仆。
⑤〔骈(pián)死〕(和普通马)一同死。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⑥〔槽枥(li)〕马槽。
⑦〔不以千里称〕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
⑧〔一食〕吃一次。
⑨〔或〕有时。
⑩〔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食(sì)〕同“饲”,喂。下文“而食”“食之”中的“食”读音和意思与此相同。
〔外见(xiàn)〕表现在外面。见,同“现”。
〔且〕犹,尚且。
〔策之〕用马鞭赶它。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不以其道〕指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材,才能、才干。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临〕面对。
〔其真无马邪〕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课文说明
一、关于作者及写作背景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早孤,由兄嫂抚养,刻苦自学。唐德宗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事被贬为阳山令,赦还后,曾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后官至吏部侍郎,病逝后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北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在文学方面,他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陈言务去”“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诗歌风格奇崛雄伟,力求新警,但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于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很大。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有《昌黎先生集》传世。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二、内容分析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马说》通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作者的这些见解和感慨,都是通过具体的形象表现的。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以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写有才之人终身不得其用的遭际,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写千里马埋没的原因等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的处境,行文中洋溢着强烈的不平和悲愤。
三、参考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虽然有很名贵的马(即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同步练习
一、阅读课文,完成各题。
1.解释加粗字的含义。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不以千里称也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对下面加粗的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故虽有名马(虽然)
虽有千里之能(即使)
B.一食或尽粟一石(shí 吃)
食之不能尽其材(sì 同“饲”,喂)
C.策之不以其道(用马鞭驱赶)
执策而临之(马鞭)
D.其真无马邪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他们)
3.下面加粗的“之”字的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之千里者(宾语前置的标志,不翻译)
B.虽有千里之能(助词,的)
C.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千里马)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翻译)
4.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句子的语气特点。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5.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6.这篇短文仅100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唆。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 各具有怎样的效果
7.阅读下面的短文,结合课文,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不超过100字。
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代乎 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德彝惭而退。
——《资治通鉴·唐纪八》
①上:皇上,指唐太宗。
②封德彝(568—627):名伦,字德彝,唐代官员,官至尚书右仆射。
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龙 说①
韩愈
龙嘘气②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③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④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⑤陵谷。云亦灵怪矣哉!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⑥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
【注释】①《龙说》,是《马说》的姊妹篇,文中的龙和云分别喻指君与臣。②嘘气:吐气,呼气。③茫洋:辽阔无边际的样子。④感:同“撼”,摇动,震动。⑤汩(gǔ):淹没。⑥神:这里是显示的意思。
1.请为加点词选择恰当的选项。
加粗词 词义选择 选择
云固弗灵于龙也 A.固不知子矣B.求之下游,固颠C.汝心之固 (1)
薄日月 A.薄暮冥冥B.不宜妄自菲薄C.厚积薄发 (2)
乃其所自为也 A.乃记之而去 B.乃不知有汉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
3.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景公问晏子曰:“莅①国治民,善为国家者何如 ”晏子对曰:“举贤以临国,官能②以敕民,则其道也。”公曰:“虽有贤能,吾庸③知乎 ”晏子对曰:“贤而隐,庸为贤乎 吾君亦不务④乎是,故不知也。”公曰:“请问求贤 ”对曰:“观之以其游⑤,说⑥之以其行。君无以靡曼⑦辩辞定其行,无以毁誉非议定其身。如此则不为行以扬声⑧,不掩欲以荣⑨君。故通则视其所举穷则视其所不为富则视其所分贫则视其所不取。夫上士难进而易退也,其次易进易退也,其下易进难退也。以此数物者取人,其可乎!(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注释】①莅:治理,下文的“临”“敕”与此同义。②官能:授予有才能的人官职。③庸:怎么,哪里。④务:致力,专门从事。⑤游:交游,交结的朋友。⑥说:评说,评论。⑦靡曼:指言辞华丽。⑧声:名声,声誉。⑨荣:通“营”,迷惑。
1.下面句子中加粗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食不饱,力不足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B.策之不以其道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C.善为国家者何如
弗学,不知其善也(《虽有嘉肴》)
D.夫上士难进而易退也
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以此数物者取人,其可乎!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故通则视其所举穷则视其所不为富则视其所分贫则视其所不取
4.【甲】文中“千里马”喻指 ,“伯乐”喻指 。【乙】文中,晏子向景公建议的治国方法是“ ”。(用原文回答)。
5.在对待“贤能”的问题上,景公与“食马者”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四、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②,千里之马至者三。(《战国策 千金求马》)
【注】①涓人:国君身边的侍从。②期年:满一年。
1. 请解释下列加粗词在文中的意思。
(1)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
(3)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以:
(4)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捐:
2.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3、【乙】两文都借于里马表达了作者的人才观,但在写法上却有很大的不同,从表达方式上看【甲】文以_______为主,【乙】文以_______为主。
4、【甲】【乙】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简答它们的不同之处。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乙】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①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臣之子皆下才也。有九方皋,其于马,非臣之下也。可告以天下之马②。请见之。”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③而黄。”使人往取之,牡④而骊⑤。报穆公,穆公不说,召伯乐,曰:“子所荐求马者,马色牝牡,尚弗能知,又安知天下之马也?”伯乐曰:“皋之所观,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马至,果天下之马也。(《九方皋相马》,有删改)
注:①姓:指子孙。②天下之马:指天下最好的马。③牝(pìn):母马。④牡:公马。⑤骊(lí):纯黑色马。
1.下列加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
B. 安求其能千里也
又安知天下之马
C. 才美不外见
请见之
D. 鸣之不能通其意
其真无马邪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通过对千里马不遇伯乐的议论,表达作者对贤才难遇明主的愤懑,寄寓着对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希望。
B. 乙文通过记叙伯乐举荐九方皋为秦穆公寻找天下最好的马的故事,告诉我们看待事物要独具慧眼,看其实质。
C. 甲文中表明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但其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真不知马”。
D. 乙文中秦穆公起初不高兴,原因是他看到九方皋找到的马,想当然地认为这不是天下最好的马。
4.关于人才问题,甲乙两文给我们哪些启发?
