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八 表格式 教学设计(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八 表格式 教学设计(2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5 20:52: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内容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 课时 一、二
教材分析 《语文园地八》作为语文教材中的一部分,其设计旨在通过丰富的文本素材和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本课时的教材设计特别注重季节的描写与表达,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不同角度描写季节的特点,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还激发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生活的兴趣。教材通过“多角度描写季节”的教学主题,巧妙融合了比喻、拟人、感官描写等多种修辞手法的学习,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并运用这些技巧,使他们的写作更加生动、具体。此外,教材还通过拓展任务的形式,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季节变换的小故事,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学情分析 在《语文园地八》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和写作能力,能够运用简单的修辞手法进行表达。然而,对于如何多角度、多层次地描写季节,以及如何通过人物或动物的视角展现季节变化的感受和情感,学生们可能还缺乏深入的理解和实践经验。因此,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注重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季节,分析并模仿经典文本中的描写手法,同时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创作具有个人特色的作品。此外,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小组讨论、分享展示等互动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新知识,提升能力。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们不仅能够加深对季节描写的理解和认识,还能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回顾并交流本单元童话的特点,体会童话中奇妙的想象,感受人物形象。 感受意思相近的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不同表达效果,学会准确用词。 深入理解不同角度描写季节的特点,学会分析并模仿这些描写手法。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观察生活、感悟自然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童话的特点,体会奇妙想象和人物形象。 掌握多角度描写季节的方法,并能在写作中灵活运用。 难点: 辨析近义词在语境中的差异,学会准确表达。 分析不同描写手法的特色,形成自己的见解。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练习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 教师行为: 面带微笑走进教室,用温和的语气说:“同学们,这一单元我们一起走进了奇妙的童话世界,还记得那些充满想象力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看看这些童话中有哪些让我们难以忘怀的地方。” 学生行为: 学生端坐,目光聚焦在教师身上,准备进入学习状态。 师生示例对话: 师:“谁能说说《宝葫芦的秘密》中,王葆最想得到什么?这个愿望有多奇妙?” 生:“王葆想得到一个宝葫芦,它能帮他实现所有愿望,这真是太神奇了!” 二、回顾、交流童话特点(约15分钟) 1. 阅读交流平台(约5分钟) 教师行为: 展示“阅读交流平台”内容,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 提问:“你认为这三篇童话(《宝葫芦的秘密》《巨人的花园》《海的女儿》)中最奇妙的地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学生行为: 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后举手回答。 师生示例对话: 生:“《巨人的花园》里,巨人的花园因为孩子的到来而充满生机,这种变化很奇妙。” 师:“很好,这就是童话中常见的奇妙变化。还有哪位同学想分享?” 2. 交流分享人物形象(约5分钟) 教师行为: 引导学生分享对王葆、巨人和小人鱼三个人物形象的印象。 提问:“这三位人物中,哪一位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学生行为: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 师生示例对话: 生:“小人鱼为了爱情牺牲自己,让我很感动。她的勇敢和无私让我印象深刻。” 师:“非常棒,小人鱼的形象确实令人难忘。那么,她的这种精神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体现呢?” 3. 总结与拓展(约5分钟) 教师行为: 总结童话的特点,如奇妙的想象、鲜明的人物形象等。 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我们学过的这些童话,你还知道哪些具有相似特点的童话故事?” 学生行为: 学生积极思考,举手分享自己知道的童话故事。 三、感受近义词的不同表达效果(约20分钟) 1. 朗读句子,说发现(约5分钟) 教师行为: 出示两组含有近义词的句子,让学生朗读并找出加点的近义词。 提问:“这两组词在意思上很接近,但在句子中有什么不同?” 学生行为: 学生朗读句子,圈画近义词,小组讨论后发言。 师生示例对话: 生:“‘安静’和‘宁静’在句子中,我觉得‘宁静’更侧重于内心的平静,而‘安静’则更偏向于外界的声音小。” 师:“分析得很到位,那么你能用这两个词分别造个句子吗?” 2. 交流发现,理解差异(约5分钟) 教师行为: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近义词在具体语境中的不同意思。 鼓励学生用近义词造句,加深理解。 学生行为: 学生积极发言,用近义词造句,教师及时点评。 3. 再读感受效果(约10分钟) 教师行为: 指导学生再次朗读句子,感受近义词在表达上的微妙差异。 提问:“通过朗读和造句,你现在对这两个词的理解有什么不同了吗?” 学生行为: 学生再次朗读句子,体会表达效果的不同,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师生示例对话: 生:“现在我更能体会到‘宁静’和‘安静’在表达上的细微差别了。” 师:“很好,这就是我们在阅读和学习中需要不断积累的。希望你们以后在写作时也能准确运用这些词语。” 四、拓展提升(约10分钟) 教师行为: 引入情境创作: 教师说:“同学们,我们已经深刻理解了童话的奇妙想象和近义词的微妙差异。