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
《秋词》(其一)刘禹锡
《夜雨寄北》李商隐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
《潼关》谭嗣同
第一首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课文
翻译
走近
诗人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时期文学家,外号:“诗豪”
刘禹锡于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任太子校书,唐顺宗即位后,刘禹锡参与“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屡遭贬谪,但他乐观、豪爽。
心态好到爆炸的刘禹锡
走近
诗人
刘禹锡和另一个人超级像,这个人是杜牧
为什么说超级像???
因为两个都是写怀古诗一等一的高手
其次,两个人都一样超级乐观,心态爆炸
心态好到爆炸的刘禹锡
走近
诗人
刘禹锡还是很有帝王风范的
why???
刘,是因为他自称刘备的亲戚
梦得是和曹某人(孟德)同字的
心态好到爆炸的刘禹锡
诗歌
赏析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逢:每逢,遇到
悲:刻板印象,悲伤难过
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表达自己乐观心情
刘禹锡真的被贬吗?
贬是真的贬,乐也真的乐
刘禹锡不走寻常路? 喜秋胜于春?
赏析:全诗开篇,作者就提出了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秋日胜春朝”。一个“我”字,充分体现了诗人的自信。“胜春朝”就是诗人对秋景最充分的认可,绝非临时起意。
心态好到爆炸的刘禹锡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诗歌
赏析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万里晴空
鹤:仙鹤
情:写诗的灵感
刘禹锡是一个怎样的状态?
虽被贬,who care?nobody care!但他乐观豁达、志向远大、豪情万丈
鹤的文化内涵:
1、长寿(龟鹤延年) 2、太平盛世(鹤舞升平)
3、清正廉洁、忠贞不渝的贤能之士(冲天一鹤)
赏析:诗人抓住“一鹤凌云”这一景象,描绘了一个秋高气爽的情景,而“排”这一字,写出了这只野鹤的非凡气质,这也是诗人以鹤自喻,将鹤视为不屈的化身,让读者领会到诗人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心态好到爆炸的刘禹锡
读完全诗,感受到的不是悲凉的气息,而是诗人的“诗情”,我们随着“诗情”,乘着诗人想象的翅膀,驰骋于碧霄之上。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虚与实便融合在一起。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于一体,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唱出一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主旨
赏析
诗歌
小结
心态好到爆炸的刘禹锡
第二首
夜雨寄北
唐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课文
翻译
李商隐生活在唐朝由衰落走向灭亡的时代。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纷争。 在唐代诗人中,李商隐可说是一位遭遇坎坷、身世极为落寞凄凉的诗人。他九岁时,父亲李嗣去世,家境极为艰难。李商隐少年得志,24岁登进士第,却长期陷入牛党、李党之争中,沉沦不僚,一生为寄人篱下的文墨小吏。
走近
诗人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
杜牧与他齐名,两人并称“小李杜”
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
朦胧诗鼻祖
李商隐与牛李党争的瓜葛,是从令狐楚对他的赏识开始的。令狐楚是牛党的上层人物之一,他欣赏李商隐的才华,便引入幕府,待他如亲子。李商隐二十五岁,上京应举,由于令狐綯的推荐,他得以中举。可以说,牛(僧孺)党重要人物令狐楚父子对他有知遇之恩。
中举后,他入泾原节度使李(德裕)党重要人物王茂元府为掌书记。茂元赏其才,以女妻之。这一事得罪了令狐家。此时,牛、李党争激烈,李商隐为牛党所不喜。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做了宰相,李商隐多次写信表明心迹,他只是不理。李党也因此怀疑他。在两党的共同排挤下,李商隐终生仕途坎坷,最后抑郁寡欢而死。
走近
诗人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诗歌
赏析
一句之中两个“期”字,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亲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巴山的夜雨涨满了秋池,“涨”字,既写出了巴山夜雨涨满秋池的景象,又表现了诗人愁思不断上涨的情感。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面对巴山的凄风苦雨,想象什么时候才能还乡,同亲人灯下促膝长谈,共剪烛花,那时回想今日的寂寞难耐和孤苦心境,定是苦中有乐,忆苦思甜。
用未来的欢乐衬托出今夜的孤苦,曲折委婉,含蓄隽永,构思巧妙,余味无穷。
课堂
检测
课堂
检测
1.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用未来的欢聚反衬今夜的愁苦,想象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句子:
2.《夜雨寄北》中暗示诗人仕途失意,羁旅他乡思归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
3.《夜雨寄北》中思念之情,亘古不变,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唱,潇潇夜雨中,李商隐客居寂寞,倚窗伫立,将相思之情转化为了重逢的希冀: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亲近
诗人
矢志不渝、保家卫国的爱国诗人
陆游(1125-1201)字务观,自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出生的第二年,“靖康之难”就发生了。他的家人跟着百姓 ,也开始流浪逃亡的生活。“儿时万死避胡兵”的经历,在他的记忆里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
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他在少年时代,就立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的志向。
亲近
诗人
诗歌
朗诵
僵卧孤村不自哀 ,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
铁马冰河入梦来 。
诗歌
理解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僵卧:躺卧不起,形容老病。
自哀:为自己哀伤,这里指以衰老自弃。
思:想着,想到。