参考答案
一、
1.(1)辱:受屈辱。(2)称:著称。(3)等:等同,相等。
2.A(“虽”有“虽然”和“即使”两个意思,前者表示既成事实,后者表示将来和假设。这里两个都是“虽然”)
3.A(定语后置的标志)
4.(1)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陈述语气)
(2)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不能办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反问语气)
(3)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诘问、感叹语气)
5.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亦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这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6.(1)直称。如“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正面提及,表述严正。(2)暗称。如“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表述委婉,虽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3)代称。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这些句子中的“其”“是”“之”等代词,都是指称千里马的,表意简洁含蓄。
7.从课文和课后所给材料来看,每个人都可能是“人才”,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长,用人者要善于发现和使用其长处,不应求全责备,更不应因某种私利而拒绝人才。
二、
1.(1)B (2)A (3)B
2.但是龙没有云,就不能显示出它的灵异。
3.象征(借物寓意)。本文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
【参考译文】
龙吐出的气形成云,云本来不比龙灵异。但是龙乘着这股云气,可以在茫茫的太空中四处遨游,接近日月,遮蔽它的光芒,震撼起雷电,变化神奇莫测,雨水降落在大地,使得山谷沉沦。这云也是很神奇灵异的呢!云,是龙的能力使它有灵异的。至于龙的灵异,却不是云的能力使它这样子的。但是龙没有云,就不能显示出它的灵异。失去它所凭借的云,实在是不行的啊。多么奇妙啊,龙所凭借依靠的,正是它自己造成的云。《周易》说:“云跟随着龙。”那么既然叫做龙,就应该有云跟随着它啊!
三、
1.D都是“在朝做官”的意思(A足:充足/值得。B之:代词,代千里马/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善:善于/好的方面)
2、(1)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2)凭着这几种情况来选拔人才,大概就可以了吧!
3.故通则视其所举/穷则视其所不为/富则视其所分/贫则视其所不取
4.(1)人才 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人 举贤以临国,官能以敕民
(2)景公:有求贤的主观愿望,虚心求教。食马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
【乙文参考译文】
景公问晏子说:“治理国家和民众,善于治理国家的人怎样行事 ”晏子回答说:“任用贤人治理国家,授予有才能的人官职来治理百姓,就是他的办法。”景公说:“即使有贤能之人,我怎么能发现呢 ”晏子回答说:“贤能而隐居,怎么能算作贤人呢 您也没有致力于这方面,所以没有发现。”景公说:“请问求贤的方法是什么呢 回答说:“从他交游的人观察他,用他的行为来评论他的品行。君王不要以华丽的言辞来判定他的品行,不以非议判定他的品性,这样,(他)就不会故意做出某种举动来张扬名声,也不会掩盖自己的目的来迷惑君王了。所以通达时看他都做些什么,困顿时看他不做什么事;富有时看他向外分放什么,贫穷时看他不要什么。最贤能的人不轻易进身为官而容易引退,次一等的人能轻易为官也能轻易引退,再次的人能轻易为官而不易引退。凭着这几种情况来选拔人才,大概就可以了吧!”
四、
1. (1)并列 (2)同“饲”,喂 (3)用 (4)舍弃,浪费
2. (1)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2)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擅长买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了。
3. 议论 记叙(叙述)
4. [甲]文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
[乙]文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五、
1. B(安:怎么,哪里)
2. ①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②秦穆公接见了九方皋,派(他)前去寻找好马。
3.D
4.《马说》启发我们要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不要埋没人才。《九方皋相马》启发我们使用人才要看重其真正的能力(实力);还要善于推荐人才,这样才能薪火相传。
初中古诗文同步学习28
初中古诗文同步学习 · 目录
上一篇古诗文同步学习:课外古诗词诵读【九下(1)】下一篇古诗文同步学习:《曹刿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