现在,让我们来一个小挑战,尝试创作一个简短的童话片段,要求必须包含至少一个奇妙的想象点,并巧妙地使用一对近义词来丰富表达。” 学生行为: 学生拿出纸笔,开始构思并创作。教师可以巡视教室,给予个别指导和鼓励。 师生示例对话(可选,用于课后分享): 生(分享时):“我创作了一个关于会说话的树的童话。在这个森林里,有一棵古老的橡树,它不同于其他树,因为它能说话。每当夜幕降临,它就会用‘温柔’的声音给小动物们讲故事,而白天,它则保持着‘宁静’的姿态,守护着这片土地。” 师:“非常棒!你的童话不仅包含了奇妙的想象——会说话的树,还巧妙地使用了‘温柔’和‘宁静’这一对近义词,增强了表达效果。其他同学也要加油哦!” 五、布置作业(约5分钟) 教师行为: 布置作业:“为了巩固今天所学,请大家完成以下两项作业: 继续完善你的童话创作,增加一个人物角色,并为其设计一句使用近义词的对话。 预习《语文园地八》中关于季节描写的部分,收集至少三个不同角度描写同一季节的句子,并尝试分析它们各自的特色。” 学生行为: 学生认真记录作业要求,准备课后完成。 结束语: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回顾了童话的奇妙,还学会了如何更准确地使用近义词来表达我们的思想。希望大家在课后能够认真完成作业,期待在下一节课中看到你们更加精彩的表现。记住,阅读是心灵的窗户,写作是思想的翅膀,让我们一起在语言文字的海洋中自由翱翔吧!”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约5分钟) 教师行为: 微笑走进教室,手持上节课学生创作的童话片段作为展示。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畅游了奇妙的童话世界,并尝试了自己的创作。今天,我们将继续探索语言文字的魅力,走进《语文园地八》的第二课时,一起领略四季的风采。” 学生行为: 学生回忆上节课内容,准备进入新的学习状态。 师生示例对话: 师:“还记得我们上节课用的近义词吗?哪位同学能举个例子?” 生:“比如‘温柔’和‘宁静’,在童话中用来形容会说话的树,非常生动。” 师:“很好,今天我们将继续运用这样的技巧,但这次我们要放在季节的描写上。” 二、预习分享与导入新课(约10分钟) 教师行为: 请几位学生分享预习中收集的描写同一季节的不同句子。 展示PPT,展示几段经典的季节描写,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学生行为: 学生分享自己收集的句子,并简单说明其特色。 观看PPT,思考不同描写手法的差异。 师生示例对话: 生:“我收集的是关于春天的句子,‘春风像母亲的手,轻轻抚摸着大地’,这句话用了比喻,很温柔。” 师:“非常好,这句确实很有画面感。那么,如果我们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多个角度来描写春天,会怎样呢?” 三、多角度描写季节(约20分钟) 1. 分析范例(约5分钟) 教师行为: 深入分析一段多角度描写季节的范文,指出其中运用的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学生行为: 跟随教师思路,标记出范文中的关键手法。 师生示例对话: 师:“看这段,‘秋天,金黄的叶子如蝴蝶般翩翩起舞,落叶铺满了小径,踏上去沙沙作响,空气中弥漫着果实成熟的香气。’这里用了哪些手法?” 生:“比喻(叶子如蝴蝶),拟人(翩翩起舞),还有感官描写(视觉、听觉、嗅觉)。” 2. 小组讨论(约10分钟) 教师行为: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季节进行多角度描写练习。 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尝试不同手法。 学生行为: 小组讨论,分工合作,共同创作。 3. 分享展示(约5分钟) 教师行为: 邀请几组学生上台分享他们的作品,并给予正面反馈和建设性建议。 学生行为: 自信地展示小组作品,接受同学和老师的评价。 四、总结提升(约10分钟) 教师行为: 总结多角度描写季节的要点,强调观察生活、感受自然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今天学到的技巧应用到日常写作中。 学生行为: 认真听讲,记录要点,思考如何将所学应用于实践。 师生示例对话: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发现描写季节不仅可以用单一的手法,还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让文章更加生动立体。希望大家以后在写作时,也能多观察、多思考、多尝试。” 生:“是的,老师。我觉得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会更有感染力。” 五、拓展提升(约10分钟) 教师行为: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出一个更具挑战性的拓展任务:“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如何多角度描写季节,现在让我们更进一步,尝试创作一个季节变换的小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不仅要有四季的鲜明特色,还要通过人物或动物的视角,展现他们对季节变化的感受和情感变化。同时,鼓励大家创造性地运用近义词,使故事表达更加丰富细腻。” 学生行为: 学生听到这个新任务后,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开始积极构思。他们可能会互相讨论,交流想法,甚至开始在纸上勾勒出故事的大致框架。 师生示例对话: 师:“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只小松鼠,它在不同的季节里会有怎样的经历和情感变化呢?比如春天它忙着收集食物,夏天在树荫下乘凉,秋天准备过冬的粮食,冬天则躲在温暖的窝里回忆一年的点点滴滴。” 生:“老师,我可以写一个小兔子在四季中成长的故事,春天它出生,对世界充满好奇;夏天它和朋友们一起玩耍,享受阳光;秋天它学习如何准备食物,感受成长的责任;冬天则和家人一起度过,学会感恩和珍惜。” 教师行为: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提醒他们在创作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确保故事连贯,四季的转换自然流畅;二是要深入挖掘人物或动物的情感变化,使故事更加感人;三是要灵活运用近义词,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多样。 学生行为: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故事构思,并开始着手创作。教室里弥漫着浓厚的创作氛围,学生们或低头沉思,或奋笔疾书,享受着文字带来的乐趣。 六、布置作业 教师行为: 在原有作业的基础上,增加一项拓展作业:“除了完成‘我最喜欢的季节’的短文外,请大家再创作一个关于季节变换的小故事,要求融入人物或动物的情感变化,并尝试使用至少五对近义词来丰富表达。这个小故事将成为我们下节课分享的重点。” 学生行为: 学生认真记录下这项新的作业要求,并表示会努力完成。他们意识到,这次作业不仅是对他们写作能力的锻炼,更是对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挑战。 结束语: “同学们,今天的学习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季节的魅力和文字的力量。我相信,通过你们的努力和创造,一定能够用文字描绘出一个个生动、感人、充满想象力的季节故事。期待在下节课中,听到你们精彩纷呈的分享。记住,写作是一场心灵的旅行,让我们继续用文字去探索、去感悟、去创造吧!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