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选择题
1.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其中体现的原则是( )
A.民主集中制 B.社会主义
C.人民民主 D.权力制约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一十七条规定,参议院由各地选派的参议员组成,组成结构按第一十八条规定,每行省、内外蒙古、西藏各选派5人,青海选派1人,选派方法由各地自行规定。这一条款集中体现了( )
A.五族共和思想 B.代议制原则
C.分权制衡原则 D.民族区域自治原则
3.1913年,宋教仁被刺,二次革命爆发,袁世凯政权查禁报刊,全国报刊由1912年的500家减少到139家;而同时期《孔教会杂志》《孔圣杂志》《宗圣杂志》等“应运而起”。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控制舆论为复辟造势 B.舆论自由被破坏殆尽
C.新旧思想的激烈冲突 D.尊孔复古是时代所趋
4.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决定结束“训政”,实施“宪政”,但沿用原宪法草案,遭到中共、民盟和一些社会贤达的坚决反对,并提出将“中华民国国体为三民主义共和国”改为“中华民国基于三民主义,为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国”。这场争论的实质是( )
A.国民党仍坚持一党专制
B.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形成
C.是否以三民主义为指导
D.民主与专制独裁的较量
5.1932年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在苏区发行不同面值的纸币、银币和铜币,即“苏币”。纸币上印有“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政权归苏维埃,土地归农民”等文字。折价收兑国民党区域银行货币,私人钱庄、商铺土杂钞一律取缔。苏币发行旨在( )
A.宣传土地革命思想
B.巩固苏维埃红色政权
C.打击地主商人封建剥削
D.推动国内货币统一
6.人民政协在政治协商中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尊重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人士的特点,包容统一战线成员在信仰、利益和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政协委员不因职业和党派差异都享有平等的议论权,人民政协坚持在考虑少数意见的情形下,达成反映公共利益的共识。这体现出的主要政治精神是( )
A.民主精神 B.共和精神 C.法治精神 D.平等精神
7.1928年,毛泽东总结道:“我们闹革命,光是跑来跑去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个家,不然就很困难。有了这个家,就可以作为同敌人进行革命斗争的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家”是( )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湘鄂西革命根据地
C.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D.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8.制定宪法或颁布法律文件是实施和保障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途径。下列有关近代以来的宪法或法律文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首部资产阶级宪法
B.《共同纲领》是中国现代史上首部社会主义宪法
C.1954年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D.1954年宪法是对《共同纲领》的否定
9.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制定,在当时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随后,一系列法律、法令,如婚姻法、土地改革法、选举法以及各种条例也相继出台。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同时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 )
A.使国家管理实现了有法可依
B.表明以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
C.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D.保障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
10.南京国民政府1933年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其中一条规定重要职位的“公务员应由该党长官;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这一规定的实质是( )
A.加强了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
B.有利于政府选拔人才参与政治
C.调动了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
D.剥夺了共产党参政议政的权力
11.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一再声称实行“宪政”,但与各党派平等协商有先决条件,即“国民政府的法统不致紊乱”“根本大法……不至重蹈民国初年的复(覆)辙”“军令政令的统一”。其条件的实质是( )
A.欺骗民主党派和广大人民
B.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宪政
C.维护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D.诱导中国共产党交出军队和政权
12.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在乡政府下设行政村,行政村下设自然村。行政村设村主任,自然村设村长,村主任和村长均由该地区的选民选举产生。据此可知,在中国 ( )
A.基层民主选举受到各阶层的欢迎
B.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得以贯彻执行
C.基层选举制成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D.农村基层民主制度有其历史渊源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除了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县治,行使直接民权。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 1928年10月3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会议通过《训政纲领》,内容包括:“依照总理建国大纲所定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应训练国民逐渐行使,以立宪政之基础……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以立宪政时期民选政府之基础。”
——摘编自《中华民国法规辑要》
(1)根据材料一试归纳孙中山训政思想的实质和目标。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孙中山的训政思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选择题
1.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其中体现的原则是( )
A.民主集中制 B.社会主义
C.人民民主 D.权力制约
【答案】C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一十七条规定,参议院由各地选派的参议员组成,组成结构按第一十八条规定,每行省、内外蒙古、西藏各选派5人,青海选派1人,选派方法由各地自行规定。这一条款集中体现了( )
