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一、选择题
1.汉武帝在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把全国除了三辅(京兆、冯翊、扶风)、三河(河南、河内、河东)和弘农以外的地区分成了13个州部,中央在每个州设立刺史一名,专职监察地方。刺史没有固定的治所,每年八月巡视所辖区域,考察吏治、奖惩官吏、决断冤狱。 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最主要的作用是
A.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管理
B.减少地方官的腐败
C.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D.加强中央集权
2.东汉兴衰大事排序正确的是:
①“光武中兴”②张角起义③“党锢之祸”④军阀割据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③④① D.④③②①
3.2019年夏季以来,某地猪肉市场价格飚升,某地政府迅速从国际市场采购猪肉投放本地市场,以平抑猪肉价格。这一举措相当于汉武帝时采取的:
A.盐铁官营 B.均输平准 C.货币官铸 D.重农抑商
4.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
A.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
B.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
C.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
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
5.下表内容是不同史籍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原因的记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记述 出处
“昔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 《史记·吴王刘濞传》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前汉书》卷14
“汉初立诸王,因项羽所立诸王之制,地既广大,且至千里。” 《后汉书·百官志》
A.综合多种史籍记述可确认真实原因
B.记述虽有差异,但都具有参考价值
C.记述均属于第二手史料,不可采信
D.《史记》为当世史籍,可信度最高
6.西汉朝官自汉武帝以后有中朝、外朝之分,中朝又称内朝。颜师古注引孟康曰:“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武帝设置中朝的主要目的是
A.完善中央管理体制
B.维护皇位世袭
C.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
D.体现高度中央集权
7.汉文帝曾两次下诏“除田租税之半”,此后,三十税一遂成为汉代定制。公元前167年,又宣布全部免去老百姓的田租,算赋也由过去每人每年一百二十钱减至四十钱,徭役也由一年一服减至每三年服役一次。这些措施的目的是( )
A.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B.为攻打匈奴养精蓄锐
C.鼓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
D.确立重农抑商的国策
8.《汉书》记载:“是时征伐四夷,开置边郡,军旅数发,内改制度,朝廷多事……上令(严)助等与大臣辩论,中(天子之宾客)外(公卿大夫)相应以义理之文,大臣数诎。”该记载可以印证汉武帝时期采取了( )
A.北击匈奴 B.内外朝制度
C.尊崇儒术 D.刺史制度
9.在十四任东汉皇帝中,从可考据的十三位皇帝的寿命来看,40岁以上的三人,占23.08%;20~39岁的六人,占46.15%;20岁以下的四人,占30.77%。这一现象导致( )
A.“七国之乱”的爆发
B.“八王之乱”的兴起
C.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D.五胡十六国局面出现
10.《九章算术》第七章“盈不足”专讲盈亏问题及其解法。其中第一题为:“今有(人)共买物,(每)人出八(钱),盈(余)三钱;人出七(钱),不足四(钱),问人数、物价各几何”,“答曰:七人,物价53(钱)。”由此可见,《九章算术》( )
A.具有领先地位 B.内容丰富
C.贴近社会生活 D.蕴含儒家思想
11.[2023·湖南长沙高一联考]早在先秦时期,《公羊传》就曾宣扬过“大一统”和“改制”思想,试图达到拨乱反正的效果。西汉时期,董仲舒就汉武帝在“天道”“人世”“治乱”三个方面的策问提出了更为系统的“大一统”学说、“天人感应”论以及独尊儒术等主张,后世将这些思想统称为“天人三策”。这反映出( )
A.儒学呈现出空疏繁琐的景象
B.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C.董仲舒思想具有外儒内法的特点
D.儒家思想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
12.[2023·河南许昌高一期末]司马迁指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他以范蠡为例,说其“三致千金”,把财富分给贫贱时结交的朋友和远房的叔伯弟兄,“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司马迁这一言论意在( )
A.肯定人们的逐利行为
B.说明仁义是财富的派生物
C.强调对各业一视同仁
D.指明商人发家致富的原因
二、综合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韩非子
材料二 萧何是汉初一位很有作为的相国,他死后,曹参为相。曹参整日饮酒,无所事事。他对萧何定的规章制度一律照搬,不做任何改变。这引起惠帝的不满。曹参对惠帝说:陛下的才能比高帝如何 惠帝说:不如。曹参又说,我的才能也比不上萧何。那么他们制定的规章制度我们为什么要变更呢 惠帝表示赞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萧规曹随”的故事。
材料三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材料一中韩非子的这一主张在哪个王朝体现的最为淋漓尽致(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个王朝用“法”的原因有哪些(5分)?
(2)材料二中曹参的做法,就是继续实行汉初的什么政策?(1分)是哪家思想的体现?(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初实行这一政策有哪些原因(4分)?