戍轮台:守卫边关。戍,守卫。轮台,这里代指边关。
诗意:
在偏僻的山村里,我僵直地躺卧在床上,不为自己的处境哀愁,还想着为国家到边疆去效力。
诗歌
理解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夜阑:夜深,夜将尽。
风吹雨:风雨交加,和题目中“风雨大作”相呼应;当时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风吹雨”也是时局写照,故诗人直到深夜尚难成眠。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诗意:
夜深了,我在床上听着外面风吹雨打声,激起无限的思绪,连梦境也是骑着铁马跨过冰冷河流,奔向北方去杀敌。
诗歌
赏析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僵”字写年迈,写肌骨衰老,“卧”字写多病,写常在床蓐;“孤”字写生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苦闷,没有知音;“村”写诗人贫困村居,过着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
“僵卧孤村不自哀”叙述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尚思为国戍轮台”是对“不自哀”这种精神状态的解释,前后照应,形成对比。
点明处境及心态,直抒报国情怀!
诗歌
赏析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夜阑卧听风吹雨”紧承上句,因“思”而夜阑不成眠,能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
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幻化出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杀敌报国却遭排斥,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这样的梦境正是诗人日思夜想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这也是一代志士仁人的心声,是南宋时代的民族正气。
虚实结合的写法。实写雨夜之声,虚写梦境战场杀敌。
诗歌
赏析
篇目 梦里画 梦里情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现实境 现实情
报效祖国
战场杀敌
铁马冰河入梦来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孤独
不受重用
满腔热血
忧国忧民
诗歌
唱诵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课堂
练习
1、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点明处境及心态,直抒报国情怀的诗句是:
, 。
2、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一诗中,一方面交代了特定而真实的时间和环境;另一方面这种特定的时间和环境又象征着南宋王朝的处境和命运的诗句是:
。
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一诗中,表现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的诗句是: , 。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理解型默写
课堂
练习
对这首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全诗由述志和记梦两部分组成,两者之间是因果关系。
B.诗中“尚”字表现了诗人强烈而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C.诗的后两句都是写梦境,与前两句写实相映衬。
D.全诗气势豪壮,感情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C
第四首
潼关
谭嗣同
潼关
那是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当时的中国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14岁的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途中已经是满腔热情。他渴望冲破封建束缚、渴望为国效力、渴望国家变革图强。面对北方壮阔的山水,感觉和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自己是那么的相似,所以他寄情于山水,写下了这首诗。
诗歌
背景
走近
诗人
谭嗣同(18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朝末年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在浏阳乃至中国的历史上,维新志士谭嗣同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丈夫,他为戊戌变法慷慨赴义的壮举感召日月。谭嗣同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剑胆琴心”的雅号。
诗歌
朗诵
潼 关
——【清】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诗歌
欣赏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译文
从古以来高高的云层就簇拥着这座雄关。
秋风把清脆的马蹄声吹散来融入云海。
黄河奔流不息仍嫌原野太过约束。
秦岭山脉进了潼关后便突兀高耸,不知道什么是坦平
天色苍苍茫茫,远处,白缎似的云朵舒展开去,簇拥着这座耸立在高山间的幽幽古城。我驾马而行,猎猎秋风起,呼啸而至,吹散了我细碎的马蹄声,莽莽大河气势非凡,河床怎能将它束缚,他直冲山谷,气势如虹。秦岭山脉蜿蜒进入潼关,他只知巍峨险峻,哪知平坦为何物!此等桀骜不驯之态,真令我赞叹佩服!
诗歌
欣赏
终古高原簇次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
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弃拘束”,
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
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合作
探究
合作
探究
2、山水本无情,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景观,为何谭嗣同的眼里,山水都似乎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
14岁的谭嗣同,当时面临的中国正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国家,14岁的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途中已经是满腔热情渴望为民族国家争取光荣,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所以才写下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