A.五族共和思想 B.代议制原则
C.分权制衡原则 D.民族区域自治原则
【答案】B
3.1913年,宋教仁被刺,二次革命爆发,袁世凯政权查禁报刊,全国报刊由1912年的500家减少到139家;而同时期《孔教会杂志》《孔圣杂志》《宗圣杂志》等“应运而起”。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控制舆论为复辟造势 B.舆论自由被破坏殆尽
C.新旧思想的激烈冲突 D.尊孔复古是时代所趋
【答案】A
4.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决定结束“训政”,实施“宪政”,但沿用原宪法草案,遭到中共、民盟和一些社会贤达的坚决反对,并提出将“中华民国国体为三民主义共和国”改为“中华民国基于三民主义,为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国”。这场争论的实质是( )
A.国民党仍坚持一党专制
B.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形成
C.是否以三民主义为指导
D.民主与专制独裁的较量
【答案】D
5.1932年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在苏区发行不同面值的纸币、银币和铜币,即“苏币”。纸币上印有“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政权归苏维埃,土地归农民”等文字。折价收兑国民党区域银行货币,私人钱庄、商铺土杂钞一律取缔。苏币发行旨在( )
A.宣传土地革命思想
B.巩固苏维埃红色政权
C.打击地主商人封建剥削
D.推动国内货币统一
【答案】B
6.人民政协在政治协商中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尊重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人士的特点,包容统一战线成员在信仰、利益和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政协委员不因职业和党派差异都享有平等的议论权,人民政协坚持在考虑少数意见的情形下,达成反映公共利益的共识。这体现出的主要政治精神是( )
A.民主精神 B.共和精神 C.法治精神 D.平等精神
【答案】A
7.1928年,毛泽东总结道:“我们闹革命,光是跑来跑去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个家,不然就很困难。有了这个家,就可以作为同敌人进行革命斗争的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家”是( )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湘鄂西革命根据地
C.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D.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答案】A
8.制定宪法或颁布法律文件是实施和保障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途径。下列有关近代以来的宪法或法律文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首部资产阶级宪法
B.《共同纲领》是中国现代史上首部社会主义宪法
C.1954年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D.1954年宪法是对《共同纲领》的否定
【答案】A
9.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制定,在当时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随后,一系列法律、法令,如婚姻法、土地改革法、选举法以及各种条例也相继出台。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同时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 )
A.使国家管理实现了有法可依
B.表明以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
C.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D.保障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
【答案】C
10.南京国民政府1933年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其中一条规定重要职位的“公务员应由该党长官;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这一规定的实质是( )
A.加强了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
B.有利于政府选拔人才参与政治
C.调动了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
D.剥夺了共产党参政议政的权力
【答案】A
11.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一再声称实行“宪政”,但与各党派平等协商有先决条件,即“国民政府的法统不致紊乱”“根本大法……不至重蹈民国初年的复(覆)辙”“军令政令的统一”。其条件的实质是( )
A.欺骗民主党派和广大人民
B.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宪政
C.维护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D.诱导中国共产党交出军队和政权
答案:C
12.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在乡政府下设行政村,行政村下设自然村。行政村设村主任,自然村设村长,村主任和村长均由该地区的选民选举产生。据此可知,在中国 ( )
A.基层民主选举受到各阶层的欢迎
B.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得以贯彻执行
C.基层选举制成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D.农村基层民主制度有其历史渊源
答案:D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除了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县治,行使直接民权。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 1928年10月3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会议通过《训政纲领》,内容包括:“依照总理建国大纲所定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应训练国民逐渐行使,以立宪政之基础……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以立宪政时期民选政府之基础。”
——摘编自《中华民国法规辑要》
(1)根据材料一试归纳孙中山训政思想的实质和目标。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孙中山的训政思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
解析:(1)本问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即可。(2)孙中山的训政思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有着本质的区别。孙中山的训政思想强调主权在民,主张实行权力的制衡。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将“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其实质是实行独裁统治。
答案:(1)孙中山训政思想的实质是主权在民,其目标是实现直接民权。
(2)孙中山训政思想的实质是主权在民,其目标是实现直接民权;南京国民政府长期施行“训政”,其实质是独裁统治,违背了孙中山的训政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