(3)材料三中董仲舒提出了什么主张?(1分)阐述了哪些理由(2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汉武帝接受这一主张的原因及影响。(3分)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一、选择题
1.汉武帝在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把全国除了三辅(京兆、冯翊、扶风)、三河(河南、河内、河东)和弘农以外的地区分成了13个州部,中央在每个州设立刺史一名,专职监察地方。刺史没有固定的治所,每年八月巡视所辖区域,考察吏治、奖惩官吏、决断冤狱。 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最主要的作用是
A.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管理
B.减少地方官的腐败
C.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D.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D
2.东汉兴衰大事排序正确的是:
①“光武中兴”②张角起义③“党锢之祸”④军阀割据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③④① D.④③②①
【答案】B
3.2019年夏季以来,某地猪肉市场价格飚升,某地政府迅速从国际市场采购猪肉投放本地市场,以平抑猪肉价格。这一举措相当于汉武帝时采取的:
A.盐铁官营 B.均输平准 C.货币官铸 D.重农抑商
【答案】B
4.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
A.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
B.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
C.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
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
【答案】B
5.下表内容是不同史籍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原因的记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记述 出处
“昔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 《史记·吴王刘濞传》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前汉书》卷14
“汉初立诸王,因项羽所立诸王之制,地既广大,且至千里。” 《后汉书·百官志》
A.综合多种史籍记述可确认真实原因
B.记述虽有差异,但都具有参考价值
C.记述均属于第二手史料,不可采信
D.《史记》为当世史籍,可信度最高
【答案】B
6.西汉朝官自汉武帝以后有中朝、外朝之分,中朝又称内朝。颜师古注引孟康曰:“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武帝设置中朝的主要目的是
A.完善中央管理体制
B.维护皇位世袭
C.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
D.体现高度中央集权
【答案】C
7.汉文帝曾两次下诏“除田租税之半”,此后,三十税一遂成为汉代定制。公元前167年,又宣布全部免去老百姓的田租,算赋也由过去每人每年一百二十钱减至四十钱,徭役也由一年一服减至每三年服役一次。这些措施的目的是( )
A.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B.为攻打匈奴养精蓄锐
C.鼓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
D.确立重农抑商的国策
答案:C
8.《汉书》记载:“是时征伐四夷,开置边郡,军旅数发,内改制度,朝廷多事……上令(严)助等与大臣辩论,中(天子之宾客)外(公卿大夫)相应以义理之文,大臣数诎。”该记载可以印证汉武帝时期采取了( )
A.北击匈奴 B.内外朝制度
C.尊崇儒术 D.刺史制度
答案:B
9.在十四任东汉皇帝中,从可考据的十三位皇帝的寿命来看,40岁以上的三人,占23.08%;20~39岁的六人,占46.15%;20岁以下的四人,占30.77%。这一现象导致( )
A.“七国之乱”的爆发
B.“八王之乱”的兴起
C.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D.五胡十六国局面出现
答案:C
10.《九章算术》第七章“盈不足”专讲盈亏问题及其解法。其中第一题为:“今有(人)共买物,(每)人出八(钱),盈(余)三钱;人出七(钱),不足四(钱),问人数、物价各几何”,“答曰:七人,物价53(钱)。”由此可见,《九章算术》( )
A.具有领先地位 B.内容丰富
C.贴近社会生活 D.蕴含儒家思想
答案:C
11.[2023·湖南长沙高一联考]早在先秦时期,《公羊传》就曾宣扬过“大一统”和“改制”思想,试图达到拨乱反正的效果。西汉时期,董仲舒就汉武帝在“天道”“人世”“治乱”三个方面的策问提出了更为系统的“大一统”学说、“天人感应”论以及独尊儒术等主张,后世将这些思想统称为“天人三策”。这反映出( )
A.儒学呈现出空疏繁琐的景象
B.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C.董仲舒思想具有外儒内法的特点
D.儒家思想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
答案:B
12.[2023·河南许昌高一期末]司马迁指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他以范蠡为例,说其“三致千金”,把财富分给贫贱时结交的朋友和远房的叔伯弟兄,“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司马迁这一言论意在( )
A.肯定人们的逐利行为
B.说明仁义是财富的派生物
C.强调对各业一视同仁
D.指明商人发家致富的原因
答案:B
二、综合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韩非子
材料二 萧何是汉初一位很有作为的相国,他死后,曹参为相。曹参整日饮酒,无所事事。他对萧何定的规章制度一律照搬,不做任何改变。这引起惠帝的不满。曹参对惠帝说:陛下的才能比高帝如何 惠帝说:不如。曹参又说,我的才能也比不上萧何。那么他们制定的规章制度我们为什么要变更呢 惠帝表示赞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萧规曹随”的故事。
材料三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材料一中韩非子的这一主张在哪个王朝体现的最为淋漓尽致(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个王朝用“法”的原因有哪些(5分)?
(2)材料二中曹参的做法,就是继续实行汉初的什么政策?(1分)是哪家思想的体现?(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初实行这一政策有哪些原因(4分)?
(3)材料三中董仲舒提出了什么主张?(1分)阐述了哪些理由(2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汉武帝接受这一主张的原因及影响。(3分)
【答案】(1)王朝:秦朝。(1分)
原因:从历史上看,秦曾用法家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法家韩非子的思想对秦始皇影响深远。(2分)从现实来看,秦统一后面临着中央集权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加强对人民的统治等迫切任务,法家思想适应了这种需要,因而倍受推崇。(3分)
(2)政策:“无为而治”政策。(1分)
思想:道家思想。(1分)
原因:主观上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欲图长治久安;客观上由于长期战争,汉初经济凋敝,社会残破。(4分)
(3)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分)
理由: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可以用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2分)
原因:汉武帝为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1分)。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这在客观上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1分)。
影响: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1分)。